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国税局待遇怎么样:史前社会(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8:53:15

史前社会(2)

 

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中国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种植粟等作物,以磨制带锯齿石镰、石锄、鞋底形石磨盘与石磨棒等作为农具。制陶业比较原始,采用手制;三足钵、月牙形双耳壶、三足壶和鼎等陶器在造型上别具风格。住房是方形与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有储藏东西的圆形窖穴。人死后埋入氏族公共墓地,皆长方形土坑墓,多有陶器与石器作随葬品。该文化与磁山文化关系密切。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缺项。

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分析,考古学家认为我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

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1921 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在距今约六千年前中原地区普遍存在,现已发现同类遗址达 1000 多处,著名的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南陕县庙底沟、安阳后岗等。磨制石器广泛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仰韶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刀等,刃口锋利,眼孔匀称,有的还装有木柄。此外还有大量制作精致的骨角器。

陶器制作是我国先民的重大发明创造,新石器时代已由手制转为陶轮,以红陶为主,亦有彩陶。
    仰韶先民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同时也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等。渔猎和采集转为辅助性生产。

仰韶先民开始由群婚家族过渡到对偶家庭。但因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这种对偶家庭尚无独立的经济,“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氏族成员是作为整个氏族公社的一分子而存在,并不是以家庭为基本生活单位的。他们集体劳动,财产统一分配。妇女仍是生产与生活的主导力量。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临潼姜寨原始村落有严格的布局,两条濠沟划分居住区和墓区,居住区内有一约 4000 平方米 的中心广场,周围分布 5 个建筑群。各建筑群中又有一大型房址,周围又分布一十二座中小型房址。每个建筑群就是一个女儿氏族,中小型房址是对偶家庭之所。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农牧业和手工业中渐居主导地位,对偶家庭开始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日益增多,“这些财富,一旦转归各个家庭私有并迅速增加起来,就给了以对偶婚和母权制氏族为基础的社会一个有力的打击”。母权制“十分自然地”步入父权制。

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继仰韶文化发展起来的是龙山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左右, 1928 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主要分布河南、陕西、山东、河北。毗邻的湖北、江苏、辽宁、甘肃亦有类似遗存。

龙山磨制石器更为普遍、精细,大型的磨光石斧、扁平的石耜、多达十三孔的石镰、三角形石犁等层出不穷。制陶技术也有明显进步,器形日见匀称,种类日见增多,并掌握了高温封窑使铁元素充分还原的技术,烧出了灰陶和黑陶,其中龙山蛋壳陶堪称制陶工艺之极品。

火候的提高,又为金属冶炼创造了前提,开始是天然铜矿石的冶炼,器物多为红铜;后有少量铜锡、铜锌合金。铜器数量虽少,却为生产工具的革命性进步奠定了基础。

龙山人们仍为定居农耕,畜牧业发展较快,鸡犬猪羊牛马六畜兴旺。

随着一夫一妻制家庭的确立和财富的增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形成。男女合葬墓消失,单人葬盛行,妇女多随葬纺轮,男子则为生产工具。成年男女合葬墓出现,男子往往居中且随葬品也多置男方。随葬品多的可达一百八十余件,少的则一无所有。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考古发掘证明,龙山文化与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