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违章在哪交罚款:忍让是一种眼光与度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30:51



忍让是一种眼光与度量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者,忍耐与谦让中和。一般来讲,社交过程中发生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如果都从自身找原因,就不会为了一己之见,而劳民伤财。有时间的话,不妨反省一下:吾日三省吾身,也许会升华自己的境界。达到宁静之目的,修身养性之功效。

 

忍让是一种美德。亲人的错怪,朋友的误解。捕风捉影的轻信,流言蜚语的制造……此时,生气于事无补,恼怒不会春风化雨,而一时的忍让则能帮助恢复你应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赞美。还记得六尺巷的典故吗?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了个中之理,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欺人的做法在民间传为美谈。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去桐城视察,离开时,吴仪很严肃的说,“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这条巷子现存于桐城市城内,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产,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我们处理问题时,是不是应该比封建时代的人更高一着?

 

孟子日:“君子之择,五世而斩。”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富不过三代。”何以至此?原因有四:骄傲自满、奢侈浪费、荒淫无道、安逸现状。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忍让不是懦弱可欺,相反,他更需要自信和坚忍不拔的品格。被誉为“亘古男儿”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胸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战书”的报国壮志,也写下“忍志常须作座铭”。这种忍耐,不正凝聚着他顽强、坚韧的高贵品质吗?晋朝朱伺说过:“两敌相对,惟当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胜耳。”

 

忍让是一种眼光与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修养和力量的并存,是雄才大略的表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小不忍则乱大谋也。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在我们古代已经提倡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