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药业有限公司:官场红学 - 苏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51:54
更多请记住本站网址:http://r.book118.com或http://www.book118.com<官场红学>
 引子    引子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是辛弃疾的《鹧鸪天》。一句"别有人间行路难",道尽人间难行之路。寒薄心、炎凉情,尽付三百六十日。整本《红楼梦》,张张富贵繁华,行行繁华富贵,看似母慈子孝妻贤夫贵,个中的"情"滋味,却容不得人细尝,细尝便觉刺舌,甜中掺了涩苦。一支笔,写出人心的千变万化。    《红楼梦》全书开篇,有作者的一段第一人称自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大致意思是感慨自己活了大半辈子,一事无成,现在静下心来想想看,作为一个大男人,还不如曾经见识过的几个小女子有见识有能力。惭愧啊!    须眉不及裙钗,大丈夫逊于小女子,是普通读者眼中《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楼之中,虽然男儿汉个个都是朝中重臣、家中长者,但论才论德,远远不及女子的智慧和胸襟。甚至很多读者会觉得有点偏激了:男人哪里个个都像曹雪芹写得那么差劲!这是一竿子打倒了全天下二分之一的人口!    你不要以为这仅仅只是曹雪芹重女轻男的叛逆思想在作怪,要知道,作为一个的封建贵族子孙后代,曹雪芹是有政治敏感性的,他写出的《红楼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传世意义,绝对不像他口口声声说的那样,只是写了"几个异样女子,小善微才"和记述了几段风月情愁而已。整本《红楼梦》时时处处避讳"政治"二字,但实际上,时时处处在写"政治"。政治斗争,官场谋斗,是《红楼梦》的主题色。封建政治的主角永远是男人,但为了避人耳目,曹雪芹用"女人"写"男人"。红楼一书中,看似主角是一帮青春女子,实际上,她们的身上全都隐含着"男人"的属性。她们用女子的性别,替代"男人"上演了一出"官场权斗"。也正是因为这些谜语式的隐藏和伪饰,这部谋略大戏才更显得精彩纷呈。    泱泱红楼,浩浩繁华,到最后全成一场权力的噩梦!    百种辛酸,万般谋斗,也令后世之人深思、顿醒。    读《红楼梦》,若是读不透其中的"权与谋",那真实的"红楼",离你还很遥远。虽然那个年代距今已很遥远,但它内中的权术通则,即使放到21世纪也丝毫不过时。    今天,透过书中情爱的障掩,一步步细参其中的权力角斗真相! 目录(1)    目录    第一部分官场权斗,拉开红楼的大幕    第一章家族战争,新旧两派的权力争斗    贾母面临的权力危机    没有实权的一把手    凤姐、贾母联手制造了"宝黛绯闻案"    第二章荣国府的"太太帮"    贾宝玉为何是贾母、王夫人的权力交锋点    邢夫人的错误处世方针    太太帮的钩心斗角    第三章刘姥姥,一盘官家下酒菜    酒桌上的"天下"    源远流长的官场"食"文化    第二部分暗藏败局,钱权引发的祸端    第四章王熙凤的权力败因    一个"贪"字引发的钱权综合征    抢风头抢出的众叛亲离    历代权女"清异己"背后的无奈与无助    重臣无善终:不善结党导致凤姐一败涂地    凤姐和尤氏:不一样的两路高人    最佳政治拍档平儿:滴水不漏的办事能力    贾母纵宠凤姐的另一个真实原因    王熙凤并不是红楼女曹操    第五章红楼官场投资术    解读一甄一贾的交情真相    荣国府的官场投资战略    贾宝玉的"玉"为何是贾府的富贵命脉    第三部分三钗并秀,钗黛湘的政治寓意 目录(2)    第六章官场新手薛宝钗    红楼众低龄才女的历史依据    战无不胜的攻心术    红楼里的"及时雨"    破解宝钗栽赃黛玉的百年疑案    薛宝钗并不深懂官场潜规则    小宴会蕴藏社交人情大玄机    第七章为官好手林黛玉    林黛玉与生俱来的"官架子"    出类拔萃的领袖潜质    读懂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政治暗喻谜团    第八章送礼高手史湘云    事半功倍的礼品攻略    名士亦有名利心:史湘云与李白    湘云的可爱世故心    第四部分同僚竞逐,众美争权后花园    第九章红楼办公室里的同僚之争    晴袭斗:一样"忠"字,两样人性    麝月的寓意:有能力的未必全是人才    第十章幕僚谋士:小姐身边的"猛张飞"    莺儿:俏口舌偏无俏心思    紫鹃:不可多得的女谋士    司棋:弱将手下出强兵    第五部分繁华谢幕,早已写定的宿命    第十一章探春治家:理想主义改革试验田    "官二代"贾探春    探春改革为何走不到底    第十二章元春的后宫厮杀战    揭秘古代秀女后宫晋级赛    从两方面看元春对"宝黛恋情"的支持态度 官场权斗,拉开红楼的大幕    第一部分官场权斗,拉开红楼的大幕    第一章家族战争,新旧两派的权力争斗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男人之间的战争永远是血雨腥风,女人之间的战争常常是不见血的精神互残。在《红楼梦》贾府这个大家族中,表面上是一团和气,内中却往往隐藏着血腥的杀机。    富贵人家不亲爱,这是个古已有之的事实。红楼中,母亲与儿子大多不亲密,尤其是贾母与两个儿子贾政、贾赦,王夫人与儿子贾宝玉,在读者看来,似乎中间总隔着那么一层膜,有距离感。    贾母、贾政、王夫人、贾赦、邢夫人,这五个人是荣国府的五个领家人,他们五个是荣国府的五块权力基石。但有意思的是,这五个人却各有各的肚肠,其权力争锋极有看点。    很多读者觉得奇怪:贾母、贾政、王夫人、贾赦、邢夫人,这五个人按理说应该是最亲近的人了,母子、夫妻、婆媳、兄弟、妯娌,生活中,还有什么亲缘比得上这个呢?这五个人若是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齐心振兴家族事业多好!    一般的寒门小户中,亲情是主要的沟通桥梁,亲兄热弟,母慈儿孝,这也是因为,寒门小户中不存在利益争端,大家都是一样的布衣子弟,祖上没有爵位让你封袭,家中没有巨额财产等你来继承,大家都一样简简单单度日,没有那么多想头。官宦人家就不同了,财产、祖业、官袭……样样都是引逗人欲望的引线。虽然也有母子亲情,也有夫妻恩情,也有兄弟友情,但当"情"字遇到了"利"字,很难有能够自始至终坚持操守一心只为"情"字而活的人。贾母、贾政、王夫人、贾赦、邢夫人等,本身就是利益场中人,自然更是不能免俗了。    荣宁二府,既是个大家庭,也是个争权斗利的名利场,骨肉相残的事件从来不少。越是官家皇家,骨肉的亲情越疏远。唐太宗李世民跟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就为中国后世人上演了一出最悲壮的骨肉相残剧。李世民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立刻逼宫,父亲李渊不得不乖乖让位,但李世民还不甘罢休,又斩杀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以斩草除根不留后患,为了自己的帝位,李世民杀了两个同胞兄弟和十个亲侄子,并把亲生父亲逼得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皇家的亲情,一切都是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上的。利益可以共融时,父子兄弟是一口一个的亲,利益一旦发生冲突,厮杀起来比仇人都狠心绝情。当然,这也是出于无奈,权力争斗中没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说法,历来都是你死我活成王败寇,胜利者成为主宰者,失败者沦为案上肉,即便父子兄弟也是如此。    偌大的荣国府,表面上看,母慈儿顺,两个媳妇各有各的恭敬孝敬,实际上,内中暗藏的凶险和争斗随处可见。贾母是元老级领导的最后一位权者,她身后有巨额的私房财产以及家族权威。贾赦、贾政各有各的绝招:老大贾赦承袭了官位,是名义上的荣府带头大哥,老二贾政沾了女儿的光,当上了皇帝的老丈人。    这两兄弟,表面上看来是一团和气,内心里其实各藏玄机,争斗不断。他们两个人的老婆邢夫人和王夫人则更是从暗斗到明争,时时刻刻为把这一份家产捞进自己的腰包作着努力。贾母太明白儿子和儿媳妇的真实想法了,所以,母子、婆媳的关系始终是浮于表面的假亲热。    在此,专门来看看贾母和王夫人这对婆媳的明争暗斗。    贾母和王夫人,实在是一对很有意思的婆媳。作为祖母,贾母抚养众孙女孙子长大,贾宝玉吃饭睡觉一律是跟着祖母的,作为母亲的王夫人,却每天只能享受儿子早晚两次请安而已。在现代人的思维中觉得这很正常,尤其现代的双职工家庭,两口子平时都上班,没时间照料孩子,所以干脆扔给退了休的老人。但我们却不能把这样的想法简单地嫁接到200年前的古代去。那时候的女人是没有工作的,女人的工作就是全职太太,照料家务,照料孩子。贾母之所以把孙子孙女们的抚养任务扛到自己肩上,绝对不是体贴儿媳妇王夫人的身体柔弱,而是因为——权力。    尤其古代的宫廷中,但凡皇帝立嫡,最顾及的一个问题是:母壮子幼,谁人能够约束皇太子母亲的权力?    从吕后到慈禧,无不是一个无能的小皇帝背后有一个野心强悍的皇太后,最终,小皇帝成了傀儡,只是个"台前皇帝",皇太后则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幕后皇帝"。所以,某些皇帝在立嫡之时,经常有先削弱王子母亲的地位,再册立王子为嫡子的做法。甚至有皇帝先杀其母再立其嫡的极端做法,像汉武帝临终前,便先杀钩弋夫人再立其子为嫡。而古今中外,很多国家的皇长子一降生,就被抱离了母亲的怀抱,有专人教养,作为母亲,平时想见儿子一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这全都是出于保障政权安全的目的。    宁荣二府,也是一个小朝廷,家族继承人与亲生母亲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正是因为继承人从小就被隔代抚养的缘故。从王夫人与贾宝玉之间的状况可以看出当年贾母与贾政的状况。书中,贾母、贾政两母子之所以关系冷淡,也许也是因为贾政从小就被他的祖母抱去抚养了。也正是因为继承人和亲生母亲之间的感情不是特别的亲厚,日后才不会一味的母权专政。 贾母面临的权力危机(1)    贾母面临的权力危机    要说《红楼梦》一书中最风光的人是谁?必然是老祖宗史太君!    红楼女子千姿百妍,莫不向她献宠。在宁荣二府的富贵福地中,她就是至高无上的"太上皇"。    关于贾母的权威问题,不少读者是既信服也质疑。    信服之处在于,宁荣二府上上下下对"老祖宗"的敬和怕!霸王似的王熙凤,皇妃的亲妈王夫人,还有身为国家重要官员的贾政、贾赦、贾珍等男性晚辈,莫不对"老祖宗"一口一个"是是是",唯恐稍慢一点被老太太开口骂"不孝"!    质疑之处在于,虽然她是如此的有分量,但在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孙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姻大事上,却受制于王夫人而迟迟不能拍板定音。    于是读者就会有疑问了:贾母这个老太太,到底是真有权还是假有权呢?    可以这么来说:贾母手中的确是握有权力,但这个权力是不是全部归她使用,却有待考量。    书中很多章节可以看得出来,贾母这个老太太虽然是贾府的董事长一把手,是整个家族最塔尖的人物,但很多时候,这个老太太有她的无奈,或者说,也是所有做一把手的无奈:有权,但无法实际用权!    权力是什么?是你一声令下,一帮子人跑前跑后马不停蹄地去执行。做一把手最害怕的是:自己虽然大权在握,但一说到执行问题,下面的人阳奉阴违消极怠工,表面上是忠心耿耿,暗地里是各藏私心,答应得挺快,做起来很慢!    作为贾府的一把手,贾母当然也无法避免地会遇到这种"权力被架空"的尴尬境地!    第四十六回是荣国府大太太邢夫人最重头戏的篇章,"尴尬人难免尴尬事"八个字很贴切地说出了邢夫人在贾府的家庭地位和日常行事。既没什么头脑,也不会办事,大家伙也不拿她当道大菜,算起来,她就是个清水衙门的摆设官员,有她无她都是那么回事!她老公贾赦对她更是这个态度!这一回里,老色鬼贾赦动起了美女鸳鸯的主意,想老牛吃嫩草,再梅开一度,把鸳鸯弄到手,为自己房里再添一副暖被的炉!当然这种事一个大老爷们儿是不可能亲自开口去说的,丢脸又丢份,张不开嘴。这正是用老婆出场的时候了。于是,邢夫人就跑前跑后为老公当"媒人"。面对邢夫人的游说,身为下级员工的鸳鸯是不敢直接反抗的,她没有当面说"不"的权利。否则,一个领导亲自跟你提要求,你敢张嘴反驳,那就是给脸不要脸!鸳鸯当面不敢反驳,但到了自己顶头上司贾母那里,她就有了撑腰的人了,当然就敢大义凛然地表表忠心了!于是,这一回里,鸳鸯一跟头跪在了贾母面前,说了:"老板啊,我苦啊!大老爷、大太太私下里贿赂我,非要把我调到他们的部门去,还说一去就给我个部门主任的职位当当!可我不愿意啊!我不愿离开老领导啊!"    贾母一听这话急了,气得是浑身乱颤,这挖墙脚都挖到自己头上来了!这些下属要造反了!贾母指着王夫人就开骂了!文中是这样写的:    贾母听了,气的浑身乱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呢,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王夫人忙站起来,不敢还一言。    估计出身名门的王夫人这辈子都没受过这样的责备,简直把她弄了个大红脸下不来台,而且还是当着自己娘家亲妹妹的面。    一般读者看到这一段,会说了:"这个贾母老糊涂了!明明是贾赦、邢夫人要挖鸳鸯去当小老婆,关人家王夫人什么事啊!她骂王夫人骂得真是没道理!可见上了年纪的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贾母面临的权力危机(2)    若有这样的想法,可真是低估了贾老太太的政治水准了!    贾母是个脑袋十分清醒的老太太,虽然作为女人没有直接进入官场,但一辈子的官员家属做下来,她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自制力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个官场大员!对这样一个政治型的老太太,绝对不可以平常人的心理动向来评价。通俗点说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即便睡觉也睁着半只眼,更何况是对待像王夫人这样靠山响当当的大牌下级的态度问题,如果不是深思熟虑,她是不可能随随便便出口的!    当然也有人说了:"也许当时她是想骂邢夫人的,但邢夫人没在场不是吗?所以只好让王夫人当了替罪羊,代嫂子受过了!"    话可不能这样讲的。邢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贾府上上下下都一清二楚,而且,在这样的诗书礼仪大家庭中,即便婆婆对儿媳妇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会轻易大吼大叫骂人的!不信看看第四十七回中,鸳鸯拒婚这件事之后,贾母专门找邢夫人谈了一次,是这样说的:    贾母见无人,方说道:"我听见你替你老爷说媒呢,你倒也三从四德,只是这贤慧也太过了!你们如今也是孙子、儿子满眼了,你还怕他?劝两句都使不得,还由着你老爷性儿闹?"邢夫人满面通红,回道:"我劝过几次不依,老太太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呢,我也是不得已儿。"贾母道:"他逼着你杀人,你也杀去?如今你也想想,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的,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了爬儿弄扫帚,凡百事情,我如今都自己减了。他们两个就有一些不到的去处,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来了;该添什么的,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他娘儿两个里头外头、大的小的,那里不忽略一点半点,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还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所以这几年一应事情他都料理,从你小婶和你媳妇起,以至家下大大小小没有不信的。所以不单我得靠,连你小婶媳妇也都省心。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这会子他去了,你们弄个什么人来我使?你们就弄他那么大一个真珠人来,不会说话也是无用。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去,我只要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伏侍我尽了孝的一样。你来的也巧,你就去说,更妥当了。"    这段话里,贾母把留下鸳鸯的原因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明明白白说了个齐全:我不是非要拧着儿子的意思来,也不是非不让儿子纳个娇妾,而是我这边这摊子工作离了鸳鸯玩儿不转!    先诉上一大堆的无奈,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说到最后,甚至还可怜兮兮地跟邢夫人商量"不能留下他伏侍我几年?"    嘴上是装可怜,暗里的意思其实还是责备大房不孝顺。邢夫人听到了这里,还敢吱声才怪!    瞧见了吗?贾母这个董事长是很有水平的,虽然很不待见大儿媳妇,但是依旧很顾及她的面子,当面绝对不会骂她,而是等着房里没有人了之后,才语重心长地跟她做工作,且句句话说出来都带着几分客气,虽然会让邢夫人羞愧,但绝不会让她下不来台。这才是大家庭领导的派头。    回到之前的话题中去:为什么对"罪魁祸首"邢夫人她可以大度为怀,但对无辜的王夫人却要横加指责呢?    这其中的真相牵扯到两个字:权力!    要说贾府中的最高统领,那必然是贾母,但要说到贾府中最有实权的人,却是王夫人。一方面,王夫人是当家太太,老公是一家人的顶梁柱,女儿又是整个家族的后台支撑,王夫人生育能力也很强,有儿有孙,娘家亲戚也有背景。贾府中的规矩是,当了婆婆的人就该享清福了,王夫人的儿媳妇李纨是个寡妇,不好出面当家理财,所以侄媳妇兼内侄女王熙凤来协助她管理家务,但实际上,真正掌权的人还是王夫人。这种情况下,有了媳妇孙媳妇重孙媳妇的贾母其实早就退居二线了,与其说她是贾府的董事长,不如说她是贾府的名誉董事长,在王夫人眼里,婆婆是死赖在位子上到了年龄还不肯退休。实际上贾母很多时候早已经被王夫人一党给架空了!而且王夫人是个很有心机的女人,出身官宦人家嫁于官宦人家的她极为懂得权术的经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王夫人既柔弱又慈善,但真正耍起手腕来,丝毫不逊于自己的婆婆史太君!    基于这样的环境之下,贾母对王夫人的不满意早就愤懑于心了,或者说,她早就在找机会发作了。于是在第四十六回中,积愤已久的贾母才会集中来了这么一次大爆发,表面上看是邢夫人让王夫人背了黑锅,贾母是因为"不明真相"而怪罪了王夫人,但实际上,这句句话都是针对王夫人来的。"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弄开了他,好摆弄我",句句直戳王夫人的心窝子,表明了贾母对王夫人争权的愤恨。毕竟,邢夫人在贾府中实在是个太小的角色了,根本上不了上层权力机构的核心区,即便是她的老公,也是很不受宠的一个角色,这两口子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力量,都是远远无法跟贾政、王夫人夫妇所相抗衡的!    作为贾母,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她对小儿子和小儿媳妇有意见,她不满意他们的争权;但另一方面,她又离不了小儿子和小儿媳妇,因为一旦离了他们,跟他们闹崩了,自己就成了孤家寡人。所有的权力和地位,都是要靠一层一层的权力级别来累加支撑的,一个人的领导,算不上领导!但问题在于,领导有雄心,下级有野心,这就很难办了,再加上这个下级各种关系背景比领导还到位,那给这样的下属当领导,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件事! 没有实权的一把手(1)    没有实权的一把手    第七十七回中,王夫人出面撵走了自己的眼中钉"狐狸精"晴雯,王夫人之所以如此讨厌晴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这晴雯是贾母安插在宝玉身边的最贴心下属,时刻监视自己这一派的动向!    再加上这晴雯长相跟贾母最宠的外孙女林黛玉面貌个性有几分相似,王夫人一看到她,就恨得牙痒痒!    王夫人极冷酷极刻薄地开除了晴雯,实际上是她开始夺权的一个征兆:活了50多岁,做了几十年的儿媳妇,王夫人对自己这位"霸道"婆婆已经恨到了极点。逐晴雯只是一个开始,当然此时已经临近第八十回了,接下来的红楼真故事我们无从看到,但可以想象,八十回后,王夫人和贾母之间必定会有更直接更精彩的交锋过程,从第七十七回开始,王夫人真正进入了自己的夺权期!    我们看到,在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命令凤姐抄检大观园的当天,曾经面见过晴雯一次,对她的印象极差,当时就想撵她出门,但碍于晴雯是贾母的嫡系亲信,她只得说:"既然你是老太太的人,那等我先汇报了老太太再开除你!"    但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撵走了晴雯,完全是她个人的行政处决,是没有经过贾母批准的。从前文看,这很不符合谨小慎微的王夫人的行事,在那个时代的封建家庭中,一个家族的家长是最具权威的人物,她的威信是不容挑战的,作为儿媳妇,如果没有经过婆婆的批准便把婆婆的下属开除了,这本身是不孝中的大不孝,七出中重要一条是"不顺父母"——即,不能讨公婆的欢心。王夫人如此的独断专行,在封建时代,往严重里说,是几乎可以被一封休书赶回娘家的!    这一次,王夫人擅作了主张,赶走了晴雯,木已成舟之后才简单地对贾母进行了汇报。奇怪的是,折了心腹大将的贾母似乎并未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意情绪,依旧是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跟王夫人、薛姨妈说说笑笑,调侃宝贝孙子宝玉是女孩子错投了胎成了男孩子。于是有读者就会认为:说晴雯后台硬,其实一点也不是,你看,晴雯走了,贾母好像一点不高兴的情绪也没有!    这就是贾母老到的地方了。政治争斗中,讲究的是:心,不能写在脸上。    即便心中千万般的不爽,脸上照样得喜笑颜开装乐观。    撵走了晴雯,王夫人马上推出了自己的心腹——袭人,公开了袭人和宝玉已经同居的关系,并明确向贾母表示:自己已经按照姨太太的标准来给袭人发放工资和福利了。    事已至此,贾母只好向王夫人承认:这袭人敏于行讷于言,话不多但很能干,你这当妈的既然同意,我这做奶奶的就更没话说了。    这一仗王夫人打得实在是漂亮:虽说袭人已经被王夫人策反,但说到根儿上,她还是贾母的人,当初是贾母亲自派她到宝玉身边担任要职的。把袭人立成宝玉的准姨太太,实际是王夫人的一招妙棋,这是在对婆婆说:"看看吧,我多尊重您啊,您派过去的钦差我一定多加重用!"这一回里,即便对撵晴雯一事有天大的不满,贾母也不能动怒,开除晴雯、升职袭人,是王夫人早就想好的一步棋,表面上看起来是王夫人对婆婆的恭顺和孝敬,重用贾母的党系员工,但实际上这一里一外是贾母吃了两个大亏——一员忠将折损,一员重将投敌。王夫人这一招是一箭双雕。    其实,相信宝玉和袭人那点破事儿贾母老早就知道了。还记得第三十一回里,宝玉、晴雯、袭人三人吵架拌嘴,黛玉恰巧来串门,劝架时开玩笑似的管袭人叫了声"嫂子",这可不是闲言碎语,这说明宝玉和袭人的事情黛玉心里一清二楚。要知道,那时候袭人可还没有投靠王夫人呢,但这事儿已经在大观园里有风声了。想想看,以贾母这种做了一辈子政治工作的老领导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会不知道宝玉、袭人那点儿猫腻?贾母之所以装作不知道,想来有三个原因:第一,觉得就算是自己的孙子睡了丫鬟,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富贵人家再正常不过了;第二,袭人是自己派去照料孙子宝玉生活的钦差丫鬟,派她去是让她监督和照料小主人生活的,可不是让她去陪上床的,如果这事情王夫人较起真儿来的话,自己这做奶奶的难免会背一个"用人不当误导孙子学坏"的罪名,宝玉的生活问题一向是贾母一手包揽,不容王夫人插手,这样一来,王夫人可就有挑理的理由了;第三,也是因为袭人实在不是对贾母胃口的那种女孩子,她心眼儿太多也太深,全不露在面上,这样的女人成了单纯的宝玉的小老婆,将来没准儿又是一个王夫人式的人物。而且袭人被王夫人策反的事,贾母肯定也有所耳闻,这就更加让她不愿意挑开窗户纸接受袭人了。    所以,王夫人把话说开了后,贾母才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如此啊!    这两婆媳都是演技派,个顶个的老辣! 没有实权的一把手(2)    从这个时期开始,王夫人的战略由"守"转为了"攻"。    可以想见,第八十回后,王夫人应该会有更大的作为。不论是在宝玉的亲事上还是荣国府的管理上,那个慈悲心肠不多问俗务的王夫人已经一去不返了。这一回里,王夫人为儿子选定了自己满意的小老婆,这是对婆婆的一个警示:我要准备出手了!我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娶一个不能让我满意的儿媳妇!    不得不承认:这一回里,贾母输得很惨。这个阶段里,贾母的权力地位正在全面地受到挑战!    不过,读者会说了:一向威风八面的贾母这时候为何这么窝囊?她为何不能拿出自己的权威来为宝玉、黛玉做主呢?    要知道,《红楼梦》故事发展到了第七十八回,贾母的处境越来越不妙了:王夫人势力越来越强,且又刚刚瓦解了贾母的亲信晴雯,策反了贾母的嫡派袭人;自己最宠信的当家奶奶王熙凤久病在身,基本上被解除了实权;经过了鸳鸯拒婚一事后,大儿子大儿媳对自己的积怨越来越深;娘家史氏家族已经面临全盘崩溃……总之,内忧外患之下,贾母的权力和地位都已经江河日下了!    处在这样敏感的时刻,贾母如果真的跟王夫人针尖对麦芒地硬拼,不仅不会成功,也许连最终的一点点表面权威也会彻底输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忍"字,是贾母唯一的选择!    说到这里,读者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宝玉和黛玉会无缘于婚姻了。林黛玉着急上火也没用,老太太真的帮不了她!    这贾母其实就很像封建时代的一个"皇帝"。皇帝是什么?是天子,除了对天屈膝外,皇帝可以不买任何人的账!老百姓都认为,皇帝最有权,而且手里握的全是"生杀大权",稍一不如意,管你是什么样的王公大臣,一句话就送你上断头台!皇帝的权威历来都是没有人会怀疑的。    其实这是对"皇权"的一种误解。    古代做皇帝也是有讲究的,也就是说,在一个人当皇帝之前,先要上上礼仪课,必要的话也得接受一下表演培训课程。当皇帝,眼神很重要,坐在龙椅上,眼神儿要空,要视若无物,又要含于天地,不能死盯着一个人看,否则就是没派头。古人讲究的是无为而为、无为而治,不作为就是最厉害的作为。虽然西方人很搞不懂这套东方式的哲学,到底是作为还是不作为?但是,中国人的老祖宗始终就是有这样的想法:天子要与臣民保持距离感。作为天子,不能去管太多事情,尤其是琐碎的事情,你可以制定规矩,但如何照章办事的问题你不要管,管多了显得你这个皇帝不像皇帝,婆婆妈妈一点气质也没有!当老百姓不把你当神的时候,你的地位就会受到威胁!这套理论,不仅在中国盛行,在西方也一样大有范本。17世纪西班牙的思想家葛拉西安曾经说过"千万不要让人了解你的全部"。原因是什么呢?"看透别人就能主宰别人,被别人看透就能被别人主宰,想要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切记莫让任何人看透你的全部!"作为权者,通常是要与下属保持适当距离感的,而保持距离感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不要事事亲为。    然后我们来看看皇帝的日常工作。我们都知道皇帝的工作是处理国家大事。怎么处理国家大事呢?批阅奏折。但这批阅奏折说到底,其实没什么大学问。你只需要在上头画个圈,批准就是了。作为皇帝,其实没有提自己意见的权利。也就是说,皇帝对大臣们上的奏折,只有"批准或不批准"的权利,而没有自己提议案的权利。当然了,明清时的文官体系已经极为健全了,作为皇帝,你即便当个"甩手掌柜",对朝政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一个朝廷里,最重要的那些人其实是朝堂上一级一级的大臣们!他们才是一个国家真正握有大权的人!但凡他们递上来的奏折,其中所提的国家朝政问题,基本也都是些大臣们已经商量通过的议案,作为皇帝,你不需要有过多的考虑,只要大笔一挥,"同意"即可!    据史料记载:乾隆朝的奏折准奏率达99.9%,也就是说,对大臣们的提议,皇帝几乎没有不准奏的时候!    难怪乾隆皇帝喜欢去南方旅游,整天待在皇宫里头闷啊!据记载,乾隆皇帝一生出巡达150多次,排名2000多年封建帝王史"驴友"第一名!其中尤以六下江南最为后人乐道。虽然微服出巡也是一种下基层办公的方式,但宫中的沉闷气氛也是令爱热闹的乾隆帝不愿意待在龙殿中的原因。大臣们个个都挺能干,也都挺忠心,没有太让皇帝操心的事!乾隆盛世绝对不是乾隆一个人的功劳,应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大趋势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必然会兴旺,而乾隆皇帝运气好,正好赶上了这个历史时机,成就了他"一代名君"的形象! 没有实权的一把手(3)    回过头来说说贾母,这贾母其实就是整个贾府的一个"皇帝",表面上看,她是最高统治者,她有无上的权威,她不同意的事情,谁都无权越权去办理!但这个贾母,其实也有自己的无奈,也就是说,对于真正的"大事",她有决定权,但没有提案权!尤其在宝玉黛玉的婚姻问题上。    但凡看《红楼梦》的人,都觉得贾母是整个家族的顶梁柱,是书中最厉害的角色。其实不然,贾母其实是个不太成功的"领袖"。说她"不太成功",原因就在于:她有经验、有权欲,但是身边却缺乏真正有实权的亲信!    不妨来看看《红楼梦》,仔细排查一遍,这贾母真正知心的亲人是谁呢?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这其中,也就只有王熙凤算是贾府权力机构中人,其他三位,全是要向贾母来寻求依靠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晚辈。而就是这个王熙凤,在贾府的根基也很不牢固,一则她不是正牌的当家少奶奶,只是王夫人出于人才短缺暂时从大房借调过来的代理总经理;二则王夫人一房跟大房关系极差,王熙凤跟婆婆又闹得很僵。身处这种环境之下,王熙凤的权力也时时处处受到制约!    说到底,贾母在贾府其实根基并不过硬。由于贾宝玉和林黛玉跟贾母的关系实在特殊,一个是亲孙子,一个是亲外孙女,这两个人都是贾母的嫡派,如果贾母开口让他们二人成婚,难免会引来很大的非议:大家会认为你利用权力谋一己之私。    在二玉的婚事问题上,贾母迟迟不能够拍板定音,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说话管用的人愿意出面为贾母上这道"奏折"!    凤姐是没有权力提案的,因为她只是孙子辈媳妇,在封建大家庭中,等级制度十分严格,王熙凤的上面有婆婆太婆婆,长辈没有发话,她即便再强,也只能看着上一级的脸色行事,何况还是涉及如此敏感的问题。    在宝玉、黛玉婚姻问题上有提案权的,在贾府中,有两位:王夫人和邢夫人。    王夫人不用多说,只要她肯开口,说自己中意外甥女林黛玉,想亲上加亲娶来做儿媳妇,那贾母必定乐疯了一口答应!但王夫人不肯这么说,她还想把这个肥缺安插给自己的亲信薛宝钗,毕竟宝玉日后的妻子就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这个人跟王夫人关系如何,这是极重要的事情。如果娶了林黛玉做儿媳,那日后王夫人和林黛玉必定又会出现像今日贾母王夫人这样的争斗,明里是一家亲,暗里是人掐人!但如果娶了薛宝钗,那结局就大大不同了,婆媳俩一条心,必定能够和乐相处!    所以王夫人咬紧了牙关一忍再忍,就是想熬到婆婆年纪大了,身体撑不住了,到那时,林黛玉一个小小的孤女,对付她,自然就不在话下了。但毕竟岁月不饶人啊,薛宝钗年纪大,比贾宝玉还大两岁,到了第七十四回检抄大观园,薛宝钗的年纪至少也有十七八岁了,这个年纪的女孩子好多都已经当妈了,但薛宝钗不仅没有出嫁,甚至连亲事也还没定下来,薛姨妈急,王夫人也急。再拖个一两年,宝玉仍然不满20岁,黛玉比宝玉还小一岁多年纪,也还算年轻,但接近20岁大关的薛宝钗可眼看就要迈入大龄剩女行列了!作为她的两位至亲,薛姨妈和王夫人必定在私下不知盘算了多少次心思!这时候的王夫人真的不能再等了,于是露出了她的"悍妇"本色,决心要向婆婆贾母宣战了!    再来说说邢夫人。作者对邢夫人的定位是"尴尬人",她没有儿女,没有优秀的家世背景,更没有智慧的头脑和干练的能力,且仅仅是贾赦的"续弦妻",在贾府中本来就不太受重视。但即便如此,这邢夫人毕竟也还是贾府的大太太,就算别人心里不服她,表面上也都一样会存三分敬意的。如果这个邢夫人识趣懂事知道巴结婆婆,大可以大伯母的身份为亲侄子和外甥女的亲事提提"建议",而且她也不可能不懂得贾母的心思,她必定也知道,只要自己这么一提,那么贾母必然是"准奏"无疑的,最起码可以帮助贾母在王夫人面前捅破这层窗户纸,打破目前的僵局,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不过,邢夫人不这么干,虽然她和王夫人面心皆不合,但这两妯娌在宝玉的亲事上面却似乎是殊途同归的意见一致:绝不能让贾宝玉娶林黛玉!    邢夫人不傻,当然不会不知道林黛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她知道,一旦贾宝玉娶了林黛玉,这就意味着贾母一生所有的积蓄都留给这两个心肝宝贝了。作为大房,本就不受宠,如果再让贾母的嫡系亲信亲上加了亲,那自己这房就等于永无出头之日了,至于贾母的私房财产,自己和老公就根本连想都甭想了!说话回来,如果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呢?虽然薛宝钗是王夫人的嫡系,而王夫人、邢夫人的关系也一直不佳,但如果二宝真的结了婚,也许情况反而对大房有利:至少,贾母不喜欢薛宝钗,如果宝玉娶了薛宝钗,贾母必定会对王夫人婆媳存在极大的意见,也许一怒之下,最后自己咽气时根本不会留太多的遗产给当家少奶奶薛宝钗去继承!也就是说,邢夫人希望的是,贾母的愿望不能达成,她希望贾母、王夫人能够鹬蚌相争,到最终,她和贾赦这两个人渔人得利!    这是王夫人、邢夫人各自的小算盘,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精打细算!但苦就苦了贾母、宝玉、黛玉三个人,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他们都没有对未来的决定权!面对宝玉、黛玉时不时的小争斗,贾母是有苦难言忍不住地落泪:"我是哪辈子造的孽哟!偏偏遇见这么两个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的!真的等到闭了眼断了气才能够眼不见心不烦!可是偏偏又不咽这口气,闹心啊!"    这个老太太,其实可怜得很!面对亲孙子和亲外孙女的一次又一次的无声的催逼,她着急,但更无奈,谁让整个贾府中,实在没有一个真正能够替她说得上话的人! 凤姐、贾母联手制造了"宝黛…    凤姐、贾母联手制造了"宝黛绯闻案"    在二玉的婚姻问题上,凤姐一直是在背黑锅的,原因无他,都是高鹗续书中一段宝钗换黛玉的"掉包计"给闹的。这个高鹗其实很没有读透前八十回原著,或者说是迫于政治原因不敢续成曹雪芹的创作本意。在续书中,很多人物出现了"精神分裂"现象,人物的前后性格极不统一。比如贾母,十多年来一直为了宝黛联姻而奋斗,到了第八十回后,突然转性不顾一切地要让宝玉娶宝钗了!若真是如此,那前八十回里贾母和王夫人的明争暗斗根本就失去了意义!高鹗如此写,把全部罪过一下推给了贾母,倒是可以减轻"社会"的罪孽,也就是说,宝玉、黛玉的不幸,是因为没有遇上一个好家长,而非没有遇上一个好社会!    所以,第八十回后的文字不足以作为红楼故事的延伸来阅读,就拿凤姐的"掉包计"来说,严格说起来,既不高明也不合理,一时隐瞒消息可以换来宝玉的暂时心安,但洞房夜一旦真相揭开,万一宝玉一时急火攻心翘了辫子,那岂不是凤姐的大罪过!还记得第五十七回中,"慧紫鹃情辞试莽玉",紫鹃仅仅只是说了一句林黛玉要回南方老家的话,就引得贾宝玉狂性大发,差点得了失心疯,整个荣国府都乱了套!林黛玉,那可是贾宝玉心尖子上的肉肉,开不得玩笑的!凤姐这样的精明人,不至于这么没谱儿,不仅不可能做这样的傻事,而且,她还是宝黛联姻最有力的支持者!    为什么说凤姐是宝黛联姻最有力的支持者呢?    看凤姐这个人物,要站在官场政治的角度来看,她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型的人物。贾宝玉在前八十回书中,有两个未来妻子人选:薛宝钗和林黛玉。    这个两女子又都是凤姐的亲戚。宝钗是她娘家的姑表妹,黛玉她夫家的姑表妹,以血缘来算,宝钗跟凤姐关系会更近一些,所以续书作者给凤姐设计一段"掉包计",一些读者也会接受。中国人很讲究"远近亲疏"的观念,就连《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也会有如此的观念,针对黛玉对宝钗的醋意,他在表白真心时会说:"宝姐姐只是我的姨表姐,而你是我的姑表妹,咱俩血缘关系更亲近啊!而且咱们两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而宝姐姐是后来才来的。我当然对你比对她更亲啦!"是不是?中国人的血缘观念是很强的。    凤姐不是个普普通通的女人,虽然她也有"血缘情结"和"家族荣誉感",也会以自己娘家为荣,也会盲目信任自己的奸诈哥哥,但血亲观念并不是她心中的唯一主导观念。至少在面临事业岔路口的时候,她是会抛弃单纯的血缘观念的。    什么是凤姐的事业岔路口呢?宝玉的婚姻对象选择,就是凤姐事业的岔路口。    我们知道,凤姐并不是荣国府名正言顺的当家少奶奶,她只是临时借调过来的援助人才。等到荣府少主贾宝玉成家立业之后,理所当然她是要把权力移交给宝玉的妻子的。所以,宝玉娶了谁,对凤姐而言,是极重要极重要的事情,这关乎到她以后的荣辱安危。    虽然说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是她娘家的至亲,但实际上,凤姐一被王夫人借调过来,就立马投到了贾母门下,也就是说,虽然她是王夫人提拔上来的干部,但她的真正主人却是贾母,再加上贾母和王夫人是两个隐形对头,这么一来,凤姐的地位就更加微妙了。    中国有句话叫做"秋后算账",从古至今,很多官员在其位时风光无限,折腾到翻天也没人敢动他,但是,一旦改朝换代他下了台,等着他的马上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所以,临下台的官员们都希望能够有个自己这边的人来接任,这样,即便他不在其位也能过得安稳,反之,如果他的继任者是自己对头那边的人,可就糟糕了,就只能等着被清算总账吧!    回到凤姐身上亦是如此。宝钗是王夫人的嫡亲,又死心塌地地效忠王夫人,这样一个人成了自己的继任者,凤姐退休后的生活恐怕清闲不了,在位时贪了多少昧了多少还在其次,关键是凤姐身上的人命案就有几条,王夫人、薛宝钗想整倒王熙凤,实在是太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换了继任者是林黛玉,结局可就大不同了。首先,林黛玉是贾母的嫡亲,与凤姐一派,黛玉若想整凤姐,那等于挫伤自己一方的势力,甚至是自取其辱,正好让对手说"原来老太太调教出来的人都是杀人放火的恶棍,凤姐尚且如此,保不准黛玉日后不如此",黛玉不会傻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另外,凤姐对宝黛联姻那是出过力的人,如果黛玉日后真的嫁给了贾宝玉,只会感念凤姐的好处,对恩人怎能恩将仇报呢?综合各方面来看,凤姐支持宝黛联姻,那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从前八十回中来看,凤姐其实时时刻刻在帮着贾母完成"宝黛联姻"的愿望,虽然她的身份职务有所限制,不能够独立提案,但凤姐也有她的绝招,她经常不断地在制造舆论,明示暗示宝玉、黛玉是一对儿。 凤姐、贾母联手制造了"宝黛…    第二十五回,凤姐给大观园的小姐少爷分茶叶,大家伙儿都说喝不惯这暹罗国的茶叶,唯独黛玉说好喝,于是凤姐就张罗着再多给她一些,随后还说了一句诙谐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随后又指着宝玉跟黛玉说:"你瞧瞧我们家这少爷,论人才论长相论门第论实力,哪一点儿配不上你了?嫁给他,一点儿也委屈不着你!"    虽然这话说中了宝玉、黛玉的心事,但这姑娘小伙子还是觉得尴尬极了。历来读者看这段故事,总觉得这凤姐的酸辣幽默桥段,整个荣国府中,敢拿骄矜的林黛玉开玩笑的也就仅仅只有她了。而且,也有人会觉得这是凤姐讨好宝黛二人的巧话,如此一来,名义上黛玉恼了她,实则心里甜得很!    这些观点也对,但都不尽然!想想看,凤姐是个什么身份的人?堂堂一个荣国府的当家人。按现在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国家大型企业的领导人,凤姐不是刘姥姥那种说话无足轻重的山野村妇,可以不经脑子信口开河,凤姐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内在的意图。所谓名利场上无闲语,一个单位的领导开起玩笑来也是有讲究的。    比如这一次。你以为凤姐只是单纯地说笑,其实不然,她这是在帮助贾母为宝玉、黛玉的联姻制造舆论。毕竟,当着少爷、小姐、少奶奶、丫鬟、仆妇一大屋子的人说这话,凤姐当然会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话一定会有人接二连三地传出去的。即便小姐、奶奶们不会拿出去乱讲,但小姐、奶奶们身边的那些个小丫鬟必定会把"琏二奶奶"的诙谐话到处去讲给人听的。后文中,连贾琏小跟班儿这种居住在大观园以外的人都知道宝玉、黛玉是"一对儿",将来肯定要结婚的,就更别提那些常年居住在园中的人了。    凤姐一向是尽心尽力地在把宝玉、黛玉往一块儿凑,第三十回里,宝玉、黛玉吵了架,凤姐去劝架,把这两个人拉到贾母、王夫人跟前时,又是她说:"我说他们俩吵吵闹闹的事儿不用别人费心劝架,他们自己就会好的。老祖宗你偏不信,一定要我去说和。结果呢,我一到了那里,人家两个人凑在一起赔不是,有说有笑地拉着手聊知心话,倒像是'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人扣了环了,哪用得着我去多嘴说和?"    这话说得幽默,一屋子人都笑个不停。但细想想这话说得也极暧昧,一对正值青春期的俊男美女,又是可以谈婚论嫁的表兄妹,这会儿在手拉手诉衷肠,这话听在谁耳朵里都觉得不像是纯粹的"亲情和友谊"!也难怪凤姐说完这话后,后文紧接着写宝钗对着来跟她找扇子的小丫鬟靛儿大发脾气,指着她骂道:"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这话一出口,吓得靛儿赶紧跑掉了。所谓"经儿",垫背者也。可见宝钗此时心情极为不佳,一腔怒火连自己的理智也控制不住了!    这对于一向理智的宝钗来说是全书中唯一的一次发怒描写,名义上是宝玉出言不逊拿她比杨贵妃得罪了她,实际上,是宝钗对凤姐的这番话深感"吃味"。连宝钗都如此,在场的王夫人、薛姨妈等人心里又会是怎样的感触!这其实是凤姐在帮助贾母、宝玉、黛玉向王夫人、薛姨妈示威。    所以,凤姐的话说完后,黛玉心里是很得意的,相信贾母也很高兴:凤姐是个好下属,真心为自己办事!    但王夫人、薛姨妈作为凤姐的亲姑妈,对凤姐的态度就有待考量了。日后凤姐犯了事,王夫人冷酷地不出面保她,也是有原因的。明里看凤姐和王夫人既是娘家姑侄,又是夫家婶娘,但实际上,凤姐跟王夫人不亲,两人各有各的算盘。    黛玉的悲剧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每每看红楼,总在想一个问题:假若林黛玉不嫁贾宝玉,还能嫁给谁呢? 凤姐、贾母联手制造了"宝黛…    不要认为除了贾宝玉之外,林黛玉还会有很多不错的选择,实际上,除了贾宝玉,林黛玉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从心理上讲,林黛玉从小跟贾宝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她把贾府乃至把贾母、贾宝玉都当成了自己终身唯一的依靠,这是她认定了的人生。另外一点更为重要,凤姐天天明里暗里、明示暗示贾宝玉、林黛玉正在恋爱中,贾府上上下下的丫鬟、小厮都知道"宝二爷和林姑娘是一对儿",觉得这俩人日后铁定了是要结婚的。这名声都已经在外了,一旦日后林黛玉跟贾宝玉没能结婚,那林黛玉的名声岂不是败坏殆尽了?!即便黛玉才貌无双,但好人家的公子谁还敢上赶着来求亲呢?封建时代的女子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好名声,如果一个女孩子在婚前曾经跟其他男友有过不成功的恋爱史,那几乎是要被列入淫妇队伍的。贾母、凤姐一派,为了宝黛联姻可以说是尽了最大努力了,甚至斩断了自己的后路,如此宣扬宝黛恋爱,其实也是对王夫人的一种要挟:上上下下都已经知道宝玉、黛玉的事了,如果你死活不同意要拆散他们,那就只能害了黛玉的终身幸福。作为舅妈,你忍心吗?    贾母、凤姐乃至宝玉、黛玉,总以为如此这般地向王夫人施加压力,就能够换来王夫人的妥协,实际上是他们太小瞧王夫人心肠的冷硬度了。王夫人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女人,为了自己认定的结果,她不惜牺牲一切人等、扫平一切拦路石!贾母、凤姐精明一世,本以为可以为宝玉、黛玉保驾护航,实际上还是没有为黛玉留足后路、余地。这一点上,宝钗就聪明得很。虽然薛姨妈投奔贾府的目的中很大一条是为了二宝联姻,但实际上,宝钗有远见,也很懂得保持自己的身段,从来不肯正面地把事情全面铺开。比之于宝玉、黛玉的恋爱,薛姨妈的"邀亲"实际上做得很完美也很含蓄。她把女儿身上戴的金锁归结为和尚的赠物,是关系女儿终身的婚姻信物,她不说自己女儿跟贾宝玉是一对儿,她只说和尚说的"女儿的金锁要找有玉的才能婚配"。这实际上比凤姐的招数聪明得多。闹到最后,她也可说:"不是我们姑娘要嫁贾宝玉,而是得道的高僧说她要嫁给贾宝玉。"这一撇清,完全就把自己择出来了。就算不成功,也不会影响女儿的婚姻身价。黛玉就大不同了,府里上上下下传闻她跟贾宝玉的恋爱绯闻,这可是人尽皆知的既成事实,如若不成功,不影响黛玉未来的婚姻前途才怪!    从另一方面来看,贾母对宝黛联姻已经是伤透了脑筋,也拿不出高明的办法来达成目的了,但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谁都不愿意拿着亲外孙女的名誉做赌注。林黛玉,其实是一场权力争夺战中的牺牲品,官场权力争夺战是导致她青春夭折的真正原因,是贾母和王夫人的权欲,宝钗也好,黛玉也罢,都只是这场战争中的一粒棋子,因而,注定了这两个最美好的女子不会有最美好的结局。只因,权力,争到最后,从来没有赢家。    也许,从一开始,贾母支持宝黛联姻就是个错误,如果不是因为贾母的大力支持,贾宝玉、林黛玉的感情不会发展到如此难分难舍的地步。或者,从一开始,王夫人就不该想方设法促成金玉良缘,如此,至少不会令宝钗、黛玉两个妙龄少女造成如此的悲剧结局。又或者,从一开始,贾母和王夫人两婆媳就应该和睦共处,婆媳共同致力于振兴家业,也许贾府败落得不会如此迅速!    只是,人生没有"也许",虽然人人都明了"万里长城今安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道理,但权力的争斗从来不会停息,皆因:对一个渴望权欲的人而言,即便得不到"天长地久",也希望能够"曾经拥有",因为,当权力握在手上的那一瞬间,他会感受到身与心的最极致膨胀……    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吧…… 王熙凤的权力败因    第二部分暗藏败局,钱权引发的祸端    第四章王熙凤的权力败因    说红楼官场学,谈女人权力欲,就回避不了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一书中的灵魂人物,论戏份、论作用,她都远超过钗黛湘等女主人公,可以这样说,贾宝玉、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真正的男女主角,这两个人物贯穿起了整个家族命运的悲剧。    历来很多评论家都说:曹雪芹通过《红楼梦》告诉了读者,封建腐朽的制度总归是要走向末路的,在这个通往末路的过程中,王熙凤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正因为有了她的当家主政,才使得贾府更快地走向了瓦解!    用现代的话讲,王熙凤是个工作狂,用书中的话讲,王熙凤是"爱揽事儿",该她负责不该她负责,只要有工作任务,统统想要去参与。这份态度,是很积极的。王熙凤这个人物,其实很像清朝的雍正大帝,雍正在位13年,13年如一日,极为勤政,起早贪黑,处理国政,这在整个封建帝王史上也不多见。雍正45岁继位,58岁暴病而亡。很多野史刻意渲染他的死因,极为著名的是说他是被风尘女侠吕四娘夜晚潜入皇宫杀死的,这其实都不可取信。用现代的眼光看,雍正属于过劳死,他工作太拼命,再加上皇帝又都好点女色,不屑于清心寡欲、劳逸结合的养生延寿法。当然,或许是因为45岁才当上皇帝,对这来之不易的皇位格外珍惜,也或许是因为老爸康熙大帝的政绩太过卓然,心理上压力太大,总想着赶超前辈,总之雍正帝对待自己是很严苛的,时时刻刻在用行动证明自己想要当个好皇帝的愿望和决心。后世不少人对他多有贬讽,在他的"皇位继承"问题上大做文章,其实很不人道,从他当政时期的政绩来看,工作狂式的雍正帝绝对算得上是位好君。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也是极为拼命的管理者,轻伤不下火线,小病不离岗位,值得学习!    除了敬业爱岗之外,丰满立体的王熙凤总还是有些令人难忘的职业特色的。    谁都知道,凤姐专攻"拍"功,虽然她能力出众,但溜须拍马的本事似乎更胜一筹。凤姐是贾母身边的一个弄臣,她终日所思所想就是如何讨到董事长贾母的欢心,一个心思围着大领导打转转。工夫也终于不负有心人,凤姐工夫的确到家,虽然外界对她的反对声音此起彼伏,但贾母的心中,凤丫头依旧是心肝宝贝,不论她有千般错万般差,贾母都恨不得一一帮她摆平。这就是弄臣的魅力,也正是弄臣的高明:她摸对了领导的脉象,顺着领导的筋络走,直到让领导爱上她、依赖她、离不开她。这就是弄臣的手法:前半段是花心思邀宠于领导,后半段就等着领导花心思来安排你的幸福了。    历史上最著名的弄臣莫过于高俅。来说说这高俅。高俅最初参加工作时,是苏轼家中的一个低等小书记员,负责抄抄写写、传达传达领导意图之类的基层工作,按现在的话说,是个大公司里的小员工。后来,苏轼从京城调到外地工作,要遣散职员,鉴于这个高俅很会来事儿,工作也很认真,主要这高俅也是泼皮无赖出身,苏家不愿意得罪这种小人,得罪了,往往是遗祸绵绵。于是做了个顺水人情,把他介绍到了驸马王诜的单位任职。那个时候,宋徽宗赵佶还没有当上皇帝,仅仅只是个端王爷,这王诜就是赵佶的姐夫。有一次,王诜、赵佶一起跟着老皇帝宋哲宗开会,中途休息时,在洗手间里赵佶想着刮胡子但忘了带刮胡刀。王诜就拿了自己的给他用,赵佶一用说:"这家伙真好使,哪儿买的?"王诜就对小舅子说,"绝对的限量版,我家里还有一个,等下了班我派人给你送过去。"那时候还没有快递公司,都得亲自送货,就这么着,下班以后,王诜就派了小员工高俅去给小舅子送刮胡刀。刚刚进到赵佶的别墅,正赶上赵佶领着一帮子人在踢球。这赵佶其实是个很有情趣的男人,虽然正经工作能力有限,皇帝当得不咋的,但是个货真价实的情调男人,能文会画不说,还极爱好体育,用现在的话说,赵佶是个狂热的球迷,自己组建了一支足球队,天天比赛训练。当然,赵佶虽然有爱好,但水准还不算高,踢球的把势挺正,但本事还有待考量。高俅这一看不要紧,乐了。因为高俅也是个球迷,而且不仅仅是个球迷,还是个优秀的国足运动员,踢球的水准一点也不亚于马拉多纳、罗纳尔多,球场之上无君臣,高俅一看,既然都到了这里了,踢一场吧!结果,这一场球踢下来,就彻底改变了高俅的命运。当天,赵佶就留下了高俅,委以重任,成了他最宠爱的球伴。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赵佶平步青云被提拔为皇帝,就是著名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高俅自然也跟着平步青云成了官场一员。这高俅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学历不高,思想品德也不过关,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偏才"。除去球踢得好,他还懂音乐、会武术、好体育,外加还学了些吟诗作赋,别看在正经学问上没什么建树,杂七杂八的招数一点也不欠缺,正好对了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的胃口!应该说赵佶对高俅是很够意思的,这高俅论能力、论资历、论学历,样样都不够高层管理者的标准,但架不住赵佶下死力气培养啊!不惜一切代价地为他镀金筹业绩,一直做到太尉的高职,手下管理着国家十几万禁军!    有时候很难定义高俅,你说他是弄臣吧,他也有政治业绩,梁山宋江、江南方腊、淮西王庆、河北田虎,全国的造反势力如数被他扫平,虽然看惯了《水浒传》的人总觉得太尉高俅是个大坏蛋,但实际上对于整个大宋王朝来说,他也是功臣,维护了国家的完整安定。若说这高俅不是个弄臣,也不尽然,他实在是凭着精湛的球技征服了宋徽宗的心,让宋徽宗离了他不行,甚至不惜想破了脑袋地为他制造一切机会破格提拔。    这凤姐就很像高俅,工作时,她是贾府的重要领导,不工作时,她是贾母身边的开心果,插科打诨样样精通,难怪贾母时时处处离不了她,实在是凤姐能干能玩的双重优势。    但人往往是这样的:一个人有多大的优长,也代表着她有多大的劣项。曹雪芹笔下的女子尤为如此。    作为一个当家人,王熙凤无疑是个管理天才,多复杂的事情到了她手上都能化繁为简,而且她勤奋努力,对工作有着超常的热情和激情,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了权力的最巅峰。然而,她的贪婪却是最终令她从云端跌落的元凶。王熙凤赢了众人,却输给了自己,谁让黄金白银永远填不满她的一颗贪心。明朝朱载有首《十不足》,是凤姐为人极好的写照: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乏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    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    凤姐的政治失败经验给予后世读者很大的教训。仔细读一读王熙凤,真不亚于是三伏天喷了清凉油,绝对可以提神醒脑,让你保持一点冷静。 一个"贪"字引发的钱权综合…    一个"贪"字引发的钱权综合征    凤姐贪财,嗜财如命,她所有的弱点大多集中在一个"钱"字上,日后整垮她的,也正是"钱"这个字。贪财,不节制地贪财,是最终导致凤姐彻底垮台的最直接原因。    凤姐贪财,这不是新鲜观点了,但凡读者都知道。为了"钱财"之物,凤姐是不惜草菅人命的。第十五回里,为了3000两银子,凤姐弄权,间接逼死了张金哥和守备公子两条人命。当家理财,凤姐拿着公家的钱去放高利贷,以谋取巨额私利,面对赵姨娘等人的非议,她不但不感羞愧,而且撒泼大骂!日常生活中,凤姐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敛财的机会,她享受那种大把大把钱财攥进手里的快感!    王熙凤其实是个很会赚钱的人,如果放在今天,一定会是个相当成功的商人,可以抓住一切可以赚到钱的机会!比如,在荣国府里,她是当家人,每个月掌管发放全家人当月的工资,这个工资叫做"月钱",上至贾母、王夫人这样的董事局成员,下至丫鬟仆妇这种底层员工,都是从她手里领工资。每个月掌管这么一大笔流动资金,王熙凤当然不能白白放掉这样的机会!她每个月先提前把这笔钱从荣国府的账上支出来,把这笔钱拿出去放高利贷,从中收取利钱,到了月底不得不发工资了,如果一时间收不回钱来,她就想办法筹钱,先把这个月的洞给补上,月月类推,以此牟利,一年能赚上千两银子!作者曹雪芹写凤姐的贪婪,那是写到了骨子里的,不论是大财小财,一律来者不拒!书中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说王夫人屋里死了一个叫做金钏的高级助理,按照王夫人的级别,可以配四个这种级别的高级助理,这四个人的工资待遇比其他员工就要高很多。死了一个现在就缺一个了,所以王夫人部门那些底层员工的父母就开始拿着礼物来给凤姐送礼,希望她能帮着自己家的女儿升任这个职位。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凤姐是没有决定权的,决定权在王夫人,但那帮子底层员工不好意思直接去找王董事长送礼,加上他们都知道王熙凤有这个收礼的爱好,于是全都跑来孝敬,希望她能在王夫人面前为自己女儿说说好话。凤姐明白了这层意思之后,她是敞开了大门收礼,不管办得了办不了,一律全收,用她的话来说:"这帮人不是我手下的人,我轻易也捞不到他们的好处,不收白不收!"当然,收完礼物之后,她该不给办还是不给办。小老百姓辛辛苦苦挣几个钱何其不容易啊!给她送礼那都是下血本的!但她是光贪财不给办事。这样的性格怎么可能不招人恨!    《红楼梦》也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其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封建传统。凤姐虽然名义上只是一个家族的当家人,实际上她身上浓缩的也是中国封建官吏的影子。凤姐的贪利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封建时代的共有现象。秦孝公时期那个著名的改革家商鞅,是中学课本里常常提到的人物,商鞅变法使当时的西北强国秦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国家,功劳不小。但就是这个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说过最最令人发指的四个字:以权索利。    就是这四个字,奠定了日后中国官场从业人员利用职权为谋己私利的思想基础。官员们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十年寒窗苦,为的是什么?不就是扬眉吐气光耀门楣嘛!而扬眉吐气之后,银子自然就来了,到时候不用你开口,上门来"孝敬"的人自然络绎不绝。在封建时代,当官,是脱贫致富的最佳手段。有了官职,就有了一切。于是,那些手里有些钱的人会拿出更多的钱来买个官当当,权和钱,永远是联系得最紧密的两样东西。不要以为只有腐败的朝廷、昏庸的皇帝才会对卖官鬻爵这样的事情放任不管,即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千古明君,也并未对卖官鬻爵这类事情持全盘的否认态度,甚至朝廷会认为,卖官所收的钱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收入,可以补贴国库。对于犯了死罪的人,只要家里能上交足够数目的"免死钱",也还是可以考虑放他一条生路的。皇帝都是这样的态度了,更何况是底下办事的人。利用职权贪污腐败,是封建社会官员的流行态。    中国的官员深受法家学说的影响,虽然那些所谓的"帝王官宦"口口声声崇儒重儒,但他们心里最爱的依旧是韩非子。以韩非子、鬼谷子为首的法家代表人物宣扬的是"实用主义",目的第一,手段第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人曾经调侃说,法家思想特别招坏蛋的喜欢。实际上法家"赏罚分明,以功行赏"的思想很符合当今社会的"成功学论调",抛开道德不管,只以成败论英雄。法家的学说被后世的官场从业者所大肆宣扬,他们极力地鼓吹强权政治乃至极权政治,把权力当成了驾驭、欺压民众的手段,拥有了权力,便佣有了支配世界所有财富的能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官员领导下,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得有多惨!    红楼中,凤姐为了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不惜借刀逼死了尤二姐。她视人命为草芥,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以及通过权力来谋利。凤姐的贪利,是官场的通病。    中国古代官场多贪官,也是封建时代的仕途通病。历朝历代,即便是名臣、重臣、忠臣,也有其"贪"病。皆因,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想做到独善其身,实在是难上加难。想做个清官还是贪官,往往不是本人能够决定得了的。做清官,不是难在操守,也不是难在清贫,而是难在"立足"!偌大的名利场,就单单你要坚持清官,要断天下事,同僚的官友们对你会是什么态度呢?必然地要排挤你!古代的清官大多是官场不得意之人,污泥之中你想做朵白莲,难啊!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卸甲归田,可十几年寒窗苦熬下来,谁又真正舍得说放手呢?没法子,贪吧! 一个"贪"字引发的钱权综合…    虽然古代各朝都有清官,但清官往往起不了主导作用,弄到最后,不是被贪官同化掉,就是被贪官整掉。    对一个官场中人,过分的贪婪和过分的廉洁,都是招人恨的。过分贪婪,老百姓恨他;过分廉洁,同僚们恨他。老百姓喜欢包青天、海青天,可官员们却很怕跟包拯、海瑞这样的同事为伍,发不了家致不了富,就意味着十年寒窗、多年供奉全都收不回本钱!大家都知道海瑞的故事,正直廉洁,秉公执法,可谓千古典范,他专门与有钱人作对,替百姓伸张正义。按理说这样的人是好官、难得一遇的好官。但这样的好官就是没有善终,原因就在于海瑞的清廉在当时的官场看来,实在不合时宜。海瑞虽然是个官老爷,但他是真穷,老婆孩子身上穿的连有钱人家的仆人都不如,全是补丁衣服。他死了之后,没钱料理后事,棺材也买不起,无法,还是几个有同情心的老同事凑了钱给他下葬。不光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下属也严格,在海瑞手下当差,是很苦的。据记载中,海瑞极其克扣下属,连一张纸也不能浪费,必须每张纸都写到满满当当,才能再领新的使用。他很傲气,一副不肯合作的姿态,手底下好多人恨他,跟他的政敌联合起来整他,直到把他整下课为止!海瑞是好人,但其实不算十足的好官,一个完全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官员只能是尽快地让自己下课。    当官需要成本,为官则是一个成本回收及赢利的过程,会当官的人能把官做得稳当,原因在于懂得"适当地贪"。贪,但不贪多,不奢望一口吃下天,也绝不至于清粥咸菜熬一生!深知官场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贪,寻常日子里不见得是大事,但到了不寻常的日子里,你曾经所有的"贪"就全成了扳倒你的敲门砖!得势时,"贪"不为过;失势时,曾经的"贪"全会成为被砍头的罪状!    身为官场之人,贪利本不算是要命的大事,但凤姐的错误在于不懂得节制,不看环境,索求无度。凡事都有个界限,越过了界限,自然有崩盘的一刻!    千千万万个凤姐搞倒了封建王朝,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官员的一个"贪"字总是能够引出民众心中的"反"字,凤姐一笔笔利钱收到口袋,她的大限也就越来越近。一个人的钱欲是会上瘾的,但凡贪欲成瘾的人,最终又总是会被膨胀到无限大的欲望所杀死。精明如凤姐,还是摆脱不了如此简单的宿命。    钱是好东西,可以帮你成就大事业,但当敛财成了唯一的生活目的,这个人就没什么大意思了。你把钱财当祖宗,但这个祖宗实际是很不牢靠的。因为,你的钱会让你成为一个靶子,人人盯着你,要搞倒你,然后把你的钱再收编到自己门下。钱,从不对哪个人忠诚。你想一辈子让钱不离你的左右,那么至少记住一点:戒贪!    不贪多,才能让这个世界对你保持一个友好的态度,也才能让你过得更舒服。凤姐的倒台,正是因为缺乏这种清醒的金钱观。 抢风头抢出的众叛亲离(1)    抢风头抢出的众叛亲离    凤姐爱弄权,太爱显摆,不论是谁的风头她都要抢尽,即便亲老公也不例外。    贾府之中,凤姐的至亲家属绝不在少数,娘家人也是一大堆。王夫人、薛姨妈是她亲姑妈,元春是她表姐,宝玉是她表弟,宝钗是她表妹,李纨是她的亲表嫂,后来亲上加亲嫁给了贾琏,表姐表弟又多了一重大姑子小叔子的身份,且四大家族一直来往密切,凤姐从小也是在贾母、王夫人的眼前长大的。第五十四回,凤姐人来疯学说书人耍嘴皮子逗贾母开心,薛姨妈就笑着警告她:"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当时凤姐就说:"外头的只有一位珍大爷。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了这么大。"    可见凤姐在贾府这么游刃有余,也是从小打下的基础。也许正是因为常来常往,她的聪明伶俐博得了贾母的欢心,才心甘情愿让她做自己的孙媳妇。否则以贾母的性格来看,根本不喜欢王夫人这类型的木头淑女,对王家女儿不重才艺的教育方式也很不认可,若不是真心喜欢王熙凤,未必会再点头答应聘王家女儿做孙媳妇。跟李纨这样的儿媳妇比起来,凤姐在贾府更有亲缘,更有主人翁的归属感。    但就是这么一家子亲上加亲的人,凤姐依然学不会"谦让"两个字,处处抓尖卖乖,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人缘、亲缘败坏了个干干净净!    第三回是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故事。凤姐一露面,便展示了非凡的演技,且悲且喜、连哭带笑把一个又酸又辣的凤辣子个性展示得入木三分。重场戏结束后,凤姐紧接着要向王夫人汇报工作,此时她已经被王夫人调了过来,做管家协理。作者通过林黛玉的眼,这样细细打量王熙凤:    说话间,已摆了茶果上来,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也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真,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这"找缎子"一段文字真是见功力。仅仅三言两语,便把凤姐和王夫人的心态、个性刻画到十足。王夫人说:"你该拿出几件布料来给这新来的林妹妹做新衣服。"这话原本就是为了讨好贾母才说的。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当年未出嫁时跟嫂子王夫人关系不见得很亲密,黛玉住进贾府后,作为黛玉的舅妈、作为贾敏的嫂子,王夫人甚至一次也没有提及过黛玉母亲的话题,可见她对这位当年曾经一起生活共处过的小姑子感情欠佳。    也有评论家说,有其女必有其母,能生出林黛玉这样的绝世才女,贾敏必定也是个不俗的女子。有文化、有才情的贾敏大概很有点瞧不起没文化、没才情的王夫人,当年必定是少不了给嫂子难堪。于是日后林黛玉进了贾府,王夫人才处处看黛玉不顺眼,也是记恨林黛玉母亲的缘故。    这话不无道理,王家女儿重德轻才,而贾家女儿重才善艺,这样的两家人本身就有一些生活背景上的出入。贾母对王夫人始终做不到真心喜欢,是嫌弃她沉闷呆板。    不论受宠与否,作为儿媳妇,王夫人都有必要尽力去讨婆婆欢心。贾母的心肝宝贝外孙女一来到,王夫人便尽全力调动自己运转速度本来就不算太快的脑细胞。当凤姐汇报工作的时候,沉吟了半晌,她才以埋怨的口气说凤姐应该为黛玉准备衣料,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博取婆婆的欢心。大家族都有大家族的行事规矩,外甥小姐上门,各项生活物品都有规定的份例,不用她吩咐,该打点的东西家里的媳妇们也都会按照规矩来打点。王夫人故意多此一话,那意思其实是:"我不是只做表面工夫的儿媳妇,我对您老人家以及您老人家的心肝宝贝是很上心的!"    凤姐论起机灵来,实在是比王夫人强过百倍,当下接口就说:"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这话当然只是随便说说的。但这话却传达出了两层意思:第一,凤姐有孝心,知道老祖宗的心肝宝贝外孙女要来,先把一切能想到的全都安排周到了。第二,凤姐有责任心,虽然她当前只是暂时协助王夫人当家,但对工作尽职尽责,万事都先作计划,绝不等到事到临头才着手准备。    要么说凤姐脑子转得快,绝不会错过任何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她深知,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是贾母,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她自己就有了坚实的后台,以后提干加薪都有了保障。她这话一出口,贾母必然会很高兴:自己的孙媳妇这么孝敬,小姑子人还没到,做嫂子的生活用品先已经准备齐全了。相比起来,两个儿媳妇还是做舅妈的,都比不上凤姐这个做嫂子的体贴人、会办事! 抢风头抢出的众叛亲离(2)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写出贾母和黛玉的反应,这是理所当然的。作为贾母,不能够当面夸凤姐能干,夸凤姐能干就等于变相地批评王夫人不能干,工作不到位。在心底里,贾母一定会为凤姐加上一分,对她的喜欢会再多一重。    不过,每次看到这一段,总是忍不住又赞又叹:赞的是凤姐聪明,叹的是凤姐聪明过了头。过犹不及,聪明反被聪明误。    荣国府此时的最高领导是贾母没错,但县官不如现管,论起来,王夫人才是正牌的当家太太。那时,凤姐还只是被王夫人调过来协助工作的代理管家,脚跟还没站稳,即便站稳了脚跟,开除她还是留用她,也都是王夫人一句话的事儿。凤姐巴结王夫人绝对是要比巴结贾母要有用处得多,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王夫人年轻,而贾母已经年迈,如果贾母一死,没有一个好人缘的凤姐就会面临全盘皆输的危险。实际上也是如此。    在这一回里,王熙凤当着王夫人的面抓乖卖俏讨贾母的欢心,王夫人了解自己的亲侄女,当然也没跟她计较,文中说"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四五十岁的人了,不可能跟小辈儿计较得太仔细,王夫人给了凤姐一点风头颜面。    不过可以断定的是,随着后来凤姐权力一日大过一日,抢镜的机会越来越多,贾母嘴里心里除了宝贝孙子宝玉,就是凤姐了,凤姐做什么事情都能讨得贾母开心,王夫人做什么事情都会被婆婆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名义上是贾母疼惜她身体不好、多病多灾,实际上则是说她能力不行,不如凤姐能干。忍一时还可以装装风度,天长日久下来,王夫人的心理如何能够平衡得了?!且凤姐还是王夫人一手提拔起来的下属员工,明显有忘恩负义拿着老领导当跳板的意思!    可想而知,日后凤姐落罪,墙倒众人推,如果这时候王夫人能够出手拉她一把,不至于落到"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地步。但对凤姐置之不理,不全是王夫人心肠冷淡的原因,也是凤姐一开始就没有行下春风的缘故。抢尽了姑母的风头,扫尽了人家的颜面,还能奢望她来义无反顾地帮你吗?!    凤姐的聪明是小聪明,是不了悟的短浅聪明。    不光是亲姑妈王夫人,对老公贾琏,她也是当仁不让地出手争功。    还在黛玉进贾府之前,第二回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就是这样评价贾琏、凤姐夫妇的:"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这是黛玉进府之前没多久的事情。当时贾琏跟凤姐结婚仅仅两年时间,这两年里,凤姐已经把自己的伶俐本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了,荣国府上上下下全都称赞她,倒把贾琏扔在了脑后边。要是处在当今的时代里,倒也没太大关系,现在讲究男女平等,男主外还是女主外,都是夫妻二人凭个人能力可以协调的事情,户主的名字写谁都可以。但在封建时代里可不是这样的道理。那时候的女人是躲在男人树荫下的一株小草,不论你再怎么才高八斗,也只能压低了姿态充当副手,不论老公多么窝囊,女人也不能在人前太逞强。更何况王熙凤还只是个刚入门没多久的年轻媳妇,资历本就不深,老公既是有头有脸的朝廷官员,又是一个大家族的未来继承人。官太太就该有官太太的礼仪,至少人前得充分帮老公张扬他的能力。但凤姐不是这样的,不管何时何地,她从来不甘于做配角,即便贾琏是老公,她那颗争强好胜的心也绝不容许自己逊他半分。    第二十四回书中,贾芸向贾琏、凤姐夫妻二人求职的故事最能体现出凤姐跟老公争权的意思。    至次日,果然又来至大门前,可巧遇见凤姐往那边去请安,才上了车,见贾芸来,便命人唤住,隔窗子笑道:"芸儿,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怪道你送东西给我,原来你有事求我。昨儿你叔叔才告诉我,说你求他。"贾芸笑道:"求叔叔这事,婶子休提,我这里正后悔呢。早知这样,我竟一起头求婶婶,这会子也早完了。谁承望叔叔竟不能的。"凤姐笑道:"怪道你那里没成儿,昨儿又来寻我。"贾芸道:"婶婶辜负了我的孝心,我并没有这个意思,若有这个意思,昨儿还不求婶婶?如今婶婶既知道了,我到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子好歹疼我一点儿。"凤姐冷笑道:"你们要拣远路儿走,叫我也难说,早告诉我一声儿,什么不成了?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那园子里还要种树种花呢,我只想不出个人来,你早来不早完了。"贾芸笑道:"既这样,婶婶明儿就派了我罢。"凤姐半晌道:"这个我看着不大好,等明年正月里烟火灯炮,那个大宗儿下来再派你罢。"贾芸道:"好婶婶,先把这个派了我罢,果然这个办的好,再派我那个。"凤姐笑道:"你到会拉长线儿,罢了,若不是你叔叔说,我不管你的事。我不过吃了饭就过来,你到午错的时候来领银子,后儿就进去种树。"说毕,令人驾起香车,一径去了。 抢风头抢出的众叛亲离(3)    贾芸虽然名义上也是贾府子弟,但龙生九子,个个不同,贾府的子孙也分有钱和无钱两种。有钱的当然是挥金如土,没钱的甚至连府中有头有脸的奴仆都比不上。贾芸是个待业青年,守着寡妇老娘过日子,过去没有低保收入一说,当时贾芸就常年处在无收入状态,只出不进的日子很是难熬。贾芸也是个有野心、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也希望能在工作上做出点成绩,光宗耀祖还是其次,解决自己和老娘的温饱是首要问题。一开始他想到了表叔贾琏,想求他给介绍个工作。其实贾琏不是个坏人,虽然好色,爱拈花惹草,但整本书看下来,他是荣国府中难得的一个有正义感的贵族公子,对父亲贾赦强权霸道的行为是很不赞成的。而且贾琏心眼儿挺善,甚至带点妇人之仁,这一点跟老婆王熙凤有天壤之别。贾芸来求贾琏给介绍工作,贾琏是真心帮助他的,好几次都想给他安排个出路。无奈的是,贾琏心有余力不足,府里为数不多的职位已经被老婆的关系户占尽了,他对贾芸也深感抱歉"本来刚刚有个位子空下来了,但你婶婶死活让我给了贾芹了。没办法,你就只好先等等吧。"    这时候贾芸才顿醒,自己找关系走错了路,现如今,荣国府里说话算数的不是贾琏,而是王熙凤了!于是贾芸改变策略,借了钱买了重礼,去贿赂凤姐求个肥缺。    于是就有了上文的这段对话。    一客烦二主,原本是官场上很忌讳的事情。先求他又求我,十有八九我不会给你办,因为给你办了,就等于得罪了你先前求的那个人,人家会说"我都办不成的事你给办成了,你真有本事啊!"    这是个面子问题。人心里都有一碗醋,谁都不愿面子上输得难看。而官场本来就是圆的,兜来转去,今天我在上,明天没准你在上,谁都不值当地为自己平白树敌。    尤其凤姐、贾琏还是夫妻,再尤其贾琏还是凤姐的老公,那个时代的家庭里,贾琏应该算是凤姐的上级领导。为了避嫌疑,凤姐不应该接这个茬儿,能干的女人旺夫,超能干的女人就是败夫了,你的光芒会把老公挤到爪哇国去!    这个道理其实贾芸也能明白个一二,如果你处在贾芸的位置上,也会觉得挺难堪,但是没法子,饿肚子的滋味实在不好受,他只好尽力奉承凤姐:"我本以为叔叔有本事才求他办事的,可后来才发现他根本不做主。我那个悔啊!早就该求婶婶的,婶婶才是这家里说话作准的一把手啊!"    这话真说到凤姐心坎里去了。凤姐就是这么个对权力有着几乎变态欲望的人。在那个时代里,她这种权欲,甚至带有一些女权色彩,男人在她眼里,不过是可以战胜、可以玩弄的跳梁小丑。在男权社会里,这是种很奇异的个性素质。只要一提到战胜一个男人,凤姐立马就变得很有兴趣!再加上凤姐生性爱抓尖,越是别人办不了的事情她越要办好,这样才会显示出她的本事比人强。所以听了贾芸的话,她不免得意:"谁让你有近道不走偏偏绕远路。要是早求我,我早就给你办了,一点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有什么大不了的,还耽误到现在?!"言下之意:"你叔叔的本事离我差远了!"    看到这里,不为凤姐叹气都不行!凤姐一次次逞强好胜,就等于把自己身边的亲信一个接一个地踢走。想想看,贾琏跟凤姐结婚的前几年,夫妻感情一直相当好,贾琏甚至夜夜都离不了凤姐相伴。贾琏又是个重感情的男人,搞搞婚外恋、一夜情还要藏下情人的头发做信物,尤二姐死后,他还留了她的旧衣当纪念品。这样一个男人,如果不是凤姐伤他心伤到绝望,绝对不可能下狠心把凤姐休掉!    凤姐实在不明白这个道理:荣国府是个势利场,人人都要有强硬的后台,但作为女人,最强硬的后台永远是老公的宠爱。贾母再疼她,也疼不了一生一世;王夫人信任她,也不可能保她一辈子。只有贾琏,可以给予凤姐最坚实的后盾支持,哪怕他花心一点,经常搞搞婚外恋,但只要凤姐不把事情做绝,贾琏是不会对凤姐痛下狠手的!人都是如此,不管外人怎么攻击你,只要家里人团结,不搞内讧,就总有反败为胜的希望。只可惜,凤姐翻身的最后一张牌也被自己输光了。只能说,凤姐聪明有余,见识不足。 历代权女"清异己"背后的无…    历代权女"清异己"背后的无奈与无助    红楼中,贾府的贵族女子大多有个雅号,林黛玉是谓潇湘妃子,薛宝钗是谓蘅芜君,史湘云是谓枕霞旧友。这些诗才女子的雅号多半像现如今文人墨客的笔名一样,是个雅称。王熙凤除了名字之外,也有名号,不过她的名号不是雅号,是绰号。史太君口中,她是"凤辣子",贾府的下层丫鬟小厮嘴里,她是"醋缸"、"醋瓮"。又酸又辣,好一个过瘾的凤奶奶!    凤姐的"酸",有目共睹,动辄就醋海生波闹翻天!同时,只要她醋劲儿一上来,紧接着就是辣手摧花。红楼女子都知道,当谁的情敌也别当凤奶奶的情敌,与她作对有你好受!    吃醋这一典故,来源于唐朝。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龄结婚多年但太太一直没有生育孩子,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为领导,李世民很替自己这位得力助手着急,就准备送几个美女给房玄龄做妾。但房玄龄一听,一万个不敢要,说自己老婆虽然没生出儿子,但厉害得很,自己若是娶几个小妾回家,非被她闹翻天不可!    李世民一听,说:"那没问题!我让我媳妇跟她去说!皇后的面子她总不能不给吧!"    这回李世民真的猜错了,房夫人果真连皇后的面子也不给,一顿冷言冷语把皇后给堵了回来。李世民一看,很不爽,天下竟有这么霸道的婆娘!自己不能给老公生孩子还不让别的女人生!摆明不给皇帝面子!于是就把房夫人叫到宫里来了,一开始是亲自好言相劝,但这房夫人真是粒铜豌豆,蒸不熟捣不烂,油盐不进:"要让房玄龄娶小妾,除非我死了!"    李世民这下真火了:"那行,我就让你死!这里有碗毒药,要么你现在松口,同意你家老房纳妾,要么你就喝下去,一了百了!"    房夫人果真是个不怕死的主儿,端起毒药就喝。不过一碗"毒药"喝下后,不仅没死,反而被酸得流下了眼泪。原来这不是真的毒药,只是一碗醋。李世民真是哭笑不得,至此算是服气了,从此再也没敢提给房玄龄纳妾的茬儿。但房夫人的一碗醋,却让"吃醋"的典故流"酸"千古了!    这房夫人是个很女权的女人,哪怕不能生孩子,也不允许老公有其他女人。这一点倒很像王熙凤,虽然一直无子,但也绝不肯给老公的其他女人生儿子的机会。这跟王熙凤从小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红楼梦》中说了,这王熙凤虽然是个女孩子,但从小是被家里人假充男孩子养大的。很大程度上,王熙凤从小所受的教育是培养她如男人一般的强势主导性,越强势的人越具有独霸天下的欲望,王熙凤便是这样一个生理性别为女性,但心理性别为男性的女人。从一进贾家大门,她对老公贾琏的独占和控制欲就体现无遗。    如果问你:知道凤姐跟贾琏刚刚结婚那会儿是如何整顿自家编制的吗?    很多人会说:我怎么知道?书里又没写出来。    不是的,书里并不是完全没有写的。    第六十五回,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做小老婆,害怕老婆凤姐知道了会不甘休,于是悄悄地养在外面。有一日,尤二姐、尤三姐闲着无事喝酒解闷儿,就把贾琏的小跟班兴儿拉了来问些荣国府里的事,了解情况,以备日后之需。这兴儿正巴不得讨好新姨太太,就把凤姐的老底都揭了出来。有句话,兴儿是这样说的:"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服侍的。二爷原有两个,谁知他来了没半年,都寻出不是来,都打发出去了。"    "屋里先放两个服侍的",通俗点讲就是通房丫头,日后生了孩子可以提拔为姨太太,类似宝玉屋里的袭人。这是贾府中的规矩,少爷结婚前先用来排解性苦闷的,省得他们出去拈花惹草。在凤姐没有嫁进来之前,贾琏也有这么两个床伴,是家里父母为他挑的姨太太后备人选。但凤姐是个独占欲很强的女人,一进贾家门,不出半年工夫,就借故把这两个女人遣散出府了。作为一个现代人,你会觉得"这没什么啊,很正常啊,老婆就该维权啊,凭什么要跟其他女人分享老公呢?"    但200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古代不承认女人的欲望,更不主张女性的权利,认定这是罪过,无法无天了。那个时代的女人都在尽力维护自己的贤良淑德,七出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嫉妒,是可以被男人名正言顺休妻的。一个女人,如果嫉妒心太强,是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但王熙凤并不在意这一套,新媳妇进门还不到半年,正应该是极力树建自己贤良形象的时候,她却把老公的枕边人全部赶走了,摆明了告诉大家:我有嫉妒心,我不允许老公有其他女人。 历代权女"清异己"背后的无…    虽然书中没有明写,但能够通过兴儿的评价感受到当时荣国府里上上下下对于凤姐这个做法的质疑性。日后凤姐禀明家长收尤二姐为贾琏做妾时,王夫人甚至松了一口气,多年来侄女那个"嫉妒"的名声实在太恶,身为凤姐的亲姑妈,对自己娘家养出了这样异类的女儿,她是又忧心又羞愧。    所以,凤姐刚刚结婚那会儿,仗着与贾琏的恩爱,肃清了两个情敌,必定也是感受到了压力,用兴儿的话来说:"别人虽不好说,自己脸上过不去,所以强逼着平姑娘作了房里人。"无奈之下,凤姐还是强迫平儿做了贾琏的通房丫头,一来挽救一下自己的坏名声,二来平儿是自己身边贴身的人,信得过,知道她不会对自己产生太大的威胁。    我们看《红楼梦》,可以总结出凤姐性格的几大特质:好大喜功,争强好胜,擅权术但缺谋略,胆魄卓越但远见不足,做事果决但性情急躁。    凤姐不懂得古人"守弱"的道理:越是争强越是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不论什么时候,大家的矛头永远是指向那个最领头的人的。唯有守弱,才能够最好地积累实力,也才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在这一点上,常年与贾母作斗争的王夫人就做得十分好,表面上是慈善无为,但她在积蓄力量,也在等待时机,等到真的出手时,甚至把贾母也打了个措手不及。在这方面,凤姐真该跟她姑妈好好学习才行。    凤姐做事情是很不注意节奏的。只要是她心中所想,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凤姐的忍功不行。这一点跟她的姑妈王夫人比,道行实在差很多。王夫人虽然办事能力、脑筋灵活程度都远远不如凤姐,却不得不承认:王夫人真是做大事情的人。只因为,她有一颗勾践一样顽强坚忍的心。为了积蓄能量等待最佳时机,她可以付出大半生的时间。这其实是很难得的成功者素养。    我们身边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那个人怎么悄无声息地就起来了,之前从来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出来就成了与众不同的大人物。他怎么这么走运啊!"    不是的,成功当然不仅仅是走运这么简单。很多时候,成功只是四个字:韬光养晦。把自己所有的光芒都隐藏起来,不以锋芒示人,自然不会树敌太多。    王夫人天天吃斋念佛,与所有人做朋友,装出没本事的样子,不与人争,自然人人伤不得她。但凤姐一入贾府就摆出了一副霸王模样,第一招就打肃清异己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把尖刀,当然的,面对尖刀,人人自危且自卫,凤姐不输男儿的胆魄其实是误了她,她不懂得柔能克刚的古训。    在此,我们可以说凤姐的"清异己"步子过快、过于着急。但对于她"清异己"的做法却不能持一竿子打死的态度。不论官场还是情场,向来是你死我活,尤其女人,看似不涉及权力的最核心,实则却时时刻刻处在权力风暴之中,狠和毒,是有权男人身边女人的共同作风,如果学不会狠毒,再美的女人也不可能在权男身边侍得长久!    看到凤姐,总会联想到中国古代那个著名的女野心家——吕雉。后世人对吕雉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她残杀老公小妾戚夫人的故事。刘邦死后,出于对情敌的愤恨,吕雉使出了最残忍的手段来报复,把能歌善舞、身材性感的戚夫人手脚全部砍去,腌在酒缸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人彘"。据说吕雉的儿子刘盈就是因为看到了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后,受到了刺激,精神失常,才成了汉代著名的短命+弱智皇帝。吕雉的狠,可见一斑。凤姐虽然比不上吕雉的丧心病狂,但她的几次草菅人命也足见她的心肠之毒,尤其对尤二姐和张华的痛下杀手,更是令人胆寒。    不过,立体地来看吕雉,这个女人却不单单是个对权力有着超常欲望的毒妇。吕雉最初嫁给刘邦时,老公一文不名是个混混,且年纪比她大好多,按照一般人的眼光来看,这个男人这辈子基本就定了型了,没什么大出息了。但吕雉苦口婆心规劝激励,终于把一摊烂泥扶上了墙,刘邦从一个社会闲散人员变身成事业型男人。后来老公到外地工作,吕雉一个人承担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下地干活,照料子女公婆,样样都处理得妥当。按理说,这样的老婆是贤妻,有这样老婆的男人是烧了几辈子的高香!但男人毕竟是男人,总有点偷腥的心。刘邦事业一步步蒸蒸日上,男人有钱就变坏,有了钱的刘邦立马把黄脸老婆吕雉抛在了一边,被小妖精一样的戚夫人迷住了魂魄。至此,吕雉的心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权力的欲望,唯此才能保障她和儿子女儿后半生的安定。    后来刘邦当上了皇帝,吕雉总算是苦尽甘来掌管了凤印,母仪天下!但这个戚夫人很有点不自知,或者说她并不了解多年的凄苦生活把吕雉的心肠变得有多冷硬。仗着刘邦的宠爱,戚夫人日夜怂恿刘邦废除吕雉儿子刘盈的太子位,换自己的儿子如意做储君,而自己则取代正宫娘娘吕雉的位子。戚夫人是个有政治野心但无政治头脑的女人,自以为有男人的宠爱,就可以换来自己想要的权力!换了其他对手,也许可以做到,但偏偏不巧,她遇上的是中国第一狠女吕雉!    对吕雉而言,戚夫人这样的异己是不得不除的,不除掉她,她转过头来就会干掉你,让你无立足之地!最后的结果当然很清楚了,晚年的刘邦多病多痛,而吕雉善于拉拢政治同盟,那时候,力不从心的刘邦压根儿已经管不住自己这位黄脸婆了!刘邦死后,戚夫人和她可爱的如意,全都见了阎王。可见吕雉对她抢自己老公又要抢自己地位的恨!作为女人,这种痛是锥心刺骨的。吕雉心里多年隐忍的痛绝对不亚于戚夫人身体上的疼! 历代权女"清异己"背后的无…    其实,吕雉并不是没有人性滥杀无辜的女人,刘邦死后,除了戚夫人,她并未对丈夫其他的妃嫔侍妾有过报复行动,与她们一直是相安无事直到终老。只是戚夫人,不单单是她的情敌,更是她的政敌,留下她,实际上是纵容对方的政治野心,养虎为患就是这个道理。    回到凤姐身上也是一样,大家看尤二姐时,总是那副弱不禁风的可怜相。但就是这个花朵一般的尤二姐,实际是个很懂得混风月场的女人,受贾珍、贾蓉两个色棍父子调教多年,不是一般的尤物可比。这样一个女人留在老公枕边,凤姐能睡得着觉才怪!古人纳妾也有不同:一种是像赵姨娘那样先从通房丫头做起,生了儿子后才晋升为姨娘的,这类人一般出身奴隶,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可言,即便生了儿子,也依旧是半主半仆的身份。还有一种是尤二姐这类,直接被娶进门做姨太太。这类人虽然家庭条件不会太好,但大多不是奴隶,嫁入门后,她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如果生育了子嗣,地位则会更巩固。贾赦谋取鸳鸯为妾时,开出的条件就是"一进门就当姨娘",一步到位,"又尊贵又体面",那简直是对一个女奴的最高礼遇了。何况尤二姐还是珍大奶奶尤氏的妹妹,她一进门,凤姐立马就闻到了一股"争权"的味道!    凤姐无子,地位本身就极微妙,随时随地有下课的可能性。加上这尤二姐过门不满一年便身怀有孕,若真等到儿子生了下来,难保不会赢过凤姐的风头。人都是一样的,当自己手中没有资本时,可以认小服低也愿意认小服低,一旦时机成熟羽翼丰满,人的欲望心便会逐渐膨大,到时候,不是她愿不愿意争的问题,而是各方面的力量就会促使她去争!今时尤二姐看着可怜,但凤姐假若心肠一软任由她下去,日后凤姐必然会尝到其中的苦滋味!凤姐的扫除异己,也有她的不得已。我们看待凤姐和尤二姐之间的恩怨,不能单纯地从家庭、感情等方面入眼,更多的,她们之间体现了一种生态竞争的残酷性。    王熙凤和尤二姐,很像是官场中新旧两朝臣子的一场权力对决。权力对决中从来没有折中一说,更没有并驾齐驱的可能性,大权力永远只能握在一派的手中。而且,多派掌权会令权力过于分散,也很容易造成言之无效、行之不果的后果,普通读者看权谋战术不必觉得血腥残酷,集权,一直是封建政治的主题曲。像王熙凤这样醋劲儿冲天、誓与情敌决一死战的女人,在2000年的封建史中也并不少见。最著名的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独孤氏,她和老公杨坚的故事,活脱脱一部历史真人版的凤姐和贾琏。    杨坚出生在西魏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从小不爱读书,虽然也在贵族学校里上学,但成绩极差。连他自己也常常自嘲"没文化"。当然成绩差的人不一定没出息,仗着是富二代的原因,杨坚从14岁开始就做了官,不满20岁就做到了随州刺史。刺史相当于现如今的市长,但权力要比市长大,除了行政管辖权,还握有一个地方的军权。当时的大将军独孤信觉得杨坚这小子有前途,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日后的独孤皇后。    虽然同是贵族,但独孤家族的实力显然要比杨氏家族强得多,日后杨坚能够登上大统,也多是靠了岳父一家的助力,甚至有点倒插门的意味。独孤皇后在心理上十分具有优势地位,她一向认为自己跟老公是平起平坐的,而且她是个懂政治的女人,贤良明智,从不枉私,很多方面,杨坚的办事能力还比不上她,每每有大事,还得征求她的意见才行。这一点倒是跟《红楼梦》中的贾琏、凤姐两口子很相似,贾琏有什么事都得找凤姐出出主意,老婆比老公有见地。    独孤皇后也提倡女权,坚决不与其他女人一起分享丈夫,她不允许老公与其他女人生孩子,否则见一个杀一个!隋文帝的五个儿子全部都是独孤皇后所生的,这一点在整个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这一点跟凤姐也像,即便她生不出儿子,也不允许其他女人给贾琏生儿子,尤二姐怀了贾琏的种,就只有死路一条!    独孤皇后不光对自家丈夫管束严格,对朝中大臣们也是同等的严厉,如果哪个大臣好色,娶若干个小老婆回来,那一定会成为皇后严厉评判的对象,重则会贬官降职。就连她的亲表弟崔长仁奸淫妇女,她也不肯网开一面,坚决地处以死刑!在独孤皇后的铁腕治家下,后宫佳丽三千如同虚设,任哪个后宫女子都没有胆量跟皇帝调调情,因为调情必死!凤姐屋里的女孩子也是如此,即便平儿,明明是贾琏名正言顺的侍妾,却从来都刻意跟贾琏保持距离,调情这种事,更是从来不敢尝试!    但隋文帝杨坚毕竟也是个男人,而且还是君临天下的天之骄子,男人没有爱吃素的,杨坚也喜欢女人。虽然时时生活在老婆的严格监管之下,偶尔也会有偷腥的想法。话说有一天,独孤皇后生病了,没办法生龙活虎地监管老公了,杨坚就偷偷带了两名侍卫,去了仁寿宫,在梅花别院他见到了美人尉迟贞。杨坚一见之下,简直呆了:太年轻太漂亮了!跟自己那个黄脸婆一比,这美人简直是九天仙女!    当晚杨坚就留宿了。说实话,杨坚其实还比不上贾琏有魄力,贾琏每次偷情时,还敢跟美人吹吹大话,说说要打翻老婆这缸醋之类的豪言壮语。可杨坚连这样的大话也不敢随便吹。第二天早上,杨坚赖床不愿起身,美人尉迟贞就说了:"今晚您在这里过夜,要是被皇后知道了可怎么办?"杨坚一听马上就害怕了,立马穿好衣服跑了出来。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杨坚留宿梅花别院的消息很快就被独孤皇后知晓了,她带了八名宫女,活活勒死了尉迟贞,一个十六七岁的花季女子就这么香消玉殒了。后来虽然杨坚也对着独孤皇后大发脾气,但终究还是没敢怎么样。 历代权女"清异己"背后的无…    《红楼梦》中,贾琏跟鲍二媳妇偷情,被凤姐逮住,大闹一场,后来鲍二媳妇上吊自杀,贾琏闹过之后还照样给凤姐赔了不是。这跟隋文帝、独孤皇后、尉迟贞的故事极像。    独孤皇后生性好妒,她评判一个男人的优劣,往往是以生活作风为依据的。她的大儿子太子杨勇生性宽厚,原本独孤皇后也很喜欢杨勇,无奈杨勇也比较好色,与嫡妃元氏感情不和,娶了四个美艳的小妾,这就很让母亲生气。再后来,元氏因病去世,独孤皇后就此认定杨勇因宠爱小妾而谋害嫡妃,坚定了她要废杨勇的决心。与此同时,她的另一个儿子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很懂得筹谋,明明他是个荒淫无度的男人,偏偏与老婆萧妃装出一副恩爱夫妻至死不渝的样子,他家里一个小妾也没有,走到哪儿都是只有老婆一人。这就很受母亲的青睐,后来,杨广果然凭着高超的演技登上了太子宝座。    独孤皇后寿命不长,40多岁便去世了。独孤皇后死后,杨坚算是彻底解放了,办完了老婆的丧事,马上就安排泡妞事宜。那时候隋文帝已经接近60岁了,花甲老翁了,但他好像才刚刚开始经历人生情欲,他曾一晚接连召幸两位嫔妃,似乎要把之前亏欠的全都补回来!之前英明神武的隋文帝彻底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知淫逸取乐的老男人。老年人经不起这样频繁的消耗,没几年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了,后来儿子杨广嫌老爹死得太慢,索性领兵逼宫,他的手下用匕首结果了隋文帝,这年,杨坚64岁。    独孤皇后生前,她身边的男人个个对她唯命是从,但她死后,他们谁也没有按照她所期望的轨迹去生活。凤姐也是如此,她手握大权时,贾琏不敢对她动手。但当她的靠山纷纷倒台,等待着她的,又将是如何的命运呢?    王熙凤的婚姻维权战,最终并没有彻底戒掉老公的花心,相反,却让贾琏一步步走向了她的对手位置! 重臣无善终:不善结党导致…    重臣无善终:不善结党导致凤姐一败涂地    曾经有人说:封建社会的等级授职制好比是个水中筛金的过程——沉进水底的是金,浮于水面的是尘。可惜的是,大多帝王往往看不到沉进水底的真金,或者说,帝王周围的官员们也不希望老板看到真金、选出真金,于是乎,一批批的筛金最终只选出了尘土。    这是皇帝老板身边的下属员工最满意的结局:尘土既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更容易被拉拢过来同流合污。    泱泱五千年,像唐宗宋祖汉武大帝这般可以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名君实在太少,那是百年一遇的明君。除去这些名牌老板,剩下的更多是些眼光平平、智商也平平,和满朝文武一样每天打卡上下班混日子的皇帝。    偌大的官场中,人人都懂得连纵术,入官场前先得学会四个字:结党营私。如果不懂得为自己拉拢同力军,不懂得把自己的利益跟其他人的利益进行捆绑,那绝对在这百尺朝堂上站不稳脚跟。    《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就是一个浓缩的小朝廷。这个朝廷里,有极善于搞组织、拉同盟、结关系的,比如宝钗、袭人。袭人在怡红院,为了对抗劲敌晴雯,几乎把所有的各层同事员工全部拉到了自己帐下,部门里的小丫鬟、老仆妇也多以她为尊,可以这样说,怡红院里,除了晴雯芳官等个别不协调音符外,其他上上下下人等全是袭人的同盟军,怡红院就是袭人的天下,连贾宝玉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还得先想着法子把袭人支开,再偷偷派晴雯去做。宝钗更不用说了。史湘云第一次出场,先是一顿猛夸宝钗的好,湘云对宝钗,简直是哭着喊着叫"亲姐姐",薛宝钗真是把官场连纵术着实地普及到了荣国府。林黛玉、史湘云、邢岫烟……个个受过她的好处,这其中有宝钗善解人意为别人分忧的成分,也不可否认她笼络人心的一面。薛姨妈、薛蟠、薛宝钗母子三人来到荣国府,是投住在亲戚家的寄居客,薛宝钗在荣府才是真正地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她尽力拉拢人心有她无奈的一面,当不得家、做不得主的滋味很难受,只能尽力地学乖卖乖,才能做个讨人喜欢的亲戚。    比之于宝钗、袭人,黛玉、凤姐则是相对应的反面典型。林黛玉跟晴雯很像,聪明伶俐,脑袋好用,也懂得随机应变,可惜对官场人世的凶险认识不足,心里总有盲目的乐观,同时也不愿意抛下自己的清高姿态去收买人心。故而,黛玉、晴雯不懂结党,不善营私,最终只能被别人占了先机。    比之与黛玉,凤姐有不同,也有相同。看看荣国府中,凤姐真正的知己有谁呢?身边的平儿为她着想,多半是出于奴仆的忠心,把她当成饭碗和靠山,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地敬她爱她;林黛玉虽然与她嬉笑怒骂谈得来,但背后早就把她的心底所藏的"私"看得透透的。剩下的就更别说了,宝钗从不跟她正面打交道,李纨、尤氏跟她面和心不和,迎春、探春、惜春不是有事根本不登她的门。书中有描写的凤姐的好朋友,恐怕只有东府里那个短命的秦可卿。秦可卿一死,凤姐的心事也无人可懂了。就算是贾母疼爱她,人前人后给她体面,但她依旧是孤家寡人一个。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凤姐就是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如果身边一个可信赖的朋友也没有,即便有再多的钱又怎样?人人都是敌人,人人都想整倒你,你能有好日子过吗?    凤姐不是黛玉一般的清高淑女,不会不屑于非常规手段,只不过凤姐虽然家底儿挺厚,但太抠门儿。你不先给别人好处,别人怎么能够给你好处呢?宋江一介文弱平庸的中年男人,之所以能够统领梁山百余号亡命徒,你以为靠的是什么?不外乎是大方,舍得花钱!这一点,凤姐就正好相反,交朋友可以,花钱绝对不干!    凤姐的聪明是一种精明,而女人的精明本身就是一种距离感,即便合作者,也会被她的精明多吓出了几个心眼儿,怕被算计,看到她就想防着她,凤姐想找个合作者,其实也很难。这也是凤姐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同僚,没有把别人的利益与自身利益进行捆绑,到最后,她垮台,对别人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伤不到别人的皮毛筋骨,大家乐得墙倒众人推,扳倒了你,就等于为大家扫清了一个障碍!何乐而不为?    从《红楼梦》开篇起,荣国府、宁国府就已经进入衰落期了,这一点,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已经讲明了,只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宁荣二府当时是苟延残喘的阶段。这时候的当家人实际上不好当,谁当谁是替罪羊,大环境无可逆转,居家过日子,没钱应酬柴米油盐是铁的事实,这不是单纯凭能力就能解决得了的。实际凤姐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注定了是个悲剧,不论她做得如何,都只能在家族的衰败史上扮演一个罪人的角色。    "当家人,恶水缸"这样的道理谁都明白,一个家族的管理者本身是众矢之的,做得好了是你应当应份,不然凭什么让你当领导?!但是做得不好了,就全都是你的错,因为你没有能力让大家伙都过上好日子!当官,能挨得了骂是很重要的一项心理素质,怕挨骂的人就不要去当领导!    凤姐其实是很了悟这个道理的,她也知道自己这些年当家得罪光了人,没行下春风,自然也不盼望秋雨,她不指望任何人说她的好话、替她说好话,她只是一门心思捞自己的利益,捞完之后脱离"官场",舒舒服服、富富裕裕过自己的下半辈子。这种想法是很完美,但凤姐毕竟读书少,她自始至终没搞明白一个道理:古来重臣多无好下场,越是身居高位,越是落个"登高跌重"的下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清帝王,哪一个不是上台就开杀戒,肃清一干开国功臣!    秦可卿死前曾托梦凤姐:"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 重臣无善终:不善结党导致…    这两句俗语说得真好,一句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另一句是"登高必跌重"。表面上看,这两句话说的是浩浩荡荡的宁荣二府,但实际这两句话明明白白是说给凤姐自己听的。如果当时凤姐真的能够听得懂这两句话的意思,仔细品品"水满则溢"、"登高跌重"的真滋味,也许日后她的命运会有很不一样的发展,可惜的是,凤姐把良言当成了耳边风,也致使她日后输得一败涂地,甚至搭上了身家性命!    这就是凤姐之所以最终会输得一败涂地的另一层原因:重臣无善终,自古皆如此。    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这是个不变的官场潜规则。"朝承恩,暮赐死"的事情在官场中实在太多太多,尤其当官员面临改朝换代之时。在前任领导那里,你不算有过错,但到了后任领导这儿,也许就该砍头掉脑袋。领导与领导的立场是不同的,同样一个人、一件事,在不同的领导眼里,也会有不同的界定。做得越多,做得越大,越有翻船的可能性,一个人的能力,是把双刃剑,可以制敌,也可以伤己。古代官场上的所谓不倒翁,大多都是些无所作为、无关痛痒的闲官,不肯做事,当然不会出错。不过,像凤姐这样爱表现、爱出风头的人是不会甘于平凡的。不可否认,凤姐其实相当有才,而且也爱才,她不屑于与庸人为伍。凤姐评价一个人时,基本上都是从才能方面着眼的,她提拔小红,轻视尤氏,赞赏黛玉,处处离不开一个"才"字。凤姐的眼界相当之高,一般人她看不上眼,也不屑于与之为伍。又精明、眼界又高,她轻视别人,别人又满心思提防她,一旦势头有变,倒霉的当然先是她!    凤姐输在"权力"二字,尤其输在"独权"二字。独揽大权是风光事,但不见得是好事,多一个同盟军,就多一份安全。人多好办事,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大俗话,它反映了世俗最直白的真理:当很多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的时候,这份利益一定可以变成现实。但只一个人为了利益而战,那这份利益,也许就只是一个人的镜花水月了。现代的"凤姐"们,实在该补一课连纵术!    全书选载完毕,更多精彩,请见原书。呼吁购买正版。
E书联盟搜集制作,更多请记住本站网址:http://r.book118.com或http://www.book11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