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排版格式:双拥工作的发展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53:30

 

双拥工作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双拥工作概述

 

双拥工作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经典杰作。

 

一、双拥工作的性质及特征

双拥工作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简称,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保障党、国家和军队履行使命,实现全体军民的根本利益而调节军政军民关系实践活动的总和。这一概念至少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双拥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第二,双拥工作的主体包括党、政、军、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全体成员及其组织,有关海外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第三,双拥工作调节的军政军民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在内的诸种关系,核心是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第四,双拥工作的本质是保障党、国家和军队履行使命,实现、维护和发展全体军民的根本利益。

从双拥工作的实践来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政治性

首先,双拥工作是一种政治产物。延安时期,针对军政军民关系曾一度出现的不够融洽和协调现象,我党及时开展了“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双拥工作由此兴起,并成为我党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优良传统和特有政治优势。其次,双拥工作是一种政治手段。无论其工作内容的确定还是活动形式的选择,都是围绕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而展开的。再次,双拥工作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它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服务于广大军民。在战争年代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在和平时期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纵观60多年的实践,双拥工作彰显了浓厚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效,在凝聚军心民心、保障党和国家完成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略性

双拥工作历来影响中心,牵动全局。从政权建设看,战争年代,它是我们党夺取政权的重要法宝;和平时期,它是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基础要素。从经济发展看,双拥工作是保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提高的有效载体。从国防战略看,双拥工作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军队政治工作在地方以及各个领域的扩展延伸。从安全稳定看,双拥工作与军政军民团结紧紧相连,与军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密不可分。实践证明,每当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面临严峻挑战,每当遇到各种政治风浪的重大考验,每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都显示了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成为我们战胜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三)社会性

从实施主体看,既包括党、政、军、民,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组织,又包括这些组织中的所有成员,具有多元性。从工作领域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系统,领域广阔、范围宽泛。从实践效果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理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广泛参与、踊跃实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自觉行动,并向多接口、深层次发展;军民水乳交融、唇齿相依、鱼水情深已成为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四)互动性

这主要是指双拥工作调节军地双方,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行为,相互适应、和谐融洽和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状态,体现着军地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从双拥工作的主体看,民是军的本源,军是民的支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从经济与军事的关系看,经济是军事的物质基础,军事对经济具有驱动作用。从生产力与战斗力的关系看,生产力决定战斗力,而战斗力是生产力在军事领域的特殊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军政军民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都十分明显。可以说,互动性贯穿于双拥工作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双拥。

 

二、双拥工作的地位及功能

双拥工作事关经济发展、国防强大,事关政权建设、执政根基,事关社会和谐、人民福祉,是党和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特殊组成部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保障党、国家和军队完成神圣使命,维护广大军民的根本利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凸显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保障经济社会常态发展

一个国家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民众生产生活安宁,需要良好的环境秩序作保障。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两大要素:一是内部和谐,二是外部安全。双拥工作在构建内部和谐、外部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培育并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开展军民共建、军民联防等各种活动,激发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唤起民众向心力,产生巨大威慑力,对内可以架构保持社会稳定、民众安心的和谐网络,对外可以形成抵御外来干涉、侵略的安全屏障,从而保障国家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广大军民有序生活。

(二)引领军民价值取向主流

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其主流是人们和社会所倡导、推崇的根本方向。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作为体现党、国家和军队根本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广大军民价值取向的主流。做好这一工作,凝聚军心民意,能够引领社会特别是引领军民向共同的理想、一致的目标奋进。在战争年代,双拥工作动员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形成强大的聚合力,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在和平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协调广大军民并肩战斗,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无不发挥着显著的导向作用。

(三)调节军政军民利益趋同

自古以来,军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天职,民以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军政军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分工不同,担负的职责不同,因而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异。科学调节军地关系,使之相互促进,达到最佳融合,形成同驱力、倍增力,是一个重要命题。双拥工作正是联系军地之间的“绿色通道”,扮演着调节军政军民关系的独特角色,已成为军政军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联络员”,解决军政军民矛盾和纠纷中的“调解员”,处置军政军民重大问题中的“调度员”。

(四)整合优化军地双方资源

整合军地资源就是整理和重组军地双方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军地互动、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过程或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制度和载体等纽带把军地的不同资源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产生l 十 1 > 2的效应。从一定意义上说,双拥工作就是实现军地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过程。各级双拥工作机构是整合军地资源的组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从中央到部门、从军队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双拥政策法规,构成整合军地资源的工具,规范约束着资源的流向、程序、范围等;科技拥军、教育拥军、智力拥军、法律拥军,“双拥模范城(县)”、军民共建等活动,是整合优化军地资源的有效形式。

(五)辐射相关领域协调推进

这是指双拥工作依托自身的能量向周边扩散,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双拥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适应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相关领域。在实践中,它通过军民共学党的基本理论、共授科学文化知识、共普法律法规、共办文化娱乐活动、共树社会文明新风,可以在政治思想领域出凝聚力;通过发挥部队组织严密、突击力强和人才、科技集中的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建设,可以在经济建设领域出生产力;通过支持部队的改革与建设,做好拥军优属工作,抚恤优待伤残军人,妥善安置退役军人,有利于稳定军心,可以在军事领域出战斗力;通过扩大双拥工作的群众基础,使其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连队,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领域出亲和力。

 

三、双拥工作的基本规律回顾

60多年的实践,双拥工作的基本规律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党的政治理念决定双拥工作的方向

党的政治理念主要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具有根本性和导向性。双拥工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特性决定双拥工作必须以党的政治理念为指导。延安时期,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当时的双拥运动正是以此为指导,在抗日救国的政治基础上,通过双向拥戴和支持,激发广大军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挽救民族危亡。改革开放以来,党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亿万军民的共同信念、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双拥工作坚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在经济建设这个主战场上,动员和组织广大军民同守立国之本,共谋发展之策,齐走强国之路。实践证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旗帜就是双拥工作的灵魂,党的理论就是双拥工作的指南,党的宗旨就是双拥工作的原则,党的纲领就是双拥工作的目标。

(二)军民主导意志规定双拥工作的内容

军民主导意志是指军民自觉地确定主要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历史的、变化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双拥工作不同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军民的主导意志是武装夺取政权,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因而,一切为了巩固根据地、一切为了前方打胜仗、一切为了消灭敌人,便成为当时双拥工作的中心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保卫新生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广大军民的最大愿望,那时双拥工作的重要使命就是聚集军心民智,接管城市、恢复交通、清匪反霸、屯垦戍边、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求稳定、求发展、求和谐是广大军民的共同追求,这时的双拥工作就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国防建设而展开。由此可见,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始终随着军民主导意志的发展而发展。

(三)形势任务变化催生双拥工作的载体

任何一项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搭建相应的平台。双拥工作的群众性、活动性表征,更加需要适当的载体,而这种载体又总是伴随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应运而生。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从军民大生产运动到“拥政爱民”、“拥军优抗”运动的兴起,从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参战到组织广大群众支前,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从行业部门特色双拥到双拥模范城(县)的创建等,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双拥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牵引和推动双拥工作不断发展的有效形式。如果说双拥工作过去已经创设了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有效平台,那么,随着历史的变迁,必将产生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生动载体。

(四)健全网络组织支撑双拥工作的运行

双拥工作涉及党政军民及各个阶层,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惠及各个群体,需要建立具有活性结点的网络连接和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作支撑。综观双拥工作的历史进程,它之所以能够保障经济社会常态发展、引领军民价值取向主流、调节军政军民利益趋同、整合优化军地双方资源、辐射相关领域协调推进,根本原因是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军队领导机关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军地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得益于各级双拥机构的顺畅运行,得益于广大军民的积极参与。归结起来,就是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配合、群众参与的完善的活性组织网络。

 

四、双拥工作的主要内容

双拥工作的内容十分广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工作重点。革命战争年代,主要是帮助人民军队扩充兵员,筹集粮款和军用物资;抢运和掩护伤员,运送军粮和武器弹药,传递情报,搞好战时勤务;优待军人家属、抚恤烈士遗属和慰问部队官兵;尊重地方党委政府,严格执行党的政策和军队群众纪律,热爱和尊重人民群众,帮助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等。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双拥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在新的历史时期,双拥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广泛进行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为军队选送优质兵员,协助人民解放军建设强大的国防;支持军队的改革和建设,帮助军队完成作战和训练任务;保护军事设施,尊重和爱护军队;接收并妥善安置军队转业和离退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残疾军人,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做好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和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的抚恤优待工作;维护军人及其家属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军民矛盾和纠纷;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和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部队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地方政府,支持地方工作,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群众纪律,严格执行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积极支援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公益事业建设,奋勇参加抢险救灾,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等。

 

第二节双拥工作的形成和发展

 

一、双拥工作的萌芽

在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因此,党的各项任务始终都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在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国共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人有了把工人运动与军队作战相结合的实践。在苏联共产党的支持下,孙中山创办了黄埔军校,众多的中共党员在这里从事政治工作,他们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积极倡导“工农兵大联合”,在官兵中开展爱国爱民教育,把“一方面向民众宣传,一方面训育士兵”,并列为政治工作的两项基本任务从而实现了孙中山提出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使军事行动得到人民支持的目的,这使得国民革命军取得了两次东征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共产党也注意到把对人民的态度作为新军队与旧军队的区别,从此诞生了一支崭新的人民军队,并且取名为工农革命军。共产党人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把自己的军队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双拥工作的萌发和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引导下,一种新型的军民关系逐渐建立起来,军队随之得到了补充和发展。毛泽东同志正是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从而产生了工农武装必须服务于工农群众这一反映中国革命军队建设的光辉思想。这一光辉思想的基本内容就是:红军是党领导下的一支为工农利益而奋斗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他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红军的武装斗争必须和土地革命相结合,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相结合,通过土地革命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支持红军的武装斗争;红军只有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得到农民的拥护,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才能得到物力、财力的支援,坚持长期战争,以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就是最早的军队群众工作方针,也是拥政爱民工作的开始。随后,毛泽东同志又为红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也就是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也成为人民军队与剥削阶级军队本质区别的根本标志之一。同时群众工作也被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红军不仅要发动群众补充壮大自己,同时还要帮助地方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帮助地方建立革命政权。

随着地方党组织和革命政权的相继建立,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的热情空前高涨,人民群众在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同时,踊跃报名参加红军,还成立了暴动队、支前运输队、妇女洗衣队、儿童团等,自发地将慰问品送往前线,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根据地还成立了拥护红军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动员人民群众参加红军,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等。1931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还颁布了《优待红军家属条例》等,使拥军优属工作提到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这是拥军优属工作的最初形态。这个时期根据地军民之间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强大支持,红军取得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虽然毛泽东同志失去了军事指挥权,但红军依然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所以同样取得了胜利。但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王明的“左”倾主义路线分裂了军队与人民群众的支持,认为打仗就是军队的事情,不去发动群众支持作战,结果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五次反“围剿”的历史实践证明,军民团结是战胜敌人的根本,重视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支持,军队就能打胜仗。反之,忽视人民群众对军队的支持,就要吃败仗。

长征途中,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统领地位,使红军的群众工作得到了恢复。红军继续贯彻“一边打仗,一边发动群众”的方针,走到哪里就把群众工作做到哪里,得到了沿途人民群众,包括少数民族同胞的全力支持,不仅补充了给养和兵员,而且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广为传颂的爱民拥军故事。刘伯承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献血为盟就是其中的典范事例。可以说,红军在艰难困苦的恶劣环境中能够取得长征的最后胜利,是因为红军得到了沿途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就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壮举。长征是红军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长征见证了党的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军队建设思想。

 

二、双拥工作的形成和早期发展

众所周知,延安是双拥工作的发源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943年在延安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双拥运动,第一次把拥军优属工作和拥政爱民工作结合在了一起。这场运动同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被称为延安时期的三大运动,而且三大运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党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更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陕甘宁边区作为一个特殊地区,处在抗战后方,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过去红军时期的许多光荣传统和经验做法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军队的群众工作和地方的拥军工作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陕甘宁边区受到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严密经济封锁,物质生活异常艰苦,以及军队和地方本身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本位主义倾向,造成了军政军民关系的某些不融洽不协调现象。党中央明察秋毫,对此及时地进行了教育、引导和帮助,而且在对地方政府做工作的同时,特别严格要求军队首先要做好拥政爱民工作。于是在全党整风运动的推动下,陕甘宁边区高于会议和军政于部联席会议上共同商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一次规模较大的拥政爱民运动与拥军运动。1943年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了《拥护军队的决定》、《拥军公约》和《“开展拥军运动月”的工作指示》,确定从1月25日2月25日为全边区拥军运动月。同年1月25日,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发出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关于拥政爱民月的工作指示》,确定从2月15日3月4日为拥政爱民月,公布了《拥政爱民公约》十条。延安《解放日报》分别发表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的文章《造成拥军热潮,增强拥军工作》和《开展拥政爱民运动》。在军队和地方互相配合下,拥政爱民和拥军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我军从干部到战士都增强了群众观点,树立了拥政爱民思想,使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民空前团结,把军民一致的优良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43年10月1日,毛主席为中共中央写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正式提出各个根据地普遍开展拥政爱民与拥军优属运动,要求各抗日根据地于次年农历正月“普遍地、无例外地举行一次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的广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并明确规定这一运动“以后应于每年正月普遍举行一次”。毛主席在《一九四六年的解放区工作方针》的报告中,把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指导下,拥政爱民、拥军优属运动从此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有力地促进了党政军民大团结。双拥运动的兴起对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双拥工作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统一来协调党政军关系。党的七大更是科学而精辟地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当军队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决不允许借口军队的‘特殊利益’,忽视或损害人民的利益。这是我军在一切工作中和处理各种问题时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人民军队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秋毫无犯,帮人民群众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意识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人民群众的拥军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这种热情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解放战争初期,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才使人民军队度过了最为艰苦的时期。在战略反攻时期,更是人民军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拥军支前跟到哪里;人民军队需要什么,人民群众就把需要的物资送到最前沿。以淮海战役为例,当时的国民党军队有 80 多万,而共产党只有 60 万军队,但是人民军队的身后却拥有 500 多万人的支前大军,赢得最终胜利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战争时期的双拥工作是围绕战争开展的,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这是党的军事路线所决定的中心任务。无论是军队的群众工作,还是地方的拥军工作,都是在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从而也使双拥工作在战争的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形成了鲜明的战争特色。

 

三、新中国成立后双拥工作的发展和挫折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各项政令得以统一,各项工作开始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开展。全国性的拥军优属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日常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双拥文件的颁布

1950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联合发出《关于新旧年关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运动的指示》,对军队和人民以及各级地方政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在新年和春节之际,应在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中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分别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运动。不断地提高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巩固与提高军队爱祖国、爱人民及保卫东亚与世界和平的战斗意志,提高人民拥护与支援军队的热情。

二是必须在部队中及各级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在部队中,要教育全体指战员认识人民解放军是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保证,全体指战员,不仅应当成为遵纪守法和执行政策的模范,而且应当无限热爱自己的祖国,成为革命胜利果实与经济、文化建设的坚强捍卫者。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人民的军队无论在任何时代都必须密切地联系群众,保护人民的利益,一切骄傲自大的居功思想和丧失战斗队观念的太平思想都必须加以纠正。一切违反群众纪律,以及某些严重侵犯人民利益的现象,必须认真地加以检查和处置。在政府干部及人民群众中,应认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人民解放军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的结果,为了反抗侵略,保护人民,他们今天仍然站在国防最前线。热爱人民解放军,就是热爱祖国,就是巩固与提高保卫国家经济建设的力量。自全国解放以来,有些地方干部和群众,在太平思想影响下,对巩固与建设强大国防力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发生放松或忽视拥军优属工作,甚至发生轻视军队人员等严重偏向,必须加以坚决的纠正和克服。

三是政府检查拥军优属工作和归队工作,部队检查群众纪律和检查学习与执行政府法令的状况,应作为开展这一运动的主要内容。各级政府的检查,主要应放在组织烈军属和残废军人、复员军人的生产工作上,要了解他们生产建家和就业的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目前生活上存在的困难,务使烈、军属能维持当地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残废军人、复员军人能够谋生立业,各得其所。而在农村,检查代耕和助耕工作,更应列为首要地位。检查结果必须很好总结。发现问题,必须及时解决,并发动群众根据当地情况,研究更切合实际的方法,作出今后计划,打下来年基础。在作战、剿匪地区,除进行以上检查外,还应做好运输、担架配合作战等支前工作,并很好地慰劳伤病员。部队的群众纪律检查,同样要求普遍深人。凡长期借用群众房屋、家具等,应进行宣传解释,表示歉意和感谢,并以帮助劳动作为报酬。损物失物应当赔偿。凡对重大违犯法纪与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除赔偿道歉外,还应给当事人以必要的处分,并在群众中公布。在少数民族地区驻防的部队,更要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以实际行动,消除群众的误解及顾虑。所有作战或剿匪部队,应派人到战地进行群众纪律的检查;并派得力干部领导民兵、民工工作,帮助他们活跃其政治、文化娱乐生活,妥善照顾其食宿。对民兵、民工的来去,应开会欢迎、欢送,立功者赠旗记功,伤亡者妥为治疗及抚恤。

文件还提出,应通过军民座谈会、新年团拜、联欢晚会等各种活动举行军民联欢,学习和宣传当时的形势任务。

这一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出的第一个“双拥”通知。它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不仅对当时抗美援朝斗争中大规模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给全军指战员以巨大的鼓舞,而且开创了在和平建设时期每逢元旦、春节全国军民开展双拥活动的先河。在时间、内容、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都为后来的双拥活动提供了借鉴。

 

(二)以高涨的爱国热情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军属的号召,全国人民把拥军优属与支援战争和热爱祖国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拥军优属的深人发展。国内工人提出了“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农民提出了“要人有人,要粮有粮”的口号,使志愿军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全国人民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使新的力量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志愿军中来;大批汽车司机、民工和医务工作者执行运输、勤务和医疗任务,有力地配合了前线的作战。全国人民拥军热潮高涨,从1951年6月至1952年5月,共捐献人民币55650亿元(旧币),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许多地区提出“先军属、后自己”,为烈军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这是国内和平环境下拥军优属的一个新高潮,推动和促进了今后拥军优属的发展。

 

(三)通过各种形式,多方面宣传、爱护、支持和慰问人民解放军

为了增强全国人民的拥军优属观念,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加强了和平时期的爱国拥军教育。1952年12月,内务部与总政治部联合发出的双拥通知中,首次提出了热爱解放军就是热爱祖国的思想,将拥军优属与热爱祖国联系起来,扩大了拥军优属的影响,提高了这一工作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作战时,全国新闻界、文学艺术界写出了大量歌颂指战员的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演出了大量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戏剧、电影,使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感受到自己的事业是崇高的,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魏巍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杨朔写的小说《三千里江山》,以及根据巴金的报告文学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等相继发表和上映以后,全国各族人民热爱解放军的情绪十分高涨。60年代,党和政府组织全军许许多多学雷锋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报告,使军队千万个雷锋式的战士形象在人民心中扎根。

人民热爱子弟兵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慰问部队是一种重要形式。尤其对参战部队的慰问,更为热烈、隆重。抗美援朝时,祖国人民先后3次派出大型慰问团,把千百万件慰问信、慰劳品送到每个志愿军干部战士手里。60年代初,党和政府派出慰问团,深人东南沿海、青藏高原和西北边疆等慰问边防战士,使长期生活战斗在艰苦地区的解放军官兵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关怀。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拥军优属活动,使战争年代形成的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在和平时期延续下来,并且朝经常化方向迈进。

 

(四)学雷锋活动对双拥工作的推动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一个“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迅速在军营和全国各地蓬勃兴起。雷锋是人民军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热爱人民的光辉典型,全军通过学雷锋活动提高了广大指战员为人民群众大做好事的自觉性,以助人为乐,以替群众排忧解难为荣的风尚遍及全军,“南京路上好八连”、王杰、谢臣、欧阳海、赵尔春、刘英俊等一大批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相继涌现。军风带动了民风,民风促进了军风,加上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逐步恢复并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这一时期,使我们国家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社会风气。学雷锋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且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各地军民仍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这对新时期的三个文明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双拥工作遇到的挫折

总的来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双拥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许多工作被迫停止。但是,全军广大指战员没有忘记人民军队的建军宗旨,也没有忘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所培育的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们不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开展群众工作,尽力参加支援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

在支援工业交通方面,部队参加了武汉钢铁公司四号高炉、辽阳化纤厂、上海金山石化总厂、云南天然气化工厂、葛洲坝水利枢纽、南京长江大桥、广西柳江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铁道兵和其他部队参加了成昆、嫩林、京通、襄渝、南疆等铁路干线的修筑。各部队派出大批人员和机械,到车站、码头突击装卸,解决压车压船压港问题。部队还出动大批车船飞机,抢运内外贸易紧急物资,等等。在支援农业方面,人民解放军的工作成绩更加显著。各部队采取定点挂钩的形式,每当耕种收割季节,都派出大批人员、机械帮助驻地农民劳作。在河南驻马店地区发生特大洪水,在云南峨山、辽宁海城、云南成陵、四川松潘,特别是河北唐山发生地震后大规模抢险救灾中,以及平时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其他意外事故的斗争中,指战员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涌现出大批爱民模范单位和个人。驻边疆地区的部队,坚决执行中央关于稳定边疆的指示,健全和充实军民联防组织,日夜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取得了珍宝岛自卫防御战、西沙群岛保卫战的胜利,维护了祖国的安全。同时,在植树造林、保护文物古迹、建设开发边疆等方面,各部队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各族人民群众正是从广大指战员的这些表现中,看到了在“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中,人民解放军的本质没有变,解放军拥政爱民的传统没有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双拥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双拥工作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广大军民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的斗争中,在应对各种严重自然灾害的挑战中,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创造了新业绩,夺取了新胜利,谱写了新篇章。

 

一、不断加强双拥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双拥工作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十分关注军政军民团结,明确提出军民一致的原则不能变,要从各个方面搞好军政军民关系,并亲自倡导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亲笔题写“双拥模范城”、“双拥模范县”牌匾。江泽民同志对加强军民团结高度重视,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军政军民团结;一定要把军政军民团结作为重大的政治原则紧紧抓住不放;要深人持久地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民关系。2003年为纪念延安双拥运动60周年题词“弘扬双拥光荣传统,增强军政军民团结”。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要求各级党组织、政府和人民群众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军队要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所有这些,都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军政军民团结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正确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重要原则,为做好双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和深厚的理论支撑。

为了加强对双拥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先后13次下发文件,8次批准召开全国双拥工作会议或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大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4次集体接见出席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大会的代表,连续16年集体参加军民迎新新春文艺晚会。197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通知》,要求地方和军队各级党组织,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思想教育,切实做好双拥工作。1985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尊重、爱护军队积极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通知》,强调各级党政负责同志一定要正确认识军队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尊重、爱护军队的观念,努力做好支持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199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针对新形势下军政军民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发了《关于加强军民团结正确处理军民关系问题的通知》,对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作出了部署。1991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中央军委成立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国的双拥工作。1992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3号文件,肯定了全国双拥工作的成绩,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意见,要求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全国军民进一步提高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2 004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转发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纪要,对新形势下开展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创新发展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1月,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新时期双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各级党政军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指示精神,坚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看待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普遍把加强双拥组织机构建设,作为推进双拥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由党政军主要领导参加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部署当地的双拥工作;组织、宣传、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交通、农业、卫生、工商、税务等有关职能部门参与领导小组工作;制定下发了各成员单位双拥工作职责,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各市、县也普遍建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营连以下基层单位建立了双拥工作组织,形成了党政军主要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在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形成了以宣传部门牵头的国防教育体系,以驻军牵头的拥政爱民工作体系,以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部门牵头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牵头的基层活动体系,以公安部门牵头的军警民联防联治体系。在完善组织体系的同时,各地普遍把双拥工作纳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人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纳人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许多地方坚持把双拥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制定了双拥工作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在健全组织领导基础上,各地普遍加强了制度建设,完善了党委议军、军地联席会议、双拥活动月、走访慰问、现场办公、命名表彰等制度。一些地区的人大、政协还把双拥工作列人建议和提案项目,建立了检查监督制度。在强化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各地紧紧依托社会,把双拥工作当做一项系统工程,广泛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乡镇、街道、厂矿、学校、基层连队配备了双拥干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落实了双拥联络员,普遍建立了拥军优属活动站、优抚对象服务中心、拥政爱民服务队等服务保障实体,全国共有600多万个双拥服务组织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推动了双拥工作在基层的落实。

 

二、深入进行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营造了军爱民、民拥军的社会氛围

各地各部队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了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普遍把双拥宣传作为做好双拥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列人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列人部队政治教育计划,促进了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的规范化。

一是经常性宣传教育广泛深人。各地各部队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宣传我国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团结奋斗的光辉历史,宣传军政军民团结在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营造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社会氛围。针对军政军民关系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政军领导撰写文章,亲自授课,宣传新形势下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意义,宣传做好双拥工作对于促进国家改革发展和军队建设的重要作用,宣传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可靠保证,调动了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有效。结合新中国成立、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红军长征胜利、八一建军、延安双拥运动纪念和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等重大活动,通过举办座谈会、报告会、文艺演出等形式,进行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军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颁布后,各地各部队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的热潮,各省、市普遍制定下发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完善了国防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各项制度,开展了“双拥活动月”、“国防教育周”、“全民国防教育日”等活动,制定教育规划和年度教育计划,确定了不同时期的重点教育内容,编写了教材,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教育内容统一进行了安排,并在中小学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初中以上学校增设了军事训练课程,增强了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

三是先进典型导向效应日益凸显。注重典型宣传、发挥典型作用,是双拥宣传工作的突出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宣传表彰了一大批全国和省级双拥模范城(县)、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集中宣传了“爱国拥军模范”姚慈贤、“子弟兵的好妈妈”胡玉萍、“优秀伤残军人妻子”宋顺女、优秀大学生军嫂吴新芬、“为民找水打井模范团长”李国安、“扶贫司令”彭楚政、“抗洪英雄”高建成等的先进事迹,集中宣传了上海市适应新形势做好拥军优属工作、福建省全力支持部队搞好训练演习、山东省支持部队开展“争创先进连队和争当优秀士兵”活动、长春市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活动、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扶贫帮困、兰州军区某工兵团支援重点工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广大军民提高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做好双拥工作的责任感,形成了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强化国防意识的思想观念、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社会共识。

 

三、着眼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扬爱国拥军的光荣传统,把关心支持军队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满腔热情地办实事、解难题。各地积极配合和保障部队完成训练演习任务,普遍制定了拥军支前工作规定,成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的拥军支前机构,主动做好场地征用、海域清理、道路保障和民船征集、物资供应、人员疏散、损失赔偿等工作,铁路、交通、电力、电信等部门发挥行业优势,为训练演习部队运送人员、物资,提供电力、通信等保障,有的地区还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伍,随部队全程行动,保障了演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大力支持部队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开展科技拥军活动,普遍召开科技拥军会议,制定科技拥军规定,建立科技拥军服务网络,保证了活动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许多大中城市充分发挥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优势,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当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部队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提供器材、技术服务,帮助部队解决科技练兵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帮助部队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技拥军的新格局。大力支持重点军事工程和新组建部队建设,做好征地、群众迁移和营房配套等工作。各地积极配合部队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的裁军重大决策,千方百计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随军家属就业工作,保证了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顺利进行。各级政府克服财政紧张的困难,采取多种办法,保证部队粮油水电供应,帮助部队发展农副业生产,修缮营房,拓展道路,建立文化活动场所,赠送文体器材,改善部队基础设施,丰富基层官兵文化生活。各地还积极协助部队搞好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纳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出台了有关政策措施,对营区物业管理、商业饮食服务、水电气暖供应、交通、油料保障和富余人员安置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建立了监督检查、激励制约和协调联络机制,推动了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稳步发展。

 

四、深入开展拥政爱民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全军和武警部队认真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服从国家建设大局,在圆满完成执勤训练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拥政爱民活动。特别是在重点工程建设、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广大官兵不畏艰险,奋勇争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为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河北张家口地区强烈地震,西藏那曲地区、新疆、内蒙古地区暴雪,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等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广大官兵视灾情如命令,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抢救人员,转移物资,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我国南方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全军和武警部队坚决贯彻胡锦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决策部署,以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政治责任感,视人民群众安危为己任,全力以赴,奋力抗灾。共出动兵力22. 4万人、累计116.1万人次,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103.6万人、263.4万人次,动用各型车辆(机械)13.9万台次,运输机(直升机)62架、飞行226架次,累计清除冰雪道路3. 6万公里,运送物资8.3 吨,转移群众878.8万人,协助抢修供电线路7600公里。5·12四川汉川大地震发生后,13.4 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官兵快速出击,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受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好评。这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大规模非战争军事行动。灾情过后,各部队踊跃捐款捐物救助灾民,并派出人员、车辆、机械和医疗队帮助灾区重建工作,为夺取抢险救灾的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各部队还积极参加当地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参与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和重点工程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处置突发事件,担负大型活动执勤;深人社区进行爱民、为民、便民服务,组织医疗人员为驻地居民义务诊治,为学校、街道、敬老院做好事;开展支教助学和扶贫济困活动,向学校赠送慰问金、文体用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良好形象。

 

五、广泛开展群众性双拥共建活动,促进了各项任务在基层的落实

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双拥共建活动,不断丰富双拥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是新时期双拥工作的重要特色。

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新时期双拥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号召得到全国军民的热烈响应,地方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部队开展了以“四有三讲两不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讲军容、讲礼貌、讲卫生;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中心内容的争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和个人的活动。1981年秋,参加华北军事演习的部队与驻地群众开展了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欢迎。1983年,某军和保定地委联合召开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现场会。中央书记处、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这次现场会的情况和报告,推广了他们的先进经验,高度评价了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军民共建活动由点到面,迅速铺开,蓬勃发展。全国亿万人民参加的近4万个共建点,绝大多数已经建成文明单位。随着形势的发展,军民共建活动又进一步向促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更高层次发展。河南军民开展了“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活动;山东军民开展了“爱国拥军,固我长城,富民兴鲁,强我柱石”活动;福建军民开展了“共学雷锋,共建精神文明,共同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活动;上海军民开展了“同学创新理论、同树文明新风、同建和谐平安”活动;海南军民开展了“富岛强兵”活动等,都使双拥工作在创新中得到发展,促进了地方生产力、部队战斗力和社会凝聚力的提高。

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是双拥工作的又一重要载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的双拥工作由过去的一厂一校、一村一街,发展到一区一县、一市一地,形成了区域性规模,各地相继成立了专门协调处理双拥工作的组织机构,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也随之而诞生,这标志着双拥工作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江苏、黑龙江、广东、陕西、河北等地先后由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命名表彰了一批双拥模范城市,这使得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开始在一些地方开展起来。1991年1月,经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民政部、总政治部命名了10个“双拥模范城(县)” ,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由此兴起,成为新时期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有效途径和成功实践。1993年,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颁发了《双拥模范城(县)命名管理办法》,对双拥模范城(县)实行动态管理。2002年8月、2006年10月,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相继修订颁布了新的《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命名管理办法》,对创建内容作了完善,对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周期、权限、程序、命名后的管理等作了新的规定,为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深人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各地认真研究创建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评比标准和要求,围绕军地双方互办实事、开展军民共建活动、解决军地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加强政策法规建设、落实优抚安置政策等问题,普遍加大了创建力度。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命名表彰会等形式,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创建活动的意见和要求。普遍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双拥模范城(县)检查考核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使创建活动更加科学规范。目前,全国已经8次命名表彰双拥模范城(县), 2300多个城(县)踊跃参与创建活动,先后有454个城(县)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1400多个城(县)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坚持创建双拥模范城(县)活动与其他群众性双拥活动相结合是新时期双拥工作的重要特征。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爱心献功臣行动”、“关爱功臣”等活动,举政府和社会力量,基本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和住房困难,医疗难也得到很大改善。各地围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目标,深人开展军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突出思想政治建设,使军民共建活动开展得更加深人扎实。甘肃军民共建“河西千里双拥模范走廊”活动,新疆军警兵(生产建设兵团)民共建“千里边防文明线”活动,铁道部和武警总部在京九铁路沿线重点站区开展警民共建活动,成都军区军民共建川藏文明运输线,连(连云港)霍(霍城)高速沿线城县开展“同建和谐文明路、共创双拥模范城”等活动,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还大力支持部队开展“争创先进连队、争当优秀士兵”活动,下发了加强城市社区双拥工作的意见,广泛开展双拥工作进社区活动;河北、内蒙古等地组织军民深人开展“双三好”活动;山西开展的“军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地方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双服务”活动;云南开展的地方“关心军队建设、关心子弟兵成长、关心军属生活”和部队“尊重地方政府、尊重人民群众、尊重公安干警”的“三关心、三尊重”活动;河南郑州市开展的“学习驻军、宣传驻军、热爱驻军、支持驻军”的活动;湖北驻军开展的“手牵手、帮战友”等活动,形成了以创建活动为龙头、多种活动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促进了双拥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各地在双拥创建活动中,按照组织健全、政策落实、活动经常、关系融洽的要求,把抓基层、抓落实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了双拥工作各项任务在基层的落实。基层群众性双拥服务组织形成了网络,活动更加经常。从帮助一人一事解难题发展到为部队和优抚安置对象提供系列服务;从统一组织走访慰问发展到群众自觉开展拥军活动;从节假日定期活动发展到经常开展活动,真正形成了人人关心、参与双拥工作的生动局面。基层双拥工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双拥活动走进企业,促进了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走进街道、商店,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走进乡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走进学校,促进了“四有”新人的培养;走进连队,促进了部队的基层建设。各项任务在基层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双拥工作持续、深人、健康发展。

 

六、积极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推动了双拥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各地各部队积极适应国家改革发展形势需要,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为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发展的突破口。围绕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这一主题,采取召开理论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办法,探索深化双拥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加大了解决双拥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力度。各级党政军领导深人基层,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措施。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军地之间的依赖性相对减少,相互之间的感情容易淡化;地方开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涉及部队营房、道路、场地、军事设施保护等的问题增多,军地容易引发利益矛盾;政府职能转变,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竞争原则的广泛运用,优抚安置政策落实难度增大;军队训练演习频繁给地方组织、个人带来经济损失等问题,加强了政策指导和法规建设。2005年11月,全国双拥工作理论研讨会首次较为全面梳理、深刻阐释了双拥工作的性质特征、地位功能、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向,形成了一批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研究成果,对深化双拥理论研究、推动双拥工作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台了综合性双拥法规政策,地(市)、县制定了具体办法。这些法规政策和办法,从支持部队完成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到保护军事设施、保护军人合法权益,从保证粮油、水电、燃料供应到妥善安置退役军人、落实优抚政策,从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到遵守群众纪律、预防和处理军民矛盾和纠纷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许多部队结合实际,制定了拥政爱民的具体措施办法,使双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增强了规范性和约束力,有力地保障了部队官兵和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各地积极适应形势与任务需要,不断拓宽双拥工作领域,丰富双拥工作内容。针对非公组织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积极引导非公组织爱国拥军;针对市场粮油价格放开给军粮供应带来的新情况,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按时、按质、按品种供应部队;针对退役军人安置难问题,普遍加大了安置改革力度,实行重点安置、有偿转移、自谋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办法;为保障优抚对象生活,不断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建立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针对随军家属就业和下岗军嫂再就业难的实际,采取政府指令安排、公益岗位安置、职业技能培训、发放未就业生活补助等多种办法;针对解决侵害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问题,创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巡回法庭”,成立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法律咨询站”,维护了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按照团结──协商──团结的原则,及时妥善地解决了军地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纠纷,进一步融洽了军政军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