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天交警队有人吗:《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重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19:17
文化高地正崛起 重庆推进文化建设纪实    人民日报记者 王建新 崔佳

    “亚细亚的美丽在山城飞起来!”10月10日晚,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灯光璀璨,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三届中国重庆文化艺术节在这里拉开大幕。20多天时间、5大板块活动、百余场演出,将为山城人民奉献一台缤纷的艺术盛宴。
    同一时刻,在地处重庆繁华地段的观音桥广场,众多市民也在优美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其乐融融。金秋十月的夜晚,这两处场景交相辉映,展现出山城重庆文化风景的曼妙身姿与和谐韵律。
    近年来,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与部署,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未来、抓民生的理念。2009年6月,市委召开三届五次全会,专题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重庆文化改革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里程,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重庆要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西部的“重要增长极”,必须通过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在全社会激荡起不甘落后的志气,奋起直追的勇气,后来居上的豪气,把全市上下的干劲调动起来,智慧凝聚起来,才可能超越自我,提速发展,完成中央赋予的重任。
    唱响主旋律 提振精气神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持,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担当,催生了抗拒低俗文化的精神底线和建设主流文化的自觉行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6月以来,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相继在重庆举办了“党的执政经验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等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众多权威专家学者,会聚山城“论剑”。
    这是重庆在以一种更内在的方式向党的90华诞献礼和致敬,这也是重庆文化建设的一道厚重底色。重庆文化改革发展,含着一个坚实的内核与支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流价值观。
    从“弘扬红岩精神,塑造当代重庆人”活动的开展,到对三峡移民精神的提炼,再到“重庆城市精神”的讨论,重庆这个新兴直辖市的精神文化之路“脉络”清晰可见。全市深入开展世情、国情、党情、市情、民情“五情”教育,在大学生中开展“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等“六个一”实践活动,目前全市参与大学生已超过50万人次。
    在文化建设中,重庆坚守“文化立场”,努力传递真善美,提振市民精气神。近年来,每年举办“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和“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推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建成国家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34个。重庆卫视还率先在全国停播商业广告,打造公益电视频道。
    今年1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不时有人用手拭去悄然流下的泪水。感动人们的是一位普通的基层司法干部的事迹。她叫刘玉美,生前是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街道司法所所长。她20年如一日,在基层岗位上成功调解1500多件民间纠纷,实现了辖区内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服刑人员无一重新违法犯罪。2010年1月16日,她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年仅46岁。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正确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就会失掉主心骨。”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事忠介绍说,2008年6月以来,重庆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该活动始终贴近人民大众的兴趣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已成为山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一个生动例子是:如今在重庆,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不少人都随身携带“口袋书”——这本名为《读点经典》的小册子,包含古今经典语录、诗词佳作和散文精粹。目前,全市已累计举行一定规模的红歌合唱20.8万场、出版发行《读点经典》33辑2200万册、经典诵读10万多场、故事会18.2万场,手机和QQ用户转发箴言3亿多条次。市民参与面达97.3%,满意度达96.5%。
    服务重统筹 文化惠民生
    ——发展既要讲物质,也要讲精神;民生改善既包含物质的提高,也包含文化的丰富。文化惠民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
    城乡群众怎样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重庆的破题方法是:一手抓“强身健体”的城市文化建设,一手抓“固本强基”的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构建“大型文化设施+区县文化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渐将头痛的难题变成高兴的话题。
    近5年来,重庆主城投入近100亿元建成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17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还为主城9区以外的31个远郊区县各支持3000万元,用于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四大件”建设。
    一幢幢耸立在山城中心地带的标志性文化建筑,让许多重庆人为之自豪。但更让他们感觉实惠与温暖的,是遍布城乡、就在身边的各类文化场所,正是这一处处小楼构成了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天上落雨地上耙,黄丝马马在搬家;有的搬到田坎上,有的搬到石旮旯……”在巴南区木洞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几乎每天傍晚都有很多山歌爱好者在练嗓子。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洞山歌在当地如今几乎人人会唱。记者在这里看到,700多平方米的小楼内设有多功能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培训教室、棋牌室等,群众可以免费看书,开展文体活动。
    文化惠民的阳光,照射着山城的每一扇门窗。目前,重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区县、乡镇、村三级全覆盖;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84个、街道文化中心97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已顺利完成。
    舞台搭建起来了,内容提供如何保障?重庆市广泛开展了送电影、图书、故事、戏剧、展览、春联“六下乡”活动。5年来送图书下乡1796万册,送展览下乡超过1500场,组织各专业艺术院团演出下乡5000多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目标。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市各地组织近1000场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过了一个快乐节日。
    同时,重庆还因地制宜,通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着眼打造文化品牌。全市各地大力实施群众文化“一地一品”工程,铜梁、丰都、黔江、垫江、永川、万盛、璧山、巫溪等多个区县创办了特色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会,打造出铜梁龙文化节、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巫山红叶节、垫江牡丹艺术节等一大批特色文化品牌。
    改革激活力 效益双丰收
    ——既要通过改革增添活力,壮大实力,也要处理好文化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与精神文化产品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宣教功能之间的关系,实现双赢
    重庆市歌舞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首吃螃蟹”。6年前,困难重重的歌舞团整体转制,划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2010年,公司总收入达到2796万元,比改制前增长8.8倍;完成演出场次约200场,增长2.8倍,职工平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多。
    重庆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2004年,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它是由市政府出资组建并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公司,解决了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缺位”问题。目前,市歌舞团、杂技团、曲艺团、京剧团等6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成功组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并逐步做大做强。全市108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运行机制。
    改革过程中,重庆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明确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保留原事业人员身份;坚持“转制之后财政投入不减反增”,市财政还一次性给予每个转制院团400万元改革配套经费,切实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关键问题,确保了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后,作为文化企业,自然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又必须注重其社会效益和宣教功能。二者关系如何处理?重庆认为,应该也可以实现双赢。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红岩联线的成功运作。
    重庆是一座“红色”城市,孕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早在2004年4月,以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和红岩革命纪念馆为依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的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就宣告成立。此后,红岩联线整合了城口红军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等9家分散在全市各地的革命历史文化纪念地,探索对革命传统文化进行规模经营。最近几年,每年推出一个红岩文化展演新项目、红岩魂展览,在全国386个城市巡展,超过3800万人次参观。今年国庆长假,红岩联线旗下各景点接待游客人数达48万人,今年接待人数已突破500万。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2010年,重庆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8.75亿元,比2006年净增150.18亿元,增长169.5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从2.5%提升至3.01%。同时,通过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活力也大大提高,仅2010年就举办、承办各类演出1500余场。精心创作推出了《周恩来在重庆》、《解放大西南》等20余部电视剧,以及舞剧《邹容》、话剧《三峡人家》、川剧《李亚仙》、京剧《金锁记》、杂技剧《花木兰》等一批精品力作,先后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多项大奖。                  
(原载10月11日《人民日报》1版)

文化体制改革,焕发巴渝文化生命力 
    本报记者 何方 实习生 徐松  来源:重庆日报
    2003年,重庆文化体制改革“元年”。
    这一年,重庆、北京、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在内的9个省市和39个宣传文化单位,投入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滚滚洪流之中。
    今年5月初,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对已完成中央既定的各项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进度较快的12个省(区、市)和72个地(市、盟)予以通报表彰。
    重庆,榜上有名。
    历时8年的重庆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创新史,更是一部令世人瞩目的改革史——
    从“办”到“管”,激活文化生产力
    国庆前夕,江北区北滨路,第四届重庆读书月重庆书市开幕第一天。
    一大早,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大四学生曾乙就来到了现场,琳琅满目、种类丰富的精品图书,让他心里乐开了花。
    这里不仅有莫言、路遥、陈忠实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也有不少女性作家的作品,如张爱玲、毕淑敏、三毛、张小娴等。
    “在书市上买书比在外边买划得来,这里的折扣大。我自己买了两本,还帮室友带了一本。”曾乙高兴得合不拢嘴。
    侦察了一大圈,曾乙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刚刚看到很多1折特价精装图书,包括医学、科技、文学等门类的经典作品。我已经买了两本珍藏。国庆的时候还会跟朋友再来看看,再买几本好书,给自己充充电。”
    对曾乙这样的年轻市民来说,文化体制改革或许只是一个深奥的名词,但他们对这场历时8年改革的直观理解就是——花最少的钱,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发展成果。
    如果没有经历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为本次书市的卖家之一,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就不可能提供出如此对“市场胃口”的文化产品。
    时间回溯到2005年3月,我市掀开了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第一波高潮,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及区县分公司全部完成转企改制。
    去年,全市3家国有图书出版社、6家经营性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和3家经营性互联网出版机构也完成转企改制,市级和区县绝大多数电影公司也交上了一张张成功的转企改制答卷。
    市文改办负责人介绍,8年来,我市先后有108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变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也渐进式地实现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主要管理直属单位向社会管理转变。”这位负责人解释,改革之初,此举主要是针对文化市场管理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职能交叉、管理缺位等问题。
    理顺宏观管理机制,在改革的第二个年头便结出硕果。
    2005年,我市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集中行使原分属市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等3个部门的文化市场行政处罚权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能。
    随后,各个区县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如雨后春笋,遍布巴渝大地,净化了文化市场,给老百姓撑起了一片蓝色的文化天空。
    由于改得早、改得彻底,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效能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文化市场的规范发展,被中央文改办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我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市“扫黄办”)还连续6年被全国“扫黄办”、文化部表彰为先进单位。
    面向市场,啃下院团转制“硬骨头”
    撕碎的老照片、布满蜘蛛网的舞台、只剩下骨架的白骨龙船……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布景,出现在我市原创的大型现代交响舞剧《邹容》之中,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好奇心。
    “看完演出,很多年轻人对本土文化深感自豪,也让我们增强了扩容本土市场的信心。”重庆歌舞团公司总经理张欣说,《邹容》从创作、排练到搬上舞台,历时5个月,很多观众在散场后跟她讲,这一场演出,大伙儿看得很激动,觉得自己掏腰包看《邹容》,太值了。
    在演艺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又岂止市歌舞团。 
    没有一张赠票,观众乐意埋单听民乐,上座率高达八成;曲艺“粉丝”包车随团连听3场,从惠州追到深圳、东莞……从今年9月初开始,由市曲艺团、民乐团原创的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巴渝风》启动全国商业巡演,近百名演职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刮起了一股民乐热。
    9月2日,广东惠州站,《巴渝风》第一场演出。100分钟的演出结束后,在观众的热情掌声中,演员们两度返场加演节目。
    《巴渝风》执棒指挥、国家一级指挥王石民说,第二天一早,市曲艺团赶往第二站深圳,没想到惠州的3位“粉丝”驱车百里,又出现在深圳剧院。《巴渝风》在广东演出了3场,他们就连听了3场。
    专业文艺院团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痛点。如何让老牌文艺院团走向市场,而且还要从“吃饱”走向“吃好”,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儿。
    一方面,为了增强市场生存能力,各大文艺院团聘请专业团队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运营战略、演艺市场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另一方面,改革中,各级政府一改过往单纯的“输血式”补贴,着力培育起合格的市场主体。“不是推向市场就不管,而是政府帮扶的方式从‘养人’变为‘养事’。”市文改办负责人表示。
    在充分研究政策的基础上,我市通过“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和“转制之后财政投入不减反增”,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两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从去年起,政府购买文艺演出场次由每年1000场增至2000场。同时,市财政对市级文艺院团的演出按场次进行补贴,一个院团每年演出总场次不得少于100场,对超过的场次,分别给予补贴。
    目前,我市市级文艺院团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交出了一张完美“答卷”——
    6年前,“首吃螃蟹”的市歌舞团整体转制,划入重庆广电集团(总台)。2010年,公司总收入达到2796万元,比改制前的318万元增长8.8倍;完成演出场次约200场,增长2.8倍,职工平均收入也翻了一番多。
    去年,市杂技团、市曲艺团、市越剧团3家院团与市演出管理处全部资产合并,组建成立了重庆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打包”实施4个单位转制。仅仅一年时间,重庆演艺集团的所属院团全年总收入比2009年增长184%,完成演出场次比2009年增长25%。改制院团员工年收入比改革前翻了一番,更加坚定了大伙儿以改革促发展的信心。
    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型国有文化集团成为中流砥柱
    今年暑假刚刚过去,在华东某高校读大四的重庆籍学生朱可宜踏上返校旅程。临行前,母亲在她的行李箱里塞进了新出的几册《读点经典》。
    “33辑《读点经典》我全部集齐了,还有漫画版本呢。放假前,江苏的同学专门托我带几本回去,准备放在寝室当‘枕边书’。”朱可宜笑着说。
    小册子《读点经典》,变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品牌。目前,该系列丛书发行量突破了2000万册,每天还有大量的订单,从全国各地“飞进”重庆出版集团。
    在市委书记薄熙来的亲自策划和指导下,从2008年12月开始,市委宣传部组织西南大学、重庆出版集团编辑出版了《读点经典》系列丛书,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今年,市委宣传部《读点经典》编委会再次推出了《中外朗读经典诗文选》、《古今中外箴言1000则》、《读点经典精选本》等3本书,形成了《读点经典》系列丛书。
    改革浪潮中,我市宣传文化部门紧扣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收获了丰厚的社会效益,也赢得了很高的市场认同度。
    小小的手机,也能体现改革的硕果。
    去年,南非世界杯期间,家住渝中区大坪的铁杆球迷张咏,体验到了完全不同的“手机世界杯”。
    赛事战报、各方评球、比赛花絮、赛事预报和诸强动态……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精彩栏目,让张咏“玩转”手机报,过足了一把瘾。
    8年时光荏苒,改革的春风吹绿了巴渝大地。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抓大扶小”:一方面,做大、做强大型国有文化集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发展一大批中小型和微型文化企业,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使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壮大。
    “我市国有文化集团整体实力,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已成为重庆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中流砥柱。”市文改办负责人如是评价。
    与此同时,我市还加快了推进重大文化项目和基地建设的步伐,重点打造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以及巴国城、洪崖洞、綦江版画、商界传媒等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5月,我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代表市政府作为出资人,负责监管市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系统企事业单位所占有、使用及运营的国有文化资产,解决了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代表长期“缺位”的问题。
    市文资公司成立以来,加强监管、服务发展,使全市国有文化资产的经营日趋规范。
    数据最能直观地说明问题:2010年,公司监管的四大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63.65亿元,同比增加7.46亿元,增长13.27%;实现利润2.52亿元,同比增加2923万元,增长13.09%;年底资产总额为141.01亿元,比年初了增加10.79亿元。
    一幅令人憧憬的产业蓝图,正在巴渝大地上变成现实。
    文化事业、产业“双马”齐驱
    多年前的某个冬夜,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副馆长厉华一边看着一张全国地图,一边在心里琢磨:一年大约有30万人来参观,10年才300万人,全国十几亿人,大多数人很难有机会来重庆……一个大胆的想法闪现脑际:“我们把展览送上门去让他们看!”
    这就是“红岩联线”诞生的前夜。
    在此之前,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各自为政。当时,红岩革命纪念馆平均年接待量甚至仅有30多万人次。
    2004年4月,以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红岩革命纪念馆为依托,整合重庆红色文化资源的红岩联线成立。
    如今的红岩联线,因与市场热点完美结合而大获成功:打造“数字红岩”,推出系列动画和互动娱乐项目;在“不朽红岩”网站,人们可远程参观红岩景点,在网上留言和开设论坛;红岩联线“送上门”的《红岩魂》展览,已踏遍了全国238个大中小城市,7000万人受到红岩精神的洗礼。
    与红岩联线有着类似经历,作为事业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之一,三峡博物馆在我市文化体制改革浪潮中迅速提升了服务水平,增强了全国影响力。
    据统计,三峡博物馆去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68万人次,讲解7831场,并加大文化产品的开发力度,全年度开发文化产品12种32款14700件。
    同样,在区县级层面,沙坪坝区文化馆改革中创新机制,改变“旱涝保收”的传统模式,变计划管理为市场差异管理,提高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两次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红岩联线、三峡博物馆和沙区文化馆的亮点频频,正是重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有力证明。
    市文改办负责人介绍,在文化事业发展层面,我市探索出“点、圈、线、体”结合的新路子,为全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我市聚财力抓“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出重拳抓“线”,在西部地区率先树起广播电视城乡统筹的标杆;高标准抓“圈”,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建机制抓“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
    其中,改革中的硬件建设上,我市建成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剧院、重庆广播电视大厦等17个重大文化设施,总投资67.48亿元,新增建筑面积71.58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全市40个区县累计建设大型文化设施119个,总投资51.21亿元,建筑面积117.75万平方米。乡镇和村级层面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工程。
    在文化产业层面,重庆也一路高歌猛进: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2008年比2003年翻了两番以上,2009年占GDP的比重突破3%,2010年产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238.75亿元,占GDP的比重约3.01%。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历时8年的文化体制改革,让重庆这座古老之城、英雄之城、红色之城,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正迈开坚实的文化建设步伐,稳步走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笔书写下铭刻山城历史的辉煌篇章。 原载:http://www.szhgh.com/?action-viewnews-itemid-6061
相关链接: 薄熙来:纪念辛亥革命,我们一定要继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香港主流媒体关注重庆改革与发展——黄奇帆与香港主流媒体交流座谈实录

视频:文强检讨书内容曝光 后悔当初没听薄熙来的话

视频报道:薄熙来:共产党人就得有一点硬骨头,无欲则刚

薄熙来:中国需要企业家,也需要思想家--毛主席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视频: 共同富裕的路子可以大获丰收--薄熙来与全国知名网站老总座谈 0922

百老德育讲师团致信薄熙来:精气神使重庆发生巨变

胡锦涛堂弟胡锦星盛赞重庆施政

朱佳木:重庆实践让我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希望

重庆模式理论根据暨改革的困局与出路

陈晓枫演讲视频:无可超越的--毛泽东领导智慧【培训课程】

视频: 孔庆东:温总理给我们带来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