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未到账如何查询:太极杂说 8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31:36
太极杂说87


太极网罗

               太极拳答问

    1、脚插裆的问题。交手时脚插裆是个很重要的技术,陈式尤其重视插裆,认为有进身、套腿和扣膝三种作用,不插裆就很难将人放得远,所谓“手到身亦到,打人如亲嘴”。脚插裆和进上身的关系是个很微妙的问题,一般说来,如同拉扯一根橡皮筋一样,进脚必然连着身体重心向前的荡漾。但是并不是脚落实后身体才向前逼进,而是在脚将落未落之际重心已经跟着荡过去,汪永泉先生在《述真》中将此唤作“活发”,李小龙的体系中也讲究在前脚未落前出前手直拳。

    2、脚脖子被攻的问题。不知所说“对方向你脚脖子来一下”是用什么招法,咏春拳中特别善于攻膝盖至脚踝一段,而且主张“踢不过腰”的门派大多擅长此招。如果说到理论和实战的差异,一个人能说还是能打的区别,其实就在于知不知道漂亮的招数和实用的招数间的不同,攻膝盖以下部位绝对是实用的招数,“踢不过腰”是绝对有道理的。我侧踹的功夫可不是业余水平,而且很擅于踹膝盖,吃别人的苦头也不少。用脚踹头的拳手都是呆得可爱,防踹头最易、胸腰次之、膝盖最难,因为移动膝盖以下部位是最慢的。防踹膝的方法,以我的经验来看,只有你的控腿能力比他更好,也就是说他一出腿,你必须腿收得快、举得比他高、反踹得更快。这一招太他*的厉害,一百年后也不会落伍,百试不爽。

    我想在太极交手中,可能不允许踹膝以下部位吧。如果对方是用扣膝来制我进的膝,那么我的膝也要像手臂一样以引能打才行呀。太极步法讲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去的腿要能随心所欲的收回来,单腿控制平衡的能力绝对要过硬,否则什么拳都打不好。

    3、推手时合住对方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核心,非常复杂。以我的擒拿和推手经验而言,就是用接触对方的部位感受对方的重心。发劲时,劲的延长线一定要穿过对方的中心线,就像打台球时,一定要击在球心上,否则必滑过去;引进落空时,不要管对方的肢体,一定要牵动这个重心。这个问题很微妙,比如有的人作擒拿时非常生硬,只能反对方肢体的关节,不能轻易牵动对方重心而使对方摔倒。而我用一只手掌扶在对方肩上,就像蓝球运动员控球一样能控住他,可能就是因为摸到他的重心的缘故吧。

    4、后退时被靠的问题。靠的进攻距离很短,而我这样练过搏击的人后退时是蹿出去的,那可是一下子就飘出去一丈多呀。无论擒拿推手都要“舍已从人”,他一拉我,我就飘过来;他一推我,我可以荡过去。但是仲兄,我有个特长是善于借助旋转,在练陈式太极拳之前就从擒拿实践是悟出这个要领。比如他推按我胸肩,我可以借他的推力以左脚尖为轴旋转90度或180度转到他身侧或身后去,善于旋转是我擒拿技术的核心要领。

    被靠时还有一种很糟糕的情况,就是他扯住我某一点而使我不能后退,这种“抓打”的技巧各门派都有,实战中非常有用。这时不能后退,只能旋转,我还善于有此种情况下反擒拿他。一般来说,靠的力量非常大,接他的力不合算,顺着他的力摔他或拿他比较有用。

    5、臂被人扌朋起。臂被人扌朋起的情况是蛮难出现的,因为好的拳手的臂和身体接在一起,重心不失的情况下要有举起对方体重的力才能将对方的臂扌起,那可是一百多斤呀。臂被举起,胸肋空档立显,非常危险。如果我的臂被举起,在这条臂上如何和他较劲我实在没有高招。但是我是擅擒拿的,一般对方力点落在我身上哪一处,那一处实点就是我旋转的借力点,他要是进手扌朋我的臂,他这条胳膊可能就保不住了。

    6、肘膝相合的问题。我的交手中,膝的内合振抖是主要的力源。手臂上都可以给他,膝裆腰才是自己的。肘膝合住人才不容易出圈,这也非常有道理,因为这样枝梢就有往腰腹中心线内敛的意思。

    7、整劲的问题。整劲似乎不宜刻意的守,实战时应处于水和风的轻灵圆活的状态,而不是土的固守的状态。交手时关键是守住中心线,保持自己不被推拉扁就可以了,整劲好象是发劲瞬间的状态,陈式拳中“柔行气,刚落点”可能有这层意思。基本上是先生所说的“用之即来”。

8、眼神的问题。其实眼神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有很多想法,今天只谈一点。其实在交手中,保持平衡最关键的要领其实在眼神的落点。一般来说,我不主张交手时眼神落于自己的手或对方的进攻部位上,而应始终盯着对方的中心线,尤其是对方的眼睛,用余光罩住对方的全身,这是非常重要的要领。这就像骑车时不能东张西望,而应该始终盯着前方,用余光笼罩左右,如此才能保持平衡,才能反应外,才能意在人先。眼神中也有种内劲呀,不多谈。


l                                                                                 太极拳的体系中确实以神意为核心,气劲为副,形体动作只是外在的表现。我所强调的身中垂直线确实是神意气劲糅合在一起的一个家舍,常常随着虚实变化而上下盘旋,如果说劲源固定在一定确实很牵强。你走的“全身松透”的路子,和杨式大家李雅轩、汪永泉的主张暗合,我认为是太极真功的正确途径,所谓“极柔软始能极坚刚”,各位拳友在拳架中可以体会得到。

    我对陈杨两家的理解可以作这样的比喻,杨式重虚空鼓荡而如瓶中之水,陈式重螺旋缠绕而如垂天的旋风。劲力落在杨式好手的身上,感觉应像落在一片“空”中,茫然不着力;落在陈式好手的身上,感觉应像被卷吸进一个巨大的旋涡,所有的劲力都被绞得粉碎。所以,把 “全身透空”和“松空的大皮囊”中的意气加上强劲的螺旋后,杨式和陈式两家的内功心法就都殊途同归,指向同一个内容。

   用腰膝裆引化的练拳窃门,我觉得真是练拳的一个捷径,可以防止初学者劲不发于中而流于手臂梢节和不松沉的弊病。我平时静立时练拳不站静桩,就是用腰膝裆在原地绞缠走拳架的。我认为手法不如身法、身法不如腿法,腿法不如步法,练拳时应练在腰腿上。

    对于桩功,我细心回想了一下,其实我在练拳之初的很多练法也是从桩功开始的。只不过后来有了静桩的基础后,知道“动中求静”的道理,能把桩功的原理融合到拳架中形成“动桩”,才逐渐少练桩功的,总而言之,桩功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拳架中,每招结束中定时都是静桩,而走架时要式式用心保持中定内静,每一式都是动桩,都包含了桩动的内涵。但我觉得有了静桩的基础后,练动桩的效果比静桩好。

    关于夹脊点和“横气塞胸”的问题,其实如果不从气的角度,而是用发劲卷蓄弹抖的角度来看待,这其实是“牵动往来气贴背”和“力由脊发”的道理。夹脊点之所以是劲源,而不说是气源,就是因为这是神意劲气的一个集合点;它只是一个驿站,而不是一个归宿。以夹脊为劲源,可保两臂发劲由中而发、由脊而发,可得陈式之惊炸弹抖。

练拳时注重技击含义的问题,其实是意的另一种用法,有拳谚云“走架无人似有人,打手有人似无人”就是这个意思。意之用法博大精深、最为繁杂,以技击为意来练拳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练法,可以和神意劲气的练拳架法互为体用、互为补充。我主张在每次练拳架结束之前,可以练一趟意在技击的拳架。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的技击含义非常清晰,需要专门的练习。


l         拳虽利器,然亦可用慈悲心肠化除其暴戾之气,如此拳技也未尝不是精妙之艺也。


l                                                                                 听劲是太极交手的基本,一般来说是以皮肤触觉,再以意听劲。所谓知已知彼就是一搭手,我意入他中心线内,“敷、吞、盖、对”之谓。以听虚实重心而论,举个例子,自己骑车如同一人练拳架可控制自身平衡;骑车载人如与人交手,也能感受另一人的重心而控制整辆车的平衡,前后左右皆可随心所欲,此例可论听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