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存在的场所txt微盘:虚云老和尚说法开示(四) - 顿慧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08:39

虚云老和尚说法开示(四)

虚云说法 2009-07-01 20:24:26 阅读13 评论0 字号:大中

既为佛子,当行佛事

虚云这次奉政府首长,及诸位大居士邀请,赴渝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路过此地,因时间所限,不能到各常住去拜访问讯,诸位请原谅。现在因修理汽车机件,来与各位谈谈。各位都是老参上座,对于佛法已有相当研究,用不着我来饶舌,可是你们一定要我来说,又不得不说几句。

现在世界相争相杀,人民生活,同在水深火热之中,所谓“民不聊生”。此地幸有广妙和尚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虚云此次得与各位相会一堂,因缘非偶,但虚云不过比各位空长几岁,其他自问无足取。民国创立,信教自由,政府本着国父遗教,迭经明令颁布。试观异教如天主、耶稣、回教,均在政府保护下,何以我国遍处毁庙逐僧的事?有冤无处诉?此点大家想想,他们毁庙逐僧,固然不对,但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现在佛门弟子,多将自己责任放弃,不知道既为佛子,当行佛事。佛事者何?即戒、定、慧,是佛子必须条件,若能认真修持,自然会感化这班恶魔,转为佛门护法。现在是和尚犯法,累到诸佛遭殃,霸庙宇,逐僧徒,他们不知道和尚不好,与庙宇何干?如党员不好,与全党无干一样。如谓和尚不好,便要毁及庙宇,那么党员不好,岂不是要拆毁党部?此种道理,我们希望众人明白,我们大家总要各出一只手,扶起破砂盆,不要说贵州人顾贵州佛法,须知佛教是整个的,人不分冤亲,地不分疆界,方为真正大同主义。还要知道自己生死大事,更为要紧,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各人自己前进,切勿空过此生罢。

(1943年2月1日在贵阳黔明寺开示)

 

水陆道场缘起

此次省会四众暨各大护法,促请虚云来省弘扬佛法。虚云知识浅薄,愧不敢当。经与诸代表订明三点:第一敬辞欢迎,第二敬谢请斋,第三不能久留,均由诸代表承诺,虚云始敢下山。到达后,蒙各界诸多优待,六榕寺地方窄狭,光临者每不及应接,于是大众请虚云到此讲几句话。有人以为虚云是什么了不得的人,其实我是一个老朽木偶,无用无能,无话可说,无法可说。现在各界拟发起追悼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水陆法会,我今日且讲水陆道场之缘起。

阿谓水陆?水者江海湖沼,陆者高低丘陵。水陆包含虚空,凡有色相,均不能离此三者。我佛如来大慈悲,赈济有情,故有此法门。此法门,缘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阿难尊者在林间习定,见一鬼王,求佛普度,释迦牟尼佛因说水陆之法。此鬼王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怜诸众苦,设法超度,使幽冥地狱众生,均能超生极乐。中国则始于梁武帝,梁武帝请志公和尚初起水陆大斋,梁武帝一礼,灯烛尽明,再礼宫殿震动,三礼空中雨花。水陆之功德,有如此者。唐朝法海寺英公禅师启建水陆,超度秦庄襄王,范雎、穰侯、白起、王龙羽、张仪、轸昧等沉沦千余年,均藉此超升,幽魂超升天界。宋苏东坡居士、明莲池大师等历代圣贤,均加补充,仪轨益臻完备。万法由心所造,大家有诚心,必有感应。虚云承各大护法虔邀主法,当勉为其难。抗战以来之阵亡将士,以身询国,忠魂无依,崇德报功,自须超荐。其次不屈义民,流离道路,家破人亡,不降于敌,仍是为国,无主孤魂,罔有得所。再有炸弹、疫病、覆车、堕水,一应枉死等众,均须一体普度,以慰幽灵。死者得安,生民获益,所谓普利冥阳是也,此即因果循环之理。挽回人心之道,不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间种种苦楚,无非种下恶因。如果昧尽良心,丧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妄作妄为,则歹人牵累好人,世界仍有祸乱。值此国土重光之际,亟应兴利除弊,改恶从善,以免再受敌人欺凌。如果不顾大局,再起内乱,人民不知死于何地?在此时期,凡属有良心者,应当觉悟团结,解除劫运。溯思过去中国战争,肇自黄帝大战蚩尤,以后战争不止。一部二十四史,有人说是相斫书,如要永久和平,大家应当发大慈大悲的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觉者,心地光明也。诸佛与众生之差,只是觉与不觉而已。觉悟世间一切诸法缘生如幻,当体定即空,不为所染,谓之圣贤。不觉则无明,无明起则事理为之糊涂。各人就自心的缘起,生十法界,十法界皆是一心所造。何为十法界?即四圣六凡是也。四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谓之四圣,超出三界,不受轮回。四圣之分别,在发心之高下。最上者为佛,次菩萨,再次缘觉,又次声闻。其余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法界为六凡,均在苦海之中。天道为二十八层诸天,享尽福报,仍须轮回;人道由帝王将相以至农工士庶,受尽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道有天之福,无天之德,终归覆灭;畜生道亦有高下苦乐,由龙凤狮子麒麟以至湿生、化生之虫蚁;鬼道苦乐不同,阎王、城隍均为鬼王,以至一切无主孤魂,千百年不能超脱者;最苦者为饿鬼,地狱道有苦无乐,名目繁多而最苦。十法界不出一心,觉与不觉之所由作也。我佛大慈大悲,说法令大众发菩提心。菩提心参差不同,大者成佛,中者成菩萨,小者成缘觉、声闻。诸天亦有发菩提心者,依其大小深浅,成就不同。我们是在人道,应大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代众生受苦,愿去苦超升,人人如此,人间自然无苦。

有人问我神通变化,世界何时太平,国运好不好?其实我是凡夫,一无所知。所谓老朽,朽木不可雕也。不过比各位多吃几年饭,痴长几年,多听了几句古人语,多看几本经书,知道为人之苦,故讲这些话。各人不必问国家能否平静?只问自己心地,无论朝暮,不分官民男女,如何实行孝悌忠信,克已互励,不昧良心,忠于国家,教养儿女,和顺夫妻,礼睦乡党,与朋友交而有信?人人如此,世间自然太平。否则知过不改,苦楚必在后头,比从前更不得了。不管人心如何复杂,我自己守住本分,不妄为干求。即以敌侵我作比,自前清道、咸以来,外人进来,不全是要土地,最大目的为通商,通商是为财为利。如果我们守本分,抱着君子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忧道不忧贫,不贪亨乐境界,几千年均过得,现在如何过不得?如果大家一条心,守本分,用土货,外人无利可图,自然不生侵凌之想。金钱不外流,自然民富国强,不必一定要飞机炸弹。目前人欲横流,大家蔑视旧道德,有心人引为隐优,恐无法教诲后人,不免刀兵之劫。我们要不为世风所转,明因果,知报应,知道种恶因得恶果,提倡道德。所谓积善人家,必有余庆,自然龙天拥护,子孙昌盛,个人安分守已,国家也得太平。虚云知识浅薄,今天只能将大斋胜会缘起,略述梗概,辛苦各位。

(1946年8月18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开示,李缵铮记)

 

佛法与人生

各位善知识,本人此次来广州之因缘,是张发奎将军及罗卓英主度,为超荐大战及内战之阵亡将士、殉难同胞,故本人来广州作一水陆法会,承香港佛教同人之约,本人亦欲与港地之护法旧弟子相见,故来港一行。今日得与诸位共处一堂,机缘颇为难得。若说到开示法要,本人感到十分惭愧,原因:一为言语不通,彼此隔阂;二为自己尚不能开示自己,何敢开示他人?故只能说与诸位随便谈谈。

吾辈佛教徒当知佛法难闻。但港方常有各大法师在各佛教场所讲解经论,是诚不可谓非香港人之福。讲经法师多,明教理者亦多,重要是教人不可着于外相,如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成佛,全由尘劳烦恼之所迷惑。佛陀福德智慧圆满,是不迷,常住真心。常即不变,住即不动,真即不假。此不变、不动、不假,能觉悟了知一切法者,名常住真心。“起惑作业,无量痛苦。”众生因迷住真心故,起惑作业,纷纷扰扰,此纷扰中即有无量痛苦在。如《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粗即可见诸事实之粗相。目前世间之现象,是贪、嗔、痴及杀、盗、淫种种恶业充满。由此恶业,引起流转受报,致有众生相续,世间相续(轮回)。推此轮回之因,为心对外境迷执(无明)而起。如能觉悟,返妄归真,即能息除流转轮回之苦。何以有贪、嗔、痴,即能起杀、盗、淫种种恶业?

如一家庭,父母养有子女数人,父母对之必加爱护,有爱即有贪,贪其所爱者,常得快乐及美好之享受。如贪求而不得,则嗔心随起,嗔心炽盛,则起争斗。小者则家与家争,大者则国与国争,战争爆发矣。故欲世界安宁,人民和乐,必须各净其心。贪、嗔、痴犹若人之心病,欲使去除此心病,必须良医开示妙药。佛即一切众生心病的良医,一切佛法是妙药之单方,众生心病有多种,故治心病之法门亦多。

如能信医服药,自必药到病除。但信医之药方而不依方服药,故虽有良医妙药,以不服故,病亦依然。故学佛而欲修净自心者,必须注重于实行。复有不得不注意者,佛为治各种不同心病,故设有多种法门,如治嗔心重者,教修慈悲观;治散乱心重者,教修止观;治业障重者,教修念佛观。一切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皆不可思议,不得于此中有所偏轻偏重。

只能选择何法门与本人最相应,即以此一法为正,余法为副,专门修学,行住坐卧,不离本宗。如念佛,则随时随地不忘念佛。试观经中有“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与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其功德正等无异。”皆为勉励众生专心信赖所宗,作如是说。设学佛者,无有主宰,不专心修学,结果必一无所得。

又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学佛修行,本非向外寻求目的,只为除去自己业障,使不致流转生死。若了生死,无须行持。故经云:“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即无一切法。”此心即指妄想,其经中意,如无病即不须药。又学佛者最要具足自信心,《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意谓人人如能自信,具有佛性,当来成佛,必努力解除一切客尘妄想。

自信自身本来是佛故,一切烦恼,一切相,一切障,皆是颠倒妄想。故修行者,切不可执着,应当放下。所谓万法皆空,一无所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何以一切世间有为法是如幻无实?此以喻明之。犹如演戏,台上鼓乐奏时,戏子则扮演男、女、老、少种种角色,演出喜、怒、哀、乐等情节。台上之天子,威风凛凛,及至台后问之,则彼必答曰:戏也。台上之杀人凶犯,惊怖忧愁,及至台后问之,彼亦曰:戏也。

演戏时情节逼真,下台后则一无所得。众生亦复如是,烦恼未了时,荣华富贵,喜怒哀乐,般般出现。人人本来是佛,犹如戏子本身,烦恼流转时,犹如扮演剧中人。没能觉了世间原是剧场,则处天堂亦不为乐,在地狱亦不为苦。男本非男,女本非女,本来清净,佛性一如。世人不觉,常在梦中分别,是我、是他、是亲、是怨,迷惑不息。其有出家者,虽离亲戚眷属,但又分别,此是我居之寺院,是师、是徒、是同窗、是法友,亦属执迷。

故在家者被俗情迷,出家者亦有法友法眷之迷,皆未得真觉。如能脱离一切迷惑,返妄归真,方可成佛。故六祖大师听人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处,顿然有所觉悟。此八字,如从言语上解,当不可得,必须心内领会。佛教真理,虽不可以言说论表,但若全废言说,则又有所不能。理必依文字,方能引见义故。今之学佛者,应研习一切教理,而以行持为根本,宣扬佛法,使佛法灯灯相续。“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报佛恩。”希望一切学佛者,皆以此二语,以为自利利他之标准可也。

(1947年在香港东莲觉苑开示)

 

三归五戒释义

今蒙佛教同寅相邀,假座平安戏院与诸仁者说法。

“法”者,即众生心。众生心与佛心本无二心,是心具足一切法。即法即心,即心即法,如《起信论》云:“所言法者,即众生心,具足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谓“世间法”者,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无情,依正因果等法,又名六凡法界。“出世间法”者,即声闻、缘觉、菩萨、佛法是也,又名四圣法界。斯则四圣六凡。合名为十法界法也。此十法界法,不出一心之所造成,若随颠倒迷染之缘,则有六凡法界生;若随不颠倒悟净之缘,则有四圣法界生。由是观之,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凡愚昏暗,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则怨天尤人;遇顺境,则骄矜自恃。或有终身作善而得恶报,作恶而得善报,则谤无因果。哪知因果理微,如种果子,先熟先脱。假我今生虽作善业,反招恶报者,皆由过去恶业熟故。今生虽善,而过去之恶业已熟,不得不先受恶报,以今生善业未熟故,不得现受善报。信此理者,必无疑惑。然无始障深,久在迷途,备受辛酸,脱苦无由,当如之何?《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悟而已。当知此灵明觉知之心,即天然佛性,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凡夫虽具佛性,如矿中真金,为烦恼沙石之所包含,故大用不彰。如来历劫修行,已淘去惑业沙石,如出矿精金,其金一纯,更不重杂沙石,大用全彰,故称为出障圆明,大觉世尊。

现在我等既欲成佛,先当审观因地发心,除去烦恼根本,烦恼苦灭,佛性圆彰。若因地修行不真,则果招邪外之曲。若论修行之方,机有上、中、下之异,法亦有三乘,人、天法门不同。若为上机者,则为说大乘微妙法门;为中机者,为说出世解脱法门;为下机者,则为说解脱地狱、饿鬼、畜生三途之苦。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途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兹先释三归,次明五戒。

所谓三归依者,第一归依佛,第二归依法,第三归依僧。何以先当归依佛?佛为大觉世尊,究竟常乐,永离苦恼,导诸众生,出迷笼,就觉道,佛为教化主,故先当归依佛。次当归依法者,是我佛法门,三世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无量清净功德。今日既欲返本还源,净除心垢,舍佛法无由,故次当归依法。三当归依僧者,以佛法不自弘,须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便从闻思修,证果成佛。况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了;难了之法,即藉僧得闻,此恩莫极,故当归依僧,又名归依三宝。三宝之义,分别有三:一者一体,二者别相,三者住持三宝。

(一)一体三宝者,即一心自体,法尔具足佛法僧三宝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当人一念灵明觉了之心,即自性一体佛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法者轨持义,这个心性,能轨持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即自性一体法宝。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即此觉心能持一切法,即心即法,法法唯是一心,即法即心,心法不二。事理和合,即自性一体僧宝。如是一心具足佛法僧三宝,三宝唯是一心,是名一体三宝。众生迷此,向外驰求,流转生死,诸佛悟此,即证菩提。释一体三宝竟。

(二)别相三宝者,佛法僧三宝名相各别故。梵语佛陀耶,此云觉者。觉彻心源,究尽实相,是名自觉。将自证法门,觉悟一切众生,是名觉他。自觉已圆,觉他亦竟,是名觉满。三觉已圆,万德俱备,究竟成佛。初菩提树下成道,示丈六金身,于华严会上,现卢舍那尊特之身,是为别相佛宝。如来随机设教,五时所说权实诸经,三藏十二部,所诠教理行证,因果智断,各有不同,是名别相法宝。禀教修行,从行契证,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阶次,各各不同,是名别相僧宝。释别相三宝竟。

(三)住持三宝者,佛灭度后,无论泥塑木雕,五金铸作,纸画布绘,诸佛形象,留世福田,恭敬如佛,功德难思,住持不绝,是名住持佛宝。无论黄卷贝叶,所诠三藏十二部大小乘经,使见闻者,依之修行,皆离苦得乐,乃至成佛,化化不绝,是名住持法宝。剃发染衣,弘宗演教,化度众生,绍隆佛种,是名住持僧宝。释住持三宝竟。

而住持、别相、一体,悉称宝者,不为世法之所侵凌故,不为烦恼之所染污故。世间七珍,虽称为宝,享乐一时,毕竟成空,只能养生,不能脱死。若论三宝,则能息无边生死,远离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乐。今言归依三宝者,不特归依住持三宝,别相三宝,亦复归依一体自性三宝。落于言说,虽名三种三宝,其实唯是一心,更无别法。举凡一切事物,莫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无不具足。所以教中,但云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等,终不云归依于他。六祖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本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一心之源,故曰归命。故归依亦即归命义。“依”者,是依止义。以诸众生一向随诸色声,逐念流转,苦海漂沉,无依无止,不知何处是归宁之地。今归依三宝,则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从是以后,以三宝为师,三界迷途从此可出,发菩提心,佛果可期。释归依三宝义竟。

既说三归,次明五戒。归依三宝已,当依法修行,方脱三界苦。若不依法修行,则无由脱粘去缚。欲脱生死粘,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我佛世尊,开方便门,初唱三归,次申五戒,如是乃至大小乘戒等,良由众机心行非一,且由浅以至深,从微而及显,究竟归元,本无二三。

五戒者,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饮酒戒。此五戒名曰学处,又名学迹,是在家男女所应学故。又名路径,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由此路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又名五大施,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功德故。而斯五戒,在天谓之五星,在山谓之五岳,在人谓之五脏,在儒谓之五常。以仁者不杀害,义者不盗取,礼者不邪淫,智者不饮酒,信者不妄语。五戒若全,则不求仁而仁著,不欣义而义敷,不祈礼而礼立,不行智而智明,不慕信而信扬。所谓振纲提纲,复何功以加之?总论五戒已竟。

若别释五戒义者:

(一)明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况学佛之人,岂肯萌其杀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杀戒,杀戒若持,轮回自息。杀业之始,无非以强凌弱,或贪图口腹,或因财害命。故有人杀人,畜杀畜等,都属于嗔杀、慢杀。若贪口腹而杀者,是属痴杀,然将他肉以补已身,岂君子之所忍为哉?岂知杀机若萌,仇怼自起,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相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故有劫数难逃之报,岂独杀人当偿命?杀畜亦复然。如佛世时之琉璃王诛释种。释迦佛种族当为琉璃王所诛时,释尊尚头痛难忍者,果从何因耶?以琉璃王昔为大鱼,释迦种族是食鱼肉者,释尊昔为小童,曾以棍子敲鱼头三下,今故感头痛。释种是啖鱼肉者,故为琉璃王之所诛灭。如是观之,因果相酬,可惊可怖。故《楞严经》云:“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食为本。”是故佛慈,岂但及于人类?而慈及蚁子。佛法平等,无高下故。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能成佛。又《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世间无知,互相吞啖,故如来制不得伤害生命。且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昆虫之属,尚不得害,况同类相残?一切众生既皆有佛性,未来必定成佛。既是过去父母,亦为未来诸佛,岂敢伤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顾人道之伤残,如孟子云:“矢人唯恐不伤人。”但求斗争之胜利,故有水陆空中之杀具,人心日形险恶,世道愈入漩涡,相杀相诛,何时得了?若不图挽救,竟成苦海。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哪知因果理微,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战时,遍世不宁,唯澳地侨居,得免诸难,皆由宿昔无深重杀业。或有遇难者,是其个人别业所感。当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议,若信此理,杀心自息。举世若能持此杀戒,则一切杀具皆归无用矣。如来制此杀戒为首,无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用证常乐而已矣。杀戒之义略释已竟。

(二)明盗戒者,谓盗从贪起。佛制弟子于一针一草之微,他人不与,我不敢取,何况窃盗?但是众生唯见现利,种种计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皆为贪盗所摄。盗之细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现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乱互用。虽针草之微,或自用或与人,皆盗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盗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师长物,不与而取,尚犯重罪,况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丝毫莫犯,则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遗,夜不闭门,举世皆成义让之人,更何须监守牢狱哉?释盗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当严守此戒。在家五戒,虽正式夫妇非属邪淫,然他人妇女,他所守护,言语嘲调,尚属不可,况可侵凌贞洁,污净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于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举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礼而礼立,威仪自守、不肃而严,而法庭可无案牍之劳形矣。释淫戒之义已竟。

(四)明妄语戒者,妄语之事,亦当制止。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言无妄出,细故之事,尚须真实,况事关重要乎。观乎妄语之由,多为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作,昧心厚颜,如是乃至未得圣果谓得,未证佛心谓证。欺罔圣贤,诳惑世人,是名大妄语。大妄语若成,堕无间地狱,当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场,何不依之修学?举世能持此戒,则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归。释妄语戒已竟。

(五)明饮酒戒者,饮酒宜制,酒虽非荤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论》明有三十六过,《梵网经》云:“过酒器与人,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昔有比丘,能降毒龙,唯好饮酒。一日,醉卧途中,呕吐酸臭难近,唯有蛤蟆舐其唇吻。适遇佛至其侧,佛叹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龙,今日醉卧,反为蛤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饮酒,酒戒从此始,以酒能乱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杀盗淫妄齐破,可不哀哉?故酒能为起罪因缘,痛戒沾唇,况尽量而饮乎?举世若能持此戒,则乘醉惹祸,自无其人矣。释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椤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我佛洪恩,初唱三归,次申五戒。用斯方便,先拔众生苦,其恩浩大,岂碎身之所能报其万一哉?是故闻说此三归五戒之义,当从解起行。若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宇内,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弄息于国,其为国主者,则不治而坐致太平矣。所以受持五戒,不但钦遵佛制,报感乐果,抑且冥助国律,益补邦家,斯乃三归五戒之名德行相也。诸位若能真实行持,则得成佛种子,行解相应,方到彼岸。愿诸大众,从此之后,从闻生解,解而思,思而修,则成佛可期,常勤精进,辗转示人,方报佛恩。希诸大众,名宜努力,前途无量,消灾免难。若能受三归五戒,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自能与道相应。无上佛道,可以圆成矣。

(1947年农历八月初一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宽荣译语并记)

 

平常心是道

善知识,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吉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是为最上根人说,一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心平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着利风,便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着称风,居之不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故?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未归本,疾得菩提。复次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禅、净、律、密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吾人若今日向这路一逛,明日又向那路一逛,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六祖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垂诫深矣。所以吾人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如鼠龅棺材,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方免韩卢逐块之弊。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识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资粮。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也。

今日座中皆上善人,与佛有分,虚云唠叨多时,亦不过为虚空着楔而已。珍重!

(1947年9月27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

 

众生病,菩萨悲

善知识,今天是佛教志德医院成立的日子,承各位邀虚云主持开幕典礼,这事甚为希有。广州医院,冠上佛教两字者,尚属初见。善知识,人生八苦,病居其一。我佛出世,原为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五明之学,有医方明,《禅门晚课》愿文,有“疾疫世而化药草”之句。菩萨为众生救疗沉疴,不惜身命。如药王菩萨,以众香涂身,自焚供佛,供佛即是供众生。“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华严了义,其理可思。诸佛时时念着众生,如母念子。众生心有贪、嗔、痴三病,佛为说戒、定、慧三法以治之。众生身有风寒暑湿之病,佛为演“医方明”以治之。《净名经》所谓“众生病故,菩萨病”。同体大悲,慈眼如是。善知识,世间贤圣,亦同此心,亦同此理。只如神农尝百草,亦是为众生而尝。菩萨在因地修行,现种种现身而为说法。神农氏即是菩萨,现医王身而为说法。善知识,人类的病,五欲为因,或属宿业,无始亦由五欲。疾病发作,需求救治。目前无力求医者,实非少数。各位善长,发心介办此院,赠医赠药,此心便是菩提心,正是我佛慈悲本怀。善知识,菩提者,正觉也。正觉之心,不落人我善恶二边,平等布施,冤亲无间。医着我的眷属,固然留心。医着他人眷属,亦同样尽道。善人恶人,入到院来,等心看护。我佛过去生中,尝舍身饲虎,其义可思也。此院深赖梁董事长及陈院长热心毅力,乃有今天的成就。古语说:“莫为之先,虽善不彰。莫为之后,虽美弗扬。”座上大众,今后总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大家努力,开此院是大慈大悲工作,实现我佛“方便为究竟”的真谛。虚云不胜馨香顶祝之至也。

(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

 

《年月日时》

虚云

一年复一年    幻身如聚沫

形容渐渐迁    四大岂能坚

骨髓徐枯竭    五欲蔽三界

眉毛看渐穿    何时见性天

 

一月复一月    漆桶忽尔破

光阴似消雪    天龙生欢悦

无常有限分    鹤巢鹏不居

法性无生灭    鹪鹩住蚊睫

 

一日复一日    处处要圆融

切莫较得失    时时宜朴实

取舍忘分别    一气走到家

一切总非实    端坐空王室

 

一时复一时    兀兀常不倦

步步向前移    时时念在兹

相逢各一笑    少壮当努力

谁与尔拖尸    莫待老衰时

 

参禅与念佛

念佛的人,每每毁谤参禅。参禅的人,每每毁谤念佛。好像是死对头,必欲对方死而后快。这个是佛门最堪悲叹的恶现象。俗语也有说“家和万事兴”,“家衰口不停”。兄弟阋墙,哪得不受人家的耻笑和轻视呀?参禅、念佛等等法门,本来都是释迦老子亲口所说,道本无二。不过以众生的夙因和根器各各不同,为应病与药计,便方便说了许多法门来摄化群机。后来诸大师依教分宗,亦不过按当世所趋来对机说法而已。如果就其性近者来修持,则哪一门都是入道妙门,本没有高下的分别,而且法法本来可以互通、圆融无碍的。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禅者,净中之禅。净者,禅中之净。禅与净,本相辅而行。奈何世人偏执,起门户之见,自赞毁他,很像水火不相容,尽违背佛祖分宗别教的深意,且无意中犯了毁谤佛法、危害佛门的重罪,不是一件极可哀可愍的事吗?望我同仁,不论修持哪一个法门的,都深体佛祖无诤之旨,勿再同室操戈,大家协力同心,挽救这只浪涛汹涌中的危舟吧。

 

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到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澈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是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哪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功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身心不纯熟,门路找不清,功夫用不上。不是心中着急,就是打盹度日。结果成为”头年初参,二年老参,三年不参。“易的地方是什么呢?只要具足一个信心、长永心和无心。所谓信心者,第一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牟尼佛说的法,法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所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终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参禅的总是如此参去,念佛的总是如此念去,持咒的总是如此持去,学教的总是从闻思修行去。任修何种法门,总以戒为根本,果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沩山老人说:“若有人能行此法,三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永嘉老人说:“若将妄语诳众生,永堕拔舌尘沙劫。”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初发心人,具足了这三心,若是参禅看话头,就看“念佛是谁”,你自己默念几声“阿弥陀佛”,看这念佛的是谁?这一念是从何处起的?当知这一念不是从我口中起的,也不是从我肉身起的。若是从我身或口起的,我若死了,我的身口犹在,何以不能念了呢?当知此一念是从我心起的,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直到无疑之地,如十字街头见亲爷,得大安乐。

老参的难易如何呢?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放,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老参上座,知道了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拌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于昏沉,违本心性,皆非中道。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妄离。”若能利用妄想做工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参

 

参禅警语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着,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半个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辜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片敲门瓦子,念着“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着即成病。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唯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第二、关于执着“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处别传,历代祖师,唯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哪里有许多闲话呢!

 

修与不修

讲修行,讲不修行,都是一句空话。你我透彻了自己这一段心光,当下了无其事,还说什么修与不修?试看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表显,出家访道,苦行六年证道,夜睹明星,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以后说法四十九年,而曰:“未说着一字。”自后历代祖师,一脉相承,皆认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横说竖说,或棒或喝,都是断除学者的妄想分别,要他直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假一点方便葛藤,说修说证。佛祖的意旨,我们也就皎然明白了。

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如此有甚么行可修?讲修行岂不是句空话吗?但你我现前这一念心,向外驰求,妄想执着,不能脱离。自无始以来,轮转生死,无明烦恼,愈染愈厚。初不知自心是佛,即知了,亦不肯承当,作不得主,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长在妄想执着中过日子。上焉者,终日作模作样,求禅求道,不能离于有心。下焉者,贪嗔痴爱,牢不可破,背道而驰。这两种人,生死轮转,没有已时,讲不修行,岂不又是空话?

所以,大丈夫,直截了当,深知古往今来,事事物物,都是梦幻泡影,无有自性。人法顿空,万缘俱息,一念万年,直至无生。旁人看他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如常人。殊不知,他安坐自己清净太平家里,享受无尽藏宝。无心无为,自由自在,动静如如,冷暖只他自己知道。不唯三界六道的人天神鬼窥他不破,就是诸佛菩萨也奈他不何,这样还说个甚么修行与不修行呢?其次的人,就要发起志向,痛念生死,发惭愧心,起精进行,访道力参,常求善知识,指示途径,勘辨邪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渐臻于精纯皎洁,这就不能说不修行了。

上来说的,不免迁上就下,仍属一些葛藤。明眼人看来,要认为“拖泥带水”。然祖庭秋晚,去圣日遥,为应群机,不得已而如此啰嗦。究实论之,讲修行,讲不修行,确是空话。直下无事,本无一物,哪容开口,菩萨呀!会吗?

 

念佛与参禅

现在这里的和平法会,已举行几天了,这是很希有难得的。今天苇舫法师、妙真和尚、赵朴初、李思浩、方子藩居士等,均要虚云出来与各位说法。我想趁这个因缘,把念佛与参禅的关系随便谈谈,以便给初发心学佛的人作个参考。今天是和平法会念佛坛开始的一天,本是由妙真和尚来讲的,他很客气的不讲,故由虚云出来与诸位谈谈。

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哪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引一般各种根机不同的众生,致有无量的法门。在中国的佛法,有人分出为禅、教、律、净与密宗五派。这在老参饱学的人,是无所谓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决无差异的。而在一般初入学佛的人,便发生许多意见,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并且赞彼毁此,有损法化。要知道一个话头,或一句佛号,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着他的,为什么?因为动静一如,好比月印千江,处处明显,无有障碍。障碍者,如天空里的浮云、水里的污泥。若有障碍,则月虽明而不显,水虽清而不现。我们修行的人,如果能体解这个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驰求,返照回光,一念无生,了无所得,哪有什么名相差别呢。只因无量劫来,妄想执着,习气深重,以致释尊说法,有四十九年,谈经约三百余会。但这些法门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治疗各种众生不同的贪、嗔、痴、慢等习气毛病。若能远离这些,你即是佛,哪有众生的差别呢。古人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禅宗,是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有迦叶尊者微笑,称为心心相印,教外别传,为佛法的命脉。而念佛的净土,和看经持咒等的法门,都是了生脱死的佛法。有人说。禅宗是顿超的,念佛持咒是渐次的,是的,这不过是名相上的差别。实际上是无二致的,六祖大师说:“法无顿渐。见有迟疾。”我认为佛法的每个法门,皆可修持,你与哪一法门相宜,便修持哪一法门,且不可赞此毁彼,妄想执着。而最重要的,还是戒律的遵守。近来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严守戒律,还说持戒是执着,那种高调,是多么危险。

心地法门的禅宗,自迦叶尊者后,辗转相传,从印度传到中国六祖惠能大师,都称为正法流传,盛极一时。律宗以优波离尊者为首,他承受了世尊的嘱付,要我们末世的众生,以戒为师,在毱多尊者后,发扬为五部律。我国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师依昙无德部,制疏奉行,称为中兴律祖。天台北齐老人,观龙树中观论,发明了心地。杜顺老人以华严经为主,建立了贤首宗,远公提倡净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后,历代祖师,大都以禅宗宏扬净土,水乳相融,虽然诸宗纷起,究竟不离拈花命脉,足见禅净关系的密切了,更可见古人宏扬佛法的婆心了。至于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刚智等传入中国,经一行禅师等努力,才发扬光大的。但这些都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说法,大都拾叶止啼,赵州老人说:“佛字我不喜闻。”又说:“念一句佛号。漱口三日。”因此,有一般不识先人的苦心者,便说念佛是老太婆做的事,或说参禅是空亡外道。总之,说自己的是,谈他人的非,争论不已。这不仅违背佛祖方便设教的本怀,且给他人以攻击的机会,妨碍佛教前途的发展,至深且巨。因此,虚云特别提出,希望各位老参及初发心的道友们,再不可这样下去。如果再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条。须知条条大路通长安的道理,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念佛的人,亦应了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认识自性净土,舍妄归真,勿得向外别求。如果我们能体会到这种真理,随他说禅也好,谈净也好,说东方也去得,说西方也去得,乃至说有也可,说无也可。到这时,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了义,个性弥陀,唯心净土,当下即是,哪有许多葛藤。《楞严经》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如能这般做到,断除妄想、执着、习气,即是菩萨、佛祖,否则还是凡夫众生。

念佛的人,也不应太执着,否则,还成了毒药。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是因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妄想难除,故借这一句佛号来做个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则妄念自除,净土自现,何须他求呢。

(1952年12月17日讲于上海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法会,月耀、佛源记)

 

禅宗与净土

因客问参禅不及念佛,永明寿禅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如五祖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乃至雁荡僧为秦氏子桧云云。

答曰:《楞严经》文殊菩萨选圆通,说偈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又从“多门”中,肯定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指出:“自余诸方便,皆是佛感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对念佛三昧乃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原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永明禅师有《禅净四料简》,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近世修净土人,多数因执《四料简》,仍少虚心研究圆通偈,而且对《四料简》也多误解的。不独辜负文殊菩萨,而且带累永明禅师,终于对权实法门不能融会贯通,视禅净之法,如水火冰炭。虚云对此不能无言。考寿祖生于宋代,是余杭王氏子。他是中国诸祖中三位最多著述者之一。《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说:“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已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不缯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曰‘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他是宗门下法眼禅师第三代,著的书很多,如《心赋》和《心赋注》是讲明心见性的,《万善同归》是讲法法圆融的,《宗镜录》百卷,是弘阐拈花悟旨,融会各宗理趣,摄归一心的。日本人分佛学为十三宗,中国人分十宗。《宗镜录》以心为宗,以悟为则,所说虽有浅深,皆穷源彻底,微微细细地表出此心,辟邪辅正,使后人不致误入歧途。平生说许多话,未曾说过宗下不好。他既是从宗门悟入的,何以又弘扬净土呢?因为大悟的人,法法圆通,参禅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们劳动掘地也是道。他为挽救末法根劣的人,故弘净土,他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一生赞扬净土,寂后人人尊重,在净慈寺建塔纪念。《佛祖统纪》又说:“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已于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中国佛教徒以冬月十七日为弥陀圣诞,所据是何典章呢?《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谁人知他冬月十七日生呢?这原是永明禅师的生日,因为他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的,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为弥陀诞辰。

《四料简》一出,禅净二宗,顿起斗争。净土宗徒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单修禅宗,生死不了,单修净土,“万修万人去”。又参禅又念佛,“犹如戴角虎”。“无禅无净土”是世间恶人。净土宗徒,以此批评禅宗,至今闹不清,屡说参禅之弊。又引证“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岐夫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事,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辗转下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云云。我认为修行人后身,“展转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时,“颖州官妓口作莲花香,蜀僧曰:此女前为尼,诵《法华》二十年。”诵《法华经》而转世为妓,不可谓《法华》误之,犹参禅人后身“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亦不可谓参禅误之。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难道观音应身也是“展转下劣”么?阿弥陀佛化身为永明禅师,永明禅师后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后身为无相居士宋濂。善继在苏州阊门外半塘寿圣寺血书《华严经》一部,他的弘法事业,比永明禅师退半了。宋濂为臣,不得善终,则又不如善继禅师,难道也可以说阿弥陀佛也“展转下劣”么?禅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不许;而纸衣道者能去能来,曹山亦不许。净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禅宗的不对,没有审察到这种批判,原出于九峰和曹山,这正是禅宗善知识的正知正见,应当因此注意禅宗,何反以之低估禅宗呢?我们现在谁能坐脱立亡?我们连泰首座、纸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轻视禅宗么!我认为宗下有浅深,显教密教有顿渐邪正,念佛也一样。禅之深浅,区别起来就多了,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上上乘禅,不同以上所举的禅。但末世行人参禅,确实有走错路的,无怪永明《四料简》中所责。唯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在永明何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诃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但今人却必限于念佛为净,参禅为禅。

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其时哪里来的禅和净呢?以后说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叶,亦未说出禅字。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无奶性,学佛的人,也如纯奶掺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掺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不是说纯奶的禅“蹉路”。永明禅师上智者岩,作禅净二阄,冥心精祷得净阄,乃至七度。若禅是不好的,他决不作此阄,若净是他本心所好的,则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决,且永明禅师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第三代,哪里会有自抑已宗,说禅不好的道理!参禅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见性。后人参禅违此方法,得些清净境界,通身轻飘飘的,一下子就开静,自以为有功夫了。其实滞于阴境,却不知一念缘起无生,怎能向百尺竿头进步?永明因此说“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实可靠。但他也不是说光念佛就能“万修万人去”,要有净土,才能去见弥陀,若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为可靠,这又打错妄想了。《楞严经》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维,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岂释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弥陀佛威神却可恃,却能惠我三昧耶?念佛决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梦,醒来精神愉快,做噩梦,醒来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则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净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为师作佛,理所当然。至于无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净,糊里糊涂,则“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了。我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每念《楞严》所指“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辩说,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于《四料简》中偏执不通,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

 

诸佛出世甚难值    闻听佛法尤难得    譬喻优昙胜妙华

过三千年乃一出    凤鸟不至河无图    圣人兴叹吾已夫

五浊众生业力强    无佛威德谁能除    承佛咐嘱诸圣贤

应化劫劫与尘尘    虚空有尽愿无尽    自觉觉他觉行圆

故有菩萨弘法者    必现瑞应照其先    憨山两见金莲花

光昭日月初寰宇    虚老来滇兴古寺    两见优昙生古树

乘愿再来菩萨行    功圆万行弘六度    鸡山初祖之道场

禅风寥落衰已极    末运世逢续祖灯    艰苦唯凭悲愿力

云栖正待至人来    鸡足更将千圣出

(虚云题鸡足山祝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