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交电动车违章罚款:试论句町古国与广南壮族的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45:58

伟大祖国西南部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有一块山川俊秀、水土肥美、沃野千里的土地。这块土地,位于东经104°31′—105°39′,北纬23°29′—24°28′之间,面积7810平方公里,这里紧邻北回归线,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均日照1857.7小时,年均气温16.7°C,年均降雨量达1056.5立方米。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各种动植物生存繁衍的天堂。这里境内山势连绵,河流纵横,互相切割,形成了山区、半山区、丘陵、平坝、峰林交替呈现的特殊地貌,是云南省坝子最多的县份之一,也是云南省的面积大县、人口大县。这里早在五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是古代越人之一的濮、僚部族亦即今天的壮族祖先自古的栖息地,两千多年前,壮族先民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句町古国,创造了灿烂的句町文化。时至今日,这一族群的后裔——壮族,仍然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古老的句町文化仍在这里传承和发展。这个地方,就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县。

广南县壮族,据2009年统计,全县总人口774660万,其中壮族人口328654万,占总人口的42.4%,由于其源流直接来自古代的句町人,所以与古句町国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着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直接渊源。但是,又由于历史久远的缘故,这一渊源已经被遮蔽甚至被模糊和淡化了,以至于现今的人们,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看法和分歧。本文正是立足于此,试图借助广南丰富的句町文化遗存和至今仍然活着的大量文化传承,借助众多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民族学家、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拨冗弃繁,以弄清历史上的句町古国与现今广南壮族的渊源关系,既求证于方家又理清一些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减少学界纷争。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如有不当之处,还望专家批评指正。

一、广南壮族是当地的土著 他们从史前时期至今一直在广南的大地上生存繁衍

广南壮族,主要由侬、沙、土三个支系构成。其中侬人主要分布在莲城、坝美、那伦、者兔、者太、珠琳、五珠,那洒、篆角、珠街、曙光、南屏、董堡、杨柳井等乡镇,自称濮侬、布道等。沙人主要分布于八宝、南屏、板蚌、杨柳井、坝美、底圩、者太等乡镇,自称布依、布雅依、布瑞等。土佬散居于广南县中西部的珠琳、五珠、者兔等乡镇,自称布傣、布僚。

自古以来,广南壮族一直生活在广南的坝子、沟谷、河边、湖畔,靠种稻栽棉、打鱼猎蚌生存繁衍、代代生息,延续至今。之所以说广南壮族是当地的土著、从史前时期至今一直在广南大地上繁衍,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众多历史学家、民族学家研究的成果都说明,壮族,来源于我国的古代越人,世居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其中岭南的珠江流域、红水河流域和云南东南部等地最为集中。在这个广阔的地域外内,考古发现了大量的,有几千年、上万年甚至几万年历史的稻谷碳化物和诸多稻谷加工工具、蚌壳堆积层、有肩石斧、有肩石锛、有段石斧、几何印纹陶等文化遗存。壮族先民作为世界公认的水稻种植发明者之一,在他们世代生息的地方,发现大量稻谷碳化物和稻谷加工工具,实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在这一区域发现大量的蚌壳堆积层,说明自古打鱼猎蚌而食的壮族先民,曾经长期生存和活动于这一地区;而有肩石斧、有肩石锛、有段石斧、几何印纹陶等,则历来被史学界普遍认为是古越人制造和使用的典型器物。以上种种的考古发现,说明壮族先民——古越人,自古以来就生活繁衍于这一广大区域。而作为这一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南,也有有肩石斧、有肩石锛、有段石斧、几何印纹陶等大量出土,在对莲城镇冷水沟龙脖山洞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八宝镇余家岩洞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篆角乡布苏洞、坝美镇革把对门坡、八宝镇板茂龙根洞等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均有发现,这就说明至少在遥远的5万年前,壮族先民就已经在广南大地上生息繁衍,并且代代相传,一直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生活至今,是这片土地当之无愧的最初的开发者。

2、历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越人分为西瓯、骆越两大族群,西瓯族群也叫西部越人,主要聚居在岭南直至云南、贵州和越南北部的广阔地带,而今天我国境内的壮族、傣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都是西瓯越人的后裔。生活在古代云南、贵州和广西左、右江上游的古代越人,都自称濮和僚,而现今生活在广南的壮族人,侬支系自称濮侬、布道。沙支系自称布依、布雅依、布瑞等,“濮”与“濮”同源,“僚”与“布”同音。土支系自称布傣、布僚,他称土佬等,则“僚”与“僚”同源,“僚”与“佬”谐音,这充分说明,古代的濮、僚与今天的濮侬、布道、布依、布雅依、布瑞、布傣、布僚、土佬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今天的广南壮族,毫无疑问是由古代滇濮、滇僚发展而来的。

3、地名是历史的印记,是各地的开发者对山川河流、江河湖海或是某一个具体地点的命名。地名的产生与演变,与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密切相关,一个地方的地名总是与它最初的发现者、开发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广南现今的2815个自然村村名中,用壮语冠名的就有1074个,其中,叫那×(壮语:田)的有154个,如那伦(那:田,伦:荫凉。意为有树荫遮蔽的田野)、那歪(那:田。歪:水牛。意为用水牛耕种的田)。叫龙(弄)×的有113个,如龙美汤(龙或弄:村寨。美汤:金竹。意为多金竹的村寨)。叫木×的有113个,如木艾(木:水井。艾:喉结、膆子。意为多大脖子的井旁)。叫坡(波)×的有88个,如坡们(坡:山。们:圆形。意为在圆形山下的村寨)。叫者×的有115个,如者莫(者:地方。莫:黄牛。意为饲养黄牛多的地方)。叫阿×的有53个,如阿渺(阿:个。渺:央族。意为央族人居住的那个寨子)。叫坝(八)×的有53个,如坝美(坝:口。美:树。意为树林密布的洞口)、八播(八:口。播:水井。意为在水井口处的村寨)。叫安×的37个,如安美综(安:垭口。美综:杉树或松树。意为杉树或松树多的村寨),此外,还有以布、特、板、孟、南、董、未等等许多用壮语冠名的村寨,如布标(布:水井。标:涨得翻滚的水。意为有涨水井的村寨)、特克磨(特:头。克:水塘。磨:黄牛。意为黄牛饮水的水塘头)、板蚌(板:村寨。蚌:洼地。意为在低洼处的村寨)。

综观广南一地,全县竟有差不多一半的村寨用壮语冠名,而且这些用壮语冠名的地方,都在坝子或河谷的水边泽畔,是生产和生活条件都要比山里好得多的地方,广南县城所在地的壮语名称就叫特克磨,它的壮语含义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解析,也就是说广南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本也是一个壮族聚居的地方。一个地区连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甚至所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如果都由某个民族用其语言命名,那么这个地方毫无疑问就是这个民族最先发现和开发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广南壮族是广南世居的土著,是广南这片热土无可争议的最初开发者。

我们说广南壮族是广南的土著,是广南这片热土的最初开发者,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广南全县的1074个以壮语冠名的村寨名称中,以“那”命名的就多达154个,什么那们、那糯、那浮、那凹、那甲、那莫、那央、那榔、那朵、那伦、那洒,不胜枚举。我们知道,“那”在壮语中是“田”的意思,而壮族是一个已被公认的世界上最先发明水稻种植的民族,是一个随那而居、依那而作、赖那而食的民族,那文化是壮族的主体文化,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壮族人每到一地,势必傍水而居,垦田种稻,那么他们以“那”来命名自己的居住地、命名自己的家园,就再也顺理成章不过了。广南县境有那么多的以“那”命名的村寨,那无疑就是最先到这里垦殖和居住的壮族先民,在以他们自己的独特方式告诉人们:广南这片热土,自古以来就是他们的家园。

二、句町古国是壮族先民在以广南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建立起来的部族联盟国家

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民族存在的形式。整个中原大地群雄并立、战乱频仍。而僻居西南一隅的句町各部,却因大山阻隔,外部势力难以到达,而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劳动产品逐步有了剩余,再加上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明和运用,铜制农具的大量使用,使得部族经济进一步发展,部族成员间因为性别、年龄、劳动能力等差异,而对劳动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有了差别,从而出现了以部落酋长式为主的奴隶社会,同时,又因为部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邻近的部族间逐步走向联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部族联盟式的奴隶制国家——句町古国。

句町古国建立以后,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云贵高原上的古滇国、夜郎国、漏卧、南越等方国比肩而立、独立发展,其势力范围包括现今的云南省文山州大部、广西百色市大部,云南红河州一部、贵州省南部和越南北方的一部。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公元前111年,汉朝军队征服了曾经存在于现今广东、广西境内的南越国,又在回师途中,降服了贵州境内的夜郎国,当时在句町国执政的毋波受汉武帝威德的影响,率部归附了汉朝,汉武帝封其为侯,以其地设句町县,治所设在今天的广南县城。公元前86年,威名显赫的汉武帝逝世,帝位由汉昭帝继承,西南地区各部于是不服统治。史载:“益州(昆明)廉头、姑缯(今云南大理一带)民反,杀长吏。谈指(今贵州兴义、贞丰一带)、同并(今云南弥勒、石林一带)等24邑,凡三万人反。……后三岁,姑缯、叶榆(大理)复反,遣水衡都尉吕辟胡将郡兵击之,辟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今昆明晋宁)太守,乘胜与辟胡战,士战及溺死者四千余人。”为了平定反叛,西汉朝廷派军正王平与大鸿胪田广明率部出征,并调句町侯毋波的亲兵配合,结果“大破益州,斩首捕虏五万余级,获畜产十余万。”为此,汉昭帝喜曰:“句町侯毋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立毋波为句町王”,使其势力范围一度拓展到建水、通海、昆明、大理一带,也使句町国盛极一时,使毋波显赫一世。句町国仅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诏封毋波为王开始,到萧齐时被梁朝取而代之之时(公元502年)止,就历时达583年,更不要说它在这之前就已经长期存在的漫长岁月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说这个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句町古国,是以广南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一个部族联盟国家呢?主要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任何国家政权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国家的出现,一定要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不可能没有来由地横空出世,其形成和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广南作为一片早在史前时期就有壮族先民——古越人活动和生息的沃土,它有着产生句町国的优势和条件,创造和建立句町古国的,只会是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育程度较高的主要族群,而不会是当时相对处于边沿和处于弱势的族群。因此从文化层面上来说,句町古国是生活在以广南为中心的壮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物质积累和文化创造,而形成的地区文明和部族联盟。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由于关山阻隔,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有某一个强大的外来势力集团,具备突然跨过大江大河和高山峻岭,到句町腹地来建立一个国家的可能。所以建立句町古国只会是早就生活在这里、开发建设在这里的句町族群。

2、广南壮族从古至今沿袭使用着一种用以祭祀、娱人和传令、传讯的铜鼓。在广南传统的壮族社会中,铜鼓是祀神、号令军队的重器,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从广南现今已经出土和发现的三十七面铜鼓中,由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起,早、中、晚期的铜鼓均有发现,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县境内。具体是:五珠乡二面(万家坝型、早期),黑支果乡七面(石寨山型1、遵义型2、麻江型4),八宝镇四面(冷水冲型2、遵义型1、麻江型1),者兔乡十面(麻江型),者太乡二面(麻江型),珠琳镇一面(麻江型),曙光乡一面(麻江型),坝美镇三面(麻江型),那洒镇三面(麻江型),底圩乡二面(麻江型),杨柳井乡二面(麻江型)。

这些已经发掘和发现的铜鼓数量之多,实属中国罕见、世界罕见。但它还不是广南铜鼓的全部,首先因为铜鼓既为重器,传承者将其视为神物,再加上众所周知的一些历史原因,使得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所以长期以来,他们并不轻易以铜鼓示人;其次,广南地域广阔,自古以来的铜鼓传承者中又有藏鼓的习俗,即使用完铜鼓以后,一般都由保管铜鼓的寨老或族长,将其藏匿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多数埋在村外的野地里),久而久之,肯定有因遗忘而不知所在的铜鼓;第三是在广大壮族中,历来认为铜鼓具有神性,它能飞入江河湖海与危害人间的迪额(水妖)搏斗,而且往往多数英勇牺牲,一去不回。这在客观上为盗鼓者提供了便利,铜鼓被盗以后人们也很少查找,从而使被盗铜鼓大量外流。据查,现今广西的铜鼓就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广南流入的;第四是大炼钢铁和十年文革期间,广南铜鼓大量被毁,据不完全统计,被毁铜鼓多达100面以上,致使解放前仍大量使用铜鼓的莲城、那伦、董堡、南屏、旧莫等乡镇,铜鼓绝迹。总之,据有关专家估计,现今已经出土和注册登记的广南铜鼓,只占原有数量的20%左右。

经研究发现,铜鼓是壮族三元(天、地、水)四方(东、西、南、北)宇宙观的臆化,导源于这种观念,铜鼓被认为是上能通天、下能入水的神物,它用于神可以呼风唤雨、驱邪纳福,用于人可以号令部族男女和军队、传达统治者的意愿,指示攻击的方向,控制进攻的节奏。至今仍广泛使用于民间的祭祀、节庆、婚娶、盖房、丧葬、传讯等活动中。史载:汉时马援征安南,就曾在句町向当地的濮、僚民众学习使用铜鼓,用以实战中号令军队,鼓舞土气。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广南府志》还曾误载:历史上,广南曾长期收藏马援铜鼓,所以广南铜鼓为马援所传。其实据新编的《广南县志》记载:广南古代先民早在公元前700—600年就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就能铸造铜鼓了。

综上所述,铜鼓既为神物、重器,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那么就决非一般人众所能拥有,其掌握者必为握有重权的族长、寨老和更高层次的部落首领、国家统治者。再从古代的生产、冶炼能力看,铸造铜鼓的技术虽发明于民间,但要批量铸造铜鼓也绝非易事,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生产规模,除非部族和国家的统一行为而不能为之。所以,广南以一县之地而拥有大量铜鼓的史实说明,广南曾经是众多握有重权者,诸如部落酋长、部族首领、国家统治者集中的地方,他们拥有冶炼青铜的高超技术、拥有批量铸造铜鼓的规模生产能力,更拥有使用和收藏铜鼓的权利和地位。而历史上,广南及其周边地区,能够独立号令部族和军队的国家只有句町古国,这充分说明,广南就是句町古国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各种显贵集中的句町古国腹地。

3、众多考古发现和众多古代文化遗存及古地理标注、地理位置优势证明,广南是古句町国的治所所在地,现今的广南县城是古句町国的故都。首先,在壮语中,广南这个地名在壮族社会还未出现城市的早期叫特克磨,到了广南壮族社会出现城市以后的秦汉时期,则叫倾侬(壮语。倾:城市。侬:侬人,壮族中的一个支系,亦即构成古句町国的主要部族。意为侬人的城市),到了宋代,宋廷于特克磨设特磨道以后又称倾道(壮语,倾:城市。道:一为特磨道治所,宋时为国家设立的一级行政机构;二是指道侬,即居住于特磨道的侬人,属于壮族侬支系的一个小分支。意为道侬的城市)。这说明,早在秦汉时期,生活在广南一带的濮、僚等壮族先民,就在人口和生产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在现今广南县城所在地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创造了早期的城市文明,并以自己的语言为自己的城市命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因为这里土地平阔而肥沃(广南坝子面积为60多平方公里,是滇东南乃至桂西一带山区中较大的坝子之一),所以聚居了大量人口,这是古代建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建立国都的首选条件,同时又因为建了国都而聚集了更多的人口,所以才较早形成了城市。其次是广南不仅有历史久远的法土龙城(壮语,法:天。土:头、首。龙:大。意为上天派来的大首领所居之城)古遗址,而且还有“城池建在平关坡上,旧有城久废”的历史记载。又传句町古国的王府建于以果者(壮语。果:根、根源。者:祖先、地方。意祖居之地或是祭祖祀神的地方)坡为中心的地域,并且至今城中仍有1.5里的石板路,古城的城墙是以鹅卵石拌粘土砌成的,残墙都有一米多高,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日本飞机轰炸广南时,为了方便民众疏散,才撤除了小东门外的旧城墙,那些鹅卵石后来被民众拿来围园埂、砌墙脚,直到今天都还残存一段旧土埂。关于“旧有城久废”,更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事实上广南的古城池一直从秦汉传宋代,因为宋朝皇佑年间,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时,才毁于战火之中。此后,元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建新城,尤其是明洪武十五年扩建而为广南府城,传至今日不曾有废,只是文革时撤去了城墙,然后城市不断扩大,日渐繁荣。再次是1978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广南县城北郊8公里的古墓葬中,采集到了铜柄铁剑、铜钟、铜扣饰、铜箭簇、铜弩机各一件,经鉴定为战国至西汉中期的文物,这些墓葬品中,如铜钟,不可能是百姓、奴隶之物,只有王侯贵族才能享有。2007年9月,在距广南县城48公里的黑支果乡牡宜村出土了一座木椁墓,此墓长5.1米、宽4.2米、高1.95米,规模宏大,且分为上、中、下三层,出土的木椁重达10多吨,在墓葬中发现了漆木器、竹器、青铜器、陶器、锡器等文物40多件,其中尤以8个漆木耳杯、1把漆木勺和一套木雕车马模型最为精美。专家确认是云南省继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汉墓之后,发现的第二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木椁墓,经以出土文物与江苏蚕桑村、山东青岛、内蒙包头、青海西宁的汉代木椁墓比较,均极为相似。因此将其年代推断为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墓主应为当地豪户或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头领。第四,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从秦汉到南北朝·梁绍泰二年(公元556年),都将句町国治所标注在现今广南县城的位置上。国家最权威的辞书——《辞海》和《云南辞典》、方国瑜著的《云南郡县两千年》、尤中著的《云南民族史》、吴光范著的《云南地名探索》等辞书和史书,都指出古句町国的治所在今广南县境。第五,从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上看,广南县城位居有着60多平方公里的莲城坝子,既可以聚居众多民众,又可产出供应庞大军队需要的粮秣,而且莲城四周有高山围峙,北去百余里有汹涌澎湃的南盘江与夜郎国相望;东去数百里有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递进的无数关山,把它与岭南的南越国隔开,又有西洋江、驮娘江等水道可行舟楫之便;南有云贵高原向南过渡的重重大山,崇山峻岭难以逾越,又有红河可以与安南交通;西面背靠云贵高原纵深,山山水水皆为天然屏障,但又有蜿蜒山路可以相连。所有这些,都给建都于此的句町古国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纵深和较大的军事回旋余地,这在交通落后然而又战乱频仍的古代,有利于国家的存在和政权的巩固。同时,彼此间又有水路、山路可以通达,便于往来和交流,可以互通有无,有利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综上所述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复说明,句町古国的故都就在今天的广南县城,而不是别的其它地方,句町古国是壮族先民建立的以广南为中心的部族联盟国家。

三、现今的广南壮族是古代句町人的后裔 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文化渊源 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

就像一个国家的产生不会从天而降、突然出现一样,一个国家的消亡也不会突然蒸发、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古代句町国的消亡,并非是因为大的战争或者大的自然灾害、大的疫情而造成的那种部落、部族甚至人种的整体性毁灭,它的消失是一个政权的一种和平嬗变,南朝梁废句町时并没发生大的兼并性战争,它只是一个地区性方国、一个地方政权对于大的民族族群和后来的中央政权的认同与归顺,是中华民族民族大融合的一个和平过程、一个方面、一个局部、一个事件。况且纵观南朝梁废句町,句町并入祖国版图、归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广南为中心的句町国故地,除了宋皇祐年间的侬智高反宋,宋庭派狄青大军追剿,曾引发较大规模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濮、僚等壮族先民的人口减少以外,并没有发生其它对濮、僚等族的生存发展构成大规模打击的战争。同时,这两千多年中,也没有历史记载说当地曾经发生过对生存于此的濮、僚人构成灾难性威胁的大的自然灾害和大的瘟疫。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句町国的创建者濮、僚等族,除了在毋波征战益州(昆明),姑缯、叶榆(大理)时,一部分濮、僚人西迁滇南的西双版纳、滇西的德宏,进而迁往东南亚各国(此事在滇东南、滇南、滇西乃至东南亚各国的壮傣族群的经书和口传古歌中多有记载)以外,其主体部分一直生存于句町国的故地——广南,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的壮族,现今的广南壮族是句町濮、僚等族的后裔,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文化渊源、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

1、句町:壮语。句:九、极数,也有多和大之意。町:脚板、红、亲、高山顶部、钉子之意。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九个有着同宗血亲关系的部族联盟或九足并立联为一体的国家。另外,屹立于广南境内的九龙山,九山相连、九溪奔腾,被广南壮族视为万山鼻祖、广南境内的河流源头多发源于此,广南壮族多数生活在九龙山脚下或生息在由此而发的众多河流冲击形成的流域内,所以九龙山也被他们崇拜为神山,被誉为养育广南大地的“母亲山”。由此,“句町”一词也可以理解为:像九座高山并肩、九座高山相连、九座高山一样稳固的部族联盟或位于九龙山脚下的部族联盟国家。一个以壮语命名、并与现今的壮族聚居区中、已经成为当地壮族精神皈依和生活依靠的神山、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不用说也当然地与当地的主体民族有着天然的难以分割的联系。

2、在广南县城西郊,有一座历经数千年不衰的土主庙,长年香火旺盛,传说供奉的就是句町王毋波。在广南的绝大部分壮族村寨,都建有老人厅(老人亭),壮语叫厅索或町赛(壮语,町:茅寮、句町王居所或官的茅寮。索:有亲缘关系或感情的情投意合的伙伴。意为供奉句町王和官家的地方)因为后来演变为寨老议事的地方,才被叫做老人厅或老人亭,这从中也可以看到遥远的壮族父系氏族社会寨子老制的遗风,也正是毋波时代以前及毋波时代的文化遗存。甚至连毋波曾经率部征战过的地方,也建有土主庙,如公元前81年,毋波率部配合汉朝军队对益州、姑缯、叶榆平叛时,曾经过并长期将自己的大本营设在通海(壮语:倾龙。倾:城市。龙:大,由于龙与侬同音,有的专家也作侬人居地解。综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侬人的大城市),所以通海人就在城郊的秀山,建了土主庙供奉毋波,而且世代香火旺盛。到公元937年,原南诏国通海节度使段思平,会盟37部起兵讨伐大义宁国杨干贞,行前曾入庙卜问吉凶,祈求毋波显灵保佑,并许愿得胜以后要为毋波大王重塑金身,建祠回报。以后他果然如愿以偿,击败了杨干贞,建立了大理国。段思平由是尊毋波为最灵验的神,“特建是祠,盖以答神佑也”,从而使得句町王庙香火鼎盛。此后数百年来,通海民众为了祭祀毋波这位2000多年前既有武功兼有文治的众人景仰的大王,便不断在秀山上扩建庙宇,以至发展到今天,竟然成了滇中的一处名胜,为众多来往者所侧目、所钦慕。

3、前文说过,在现今的广南县城,以果者为中心曾建有一座古城池,至今仍遗迹尚存,当地的壮族群众把这里视为祖居地,至今仍是他们祭神祀祖的地方。然而,还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果者这种地方并非广南县城所独有,在广南县的每一个壮族寨子,无论村寨大小都必有这样一个果者,这里一般都森林茂密,忌砍神树,也不能随意从此地取走一草一木,忌吐痰、放屁、大小便、大声喧哗和其他所有不恭、不洁的行为,忌置葬,壮族人无不对此充满了敬畏,年年杀猪宰牛祭祀。相传这里供奉的就是能给各村各寨带来平安的社神和能够庇佑整个壮乡的古代国王毋波。

每年的七月节,是广南壮族一年中最为重大的节庆。因为广南壮族现今所过的节日虽首推春节最为隆重,但是它明显带有汉族文化的痕迹,显然是壮汉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而七月节却是纯粹壮族自己的节日,丝毫没有汉文化的成分,且在壮族所有的节日中过得最为盛大。在七月节里,广南壮族的村村寨寨,都会祭祀太阳神,而太阳神就是在广南壮族民众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地位的大王毋波。而远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81年的七月,据史载正是句町侯毋波因助汉朝军队平叛有功而受封为王的时候,这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巧合。现在于许多人中所说的七月节也叫七郎,是壮族人民打着祭杨七郎的旗号祭祀侬智高,当是宋代侬智高起兵反宋以后加进去的内容,因为壮族古歌和摩经中有记载,在宋代以前,濮、僚等壮族先民就有过七月节祭太阳神之俗了,只是后人记了近的忘了远的、记了新的忘了旧的,把新加进去的内容误认为是本源罢了。

在广南壮族的古歌中,有关于两弟兄为争领地而征战的内容,据有关专家考证,歌中记载的当是《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记载的: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25年)夜郎王兴举兵攻句町王禹和漏卧侯俞的历史事件。因为在这一场战争中,由于汉朝军队的介入而最终导致了夜郎国的覆灭,而句町王禹和漏卧侯俞却震恐,“入粟千斛,牛羊劳吏士”,从而使句町国在占据益州之后,顺势又占据了夜郎国的属地,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方国,走上了自建国以来最强盛的巅峰。这么重大而值得句町人引以为骄傲的事件,当然会在后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当然要代代相传,编入歌中永久传唱了。况且句町和夜郎同为古代越人中的以濮、僚等族建立的国家,古歌中两弟兄争战的记载,当与史实相符。

在广南县城西郊约10里的板宜水库边的通和洞内,有署名句町·夏源的一个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在洞壁上镌刻了一首题为《壬辰仲春陪郡伯钟老夫子游通和洞》的古诗,全文如下:

五马盼崖壑,旌忽野凫喧。有时洞燕语,无句不明言。

峭壁疑图画,仙踪未许论。南荒春更好,新阏苑花屯。

客游不到处,选胜白云横。地僻溪流转,天语林鸟鸣。

采松探幻途,击石得金声。尘虑悠然去,烟霞两袖春。

这充分说明,自汉已后的广南,代代传承着古句町文化,每一个广南人不仅都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句町人的子孙,而且也为自己是句町国的后人而自豪!

总之,以上种种考古发现和沿袭至今的大量文化现象一再说明,广南壮族是广南自古以来的土著,2000多年前的句町古国,是广南壮族的先民濮、僚人在以广南为中心的广大地域上,建立起来的部落联盟国家,今天的广南壮族,与古代的句町人,有着天然的文化渊源,有着即便是岁月和时光也割不断的传承关系,他们是古句町当然的繁衍至今的子孙。

(张邦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