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2017旧楼改造:川军21军史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0:57
第三篇 胜利之后
一、 接管上海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第21军转战于浙西、赣北及皖南宁国至江苏镇江附近的太湖西岸沿线。8月初,第21军146师副师长马国荣,率领438团收复了镇江的丹阳县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接到这个胜利喜讯,立即考虑从日本占领军手中接管受降事宜。南京、上海是蒋介石集团起家的地方,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国民党政府尤为重要。当时新四军在南京、上海附近活动频繁,已经准备抢先占据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
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立即发布有关受降命令。全文摘录如下:
一、未径申谋梁电(规定各地区受降主官,受降地点,及日军代表投降部队长姓名,与投降部队集中地点等)。
甲、本部未养致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中字第四号备忘录,除原件另寄外,特摘电如下。“一:依据本总司令致贵官:中字第四号备忘录事由,办理情形随时电告”。
乙、各地区受降主官,受降地点,及日军代表投降部队长姓名与投降部队集中地点,投降部队番号如次。
……
六、第三战区顾祝同为受降主官,日军投降部队为70D、133D、62Bs集中杭州,但89Bs、91Bs集中宁波,海军陆战队集中厦门,日军投降代表为133D野地嘉平,办理投降地点在杭州。
七、第三方面军汤恩伯为受降主官,日军投降部队为13A(60D、61D、67D)集中上海但6A(161D、90Bs、1Ks)及空军地面部队与降落伞部队集中南京,日军投降代表在南京为6A十川次郎在上海为13A松井太久朗分别在京沪办理投降事宜。
……
紧接着发布了接收上海的一道特殊命令,全文如下:
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备忘录 中字第七号
日期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四日。
致 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将军。
由 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
事由:
本总司令已令第三战区顾长官祝同上将即派有力之部队向南京上海挺进,接收各该地机场车站,同时已命令本总司令中字第一号备忘录附表所列各地区受降主官派遣部队就近各重要城市挺进,以便接收,希转殇所属日本军队知照。
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
本备忘录由本部副参谋长冷欣中将带交冈村宁次将军。
这是因为第三方面军汤恩伯的部队远在河南,不能马上赶到,为了不让南京、上海落入新四军的手里,下的一道特殊命令。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接到命令后,立即将命令转达距上海最近的“有力之部队”第21军146师。
146师副师长马国荣立即亲自率领该师438团作为先头部队赶赴上海。当时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接到这个命令后很不理解。立刻给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回电。全文如下:
对于中国战区中国总司令部备忘录中字第六号乃至第十三号之答复。
昭和二十年八月三十日
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
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
陆军一级上将 何应钦殿
对于中国战区中国总司令部备忘录中字第六号乃至第十三号之答复。
关于备忘录中字第七号事项:
关于本案已令所属知照。
但关于南京上海线铁道管理之接收,认为应另行办理者,再南京上海地区受降主官汤恩伯上将与进驻南京上海地区之军指挥官顾祝同上将关系如何,请示知为荷。
他认为,既然派第三方面军汤恩伯为宁沪两地的受降主官,怎么又派第三战区顾祝同的部队来接管上海及沪宁铁路沿线。尽管如此,冈村宁次不得不向上海方面日军下达了投降命令,停止了一切军事行动。146师先头部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顺利抵达上海,从日本占领军第13军军长松井太久郎手中接管了上海,控制了在江湾和大场的军用机场和车站、码头,已及重要的军用仓库。
紧接着第21军146师在师长戴传薪的率领下,全部开进上海,成为上海的卫戍部队。同时负责看管遣送到上海准备回日本的40万日军和侨民。
第21军军部及其他部队奉命由江西贵溪,经安徽婺源、屯溪、歙县、绩溪、宁国,到达镇江,军部驻镇江后迁到昆山。第145师驻防镇江、丹阳、无锡、苏州一线,负责沪宁铁路沿线的警戒。此时部队开始整编,第50军撤消,保留新七旅并入第21军,驻芜湖附近。21军从此隶属于第三方面军,归汤恩伯指挥。
第21军整编为第21师,所属师改为旅,改变了名称,但是关防没有更换,还是用军、师的官防印信。
裁撤了年老体弱的官兵和一些勤务部门,充实了一些第50军和投敌反正的144师的官兵,甚至收编了一些游击部队。部队实力大增。
此时,第21师辖三旅(145旅、146旅、新七旅),每旅辖三团,每团辖三营,师部还有炮兵营、辎重营、工兵营、特务连等,全军约有3万人。部队换发了新军装,军官打领带、穿皮鞋,士兵戴钢盔,面貌焕然一新。146师换了缴获日军一个混成旅的装备,145师全部换成美式装备,军部上校副官处长何聘儒到南京后勤司令部给领了一批加拿大轻机枪、六零迫击炮、重机枪、山炮、吉普车、步枪、卡宾枪、掷弹筒、火箭筒等,约计近万件。部队每个班有一挺加拿大轻机枪,一具掷弹筒,每个营有重机枪六挺,六零迫击炮六门,一个火箭筒排。战斗力大大增强,仅次于新字号全美械机械化部队,号称半美械机械化部队。
二、 一败李堡
一九四七年年八月,解放军第七纵队(四个团)八月二日黄昏由海安撤退后,一部住富安(海安北三十华里),主力住东台附近。第一师、第六师于五、六日自西场、丁家所、李堡、角斜、拼茶等地。向北撤至东台以东地区。十日十七时,解放军全部在李堡北约四公里三东腰灶、十八灶、姜八灶、新河边、大墩头地区,海安西北约六公里之尾轿有解放军五百余人,海安北十公里有解放军千余人,海安西北东南,均有解放军和民兵。
十日十七时,国军一0五旅(欠三一五团)在李堡东三里杨村,21师新七旅(欠二十一团炮营、辎营(欠人力一连)、旅医院、十九团之第九连、十九、二十一两团之搜索排及各都留守江阴办公、患病官兵与受训官佐由副旅长田云从率领住李堡构筑工事中,旅长黄伯光同二十一团及一0五旅之三一五团在海安。
十日晚,李堡即发生战斗。十一日四时半,旅长黄伯光率二十一团由海安向李堡出发。至李堡方面,于十日十九时起.即发生通宵战斗。刘旅部无报告,王师部亦无指示。但王师部、刘旅部与海安三一五团部无线电报话,均未中断。如皋至海安有线电话,亦畅通。
八月九日十二时,新七旅在海安奉司令官李(默庵)命令:该旅受四九师王师长指挥。同日十六时,奉王师长命令,该旅限灰日先以一个团前往李堡镇,接替一O五旅防务,余一个团真日由该旅长率往李堡镇防守。
新七旅遵即命副旅长田云从率十九团(欠第九连搜索排)及旅部官兵直属各部(欠炮营、辎营(欠人力一连)、医院),于灰日赴李堡镇接替一O五旅防务,旅长率二十一团(欠团搜索排)于十一日四时半由海安向李堡出发。
十九团团长介景和于九日十八时在海安奉到命令:饬于灰(十日)晨随副旅长田云从及旅直属各部队,向李堡出发,到达后归刘旅长指挥,接替一0五旅防务,构筑工事。俟两旅防务交接清楚后,即开始沿拼茶、角斜、李堡镇暨其以西十公里附近之线,构筑碉堡线.肃清该碉堡线以南地区之散匪。介景和奉命后,于十日四时随同副旅长田,以十九团第一营、团部暨直属部队第二营、旅直属各部队第三营(欠第九连)之顺序.向李堡镇前进.午前十时到达西场.午后三时到达李堡.午后五时将李堡镇一O五旅防务接收清楚,职即率全团各营长侦察地势,分配防区,构筑工事。查李堡镇市区广大,地形复杂,周围高粱、玉米丛生,数步外即不能通视,河沟多干涸无水,不成障碍。原六五师收复该地后,仅在市区小住两日即去,并未构筑工事。六五师去后,一0五旅仅派兵一营接防,系暂时警戒性质,其余部队,住镇东三里之杨家庄,故亦未在李堡构筑工事。
十九团系新七旅先遣部队,在旅未全都到达及团任务地区未详细确定前,只好全镇地区完全防守,以俟后续部队之到达。当时所构筑工事,均系临时性质之野战筑城据点,工事尚不易一时完成。午后七时顷,接派出搜兵报告:李堡镇北约四公里处之东腰灶、姜八灶、新河边、大墩头附近,本日有匪数团向我行动,并在东腰灶南端河流架设浮桥三座,已分头向李堡镇包围前进.职据报后,当即报告刘旅长,刘指示:如能固守市区,即竭力固守,以待明日,否则即向扬家庄附近三一四团阵地外转移,衔接三一四团阵地,构筑工事,从事防御。职当以时已入夜,且时机急迫,转移新地,更难部署。若于转移问遭敌攻击,部队必生混乱,更难掌握,无法应战。即面呈副旅长田,决心固守李堡,加强工事待援,俟明(十一)日钧座同二十一团到达后,再行决战,当饬第三营(欠第九连)任李堡西端附近地区之防御,以第二营任李堡镇北端附近地区之防御,以第二营之第二连及特务连搜索排任李堡镇南端附近地区之防御(李堡镇东端距一0五旅之扬家庄三一四团阵地甚近,判断敌由此进攻之公算较少),第二营第六连应速在李堡市区南北小河之线,构筑第二线阵地,以备巷战,第一连、旅工兵连及团特务排控置市内为预备队。
部署尚未就绪.四面巳发生断续枪声,午后十一时许,解放军大部已迫近镇北,镇西沿河之线,开始攻击。北端三桥梁处最为猛烈。且其附近有河一段,干涸无水,其攻击重点,即在该处。在其猛烈炮火机枪掩护下,密集队形,逐浪进冲。第四连连长刘金铭与解放军冲杀中首先阵亡,第八连连长涂忠良亦在两营阵地接合都身负重伤,十九团的排长、士兵伤亡者亦众。因列营长振球及潘附员福康身临督战,尚能厢守。战至十一日二时许,李堡北西南三面攻击均甚猛烈,西端桥梁处巳成为解放军攻击之第二重点。第七连萧连长苦力支持,李代营长继祖亦在该处督战。虽萧连长负伤,而阵地未曾动摇。此后李堡四面俱被攻击,冲杀之声,无时或断。迄六时顷,十九团携带弹药大致用尽,轻机枪多生故障,而解放军炮击更为猛烈。四、七两连代连长均又负伤,士兵死亡殆尽,两处阵地均被突破,介景和即以特务排增加第七连反冲,陈排长新民即于肉搏中阵亡。是时,即以第一连在第七连后布置阵地,从事抵抗,第二营部队亦退至北街端巷战,而南端之敌,亦攻入市区。非战斗员兵,纷纷乱窜,市内已陷混乱状态。此时,介景和奉到刘旅长命令指示,如不能支持时,可向三一四团阵地旁边接近,继续作战。介景和见大势已去,挽回困难,即报告副旅长田,决心以第一营苦守李堡东端,掩护撤退,其余部队,即向三一四阵地南二里许之洪家庄、金家庄中间地区转移阵地,容整顿,准备再战。然因干部伤亡过半,经收容后,已无作战能力,微经接触,即纷纷溃散,解放军军四面蜂涌而来重重包围,介景和于是时即被俘虏,所有官兵,除逃出者外,亦大都被俘,三一四团此时亦陷于苦斗中。此后情形,已难详述,只能听闻炮机声而已。介景和被俘后,冒充病兵,在解放军军第一团团部拘留两夜一昼,元日拂晓,解放军军西移,十九团被俘官兵,壮者即被其补充兵额,高级者后送解放区管押,伤病者均予放回,介景和以杂伤病兵中获释。是役,新七旅十九团官兵除伤亡外,均被俘去,详细情形,无法统计。
介景和说:“此次李堡战役,因遵命行动,致陷重围,立足未定,即发生战斗,官兵奋勇,前仆后继。职所目睹,匪军对我行动,完全洞悉。由佳日起,即巳筑成陷阱,待我深入,且集中优势兵力,八团之众,聚歼我军,其情报之敏活处,为职所不解。最惊人者,即周围五十里内,所有民军全体动员,致我突围官兵,处处受击,人人被俘,除极少数外,无一漏网;若不予以对策,则以后隐患不堪设想矣。职团于惨败后,一切人员、马匹、武器、械弹、被服,除消耗外,完全损失,详细数字,有待清查,方能报出。现突围官佐,计有七员,士兵二百余名(负伤者在外)。职受国家豢养,负全国重寄,丧师失地.罪不敢辞,戴罪军次,敬候惩处,以后行动恳祈示遵。等情。”
黄佰光旅长率二十一团(欠团搜索排)于十一日四时半由海安出发,以二十一团第一营为前卫,团直属部队、第二、三营之顺序,向李堡前进。五时半至立发桥两侧高粱地,即闻枪声,经饬前卫搜索。七时至洋马河,与解放军之小部队接触,同时闻李堡方面机炮声浓密,当即判断:(甲)李堡被解放军攻击;(乙)一0五旅(欠一团)向海安出发,在途中与解放军遭遇,决心夹击解放军,增援李堡。将决心面告廖团长。继续搜索速进,勿为敌小部队所迟滞。
八时,右侧发现敌人枪声,黄佰光命护船之第四连渡河,在南岸搜索前进。河之两岸,高粱、玉米丛密,数步之外,不能通视,地势平坦,无处可据。但解放军逐次顽抗,进展甚缓。十二时,解放军被新七旅前卫击溃,进至距西场西端二里附近,解放军利用强固工事与支流障碍,皆据桥头及西场周围既设阵地,新七旅正面及两侧,枪炮声浓密,部队前后均有伤亡。据前卫营副营长罗幸玺报称:左侧有大部解放军被发现,即命第二营(欠第四连)为左翼队,与前卫确取连络,驱逐解放军,向西场右侧攻击,第三营缩短距离,企图一举将解放军突破。是时,前卫已被优势头戴钢盔只知阿罗阿罗叫(为日本人)之解放军阻止,伤亡甚众。第二营经敌猛冲,伤亡亦重,杨营长负伤。至十三时,架设电台,拟将情形报告王师部,并通知现状,于李堡共同夹击解放军。至十六时,尚未叫通。讯问俘虏,称系一百军被俘之兵,解放军系第一师、第七纵队,共八个团,机炮手全为日本人,早已知道你们旅长带—个团,上午过此,以三个团等着你们,五个团圈攻李堡,于今晨已将李堡守军解决,抽兵前来包围你们,你们左翼及背后有三个团以上的兵力,将你们包围,你们怕无路可走了等语。
黄伯光同廖团长商量,以现在种种情况判断,已陷入重围,而李堡方面早无枪声,前进不能,只有集结兵力,守一据点,等待李堡情况明白,再为攻击。但后方之敌须驱逐,以免四方受敌。以求小心面告第三营营连长,以七、九两连向后方搜索.该两连行未百米,即与玉米地潜藏之解放军发生肉搏,反复冲杀.死伤枕藉。延至十九时半,黄伯光目睹该两连几全部复灭,南岸之第四连亦被解放军大部冲杀。形成溃散。黄伯光同廖团长相距约一百米,亦被解放军截断。黄伯光与解放军距不过十步,前后部队被解放军隔绝,黄伯光乃在解放军炽盛火力之下,渡过南岸,仅卫士数人随行。等上岸,回顾对岸,已全为解放军所占。行未一里,已黄昏,枪声亦渐寂。二十时,黄佰光到海安南七里公路侧,以电话向王师长报告本日情况,令暂驻柴湾收容。
黄佰光战后总结写到:此役21师新七旅(欠炮营、辎营之人力一连,驮马连,医院,十九团之第九连,两团之搜索排及各部留守江阴办公、患病官兵与受训官佐)、一O五旅(欠三一五团),官兵统计约万余员名。
解放军军第一师、第六师、第七纵队,共为十八个团,约四万余人,解放军民兵一个旅,及交战地三十里以内民兵最少四万人,共计在八万人以上。
解放军编制:每班正副班长各一,正副组长各一,士兵十名,正副班长、组长各率兵二、三名,故其控制力甚强,被俘精强士兵及敌方强拉壮丁,皆可立即分配班内作战,不敢反抗,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连(轻机枪编为三班,每班三挺,余为步枪班),三步连一机连为一营,三营为一团,团直属部队、特务队、炮连、通信排外。三个团为—旅,旅有特务团。三旅为一师,师直属部队、炮兵系一团或一营。其机炮手多为日本人,步兵连内日本人亦不少。
解放军武器:机步枪、掷弹筒多为日械,其余步枪为中正式。每连步枪七、八十支,轻机枪九挺。掷弹简七、八具。迫炮亦多。解放军官兵行李绝少,士兵十之七、八有钢盔,灰布军服, 不带粮秣,由地方征发及民众供给,故行动轻快飘忽,极适于运动战。解放军连营级军官及士兵,几全为三十岁以下青年,体力一般强悍,故其冲锋、行军,均甚猛锐、迅速。
解放军战法:①不断冲锋,前仆后继;②包围攻击;③设 伏;④游击狙击扰乱;⑤攻击时使用绝对优势兵力;⑥避实击虚,无胜算(券)可操之战争决不发动;⑦情报通信均灵活,偷听对方军情,具特别技能,凡对方军情,了若指掌,讥国军通信方法太陈旧;⑧解放军高级指挥官同部队行动,故处置很快,部队进退,部队长可以随机决定,不甚受命令限制;⑨此次指挥官为解放军第一师师长陶勇;⑩解放军政工人员特多,权力甚大,能力非常良好,凡解放军军所到之标语、传单,到处张贴,民众全为控制。
解放军军于十日十九时至十一日二十时,将新七旅及一0五旅 (欠一团)李堡西场部队突破后,即就西场至洋马河一线稍事整理,当夜仍继续向海安西南行动。十三日,国军大部向海安增援,解放军即陆续向李堡以北撒退。十一日二十三时,黄伯光旅长在海安南四公里道上用电话向王师长报告经过,奉电话令住柴湾收容,仅收容突围脱险及负伤官兵约五十余人。十二日晨,奉命移如皋西门外收容,随即晋谒王师长,面报战斗经过及收容与损耗情形,始知旅部及十九团于昨十一日晨在李堡被解放军突破,伤亡甚巨,副旅长田云从少将被俘。十五日,司令官李在如皋召见黄伯光垂询作战经过,复奉命移平潮整理具报。截至十六日,在如皋计收官佐七四员,士兵一五六三名。十七日辰时,黄伯光率领收容人员,由如皋出发。十八日午到达平潮,从事整理。
三、 驻军台湾
四、 李堡再败
1947年9月,陈粟大军分五路越过陇海路南下,直入豫皖苏北平原。十一纵队(兼苏中军区)遵照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指令,积极配合主力战役行动。为在敌后打开一、九两军分区作战局面,决定第三次攻打李堡。由三十二旅担任主攻任务。
李堡,被国军称为“苏北重镇”。结集了二十一军一四六师四三七团1500多人,还有保安团、还乡团武装1700多人,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四周围有三丈多高、四尺多深的大土圩,圩外挖有二三丈宽一丈多深的大壕沟,并布设鹿砦、铁丝网等障碍物,大碉堡、暗地堡100余座,外围东北、东南两角有泰山庙、药师庵两卫星据点。
11月15日,三十二旅决定对李堡进行实地侦察。16日,解放军围绕李堡镇周围进行现场观察。为了进一步侦察国军工事堡垒设防部署。准确地掌握军情、地形,解放军派出侦察干部,化装成卖青菜、柴草的农民,由地下党员引路,混在赶集的人中进了李堡镇;同时。又派出侦察员埋伏在李堡至丁家所路上,活捉了两个还乡团员。他们供出了李堡军情、兵力、火力配置、活动规律,还乡团员招供的情况与解放军侦察的结果相符。
2 2日,解放军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提出以东南为主攻方向,以西北为次攻方向,明确了各团的具体任务,以及攻击器材和弹药的准备。然后各团分别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对连队作了战前动员。战前,三十二旅于27日派出精干侦察分队。以疲劳战消耗国军兵力和弹药,东一枪,西一枪。夜以继日,白天不断放枪,入夜不断佯攻,使国军胆战心惊,一听枪声,机枪就盲目扫射,入夜尤甚。
30日,十一纵队决定攻打李堡,三十二旅部命令30日下l时出发。当日午夜前,各部队在寒风疾雨中进入李堡镇郊,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将李堡包围,并步步逼进,二十一军四三七团已发觉,即用山炮、重机枪、榴弹彻夜向外乱射。聊以壮胆,并多次向师部求援。
次日(12月1日)上午10时,解放军开始炮击,摧毁国军外围大碉堡。11时,即向泰山庙、药师庵两据点攻击。战斗l小时,守军两个排除少数逃进镇内外,大部就歼。傍晚,守军又以各种炮火连续猛射,企图阻止解放军前进。彻夜枪声隆隆,山炮、轻重机枪不断射击,三十二旅九四团主攻受阻,伤亡较大,完成任务有困难,三十二旅立即重新部署,将九四团换下来,作为预备队,由九五团接替担任主攻。九五团是主力团,团长孔诚、政委潘明仲,全团指战员表示决心,坚决执行命令,坚决消灭敌人,解放李堡。
战斗已经发展到关键时刻,三十二旅副旅长谢中光带病赶到离李堡只有几百米远的主攻团指挥所去,和孔团长、潘政委研究作战方案。大家一致认为“要集中优势兵力,改变进攻方法,先派出少数战士潜入敌人前沿构造工事,从东南药师庵开始,逐个摧毁敌人明碉暗堡,防御工事。”
2日中午有国军飞机两架,盘旋李堡上空,机枪扫射,投掷炸弹。至晚7时,守军收缩于镇西南的团部小圩子里,作垂死挣扎。解放军九五团趁国军收缩团部之机,集中炮击小圩子,吓得守军个个丧魂落魄。
3日零时,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总攻,先集中数十门炮猛轰,炮弹成排飞落守军大小碉堡与指挥阵地上,顿时烟火弥漫,天空火红一片,炮声震天动地,守军电台震坏,通讯联络中断,士兵在巷里乱窜逃命。然后,解放军部队从四面八方冲入街道,包围国军固守之小圩子。利用房屋构筑工事,与国军相隔10余米对峙。突击队员迅速扑进圩子,二十一军四三七团团长何军章、副团长戴荣廷企图在混乱中向西南突围,立即为解放军预伏部队活捉。
至此,李堡被共军攻克,计歼灭二十一军炮兵连、四三七团全部、四三三团一个连,共1700余人,其中,俘虏四三七团团长、副团长等官兵1498人,毙伤250余人。歼灭保安团、还乡团1700余人,其中,俘虏1600余人,毙伤100余人,缴获山炮3门、迫击炮9门、六O炮6门、小炮8门、重机枪13挺、轻机枪75挺、长短抢1000余支、各种炮弹1000余发、汽车3辆,电台两部,其他军用物资甚多。如皋、海安国军看到共军力量强大,来也是送死,所以始终未敢出动增援,这是二十一军一年前在李堡战败后的又一次惨败,上一次新七旅在李堡战败后缩编为二十一师独立团,团长为何军章,一年后何军章在此战败被俘,简直就是“天要亡秦”,李堡简直就是二十一军的死亡禁地。。
在11月29日,东台、台北两县,动员了1500多名支前民工,运输粮食、随带担架等支前物资,按时到达三仓河、唐家洋集中待命,11月30日晚上,同时开赴李堡附近。这次战斗中。解放军也有较大伤亡。李堡被解放军攻克,给如皋、海安、东台的国军重大打击;为全华东野战军取得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都作了战略上的战场准备。
五、 魂断江阴
1948年8月21军从台湾调到苏北参加内战,此时21军系美械装备甲种军编制,经过如皋、李堡、清江、黄桥及两泰地区历次战役,伤亡损失在3个团以上,兵员不足,士气消沉,除146师有5300多人,战斗力稍强外,其他两个师战斗力薄弱。淮海战役结束后,21军于1948年12月底奉命由苏北如皋、南通等地撤退到江南的江阴一带任江防守备,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的指挥。军长王克俊,辖145师(师长李志熙)433团434团435团,146师(师长李前荣)436团437团438团和230师(师长骆周能)689团690团。于1948年除夕全部由如皋、掘港分途撤退到南通,封锁北岸船只后在天生港过江向无锡退却。大部于当天下午抵达南岸杨舍。杨舍属常熟管地,也算一富庶市镇,部队在那里驻屯一宿即向无锡进发。部队刚到无锡,军部驻地指定在梁溪路荣巷。然后立即进入江防部署。
21军的江防部署是:以145师(缺433团)占领江阴要塞对岸的八圩港桥头堡阵地,固守桥头堡,掩护江阴要塞,巩固江防,以230师担任江阴县城以西黄田港至魏村之线的江防守备;以145师的433团(团长张劲竹)在黄山要塞以东长山及江心洲设防,掩护要塞侧翼;以146师为总预备队,位于江阴南郊;军指挥所设在江阴南闸西南。
145师奉命后,于1949年1月3日到达八圩港。拟订了防御计划:以435团(团长何聘儒)为左翼守备队,434团(团长林云谷)为右翼守备队,师特务营为师预备队,师部驻八圩镇。各守备队进入阵地后,立即构筑半永久性的工事,在阵地前沿附近拆迁了部分民房,以扫清射界。为了取得要塞炮兵火力的支援,与要塞司令部协商,会同拟订了步炮协同作战计划,并绘制了火网图。以后在防御战演习中,要塞炮兵进行了试射,协同效果良好,感到十分满意。
八圩港桥头堡的守备,除江阴要塞火力支援外,在江阴附近的江面,还时有海军舰艇游弋巡逻,一旦桥头堡阵地遭到攻击,可以及时得到海军的配合作战。另外师部在八圩港控制有机帆船20余艘,供机动调遣。当时部队忙于整理补充,对防守长江缺乏信心,希望和谈成功。同时认为,即令和谈破裂,解放军也得3个月以上准备,短期内不至渡江;渡江地点会在南京上游,不会在江阴附近,因江阴附近有要塞,又有长江舰队能确保控制江面。因此该军除积极构筑八圩桥头堡工事外,对南岸防务有些松懈,仅筑成简单野战工事,至4月初始奉令加强工事,增筑掩体及掩蔽部等,并修筑沿江公路。
4月初,汤恩伯派遣高级参谋人员及美军顾问到八圩港视察,询问了守备部署及与要塞协同作战等情况,并视察了阵地工事,称赞工事坚牢,兵力雄厚(两个团防御正面不到2000公尺),步炮协同作战计划周密,火力集中,可以固守。4月18日及19日,副总司令李延年及绥区司令官丁治磐先后指示在沿江构筑营据点,在后方申港等处构筑团据点,尚未及实施。总的说来并无真正作战打算。
4月20日13时前后,英舰一艘由南京方向顺流东下,驶经七圩遭到长江北岸解放军的炮火轰击。英舰开足马力仓惶东逃,经八圩时竟误认为145师驻军是解放军,胡乱开炮射击,致使434团阵地数处起火。在此前已得到情报:北岸解放军大军云集,可能近日内有渡江之举。因此除将收集到的情报及英舰遭轰击的情况及时上报外,第一线守备部队也加强了戒备。
4月20日18时,解放军开始渡江,事前守备部队全未觉察,并且在20分钟以前尚有长江舰队的一艘军舰和江阴要塞的炮艇在江面游弋,突然北岸解放军以压倒优势之炮火向南岸猛烈轰击,约10分钟内将沿江防守部队之有线电联络大部摧毁,团以下联络中断,致使高级司令部一时情况不明。约1小时后,得悉江阴附近之145师433团之守备队被解放军登陆部队突破,正激战中;230师当面之解放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大部队正在渡江。
21时左右,北岸突然万炮轰鸣,千万条火龙飞过长江直泻21军江防阵地。须臾解放军千帆竞发,一时枪炮声密如连珠声震夜空,战斗之激烈无与伦比。可是在战斗紧要急迫之时,江阴要塞一炮未发,噤若寒蝉;桥头堡前沿阵地也一枪未鸣,异常沉寂。时近午夜时枪炮声渐趋稀疏,似已远离江岸;145师桥头堡阵地仍未遭到攻击,唯见各色信号弹在145师阵地两侧掠空而过。而后,前沿阵地发现大股共军活动,145师参谋长要求江阴要塞开炮,结果炮弹全落在145师桥头堡前沿阵地,经与要塞司令部参谋长电话联系,始知戴戎光司令已被其部下软禁,其余的话他含胡其词,不敢多讲。145师判断要塞情况有异。是时145师与230师的联络已中断,与军部仍保持电讯联系,军长令145师严阵以待,不得轻举妄动。
约至22时,230师沿江阵地大部被解放军炮火摧毁,并突破该师690团第3营申港西北阵地。解放军登陆后由突破孔向两翼及纵深扩大战果。
4月20日晚,解放军大举从长山的左翼登陆,145师433团第2营首先被击溃,团长张劲竹率特务连赶到长山指挥所,被解放军包围,张劲竹指挥团部特务连顽强抵抗,抓住了2名解放军战士,张劲竹下令就地处决,战斗仍处于混乱之中,张劲竹腿部负伤, 遂向军部及437团电话联系请求支援,战斗至21日拂晓,电话中断,与军部和437团失去联系,第3营营长张长宽在长山脚下被击毙,各连溃散,团长张劲竹因腿部负伤不能行动被俘,全团只有一个营长及少数官兵逃脱,其余被击毙或被俘。
21日清晨,146师436团赶来申港。此时解放军正向申港附近之230师积极进逼,该师即令436团立刻投入战斗。当时阻止了解放军向正面前进,但发现解放军一部从两侧迂回到申港东南之舜歌山附近地区。
21日12时许,援军54军291师在武进到申港途中被阻击,146师在夏港附近被阻击。与此同时,230师得知情况,433团正面解放军大部已渡江,该团已退至黄泥港附近抵抗;申港至江阴公路已被解放军截断,并正向689团及146师部队进攻;解放军大部在江阴至武进公路集结;申港当面登陆解放军分割国民党军后向两翼席卷,积极向师部进攻,并以一部迂回师部向纵深穿插,有形成包围之势。230师遂决定缩短战线,调整部署,决心突围,从申港南逃。至舜歌山南端,受到解放军截击,师及直属部队大部被歼,师长骆周能,参谋长梁国光,436团团长郭政被俘。690团团长在解放军南进集结的空隙中,率残部约两个营及团直属部队逃到无锡附近。689团在146师的掩护下撤至青阳镇。
解放军在渡江前,对江阴要塞已做了细致有效的策反工作,因而在解放大军渡江的重要时刻,要塞部队举行起义,使要塞兵不血刃,不攻自破,从而使解放军在江阴渡江时减少了伤亡,顺利突破21军230师江防后,置145师八圩港桥头堡于不顾,乘胜直取沪宁线,向西席卷,直插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市。
22日拂晓,天气晴朗,江面风平浪静,昨夜那场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激烈交战情景,已随时间的推移消失了,原在江面游弋巡逻时风驰电掣、威风凛凛的海军舰艇,此时已有气无力地躺在平静的江面上挂上了白旗。
22日11时许,145师奉军长命令,留435团在原阵地掩护,其余立即撤过长江。师部原控制的船只,于几日前被管后勤的参谋钟鑫彬以进行修理为名,放走了一部分。因缺乏运输工具,仓皇间只撤走了师直属部队及434团大部,其余均未及撤退。
145师撤退未毕,又奉军长命令向无锡以东转进。434团团长林云谷殿后,指挥部队掩护军师部退却,幸未遭解放军和江阴要塞起义部队的袭击。145师433团、434团残部约4个营随军撤至青阳镇;固守八圩桥头堡之第145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残部南撤至青阳镇。145师留在八圩的掩护部队435团,在团长何聘儒的率领导下,举行战地起义,投奔了解放军。当后卫部队离开江阴县城时,夜幕已笼罩大地。江阴城中,火光熊熊并间杂着爆炸声。
23日,145师、146师及230师之689团、690团残部撤至无锡集结,随即乘火车撤至上海。是役21军损失共约4个团的兵员。
六、 逃离上海
21军到达上海后,因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对21军防务驻地正在制订,部队乃在江湾五角场一带驻下,军部人员先在市区南京大饭店租赁第叁层楼房全部以便与驻沪军需部门及银行联系军需补给,住了两宿即移驻五角场之叶家花园,此时上海附近已云集国军四十余万。21军经过整补守备浏河方面,征集材料构筑钢筋混凝土坚固工事,号称是“马其诺防线”坚不可摧。
21军于5月16 日调至吴淞附近,24日夜,汤恩伯以调整部署名义,下令将21军与52军换防。25 日拂晓至午后2 时,21军接替了52军在月浦、杨行地区的防务。在接防过程中,21军看见江湾、吴淞道上人山人海,车辆物资堆积如山,秩序异常混乱,虽知道情况己趋紧张,但尚未察觉汤恩伯和52军己企图逃跑,因此还认真执行了命令。146师师长李前荣还曾率各团团长亲到第一线视察,指示加修工事,固守阵地。当日入暮后,解放军发起攻击时,21军作了顽强抵抗,并有过阵地争夺。但至当晚8 时,21军军长王克俊忽以电话通知前线两个师的团长以上主官急往吴淞军部参加紧急会议,部队着由副主官暂时指挥,实际是准备带他们逃跑。145、146师两师师长李志熙、李前荣率团长胡彤有、蒲其昌等赶至吴淞后,就由王克俊率领他们连同军直属部队与其他少数亲信人物一起登船逃去。这时前线部队仍蒙在鼓里,继续坚决抵杭,激战达数小时之久。后因解放军攻击猛烈,各团感到兵力不足,纷向师部请求增援和指示,有的电话不通,有的不得明确答复,才知情况有异。
迄至深夜,周屏中(汤恩伯总部派在21军担任联络的高参,己起义)来到前线,对各团进行劝降工作,告诉他们上海市区业已解放,汤恩伯已率嫡系各军撤逃,你们的军、师、团长也已逃走,他们把你们作牺牲品,留你们样他们卖命,这才使各负责人知道了情况。同时周又把解放军的宽大政策作了解释,劝他们慎重考虑。26 日天明后,周屏中同解放军参谋一人,再来劝张安信等立即下令停止抵抗,听候处理,接着解放军首长亦亲至该团,对张等晓以大义,说明利害关系。张等才下令就地集结,集体缴械。与此同时,该师436、437两团也在周屏中说服之下一并放下武器。继而周又陪同解放军首长到达145师前进指挥所,经过同样晓谕,该师由参谋主任艾鹏率领缴械投降。随之解放军便顺利通过该军阵地,迅速占领吴淞。
27日21军230师800多人在副师长许照、参谋长梁国光的率领下退至杨树浦发电厂和自来水厂负隅顽抗,被解放军27军包围,军长聂凤智亲自指挥,由于怕损坏机器设备,不敢使用重型火力,久攻不下。陈毅司令员亲临现场,了解情况后,告诉聂凤智:“立刻查一下国民党陆军大学教官蒋子英的电话,230师副师长许照是他在陆军大学的得意门生,通过他去做许照的工作。”通过在上海的地下工作人员,很快打通了蒋子英的电话。蒋子英接到聂凤智军长的电话后,立刻给许照打了电话,向他说明了整个形势,劝说许照率部放下武器投诚,保护了发电厂和自来水厂,从而全面结束战局。
是役21军除军部和145师、146师2个师部及直属部队和434团从吴凇口乘船撤出外,145师146师和230师的大部分全部投诚,主要投诚团以上军官有:21军第145师政工处长彭可堪上校、145师433团副团长罗迪光中校、145师435团团长左骧中校、145师435团代副团长张德开中校、21军第146师军需主任赵新民中校、146师436团代团长刘文达中校、146师第436团副团长胡宇衡中校、146师437团代团长张万楷中校、146师437团副团长刘和啸中校、146师438团副团长张安信中校、230师副师长许照少将、230师参谋长梁国光少将,损失约8000多人。
七、 川南重建
从上海撤出后,21军乘3艘登陆艇首先到达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主岛——沈家门,军部到了沈家门后,收拾残余仅7000余众,(在沪人数全军为15000人)而且武器装备也不齐全,全副美式装备的整编部队已是支离破碎溃不成军了,但是基本上保持着2个师的建制,145师师长李志熙,146师师长李前荣,都与部队同在。于是十万火急地发电到台北请示行止,旋得台省主席陈诚电复拒绝入台。不得已王克俊一方面在沈家门进行休整重振部队,解除一些失职的团长,处长级的职务,另一方面电告重庆西南行政长官张群,拟在四川招兵买马,企图再振军威,部队粮饷则由驻定海的浙江省政府主席周岩调拨,但事与愿违,周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
6月2日下午1时, 21军撤退到台湾,在基隆上岸,当天乘火车前往宜兰、罗东等地驻扎。6月下旬到7月间,驻扎高雄、屏东、台南、嘉义地区,先经过点检,核实人数,然后进行整编,21军在台湾撤消番号,抽调3000人员装备拨补52军,21军保留的其余官兵,由军长王克俊率领回四川重建。经过叁个月。重庆张岳军来电同意21军入川,乃于八月底乘登陆艇直驶广州,统计官兵包括眷属在内约4000人。当艇抵厦门海面时,艇上淡水发生匮乏危机,幸好船靠码头补足了淡水才趋平定。但过了一夜,船上忽然发生了重病号3人,时天气炎热已达摄氏34度,船长为防集体传染,悍然宣布将那本可起死回生的3个士兵统统抛入海里。
8月31日登陆艇驶入南海海域,经香港过虎门,不久抵达广州黄埔港,航程700海里。
上岸后,部队驻于市郊,10月上旬大部队徒步从广州经广西,贵州等省到达四川綦江,拨归第7编练司令部重新组建,除21军军长王克俊为该军老人外,72军、44军分别以陈城系的郭汝瑰、陈春霖任军长,其各师分驻川南、重庆附近,编配干部,接受新兵。21军除军部外,编练了一个师,使用的是王克俊军长起家的26师的番号,21军的老番号145师、146师因兵源不足且时间紧迫没有编成,145师、146师的番号彻底消失。21军军长王克俊中将,副军长凌谏衔少将,参谋长吴泽炫少将,26师师长李志熙少将,副师长胡荡少将,参谋长刘世训少将。
在綦江只作了短期的停留,待到粮饷补给就绪后,就原地待命准备出发了,随着武汉、广州相继易手,重庆外围,日趋紧张。21军又作战略转移。于11月初由綦江向泸州撤退。一直退到乐山的夹江县归第22兵团指挥,与72军郭汝瑰部同属西南军政长官公署。
八、 起义改编
1949年12月11日,第22兵团指挥,与72军郭汝瑰率部在宜宾起义,12月16日解放军迅速占领乐山,驻扎在乐山北部夹江县的21军军长王克俊即率部向彭山撤退。
12月18日,解放军占领了彭山。王又率部撤到新津。12月19日,又由新津向邛崃转进。当时他们不敢走川康公路,只好沿邛(崃)大(邑)交界地带的韩场、冉场之间的乡村大道向西行进。天黑后到达邛崃城北的桑园、拱桥、童桥(今南君平乡)等乡境内时,解放军2野36师108团已经于是日午后从蒲江境内斜插过来,下午5时许强攻解放了邛崃县城。解放军先头部队又马不停蹄地出邛崃县城北门,向大邑急进,天黑时抵达大邑,并猛攻大邑城南的观音阁守军。王克俊率部到达邛崃城北时,不敢向邛大两城靠拢。
20日清晨,21军丢下不少辎重,悄悄取道石坡,欲由邛西翻越镇西山,向天全、芦山、宝兴大山里转进,不料刚进入丘陵地带的石坡,即遇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石坡区队的阻击。起初,尚见山头红旗翻舞,不一会儿,一支旗帜也见不到了。
21军弄不清阻击他们的是什么部队,虽然火力数倍于对方,但也不敢贸然前进一部,仅匐地还击;对方发现21军火力很强,也不敢发动冲锋,只是占据有利地形予以阻击。双方枪声时密时疏,一直没有间断。到上午10点左右,驻桑园高桥待命的临邛游击大队直属排赶来袭击21军后背。
下午阵地上的枪声停止不久,从水口前来会合的纵队部所率人马赶到,将21军完全至置于游击队的包围之中。于是,阵地上的枪声密集起来,激战一个多小时,已近傍晚。
天檫黑前,21军的周围枪声不断,不少官兵已无力再战。王克俊派出团长、参谋长各一人,由当地(西和乡)的参议员周允恭、副乡长方福安带路,到石坡场与对方谈判停火,这时才搞清楚阻击他们的是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纵队部要求21军投降。入夜后,阵地上的枪声基本停了下来,双方篝火相望,互警达旦。
摸清了对方情况,经过一夜休整。21日清晨,21军突然发起攻击。双方激战了一段时间,21军还是无法突围。于是,21军再次派人前往石坡场联络,找到与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一起行动的民革川康分会组织的民主联军川西军区司令员王蕴兹,表示愿意谈判停火。王蕴兹1933年曾任26师副师长,是王克俊的老长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谈判,21军终于同意游击队提出的取下国民党旗帜,摘下帽徽,赔偿游击队的损失,以及游击队派人将他们送交解放军受降等条件。
21日下午3点以后,川康边人民游击纵队与民主联军研究决定,由民主联军负责受降21军并改编为民主联军之一部,游击队派人带路,令21军(实际是1个师的2个团和1个军部)共2000余人(也有资料说是4000多人),单列行进,经余沟、周沟、田沟到西禅(今茶园乡)大邑境内。恰与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12军的先头部队第36师相遇。军长王近山派人前来联络,并要求民主联军驻下待命。接着,2野12军政治部联络部长裴光、秘书苏黎前来会晤,要求安《共同纲领》将全部武装人员移交解放军,并耐心做了说明解释,因为根据政协《共同纲领》规定:民主党派不再建立武装力量。
移交之后,21军作为起义部队接受改编。参加起义的主要将领有:21军军长王克俊中将、21军副军长凌谏衔少将、21军参谋长吴泽炫少将、26师师长李志熙少将、26师副师长胡荡少将、26师参谋长刘世训少将。
从此中华民国陆军第21军伴随着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的垮台,结束了23年的战斗历程,永久地画上了句号。 第四篇 序列沿革
一、隶属关系:
广州国民政府(1926年11月——1927年5月)
武汉国民政府(1927年5月——1928年2月)
第六路军(1928年2月——1937年7月)
第二路预备军第二纵队(1937年7月——1937年10月)
第七战区第二十三集团军(1937年10月——1938年1月)
第三战区第二十三集团军(1938年1月——1945年9月)
第三方面军(1945年9月——1946年10月)
徐州绥靖公署第一绥靖区第十九集团军(1946年10月——1946年11月)
第一绥靖区(1946年11月——1947年3月)
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台湾警备司令部(1947年3月——1947年11月)
第一绥靖区(1947年11月——1949年5月)
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台湾防守司令部(1949年6月——1949年9月)
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第二十二兵团(1949年9月——1949年12月)
二、序列沿革:
1926年11月川军易帜时序列:
军长 刘 湘(1926年11月27日任)
第1师,师长:唐式遵,副师长:刘光瑜
第2师,师长:许绍宗,副师长:穆瀛洲
第3师,师长:王陵基
第4师,师长:罗纬
第5师,师长:王瓒绪
第6师 师长 潘文华 副师长 郭勋祺
第7师,师长:蓝文彬,副师长:饶国华
第1混成旅,旅长:杨国祯
炮工兵司令:张邦本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时序列:
军长 刘 湘(1927年5月10日免)
军长 王纘緒(1927年5月10日任)
1928年2月——1932年6月时序列:
军长 刘 湘
第一师师长 唐式遵
第二师师长 王纘緒
第三师师长 刘 湘(兼)——王陵基
1932年6月——1935年9月时序列:
军长 刘 湘
王陵基
副军长 范紹曾
第一师师长 唐式遵
第二师师长 王纘緒
第三师师长 许绍宗
第四师师长 范紹曾
第五师师长 陈万仞
教导师师长 潘文华
模范师师长 刘 湘
暂编第三师师长 彭诚孚
边防第一路司令 陈兰亭
边防第三路司令 邓国璋
警备第一路司令 王学聚
警备第二路司令 邓 和
警备第三路司令 张邦本
独立第一支队司令佟 毅
独立第二支队司令汪 杰
1936年9月——1937年1月川军整编时序列:
军长 唐式遵
第一四五师师长 饶国华
第一四六师师长 范紹曾
第一六二师师长 彭诚孚
1937年9月川军出川抗战时序列:
军长 唐式遵
副军长 范绍增
第一四五师师长 饶国华
第一四六师师长 刘兆藜
第一四八师师长 陈万仞
1937年11月——1938年1月时南京保卫战之广泗战役序列:
军长 唐式遵
副军长 范紹曾
第一四五师师长 饶国华
第一四六师师长 刘兆藜
第一四八师师长 陈万仞
1938年1月——1939年2月时序列:
军长 唐式遵
副军长 陈万仞
刘熙鉴
第一四五师师长 佟 毅
第一四六师师长 周绍轩
第一四八师师长 陈万仞
1939年2月——1940年7月时序列:
军长 陈万仞
副军长 刘熙鉴
周绍轩
第一四六师师长 周绍轩
第一四七师师长 章安平
第一四八师师长 潘 左
1940年7月——1943年4月时序列:
军长 陈万仞
刘雨卿
副军长 周绍轩——岳星明
第一四六师师长 石照益

一四七师师长 章安平
第一四八师师长 潘 左
1943年4月——1944年4月时序列:
军长 刘雨卿
副军长 岳星明
潘 左
第一四六师师长 石照益
第一四七师师长 徐元勋
第一四八师师长 潘 左
1944年4月——1945年1月时序列:
军长 刘雨卿
副军长 岳星明——孟浩然
第一四五师师长 孟浩然——凌谏衔
第一四六师师长 戴传薪
第一四七师师长 凌谏衔——傅秉勋
1945年1月——1945年9月时序列:
军长 刘雨卿
副军长 岳星明
第一四五师师长 凌谏衔
第一四六师师长 戴传薪
第一四七师师长 傅秉勋
1945年9月——1947年3月整编第二十一师时序列:
师长 刘雨卿
副师长 岳星明——戴传薪
第一四五旅旅长 凌谏衔
第一四六旅旅长 戴传薪——岳星明
新七旅旅长 黃伯光
1947年3月——1948年9月整编第二十一师时序列:
师长 刘雨卿
副师长 戴传薪——凌谏衔
第一四五旅旅长 凌谏衔——李志熙
第一四六旅旅长 岳星明——李前荣
独立团团长 何军章
1948年9月——1949年5月恢复第二十一军时序列:
军长 王克俊
副军长 凌谏衔
第一四五师师长 李志熙
第一四六师师长 李前荣
第二三0师师长 骆周能
1949年9月——1949年12月时序列:
军长 王克俊
副军长 凌谏衔
第二十六师师长 李志熙
三、详细序列
1、1928年2月——1932年6月时序列:
军长 刘 湘
第1师 师长 唐式遵 副师长 蓝文彬
第1旅 旅长 唐式遵(兼)
第1团 团长 张竭诚
第2团 团长 刘兆藜
第3团 团长 彭焕章
第2旅 旅长 蓝文彬(兼)
第4团 团长 傅渊希
第5团 团长 杨焕
第6团 团长 蓝开勋
第3旅 旅长 杨国祯
第7团 团长 周吉浦
第8团 团长 潘左
第9团 团长 石照益
第2师 师长 王瓒绪 副师长 潘文华
第4旅 旅长 王瓒绪(兼)
第5旅 旅长 刘光瑜
第14团 团长 杨焕
第15团 团长 苏奎武
第6旅 旅长 李射斗/于渊
第3师 师长 刘 湘(兼)/王陵基
第7旅 旅长 许绍宗
第8旅 旅长 罗纬/李树藩
第9旅 旅长 张邦本
第25团 团长张云波
第26团 团长 包衡
第27团 团长 郭瀛通
独立团 团长 刘国佐
第4师 师长 范绍增
第10旅 旅长 周绍轩
第11旅 旅长 贺森权
第1团 团长廖敬安
第2团 团长 饶正均
第3团 团长 叶成龙
重机枪营 营长 吴作敏
第12旅 旅长 孟浩然
独立旅 旅长 范楠煊
第1团 团长 郑清泉
第2团 团长 周绍轩
第3团 团长 曹正琨
教导师 师长 张再/潘文华
第1旅 旅长 潘文华/章平安
第2旅 旅长 范子英
第3旅 旅长 郭勋祺
第1团 团长 袁治
第2团 团长 秦晋康
第3团 团长 傅楠
模范师 师长 刘湘/刘从云
第1旅 旅长 空缺
第1团 团长 吴善长
第2团 团长 蒋尚朴
第3团 团长 刘晓岚
机关枪营 营长 刘启武
第2旅 旅长 何克修
第3旅 旅长 廖海涛
川东边防第1路 司令 陈兰亭 副司令 吴锦堂
第1团 团长 廖青云
第2团 团长 吴正德
第3团 团长 郑煦吾
第4团 团长 冉良臣
第5团 团长 万奎武
川东边防第2路 司令 穆瀛洲
川边游击司令 魏楷
第1路 XXX
第2路 马云屏
清乡司令 周化成
警卫旅 旅长 何克修
独立第1旅 旅长 范子英
独立第2旅 旅长 郭勋淇
第1团 团长 袁治
第2团 团长 秦晋康
特科营 营长 余首民
警备司令 何光烈
第1营 营长 石晶若
第2营 营长 李家达
第3营 营长 郑结山
第4营 营长 晏雅如。
机关枪司令 刘佛澄 机枪营 营长 胡泽江
炮兵司令 蓝田玉 炮兵营 营长 戴岚青
独立第1团 团长 杨勤安
独立第2团 团长 XXX
独立第3团 团长 钱鹏程
独立第4团 团长 佟毅
警备大队 队长 周成虎
手枪大队 队长 刘树成
四川善后督办航空司令部 司令 刘湘(兼) 副司令 蒋逵(兼)
第1大队 队长 高在田
第2大队 队长 张斐然
川江公安江防舰队 司令 蒋逵
巴渝号炮艇 舰长 周崇道
长江号炮艇 舰长 蒋逵 副舰长 徐钰
嵯峨号炮艇 舰长 谢世恩 副舰长 潘炽昌
绥靖号巡逻艇
2、六路围攻
四川“剿匪 ”第五路总指挥战斗序列:
总指挥唐式遵(一九三四年二月以前为王陵基)
副总指挥范少曾
参谋长刘煦鉴
独立团团长罗洁莹
手枪营营长×××
机关枪(六一式)
第一营营长罗忠信
第三营营长胡泽江
迫击炮(八二五)
第一营营长戴岚青
第二营营长兰廷杰
山炮兵营营长×××
二十一军独立第二旅旅长杨国桢
第四团团长石照益
第五团团长王××
第六团团长周维干
二十一军独立第一团团长杨勤安
二十一军独立第四团团长佟毅
(杨、佟两团为特种编制,一团相当于一旅的战斗力)
二十一军独立第一支队司令汪杰
第一团团长何瑞
第二团团长黄安澜
二十一军空军一队队长张斐然(飞机五架)
二十一军第一师师长唐式遵
第一旅旅长彭焕章
第一团团长彭寿如
第二团团长周首民
第三团团长叶青廷
第二旅旅长饶国华
第四团团长钱鹏程
第五团团长杨泽生
第六团团长刘儒斋
第三旅第九团团长王三友
二十一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林毅
第十团团长赵璧光
第十一团团长×××
第十二团团长王纯一
第五旅旅长刘光瑜
第十三团团长何成聪
第十四团团长陈良基
第十五团团长赵从周
二十一军第三师师长许绍宗
(一九三四年二月以前为王陵基)
手枪大队队长尹仕宦
(辖四个队,每队二连,每连手枪一百支)
机、炮大队(辖重机枪二连,平射炮二连)
幼兵队一营(约八、九百人,是王陵基任师长时
将崔、马、王、陈诸部在各地拉的“肥猪儿”小孩子组成的)
警备第一路司令王泰(会文)
第一团团长谢明堂
第二团团长赵祥志
第三团团长马良安
第四团团长李冠印
警备第二路司令崔二旦
副司令郝耀廷
第一团团长杨守权
独立营营警备第三路司令马云平
第一团团长×××
独立营营长张嘉荣
警备第四路司令陈国枢
第一纵队司令王三春(辖三个支队)
第三纵队司令徐积光
第一支队金仲禹
第二支队冷伯云
第三支队熊小皇
第七旅旅长赵鹤
第十九团团长吴守权
第二十团团长祝顺鲲
第二十一团团长官邈焱森
第八旅旅长刘若弼
第二十二团团长李子猷
第二十三团团长明继光
第二十四团团长游树勋
第九旅旅长张邦本
第二十五团团长张云波
第二十六团团长包衡
第二十七团团长郭瀛通
独立团团长刘国佐
以上属右方兵团
万源总溃败后,刘湘调来增援的潘佐、林梅坡两个独立旅,
邓和、邓国璋两个警卫司令,因未参加作战,故未入列。
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范绍曾
副师长罗君彤
特科大队长×××(辖手枪一营,自动步枪二连,重机关枪二连,迫击炮二连,平射炮一连)
游击司令徐载明(辖步兵四营)
二十一军配属机关枪“路易式”独立营营长唐家珍
迫击炮独立营营长弋玉春
第十旅旅长周绍轩
第二十八团团长高明
第二十九团团长湛克纯
第三十团团长刘克明
第十一旅旅长廖开孝
第三十一团团长廖敬安
第三十二团团长饶正钧
第三十三团团长叶成龙
第十二旅旅长孟浩然
第三十四团团长黄天伦
第三十五团团长徐昭鉴
第三十六团团长潘寅九
二十一军独立第一旅旅长范楠煊
第一团团长郑清泉
第二团团长周执经
第三团团长曹正鲲
二十一军边防第一路司令陈兰亭
第一团团长廖青云
第二团团长吴德三
第三团团长郑煦吾
第四团团长冉良臣
第五团团长李宗煌
以上属左方兵团
四川“剿匪”总预备军总指挥战斗序列:
总指挥潘文华
副总指挥彭韩
二十一军暂编第二师师长彭韩
第一旅旅长周重生
第一团团长×××
第二团团长×××
第三团团长×××
第二旅旅长李御良
第四团团长姜仲勇
第五团团长王金淦
第六团团长×××
二十一军教导师第三旅旅长郭勋祺
第一团团长袁治
第×团团长朱果
第×团团长×××
二十一军模范第一旅旅长何克修
第一团团长×××
第二团团长×××
第三团团长×××
二十一军第二队队长高在田(有五架飞机)
二十一军配属机关枪一营(路易式)
迫击炮一营(八二五)
3、川南堵截
川南“剿共”总司令部 总指挥 潘文华
(1935年1月——5月)
21军第1师第3旅 旅长 刘兆藜
21军模范师第1旅 旅长 蒋尚朴
21军独立第1旅 旅长 张竭诚
边防第4路 司令 魏楷
第1路 指挥 范子英
21军教导师第1旅 旅长 章安平
21军教导师第2旅 旅长 范子英(兼)
第2路 指挥 陈万仞
21军第5师第13旅 旅长 达凤岗
21军第5师第14旅 旅长 袁如骏
第3路 指挥 廖泽
21军模范师第3旅 旅长 廖泽(兼)
边防第2路 司令 穆肃中
忠酆石清乡司令部 司令 周化成
总预备队 指挥 郭勋祺
21军教导师第3旅 旅长 袁治
21军独立第4旅 旅长 潘左
左侧卫支队
21军独立第2旅 旅长 田钟毅
特谴支队
21军第1师第3旅第7团 团长 徐国暄
别动队
边防第4路第2团 团长 顾家辉
4、川康整编
(1935年11月)
陆军第二十一军
中将军长 唐式遵(子晋)
中将副军长 范绍曾
少将参谋长 刘熙鉴(作卿)
特务营少校营长 罗象康(兆麟)
第一师中将师长 饶国华(弼臣)
中将副师长 刘光瑜(续新)
上校参谋长 向鹜(鼎铭)
特务营少校营长 江庆云
第一旅少将旅长 彭焕章(光汉)
上校副旅长 高鹏(翔九)
独立营少校营长 蒋震(东鲁)
第一团上校团长 彭寿如(友三)
第三团上校团长 叶清林(佩铭)
第二旅少将旅长 佟毅(希湛)
独立营少将营长 杨廷杰(伯英)
第五团上校团长 戴传薪(叔田)
第六团上校团长 刘儒斋(祖武)
第十旅少将旅长 周绍轩
独立营中校营长 王溶孚
第二十八团上校团长 刘克用
第二十九团上校团长 徐再明
暂编第二师中将师长 彭诚孚
少将副师长 李御(御良)
上校参谋长 胡洪泽(用舟)
特务营中校营长 谢克北(洗南)
第四旅少将旅长 王纯一
副旅长 赵辅(捷三)
独立营少校营长 李汝白
第十一团上校团长 王世贤(哲夫)
第十二团上校团长 余辛午(洁斋)
第五旅少将旅长 周成虎(啸岚)
副旅长 (廖奇蔚)
机炮营少校营长 樊灼然(显荣)
第十三团上校团长 彭斌(泽中)
第十四团上校团长 张玉璞
第四师中将师长 范绍曾
少将副师长 罗君彤
少将参谋长 张六师
特务营中校营长 罗梓仪
第三旅少将旅长 刘兆藜(雨亭)
炮兵连少校连长 王定宇(鼎一)
独立营少校营长 李均顾
第七团上校团长 黄伯光
第八团上校团长 林绍成
第十一旅少将旅长 傅楠(乔生)
独立营少校营长 杨国安
第三十一团上校团长 余待(守民)
第三十二团上校团长 凌谏贤
第十二旅少将旅长 孟浩然
独立营上校营长 郑西成
第三十四团上校团长 黄行伦
第三十六团上校团长 潘寅久
(1936年9月——1937年6月)
陆军第二十一军
中将军长 唐式遵(子晋)
中将副军长 范绍曾
少将参谋长 刘熙鉴(作卿)
特务营少校营长 罗象康(兆麟)
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 饶国华(弼臣)
中将副师长 刘光瑜(续新)驻邛崃
上校参谋长 向 鹜(鼎铭)
特务营少校营长 江庆云
第一旅少将旅长 彭焕章(光汉)
上校副旅长 高鹏(翔九)驻邛崃
独立营少校营长 蒋震(东鲁)
第一团上校团长 彭寿如(友三)驻双流
第三团上校团长 叶清林(佩铭)驻新都
第二旅少将旅长 佟毅(希湛)驻邛崃
独立营少将营长 杨廷杰(伯英)
第三团上校团长 戴传薪(叔田)驻邛崃平落镇
第四团上校团长 刘儒斋(祖武)驻邛崃高场
第三旅少将旅长 周绍轩 驻新津
独立营中校营长 王溶孚
第五团上校团长 刘克用 驻新津邓公场车站
第六团上校团长 徐再明 驻新津太平场
第一四六师中将师长 范绍曾
少将副师长 罗君彤 驻新都
少将参谋长 张六师
特务营中校营长 罗梓仪
第一旅少将旅长 刘兆藜(雨亭)驻广汉
炮兵连少校连长 王定宇(鼎一)
独立营少校营长 李均顾
第一团上校团长 黄伯光 驻广汉
第二团上校团长 林绍成 驻广汉白衣庵
第二旅少将旅长 傅楠(乔生)驻什邡
独立营少校营长 杨国安
第三团上校团长 潘寅久 驻什邡
第四团上校团长 凌谏衔 驻彭县
第三旅少将旅长 孟浩然 驻新都
独立营上校营长 郑西成
第五团上校团长 黄行伦 驻新都芭芭桥
第六团上校团长 余待(守民)驻新都唐家寺
第一六二师中将师长 彭诚孚
少将副师长 李御(御良)驻成都
上校参谋长 胡洪泽(用舟)
特务营中校营长 谢克北(洗南)
第四旅少将旅长 严啸虎
副旅长 赵辅(捷三)驻成都
独立营少校营长 李汝白
第一团上校团长 王世贤(哲夫)驻成都
第二团上校团长 余辛午(洁斋)驻成都
第二旅少将旅长 周成虎(啸岚)
副旅长 (廖奇蔚)
机炮营少校营长 樊灼然(显荣)
第三团上校团长 彭斌(泽中)驻壁山
第四团上校团长 张玉璞 驻壁山
5、广泗战役
第21军军长 唐式遵
参谋长 刘熙鉴
第145师师长 饶国华
参谋长 曾南飞
第436旅旅长 孟浩然
第869团团长 戴传薪
第870团团长 刘孓生
第437旅旅长 佟 毅
第871团团长 刘儒斋
第872团团长 徐再明
第146师师长 刘兆藜
参谋长 张六师
第438旅旅长 梁泽民
第873团团长 凌谏衔
第874团团长 郭 英
第439旅旅长 廖敬安
第875团团长 潘寅久
第876团团长 杨安国
独立13旅旅长 田冠五
第638团团长 谢崇文
第639团团长 唐郇伯
独立14旅旅长 周绍轩
第640团团长 刘克用
第642团团长 王凤麒
6、皖南调整
7、废旅改团
8、整编之后
9、渡江前后
第五篇 人物事件
一、主要人物
1、刘湘:(1889--1938年),谱名刘元勋,字甫澄,属虎,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人,儿时曾读私塾和县立高等小学。1906年投笔从戎,1908年2月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1909年毕业分到分配到清朝新军三十三混成协六十五标作见习军官,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1910年被选送入陆军讲武堂,毕业后任十七镇六十八标第一营前队排长。
辛亥革命后,刘湘所在部队改为川军第一师,任川军第一师第二团第二营营长。此后,刘湘因为人骠悍,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断得到提升,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阻击讨袁军有功,升第一师第三团团长。1916年与入川护国军作战升陆军第十五师步兵第二十九旅旅长。到1918年护法战争时,刘湘升为暂编第一师师长,成为四川军队中的一员主要将领。1918年任第二师师长,据合川、武胜县、永川、荣昌、铜梁、大足、壁山等7县防地,开始建立四川速成系集团。 1920年被委为第二军军长。
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职业军人出身的刘湘通过与四川地方各派军阀的较量和混战,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由第一师师长长江任川军副总司令、川军第二军军长、川军前敌各军总司令。1920年,刘湘等四川军阀驱逐了云南滇系军阀,宣布四川实行自治,刘湘以第二军军长兼前敌各军总司令身份被推为川军总司令兼理民政。此与同时,北洋政府徐世昌总统也任命熊克武为四川省长,刘湘为重庆护军使。1921年,刘湘被四川军队推选为四川各军总司令,并由四川省议会推选为四川省长。1921年2月与第一、三军联合将刘存厚驱逐出川。7月2日就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8月任援鄂军总司令,战败退回四川。
至此,刘湘已由一名职业军人发展为四川地区的最高统治统治者。
此后,刘湘与原四川统治者熊克武发生冲突,为与熊克武争夺四川霸权,1922年发动一、二军之战,战败退回大邑县老家。次年川军内讧,乘机联络旧部以及川军、黔军将熊克武赶出四川。于1922年5月被迫通电辞职下野,返回大邑安仁镇老家隐居。一年之后,刘湘在杨森等四川军阀的拥护下东山再起,先率川军大败熊克武,以四川善后督办的身份接管四川军、政大权。接着,刘湘又先后又在军阀混战中战胜杨森、袁祖铭,巩固了他在四川的统治。1924年5月拒受北京政府委为川滇边防督办,在重庆仍挂四川善后督办。
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组织北伐,刘湘也在这时顺应历史潮流,宣布参加北伐,通电讨伐吴佩浮。不久,刘湘被北伐军总司令蒋介厂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川康绥抚委员会主席。第二年又被任命为第21军军长兼四川省政府主席。掌握四川军政大权。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司令。1935年12月21日任四川省主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次年12月20日任川康绥靖主任。
国民政府时期,刘湘一方面与蒋介石联合,积极参加了国民党的反共内战,制造了1927年"3.31"惨案,对中国工农红军实行大围剿;另一方面又在四川大打内战,先后发动川东战争,击败杨森、罗泽洲,又战胜叔父刘文辉,最后称霸四川,成为"四川王";同时,刘湘还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政府明争暗斗,以维持和巩固自己对四川的统治和割据局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湘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加抗日,由一名封建军阀转变成为爱国将领。1937年8月,刘湘在国防会议上,发表了"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担"的豪言壮语,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也促进了国民党中央的抗日决心。接着,他以川康绥靖主任名义,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告川康军民书》,并积极组织川军出川征战。1937年,当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四川重庆之际,刘湘先以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23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亲率10多万川军开赴南京,出川抗日东征。临行前,他对部下说:"我过去打了几十年的仗,都是内战。如今大敌当前,有了抗战的机会,正好尽力报效国家,见信于国人,留名于青史。"
刘湘出川抗战之时,已抱病在身。同年11月,当日本大举向南京进攻,刘湘正在积极筹划保卫南京、抗击日寇之际,突然旧病发作,生命垂危,被迫送到汉口就医。1938年1月20日,刘湘带着未能杀敌报国的遗憾,病逝于武汉。临终时,这位爱国军人仍遗嘱勉励川军抗战到底,为民族争光,为四川争光:"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晚年的最后表现,赢得了人民的肯定。国民党政府也他大加赞扬,并下令为他举行国葬。
2、王陵基:(1886-1967)字方舟,四川乐山人。四川武备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历任四川陆军学堂副官、队官等。民国成立后,王陵基历任团长、师长、重庆卫戍司令、四川第五路剿匪总指挥、四川保安司令等。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三十集团军总司令、第九、六两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任第七绥靖区司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调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后,着手实施所谓“安川应变”计划。他自恃有蒋介石为靠山,一上任就着手打破省政府派系分赃的办法,独揽省政大权。接着,他利用兼省保安司令职权,以主要精力整顿、扩充保安团。后来,他将保安团扩充到近二十个团。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的败局已定,但王陵基仍然叫嚣反共到底,誓不投降,并且打出“四川反共救国军”的旗号,在各县、市成立“自卫总队”。负隅顽抗失败后,于12月25日化装成军医只身外逃,经乐山、宜宾,走到江安时被捕,成为级别最高的国民党被押战犯(二级上将省主席)。1964年12月28日获人民政府特赦。1967年3月17日在北京病逝。
3、唐式遵:(1885-1950)追赠陆军二级上将,战区副司令长官。字子晋,四川仁寿人。1904年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任川军排长,随军进入拉萨。辛亥革命后,藏军叛乱,旋脱离部队经印度回国。后在川军刘湘部任连、营、团、旅长等职。1921年任川军第二军第二师师长。1924年1月被北京政府授予将军府重威将军。1926年10月随刘湘参加北伐行列,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军第一师师长。1927年兼任重庆市政督办。1930年兼任渝简公路总局总办,同年任刘湘部前敌总指挥,参加中原大战。1933年7月参加川军二刘大战。1934年任四川“剿匪”第五路军总指挥,负责“追剿”红军徐向前部。1935年10 月3日升任第二十一军军长。1936年2月25日任中将。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2月3日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12月30日兼任第二十四军团军团长。1938年2月升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6月20日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10月24日加上将衔。1941年率部“围剿”新四军,参加皖南事变。1942年5月率部参加浙赣会战。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调任武汉行辕副主任,同年11月选任制宪国大代表。后在重庆创办南林学院,自任董事长。1947年选任党团合并后的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8月5日任长沙绥靖公署副主任,10月1日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2月7日任西南第二路游击司令,在川康边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1950年1月11日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同年3月28日在西康越携县境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打死,后被追赠为陆军二级上将。
4、刘雨卿:(1892-1970)中将,集团军副总司令。字献廷,四川三台人。1892年3月6日生于三台县南乡。1909年考入潼川复式蚕桑学校。1912年在成都考入第四镇弁目养成营工兵队。毕业后在川军中任职,历任排、连、营、团长。参加过护国、护法、靖国、靖川战役。1927年任第二十一军第三师第五旅旅长,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9年任第二十一军第二师副师长兼四川涪陵市市长。1930年冬率部去湖北“围剿”红军,后任第四十三军副军长兼第二十六师副师长。不久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学习。1936年2月1日任少将,10月14日任第二十六师师长。抗日战争开始后,率部参加了凇沪抗战。1937年9月29日任中将,1939年5月14日任第二十九军军长。1940年5月8日任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一军军长。12月17日任第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任左翼军指挥官,参加进攻新四军。1942年1月24日再任第二十一军军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整编第二十一师师长。1947年台湾发生二二八事变后,率部驻防台湾。1948年任重庆警备司令、第十六绥靖区副司令长官。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2月去台湾。后以“国防部”中将参议退役,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69年12月递补为“国民大会”代表。1970年12月8日病逝于台北。遗著有《耻庐杂记》一册。
5、陈万仞:生于1888年,字鸣谦,四川仁寿县人,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之后曾在日本考察军事,并在日加入同盟会。陸大將甲2期,中訓團將官班.后在川军任职,深得刘湘赏识,抗战初期任第一四八师长出川抗战,因战功显著,升任第二十一军军长,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参加了南京、武汉保卫战,并在长江两岸建立根据地,拦击敌舰,漂放水雷,阻止日军利用长江进行后勤补充。《川军抗战亲历记》报道中写道:“第二十一军军长陈万仞将军,指挥江岸炮兵,击中日舰伤沉五百余艘,使日军不能充分利用江面交通。”其间还写有陈将军一段精彩的战术论点:“我们对敌人要像蚕子吃桑叶一样,一口一口地吃,积小胜为大胜。即是我们以很小的代价,换得敌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损失,才是真正的胜利。我们击沉击伤敌舰就是这样。因为一颗炮弹,一只水雷,只花了几十元、几百元的代价,就炸沉了敌人价值几十万、几百万的兵舰,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1949年与王缵绪一同起义。解放以后任川西人民代表,成都政协委员,1961年善终。
6、王克俊:(1903-1975)1903年生,中将军长,别号杰夫,四川岳池人。四川第1混成旅隨營學校毕业,后历任川军连、营、团、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入中央军校高教班受训,后任第二十六师师长。1941年3岳参加上高战役,旋入中央训练团受训。1942年8月6日任少将。1943年12月22日任第四十九军副军长,后调任国防 部部附。1947年任沈阳警备副司令。1948年任第二十一军军长,率部参加济南战役,11月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12月20日在四川大邑安仁镇起义。曾任西南军区军政学校战术教官、四川省参事室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人士委员。文化大革命受到迫害,1975年6 月死于 ,成都终年72岁。
7、周 绍 轩(1888--1973)中将。又名家书,原籍四川广安,在大竹居住。长期在川军任职,1926年任第13师2旅旅长,1928年任川鄂边防军1旅旅长,1932年任第21军4师10旅旅长,1935年任第21军独立第14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出川抗战,1938年6月任第21军146师师长,1940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兼金衢师管区司令,抗战胜利后退役,1948年在上海参加民革,从事策反工作,1949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11月脱险。后任川东人民行署交通厅厅长,民革重庆市委常委,民革四川省委常委。
8、孟 浩 然(1897--1953)中将。名正光,字青云,四川梁山人。第三戰區將校團,中訓團將官班,长期在川军任职,1926年任川军第13师1旅旅长,1928年6月任川鄂边防军4旅旅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12旅旅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5师436旅旅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0军145师师长,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4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抗战胜利后退役,1947年1月任中将,1948年任大竹、渠县、梁山、垫江、长寿清剿指挥部副指挥官,1949年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副总指挥兼第3纵队司令,12月12日在四川渠县参加起义。
9、范绍曾(1894--1978)中将。原名舜典,号海廷,四川大竹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任靖国军模范营营长,不久升任团长,1920年任川军第1军6师团长,1923年归附杨森,任川军第2军4师8旅旅长,1924年2月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7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投靠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师长,1931年任川鄂边防司令,1932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总司令部第5路副总指挥,在川北阻截红军,1935年在川康地区参加阻截红军,1936年2月任中将,1937年6月任第21军146师师长,1938年2月任第88军军长,1941年兼任钱塘江北岸防守指挥官,1942年春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3月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经商,曾任复华银行、永城银行和中央大旅社董事长,1949年春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和川东绥靖司令部副司令,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总司令,12月15日在四川渠县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50军高参,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河南省体委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委员。1978年3月5日在郑州病逝。
10、岳星明 中将。号启东,四川眉山人。第24军军事政治学校、陆军大学第11期毕业。曾任第24军训练处处员,1936年任陆军大学教官,抗战期间曾任军政部上校部附,1940年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参谋处长,1941年参与制造皖南事变,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1月任第21军副军长,1947年任整编第21师副师长兼146旅旅长,1949年6月任国防部副官局局长兼参谋总长办公室中将副主任,12月在昆明投诚。后任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11、凌谏衔(1908--1958)少将。四川永川人。黄埔军校第6期工兵科毕业。1935年任第21军模范师3旅9团团长,在四川参加追剿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8旅876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任第21军146师436旅少将旅长,1942年任第21军147师副师长,1944年6月任第21军145师师长,1948年任第21军副军长,1949年8月任第15兵团少将高参,12月21日在四川大邑起义。
12、戴传薪 陆军少将 (1904~ )四川仁寿县镇子场人,1915年(民国4年)入青岗场高小就读,1918年(民国7年)考入仁寿县鳌峰中学。1922年(民国14年)考入四川省立工专采矿冶金科,1926年(民国15年)秋毕业,前往北平求学,至重庆受人诬陷为二十一军人员被二十四军逮捕,经同乡斡旋始得获释,由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保送赴日投考陆军士官学校。1927年(民国16年)3月投考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期,因日语太差,先进入成城学校进修日语。1928年(民国17年)考取士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榜列第二十六名,投考七百余人,录取九十五名。初分发名古屋野炮第三联队,接受入伍训练,因济南惨案发生,改调东京野炮第一联队继续受训六月始入校学习,于1930年10月毕业至重庆,由唐式遵引见第二十一军军长刘湘,委任少校参谋参加该部年终校阅,随即晋升为中校训练员,派赴广原坝炮兵司令部担任教练官。1931年任军官教育团炮兵区队教官。1933年参加第一次安川战役,任二十一军第一师二旅四团一营少校营长。1934年(民国23年)夏,参加第二次安川战役,后参加六路围攻川陕红军,1935年(民国24年)冬调升二十一军第一师二旅第五团上校团长,参加土城战役堵截中央红军。1937年出川抗战,参加南京保卫战之外围战广泗战役,任二十一军一四五师四三三旅四团团长。1937年(民国36年)底,调升为一四五师四三三旅少将旅长,担任掩护南陵、繁昌及东流、至德之线江防游动炮兵作战,炮击敌运输舰艇,布放漂雷,阻敌西进,以策应武汉会战。1939年(民国28年)夏,任一四五师副师长,参加青贵战役战败免职,调任二十三集团军总部额外高参。1941年(民国30年)1月参与制造皖南事变,任左翼军参谋长、一四六师副师长,师长石照益因病请辞,乃代理师长职,参加浙赣会战。1945年,日寇投降后,改隶第三方面军汤恩伯指挥。一四六师驻防镇江,后调赴上海担任警备勤务,看管日俘日侨四万人,警备江湾、大场各机场、各军用仓库及各重要场所,军纪优良,备受嘉许。1947年(民国36年)台湾二二八事变暴发,调台勘乱,调任二十一军副军长,年底,部队调江苏如皋,调任陆军总部部附,1948年初受蒋介石召见,发表为东北战区督战副主任,后改任重庆第二训练处副处长,后为第八训练处,至达县组训川北地方武力。任唐式遵西南第二游击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四路司令。1950年11月被部属告密,其父及其兄被俘后遭镇压,不得已解散徒众,化装农人店员经友人协助潜于成都,1951年1月抵渝,买木船东下至沪;1951年5月离沪赴粤经深圳进入香港,1951年10月经戴高翔、刘雨卿担保入台,寄居族侄戴高翔家历时甚久。申请办理退伍,将逃难经历著成《西南红祸记》一册,被国防部列为劳军书刊。
13、刘兆藜(1893--1962)中将。号雨亭,四川南部人。四川合川军官传习所毕业。1935年1月任四川南岸剿匪总部直辖第1师3旅旅长,参加围剿红军,1937年6月任第21军4师副师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师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3月任四川省宁、嘉、叙屯垦总司令部副总司令,6月任四川省政府保安处处长,1946年7月任中将,10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员,1949年12月初任川西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12月22日在成都率部起义。后任重庆市北碚区政协委员。
14、王纘緒(1885--1960)上将。字治易,别号至园居士,四川西充人,生于1885年5月9日。四川弁目学堂毕业。曾任新军第17镇33混成旅队官,1911年在四川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任川军第16师团长,1919年兼任川南安抚使,1921年兼任四川永宁道道尹,1922年7月投奔杨森,任川军第16师32旅旅长,1924年6月兼任成都市政督办,1925年4月任川军第2军1师师长兼第1路总指挥,随杨森攻打刘湘,7月通电拥护刘湘,川军第16师师长,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5师师长,1928年9月改任第21军2师师长兼四川盐运使,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第2师师长,参与追剿红军,1935年6月任四川剿匪总部第6路总指挥,10月兼任第44军军长,1936年2月任中将,1938年3月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令所部出川参加抗战,4月代理四川省政府主席,8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39年12月赴前线指挥抗战,1940年5月加上将衔,1942年7月升任第6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3月改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2月调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5月任武汉行辕副主任,1948年8月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重庆警备司令,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1月兼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12月在成都率部起义。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博物馆馆长,1957年10月经重庆潜往深圳,企图越境,11月15日在深圳被捕,押回成都,1960年11月在狱中病逝。
15、马国荣 (1903-1949) 少将。回族,字用宾,西康西昌人。峨嵋军官训练团二期步兵科毕业,中央军官训练团战地视察人员训练班第一期毕业。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附、第21军第146师副官主任,1937年出川参加抗战,参加南京保卫战之广泗战役,任第146师438旅875团副团长,立功升团长。1938年至1940年任438旅副旅长、旅长。1940年整编废旅改团,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第146师438团上校团长。1940年10月因封锁长江布雷有功,获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甲等干城奖章。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率部在兰江西岸策应兰溪方面作战,所部工兵营埋设地雷,炸死日军中将师团长酒井直次,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1军第146师副师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21师146旅副旅长,驻守上海、台湾、南通等地,1947年3月任台湾新竹第一绥靖分区司令,1948年3月任国民政府主席(总统)特派战地视察官兼第9视察组少将组长,8月9日在陕西省澄城县冯原镇王庄澄合战役中,视察整编三十六师时被俘,向解放军提供整编第21师(第21军)重要资料,对国民党第21军的起义投诚起到一定作用。1949年2月7日在成都四川省立医院病故。
16、李志熙,四川三台人,生于1902年。黄埔军校第6期工兵科毕业。抗战期间曾任第21军146师参谋长,1948年7月任第21军145师师长,后任第21军26师师长,1949年12月21日在四川大邑起义。
17、李前荣(1907-)号文光,四川资阳人。生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历任第二十一军排、连、营、团长、军参谋长。1946年在中央训练团受训。1948年任第二十一军第一四六师副师长,同年6月任师长。
18、骆周能(1908 --1991)少将。号浚明,字怀哲,四川大邑人。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长期在川军任职,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8旅中校参谋,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任第21军作战科科长,1941年初任第21军147师439团团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21军145师少将副师长兼上海地区警备指挥官,1948年12月任第21军230师师长,1949年4月在江苏江阴起义。后任解放军华东高级步兵学校战术教员,后被捕入狱,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1984年4月撤销原判,恢复起义人员身份。
19、吴泽炫 少将。号叔炯,广东琼东人。中央军校第11期步科毕业。曾任第49军79师235团上校团长,参加辽沈战役,1949年任第21军少将参谋长,同年12月21日在四川大邑参加起义。
20、许照(1902--1959)少将。字光千,江苏江阴人。黄埔军校第6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4期毕业。1948年11月任21军第203师少将副师长,1949年5月27日在上海投诚,后化名许立新,任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1957年被捕,1959年4月14日被处决。
21、傅秉勋(1906--1952)追增中将。原名天杰,四川仁寿人。黄埔军校第5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2期毕业。早年在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职,1929年曾加入中共,1930年因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学习脱离组织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退学回国,抗战爆发后任第43军26师76旅151团团长,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28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1940年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副参谋长,1943年任第21军147师副师长,1944年8月任第21军147师师长,1948年任第110军104师师长,1949年12月拒绝参加起义,1950年任川康青边区人民反共突击军副总指挥兼第2纵队司令,1952年8月24日在四川黑水兵败被藏民抓获,8月26日在押解途中投河自尽身亡,后被国民党追赠为中将。9月22日证实确是傅秉勋,9月23日上报川西军区\西南军区\中央军委。
22、廖泽(1890--1952)中将。字海涛,四川江津人。长期在川军任职,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5师师长,1930年任第21军模范师第3旅旅长,1933年任模范师副师长兼旅长,1935年兼任四川南岸剿匪军第3路指挥,1936年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少将高参,1937年10月任四川省第15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0年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部反共保民军第2军军长,1951年在重庆被捕,1952年被处决。
23、廖敬安(1899--1987)少将。四川开县人,生于1899年5月1日。长期在川军任职,曾任第21军4师11旅3团团长,1932年参加围剿湘鄂西边区红军,1934年任第21军4师11旅旅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5年10月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模范师3旅旅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6旅旅长,参加广泗战役,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任第21军148师副师长,1943年9月任第50军148师师长,1946年5月任整编第25师148旅旅长,1948年冬任国防部少将部员,旋离职回乡,1949年9月任四川省两开、城、巫四县联防清剿指挥官,10月兼任四川省开县县长,12月5日在四川开县起义。后任四川省川东人民行署林业局局长,四川省万县专署副专员,万县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万县市委主委,民革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1987年10月2日在四川万县病逝。
24、廖开孝 少将。四川重庆人。1925年任川军第9混成旅骑兵团团长,1932年任第21军4师11旅少将旅长,参加围剿湘鄂西边区红军,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反共保民军第1师师长,11月27日在重庆参加起义。后因组织暴乱被处决。
25、范子英(1885—1953)生于1885年4月(清光绪十一年)。四川资阳人,原名范世杰,以字行。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兵科毕业。讲武堂毕业后服务于川军第4镇、川军第4师。1913年8月第4师改称第2师,任第4旅8团2营营长。1916年1月第2师扩编为四川护国军,改任第2路3支队3营营长。6月所部改编为川军第1军,任所属川军第2师骑兵团营长。1918年2月骑兵团扩编为川军暂编骑兵独立旅,升任第2团团长。7月骑兵旅第2团改编为北洋陆军第21师第41旅82团,仍任团长。1921年5月第82团改编为四川边防军骑兵团,仍任团长。1923年3月骑兵团扩编为边防第6混成旅(旅辖两团),升任旅长。1926年1月边混6旅改称边防第3混成旅,仍任旅长。12月边混3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2军第2师(师辖三团),升任中将师长。1930年2月第2师改编为第21军独立第1旅,降仍任中将旅长。11月独1旅改称第21军教导师第2旅(旅辖三团),仍任中将旅长。1935年11月升任川军暂编模范师中将副师长。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模范师改称为第144师,仍任中将副师长。1937年12月升任第144师(师辖两旅)中将师长。1940年1月30日升任第50军(辖第144师、第148师、新编第7师)中将军长。12月2日晋任陆军中将。1943年1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参议。1946年7月31日退役后在重庆经商。1953年3月卒。
26、薛奉先(?--?)少将。四川荥经人。第三戰區將校團,中訓團將官班,曾任第23军148师434旅866团上校团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9年任第21军147师少将参谋长,后任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1946年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9年9月任四川省邛崃县县长,11月底兼任反共救国军邛崃司令部司令,12月初兼任邛崃、大邑、蒲江、名山四县山防总队总队长,12月底在四川邛崃被俘。
27、饶国华(1894—1937)追赠陆军上将,原名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资阳人,生于资阳东乡(今宝台乡)张家坝。1911年辛亥革命时从军,历升班长、排长,1917年任连长,先在川军刘存厚部服役,后转川军第2师刘湘部任连长。入该师军官传习所受训。后逐次以战功升任营长、团长,21军第1师第2旅旅长。1935年10月,任21军第1师师长。1936年任21军145师师长,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出川参加抗战,11月到达前线,奉派驻守安徽广德。30日广德失守,率部所一营反攻,为优势日军包围,在拒绝日军劝降后,举枪自戕,壮烈殉国,12月11日追赠陆军上将。1938年1月23日归葬资阳甘溪沟。1983年9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拨款修葺了陵墓。
28、彭诚孚(1887—1948)四川巴縣人。名彭韓,字誠孚,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曾长期在川军邓锡侯部任职,1929年转投刘文辉部24军,1933年“二刘争川”战争后转入刘湘部21军,1935年10月,任21军暂编第2师师长。1936年所部改称162师,仍任师长,2月26曰叙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任中将。抗战爆发后,所部改隶44军,出川抗战,1938年4月任44军副军长,后代理军长。
29、田钟毅(1895--1972)号冠五,云南漾濞人。陆军少将,云南讲武堂第四期、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七期毕业,曾任驻粤滇军第5旅10团团长,1924年任云南陆军第9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1师师长,1930年任第24军4师14旅旅长,1933年任第21军独立2旅旅长,1936年任独立第13旅旅长,2月27曰叙任陆军少将。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任第50军新编7师师长,1943年9月任第50军军长,1946年任第25集团军副总司令,1947年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加入民革,1949年2月任民革川康委员会执委,12月在成都参加起义。后任川西人民行署监察委员,四川省政府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30、张斯可(1882—1961)名再,四川资中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曾任四川新军下级军官。1921年任川军总司令和四川省省长刘湘驻北京特派代表,1924年7月25日,由北洋政府授陆军少将衔。1932年任第21军教导师师长,1936年任川康绥靖公署顾问,抗战爆发后任川慷绥靖公署恶化四川省政府联合办公厅主任,1938年5月任第78军军长,1939年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中将。1948年任四川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政协常委,1961年病逝成都。
31、周从化(1895—1949)字继金,四川新繁(今新都县)人。陆军少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生于新繁高宁乡,14岁辍学从军,1917年升任排长,入刘湘主办的军官传习所学习,毕业后任川军刘成勋部连长,后升为支队长。刘成勋兵败下野后,于1931年转任刘湘部参谋,后任第21军3师24团团长。1934年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毕业后返回刘湘部,任川康绥靖主任公署少将参谋处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七战区参谋处长。年底任23集团军代参谋长。1938年1月任川康绥靖公署参谋处长,1941年任成茂师管区司令,后任剑平师管区司令、潼蓬师管区司令,1944年加入民盟,1946年任第28军官总队中将队员,1948年任国防部战史编篡委员会委员。1948年加入中共。,1949年2月任民革川康分会秘书长兼自卫军总司令,在四川做策反和起义准备工作,8月20日被国民党逮捕,11月27日在重庆被国民党杀害。1950年被川西人民行署追认为烈士。
32、彭焕章(1895—1971)字光汉,四川永川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传习所毕业,1932年任第21军1师1旅旅长,1938年任第56军164师师长,1939年11月13日叙任陆军少将。1944年3月加入民盟,1946年5月任整编第56师164旅旅长,1947年1月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高参,不久调任重庆行辕少将附员,1948年任四川省第6区(宜宾)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12月11日在四川宜宾起义。后任川南人民行署农林厅厅长兼水利局局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内江专区副专员,四川省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主委。1971年12月3日在四川内江病逝。
33、罗君彤(1892—1969)四川营山人。陆军少将,早年加入川军范绍增部,1920年任川军第1军6师副团长,1923年任川军第2军4师8旅副旅长,1924年2月任川军第9混成旅副旅长。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副师长,1930年参加围攻洪湖革命根据地,1933年参加围攻川北苏区红军,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6月任川康绥靖公署高参,抗战爆发后任第88军新兵处处长,1938年春任第88军副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40年兼任第88军新编21师师长,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9年9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独立第361师师长,12月22日在四川什邡起义。
34、杨勤安(1890—1962)字汉淮,四川峨边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传习所第三期步科毕业,生于1890年9月7日。1926年5月任四川边防军第1师1旅2团团长,1928年任第21军独立团团长,后任第21军3师9旅旅长,1936年任第161师483旅旅长,1938年10月任第44军150师师长,1940年7月19日叙任陆军少将。1942年10月任第44军副军长,1944年12月兼任顺营师管区司令,1949年5月任新编第9军中将军长,12月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部第4军军长,12月25日在成都起义。后任解放军西南军区高参。
35、范楠煊(?—?) 四川大竹人。陆军少将,系范绍曾之侄。1932年任第21军4师独立旅旅长,曾参加围剿中央苏区,1936年任独立第12旅少将旅长,1938年1月任第72师新编14师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49年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副总司令,12月12日在四川渠县参加起义。
36、何聘儒(1909--2002.3.27)字洪珍, 生于1909年,四川彭县人,1936年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工兵科毕业,任陆军第四十三军第二十六师七十八旅军士教导大队教官,1937年秋参加淞沪会战,任5连副连长升连长。1938春年任陆军第二十九军第二十六师第七十八旅军士教导大队上尉区队长。1938秋年任陆军第二十九军第二十六师第七十八旅×团×营第一连连长。1939春年任陆军第二十九军第二十六师直属工兵连连长。军部少校参谋,工兵营中校营长。1941年底调第二十一军直属工兵营中校营长。1945年秋,第二十一军上校副官处长。1947年秋,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四三五团上校团长。1949年5月率第二十一军第一四五师四三五团在江苏靖江八圩(当时属江阴)起义。1949年9月经香港、台湾到四川重庆,成功策反一个军和师的国民党部队,为解放四川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57年任浙江省政府参事,1984年任浙江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至2002年,先后任浙江省政协四至八届委员、省政协对台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省政协祖统联谊会委员、省政协“三胞”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民革浙江省委会常委; 民革浙江省委会顾问、省黄埔同学会顾问。2002年3月27日在浙江省立医院逝世,享年93岁。 著有:《二十六师抗战纪要》《蒋军镇压台湾人民纪实》《我所知道的刘雨卿》《抗日又打内战的刘雨卿》。
37、郭勋祺,陆军中将,字翼之,四川双流人氏,生于1895年。1912年参加入藏新兵,随军西征。入藏征战数年,于1915年返回成都,在潘文华部历任排、连、营、团长。1921年随潘投刘湘部,遂成为刘的得力战将,因功升任旅长兼重庆城防司令。1925年8 月,参加莲花池国民党( 左派) 省党部的活动,思想逐渐倾向进步。1926年9 月,又参加了由杨闇公主持召开的军事会议,引起刘湘猜疑,被撤职。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后,曾掩护一些革命人士和学生脱险。1931年复任旅长,派往湖北参加“围剿”革命根据地。1935年5 月,升任模范师师长,赴天全等地阻击红军。抗战爆发,率军出川抗战。1938年春升任五十军军长,驻防皖南,与新四军配合作战屡立战功,受到嘉奖,晋升为第二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五十军军长。其间与新四军往来和相互支援,被告密。1939年冬蒋介石借贵池战役“作战不力”撤去郭军职并送回重庆,入陆军大学特五班学习。
1948年出任第十五绥靖区副司令,7 月被人民解放军俘获。刘伯承闻讯,特电将其护送河南中原军区政治部,接受回川策动国民党军队起义的任务,于1949年初由南京返回成都,开展策反工作,成立西川人民保卫军总司令部,自任司令员,促成和平解放成都。建国后,历任川西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交通厅副厅长、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省体委副主任、省人大代表等职。
38、其他人物
胡蕩,四川隆昌人,1899年生,川滇黔靖國軍隨軍學校
周屏中,四川廣安人,1899年生,四川軍官學校
劉世訓,名鐸,四川華陽人,黃埔6期砲科
胡彤有,四川仁壽人,黃埔12期工科,陸大18期
趙新民,陜西漢陰蔣子英,字千裡,湖南武岡人,黃埔4期砲科
何军章,四川宣汉人,黄埔10期步科
刘振球,安徽霍邱人,黄埔18期步科人,黃埔16期工科
二、重大事件
1、3.31惨案
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当天,英帝国主义以护侨为名,用军舰炮击南京,造成中国军民2000余人死伤。消息传到重庆,中共重庆地委决定由“重庆工农商学兵反英大同盟”发起,联络全市各界团体于3月31日在城区打枪坝召开“重庆市民反英示威大会”,以声讨英帝国主义的罪行。同时,国民党“莲花池”左派省党部也召集各界团体代表开会,商讨布置大会事宜。重庆各界群众纷纷响应,积极准备。
得知重庆市民反英大会筹备消息后,驻守重庆的21军军长刘湘,一方面接连派人对莲花池左派省党部负责人杨闇公、李筱亭等进行威胁,企图阻止大会召开;一方面开始密谋策划镇压革命活动的方案。3月29日,刘湘在回水沟公馆内召集主要幕僚钟体乾、郭文钦、傅常及其驻扎重庆附近部队的第3师师长王陵基秘密开会,布置对31日市民反英大会的镇压行动,企图借此将重庆地区的共产党员和左派国民党人一网打尽。会后,21军第3师师长王陵基即派人与巴县团阀申文英、曹燮阳联络,要他们届时派便衣队破坏会场。30日晚,王陵基等再次召集有关人员会议,部署军事镇压市民反英大会,抓捕共产党和左派国民党负责人的具体细节。此间,莲花池省党部和中共重庆地委已获悉军阀刘湘准备破坏大会的消息。30日晚,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召集中共党团地委负责人开会,会议在分析形势和研究对策后,决定如期举行示威大会。同时,为防止敌人捣乱,决定加派工人纠察队和童子军维持会场秩序。
3月31日上午,“重庆各界反对英帝炮击南京市民大会”在通远门附近的打枪坝隆重召开。9时许,各地工农群众和学生队伍开始入场,中共党团地委全体成员、国民党莲花池省党部绝大多数成员,与全市工、农、商、学、妇等各界群众4万余人聚集会场。此时,一些暗藏短枪、大刀和铁棒的行迹可疑者也混入群众队伍。ll时许,大会正要开始,忽然传出几声枪响,接着会场内枪声大作,大会主席台遭到排枪射击。随后,隐藏在群众中的暴徒,手持短枪、大刀、棍棒,见人便打,逢人便杀,顿时会场秩序大乱。五处会场出口,顷刻问有四处被敌人封锁,4万多群众一齐涌向惟一出口——“五福宫”,也遭到敌人枪弹阻击,群众只得毫无秩序地在会场内东涌西突,最后,不少群众取道西北角跳墙撤退,一时间,踩死踩伤、打死打伤、摔死摔伤者甚众。此次大屠杀从上午11时起,至下午2时结束,死亡150余人,重伤500余人,轻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重庆“三三一惨案”。
在破坏会场之际,第3师师长王陵基又组织暴徒捣毁了国民党莲花池左派省党部和左派市党部,以及市总工会、妇女联合会、中法大学、中山学校、巴县中学、巴县国民师范、四川日报社等左派机关和学校。莲花池省党部监察委员陈达三闻讯赶来制止,在五福宫口被开枪射杀;重庆市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党左派、著名经济学家漆南薰被捕获后,被拖至两路口剖腹、杀头、肢解,弃于路旁;4月1日,中共重庆地委组织部长冉钧脱险后不顾个人安危,冒险出来联系同志,在七星岗附近蜈蚣岭下被敌人便衣队认出,立遭枪杀;中共重庆地委书记杨闇公在跳墙脱险后,准备赴武汉向中央汇报惨案情形,也不幸于4日凌晨在“亚东”号轮船上被捕,6日被敌人割舌、剜目、断手,最后身中三枪,壮烈牺牲于浮图关。至此,四川和重庆笼罩在军阀统治的白色恐怖下,轰轰烈烈的四川大革命由此转入低潮。
2、 二刘大战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0月至1933年9月,国民党川军刘湘等部在川北、川西、川南等广大地区对刘文辉部的进攻战。
1932年,四川先后数十位军阀经近20年的混战结果,仅剩下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李家钰、罗泽洲和刘存厚等八个军阀。实力最大者为四川善后督办兼国民党军第21军(1927年4月为国民党收编)军长刘湘和四川省主席兼第24军(1927年4月为国民党收编)军长刘文辉。两部实力相当,都企图称霸。刘湘据重庆及下川东(泛指重庆以东地区)28个县,控制夔门天险,扼长江咽喉,拥兵10万以上,加上结盟各军,总兵力达20余万,政治上得到蒋介石支持。刘文辉防区遍及川康81县,多为富庶之区,拥兵12万左右。二人一方面加紧备战,一方面争取同盟。刘文辉由于侵占其他各部防地、收编其他各部部队,树敌太多,陷于孤立。1932年10月,除第24军外的各部川军将领都站在刘湘一边,通电讨伐刘文辉。10月1日,驻武胜的新编第23师师长罗泽洲,向南充李渡的第24军防地进攻,川北之战爆发,上中旬,在刘湘策划、参与下,李家钰、杨森、田颂尧、刘存厚部各派兵一部投入川北战场,同刘文辉第24军作战。第24军分兵应战,陷于被动。同期,刘湘任命王瓒绪、唐式道、潘文华三位师长分任北、中、南三路总指挥:王师由铜渠出潼南、安岳,唐师进逼荣(昌)隆(昌),潘师出永川、江津,沿长江西上。刘文辉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对付刘湘,撤出南充、遂宁地区,在东线从10月下旬至11月初,刘湘军克江津、潼南、永川、荣昌、岩江、隆昌;北线,杨、李、罗等部克遂宁、安岳、乐至,迫资中;邓锡侯部进驻简阳、资阳。以刘为首的联军务部从东、北两线协力向沱江下游推进。刘文辉调整部署,全力扼守沱江,在资中、内江、富顺、泸州一线实施防御。11月上旬,刘湘第21军唐式道第1师、王瓒绪第2师和李、罗、杨三部,在空军配合下,向内江、资中进攻,第24军夏首勋指挥第2、第3师顽强阻击,双方成胶着状态。二刘争夺重心在泸县(今泸州)。第21军6个旅在海、空军配合下对泸县实施攻击,第24军两个旅据城周高地固守。激战半月,双方屡进屡退,伤亡均重,相持不下。11月18日,联军突破沱江防线,克资中、内江、富顺。泸城守军因势孤发生动摇,22日,刘湘进占泸县。正当泸城战事激烈之际,同驻省城的刘文辉与第29军军长田颂尧关系逆转。11月14日,刘、田成都之役爆发,双方共出动兵力50个团以上,经过煤山争夺战、东郊战斗、北门战斗,田颂尧部溃败。后经第28军军长邓锡侯调解,双方同意停战。战事结束。此后,刘文辉部专力对付刘湘部,向荣(县)威(远)井(研)富(顺)发动反攻。由张清平、陈鸿文、夏首勋、冷薰南等师长分任第1、第2、第3、第4路总指挥,集中7万兵力投入战场。刘湘调集5万兵力分四路迎击:唐式道的第1路集结自流井(今自贡)、荣县地区;王瓒绪第2路、范绍增第3路,集结资中、内江地区;潘文华的第4路,集结富顺、宜宾地区。各路部队,均在一定期限内;部署完毕。12月10日;荣威之役全面开始。第24军夏首勋率6个旅、冷薰南率5个旅自乐山、青神进攻荣威。夏部在井研的千佛寺、马踏井、三江镇等要地,与潘文华等部激战五昼夜,伤亡二三千人。刘湘军部退入荣县。同期,冷部5个旅攻刘湘军右翼唐师,双方在井研东北的东材场遭遇,唐部不支,退荣县双古坟。尔后,两军在荣县城西险隘老君台展开决战,投入兵力达3万人,潘师溃败死亡3000余人;此时,刘湘军王、范两师援兵,亦遭阻击后退。荣威之役,历时ll天,刘湘军全线失利。此时,邓锡侯、田颂尧出兵进攻刘文辉第24军川西地区。刘文辉腹背受敌不得不停止进攻。12月21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刘文辉失去近30县防地。
刘文辉失败后,将原因归咎于邓锡侯的背信弃义:始则在蓉助田作战,继则出兵仁寿助刘(湘),遂决心集中11万兵力的大部攻打邓锡侯部。
1933年5月,刘邓“毗河之役”爆发。邓锡侯调集所部近30个团,约4万人在毗河北岸固守。刘文辉部攻击逾月,伤亡数千人,无进展。6月25日,刘湘与田颂尧、刘存厚、杨森、李家钰、罗泽洲等发出通电,讨伐刘文辉。7月初,刘湘组织各部,以安川军名义,出动三路大军共110余团,向驻守川南、川西的刘文辉部进攻。8日,刘文辉部退出成都,将所部24军沿灌县至乐山岷江右岸布防。8月中旬,刘湘下令全线总攻,守军在灌县、新津发生内变,安川军全面突破岷江防线,乘胜追击(参见岷江战役)。第24军向西撤退,溃不成军,刘文辉部主要将领或投降或引退。刘文辉率残部万余退至汉源。9月中旬,二刘联合通电停战。二刘大战以刘湘完全胜利宣告结束。
此战,历时近一年,战场遍及四川盆地,交战双方参战兵力达30余万,伤亡官兵10余万,耗资数千万元。给四川人民造成重大灾难。
3、六路围攻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1月至1934年9月,在十年内战中,川军对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北部地区进行的围攻作战。
1934年10月,刘湘就任国民党四川剿匪总司令后,即调集川军110多个团约20万人,在空军2个队配合下,在西北起广元、东迄城口的干余里弧形线上,兵分六路,采取分进合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法,以其第5路为主力,对川陕苏区发动大举围攻,企图在3个月内消灭红四方面军。同月,红四方面军在宣达战役中击溃川军刘存厚部后,又以8个团向开县、开江进击。于是,刘湘于11月初令川军第5路第2l军首先发起进攻,在第6路刘邦俊部协同下,阻止向两开地区挺进的红军。11月1日起,红军在两开地区与川军第5、第6路激战5日,因川军兵力不断增至,红军被迫撤至南坝场、宣汉、达县一线转入防御。16日,刘湘下令总攻,川军第2、第4路也投入作战。26日,红9军对进至营山以北凤凰寨川军第4路实施反击,歼其约2个团,迟滞了川军的进攻。这时,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鉴于川军兵力众多;为避免不利条件下决战,决定红军仍采取“收紧阵地”积极防御的方针,求得在运动防御中大量消耗、疲惫川军,创造反攻条件。红军以20余团布置于东线,由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指挥,在万源、宣汉、达县地区抗击川军第5、第6路;以10余团的兵力布置于西线,由副总指挥王树声指挥,在广元沿嘉陵江以东迄营山、渠县以北地区抗击其它4路川军;另以2个团警戒陕南方向。12月上旬,第1、第3路川军投入作战。中旬,川军开始第一期总攻。至1934年1月中旬,东西两线红军在歼川军1万余人后,主动撤出宣汉、达县、仪陇等城。川军原设想1个月完成的第一期总攻计划未能实现。1月中旬末,东线红军为创造战机,收缩阵地至固军坝、罗文坝、马渡关、红灵台一线,随后在马渡关、庆云场等地予川军第5路以重创。2月中旬,红军抓住战机,在马鞍山地区实施反击,歼川军1个多旅。3月上旬,川军开始第二期总攻。西线红军在玉山场、木门等地予川军大量消耗后,于3月上中旬主动退出巴中等地,向东收缩阵地。东线红军于3月中下旬在红灵台、老鹰咀、毛坪等地予川军大量杀伤,挫败了川军的重点进攻。川军虽进占一些地方,第二期总攻计划破产。4月初,川军开始第三期总攻。红军再次收紧阵地,西线至贵民关、观光山、得胜山一线,东线撤到万源、镇龙关、刘坪一线。4月下旬,东线红军于镇龙关、石窝场、高白寨地区击退川军1个师又3个旅的连续进攻,予其重创,川军第三期总攻破产。5月,刘湘为加快进攻速度,将围攻兵力增至140余团。其后,红军为迷惑调动川军,以集中兵力,创造在西线反击的战机,于6月中下旬放弃得胜山一线阵地,并撤出通江,收紧阵地于通江城以北至万源一线。6月22日,川军发起第四期总攻,集中50余团于东线猛攻。西线红军乘川军主力东移之机,于分水岭地区实施反击,予川军第1路一定杀伤后,因暴雨等困难停止了反击。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东线红军顶住了川军以万源为中心的4次猛攻,西线红军也阻止了川军第1、第2、第3、第4路的推进。8月10日,红四方面军鉴于反攻时机已成熟,遂于东线实施反攻,首先攻占青龙关要隘,接着奋战数日突破川军防线,并向纵深发展。但由于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拒绝徐向前等提出的向东迂回,求歼刘湘主力的正确主张,贻误了战机,致东线红军的反攻未能大量歼灭川军。8月下旬,红军主力转向西线反攻,在得胜山附近突破川军防线。9月8日,红军主力又于右垭口突破后退川军复设的防线,西线川军遂纷纷后撤。9月11日,红军克复巴中,尔后实施大纵深迂回,在黄木垭(黄猫垭)东南地区围歼川军第2路10余团。接着,红军又在分水岭、官田坝、三江坝、旺苍坝等地歼川军一部,并相继收复南江、仪陇,进占苍溪。至9月下旬,红军控制了北起广元、南至阆中的嘉陵江东岸大片地区,川军六路围攻被彻底粉碎。
此战,红四方面军在历时10个月的作战中,继续运用“紧缩阵地”的方针,以伤亡2万人的代价,毙伤川军6万余人,俘2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炮100余门,击落飞机1架重大胜利,不仅恢复而且扩大了川陕苏区。
4、赤水之战
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恢复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地位, 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24日,红1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1935年1月29日拂晓前,红军除以少数部队阻击敌军外,主力分三路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川军立即以8个旅分路向红军追截,以4个旅沿长江两岸布防;薛岳兵团和黔军也从贵州分路向川南追击;滇军3个旅正向毕节、镇雄急进,企图截击红军。
2月2日,右纵队红一军团先头第二师进攻叙永不克,后卫第一师在三岔河遭敌截击。3日至6日,红军在继续西进中,一军团又先后在叙永、毛坝、大坝等地遭川军截击;左纵队红三军团在天堂坝同川军两个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