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win10系统分区?:话说阳山系列:阁老安眠阳山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20:41:41

话说阳山系列

(2011-03-01 16:25:22)转载 标签:

吴一鹏

阳山

文化

阁老安眠阳山村

    阳山南麓山坡,翠色葱郁,在阳山村苗圃办公地旁的一处绿树丛中,依稀可见有石椁遗物。据村里人说,这里就是吴阁老的坟地,当年,这里神道两旁石人石羊石马并列,墓地规模很是威风,村里的小孩还经常在这里玩耍。

    村里人说的吴阁老,就是明代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吴一鹏。吴一鹏曾入东阁掌詹事府,负责太子的教育及家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阁老。

    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生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苏州府长洲县人,居苏州阊门外山塘街。

    吴一鹏出身贫寒,自小发奋读书,13岁便能作诗。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考中举人。弘治六年(1493年)又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南京刑部广东司员外郎、南京礼部祠祭司郎中、侍讲学士、南京国子祭酒、南京太常卿、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七十岁时在太子少保南京吏部尚书任上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端。
    他为官和厚正直,关心民生民情。当年宦官刘瑾独揽朝政,不少官员见到刘瑾都是卑躬屈膝,而他见了只是平常的作揖而已。当遭到刘瑾一伙的排挤压抑时,他处之泰然,与世无争,静观其变。

    嘉靖五年(1526),江南亢旱,江北大水,他知道后立即奏请皇帝减免灾区租税,发粮赈济灾民,并疏通河道以便运粮。

    吴一鹏为官不忘故里,正德年间山塘街重修,他捐出俸银五两。他推崇同乡先贤范仲淹,对乡里前辈吴宽也是尊敬有加,行事以他们为表率。他的学生很多,其中不乏声名显赫者,如内阁首辅夏言、司寇唐龙、吏部侍郎欧铎、都宪史道、夏邦谟、赵廷瑞、太仆邵锐、中允景旸等均出自他的门下。
    吴一鹏还有好古乐善之心,致仕后居家十四年,对乡里颇多义举,惠及乡民百姓。他捐田百亩创建崇正书院,让乡人子弟前来读书接受教育。为表彰先贤激励后人,他把虎邱尹和靖先生三畏轩遗址改作三贤祠,祭祀尹和靖、胡安定、范仲淹三位名贤。此外,他还恢复了齐门外被居民侵占的陆宣公墓,修葺了蠡口陈孝子祠,为遗爱在民的长洲县丞刘幹建衣冠冢等。
   吴一鹏有《吴文端集》四十卷传世。其为文效法欧阳修,平正丰润;作诗以盛唐为宗,有风骨,耐咀嚼;书法清劲。文徵明曾在《寿吴白楼先生》中称赞他“冲襟淡宇渊而静,儒雅风流更辉映”。徐树丕在所著《识小录》中称自己的这位外家高祖“学行醇正,操守方严,真天下伟人也”。

    吴一鹏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二月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葬于阳山南麓。文徵明为其作墓志铭。

    吴一鹏的故居玉涵堂位于山塘通贵桥畔的杨安浜,俗称阁老厅。阁老厅在清道光年间被改为戏园,袁学澜有竹枝词云:“袍笏登台劝客觞,歌楼舞馆枕山塘。人间富贵原如梦,阁老厅高作戏场”。后为徽州茶商王氏所有,留存至今。吴一鹏还有别业真趣园在山塘郦季子巷内,是其子吴子孝为其安度晚年而筑,清雍正间园归赵成秋,改称赵园,乾嘉间改为戏馆,后又屡易园主,逐渐沦为荒圃。
    跨山塘河的通贵桥是明弘治年间吴一鹏出资捐建,因为他与好友郭某分别住在山塘河两岸,没有该桥时往来不便,桥成后直接通达了两位显贵的交往之路,所以取名“通贵”,至今已有五百年历史。桥修于明崇祯十三年,清乾隆五十三年里人吴三复捐资重建,光绪六年虎丘清节堂、昌善局募资重修。因明隆庆二年桥上出现五色云,故桥亦名瑞云桥。当年人们为纪念吴一鹏而树立的“大学士坊”与其故居前的“阁老坊”,今天都难觅踪影了。

    1926年,李根源曾探访吴一鹏墓葬地,当时墓地还存龟趺三座、青石马一对、翁仲两个、石羊一对,墓穴好像有穿掘痕迹,为此,李根源感到困惑,发出了“如此名宦兆域,苏志不载,任人摧残,余真不解”的感叹。

    遗憾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场浩劫,将吴阁老的墓穴彻底毁坏,吴阁老的尸骨被弃之旷野,墓葬地下地表所有建筑与文物灰飞烟灭。现在唯一还能见到的是放置吴阁老棺材的石椁还存残块。

    吴一鹏属当时朝廷一品大员,生亦磊落,死亦哀荣,文徵明为吴阁老撰写的墓志铭至今仍保存在博物馆,倘在建设阳山森林公园的规划中将吴阁老的遗迹挖掘保护展现,那将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