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津千惠子 个人资料:九年级思品教案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08:05
“人民当家作主”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人大与政协的职能,能够注意概念上的区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青少年从情感上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关心两会,关心国家的政治生活,培育热爱人民的情感,人民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教学的难点是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人民怎样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呢?今天,我们就要了解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基本形式。
引导学生关注两会,关心社会政治生活
教学环节一:关注两会
板书课题:聚焦两会
教师:3月的北京乍暖还寒,但是冷风挡不住人们的热情。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又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会代表都齐聚北京,行使人民所赋予他们的权力。各大新闻媒体也不遗余力地进行报道。我们班也有两名小记者参加了两会的报道,听听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有关两会的消息。
活动:小记者跑两会
由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小记者,向大家介绍本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议程和代表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通过两名学生发布两会消息,引导学生感受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具体过程
教学环节二: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教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我们都了解了有关两会的哪些知识?现在进入“我问你答”环节。
(1)“两会”指的是哪两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全国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是如何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 (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教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们来一起看看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①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最高,权力最大。
② 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决议产生,并对它负责,接受它监督。
③ 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
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等。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下面我们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实际工作来看一看全国人大具有的高职能。
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决定周恩来为总理。
七届全国人大: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草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最高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问题:
上述资料表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哪些职能?
参考答案如下。
最高立法权:制定和修改法律,制定和修改宪法。
最高决定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等。
最高任免权:增选和罢免国家领导人。
最高监督权:监督国家机关工作。
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可以看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中居于最高地位,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
这段内容主要应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环节三:复习与反思
请学生根据所学的有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画出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政权组织的关系图。
体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教学环节五:总结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共商国是”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人民政协的职能和人民政协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能力目标:注意辨析全国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我国的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文艺届政协委员的照片,如宋祖英、巩俐等。
教师: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艺术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全国政协委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不同
教学环节一:了解历史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
1.展示反映第一届政协召开的图片。
教师(或请一名学生学播音员的语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成立的。1949年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人士等46 个单位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国旗为五星红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作为中国纪年;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并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教师:1949年9月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郭沫若、李济深等44人联名提交了人民政协的第一件提案,题目是《请以大会名义急电联合国否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代表案》。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选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唯一能代表中国人民的政府。应由政府发出声明,否认伪国民党政府所派出席联合国会议所有代表的代表资格。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外交部部长周恩来致电联合国,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否认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中国人民参加联合国的权利。这件提案的实施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问题:
1.第一届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哪些职权?
2.第一届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意义有哪些?
3.现在的政协是否具有立法权?
感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历史上的作用,体会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教学环节二:了解政协的组织结构
了解政协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人大的区别
教学环节三:政协委员发挥在社会建设中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作用
教师:下面让我们看几条新闻报道的题目,了解一下政协委员的工作。
政协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自己的看法。
市政协组织委员到企业视察。
上述新闻标题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哪些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教学环节四:课堂小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两大主题。
“选票的分量”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
能力目标:能够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选票代表着一种民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由选民证直接导入学习内容
1.展示选民证图片或者有关选举投票的新闻。
2.提问: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选民证?它有什么作用?(选民证是参加选举的凭证,有了选民证才有资格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选民证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
直观感受选举,体会选票的分量
教学环节一:选举权是公民首要的民主权利,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
1.教师: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依法有序地参加选举,既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下面听一听选民对自己权利的看法。
“今天是我第13次参加人大换届投票!”86岁的缪秀芳老人对1954年投票选举第一届区人大代表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她今天是身着过年的服装来参加投票的。像缪秀芳老人一样,广大选民深深了解手中的选票的分量。
2.教师: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学生交流。下面是参考答案。
A 选举权指的是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或者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
B 被选举权指的是公民按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被选举权的定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讲)
4.教师:上面的“国家机关领导人”指的是各级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的领导人。“国家公职人员”指的是在上述机关任职的人员。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统称“选举的权利”。选举的权利是我国公民首要的政治权利。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组织国家政权、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引导学生了解选举权的重要性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被统称“选举的权利”。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选举权多数是指选举权而不是被选举权。为了完整起见,学生也应该了解被选举权
教学环节二:选举方式
体会不同级别的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不同是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1.讨论选举的两种方式。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讲解以下内容。
直接选举: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间接选举: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级国家公职人员,如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也由该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2.组织开展“大家谈”活动,讨论两种选举方式的优势和缺陷。
(1)哪一种选举更好?
(2)哪一种选择方式更能体现民主?(直接)
(3)为什么我国的选举不能只采用直接选举这一种选择方式?(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地广人多,人民的组织程度、觉悟程度和政治生活的深入程度,特别是文化程度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通讯等物质条件也有待改善。即使像美国自我标榜是“最民主的国家”,也没有全部实行直接选举)
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不都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前面已经讲过不同级别的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不同,这里主要从法律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
教学环节三:享有选举权的条件
1.教师提问:选举权是我国公民的首要政治权利。那么, 哪些人具有选举权?我们先来认识几个人,看看他们有没有选举权?
2.教师展示加拿大籍人大山、敬老院老人、普通中学生和马加爵的照片请学生分析,最后总结公民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的规定,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人,享有选举的权利。
A.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选举权属于政治权利,与国家的主权相联系,所以只能赋予本国公民,不能给予外国人。
B.已满18周岁。18周岁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分界线。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正确行使选举权。未成年人没有选举能力,不享有选举权,也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C.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所谓 “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限制选举权利的人包括:
A.精神病患者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行使选举权利。
B.因危害国家安全罪或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法院或检察院决定,关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
知识拓展
教学环节四:今天我来选人大代表
具体活动见“教学活动设计”。下面介绍行使选举权利的法律程序供学生参考。
1.选民登记。在选举委员会登记、审查之后,符合条件的人被列入选民名单。“一次登记,长期有效”。
2.提名候选人。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举时,只要有10名选民联名,就可以提名一位代表候选人。候选人要具备的素质见教科书第78、79页的相关内容。
3.投票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投票时,既可以投赞成票,也可以投反对票,还可以弃权,或者另选其他公民。
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选举的程序
课堂小结
小小的一张选票,看似平凡,实际上却有不平凡的意义,它是我们当家作主的体现。当某一天,我们也具备了法律所规定的选举资格时,让我们郑重地投下自己的一票,选出我们信任的人大代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越来越完善,选票的分量也越来越重。
再次总结提升,使学生感受选票的分量,体会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课堂巩固练习
(见《学生成长册》,本处略)
巩固所学的知识
“基层民主”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发展和取得的进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能力目标:通过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的回顾体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培养主人翁意识和关注国家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健全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图片导入
1.呈现反映基层民主的照片(如果使用音像资料,如1分钟的新闻,教学效果会更好),或呈现下面的文字新闻资料。让学生看电视新闻报道,谈感受。
2月的重庆早晨还有些寒意,但是一大早,群众就陆续往经渝北区张关镇的一个广场——张关广场。到了9时会议开始时,宽敞的广场已经被挤得水泄不通。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关注?原来重庆市第一次要以“三推一选”的民主方式产生正处级镇长,这些群众是自发赶来参加镇长的选举工作的。有三名候选人参加竞选,他们中的一个人将在群众投票后成为这个镇的新的领导人。
2.学生讨论:如果在你居住的城市或其他地区有这样的选举活动,请你简单讲述其大致过程。
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学环节一:基层民主的实现有利于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1.教师: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主人翁地位,就体现在参与身边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像我们这样行使民主权利被称为基层民主。
2.学生交流实行基层民主的好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总结我国实行基层民主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发扬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组织和成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让人民群众有权选举和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外,更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管理基层的公共事务,并逐步使这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基层民主制度对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领学生关注政治生活,为将来参与民主生活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二:基层民主形式之一——村民自治和居民委员会民主制度
1.教师:中国有近80%的人口在农村,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形式形成。
2.呈现反映村民自治的图片。如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图片“农村选举”,让学生看图片、谈感想。
3.教师讲解村民自治的相关知识。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
我国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历经了几个过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举手表决—匿名投票
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宣布结果—现场开票
4. 问题:上述变化有什么意义?
5.教师引出村民民主管理的意义:今天,我国的许多农民对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有更深的了解,实施基层民主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在农村深入地开展着。
6.呈现农村基层组织选举案例。
今天上午,浙江温岭市南鉴村的村民对《南鉴村民主法治章程》进行了投票表决。浙江温岭市南鉴村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对村务运作机制进行了规范、明确和细化,制定了《南鉴村民主法治章程》。该章程包括三个部分:村委会决策前的民主恳谈制度,即在村委会决策前要召开全体村民参加的民主恳谈会,征求村民的意见;决策时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大会上,村民代表对村委会的决策提出修改意见并投票表决;决策后的村务监督制度(“村纪委”制度)及决策失误的惩罚制度,即村民通过选举成立独立于村两委的“村纪委”,“村纪委”对村委会的常务工作进行监督,查处其工作过错和决策失误,必要时可以对其提起法律诉讼。
7.开展“我们身边的民主制度”的调查活动。
具体见“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关心过身边社会主义民主的情况的建设?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目前中国农村已建立起64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已建立7 万多个居民委员会。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参选率在80%以上,80%以上的村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
了解我国基层民主的进程,感受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
了解农村民主管理的发展,进一步了解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通过案例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民主管理的进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了解和感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民主
教学环节三:基层民主制度的形式之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广大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机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企、事业单位职工通过民主选举,组成职工代表大会,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一种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有权对本单位的重大问题进行评议,做出决定,有权向上级建议罢免本单位的不称职的行政领导人员,并且逐步实行选举适当范围的领导人。”
2.呈现“多媒体资源”提供的图表,让学生看图表,交流各自的认识。
3.教师:这组数字反映了我国的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基层组织的发展情况。由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基层民主制度正在逐渐完善,职工的民主权利得到了高度重视。
了解职工代表大会的内部职权,了解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教学环节四:我国基层民主建设中需要完善的地方(知识拓展)
1.教师: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这表现在:一方面,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工作等不断成熟,民主程序和制度日趋规范;另一方面,基层政权在政务公开、民主选举等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但是从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要求和具体的基层工作实践来看,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仍有不少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2.学生讨论问题。以下一些问题可供师生参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一方面,一些村庄无法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自治难以正常进行。另一方面,现有暂住人口参加选举的规定过于复杂、严格,大量流动人口实际上失去了民主参与的机会。有的虽然能够参与选举,但是,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同时缺乏制度途径实现利益维护。
在乡镇公共事务决策中,有关民主的决策程序缺少制度化的硬性规定,随意性强,群众对公共事务决策所能发挥的影响力极其有限。基层政权的政务公开也缺少硬性指标,往往是小事公开而大事不公开,项目公开而细节不公开,因而难以实施监督,等等。
3.学生就上述一些问题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
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参与决定着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因此,发展基层民主,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入手。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能健全民主制度,实行政务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而作为实践主体的我们也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行使自己的权利,推进我国的政治民主建设。
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依法治国”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活动导入
1.教师引导: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呢 ?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畅想未来生活”的活动。
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谈到经济会更加发达,社会稳定等内容,教师借此引导:美好的社会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
3.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教师要把学生的话题引导到“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的思路上来。
4.教师: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教学环节一: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那么,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呢?
2.学生讨论“依法治国”的含义。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在报告中,他还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论的又一发展。
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
教学环节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讨论:我国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主要内容如下。
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违法必究,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探究:我们国家都制定了哪些法律?
可以组织开展“法律接龙”的游戏。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说出自己知道的法律的名称并简单介绍这项法律的适用范围。
3.探究: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呈现几个司法案例。
案例一:阜阳伪劣奶粉案牵涉者中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及的11个省区市劣质奶粉案件查处工作进行了督查。共查处劣质奶粉生产企业49家、窝点1家、不合格奶粉生产企业3家。其中,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案企业12家。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理。(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
案例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上午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9月7日 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核准成克杰死刑。9月14日 成克杰被执行死刑。(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
案例三:2004年5月29日下午,某市扫黄打非办在市影剧院门前举办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现场会,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万多张(执法必严)。
问题:上述案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方面内容?
4.探究: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师: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问题:你能说出以下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哪些社会公共事务?(文化稽查队依法查处非法出版物;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公安部门依法清理流动人口;等等)
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了解依法行政的体现
课堂小结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实现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保证。
总结提升
课堂练习
练习册(略)
巩固
“与法同行”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生熟悉事例分析的方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讨论分析导入
1.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2.教师: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秩序。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
结合日常生活的经历体验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环节一:尊重法律,体验公平、公正
1.组织“法律在我心中”的讨论。
问题:如果请你用一种生活中的实物来形容法律,你会用什么?(天平、宝剑等,学生会回答法律代表着公平、铲除邪恶等)
2.讨论交流教科书第87页为一分钱打官司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发表看法。(公平是市场交换的最基本的原则。1分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又体现了一种公平)
3.呈现正反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呈现优秀法官宋鱼水的先进事迹和一名15岁少女遭受母亲伤害的案例(见“多媒体资源”)。学生就如上两个事例展开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了公平,社会将会如何?假如生活中缺少了正义,我们的权益将会如何?
通过讨论认识公平和正义意义。
教学环节二: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在方成14岁、方莹11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不给饭吃,不让回家。兄妹俩不堪父亲的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现在方成兄妹长大成人,他们靠劳动致富,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买来了高档家电和家具,日子过得很富裕。方成父亲见子女日子过得挺红火,就要求方成兄妹俩每月付给30元赡养费,并说如果不给,就到法院告他们虐待老人。
讨论:法院会支持方成父亲的要求吗,为什么?
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婚姻法》第15条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抚助的义务。”只讲权利而不尽义务或只尽义务而不讲权利都是不正确的,方成的父亲在子女年幼,需要抚养教育,而自己又有抚养能力的情况下,没有依法履行抚养义务。在子女成年后又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这种要求不符合权利义务一致性的原则,也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因而法院是不会支持他的请求的。
问题:你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关系
教学环节三:正确行使监督权
1.分析案例,感受舆论监督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披露一起“霸道‘学校’”事件。某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一份所谓“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法制教育”的文件。据此,县有关部门于1998年成立了一所“法制教育学校”。仅1~4月,该学校就将200多名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强行关押,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抵制不合理的摊派和乱收费而被抓的。这些被关押的人,还要被迫交纳200元的学费。
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披露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 ? (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
2.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公民行使建议权的途径和方式有 :
A.向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
B.可用举报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C.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公民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应注意:
A.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B.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C.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课堂小结
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公平,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是每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法律积极的维护者和执行者。
总结
课堂练习
选择。
1.我国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有(   )
①散发传单 ②信件 ③电话 ④ 新闻媒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我国公民有(   )
A.正当防卫权  B.揭发检举权
C.批评建议权  D.置之不理权
3.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正确做法是(  )
A.贴大字报  B.私自散发传单
C.向人大代表如实反映情况
D.夸大事情的危害性,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接近人大代表,走近政协委员”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忠实代表;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和工作方法、方式;政协委员的职责和工作方法。学习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分析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努力提高自己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感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展示一组人大代表的照片
呈现一组人大代表的照片,学生各自发表感想。
教师:尽管社会工作不同、职务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全国人大代表。
直观了解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
教学环节二:人大代表的职责
展示一组人大代表工作的图片
1.阅读新闻报道,了解人大代表的职责。
2.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回答问题。
人大代表跨省万里调查农村,万字建言新农村建设。在十届全国人大一、二、三、四次会议上,任玉奇提交了23份议案,有20份议案被大会正式立案。他是湖南代表团议案立案率最高的代表之一。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这位来自金侨集团的董事长,不顾繁重的企业管理工作,每年都要花2~3月下田间、走地头、访农户,调研“三农”问题。
问题:人大代表在人大闭会期间是如何履行代表职责的?
2.开展“走近人大代表”的调查活动。
让学生调查所在的省、市、县人大代表近几年提交的议案,搜集与人大代表有关的新闻报道,课上交流。
3.教师总结:目前,我国有各级人大代表320万人、他们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参与国家民主建设的一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感召力的重要队伍。
通过典型事例来引导学生了解人大代表的工作。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
教学环节三:政协委员的职责
1.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总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不同职责。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目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发挥作用开辟畅通的渠道,集思广益,促进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监督国家宪法、法律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协助并推动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反对腐败现象;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各方面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加强在共产党领导下各党派的团结合作;贯彻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宪法与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共中央与国家领导机关制定的重要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遵守法纪、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参加政协的各单位和个人遵守政协章程和执行政协决议的情况。参政议政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
问题:比较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责的不同。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 ,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政协委员是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人员,行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人民代表议案与政协提案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人大代表的议案一经通过,就具有法律效力;而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政协委员提案是民主监督的一种形式,没有法律的约束力。另外,人大代表议案,一般只在大会期间提出;而政协委员的提案,既可在全体会议期间提出,也可在休会期间提出。
2.开展“走近政协委员”的活动。
学生课前调查所在的省、市、县政协近几年提交的提案,搜集与政协委员有关的新闻,课堂上交流。
教师小结:我国政协委员们认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体现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教师可以将人大代表的和政协委员的职责以阅读资料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比较它们的区别
课堂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深深感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我们虽然不能像他们一样工作,但我们完全可以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富有服务意识,为我们的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略)
“我们也来做议案”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写议案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参政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民主意识,提高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议案的写法、议案所需的问题的发现、提炼、分析、解决的实际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本课可以设计为活动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活动准备阶段
学生课前完成以下任务。
(1)从网上下载一些人大代表近年提交的提案,了解如何发现社会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也可以参考文字资料中的议案和提案部分的内容)
(2)学生5~6人,自愿组合成几个不同的小组。
(3)小组讨论:利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学校教育或生活的地区所存在的问题,从中寻找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4)针对确定的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5)上网了解社会公众对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状况。
(6 )学生参考调查所得,提出解决方案。
(7)写出小组的议案并全班进行交流。
(8)筛选优秀的议案并交给有关的人或者部门。
通过活动和交流,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并且通过交流提高共进。并且锻炼和提高能力。学习写议案的方法
活动注意事项
(1)教师要指导学生选题,以保证学生有能力完成调查的题目,可以参考书上的提示部分。
(2)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
(3)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相互学习。
(4)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把提案提交给有关部门。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表现。理解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能力目标:搜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党和认同祖国的情感。通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生对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歌曲《我的祖国》
1.播放歌曲《我的祖国》。
教师: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引发了我们了解祖国的愿望,今天我们新的单元的学习。将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来了解我们的国家。
2.呈现“小平,你好”的照片。
教师:在1989年共和国40周年庆典的游行中,北大的学生队伍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改革开放究竟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用歌曲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学环节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1.开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探究活动。
学生研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教学环节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
1.探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师: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
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图片。
问题:这些说明什么?( 自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说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料一:
农业:我国拥有的农业劳动力大约是美国的100倍,但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却与美国差不多。在我国一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
工业: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劳动生产力低下。一些乡镇企业还进行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美国占2%,英国占9.7%,世界平均水平是44%,而我国是70%。就每一个劳动力所做的贡献来讲,我国每个农民能养活3个人,而美国每个农民则可以养活465人,英国每个农民可以养活126人。
钢产量:我国钢产量虽然超过1亿吨,但炼钢工人却有300多万,平均每人炼钢33吨;而日本钢产量为0.9亿吨,炼钢工人只有20万人,平均每人炼钢450吨;我国炼钢的平均能耗是国际先进水平的2倍。一半优质钢材要依赖进口。
美国硅谷占地不过7500平方公里,2000年的产值是5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总额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三名之和的80%。
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资料二:
从人均 GDP来看,1978年我国东西部地区分别为457.4元、254元,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55.5%。1994年,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5438元、2392元,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44%。1997年,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8843元、3810元,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43.09%。2003年,东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2, 3734元、7545元,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32%。总的来讲,1978年至2003年间,东西部地区人均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2.探究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文化素质发展水平。
资料三: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据统计,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约占15.88%;在18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中,妇女约占70%。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据国外统计,在136个国家中,每1万人中大学生的人数,我国排135位!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教师总结:总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教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做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作了明确的概括: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我国的性质,第二层含义表明了我们国家的发展程度。二者必须统一起来加以认识和把握。
一般了解即可
教学环节四: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学生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发表看法,说说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财富还不够丰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个主要矛盾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由基本国情决定的
课堂小结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由此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作了精辟的论述。他非常明确地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巩固提高
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全面、系统、理智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强化理性地认识的态度,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指导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闻故事导入课题
教师介绍一则新闻:早晨,同学们正在上自习,班主任张老师走进教室进行例行检查。他突然发现教室门口的垃圾桶里有用塑料袋包着的半个饼子,他立即将饼子拣起来问道:“这是谁扔的?”当张老师的问话没人回答后,张老师做出了一个让全班同学震惊的举动,他说:“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然后,就要将饼子放进口中。就在这时,那名扔饼子的同学站了出来,并冲上讲台阻止张老师。后来张老师和那位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人一半将饼子吃了。
问题: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情况下,张老师为什么还舍不得半块饼子?
用新闻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教学环节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的表述
1.用事例引出社会主义阶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呈现一组反映我国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生活不够富裕的照片。(如“多媒体资源”提供的图片“还有这样的学校”)
教师: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先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
教师呈现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问题:
(1)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是什么?(中国共产党)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是什么?(全国各族人民)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三大奋斗目标是什么?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富强、民主、文明)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宪法中的体现。
1982年通过现行宪法时,在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指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4年修改宪法,改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师总结:这条基本路线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历程才总结出来。我们要想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加深对我党基本路线的认识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这段内容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宪法中的体现说明基本路线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般了解,但具体内容不必记住
教学环节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以问题引出主题。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师设问:我们为什么不以法制建设为中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以教育发展为中心?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够:第一,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的教训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第二,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因为此,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其实质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它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各项工作,包括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重视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水平、人民生活、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虽然面临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低潮,但中国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所以说: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转折,我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2.展示我国几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学生阅读教科书中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的文字、数据、图表等,感受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
教师:综上所述,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教学环节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提出问题。
教师: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有坚强的政治保证,这就是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问题: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社会主义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现代化,又要使现代化的成果真正为人民所享,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就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千百万人民的事业,因而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就必须有人民民主专政作保障。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宏伟蓝图的设计者,也是这场伟大的历史变革的领导者和中流砥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使全国人民形成共识,因而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犹如社会主义大厦的四根擎天柱,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如果动摇了其中的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事业。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本部分内容重在思想上认同,不要死记硬背
教学环节三:坚持改革开放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改革的必要性。
问题:我们经常从各种媒体上听到“改革”二字,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改革有哪些?
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因素与环节,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并逐渐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
问题:什么是改革,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改革,是为了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提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国的改革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使各种具体制度和具体管理形式逐步完善,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从根本上改革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发展了经济,活跃了市场,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独立自主、互惠互利为原则,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及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由此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程。历经20余年,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问题:我国是如何推进对外开放的?(最早开放的四个城市是哪些;加入 WTO 以后,我们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对外开放?)
2.通过摆事实,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问题:为什么要把开放作为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管理经验和建设人才缺乏,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三大难题。我们必须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总之,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重要意义,重在思想上认同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放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懂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意义
课堂小结: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始终是我国的中心工作。在“两个基本点中,一个是立国之本,一个是强国之路,二者同等重要又相互依存。因此,要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统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上。
总结提升,进一步深化认识
关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同科学的论断,有理性认知的态度和崇尚科学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
意图
背景学习
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资料见参考资料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 TD s="PADDING-BOTTOM: 0.75pt; PADDING-LEFT: 0.75pt; WIDTH: 61.5pt; PADDING-RIGHT: 0.75pt; PADDING-TOP: 0.75pt" vAlign=top width=82> 直接引入主题
导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看录像,导入课题。
可以播放视频《三个代表》,也可以由教师直接讲。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和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今天首先学生学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问题:我党为什么要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可以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讲)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将党的性质概括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由此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学生大体听说过,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思想
教学环节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发挥决定性作用。放眼世界和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先进生产力”,是指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产力。谁掌握了先进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解释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以及先进生产力的含义
教学环节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
1.开展题为“世界通信的变迁”的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决定力量。
学生课前查找反映世界通信方式变化、发展的图片,课堂上交流展示。
问题:是什么力量使通信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 ? 你能设想未来的通信工具吗 ?
教师: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看一组数据,见“多媒体资源”中的“科技发表年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体现。
通过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教学环节三: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教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指出“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问题:为什么要优先发展教育? (教育—人才—科技—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问题:在发展教育方面我们做出了哪些努力? (义务教育法、两免一补、希望工程等)
下面的材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连续空缺6年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首次产生,这一奖项分别被中南大学黄伯云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研究的“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项目组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摘取,两个获奖项目都属于新型复合材料的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
问题:你认为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
主要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和讨论分析的能力
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这一科学论断。
关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先进文化的特征;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崇尚科学真理的情感与价值取向,培养理性认识事物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先进文化的特征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基础工程、重要任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歌曲导入
呈现600多名聋哑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用手语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图片。(见“多媒体资源”)
问题: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
《义勇军进行曲》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在国际舞台上,在中华大地,在战争年代,在和平发展时期,它被无数次地唱响过,无数次地鼓励着人前进,前进,再前进。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教学环节一:先进文化的特征
教师总结:这就是先进文化的力量。我们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问题:什么样的文化是先进文化呢?( 见教科书中的阐述)
问题:请用先进文化的特征来分析下列文化是否属于先进文化?为什么?
(1)电影《张思德》在群众中引起如潮的好评。
(2)参与2005年“超级女生”活动的短信达2110万条,新闻报道3634篇,评论1163万条,网上论坛68万帖,真是盛况空前。
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深入理解先进文化的特征
教学环节二: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1.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
呈现一组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照片,如杨丽萍的孔雀舞、传统建筑故宫、皮影剧、越剧。
问题: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2.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问题:举例说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师总结: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
感受优秀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理解先进文化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教学环节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
1.通过分析资料,感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呈现以下资料,学生阅读,讨论并谈感想。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2004年“六一”儿童节,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到北京市少年宫和孩子们一起庆祝节日。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要靠今天的未成年人去创造。未成年人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教育、培养未成年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能健康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我们青少年大力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来引导自己的发展。
活动:对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进行自查,看自己是否是道德合格的公民。
教师总结:青少年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教育
教学环节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
1.通过资料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可贵。
学生阅读以下资料,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与可贵。
中华民族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移,雄健刚烈、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以及以国家、民族、乡里和家庭为重的伦理观念。在此基础之上凝结而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以及民族传统精神在现代的体现和发展,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表现? (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问题:当代弘扬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首要任务。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民族精神
教学环节五:发展先进文化,消除落后、愚昧文化
教师:先进的文化是催人奋进的力量,落后愚昧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来识别这些混杂在一起的文化现象。
问题:我们身边有哪些不良文化现象? (网络上的淫秽色情信息、迷信等)
教师: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我们青少年要在生活中提高分辨力,让先进文化引导我们前进。
活动:北京就要迎来2008年奥运会,请你设计一枚符合先进文化特征的开幕式纪念首日封。
提高分辨能力,指导社会实践
进一步加深对先进文化的认识
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中,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行动中。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崇尚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热爱真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在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歌曲导入
播放动画片《三个代表》。
问题: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谁创造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奇迹? (是人民群众在党的指引下创造了今天中国的奇迹)
教师: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党。
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教学环节一: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践行着代表人民利益的誓言
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问题:我们党要从哪些方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从决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引导学生了解党代表了 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教学环节二: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要落实在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中
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体现和落实在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中。
呈现宣传画《总理一诺千金,百姓九喜临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给9亿农民带来实惠》等,学生从画中体会党重视人民的利益。
教师:我国农村人口总数接近9亿,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党和政府实施惠民政策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以国家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为典型事例,进一步深化知识点
教学环节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行动中
呈现一组反映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关心体察人民群众的新闻报道。
教师: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群众利益,经常深入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最高标准。
活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优秀干部事迹介绍”。 (由学生来发现和了解并介绍给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感受从党和国家的最高的领导人到党的一般领导干部始终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课堂小结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可见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巩固知识
关于“控制人口,提高素质”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能力目标:数据分析的方法,学习预测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和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发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用视频导入
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片段(宋丹丹回忆刚结婚时的幸福和现在奔波不定的生活的一段)
问题:
1.小品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重男轻女、多生超生)
2.多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不能安稳地生活、贫困)
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一。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主题
教学环节一: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一):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呈现几张体现我国人口众多的图片,如长假旅游、春节回家、招聘会等。
这些景象大家一定很熟悉。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人口已达129533万人,其中大陆人口126583万人,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相当于美、英、法、澳、意、加、日7个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2倍,超过了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洲的人口总和。到2005年1月6日,我国内地(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总人口达13亿。据统计,我国每两秒钟出生一个婴儿,每天大约出生5万人;每年出生1900万人,减去死亡人口,每年净增人口约1300万人,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人口。
问题: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人口现状有什么特点?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2.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二):人口素质偏低。
呈现一组反映我国人口素质的数据。
中国
2000 年
美国
1994年
加拿大
1991年
日本
1990 年
阿根廷
1991年
大学程度以上(%)
3.6
46.5
21.4
20.7
12.0
文盲、半文盲 (%)
6.72
0.6
1.0
0.3
5.7
问题:这组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状况具有什么特点?(人口素质偏低)
通过图片和数字让学生对我国人口问题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数字使学生更加清晰认识到我国人口现状
教学环节二: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
1.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
让学生看教科书中反映我国城乡人口比例的图,总结我国人口的特点。
2.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让学生看下表,从中总结我国人口状况的又一特点。
年份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
老龄人口所占比例 (%)
9.8
11.75
15.5
21.9
25.1
27.4
3.我国人口现状的其他特点:人口分布不平衡。
地域
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
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
人口密度
(人/平方米)
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50
4
9
其余
50
96
220
4.探究我国人口状况的其他特点。
学生根据教科书中的图表,总结我国人口状况的其他特点,如性别比例问题。
可以让学生设想象当自己35岁时(约2030年)我国的人口状况。从而感受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最后总结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
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 (基本特点)
人口素质偏低
农村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其他特点)
人口分布不平衡
男女性别比失衡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使学生掌握我国的人口状况的特点
教学环节三:人口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讨论:有人说,人是劳动者,是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人越多社会发展就越快。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人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人一来到世上首先是消费者,年龄增长后,才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到了晚年、丧失生产能力之后,则又成为消费者。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而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有些人终生是消费者而永远不能成为生产者,如严重身体残疾者。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资源,但是人口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源,而只是人力资源形成的基础。只有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及其增长才能形成丰富的人力资源,进而产生社会财富。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并导致一系列恶果。
问题: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并呈现一组反映我国生存资源的数据。
总量
人均量
与世界水平相比
与其他国家相比
水资源
2.8万亿立方米
第4位
2400立方米
第88位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1/4
美国的1/5,加拿大的1/40
耕地
123万平方千米
第6 位
约为933平房米
第67位
居世界平均水平1/3
美国的1/6, 俄罗斯的1/8,加拿大的1/15
森林
174.9万平方千米
第5位
人均约为133平方米
第121位
远低于世界人均600平方千米水平
草地
第3位
几十位以后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5
总结: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活动:算一算我国人均 GDP。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36515亿元,居世界第六位,人均1100 多美元(人口13亿 )。如果我国人口是新中国成立时的4.5亿人,那么人均 GDP 是多少?如果我国人口与美国一样是2.6 亿,人均 GDP 又是多少?
注意在讨论过程中肯定学生观点的合理之处
数据能给人直观和深刻的印象
通过活动进一步感受我国人口压力
教学环节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可行途径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据全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统计,1998年出生的婴儿中,城市街道独生子女的比率为89.3%,而乡镇独生子女比率为48.4%,农村的多子女率明显高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在农村更为突出。因而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增强人口忧患意识,自觉做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者和严格的执行者。
宣传和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在讲课时也可以解释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含义
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的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人口问题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目前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总结
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低;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的措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对社会事物的关注和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自觉开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行动。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珍惜资源、爱护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现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节约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课时
2 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参考前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可以设计使用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活动导入
教师(拿出一双一次性筷子):有人计算过:一棵生长30年的大树可以制作5000双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是由日本人发明并使用的,但日本现在却不生产一双一次性筷子,中国是世界上一次性筷子的最大生产国,猜一猜我国每年生产了多少一次性筷子?(板书:48000000000 )480 亿双!
假设我们中国13亿人口中有6亿人每年用掉10双一次性筷子,那么要砍伐多少棵生长期在30年的大树?
计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从一个微小的生活细节引入资源话题
教学环节一:我国的资源国情
1.通过数字感受我国的资源国情。
呈现一组反映我国资源国情的数字。
我国的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目前,世界上可被人类利用的150多种矿产中,我国已初步探明储量的就有137种;
我国有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的水能资源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的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
人均淡水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
人均森林蓄积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人均煤炭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7%;
人均石油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64%;
人均铁矿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9%;
人均铜矿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9%;
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只及世界人均值的一半左右。
我国人均耕地大约1.4亩,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
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中的排名为:
土地面积:110位后;
耕地面积:126位后;
草地面积:76位后;
森林面积:107位后;
淡水资源:55位后。
问题:看了上述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怎样的?(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2 .开展“节约资源我能行”的专题活动。(具体见活动设计)
利用一组数字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环节二:我国的环境状况
1.学生课前分小组进行主题探究活动(针对教科书中提出的10大环境问题),课堂上进行小组汇报(过程略)
2.开展“保护环境我能行”主题活动。(具体过程可参考活动设计“节约资源我能行”)
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
教学环节三: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具体保护措施见教科书第122~124页的内容。
学生阅读下面的资料,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在全球大气中总悬浮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含量领先的前10个城市里,贵阳、重庆、太原、兰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1999年,中国继续有8个城市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
讨论:我们应如何保护环境 ?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因此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上
课堂小结
保护资源、改善环境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践行者。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使之自觉落实在行动上
关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
能力目标: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故事导入
呈现百荷花和池塘的谜语故事,学生猜谜语,体会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我们的应采取的措施。
有一则法国的儿童谜语是这样的:有一种百荷花,它每天的生长速度是自身的一倍,当她覆盖整个池塘的时候,池塘里的生物就不能生存了。现在它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人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挽救池塘呢?
上则谜语的答案是,人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挽救池塘。说明了任何事物都不能无限地发展,否则就要起到反作用,甚至危害人类自身。人虽然只有一天时间来挽救池塘,但是,毕竟灾难到来之前,人们已认识到这个问题,若及时采取行动,还是可以补救的。
通过谜语引导学生懂得我们现在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教学环节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含义
教师: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她那博大的胸怀中蕴藏着无穷的宝藏。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固执地向大自然索取。随着人口的增长、近代大工业的崛起,人类愈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以致今天已经很难找到完全没有受到人类影响的环境了。但是,人类突然发现,随着“母亲”付出的急剧增长,她突然变得不那么慷慨了……人口的无限膨胀,资源、环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自然母亲似乎已经不能承受其重负。人类终于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花了3年的时间做了全球性的调查并写成报告,其中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后来成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主题以及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发展的战略。
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教学环节二: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
呈现案例,分析案例。
张村是个美丽的小村庄,有山有水,但由于交通不发达,外人不了解张村,村里人也不富裕。恰在这时,一个商人看中了张村,想在这里投资建造一个造纸厂。由于张村地处河的上游,因而建厂后势必会污染河流。为此,村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问题:如果你是一名村民,你反对还是赞成建厂?请你为张村的发展献计献策
教师总结:建厂必然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走先破坏再建设的道路。张村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致富,如开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教学环节三:掠夺性发展的恶果
1.呈现如下新闻报道,学生阅读。
2004年9月,泰国的一个小村庄开始出现鸡死的现象。随后,几乎每家都有几百只的鸡陆续毙命。接着,孩子们开始生病。到10月19日,俄罗斯农业部宣布,俄罗斯欧洲部分首次出现致命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同一天,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确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腾家营村一珍禽养殖场发生H5N1型禽流感疫情,造成2600只羽禽死亡。农业部立即派出工作组指导当地开展防控工作。当地政府组织农业、卫生等部门把农场方圆3公里范围内的9.11万只家禽全部捕杀,并消毒,以阻止禽流感扩散。
教师:相信大家对2004年的禽流感疫情还有印象。为什么会出现禽流感呢?
2.呈现以下资料,让学生阅读并谈感想。
据统计,因为环境污染,全球有1100万的儿童活不到5岁。另外,因空气污染引发的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每年夺去了400万儿童的生命。研究表明,目前有80%~90%的高危病种(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我国统计发现:每13秒钟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有130多万人死于癌症,癌症在我国自1997年上升为死因的第一位;每年有10万人因为吃蔬菜而中毒死亡或者残疾;每年有2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共计160万。
教师:由此可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3.学生列举国内外存在的掠夺性开发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选用当年的最新资料,这里提供的是讲课的思路
教学环节四:我国政府为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下面的资料。
我国在“九五”期间实施了跨世纪的绿色工程计划。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一计划不可能全面地解决环境问题,只能解决重点地区、流域和重点城市、重点海域的问题,解决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最直接相关的问题。截止到1999年11月底,这一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开工或者治理的环境污染项目1053个,完成投资900多亿,主要解决了一些重点的环境问题,其中中央直接抓的就是“三河”“三湖”“二区”“一市”“一海”。
“三河”指淮河、海河、辽河,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三条河;“三湖”是太湖、滇池、巢湖;“二区”指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目前我国酸雨影响地区已经占有国家面积的30%,在西南一些地区酸雨的频率是90%,酸雨问题已相当严重,对农业、工业造成的损失非常大;“一市”即北京市,在城市的问题中确定了47个城市作为全国城市保护当中的重点城市,主要省会城市、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其中首要解决北京市的污染问题;“一海”即渤海以及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上游、松花江等区域的水污染治理。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让学生认识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治理
课堂总结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
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务必高度重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
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感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