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勤向窗前读:毛泽东.鲜于枢.王铎.傅山 书法大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1:33:08
毛泽东.鲜于枢.王铎.傅山  书法大观
鲜于枢(1246-1302)

《王安石杂诗卷》高50厘米,长1025厘米,辽宁博物馆藏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 今北京蓟县) 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    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他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的确,他的行草书骨力劲健,真力饱满。行笔潇洒自然。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鲜于枢《老子道德经卷》纸本 楷书 纵26.7厘米 横64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鲜于枢《楷书老子道德经卷》从“天长地久”开始,末书“老子道德经卷上”,缺下卷,不具名款。每段接纸有“三教弟子”朱文印。卷后有翁方纲题跋、吴荣光题名、颜世清跋共五段,又“松下清斋”书签。   此帖书法学虞世南,体势修长,笔法精美,清爽劲利,是伯几仅见的楷书长篇,当为中年时佳作。   鉴藏印记有“谨庭秘玩”(朱文)、“松下清斋”、“纯期满字更获半珠”(朱文)、“枕经书屋考藏之印”(朱文)、“陆恭私印”(白文)、“谭溪审定”(朱文)’“苏斋墨缘”(朱文).“曾在□坡案头”(朱文)、“古吴潘介繁□坡氏印记”(朱文)及叶恭绰诸印。   历代著录:《须静斋云烟过眼录》。

论草书帖

鲜于枢《草书韩愈石鼓歌》 纸本、手卷 34.7×497.6cm 北京翰海拍卖品详情请进入>>>>>>>

鲜于枢《草书韩愈石鼓歌》 纸本、手卷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详情请进入>>>>>>>
鲜于枢墨写《石鼓歌》传世有两本,一部作于元大德五年,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二为2004年6月26日由北京翰海推出,最终以人民币4,620万元成交的作品。另有一本(见下),出处不详,刊于台湾祥瑞文化事业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书法经典 草书卷》,该书为大陆春风文艺出版社授权出版(转自《闲雅书法论坛》)。


鲜于枢《草书韩愈石鼓歌》






草书韩愈进学解(部分) 纵49.1厘米 横795.5厘米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进学解》原文是唐代韩愈的著名文章。此卷是鲜于枢用行书、草书所写,其全文,共一○八行,每行二-十字不等。前半部以行书为主,后半部以草书为主,潇洒自然,一气呵成,刚柔顿挫,节奏分明。如水墨画高低远近,起伏多变。是鲜于枢作品中的一件精品。钤有"鲜于枢伯几父"白文印;"渔阳"、"虎林隐吏"朱文印。后续一纸,有元朝刘致、班惟志二跋。
刘致(1280-1334),字时中,号逋斋,山西人。此段跋语风格属赵孟頫一系,但略微生拙。
班惟志(生卒年不详),字彦功,号恕斋,河南开封人。元代著名书法家邓文原弟子,随邓为皇家书写泥金《大藏经》,书法享誉当世。此段跋语风格甜润,优雅姿媚。
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释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窥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俱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致(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以兴。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
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糜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无,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
右韩文公《进学解》

鲜于枢《行草诗赞卷》(部分)纵43.4厘米 横876.4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鲜于枢《行草诗赞卷》,为墨迹本。大德六年(1302)作。整卷七十一行,每行两字至四字不等。前书《雪庵像赞》(雪庵即释溥光)诗,后书《吸月杯赞》。像赞诗首缺“幽”“流”“求”“讴”、 “球”“牛”六韵。卷后有陆居仁次韵二章,书法亦甚可观。此卷现藏上海博物馆,香港书谱社曾有影印本面世。  此卷书法骨力劲健,真力饱满,气势雄伟跌宕,笔势纵横而又坚实,气势雄魄又不失规矩。他在书写时往往注意细节的处理,诸如整篇布局疏密讲究,飞白运用巧妙以及对锋颖及牵丝映带的巧妙安排等。在书写时给人以不疾不徐、雍容不迫的大方自然的感觉。都是显现出其作为元代一流书家的本色。这幅《行书诗赞卷》虽然起首部分缺失,仍不失为鲜于枢书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也为研究鲜于枢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释文:
……鉅榜照九州,千金一字人争醻。
帝開昭文禮巢由,歸來毳衣卧林丘。
一朝沘筆賦遠遊,南踰五嶺東閩甌。
濤江瘴海靡不周,會稽禹穴為少留。
山君川后護驛舟,骏奔方伯走郡侯。
蹇予自放窮海陬,解逅(即“邂逅”)針芥俄相投。
總角問道今白頭,始知斗擻(即“抖擻”)為清修。
題詩畫象真自謀,託名紙尾三千秋。
吸月盃贊
以海南椰子之小者為之,形如怒蛙然(点去)
悍其目,皤其腹,眇帝之矚,不盈其欲,斷尔足,刳尔腸,复月之光,以為吾觴。徵故實於智伯,戒覆車於越王。若乃鼓吹停奏,影蛾在堂,酌桂華之清露,發天酒之餘香,覺金王之鄙陋,又奚取于犧尊之青黄也。
繼榮以此紙徵拙作,乘興書此,不可示他人也。困學民鮮于樞。
鲜于枢《行草诗赞卷》(局部)
点击右键下载解压(密码9610.com)

秋兴诗册 ①

秋兴诗册 ②
纸本,行书,纵33.6cm,横①40.6cm,②4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次韻仇仁父《晚秋雜興》,樞拜呈。
薄宦常爲客,虛名不救貧。又看新過雁,仍是未歸人。
茅屋空誰補?柴車晚自巾。青雲有知己,潦倒若爲親。
沈靜莓苔合,門閑落葉深。炎方秋尚暑,水國盡多陰。
寓意時觀畫,怡情偶聽琴。起予賴詩友,爲爾動微吟。
身共賓鴻遠,心同野鶴孤。謀生知我拙,學稼任兄愚。
北望空思汴,南遊未厭吳。年須問藜藿,興不在蒪鱸。
本幅首署:“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枢拜呈。”藏印有“長垣王氏珍玩”、“宋犖審定”。  《石渠宝笈?初编》卷一О著录。
这是鲜于枢为和仇远诗而作并书的三首五言律诗,17行,诗中充满浓郁的思乡之情。从“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一句可知作者此时正身处江浙一带。  此帖书法俊爽劲健,略显苍疏,是鲜氏中晚年众多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件。


鲜于枢《草书秋怀二章》纸本册页 行草书 纵352厘米 横45.5、3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怀诗册》系鲜于枢感怀秋夜之景而作,“奉湛渊作者一笑”,说明是寄给白埏的。末款署“枢顿首”。   此帖同《秋兴诗》笔意相近,也应是鲜于枢在江浙时所书。唯纸质不如前帖精良,因此干笔较多,但笔势连贯舒展,牵连转折交待分明,仍是伯几书的精品。   此帖为清宮旧藏之物,鉴藏印记有“飞龙舞风”(朱文)、“宋荦审定”(朱文)。   历代著录:《石渠宝笈初编》(《宋元宝翰册》之一)。释文:
秋怀二章
清夜不能寐,起坐鸣
玉琴。琴声一何繁,
惕然伤我心。去古日益
远世俗安姓淫。道丧
器亦非,其源不可寻。嗟
余生苦晚,念此涕满襟。
旨哉靖节言,千载独知
音。
仲秋夜苦长,客子眠亦迟。
披衣步中庭,月明风凄凄。
仰看鸿雁行,俯听蟋蟀啼。
虫鸟固微物,出处各
有时。还坐读我书,
毋效楚客悲。近作如此,奉
湛渊作者一笑。枢顿首

行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局部) 纸本 纵48.6厘米 横5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分页) 纸本 纵48.6厘米 横5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序》,行句系自"夫前呵从者塞途"起(据《韩昌黎集》),其前尚缺一百零八字。有"清森峭劲、风骨棱棱"之评。
卷后明王稚登、宋珏,近代狄平子书跋。明赵宦光、清缪日藻、曾燠及狄平子递藏。
资料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请点击下载全本(解压密码9610.com)释文:
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擢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徒,足将进而趦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吾生以徜徉。
右韩文公《送李愿归盘谷序》,大德庚子,枢以事至东昌,吉甫兄适任总判,遗其子袖此纸徵书。寄寓村舍,文房之具不备。人有千金应科笔相借者,皆南人讬名伪作,一入墨锋便散,凡四五易竟此卷,然皆不成书,仅兑违命之责尔。拙恶之讥,所不敢辞。困学民鲜于枢记



鲜于枢《麻徵君透光古镜歌》 纸本,30.5 x 19.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鲜于枢《麻徵君透光古镜歌》,纸本,大字行楷,剪装成册,此册为破行剪装成册,从鉴藏印来看,改装当在入清内府以前梁清标所为,原装饬形式已无法知道。    《麻徵君透光古镜歌》结构近方形,字距和行距由于是裁别而成,以无法窥见原貌,从痕迹看,原来可能是四字一行。字体按字之笔画多少与固有形态,略有大小,总体上大小均匀,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字体结构从晋唐楷书来。    他似乎不经意于每一笔画的精美,而着力于每个字的整体气势与形象的创造。苏轼曾说过:“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幅大字称得上“结密无间”,而且越往后写的越好,运笔着墨均达到完美的程度。总体看,此幅大字体势规整,气势恢弘,是鲜于氏大楷书的典型之作。

鲜于枢《王安石杂诗卷》(部分)纵50厘米 横1025厘米 辽宁博物馆藏
鲜于枢《王安石杂诗卷》,书王安石杂诗四首:《题侍郎山水》、《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示元度》、《奉酬约之见招》。全卷600余字,书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时鲜于枢36岁,正值书艺旺盛时期,故书气恢宏,骨力劲健,圆转流畅,表现了鲜于枢极深的书法功力。
鲜于枢《王安石杂诗卷》(局部)
点击右键下载解压(密码9610.com)释文:
荆公诗……
题侍(郎山水)
往时濯(足潇湘浦,独上九疑寻)二女。
苍梧之野烟漠漠,断垄连冈散平楚。
暮年伤心波浪阻,不意画中能更睹。
燕公侍书燕王府,王求一笔终不与。
奏论谳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
仁人义士埋黄土,只有粉墨归囊褚。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往时江总宅,近在青溪曲。
井灭非故桐,台倾尚余竹。
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蒲柳亦竞时,冥冥一川绿。
方坻最所爱,意谓可穿筑。
欲往无舟梁,长年寄心目。
故人晚得此,心事付草木。
消摇檐宇新,揽结蹊隧熟。
更能适我愿,中水开茆屋。
鬼营诛荒梗,人境扫喧黩。
濠鱼净留连,海鸟暖追逐。
岂无方外客,於此停高躅。
忆初桑落时,要我岂非夙。
蚕眠忽欲老,一个未言速。
当缘东门水,尚涩南浦舳。
吾庐虽隐翳,赏眺还自足。
横陂受後涧,直堑输前渎。
跳鳞出重锦,舞羽堕软玉。
碧筩递舒卷,紫角联出缩。
千枝孙峄阳,万本毋淇澳。
满门陶令株,弥岸韩侯蔌。
尚复有野物,与公新听瞩。
金钿拥芜菁,翠被敷苜蓿。
虾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读。
棂轩俯北渚,花气时度谷。
耘耡聊效颦,缔构行可续。
荒乘傥不倦,一昼敢辞卜。
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翛翛仙李枝,城市久烦促。
寄声与俱来,荫我台上谷。
示元度
今年锺山南,随分作园囿。
凿池构吾庐,碧水寒可漱。
沟西雇丁壮,担土为培塿。
扶疏三百株,莳梀最高茂。
不求鵷鶵实,但取易成就。
中空一丈地,斩木令结构。
五楸东都来,斸以遶檐溜。
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
赎鱼与之游,喂鸟见如旧。
独当邀之子,商略终宇宙。
更待春日长,黄鹂弄清昼。
奉酬约之见招
君家段干木,为义畏人侵。
冯轼信厚礼,逾垣终褊心。
川坻宁有此,园屋谅非今。
雨过梅柳净,潮来蒲稗深。
种芳弥近渚,伐翳取遥岑。
清节亦难尚,旷怀差易寻。
子猷怜水竹,逸少惬山林。
况复能招我,亲题汉上襟。
右荆公杂诗。至元辛卯二月八日过君锡真味堂,出纸命书,遂为尽(书)此。
君锡书法得前人之正,又所收秘笈在诸家法帖上,亦须拙笔,亦爱忘其丑之意耶。鲜于枢记。

鲜于枢《张彦享行状稿卷》纸本 行书局部[1][2][3][4][5][6][7][8][9][10][11][12][13]

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 纸本34.5X584cm 1301年大德五年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点击右键下载解压(密码9610.com)附录: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
作者:不详 来源:《中国书画报 》  纵观书法史,缘于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反拨”,元代书坛重现复古尊法趋势,鲜于枢和赵孟頫一样,成为“元初回归传统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的先导者”(黄惇语)。
据《鲜于府君墓志铭》记载,鲜于家族累世均为读书之人,鲜于枢幼时从祖母墨迹中得到沾溉,后又向金代书家张天赐请教。元人刘致述其书学经历:“鲜于困学(鲜于枢号“困学山民”)之书,始学奥敦周卿竹轩,后学姚鲁公雪斋,为湖南宪司经历,见李北海《岳麓寺碑》,乃有所得。至江浙与承旨赵公子昂游处,其书乃大进,以之名世,行草第一。”在与时彦请益与交流的同时,鲜于枢又直逼唐宋,上溯魏晋,“刻意学古书,池水欲尽黑”(赵孟頫诗)。他藏有名帖多种,特别是对颜真卿《祭侄稿》更为宝爱,称为“天下行书第二,吾家法书第一”。《石渠宝笈》、《大观录》等书著录了他临摹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群鹅帖》、颜真卿《鹿脯帖》和怀素《自叙帖》等多种墨迹。许多法帖还有他的精彩题跋,如“书家之有钟王,犹儒家之有周孔,今之学者出口推云‘二王’,而不言钟,犹称孔子、孟子,而不言周公也”。据明丰坊《书诀》载,鲜于枢小楷即取法钟繇。同时,他还善于师法自然,据记载,他“早岁学书,愧未能若古人,偶适野见二人挽车行淖泥中,遂悟笔法……”这与张旭观剑舞、黄庭坚见荡桨悟出笔法同出一理。
鲜于枢性格直率,同时代书家陈绎曾云:“今代惟鲜于郎中(指鲜于枢)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这种傲视世俗的奇崛个性尤其表现在行、草创作上——雄浑恣肆,洒脱不羁。赵孟頫对此极为推重,他曾说:“余与伯机(鲜于枢字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
在鲜于枢存世墨迹中,所书《苏轼海棠诗卷》堪称代表作之一。这一行草纸本纵34.5厘米,横584厘米,系书录苏轼咏海棠七言长古,卷后有元、明以来诸多书家题跋和收藏印记。元秋桂跋曰:“鲜于翁草书修‘六义’(笔者注:“六艺”即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无一笔苟置。人皆知其豪健遒劲,而不知其备六义于中也。”明董其昌云:“盖东坡先生屡书《海棠诗》,不下十本,伯机意欲附名贤之诗以传其书,故当全力付之也。”
此卷系鲜于枢运用极富弹性的硬毫写成,以行书为主,兼用草法。其用笔多取法唐人,正如元人袁褎所言:“善回腕,故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而清人阮元亦谓鲜于枢“字迹活泼而有力,在孙过庭、李北海(邕)之间”。细察此卷,与颜氏《祭侄稿》、《刘中使帖》及《争坐位帖》多有契合之处,笔法纵肆,欹态横生。通篇约二百余字,“全力以付”,“无一笔苟置”。从用笔力上看,锋敛墨聚,圆劲有力,每一笔画的起收、顿挫、使转……均从容不迫,却又变化万千。比如聚墨成“点”,有正点、侧点、挑点、连势排点等,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结体妥帖,浑然无间。举凡横、竖、撇、捺各种构字“元素”,均能曲尽其妙,如“瘴”、“荐”、“华”、“长”诸字,横画虽多,却“燕不双飞”,因势生形;“瘴”、“草”、“华”、“晕”、“中”字中的竖画,多取“悬针”状,行笔劲利,挺拔有力……结体略呈右上取势,宽博宏肆,纵敛有度;行书中间杂草书,规整中有变化,益增活泼生动之趣。此卷章法近乎上下齐平,行距均匀,不激不厉,自然畅达。而字与字之间起承转合偶以“牵丝”相属,更多是以内在笔势使上下呼应自如、左右揖让相得。通观全卷,正如刘欣耕先生所言:“结字严谨而纵肆,点线爽健而富有立体感,挥运之中意气雄豪而出入规矩。他以深厚的功力表现出了对书法形式美的追求和创造力,从而也表现了自己的气质、人格。”
尽管同侪称誉鲜于枢“笔笔皆有古法,足为至宝”(赵孟頫语),但因其泥守唐法,排斥宋人,明潘之淙《书法离钩》批评道:“元人自赵吴兴(孟頫)外,鲜于伯机声价几与之齐,极圆健而不能去俗。”明人方逊志亦直指其“姿体充伟而少韵度”。以“回归”传统为主流的元代书坛之所以在书史上较为“寂寞”,就是因为继承多而创新少。鲜于枢也未能免“俗”,这是他的书法为后人所诟病的主要原因。
鲜于枢于书法“用工极深,时人鲜有知者”(元人邓文原语),晚年更是闭门谢客,不问世事,以调琴作书为乐。1989年在杭州发现鲜于枢墓,随葬品还有印章、端砚和笔端饰件及其他鲜于氏生前把玩之物。释文: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尊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右玉局翁海棠诗长句渔阳困学民书。

鲜于枢《草书杜甫魏将军歌诗》纸本 行草书 纵48厘米 橫46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书录唐代杜甫诗《魏将军歌》。款署“右少陵魏将军歌 困学民书",鈐“渔阳”(朱文)、“鲜于”(朱文)、“白几印章”(白文),“困学斋”(朱文)印。卷前题签“元鲜于伯几草书杜诗真迹。道光庚子夏日重装。秋赏斋珍藏”。卷末有罗天池长跋,述此卷流传经过。   此帖书法纵橫挥洒,奔放自如,笔势连绵而气酣墨畅,有一气呵成之势。一些字的点画停顿处,提按变化较少、取法于唐人,以气势称胜。   鉴藏印记:“都省书画之印”(朱文)、“纪察司印”(朱文)、“礼部之□书画关防”(朱文)及黄德峻、伍元蕙、王南屏等印。请点击下载高清晰图片鲜于枢《草书杜甫魏将军歌诗》全本
释文
将军昔著从事衫,铁马弛突重两衔。被坚执锐略西极,
昆仑月窟东巉岩。君门羽林万猛士,恶若哮虎子所监。
五年起家列霜戟,一日过海收风帆。平生流辈徒蠢蠢,
长安少年气欲尽。魏侯骨耸精神紧,华岳峰尖见秋隼。
星躔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驷輯天河。搀枪荧惑不敢动,
翠蕤五旓相荡摩。吾为子起歌部擭,酒阑插剑肝胆露。
勾陈苍苍风玄武,万岁千秋奉明主,临江节士安足数。
右少陵魏将军歌 困学民书

鲜于枢楷书《御史箴卷》 纸本 50.1x409.6厘米。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鲜于枢楷书《御史箴卷》,大德三年(1299)作,纸本。卷后有赵孟頫邓文原等人的题跋。此卷运笔沉雄朴茂,不事雕琢,而风华自在。赵于此卷推崇备至,跋曰:“伯机书,笔笔皆有古法,足为至宝。”
鲜于枢楷书《御史箴卷》(局部)点击下载浏览鲜于枢楷书《御史箴卷》 (解压密码:9610.com)

鲜于枢《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 纸本,行书,纵32cm,横34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舊俗疲庸主,群雄問獨夫。譏歸龍鳳質,威定虎狼都。
無屬尊堯典,神功協禹謨。風雲隨絕足,日月繼高衢。
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詞寧戮辱,賢路不崎嶇。
往者災猶降,蒼生喘未蘇。指揮安率土,盪滌撫洪爐。
壯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舉,鐵馬汗長趨。
松柏瞻虛殿,塵沙立冥途。寂寞開國日,流恨滿山隅。
右工部行次昭陵詩,困學民書。
末识:“右工部行次昭陵詩,困學民書。”钤“鲜于”、“白几印章”、“箕子之裔”、“虎林隐吏”、“中山后人”印五方。卷末有王祎、宋濂二跋。鉴藏印记有清乾隆、嘉庆、宣统诸玺及梁清标、宋濂、王祎等印多方。
明顾复《平生壮观》卷四,清《石渠宝笈初编》卷三一,《故宫已佚书画目》著录。
这是鲜于枢以行书大字录写的杜甫五言《行次昭陵诗》。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内容大都与当时的朝政有关,此首诗亦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此帖结体疏朗,笔势雄浑,与鲜于枢个人性情正相吻合。如柳贯所评:“公毅然美大夫,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挥毫结字,奇态横生,势有不可遏者。”此卷是鲜于枢大字行书的代表作品。 (撰稿人:张彬)
局部[1][2][3][4][5][6][7][8]

册页行书《醉时歌等唐人诗十二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册页《醉时歌等唐人诗十二首》(局部)逐页浏览 [1][2][3][4][5][6][7][8][9][10][11][12][13][14][15]《醉时歌》(杜甫)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
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
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下节录储光羲《同武平一员外游湖五首时武贬金坛令》)
朝来仙阁听弦歌,暝入花亭见绮罗。
池边命酒怜风月,浦口还船惜芰荷。
(……)
花潭竹屿傍幽蹊,画楫浮空入夜溪。
芰荷覆水船难进,歌舞留人月易低。
(下节录储光羲《寄孙山人》)
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借问故园隐君子,时时来往住人间。
(下为王昌龄《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下为王昌龄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下为王昌龄 《重别李评事》)
莫道清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下为刘长卿《寻盛禅师兰若》)
秋草黄花覆古阡,隔林遥见起人烟。
山僧独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见少年。
(下为刘长卿《寻盛禅师兰若》)
怜君一见一悲歌,岁岁无如老去何。
白屋渐看秋草没,青云莫道故人多。
(下为刘长卿《寄别朱拾遗》)
天书远召沧浪客,几度临歧病未能。
江海茫茫春欲遍,行人一骑发金陵。
(下为刘长卿《昭阳曲》)
昨夜承恩宿未央,罗衣犹带御烟香。
芙蓉帐小云屏暗,杨柳风多水殿凉。
(下为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枢                                                                                      王铎(1592—1652)
《行草五言诗》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 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 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并不为过。有人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至于文征明、董其昌则更不在话下。此外,他在结构处理上的构成意识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间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观念,具有强有力的理性处置效果——在如此狂放变幻的草书中锤炼出如此冷静、有条不紊的效果,实在是出人意外同时又使人对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说从张芝、张旭、怀素、黄山谷直到徐渭,草书的发展是以用笔的丰富顿挫为准矩,而在结构处理上则一放再放,抒泄无遗的话,那么王铎则成功地阻遏住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静的理性把这匹脱缰的野马笼住,纵横取势,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不能不说他这有意无意之中的创举是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    王铎亦擅画,山水宗荆(浩)、关(仝),丘壑伟俊,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尝与人云“画寂寂无余清,如倪云林一派,虽有淡致,不免枯乾赢,病夫奄奄气息,即谓之轻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又云“以境界奇创,然后生以气晕,乃为胜,可奈造化。”





王铎 赠汤若望诗翰 册页 纸本   这是王铎为一位外国来华传教汤若望所书写的一册页。
汤若望(字道未)於1622年抵华,稍后,在徐光启的请求之下,获朝廷征召参与历局的修历工作,开始其在中国明、清两代政府中长达三十八年的服务生涯。康熙元年(1662),汤若望在管钦天监监正事十八年之后,终获敕封為光禄大夫,并得以用一品顶带、著绣鹤补服,成為歷史上在中国任官阶衔最高的欧洲人之一,并為极少数获封赠三代以及恩廕殊遇的远臣。
王铎于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降清,并随清军将领多鐸抵达北京。或因听闻旧识汤若望已於前一年十二月接掌清钦天监,乃决定手书一卷相赠,内容则选择他在崇禎年间(1628-1644)赠给汤若望的七言律诗四首。虽然在此一册页(装订成册的书法作品)中从不曾明白指出他书写的目的,但因王鐸当时贫病交加,他显然希望此一旧作能令新贵汤氏忆起两人先前的交情,而加以賙济。
诗卷册页钤有“云谷叶氏家藏”及“南海叶氏云谷家藏”两印,可知此件曾为叶梦龙 (1775-1832) 所藏,叶氏友人翁方纲 (1733-1818) 与钱坫 (1744-1806) 落有观款。清末民初,此册归裴景福 (1854-1926),1914年上海文明书局刊行《王觉斯诗册墨迹》即借刊此作,1936年原作为叶恭绰所得,二玄社印本中即增见“番禺叶氏”、“恭绰长寿”等藏印。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兼京师图书馆馆长陈垣曾向叶恭绰借得原件,以细笔描出字框,再以浓墨向拓方式摹出,改原册页格式为条幅以流传。点击下载浏览全本王铎《赠汤若望诗翰》
释文:
過訪道未湯先生,亭上登覽,聞海外諸奇
風動鈴旗樹影斜,漆書奇變儘堪嗟。
他山鳥獸諸侯會,異國琳球帝子家。
可道天樞通海眼,始知日路小瓜窪。
需時與爾探西極,浩浩崑崙未有涯。
其二
殊方別自有煙巒,一葉艅艎世外觀。
地折流沙繁品物,人窮星曆涉波瀾。
眉間藥色三光納,匣裡龍形萬壑寒。
好向橘官延受籙,知君定不吝瓊丹。
(“形萬”二字落)
書時,二稚子戲於前,嘰啼聲亂,遂落數“..”,如“龍形萬壑”等字,亦可噱也。書畫事須深山中、松濤雲影中揮灑,乃為愉快,安可得乎?王鐸漫識。
其三
八萬遐程燕薊中,如雲弟子問鴻濛。
慣除修蟒箐風息,屢縛雄□瘴霧空。
靈藥施時回物病,玉衡齊後代天工。
幽房剩有長生訣,一笑攏鬚遇苑風。
其四
圖畫充廚始攝然,何殊層閣揖真僊。
醉吟心映群花下,閒臥情遊古史前。
琴瑟中和秋獨奏,錕鋙光怪夜雙懸。
欲從龍拂求靈液,只恐鸞車泛海煙。
道未先生(湯若望,字道未)學通天人,養多玄祕,心服其為人中龍象也。予曾書一卷,被盜竊去,因再書 此,今裱成,再奉以贖遺失之愆,知 道翁必大笑也。河南王鐸具草求正 之。月來病,力疾勉書,時絕糧,書 數條賣之,得五斗粟,買墨,墨不嘉耳,奈何!





王铎《拟山园法帖》(选页) 本页图片资料转自书法江湖网站,感谢总版主游于斯提供   《拟山园帖》,共十卷,清代个人丛帖。清顺治八年至十六年(公元1651-1659年)王铎之子无咎撰集,古燕吕昌摹,张翱镌。帖名行书。此帖全刻王铎一家之书,共103种,其中大多为临古之书。王无咎传留大量的王铎书迹,因而所选皆精湛。刻者亦一时名手,而其它王书刻帖均不如此本为佳,帖后有张缙彦、龚鼎孽及无咎题跋。张缙彦跋曰:“文安公书法妙天下,?毛泰史括所藏书及墨苑家所流传汇集此本,有缺略模糊必求别本正字补之,备极龙跃虎卧猊攫象搏之致,文安四十年精力尽在此矣。近代玄宰、子愿两先生戏鸿、来禽二帖坛?海内,昔卫夫人见右军书叹:"此子必掩我名",此本出,惜两公不及见也。”故此帖无论是所选之帖还是摹刻方面,都极为精妙,远胜琅华、银湾诗酒论二十等帖。>>>>>>请点击下载浏览王铎《拟山园法帖》全卷
立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
扇面[1][2][3][4][5][6][7][8][9][10][11][12][13][14][15][16]
赠汤若望诗翰
手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其他 [1][3][4][5][6][7][8][9][10][12]
存疑[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拟山园法帖》
王铎论艺摘录
王铎艺术生平历程
王铎年表
王铎常用印鉴
傅山(1607-1684) 《草书五律一首》
行草立轴[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 诗卷[1][2][3]临帖轴[1][2][3][4]
楷书联[1][2]
篆书轴[1][2][3][4][5]
隶书轴[1][2][3]
篆书册[1][2][3]其他[1][2][4][5][6][7]
书论选粹
字青主、侨山、公它等,名号甚多,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观化翁,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
自幼颖悟,喜任侠,赋性刚直不阿。崇祯年间曾以一介布衣,发动诸生数十人上书为山西提学袁氏讼冤,勇挫阉宦权奸,后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后,又与顾炎武等人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并曾被捕。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乾隆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七十二岁,地方官逼其进京应试,他称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门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试,特封“中书舍人”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其性情志节可见一斑。
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同时他又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学家,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傅青主的书法传统功基甚厚。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八九岁时即从钟繇入手,继而学王羲之、颜真卿,至二十岁左右,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
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但后来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霜红龛集》),这一段书法评论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他还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作字示儿孙》),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他力倡正拙、贬巧媚,以自然天倪为尚,他一做人和正本为书学正宗的艺术主张,堪为后人效法,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学问志节”为人所重,世人对他的书法也就倍加珍视了。

傅山《草书千字文》(局部)。山西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自荣宝斋《中国书法全集》傅山卷)

傅山《草书千字文》全部图片 感谢百罐斋xuemei 提供资料(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傅山《隶书千字文》资料来源:《傅山书法艺术研究》;刘江 谢启源著;三晋文化研究丛书;山西人民出版社。
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感谢三晋文化信息网提供。

傅山 节临淳化阁帖王右军草书手卷 纸本 26 X 206CM




傅山行书《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条屏 绫本 各高190cm 宽45cm 上海博物馆藏资料来源:《傅山书法艺术研究》;刘江 谢启源著;三晋文化研究丛书;山西人民出版社。
资料仅供学习参考,感谢三晋文化信息网提供。

傅山《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轴 1684年 绫本 201x51.7cm x4 山西晋祠博物馆藏   作品自署“七十八翁傅真山書”,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傅山这一年辞世。郭沫若先生在傅山先生书法作品后面的题跋“:傅青主豪迈不羁,脱略鼷径,晚岁作此,真可谓志在千里。”这件草书为草书4扇屏,绫本。原文为:“晋公千古一快,逢吉敬信朱晦翁。独论铫庙事,不肯傅会,可谓善争道学者矣……。”堪称绝笔。傅山先生的书法不宗一家,而是自成体系,他的书法真草隶篆皆精,碑版简牍皆妙。釋文:晋公千古一快,逢吉敬信朱晦翁, 獨論祧廟事、不肯傅會,可謂善爭道學者矣。■路谔輩皆一節,具足觀粟也,難矣,抑 之孝友,无时不可,亦不敢以時而廢之。吾每 見潛起兄弟之和,花朝月夕,百壺傾倒,不醉 不已。敬而愛之。『堅坐看君傾』五字,嘗擬 贈之。當其耳熱嗚嗚,雜以譏嘲,戲而不虐, 不知人世之所謂富貴尊崇者何事!從旁抵掌, 脚也。使須報,早起寫此於杏花小亭前,代 简。七十八翁傅真山書。


傅山 草书七言诗册页 纸本 28 X 15CM X 38









《小楷心经》傅山书(点击浏览大图)
此《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于顺治庚寅。结字、用笔,意趣皆高古醇厚,可视之为成功实践了毋巧得拙、毋媚得丑、毋轻滑得支离、毋安排得真率理想的一件精彩之作。
此件墨迹有多位藏家的鉴赏印记,其中叶恭绰与张珩的鉴记更显示出此件作品的分量。


傅山 《小楷心经》(山西博物馆藏)
书于顺治五年(1648戊子)春。纸本。共八页,凡三十一行,计二百八十三字。


傅山《丹枫阁记》(绫本 山西博物馆藏 荣宝斋出版《中国书法全集.傅山》)
傅山《丹枫阁记》,此帖共有两种,真迹本每页七行,藏山西博物馆;临本,藏于辽宁博物馆。此帖笔画圆润而又劲健,寓刚于柔,结体壮实中又含秀逸,兼有颜、柳与二王之气韵,是融合诸家的代表作。(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
附荣宝斋出版社原帖说明:
《丹楓閣記》是傅山好友戴廷栻『庚子九月,夢與占冠裳數人,步屧昭餘郭外』,而見『松末擁一閣,摇摇如一巢焉,顏曰丹楓』之後,經始閣材,索夢築閣而予以賦記的。記後請傅山书之,傅山並於書後作跋,聽夢說夢,洋洋灑灑,留下了這篇可以和王羲之《蘭亭序》、颜真卿《祭侄稿》相媲美的藝術精品。對於此篇所寫的時間,文物出版社《清傅山書丹楓閣記》以遼寧博物館藏品斷定為五十三歲說,恐不確。戴楓仲《丹楓閣記》首句便云:『庚子九月,夢與古冠裳數人。』此處庚子,為順治十七年(1660),時傅山五十四歲。又傅山跋《丹楓閣記》:『楓仲因夢而有閣,因閣而有記』,故記必當在夢之後。那麼,傅山《丹楓閣記》到底書於何時?《傅山全書》卷二七有一《致戴楓札》似可作為旁證。札云:『以時势科之,吾兄不能出門,亦不必出門矣。東省李吉老適有信要弟東遊,弟即趨其約,似且不果。嵩少之行,吾兄亦復省此匆遽也。弟擬初三日發,但借一好牲口。一僕力扶掖老四大上下耳。資斧不勞經紀,極能寬吾兄連日不訾之費。弟復何忍,何忍?《楓閣記》即擬書之,送牲口人到即付之。』此處山,即河南也。《楓闆記》應為《丹楓閣記》。傅山赴山束有詩可证。傅山有詩《蓮鯀從登岱岳謁聖林歸信尹寫此教之》首,中 云:『今爾十五歲,獨此重小丁。』爾指蓮蘇。蓮蘇,傅山孫,生於順治十四年丁酉(一六五七),順敷之,十五歲當為康熙十年辛亥(一六七一)。又羅振玉《傅山年譜》載,康熙十年辛亥,春末夏初,傅山登岱岳、謁孔林,孫蓮蘇侍行。故知傅山康熙十年辛亥東遊。傅山《與戴楓仲札》當寫於東遊之前,即康熙十年春,《丹楓閣記》亦當寫於此時,時傅山年六十五歲。釋文:丹楓閣記。庚子九月,夢與古冠裳者數人,步屦昭餘郭外。忽忽變易,回顧無復平壤,所至崖障合沓,楓林殷積,飛泉亂落其間,如委紫練,侧睇青壁,千仞如削,目致為窮也。其上長松密舉,而松末擁一閣,摇摇如一巢焉,顏曰丹楓,非篆非隸,嵌空一窗,億當閣逕,而蛛絲荒織,扃若終古矣。俄爾風水合住,塊然偃卧。遂經始閣材,構如其夢。莊生之言曰: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戴生缀之曰:覺苟非覺,夢其奚靈?有大夢而後知其大覺也。聞戴生之言者曰:是猶愁寐語也。是其言也,夢車馬而喜,夢酒肉而喜,夢糞穢而喜者,若覺而失之,窈窈焉幸其夢之兆,竊而不敢以為魄祟之顛倒者也。之入也,不可以入鼎彝、藏茶、藏酒,以待人之能入吾夢者。如其人之足夢,即不入吾之夢,吾當入其夢,又安知彼之不夢我之入其夢也。苟精誠之不通, 超無有而獨存,戴生之夢不復堪此寥廓矣。
昭餘戴廷拭記,松僑老人真山書。
楓仲因夢而有阁,因閣而有記,閣肖其夢,記肖其閣,誰实契之,總之皆夢。記成後屬老夫書之。老人顾能說夢者也。嘗論世間極奇之人、之事、之物、之境、之變化,無過於夢,而文人之筆,即极幽妙幻霍,不能形容萬一 。然文章妙境亦若梦而不可思議矣,楓仲實甚好文,老夫不能為文,而能為夢。時時與楓仲論文,輒行入夢中,兩人■■,隨復醒而忘之。我尚記憶一二,楓仲逕坐忘不留。此由我是說夢者也,楓仲聽夢者也。說夢聽夢,大有逕庭哉。幸而楓仲忘之,若稍留於心,是老夫引楓仲向黑洞洞地,終無覺時矣。

傅山《丹枫阁记》临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文物出版社出版)
(请点击右键逐页下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附文物出版社原帖说明:
傅山,初名鼎臣,字竹青,后改名山,字青主,一字仁仲。别号甚多,参见丁宝铨《傅山年谱》。傅氏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无一六○七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享年七十八岁(《历代名人生卒年表》作八十岁卒)。傅山是清初卓有建树的书法家。其书法为时人所推重,赵秋谷誉其为当代第一,有“豪迈不羁,脱略蹊径”之誉。傅氏早年曾临摹赵孟頫,后改学王阵津,顺治年间虽欲自立门户,颇难摆脱王氏影响。作此书时,傅氏五十三岁,正当盛年,而在附识中,却以“老夫”自许,但就其书法本身而言,此时他的行草已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
傅氏此册书法用笔雄浑飞动,气势夺人,挺拔刚健,而又连绵不绝。挺拔处有如长枪大戟,巨石腾空;连绵处则如棉里裹铁,刚柔相济。草书本难于设险取势,更难于化险为夷,且易于飘浮,流于轻滑,而傅氏笔触沉着,无往不收,停当有致。此册笔墨纵横,力透纸背,实属不易,可以窥知作者功力之所在。

《草书孟浩然诗》卷,清,傅山书,纸本,纵28.2cm,横394.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欣赏全图)
此卷书录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等诗十八首,全卷凡三接纸,共书114行,末识:“张山人钺持此纸要书,雪中惜研上余墨,孟诗十八首与之。”款署“山”,下钤“傅山私印”。本幅无藏印,具体书写时间不详。
傅山在书法艺术上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此卷书法纵逸奇宕,字与字间不相连属,结字欹正相间,古拙雄健,但笔意相连不断,充分体现了傅山书法艺术之特色,亦是对其书法美学思想作了最好的诠释。此卷向被视为傅山草书中的上乘佳作,代表了傅山中、晚期行草书的最高艺术水平。
草书孟浩然诗卷释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泼墨泪沾襟。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酒伴来相命,更尊共解酲。当杯已入手,歌妓莫停声。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林园虽少事,幽独自多违。向夕开帘坐,庭阴叶落微。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感念同怀子,京华去不归。
寂寂竟无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秋入诗人兴,巴歌和者稀。泛湖同旅泊,吟会是归思。白简徒推荐,沧洲已拂衣。杳冥云海去,谁不羡鸿飞。
龙象经行处,山腰度石关。屡迷青嶂合,时爱绿萝闲。宴息花林下,高谈竹屿间。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
独步人何在,嵩阳有故楼。岁寒问耆旧,行县拥诸侯。泱莽北弥望,沮漳东会流。客中遇知己,无复越乡忧。
百里雷声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白鹤青岩畔,幽人有隐居。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睹兹怀旧业,携策返吾庐。
九日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故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云海访瓯闽,风涛泊岛滨。如何岁除夜,得见故乡新。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平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任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晚,疑是赤城标。
出谷未停午,至家日夕曛。回瞻山下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张山人钺持此纸要书,雪中惜研上余墨,孟诗十八首与之。山。






傅山《贺毓青丈五十二得子》诗卷 绢本 25.4x336.8cm 现藏于日本

傅山 隶书四条屏

傅山 草书七绝诗屏(四幅)。绫本,(各)纵198.7厘米,横4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傅山此种连绵狂纵的大草最为人熟知。这种书风显然秉持了晚明以来的摆脱技法束缚、注重个性宣泄的精神,并将其发展到极致。同样是以狂草著称,同法度严谨的王铎相比,傅山的草书从点画到形态都能不拘成法,大笔浓墨,纵横牵绕。这也是傅山癫狂不羁的人格力量的表现。每幅款署“傅山”,钤“傅山”朱文印记。(黄朋)资料来源:转自《中国硬笔书法在线》(《中日古代书法珍品集》2006年春上海)
释文:
茅檐瓦雀乱飞回,五日连阴黯不开。陈谷野田无啄处,荒畦鹐出菜根来。傅山
桥南桥北雪杈枒,青豆倾筐向酒家。忙过小亭吹石竈,杏花如梦作梅花。傅山
北门书汜想婆娑,绿野先生识未譌。文移风流偏大卤,喜缘何必到西河。傅山
总奖孤亭入图画,寂寥寻取兴头扶。阴晴不住烟岚过,真个云山涌坐隅。傅山


傅山 行草四条屏

傅山《草书八屏》轴 绢本 来自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5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釋文:云破茅檐出,鸡声在篱落。卖药带醉归,一觉红日高。煏■灶下歇,松柏香不消。顾映烟橑上,亦有春燕巢。今秋何秋兮,乃从河之涯。物外三四人,带情聊烟霞。灌薄得霜早,苍翠红粉挐。妩媚领南壑,细雨胜秋香。柏根轇轕■,云根函一窗。老人忌清薄,朝暾散林光。批绿影入石,俯以弄文章。前窗多茂柏,后窗复松林。既香绿滴素襟,入石任卧坐,古藓天花茵。松侨山。

临各家法书卷
毛泽东(1893-1976)

致吕超
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精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毛泽东的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家。8岁进私塾,对毛笔字的书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自此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而成为当代书法巨匠。早期的书法艺术即得力于钟王,在汉魏、隋碑、章草、晋唐楷书等前人碑帖的基础上下了较深的功夫,为他一生的书法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指挥中国革命各个战略阶段之余,一直不忘他的书法实践,时常披览碑帖,从江西根据地到延安,毛泽东身边别无长物,却一直把晋唐小楷等他阅读临写过的法帖带在身边。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 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恣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笼罩在他草书制造的“气场”中,就像在现实生活中被他伟人风范所吸引一样。
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李树庭先生最早在互联网上推出《书家毛泽东》,展开对毛泽东的书法实践.书法风格.书体演进.书法形式,以及他作为书法家的知识基础等进行了多侧面的透视和探讨,以翔实可靠的资料和较厚实的书法理论,自然流畅的文笔和朴实清新的观点,并附以不可多见的毛泽东手迹 ,为读者展现出毛泽东书法的形成.发展的纵向轨迹和横向风貌。本页制作也参考了李树庭先生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向李树庭先生表示诚挚谢意。附录:《毛泽东与书法艺术》
转自新华网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
草书为精妙。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博览群帖取精华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因此,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    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    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    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草书兰亭序
毛泽东墨迹大观
诗词手迹

/
唐彦谦诗
长陵亦是百邱陇
异日谁知与仲多
千古遗踪吊薜萝
沛公乡里旧山河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水调歌头 游泳
忆秦娥 娄山关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说明】:毛泽东的有些墨迹是经过处理后才出现于各种印刷品中的,因此这些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真迹)
题词部分


好好学习(为《中国儿童》杂志创刊号题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日)
天天向上(为儿童节题 一九四○年四月)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为刘胡兰烈士陵园重写的题词 一九五七年)
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一九四五年九月)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录鲁迅语 一九四五年十月)
人民的光荣 (为朱德六十大寿题)
共产主义是不可抗御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死难烈士万岁!(一九四六年)
提高警惕 保卫祖国(为公安部队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题 一九五二年八月)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一九四八年)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 一九五二年六月十日)
联系群众(为张子敬题 一九五○年)
艰苦朴素 (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题 一九六○年十月八日)
星火燎原 (为《星火燎原》丛书题 五十年代)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5b19f0100924v.html?tj=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为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 一九五五年年六月九日)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为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题 一九五一年)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题于西柏坡)
人民邮电(1948年12月20日题于西柏坡)
(说明:毛泽东的有些墨迹是经过处理后才出现于各种印刷品中的,因此这些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真迹)
毛泽东书信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