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芙蓉区电动车存放:构图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46:47
构图学2009年03月07日 星期六 22:28 摄 影 构 图 学

一、概述

构图是画面形的处理和安排,就其实质来说,是解决画面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构图乃是摄影家将自然界的“形”变成艺术的“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置于构思和具体表现方法之中。

构图一词,是常用的绘画术语,学习西画这是一门基本课程。构图在中国画论中叫“布局”,也有称“章法”、“置阵布势”等。中国画的意思就是把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安排,更加艺术化、条理化。无论东方或是西方,构图都不能脱离内容,为构图而构图,必然陷入形式主义。中国画论上讲,先立意后为像就是这个道理。

“构图永远体现构思”。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存在的胡乱事物中找出秩序。构图也是一个组织过程,是把大量散乱的构图要素组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构图就是要解决“形式美”这个重要问题。一幅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作品,“神是灵魂,形是外表”,“神”是形的精神实质,“形”是神的形象体现。不同的题材内容,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构图就是一个构思过程,它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是服从于总构思的具体处理表现方法问题。
构图,就其实质来说,是解决画面上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空间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画面上,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之,摄影构图有一个“情节结构”与“形式结构”双重问题。在摄影艺术创作中,不论什么样的题材,在确定创作意图之后,作者的主要创作活动就是寻找和结构一个适于表现主题的形式—构图。
构图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形式结构的问题。所谓的形式结构,就是从点、面、色调等抽象因素着眼,运用形式规律来构成画面的一种方法。而往往我们只把这一因素狭义的认为是构图,那就错了。形式结构知识摄影构图的一个部分,当然也是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摄影家在考虑构图时,不仅要解决好它的“情节结构”,而且更要进一步解决好它的“形式结构”,这样才能使自己所要表现的特定的内容,获得恰到好处的独特的“形式表现”。摄影家要在这两个结构中认真探索、深长思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摄影构图的特性——摄影构图与绘画构图都是“平面构图术”,均是以二维空间表现三维空间,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在构图方法和程序上则有很多差异,这是由于摄影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具有它特殊的规律。

绘画是先设计构图—主观为主;绘画艺术一般来说,是属非现场构图,可以任意取舍,以主观为主,可按自己设计好的构图去进行创作。
摄影是先选择构图—客观为主;摄影是纯现场构图,直接用取景器和镜头镜头进行现场构图,以客观为主,适当取舍。
绘画是按透视规律法则去构图(焦点透视法则、散点透视法则);
摄影是按透视规律去选择构图(选择角度、运用镜头等)。
摄影构图是由几道程序完成的:
取景——构图第一程序;
剪裁—构图第二程序。

摄影构成
构图与构成二者词义不同。构图——COMPOSITION
            构成——CONSTRUCTION
构图一般是指把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安排,组成一个统一画面整体。
构成是研究形态创造的方法,它是将形态要素或各种各样的形态和才来哦作为素材,按照视觉化的力学秩序进行组合。构成的基本方法是对客观世界纷纭复杂的视觉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和抽象,还原为基本造型原素。然后以视知觉原理(主要是格式塔心理学)为基本法则进行组合,对视觉语言基本形式的结构规律和心理效应进行研究,目的是把握造型语言基本形式与规律。它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方法,在艺术上可以称为创作方法。它是一种“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构思方法”,是研究形态创造的方法。
平面构成—就是从形态的知觉和心理的立场出发,探讨造型(形态、色彩、肌理)和构图的基本规律。它包括由具体形态到抽象形态以及组合构图等平面设计的全部创造内容。它基本包括三大部分的意思:一指画面画框的分割;二指画面骨架和形象的构成;三指画面的分割、组合和各部分的定位等。
就摄影艺术而言,构图只能指画面上线条、影调、形象等在结构上的完美结合。他主要是研究形式与内在意蕴(主题思想)的联系。从广义上讲,摄影构成包括了摄影构图。因此,摄影构图就不同于绘画构图。摄影构成是具有使摄影作品获得艺术生命力的多种功能。我们应该从认识上重视摄影构成的重要性,研究摄影构成,对于探索和丰富摄影造型法则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不能仅仅停留在摄影构图的原则基础上。




二、影响摄影构图的主要因素

摄影是一门表达个人观感的艺术。是通过照片的形象与构图来传达和体现作者对于人、大自然和周围世界的印象。因此摄影语言应该同作者内心感受相一致,只有在摄影语言状态中的思考才是摄影家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摄影艺术的特征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表现什么?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摄影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和方式。


(一)客观因素
客观世界中的形象、光线、色彩是形成画面形状、影调、线条、色彩的直接因素,是摄影构图的生命线。

⒈形象因素
形象是与抽象对应的一组哲学—美学范畴。为形象释意,当宜与抽象对举为宜。
形象——是个别,感性接受的对象。
抽象——是一般,理性接受的对象。
形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存在的形象,即客观形象。它是摄影艺术的本原形象。
另一类是主观形象——主观存在的形象。它是由客观的本原形象所派生出主观反映的视象。
任何事物映入主观后形成的感性反映形式基本只有两种:⑴感觉映象(包括直觉、知觉的);⑵表象映象(包括想象的)。决定艺术形象的构成在客观上不管有多少形态,一旦映成主观意象只能有两种形象形式:感觉的、表象的。摄影艺术的艺术形象所持有是“视觉感觉形象”和“视觉表象形象”良种映象。
“艺术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黑格尔
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物象都具有形象性,但就摄影画面构图而言,形象是由“形状”的“形态而构成的。在摄影平面造型艺术中,形状和形态只是构成画面形象的”运载手段“。而只有形象才能远远超越形状与形态简单再现所具有的涵义。
摄影是视觉艺术,重要的是运用摄影构图及摄影手段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将要表现的内容体现在画面的视觉形象上。只有形象才能去激发观众思维和联想,一形象在画面上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激发观众思维的信息,生动深刻地表达内容。

⒉光线因素
光线是摄影构图语言中最重要的物质因素之一。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除其他因素外,光线变化及对光线因素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光线在摄影曝光、艺术造型、表现与渲染环境气氛以及表现质感、实感等方面,都具有决定性功能;光线是在二维空间的摄影画面上获得三维空间最基本的因素和条件。摄影构图就是要充分调动摄影的艺术手段来巧妙地运用光线所获得良好的造型效果,表现作品的主题,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摄影构图中,成也光线、败也光线。

⒊色彩因素
光是彩色的生命。有了光,色彩才更鲜明艳丽。色从光来,色随光变,无论多么鲜艳的色彩,都是在光的作用下,与人的视觉器官的色觉机能相互结合的结果。人类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对色彩已形成了一定的印象和感觉,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不同的象征意义,表达不同的情绪。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情感来源于人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
色彩一素是依附于形的,色彩可以帮助形具有更深刻的表现力。正因为客观色彩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可感知性,在构图思维中能产生强烈的反映效果,所以色彩因素最少逻辑性,而更多的是在构图中偏重与摄影者的表现情感需要,来充分运用客观色彩。
摄影作品中的色彩来源于客观色彩,但又不是客观色彩的翻版,而是通过作者的观察、感受、想象、以及御用各种技术上的、艺术上的表现手段,创造出比客观色彩更典型、更能揭示特定生活场景、反映特定情绪,气氛更浓的主观色彩—即艺术色彩的创造。
由此可见,客观色彩是自然界的真实反映,也是摄影创作中最珍贵的基础素材。只有充分了解和熟悉客观色彩的规律特点,才能把握住色彩在依附各种形态与空间中的各种变化因素的内在联系,把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微妙的、瞬息万变的色彩现象揭示出来;并借助于黑白、彩色感光材料的感光、感色特性,对客观色彩进行再创作,再加工,更生动地反映客观自然色彩的美。这种色彩美的创造是摄影者在客观色彩真实感觉中,有参与了个人的主观判断、主观情感、主观情绪和艺术想象力。简言之,是艺术家自身心灵和情感的写照。



(二)主观因素


⒈观察与思考
摄影创作不是显示生活自然主义重现,而是对生活本质的提炼和创造,没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观察力,是不会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的。自然和社会是一本丰富的创作辞源,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去择取、提炼、创造。
所谓观察,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的能力去观看。所谓眼力,实质上是一种悟解能力——包括对生活和形象的悟解能力。
摄影者的观察取决于作者的思想观念。摄影创作是面对客观世界直接表现现实,而摄影的创作过程主要在按快门之前,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特殊的灵感,即敏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灵感也可在摄影中称之为才思敏锐的现场反映能力。灵感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以广泛的知识为基础,并具有求异性思维的能力,摄影者的观察独具个性,这样才能有别于一般的观察者。为了创新,必须学会观察。观察者还必须具备从摄影构图这个特殊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即用摄影家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要想搞好摄影构图,首先必须学会正确观察。从某种意义上讲,观察是摄影构图、意境和感染力的首要因素,也是摄影构图的起点。摄影的观察与构思是融为一体的。在观察中构思,在构思中观察,二者不能分割。凡是进行艺术创作都要进行构思,摄影构思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一切艺术形象必须经思维活动产生。构思的含义就象狄德罗所说的那样,“艺术就是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不平凡的东西,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的东西。”观察构思是摄影创作前的思想准备过程,而通过构思去达到摄影创作的意境。摄影构思是摄影构图的先导,没有构思也就没有构图。因此,构思在前,构图形式永远体现与构思,往往画面的结构形式本身就是构思的一部分。摄影构思必然是通过画面的情节与形象传达出来的。摄影佳作不仅仅溶注了作者的正确思想方法和广泛的知识,而且要把说明的东西在画面上能完美地传达出来,任何附加说明和解释都是失败的。只有正确的认识、较高的修养,才能爆发出艺术灵感,才能在生活中发觉出高司新颖的摄影佳作。
影响摄影构图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⒉角度和构图
摄影构图是摄影者在选择拍摄点与拍摄角度后,直接通过取景器,面对客观视觉实体进行画面结构处理的。
相机拍摄位置——拍摄点和镜头的角度,决定着摄影画面的构图格局,也决定着能否突出摄影对象的特征。
选择拍摄点与拍摄角度的实质是透视与构图的关系。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透视变化,不同的透视变化就产生了不同画面构成。
⑴正面平视拍摄——产生了平行透视现象,只能突出平面感的正面物体、画面中心的物体,画面平稳,但立体感差,容量小;
⑵前侧面平视角度拍摄——产生了成角透视现象,这个角度能充分表现物体的两个面,既能表现正面的特征,又能表现侧面的特征,透视线条变化大,产生两个消失点,画面线条向画外汇聚,线条活泼,容量大,有利于表现纵深空间和立体效果;
⑶俯视角度能使地平线显著升高,构成高视平线构图,极易表现地面上的横竖线条,空间深度大、气势大,既宽广有深远,是一种写实拍摄手法;
⑷平视和仰神角度——只易突出前面的景物,画面的地平线显著下降,产生低视平线构图;
⑸仰视和俯视的成角透视角度,画面上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立体感更强,透视变化更大。
角度的变化除产生透视上的不同变化外,还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对于深化主题,加深作品的思想内涵都是具有重要意义。
⑴平视角度给人一种平等、视切、身临其境之感;
⑵仰视角度给人一雄伟、昂扬、正义之感,引起人们向上振奋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并给人以舒畅的联想和想象余地,属写意手法;
⑶俯视则能给人一种登高远望的境界,给人一种辽阔宽广之感。
选择角度的原则只有一条,注意保持瞬间捕捉形象信息的灵感。不能完全只凭老一套的完美构图观念去套拍,要敢于选择那些自己过去还没有选择过的或暂时还没有拿准的东西,但是在视觉判断上确实是值得尝试的东西。
角度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必须考虑到角度与镜头的关系,角度的选择只有与镜头的构图特性相结合才能成功。角度新、角度奇,不等于角度怪。选择新角度要与主题思想相融合,决不是脱离主题和被摄对象的空中楼阁;如果角度奇、怪到不可相信、不可理解的地步,既不能抓住揭示主题富有寓意的瞬间和情节,又使人反感,这个角度的选择必然是失败的。

⒊镜头和构图
摄影者主要是运用镜头的构图特性去表现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由于不同的镜头能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效果必然影响着画面结构和透视感觉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镜头焦距长短的变化来进行构图。
1)我们想要获得与平时用双眼观察景物基本相接近的视觉印象的画面时,是前后的景物的大小比例的透视赶与平时的印象相符,就可以选择标准镜头去拍摄。但标准镜头在近摄时,比例与透视关系也是不尽人意的,也易产生变形。素仪标准镜头拍出的人像并非“标准”,专业摄影者一般都采用中焦镜头来拍摄人物头像也就是这个道理。
2)短焦距镜头在构图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
⑴适用于室内、室外要求视野宽广而又没有教员的摄影距离(没有退路)的摄影构图;
⑵适用于景深长,需要前后景物分布广而清晰范围大的构图;
⑶适用于要求空间深远、透视感强烈、前后景物大小对比悬殊(前景夸大)的摄影构图;
⑷适用于有意夸张变形前景,有意丑化人物的特殊意图的构图效果。

3)长焦距镜头在构图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
⑴适用于夸张和渲染远处景物;
⑵适用于拍摄拥挤、热闹、竞争激烈的场面,使之产生一种局促感、紧迫感、竞争感;
⑶适用于抓拍、偷拍,用长焦镜头来摄取局部画面;
⑷适用于突出主体,虚实变化较强的画面结构;
⑸适用于无法接近的远距离景物的拍摄。
4)近摄镜头(微距镜头)可以使很小的物体舒展在画面之中,使我们一般不易观察到的物体,醒目地展现在人的视野之中。
5)显微镜头更可以使人们的视野从宏观世界的构图概念中,发展到微观世界的构图之中。

镜头与构图的关系可以简单总结为:
⑴镜头变:构图变,不同焦距镜头产生不同的构图效果;
⑵镜头变:画面的视野变,景别变,主体景物的成象比例大小随之变;
⑶镜头变:画面的影调、气愤都随之产生变化;
⑷镜头变:画面透视效果也变,景深范围也变。
⑸同一焦距的镜头,不同光圈大小的改变和运用,就会在画面上产生不同“虚实”范围的画面构图;
⑹同一焦距的镜头,聚焦点不同,画面也同样产生不同“虚实”的画面构图;
⑺镜头的静止、晃动、移动,都会产生不同效果的构图。

镜头与构图的关系,不仅仅是镜头的构图能力,关键在于运用镜头的摄影者。

⒋瞬间与构图
摄影艺术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于摄影构图如何经典,最佳的构图即使自然而然的,毫无做作的瞬间随意性构图,而这种看似随意性的瞬间表现恰是摄影艺术具有独特魅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人眼观察景物是流动性的,没有时间的限制。而照相机镜头则不然,它记录的是凝固的流动过程的某个瞬间,摄影的瞬间性对于摄影构图起着绝对性的作用。一般来说,每一个造型和场面都必须在瞬间发现并于瞬间完成。
摄影的这个“决定性瞬间”,有力地证明了摄影构图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摄影构图的瞬间性、随意性构成了摄影构图手段最突出的特性。但是,瞬间构图的随意性并不以为着摄影构图就可以任意而行,草率处之。相反,随意性的瞬间构图要求摄影家应该有更深厚艺术底蕴、更高的构图基本功和现场构图技能训练的基础,才能从必然走向自由,达到瞬间构图的随意性。

⒌曝光与构图
在摄影实践中,大多数情况都要求我们包光正确,严格掌握正确测光、正确曝光的技术方法,这是获得一幅技术质量上完美做亲的基本要求。但是,作到这一点,知识完成了摄影技术上的要求,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曝光在艺术上的要求,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摄影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画面上的影调与色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尤其是艺术摄影创作,比如高调、低调、剪影式照片,就必须根据创作意图的影调要求去调整曝光量才能取得满意的影调和构图效果。曝光是为美妙的构思和创作意图服务的。

⒍画框与构图
所谓画框,在摄影语言中有两个概念:
取景器的四条边界,
画面的四条边(底片、照片)。
摄影构图从形式上讲,起结果都落实到画框的四条边上。
现场取景如此,画面剪裁也是如此。所以说构图的变化,从纯形式上讲就是画框位置的变化,画框变,构图则变。
这是因为:
⑴摄影构图是“方寸之地,惨淡经营”,其惨淡之苦就在于景物的瞬间布局经营,更重要的是在于选择四条边本身上下左右的定位斟酌,也就是选择构图。
⑵所谓摄影点的远近、角度,实质也在于四条边方位的立体移动和变化。
⑶所谓不同焦距镜头的选择,也就是四条边收缩与扩大,所产生景别大小的变化,将实现空间加以创造,是艺术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
⑷所谓画面的集中、概括、取舍,也是“四条边”变化的匠心独运。
⑸所谓画面的意境,艺术想象空间、变形空间、多维空间等也就是“四条边”的巧妙运用而给人的联想和意念。形成了”形有尽而意无穷“,”弦外之音、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
⑹所谓摄影构图的完整和完美,说穿了也是运用“画框”的精微分寸感:即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恰到好处。

⒎剪裁与构图
剪裁是摄影构图重要的艺术手段,也是摄影艺术构成中最为独特、绝不可少的二度创作阶段。有时一幅完美的摄影画面,确实来自于绝妙的、创造性的剪裁。从广义上讲,剪裁贯穿于摄影创作的全过程中,取景时实际上是对客观景物的第一次剪裁,可称为第一次构图;照片剪裁是第二次剪裁,可称为第二次构图。摄影者一定要努力锻炼一次性构图的能力,要善于运用和珍惜底片上的有效面积,作到不剪裁和少剪裁。与剪裁相关的后期制作同样是摄影构图的一个特殊手段。后期加工与制作,为摄影构图的再创造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三、摄影构图的基本规律

(一)多样统一的规律
构图法则经管名目繁多,但中心要旨是多样统一的规律。它是一切艺术的基本规律的美学法则。
“多样统一”亦称“寓变化于整齐。”古今中外,构图千变万化,有多少卓越艺术家的传世作品就有多上不同构图,但它们的特点只有一个:“寓变化于统一”之中。也可称之“条理与刺激的矛盾统一”。“有变化,但不混乱;有秩序,但不单调”着就是平面构图的总原则。
艺术时间证明,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如果只有变化,没有统一,变化就会杂乱无章,眼花缭乱,无主题可言;只有统一,没有变化,画面就会单调乏味,毫无生气,无艺术感染力。
多样统一规律是一切艺术的基本规律。一幅照片的画面是有限的,大自然则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二维空间把无限的三维空间表现得更加动人,靠什么?就要靠变化。但变化着的物体,必须求得对立中的统一,这样才能使人感到美而自然,而自然则是构图的最高境界。
变化统一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作品的感染力。读者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寓变化于统一之中,就必须有突破口,有响亮的趣味中心,才能吸引人,增强读者的第一印象,如果没有这一点,变化中统一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整体性—构图的最终目的。
多样统一原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构图的本质和谐和自然,提高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是说达到构图的整体性——完整。
整体性就是整个画面要浑然一体。只要是处于画框内的一切景物的自身表现力,都要与画面主题在本质上发生内在联系。从形式上讲,所谓的画面完整,并不是说任何形象都完整,只有从主题思想的需要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完整的确切涵义。
多样的变化怎样统一才能从形式上使之画面完整呢?简单地讲,就是统一在均衡之中,使千变万化的各种构图均衡,以便达到自然而完整。


(二)对称•均衡

均衡是摄影构图的一般法则。通常是指以画面中心为支点,画面上的左右、上下所呈现的诸构图结构因素在视觉重量上的均势。
均衡的作用就是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均衡被破坏就会产生动感或不安定的感觉。
均衡作为一般构图法则不是摄影者追求的目的。只有当它有助于结实某种内在意义时,其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摄影构图画面上的均衡,是指画面在线条、影调、色彩上达到协调。
多样的变化怎样同意呢?就是均要统一在均衡之中,使千变万化的各种构图均衡,以便达到自然。自然,就是构图的最终目的。
画面均衡有以下几种形式。

⒈对称式均衡
对称——是指物和运动以一定的中介惊醒某种变换时所保持的不变。
对称的中介(轴)有“显”与“潜”两种情况。“显”的中介为实存在;“潜”的中介为虚存在。虽然对称的规定性是中介的另一面要保持不变,但有的也变,这就是破缺。小的破缺仍不妨是对称。但过大的破缺就会导致非对称。
对称式构图,属于静止性的构图;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对称式的构图能使对称结构完美地展示在画面上。在处理对称式构图上,一定要注意打破画面的绝对对称形式,尽量变其为相对对称。
对称式均衡,是量上的均势。对称与均衡的意义在于能产生均匀美。对称式均衡主要有四种形式:平行式、反行式、逆行式、逆反式。
平行式对称,即重复式对称
反行式对称,即倒影式对称,它是围绕着一个中介轴展开的上下对称。
逆行式对称,即顺去逆来式对称。
逆反式对称,即逆加反行的对称。

⒉重力均衡
重力均衡是用一个较小的物体,把一个较大的物体均衡起来。它是利用假设的中轴线,形成大小物体不同远近关系,达到心理平衡的效果。
重力均衡在位置均衡构图中是占多数的,比对称均衡构图要多得多。两种不同的物体,在画面上能使人感到了心理上一定平衡的效果就是重力均衡——视觉重量均衡。重力均衡形式生动,活泼多变,充满活力。

“视觉重量”一般可归纳为下列几种情况:
⑴有生物比无生物重;
⑵人物比动物重;
⑶人为物比自然物重;
⑷灵巧物比笨重物重;
⑸动的比静的重;
⑹色调鲜明、鲜艳的比色调灰暗的重;
⑺近处景物比远处景物重;
⑻距离画面中心(支点)远的物体比距离支点近的物体重;
⑼形态突出要比不突出的物体重。

⒊非均衡画面结构
*拍摄不均衡结构的作品,应该是在对均衡结构构图方面有较深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随心所欲,否则,将必然适得其反。
不均衡构图主要是一奇字为核心,而均衡构图的特点是突出一个稳字,这就是两种构图最大的区别。它通过不均衡构图画面,给人一种超乎寻常的新鲜感、奇特感。并引起观者强烈兴奋或惊叹,随之产生联想与参与性的探索,将思维引向画外。
不均衡构图主要表现在“边角式构图”、“面壁式构图”、“残缺式构图”、“错误式构图”等几种现代摄影构图形式中。这种构图显示出作者的某种漫不经心的随意性,强调某种心理感受或现场的特殊真实感、运动感。
对于摄影者来说,非均衡式的画面结构,并非是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它主要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就是说,我们探求均衡与不均衡问题,其目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而单纯的滥用非均衡式画面结构,不仅会使人望而生厌,还会造成走头无路、四处碰壁的境地。特别是人们在已经习惯了传统的“封闭式构图”方式之后,要想得到更大的突破,确实需要一定勇气和文化底蕴作后盾,才能实现。


(三)节奏•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节奏与韵律也可简称之节律。
节奏和韵律是摄影构图的重要构成手段之一,也是构图所要寻觅的重要因素。它是画面线条、形状、影调、色彩的有序重复和交替。完美的节奏又自然会产生韵律,韵律则是更高层次的感觉。

⒈节奏
节奏,音乐上的术语。
节奏,是一个有秩序的进程(长短回返过程),几事物有规律的重复。摄影画面上的节奏是从音乐和诗歌中借用来的,是音乐和诗歌中的拍节在视觉上的表现。摄影构图的格局和步调,都是由节奏而定的。
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也要创造视觉节奏,他是利用自身的形态因素,如点、线、形、色;线形的大小、长短、面积、间隔;影调的浓淡以及远近层次所创造的。
重复产生节奏,变化产生韵律。没有重复则单调,没有变化则平板。然而机械地重复又使人感到乏味,而无规律的变化也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只有变化的重复才能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给人既有韵律又有节奏,韵律溶于节奏之中的和谐美感。

⒉画面节奏的作用
节奏首先能激发情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
节奏可以激发和丰富人的想象力。

⒊节奏形成的几种形式
重复形成节奏(重复式节奏)。在视觉艺术中,重复是节奏的最简单的形式。它是通过某仪形象,一相同的间隔,重复出现而形成的格局。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复杂性与否,而在于视觉快感的和谐统一。摄影画面中的任何物体、任何构图要素都可以用重复的办法而形成节奏。形状、线条、影调、质感的重复出现并伴有重复出现的间隔都能构成节奏。
但这些重复如排列过于精确,反而回显得呆板,间隔稍有些变化,会更有趣味性。但是重复不易出现过多,也正象过多的差异引起的混乱一样,会显得缺乏趣味和单调。
过多的相似不利于构图。过分的同意与和谐能使艺术效果降到最低限度。
重复式节奏在摄影构图中的形式因素排列得整齐规范,具有强烈的装饰韵味,适于表现严谨的内容,但处理不佳也易产生呆板之感,或不能构成独立的画面,知识一种平静的毫无意义的图案照片。
复合结构的重复(复合式节奏)。景物的重复出现,不一定只包含着一个形状或一根线条,而是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景物。
间隔的重复(间隔式节奏)。间隔在节奏中起的作用,比有规律的重复更显得重要。只有二者的紧密联系,节奏才会更加强烈。
间隔,可分为等距间隔与不等距间隔。但在不等距间隔之中,有某种有秩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物体是重复出现,间隔是交替出现的。但无论是等距,还是交替,都能产生节奏感。重复式节奏主要是间隔所起到的作用,在有节奏的摄影画面中,若没有间隔,也就没有了重复。因而画面的节奏也就不复存在了。
交替形成的节奏(交替式节奏)。交替给节奏带来了多样性。交替式节奏是重复式节奏的另一种形式。它的节奏形式比重复式节奏形式有所变化,并给摄影画面带来多样性的节奏感。
渐变形成的节奏(渐变式节奏)。渐变形成的节奏的特点是,若能够音乐乐谱中渐强<,渐弱>符号那样,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产生一个渐变过程。
渐变节奏给人们一种线条汇聚、收缩的纵深感。在摄影构图中,若想取得较好的渐变节奏效果,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拍摄角度的选择,二是短焦镜头的运用。

⒋韵律
韵律,是有“情调”的节奏。韵律,也可称之韵味,诗情愈烈,韵味愈浓。作为摄影构图,它同诗人的创作有共同之处,画面中的线条、影调、色彩得到适当搭配,都可以迸发出诗一样的韵味。
在摄影作品中,线条、影调、色彩都可以产生韵律。
线条被称作描写形象的语言,线条的各种变化都能在画面上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性格和情感。影调产生韵律(影调韵);彩色摄影画面五彩缤纷,本身就富有色彩的韵味。
色彩产生的韵律并不在于色彩的繁杂多变,而在于色彩的调和与对比的统一之中。在彩色的对比中,要处理好色块的关系,如色块面积的大小、位置的安排及对比色的浓淡、明度、纯度等。否则画面颜色絮乱、刺眼,就不会产生色彩的韵律,只有画面上的色彩既丰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才能形成色彩的韵律。
节奏与韵律并不是垂手可得的东西。尤其是对于摄影者来说(当然摆拍静物除外),自然界并不是有节律的景物都现成的摆在明显的地方,它们经常是混杂在乱七八糟的形态之中,这就要作者按照自己的感受,在显示生活的大自然中进行提炼和挖掘。


(四)衬托•对比
前面讲了构图基本规律中的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强调变化统一中的变中不变。对称与均衡主要体现的是均势不变;节奏与韵律主要体现的是重复循环不变。而衬托与对比却相反,它主要是强调变的一面。寓变化与统一之中,有的是统一中的变化,有的则是变化中的统一。
衬托作为对比手法的一种,主要是指主次关系的对比,以辅托主的对比手法。按照衬托与被衬托事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衬托可以是主要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明显,对视觉形成强烈的刺激,加深印象。
对比,用相反的因素给感觉造成强反差,能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此所谓“相反相成”之理。
衬托与对比是摄影构图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摄影构图的其他基本原理均是在对比原理上衍生和发展的。对比与衬托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利用画面构成要素存在的一切差异,突出地表现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体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
对比是外来语,英语叫Contrast,也可译作对照或反差。用于艺术上叫对比,用于技术上称之为反差。对比来源于色彩学。对比是指两种不同色彩并列在一块互为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用什么方法才能起到衬托的作用呢?就是利用对比的方法,对比就是利用各种矛盾达到相互衬托的目的。要想使画面吸引人,就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强调对比。缺乏对比的照片是单调乏味的。对比主要来源于变化,没有变化就产生不了差异,有了差异就产生了不同层次的对比。
⒈动与静的对比
纵观摄影中表现动与静,所遇到的情况,一般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把被摄对象简单地概括为主体和背景两个层次)。
第一种,镜头、主体和北京都是静止的。如拍纪念照、静物摄影等。
第二种,主体是运动着的,但镜头和背景都是静止的。体育运动摄影中的绝大部分属于此类。这种情况下,既可以用高于主题动作的快门速度拍摄,将动作“固定”住;也可以用比主体动作慢的慢快门技术,是动感强烈的主体产生“动成虚”、不动的景物产生“静成实”的印象派作品。另一种是被摄主体局部动而主要部分不动。
第三种,镜头、主体都在动,背景是静止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追随法”。
第四种,主体、背景都是静止的,而镜头动。

⒉虚与实的对比
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利用经过精心提炼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诚挚情感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现在光线照射下景物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表现事物的内涵。因此,摄影艺术在造型语言上就要想诗歌一样,具有诗情、诗趣、诗意。诗是通过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虚实结合才能情中写景,景中抒情,产生强烈的感人力量。
摄影艺术创作就是一个“传情”过程,是摄影家的审美心理,思想情感在客观体上的体现,这本身就是“实与虚”的结合体。
摄影艺术中的虚与实的对比,不仅仅是表现为动与静的关系,而在某种意义上是专指景物虚化的艺术效果和境界。虚与实在画面上实质也是藏虚露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摄影艺术突出主体,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一种特殊手段。摄影艺术用虚与实对比再现客观景物,虚实相生,变化丰富,实中见虚,虚中露实,有藏有露,不仅可使读者浮想翩迁,而且能自然地把读者引入画面的意境之中去广开思路。将主体以外的实景虚化,不仅能突出主体,而且能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生动感人。
在摄影构图中,对景物的虚化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利用景深范围的大小进行景物的虚化。
⑵利用被摄物体或照相机的运动而使画面部分景物虚化模糊,既利用动虚的方法制造虚实对比的效果。
一是物动虚:相机不动,利用慢于动态的快门速度使动态物体产生虚动的影象。
二是镜动虚:相机动所产生的虚化效果。这其中包括“双虚动”的追随拍摄方法,即相机镜头与被摄动体同步运动,由此而产生的画面中动的主体清晰,前景背景虚化模糊,给人一种动态速度感。再是相机动,而被摄景物不动,所产生的虚化模糊线条。
⑶利用附加镜虚化和柔化画面影调。

⒊疏与密的对比
疏与密,是画面的空间概念,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疏,固然可以产生特定的美感;密,有时也会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画面构图松散,主要是分合不力。画面中只有疏密结合,有开有合,才能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才能使人感到舒服自然。
⑴只有密,没有疏,画面安排就显得拥挤;
⑵只有疏,没有密,画面松散如一盘散沙;
⑶疏密结合,这也就是画论中所述“空间多变,空而不空,不空则空;实而不实,不实则实。”着就是说:疏,并不是等距的疏;密,也不是等距的密,只有这样才能感到自然。
聚与散、紧与松、密与疏以至重与轻及大与小都是相对的,在画面上只能在对比中才能形成。一般情况,聚、紧、密、重、大是相关连的。但在艺术处理上,不能绝对化。疏与密在实质上也是虚实变化的问题。
对于疏与密的处理,应是在“点”上凝聚,在“面”上疏散。当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点”上疏旷,在“面”上丰满。不管采用前者或后者,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敢于密集,敢于空旷。密集要注意凝聚,以“点”为中心,向中心集结;疏散要注意秩序,要有组织地退却;否则就会导致密而乱、疏而散了。
一幅作品,构图紧凑,就有力量。疏而不疏,密而不密,就会毫无生气。疏与密的层次变化,会产生节奏感。

(五)特异•夸张
概括地说统一中求变化—就是特异。构图中的特异并不是仅仅是视觉形象的“特异”,这里还包含着作者构思的特异。摄影离不开意念—创作者的主观因素,摄影艺术的夸张造型,是人的主观表现思想与镜头的再现力的总和。
摄影中的夸张可分为如下几种形式:
⒈变形夸张
变形夸张首先是一种创作心理的需要。现代摄影艺术十分讲究画面的变形构成,拍摄者按照创作心理与意图使用各种镜头及技术技巧使景物的具体形象产生夸张变形,以此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强烈情绪和感受。
⒉影调夸张
运用摄影的技术手段,有意识地筛选、控制和变化影调的转化,可以产生影调夸张效果。如运用各种滤色镜改变影调效果和反差力度,用后期制作方法使影调分离,产生风痕效果,以及在拍摄时特殊用光所产生的高、低调及剪影式照片等。
⒊彩色夸张
彩色摄影本身对已经是自然界的色彩进行夸张转化。在彩色摄影作品中,利用日光型彩色胶卷拍摄灯光下的景物,色彩就向暖色调夸张;反之,就向冷色调夸张。利用滤色镜,闪光灯色片局部照射等均可以是色彩夸张转化。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利用色彩分离手段是画面色彩变成了套色木刻式的夸张色块。色彩夸张不仅能是画面统一、概括,而且更有装饰性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