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班主任的一封信:黄世明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4:35:25
黄世明论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3月11日    来源:互联网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黄老师认为肝为五脏之一,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司血之贮藏,更兼有调节血液之用,故人体生命活动赖以维持的基本物质气血,均系其生理范


黄老师认为肝为五脏之一,体阴而用阳,主疏泄,司血之贮藏,更兼有调节血液之用,故人体生命活动赖以维持的基本物质气血,均系其生理范畴。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常累及脾、肾等,临床常见慢性乙型肝炎多为肝失条达,脾胃失调,脾失健运,即“肝木乘脾土”。反之,脾胃虚弱,不能散精于肝,或土壅木郁,而致肝病[1]。临证中,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脾气虚弱,中气不足,呈抗病毒能力缺陷,疫毒滞留肝脏,致使慢性乙型肝炎经久难愈。肝胆与脾胃同居中焦,而脾胃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肝胆受病最易传脾,呈现肝郁脾虚,木乘脾土,运化失常,“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胃失和降,故肝病传脾或肝脾同病在慢性乙型肝炎中表现的非常突出,当予以高度重视。治当补脾调肝,顾护胃气,常用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由于肝脏具有“体阴而用阳”的特点,因而病理常呈可寒、可热、可虚、可实的非凡性。故肝脏受疫毒病邪之侵袭,势必造成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因此,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当详察病情,明辨寒、热、虚、实的病理病机。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的变化过程中,单纯肝脏病变较少,肝脏累及其他脏腑之病变较多,故临证当谨慎地辨证论治。肝、脾、肾三脏之间在病理上有互为因果关系。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论治中,切莫把肝脏孤立起来研究。

黄老师认为,病毒之邪内侵,邪伏血分,累及肝脏,致使气血失调,正气亏损,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为慢性乙型肝炎之病理特点。其病机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正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部分缺陷和免疫调控功能明显异常,是慢性肝炎发病的主要因素[2]。并认为慢性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的缺陷和免疫平衡失调,其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功能变化起重要作用[2]。由于慢性肝炎非凡是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反复,缠绵难愈,久病及肾,形成肝肾同病。黄老师崇尚李中梓“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观点,以及“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理论,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极重视补益肝肾。亦是当前抑制或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及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已被公认为治疗乙型肝炎的两大关键[3]。依据现代医学对肾本质的研究,充分注重到肾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实验证实补肾药物对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作用,可提高肝炎患者的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4]。我们体会到,临证中以益肾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确有效果,主要针对肾精亏损、肾气不足而呈现的症状,如面色无华,神情萎顿,头昏耳鸣,腰酸膝软,畏寒乏力,足跟痛,阳萎遗精,或带下清稀,面浮足肿,或形寒畏冷,舌质淡胖,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弦或沉等。常用药物: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仙茅、鹿茸、桑寄生等,以补肾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于抑制HBV复制及改善肝功能均有较好的疗效。

总之,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复杂,呈正邪相搏,虚实夹杂,病变的重心在肝、脾、肾三脏,故围绕三脏,正确辨证论治,合理处方用药,对于促进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恢复,将事半而功倍。

2治疗尤重降酶作用

黄老师辨病与辨证结合,在辨证分型的前提下,结合多法联用,主次分明,有明确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降酶效果。常用清热解毒、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扶正祛邪、补益脾肾、滋养肝肾、酸收降酶等法用以降酶,现介绍如下。

2.1清热凉血解毒法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湿热疫毒入侵,肝阳动风化火,遂成火热伤肝。此法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持续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不降,症状和体征不明显者。常用药物:虎杖、紫草、牡丹皮、生地黄、龙胆草、露蜂房、茵陈、黄连、板蓝根、山豆根、淡竹叶、全瓜蒌、蒲公英等。

2.2清热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主要是湿热,即“湿热余邪残留未尽”[5],同时“湿热”和HBV感染紧密相关,而HBV感染则是慢性乙型肝炎产生湿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均有不同程度ALT升高,大都有湿热症状存在,如黄疸、尿黄、胸痞、舌红、苔黄腻等,说明ALT升高与湿热毒邪有关。清利湿热,ALT则可复常,常用药物:大黄、黄芩、虎杖、茵陈、土茯苓、龙胆草、苦参、田基黄、垂盆草、薏苡仁、夏枯草、佩兰、茯苓、泽泻、猪苓等。

2.3活血祛瘀法慢性乙型肝炎迁延时日,久病及血,遂致血脉瘀阻。活血化瘀法可改善肝内微循环,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和ALT复常。常用药物:丹参、三七、桃仁、川芎、郁金、牡丹皮、赤芍药、当归等。

2.4补益脾肾法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致ALT升高,中医辨证以虚证为多,尤以脾肾两虚常见,故治宜补益脾肾。常用药物:黄芪、党参、人参、淫羊藿、五味子、白术、桑寄生、巴戟天、菟丝子等。

2.5酸味降酶法现代医学认为,肝细胞四周pH越高,酶的释放多而且快;pH越低,酶的释放少而且慢[6]。中药中酸性药物可调节酸碱环境,减少肝细胞内酶的渗出,从而起到降酶效果,疗效高且反跳率低,可防止因提高细胞免疫而引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7]。常用药物:乌梅、山楂、五味子、木瓜、白芍药、马齿苋、墨旱莲、五倍子、鱼腥草、梨皮、覆盆子、酸枣皮等。

2.6滋养肝肾法慢性乙型肝炎长期湿热蕴结,肝气郁滞,疏泄失常,进而影响肾水,相火偏旺,导致肝肾阴虚,遂致ALT升高。常用药物:五味子、生地黄、熟地黄、北沙参、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天花粉、知母、麦门冬、山茱萸、玄参、石斛等。

ALT升高固然是肝细胞受损的一项重要指标,临床降酶亦只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亦只是治标,而引起其升高之因是本虚,湿热、痰瘀等因则是本,不能舍本逐末,为降酶而降酶,医者当在辨证论治前提下与辨病结合,结合多法甚或联用,以期提高降酶效果。

3辨证论治分型,多法兼用施治

黄老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矛盾变化过程,临床观察证实,湿热证型的肝脏病理变化较轻,许多慢性迁延型乙型肝炎均属此型,而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多为气滞血瘀或气阴两虚型,病理变化较重。

黄老师认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基本参照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亏、瘀血阻络、脾肾阳虚的辨证分型。但还认为临床单一证型较为少见,多为数证互见。其特点是善用大方,统筹兼顾,以解决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复杂性。组方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灵活对待,如湿热蕴结,病毒之邪偏胜,则治宜清肝解毒,清利湿热;肝脾不和,治宜疏肝健脾;有瘀血之症,则辅以活血化瘀;脾肾阳虚则治宜补脾益肾。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益气化瘀、疏肝理气、培肾养阴等法常交互使用。

无明显症状型患者在临床上颇为多见。常见于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由于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一般精神状况良好,无明显肝炎相关症状。是由于HBV慢性感染引起肝脏病变。由于肝脏有着较大的代偿贮备和再生能力,病程可呈现较隐匿过程,表现为无症状。由于无症状,舌脉亦可正常,临床常呈现无症可辨的状况。再者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严重程度不一定呈平行关系,有时肝脏病变很显著而临床表现并不明显[8]。复杂的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以隐匿起病,也有无症状首次发病即为慢性乙型肝炎[8]。辨证论治颇难,较辣手。但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免疫耐受状态解除,逐渐向病态形转化,携带时间越长,病态形比例越高,证型越复杂。黄老师谨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原则,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理病机的发展过程,有时呈现隐匿和渐进过程,只是呈现表象无症状,而事实是肝脏本虚而邪侵,形成久病多虚病机。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发展和机体免疫调控紊乱,大多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相符[9]。可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利于清除HBV病毒。同时,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常呈炎症及肝细胞变性坏死,这与中医学认为湿热蕴结滞留有关。当结合清利湿热以消炎症并改善肝细胞变性。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病变可有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血流淤滞变化,这同中医“久病多瘀”相似,可采用活血化瘀药改善肝血流量和微循环障碍,利于肝脏炎症清除和肝功能的修复。临床常结合现代医学辨病治疗,运用以上所述之法。扶正补虚药:黄芪、当归、女贞子、党参、白术、淫羊藿、灵芝、何首乌、山药、甘草、巴戟天等。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药、桃仁、红花、三七、鸡血藤等。清利湿热药:黄芩、白花蛇舌草、大黄、茵陈、萆、虎杖、板蓝根、蒲公英等。方用自拟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此型,收到较好的效果。药物组成: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大枣15g,白术12g,赤芍药12g,丹参12g,当归10g,垂盆草15g,虎杖15g,茵陈15g,白花蛇舌草15g,五味子15g,黄芪15g,淫羊藿15g,灵芝15g,甘草10g。

小结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复杂,病变重心在肝、脾、肾三脏,故临证依据三脏,正确的辨证论治,收到较好的疗效。同时强调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恢复患者肝功能,降低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是有普遍意义的临床治愈客观指征,均为医患所重视。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分型的前提下,结合多法以及联用,主次分明,以期提高降酶效果。而且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分型有待完善,应更好统一标准。临证无明显症状型肝炎颇为常见,论治当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使慢性肝炎的论治更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