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公路局局长是谁:.我国森林景观设计原则初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31:27
                                                                         郝小飞  贾黎明

         摘要:森林需要设计,尤其是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森林公园及风景游憩林,其建设正从 “发现”美景阶段向“创造”美景阶段过渡,因此急需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园林设计理念、山水画等的构图原理以及传统审美理念,结合英国森林景观视觉主动设计途径理论和我国造林原则,初步形成了我国特色的森林景观视觉设计途径原则。即“因势成形”、“巧于凭借”、“精在体宜”、“多样统一”及“适地适树”,设计的目标要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该原则的提出为我国形成成熟的森林景观视觉设计理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森林景观;设计途径;设计原则在高度发展的城市化社会中,人们每天紧张的生活,面对着水泥森林,然心中依然留念记忆中的绿色森林,那里有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城市森林可改善城市生活的质量和环境已成为共识,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在加拿大和美国首先得到研究,随后在各国得到普及。森林需要设计,尤其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森林。因此,森林景观设计成为城市林业研究的核心, 特别是我国森林公园及风景游憩林建设和管理将从目前“发现”美景阶段向“创造”美景阶段迈进,亟需一套设计理论作为指导。

林业科学百科全书将森林景观设计(Forest Landscape Design)定义为景观设计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指在现实、行政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为满足一系列经营管理目标,对新造林和现有林的采伐、收获进行的以景观为目标的施业设计[1]。加拿大哥伦比亚林务局则采用视觉景观设计,将其定义为用于解决和平衡森林采伐与努力维持森林优美景观之间矛盾的一系列设计原则,主要强调如何让森林采伐和更新尽量减少视觉影响或增加视觉质量[2]。英国的森林景观设计师Oliver Lucas主要从森林要素来定义,在其标志性著作《The Design of Forest Landscapes》中,虽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可归纳为,森林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不同的森林景观要素,如用材林、野生生物保育林、道路、伐区、为保护水质和控制鹿群而留出的空地、停车场、围栏和大门等合理设计和配置,以达到反映场所特质的满意的外观的过程[3]。

森林景观设计在国外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学科,并已经纳入到林业教育的环节。森林景观一般规模相对较大,处于地形结构复杂的场所,一般自然过程和格局占支配地位。各个国家因林情、地形等不同纷纷建立自己的森林景观设计体系,如英国的主动设计途径(Proactive Design Approach,PDA)、美国的视觉管理系统(Visu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VMS”)和风景管理系统(Scenic Managements System, SMS)、加拿大的视觉景观设计(Visual Landscape Design, VLD)、爱尔兰的平衡和综合策略(Holistic Balanced Forest Landscape Strategy, HBFLS)。国外森林景观设计理论的建立是以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然我国森林景观设计研究却刚刚起步,我国显然不可能走类似的路子,因此必须结合我国文化特色以及我国林业发展状况,在借鉴优秀的设计途径基础上,提出理论性的原则。该方法也是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的方法。

笔者认为,中国自己的森林景观设计原则要有三个特征(1)具有科学的内涵,借鉴优秀国内外经验;(2)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符合我国审美要求;(3)具有中国特色语言,符合我国表达习惯。

本文通过借鉴英国的主动设计途径的原则[4]入手,借鉴吸收我国山水画和园林等领域的构景原则和理念,同时结合我国林业设计优秀理念,初步构建我国森林景观视觉设计的理论系统和技术体系。这是因为我国自古就有“风景如画”,“宛若画游”等理念,同时我国山水画与古典园林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画家同时是造园家,造园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山水画思想,因此将山水画领域的构图原则和理念以及古典造园理论引入到森林景观设计原则一方面丰富了古典造园理论的应用,同时也让我国森林景观设计原则有源可寻;从国外来看,英国的主动设计途径相对其他设计理论而言,具有实践性强,是众多国家森林景观管理与设计的理论源泉。

一、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设计途径分析

当今国外在森林景观设计领域主要有英国的主动设计途径、美国的视觉管理系统和风景管理系统、加拿大的视觉景观设计、爱尔兰的平衡和综合策略等,综合来看英国主动设计途径在当前森林景观视觉设计中居主导地位,是其它许多设计途径的理论基础,且更适于创造优美森林景观。英国的景观设计师认为形状、视觉力、规模、多样性、统一性和场所精神等是森林景观设计最重要的6项原则,它们对感知有重要的影响,并与设计结果的好坏有紧切的联系。其设计体系可概括为森林的形状要依随地形和植被格局中的视觉力,在凹处和山谷处被引导向上,在凸处和山脊处被牵引向下;森林规模要呼应相邻地带的景观规模,从山谷和山麓到高处和山顶的规模要逐渐变大,不同景观要素之间可按"三分之一"法则进行配置;森林设计要寓多样于统一,维护并促进场所精神[4]。

(二)我国审美情趣

我国的审美情趣受文学传统和山水画领域的审美思想影响颇深。古典园林则完美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在营造过程中受到了诗词和山水画的影响,因独具特色审美趣味而成为世界园林中的奇葩[5]。《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其中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精在体宜,巧于因借等理念,成为我国造园原则之一[6],我们经过新的诠释,可用于森林景观设计原则中去。

山水画的艺术观念为中国园林设计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从而影响了整个东方的景观设计理念。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对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立意有较大的影响;王维将诗情和画意合二为一,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该理念在成为古典园林意境内涵之一。山水画家往往需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达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成为无数造园家的设计原则。

山、水、林的关系是森林景观设计需要协调关键要素,我国对此有众多绝妙分析。宋代韩拙《山水画全集》提出“木有四时,春英夏荫,秋毛冬骨”。宋代郭熙《林泉高致》又作了更为精深的描述“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路随地作低平”、“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山以水为血脉,以草地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林泉高致》中的《山水训》有“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春山烟云绵连,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清代画家恽南田《瓯香馆画跋》提出“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思之意。”明代沈颢在《画尘》提出“于春如庆,于夏如竞,于秋如病,于冬入定”;王维《山水诀》中指出“山藉树而衣,树藉山为骨,树不可以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以乱,须现树之光辉”,讲述了山丘布局与花木配置的辩证关系,实现了《园冶》中所写的“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然天开”的艺术效果[7]。

山形、水势决定着森林景观在空间上的格局和功能,前人对山、水、木关系的阐述是我们当代可以借鉴宝贵经验。“虽由人作,宛然天开”成为我国造园领域的最高目标。

(三)中国化的语言

在英国的主动设计途径中,森林的形状是最重要的原则,同时森林的形状要依随地形中的视觉力,研究中我们发现,其与我国对“形势”的阐述有许多相似之处。

形,概指近观的、小的、个体性的、局部性的、细节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势,指远观的、大的、群体性的、总体性的、轮廓性的空间构成及其视觉感受效果.关于“势”的概念,因对象不同,内容也有差别。有专指神态的,亦有空间构图的意思。如“力存在于物理世界中,同样也存在于人的心理世界。故静物显示力的倾向,必反映于人脑,形成心理上的张力运动。这是一种“势”的作用[8]”。

早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就见广泛应用,甚至还有专以“形”、“势”为题的论述,如《管子》中的《形势》、《形势解》诸篇,《孙子》中的《形篇》、《势篇》等。其中,“形”有形式、形状、形象、表现等意义,“势”则指姿态、态势、趋势、威力等意义;而形与势相比较,形还具有个体、局部、细节、近切的涵义,势则具有群体、总体、宏观、远大的意义。 

风水中有形势之学说,运用建筑形体及其它环境景观构成要素,如地形地貌,山川植被以至光色等等,进行空间组合。使在体量、尺度、造型形式及至质地肌理等方面大小高低、远近离合、主从虚实、阴阳动静等变化,都能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在感受效果上,特别是视觉感受效果上,引起审美愉悦,并臻于艺术上的完善[9]。传世较早的风水要籍如《管氏地理指蒙》、《郭璞古本葬经》等所载:“远为势,近为形;势言其大者,形言其小者。”, “势居乎粗,形在乎细。”、“势可远观,形可近察。”、“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为形之大者,形为势之小者。”、“形即在势之内。”,“势即在形之中”、“势如根本,形如蕊英;英华则实固,根远则干荣。”,“势与形顺者吉。”、“势来形止,前亲后倚者为吉。”,“形势相登,则为昌炽之佳城。”,“形全势就者,气之旺也。” 、“形乘势来。势与形顺者吉”等。

相关对“势” 的描述还有: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聚巧形而展势 (五代荆浩《山水诀》)

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作眼。(王船山《诗绎》)

山水之象,气势相生(荆浩《笔法记》)

从气势而定位置者是。(王原祁《麓台题画稿》)

远山一起一伏则有势。(董其昌《画旨》)

得势则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皆非。(清 ·笪重光《画筌》)

从以上可以看出“形势论”不管对我国绘画,还是建筑都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将其借鉴到森林景观设计理论体系中可以使该体系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呼应了国际上成熟的主动设计途径(PDA)。

二、设计途径

本文将我国的设计体系概括为:依据地形中的“势”规划好各种形状,并注意其规模(体宜);形状的末端与起始的位置要靠近(借)地形中的特征物(多样性要素)。随后,依据场所和立地条件在各个单元(形状)种植适当的树种或保留为空地。最终形成多样统一的景观。具体原则包括:因势成形、巧于凭借、精在体宜、适地适树、多样统一,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一)因势成形

从视觉分析角度来看,山脊线上的势具有扩张的趋势,而山谷中的势有凝聚视线的作用。造林或采伐时,要呼应地形中的各种凝聚力和扩张力。即在山谷处要被牵引向上,在山脊处被引导向下。只有理顺地形与植被的关系,才能与人的心理场感应相协调,从而在视觉上和谐自然。当然,也不是完全依照地形中的“势”来进行设计,适当的破坏这种结构,可增加视觉刺激,增加趣味性。

现代空间理论研究表明,地形中存在影响人们视线移动的能力,人们的视线总是会沿着山谷向上,而在山脊处则会被牵引向下,地形中存在的视觉张力,决定了景观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存,能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现代生态学研究也表明,地形决定着水分、养分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继而影响着土壤湿度和肥力,从而影响着地表植被的空间格局。

因此,可认为该原则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可作为森林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原则。

(二)巧于凭借

借,是我国古典园林经典的手法之一。计成对其有全面的描述。在森林景观视觉分析中,“巧”指森林形状的末端要随机“借”地形中的山坳、岩石、溪流等特征物而终止。同时景观中的多样性要素之间的互“借”,即相互呼应,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同时景观的要素也要“借”景观之外的景观,使森林景观能融入到更大的景观结构中去。

(三)精在体宜

精在体宜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原则之一。精在体宜在古典园林指其体量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在森林景观设计中,指森林的形状除了要依随地形外,其形状的大小要随着地形的高度而变化,在凹陷和山麓往坡顶逐渐变大。不同树种之间或空地可按三分之一原则(黄金分割)搭配,以获得视觉平衡感。

(四)适地适树

适地适树是林业栽植最基本的原则,从视觉景观研究来看,内涵包括如果需要彰显地形,其位置可种植色彩明亮、质地细密的造林树种;当树种既定时,为了展示既定树种的美学特征,可适当改造地形来满足树种对地形的要求;另一方面适地适树还包括树种的选择要呼应场所的特征,也就是场所精神或地形本身蕴含的气韵。由于不同的树种在我国具有不同的精神象征和审美情趣,所以在没有或场所精神较弱的地方,可通过树种的选择增强场所精神。

(五)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是英国主动设计重要的设计目标。森林景观寓多样于统一,能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而给人以美感。通过树种叶色、果色的不同构成森林的时间变化序列。利用地形和不同大小的树种、树形构成风景林的水平景观,最终形成一个时空平衡和谐的统一的森林景观。

(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森林景观设计要通过调节森林与地形之间的关系,让森林与地形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森林看起来是自然的,同时也包含着人类对它的呵护。采用近自然的森林经营营建技术,可以实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设计目的。

3展望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融合,提出了符合中国文化特色的森林景观设计原则总结的设计原则既有国外成熟设计途径核心理念,又有我国古典园林理论、绘画理论、形势论等合理元素。其中对我国重要造林原则“适地适树”增加了适“场所”栽植树木,丰富了其内涵性。

森林是改良国土景观面貌的重要手段。正如新中国成立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所言,新世纪的林人,新世纪的艺人,要把祖国变成“无山不绿,有水皆青。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因此我国森林景观设计在当前城市林业发展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  Julian Evans, John A. Youngquist, Jeffery Burley. Encyclopedia of Forest Science[C].Oxford: Academic Press, 2004

[2]  S.Bell. Visual Landscape Design Training Manual[M]. Recreation Branch Publication 1994:2

[3]      W R Lucas. The design of forest landscap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郝小飞.贾黎明. 李效文等. 英国的森林景观主动设计途径理论与技术[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2) :71-78

[5]  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3.

[6]  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7]  吴家骅.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M]. 叶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  张高.园林中的动势——视觉赏景中“力”浅析[J].中国园林.1991,7(1): 8-13

[9]  慧缘.慧缘风水学.花洲文艺出版社[M]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