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温馨养老院:茅于轼:《金融的逻辑》是中国的《国富论》\\只需实现三大方略,中国即可走向金融强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18:31

茅于轼:《金融的逻辑》是中国的《国富论》

“企业资本自由、金融的逻辑与财富创造——中印经财经验研讨会”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众位知名经济学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以下是各经济学家的精彩发言摘要: 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茅于轼: 今天我们要讲《金融的逻辑》,这是一本书的名字,是陈志武教授写的。我也同意刚才冯兴元老师讲的,这本书可以说中国的《国富论》,把金融创造财富中的功能和问题、看到的现象做了很详细的讨论,提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提出把国有资产分给大家,每年能收入多少钱,也说了靠子女来养老不是办法。 金融能够创造财富的原因,就是把钱从生产效率低的地方调动到生产效率高的地方,陈志武教授在《金融的逻辑》这本书里头对金融业下了一个定义,说金融业是跨空间、跨时间的价值交换,我给他补充一点,不错,特别是跨时间,为什么要交换?他的目的是财富的创造。 这就是讲金融业如何创造财富,陈志武教授这本书里面就是讲这个道理,讲为什么殖民主义不是靠剥夺殖民地制服的,而是靠资本运作制服的,像这些道理就说明金融业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 我们是金融业创造财富,有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要懂得交换创造财富,而不一定是劳动创造财富。  陈志武老师讲了,勤劳不一定钱多,以前一个礼拜干六天,现在一个礼拜干五天,劳动少了钱反而多了,当然劳动是必要的,没有劳动是不行的,但是劳动的东西能不能用得好,这是最关键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人庆: 看了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我想他说的很通俗的,他说这本书是围绕着金融,关于金融一系列的文章,他作为华裔著名的金融经济学家,我想他的视角是一种独特的视角,首先他是作为一个专业的金融学家,从金融的角度来比较中西的金融制度差异,并且是做一个跨域的研究,是围绕金融关于金融的,涉及到与金融相关的各个领域的问题,涉及到发展的问题、治理的问题、消费的问题、对文化的影响等一系列的相关的关系。   我是社会学专业,可以说是一个关于金融的社会学的研究。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这本书现在引起轰动、引起重视并不为怪,因为中国20年代经济发展,国民财富飞速增长,人们对于财富的治理和管理也日益重视,《货币战争》也好,对于金融的发展理解,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是我们的金融制度和西方现在的金融问题是一个问题吗?我想这些书给我们很深的思索。   刚才包括茅老师、包括陈志武先生,首先界定的对于金融的理解,是一个跨域治理的工具,对于发展来讲,在解释发展制度变迁的过程来讲,首先是要解决我们非人格化的秩序重建的问题。这里面就是一个跨域治理的问题,跨域包括两个方面,跨地域、跨时域,金融作为解决跨域治理的工具,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一种乘数效应,如果说劳动价值、生产价值是一个加法,金融就是一个乘法,是多方面的相互影响,产生一种乘数效应。这个金融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对人民财富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中国目前在金融制度发展还很滞后,还存在很多问题。陈志武教授从这个角度,深刻的分析了金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我们生活和金融的关系都进行了十分通俗的阐述和阐明。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莫志宏: 关于《金融的逻辑》这本书,我看到大家对它的反映都是非常积极的,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讲,我还没有仔细的阅读,刚才稍微翻阅了,当然平时也会在网络上看到陈志武老师的文章,从我自己的角度讲,他的观点我有一些不认同的,我是觉得在很多方面还是不够深入。 比如说讲到金融的逻辑,我首先第一个反应就是说,其实金融的问题也好、资本的问题也好,最终的是行动的人的问题,在这里大家了解奥地利学派理论的时候知道有一本书《行动的人》,金融业好、资本也好,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是行动的人才产生出来的。   既然资本的问题也好、金融的问题也好,说到底是行动的人的问题,我认为在中国最大的问题行动的人实际上是被废除了。因为国家垄断了很多行业,你自己有企业家的精神,你是一个行动的人,但并不代表你的行动能力能够转化成资本,我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中国新古典经济学家他们能够贡献很多,就是说非常自由化的或者倾向市场的一些政策建议,都没有错。 但是如果说到最根本的层次上,必须追问到我们这个国家有多少政策限制了行动的人,这是非常关键的。这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陷入过多的技术层面的争议,因为我觉得金融能够创造财富这个层次的问题是大家非常清楚的,很多事情都能创造财富,包括开黑车也能创造财富,问题就在于现在在中国的体制下,很多人有谋生的能力,是行动的人,但是由于国家权利的垄断,使得这些行动人他的能量完全得不到释放,当人的能量不能朝积极的方向释放的时候,他只能转入地下,甚至做一些对这个社会不利的事情。   我认为中国的很多很多问题,我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我认为在技术层面是非常好的,但是讨论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就是很多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可以触碰到的。所以说我觉得像提到《金融的逻辑》,我希望至少给大家不要一个误导,就是说金融也好、资本也好好像是死的东西,其实不是,首先是活的东西,活的东西最终来源于一个行动的人。所以我在这里要强调这个概念,强调我们奥地利学派的思维的方法,就是说怎么可能是有行动上的人。 知名评论人赵牧: 第一个保证,我不是一个经济学方面的专业人士,但是我可以保证我下面要说的话都和我们第二个主题陈志武教授这本书有关。第二个保证,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可以保证我讲的很通俗。  接着刚才茅老的比喻,说过去从事金融的和服务员是同等待遇,我想说我也是服务员,因为我们互联网从事的是平台的建设,这个是金融服务的,所以我是一个服务员。第二个我要说的,要纠正一下刚才出版人,我过去的媒体同行何江涛的一个说法,其实这本书我是第一个阅读者,为什么?因为我提供了一个服务的平台,陈志武教授这本所有的文章第一时间上传的是他的博客上,所以我是第一个读者。    这一节茅教授和毛教授谈到市场危机概念的时候,还有资本运作,我就想再说一点,虽然这不是我的专业,但是我也不怕闹笑话。1986年的时候李先生在海南的时候有一次聚会,他就跟我说,靠钱生钱非常容易,我比他笨,所以他发财了,我发不了财。但是在中国可能靠钱挣钱也挺慢的,但是靠权生钱很快。比如刚才茅老说中国经济肯定有问题,市场什么时候出大问题不知道,我就想结合我做传媒人现实的感觉,比如说4万亿国家投下去了以后,地方政府分到这些钱以后干什么了,那么多的央企地王出现了,他们靠权生钱很快,楼市、地价全都上去了。我一直在想,就像马三立的相声一样,我们老百姓就跟楼底下住的人等着鞋扔下来,第二只鞋子什么时候扔下来不知道,我想房地产有没有可能成为第二只扔下来的鞋子。陈志武 《金融的逻辑》

只需实现三大方略,中国即可走向金融强国!

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进了2009年。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中国现代史的开端——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至今已有90个年头。其中,以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和界限,大体上有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社会主义理想追求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30年;第三个30年,是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30年。在第四个30年里,也就是从现在开始,到2049年建国100周年,中国肩负着和平崛起的重大历史使命。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一刻也离不开金融支持。从阿姆斯特丹银行对荷兰崛起做出的重大贡献,到英国“金融革命”对英国取得英法争霸胜利的决定性意义,再到美联储确保美国经济金融稳定;从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开创全球股票市场之先河,到伦敦金融市场对英国取得英法争霸胜利的重要作用,再到华尔街在美国称霸全球过程中承担的历史使命;从荷兰在欧洲发行货币享受铸币税特权,到国际金本位制确保英国主宰世界,再到美元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支柱,这些历史事实都无不彰显了金融对大国崛起的巨大引领和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更不是金融大国和金融强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发达的现代金融体系。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如何重塑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正确发挥金融力量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重要作用,如何在国际金融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做出中国应有的巨大贡献,如何增加老百姓财产性收入?人民币应该国际化吗?如何增强我国的综合金融国力?怎样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世界金融版图正在重新划分,中国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问题都已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不容回避。因此,必须尽快确立金融强国的发展战略。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徐洪才教授撰著的《大国金融方略—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和方向》一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隆重出版,该书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原副行长陈耀先及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汪海波亲自作序推荐!,是迄今为止从金融战略角度探讨中国和平崛起问题的第一本书!作为祖国60周年国庆献礼作品,本书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中国金融强国这一话题作为我国当前和平崛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值得每一位国人去思考和讨论,在《大国金融方略》书中,徐洪才教授提出以下六点浓缩的中国金融强国的战略对策:   首先,我们应树立金融强国的治国理念,充分认识到发展金融对大国崛起的战略意义。中国能否和平崛起,有无穷多的影响因素,但关键要看中国政治家是否有金融战略思维。只有树立金融强国的理念,才能把握大国崛起的正确方向和成就大国崛起的梦想。因此,必须对我国金融改革开放有一个清晰的中长期规划,以服务于大国崛起这一核心目标。   第二,全面夯实中国现代金融体系基础。400年的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建立一个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竞争力、一个民族的兴衰和前途命运。一般而言,现代金融体系应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本币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货币,二是中央银行能够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三是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四是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五是多层次的充满活力的金融机构,六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七是有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八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   第三,坚持“以我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沉着应对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大国博弈。正确处理国际金融和经济关系,逐步确立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稳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和贸易规模严重不符,即所谓“经济大国,金融弱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这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美元体系已日薄西山。中国应该把握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力量,包括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推动金融深化和实现金融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金融制度建设、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市场培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组织体系。但也必须认识到,目前美国是金融创新不当和创新过度,而我国是创新严重不足。我们应该抓住金融危机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乘机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金融创新领域的差距。   第五,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在金融机构方面,不仅进一步发挥我国大型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机构的骨干作用,而且要发展一大批经营灵活的中小中介机构。在金融市场方面,建立一个功能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其中,建立“9+1+1”模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核心。具体含义:一个“1”指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全国主板市场;另一个“1”指深圳创业板市场,即全国创业板市场;所谓“9”,指9个区域性OTC市场;三个层次市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形成互补,彻底解决我国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一个轮子大,一个轮子小”的问题。   第六,大力培育多层次金融中心网络。一是着力打造上海、香港和台北等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发挥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充分发挥内地与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协同效应,整体提升大中华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发展区域性的金融中心,以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北部湾第四增长极”的现实需要。结合“9+1+1”模式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打造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中心网络。   总之,中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笔者相信,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第四个30年里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