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杉资本:一所中学的精神高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6:10
名校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是由其精神高度、文化品质——即与众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的。这种文化品质不是写出来的,而应当是做出来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也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活在学校每一个人的心中,涌动在每一个人血液之中,并表现在全体师生一言一行之中,化为生命的东西。

一所中学的精神高度

 

——感悟杨素珍校长和山西大学附中

 

  “每一所学校都在追求发展,但发展的路子各不相同,所以办出的学校也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追求背后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价值取向。”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太原市的普通高中里,山西大学附中一直是一所不起眼的学校。1998年,杨素珍接任附中校长,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定位很高:要出一流业绩!

  成功的学校各不相同,山西大学附中的成功大门是通过奥赛打开的。

  之所以选择奥赛,杨素珍说:“学校应该具有鲜明的标志,即通过学校的努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除了积淀在学校文化层面的精神内涵以外,更应该有显性的成绩作为标志,以持续不断地激励全校师生走向成功。这个标志应当既有高度,又是可望而可及的,奥赛就是这样一个标志。抓奥赛,就是要营造一种‘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氛围。追求卓越的人不一定人人都会走向卓越,但拒绝平庸却会使我们摆脱平庸。”在杨素珍看来,“抓奥赛、拿奖牌只是一种方式,不是目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优秀生有好的出路、好的回报,后面的学生受到影响,自然也就跟了上来,这就会形成一种风气和氛围,最终实现全面跨越。奥赛教学与素质教育也并不矛盾。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奥赛教学正是如此,它属超常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反思性实验;它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基于这样的认识,山西大学附中构建了自己的“以兴趣特长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方式,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竞赛获奖为标志”的育人模式。

  奥赛为各学科的教学确立了一个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先后开发了近200门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使自主学习落到了实处,极大地发掘了学生的特长潜质,学科教学成绩因此快速提升。

  从杨素珍接任校长以来,经数年时间,通过以奥赛为重点的各种竞赛,附中不仅把大批学子送进了北大、清华等名校,而且使学生的心灵——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此,附中的学子有深刻的体会:

  ——我们搞竞赛并不是单纯为了上个好大学,而是把竞赛看作对自身的一种挑战和一种素质的提升。在为竞赛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深深地体会到科学的魅力,更培养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奥赛也是对一个人性格的磨砺。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不仅仅在生活与交往中,更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学习的态度。

  奥赛领军,全面跟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杨素珍说:“学校育人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一个学校能否提供优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要看能否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规定课程和自选课程,从而满足学生的多元要求与发展。学校的一切具有教育内涵的活动都是课程,因此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应纳入学校课程建设的范围。”

  在附中的课程体系中,活动类课程是其一大亮点。“附中的活动多”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看法,活动课也因之成了附中的显性标志之一。这些活动课程主要由文化节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构成。贯穿全年的语文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是活动类课程的主要载体,强调全体参与和群体参与。这类课程的功能,一是过程,即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现代人最重要的素质——表现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二是尊重,即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特长;三是舞台,即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让各类学生尽显风采;四是以此营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使整个校园充满青春的活力,充满欢歌笑语,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活动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不可低估,国家课程哪个学校都开,但活动类课程是学校的个性课程,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愫、境界等方面的影响是课堂无法替代的。”校长的眼界决定学校的精神高度,校长的个性成就学校的特色

  杨素珍对教育的价值和现代教育的弊端有深刻认识:“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事业,但却在实践中不自觉地疏远了文化。不是我们的民族缺乏文化,而是在传递过程中,把文化传承简单片面地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承。这一认识的偏差直接造成了传承的偏失,文化传承中最富表现力、创造性,最具人文张力的那一部分在长期的忽略中流失了。水土的流失可以使沃土成为荒漠,而文化的流失则使一个民族的黏合力、创造力迅速失水以至干瘪枯萎。”

  她说:“人们常讲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我们承认校长应当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要提出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但校长更应当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实践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者。

  因为没有践行的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就像没有资金支撑的改革只能是漂亮的空话一样。校长绝对不能‘述而不作’,‘坐而论道’。即使是‘述’,也要植根于自己的实践,说一家之言。校长的优势在于置身于教育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构建教育载体,不断寻找规律,不断创造教育故事,才能体现出这个时代校长应有的智慧和价值。”

  附中的教育实践证明,她的教育理想不是空想,而是已经成功了的现实。

  杨素珍经常挂在嘴边的有三句话,一是求诸己,二是推己及人,三是取下位。她这样解释这三句话:

  孔夫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要求,不要怨天尤人。比如与同事相处得不到期望回报,就要反省我们做得是否足够好了;管理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就要反省我们是否足够明智了;觉得怀才不遇就要反省我们是否真的有足够的才能。如果我们能常常反省自己,个人修养和境界必然会有提高。“推己及人”就是为人处事要想到别人,把别人看作如自己一样的人。自己有什么要求,别人也会有什么要求,自己不希望有的,别人也会不希望有。我们常常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个道理。取下位就是做人要采取低姿态,自觉地居于下位。

  海纳百川,就是因为它处于下位。人也一样。人自觉处于下位就意味着不过高估计自己,不盛气凌人,不看不起别人,这样你才会有广阔胸怀,才时常觉得自己是需要不断学习的人。

  她还特别强调教育反思。“我们观察了许多教师职业生涯后发现,并非所有的教师是依照其专业工作时间年限来提高专业水平的。经验首先是在专业实践中获得的,但并不一定是工作时间越长,经验就一定越丰富,专业水准就一定越高。相反,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工作了一辈子却一直是个平庸教师。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善于反思意味着不故步自封,意味着善于学习善吸取别人的长处。在这方面,她特别真诚。作为一所城市名校的校长,她曾带领附中的教师远赴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考察。“作为一名多年跋涉在教学改革中的探求者,我太知道当前课堂教学‘弊’在哪里,当前课堂改革‘痛’在哪里。我要寻找的是课堂改革的路在何方。”带着这些困惑于心的问题,她深入到这所乡镇中学的课堂中认真研究学习,寻找答案。她说:“没有一所学校能像杜郎口中学这样给我震动。一些薄弱学校的成因常常就是因为教师质量不高,再加上生源不好,我相信优良的教师群体肯定是会提高教学质量的。但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让我认识到,师资不行,只要方法对头,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也有望取得高质量的办学水平,也能培养出好学生来。如果我们依托自己良好的办学条件,发挥优秀教师群体水平,再像杜郎口中学那样进行彻底的课堂教学改革,那我们学校可能会比杜郎口中学的质量更好一些。”在她的倡导下,附中逐步形成了教学上的反思机制。
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后备军,让附中的学生将来多出一些同龄人中的杰出人物、领军人物。”

  多年来,山大附中在社会上一向以理科著称,这是因为附中不仅5大理科学科奥赛成绩突出,而且高考理科成绩也具有优势。但是,附中的育人标准却是“厚德博学,文理兼长”。杨素珍认为:“厚德博学是目的,也是途径。科学与人文交融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科学求真,是立世之基,人文求善,是为人之本。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只有两者融合才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完备的知识基础、优秀的思维品质。特别是人文素养,对一个人的成才具有核心和基础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有品位的人。我们不能容忍把学生培养成解题高手,而在人文知识、人文情操方面严重缺失。”“学校作为承担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的机构,理应努力做到文化育人,使学校形成厚重的文化积累和浓重的文化氛围,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而不是把学校办成考试机器、升学基地。”

  杨素珍的这一教育理念不但抓住了育人的根本,而且切中了时下中国教育的弊端。“人才,不仅仅是‘才’,更重要的是‘人’”。

  附中重“文理兼长”,所以附中的学子读书特别多。调查显示,附中学生每天在学校图书馆借还图书达500人次;高一、高二学生人均每年读书33本,高一学生最多达110多本,高二学生最多达170多本。而且附中学生还有一个传统:每年高三学生毕业,都会把自己读过的最好的书签名捐赠给学校图书馆。

  附中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后备军,让学生将来多出一些同龄人中的杰出人物、领军人物。”这个目标很有高度,自然也就极具挑战性、震撼力和感召力。这样一个高度赋予了附中学子一种独有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学校的说法是“自主发展,追求卓越”,而附中学子自己的说法是:傲!对于“傲”字,附中学子有自己的理解:

  傲是一种气概。踏入山西大学附中校门的时候,我骄傲——为自己的付出而自豪。穿着附中的校服,每天走进校园,走进展翅楼。那种感觉,相信很多凭借汗水走进山西大学附中的学生都曾体会过。

  傲,还可以理解为霸气。男生要有霸气,女生也要有霸气。与霸道不同,它是一种气魄:学习上要有不服输的劲头,待人接物要有宽广的胸怀,参加活动要有最积极的心态,处事论理要果断明智……

  傲,可以体现附中的风格,附中学生的精神。

  当地某报的一位记者在山大附中采访时,还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从他眼前走过的100余名附中学子,无一人穿名牌鞋。记者的孩子在太原市的另外一所名校就学,平日穿的鞋都是至少不低于七八百元一双的名牌。这位记者因此感叹道:“就凭这一条,当初要是让孩子上附中,我也就放心了。”

  的确,这样的学校教育,是可以叫人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