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j文件是什么意思:用心理咨询治疗高血压(非药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2:28:05

?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140 / 90mmHg)为特征并伴有动脉、心脏、脑和肾等器官病理性改变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因生活方式及压力原因,有年轻化(20、30多岁)趋势。在中国14亿人口有2亿患者,也就是每7个人就有一人是高血压,因为症状不明显,很多人都不自知,都是去医院测量血压才知道自己血压超标。

众所周知,高血压属于身心疾病(只要稍微用心观察或回想下,高血压患者要么脾气急燥,要么压力大,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很大,能否彻底好转,不仅取决于药物的及时干预,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心理平衡,心理咨询就是很好的非药物手段。

根据对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表明,64 %存在焦虑情绪,52 %存在轻、中度抑郁情绪,30 %同时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研究表明,经过有效的抗抑郁、焦虑心理咨询后,抗压疗效显著提高。

明显的焦虑、愤怒情绪,以及发怒后抑制的情绪,均可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危险度,焦虑或愤怒加以抑制,血内肾上腺浓度增加;焦虑或愤怒情绪产生时,血内去甲肾上腺浓度增加,二者都可引起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降压治疗的效果。

影响血压的负面情绪,目前发现有抑郁、焦虑、神经质倾向、不在乎心理等四种。

抑郁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研究发现,抑郁症常有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平衡失衡,多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导致血压持续升高,长期的抑郁情绪,还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也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也可升高血压。

反过来,高血压病本身的血管病变也可导致或加重抑郁,抑郁和高血压交互影响,可导致病情复杂化,并以恶性循环的方式使疾病不断恶化。因此,防治高血压必须改善个人的抑郁情绪,家庭也应帮助他降低抑郁的反应程度。

由于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和预后缺乏了解,担心高血压能否治愈,是否会引起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因此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焦虑不安,这类焦虑情绪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加重病情。

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往往具有明显的神经性倾向,性格较为内向,常行为孤独、内心焦虑、忧心忡忡,对外界的刺激有强烈敏感的情绪反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外界变化,因此处于上述心理状态的人,容易导致紧张情绪的发生,最后导致血压恒定升高。

临床实践发现,高血压患者有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注重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等。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均不利于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药物疗法是西医常用的措施,但在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仅为24.8 %,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仅有5.5 %,为了弥补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不足,近年来开始了心理治疗高血压。

心理护理包括自我情绪的调整、家属心理护理以及对环境因素的的调节。要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思想状况,找到根源,减轻心理压力。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帮助他们适应环境刺激,使其精神处于放松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

高血压患者通过各种有效的生物反馈方法,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紧张,心情舒畅,可以测试持久的降压作用。对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停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生物反馈方法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显著疗效,特别表现在舒张压上,而对高血压的治疗来说,舒张压的降低更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在心理咨询的同时,还应重视平常生活保健,合理安排作息和适当运动,低盐饮食,保持良好足够睡眠,注意劳逸结合,客观上利用环境的优势作用,常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之地,愉悦心情、感受自然、放松自我,这样多种疗法相互配合,高血压患者有希望获得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