低血糖ttq:风投创业进入“战国时代” 繁荣背后泡沫浮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41:51
 “投了10家企业,只要有一家上市,你就有了一夜暴富的机会,因为收益率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一位投资专家深入浅出地给记者概括了风险投资的赚钱之道。2009年中小企业“创业板”在深圳上市之后,很多企业不必再奔着美国“纳斯达克”而去,在国内即可实现上市套利,于是创业市场的热钱蜂拥而至,形成了又一波风投高潮,有人形容目前国内的创业环境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却是乱像丛生,泡沫浮现。“目前全国有上千家风投公司,上万亿资金都在寻找好项目,一些创业者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在一些风投专家口中,警钟再次敲响。

三波风投高潮

“尸”横遍野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资本进入中国创业市场,到目前已经是第三波创业浪潮,10多年间,成就了一批创业英雄,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那些失败者用‘尸横遍野’来形容并不过分。”北京博星投资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席永刚涉足这个行业近10年。他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了风险投资的“战国时代”,“这两年突然涌现出上千家风投公司,聚集了上万亿资金,但是好的项目非常难找,风险投资的成功率并不高。”

从当年第一波风投浪潮中,新浪、搜狐的崛起,国人才知道了“风险投资”这回事,也诞生了“烧钱”这个词。当时业界流行一个段子:“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网站靠什么?靠的就是点击率啊!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儿直接就卖给下家儿了……”席永刚表示,这是实情,以创办ChinaRen的周云帆为例,1999-2000年,周云帆创办的ChinaRen网站是中国烧钱最快的网站,在大半年内烧掉了约1.2亿人民币(1500万美元),最终无钱可烧的ChinaRen出售给搜狐。周云帆笑谈自己“25岁曾一天花掉4000万”。席永刚称,“在互联网创业最火的时候,很多年轻的创业者瞬间拿到上亿元,根本不知道怎么花,于是拼命烧,失败的案例非常多,当年大肆宣传的清华辍学创业的一批年轻人最后无一成功。”

第一波风投高潮终因泡沫破裂在2002年之后归于沉寂。席永刚认为:“它的意义在于给中国引入了风险投资的概念,也培养了第一批互联网人,很多人在第一波高潮中失败了,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接着做下去,最后取得了成功。”还是周云帆,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发现手机行业的商机,创办了“空中网”,卷土重来,一举成为中国的“彩信大王”。对这批创业者来说,失败成为一笔财富。

2005年前后,随着一批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风投进入第二波高潮,这次海外资本聚集在网游行业,史玉柱等又一批创业英雄现身,一时风光无限。“实际上,这一时期是国内风投公司最艰难的时候,从2000年起就开始酝酿的创业板千呼万唤不出来,直到2009年才上市,风投公司已经倒掉了十之八九,坚持到最后的终于取得了丰厚的回报,这才真正开始了国内风险投资的热潮。”

2009年开始至今的第三波风投热潮聚集在电子商务、视频网站等行业,大有再现当年繁荣的架势,“美国的一些投资机构已经开始警告,中国的风险投资出现过多的泡沫,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创业人才大浪淘沙

团队为王

如果说在三波风投创业热潮中,失败企业“尸横遍野”,那么创业者则经历了“大浪淘沙”的磨练,创业者的身份构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席永刚告诉记者,从最初的学生创业、海归创业,到如今不同人才搭配的创业团队逐渐形成,其中的代价也是相当大。

“我们曾经投资的一个IT企业,老板是科技人员出身,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从产品的设计到开发,甚至写程序都自己来,后来公司越做越小,最后创业以失败告终。”这样的情况相当普遍,在上世纪90年代风投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最先投身创业大潮的那批人基本都有技术背景,然而成也技术,败也技术。一般人理解中,技术型企业技术是核心,但投资人对技术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技术型的企业,对技术非常执着,甚至有完美主义倾向,产品不断试验和改进,技术不断改进,不到自己觉得完美了,不投入市场。还有一些企业对专利着迷,专利不断,但应用很少。对于投资人而言,“技术≠专利≠市场≠利润”。因此,看这种技术型的团队,不仅看其技术背景,更看其对市场的判断和了解,看其市场上的资源,看其团队上的均衡。只有技术的团队是不全面的,只有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才能顺应市场,引领市场的团队才会更容易成功。”

席永刚认为,这十多年的创业实践证明,学生创业是根本不靠谱的,当初业界包括媒体对此的鼓励现在看来是不负责任的。他们没有任何经验和抗挫折能力,失败率非常高;而最初的海归创业主流也逐渐被目前的草根创业所取代,本地化经营比舶来外国经验对企业发展更有意义。“对于风投公司来说,我们目前比较看好的创业者一般是来自成功企业的高管,他们出来后自立门户,有技术,有经验,对行业的理解比较深刻,成功率相对高些。”他认为,成功的企业在团队方面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技术人才加市场营销人才的搭配,缺一不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团队建设逐渐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