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好还是网际快车好:永别了,老花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02:57

在眼内直接植入有镜片作用的晶体?用于解决老年人视力问题的这一技术是否意味着我们将告别老花镜?

        “不管任何距离都一样清晰”,这是最新的植入透镜生厂商对白内障患者的承诺,一些医生甚至赞同这一不太严谨的广告。

        《德国医学期刊》在2010年就已经预测了老花镜时代的终结。作为替代的是如弗莱堡Alcon Pharma公司目前使用的广告单里所说的,“眼睛内的眼镜”。这一解决老年人视力问题(兼带为公司带来滚滚财源)的产品叫Acrysof Restor。将人工晶体直接植入眼睛从而完全解决视力问题的这一高科技技术的主要目标人群是那些晶状体逐渐混浊的老年人。有90%的老年人会出现所谓的白内障或者眼翳。

       翳膜不会停止扩大,又无法移除,因此会使视力受到限制,惟一解决的办法是通过手术,用人工晶体代替身体自身已经损坏的晶体。德国的医院和诊所每年要进行超过60万例的白内障摘除术,这是全德频率最高的手术,对生厂商来说也是个很有潜力市场,人口统计学上的变化就是最有力的保证。

        不过现在常规使用的人工材料晶体不能很好再造一个自然而且年轻的晶体。因为老年人自身的晶体没有什么弹性,因此屈光力也较低,在阅读需要的时候过于僵硬。这样的晶体无法在不同的距离下调整屈光力,因此只有一定距离处的物体能够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

        尽管缺乏弹性,只要原本的晶体还是清晰的,就能够通过老花镜得到矫正。但是如果晶状体过于混浊而必须要替换,眼科医生们只能使用一个简单的办法:他们选择患者能够看清的一个屈光力,开出一副老花镜或者双光眼镜处方,这样患者就能够看清书本或者电脑屏幕上的字体。

       如果真如广告宣传所说,像Acrysof Restor这样的新型晶体,在多个区域排列有不同屈光力的同心环,因此能够得到“共同视野区域的天然视力”,“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眼镜”,那样在白内障手术之后眼镜不就成了多余的?听上去就有点不让人确信。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多屈光力的多焦晶体是否是首选,患者也理应持怀疑态度。对此产生顾虑的人中有图宾根马科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学院的神经生理学家和已退休的负责人Kuno Kirschfeld,他和他的英国同事Michael Land在2011年12月的《眼科医生》专业期刊上对多焦晶体做出较为苛刻的批判。

       “问题在于,只有2个不同屈光力的晶体在一定距离处就能在视网膜上呈2个像”,Kirschfeld说,“对眼睛的距离刚好的话,会有一个清晰的和一个模糊的,模糊的会叠在清晰的像上。”在专业文献里总是认为,患者通过一段适应期能够学会自己使模糊的图像变弱。但是这几乎不太可能,只要有光落在视网膜上,即便是最聪明的头脑也无法辨别哪个部分的信号属于清晰的那个像,哪部分属于不清晰的。


竞争性广告宣传是靠不住的

       在Cochran文献数据库的一篇综述性研究中,作者认为使用传统的单焦和新的多焦晶体,患者在远处的视物清晰度虽然相当,但是通过新型晶体感受到的对比度并不好。Kuno Kirschfeld认为这一结果也是反对的理由之一,他说:“对比度不好自然就会产生较差的清晰度。”

        Wilhelm Stork是卡茨鲁尔技术研究所 (KIT) 的一名物理学家和光电子传感技术方面的专家,他也支持同行的这一看法。Stork自己研发出了一种有2个屈光力的双焦晶体。“多焦晶体能够达到和单焦晶体相同的视清晰度这一推断是错误的”,他对此也作出了解释:大部分试验都通过具有良好对比度的模型进行检测,因此很难察觉视清晰度方面的差异,除了较差的对比度外,还有缺点会给患者带来不便,也就是所谓的“光环效应”,当视野里出现一个较亮的物体时,比如迎面而来的汽车远光灯,多焦晶体就会在光源周围产生刺眼的光晕。

        不过Stork并不强烈反对多焦晶体,他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让他担忧的是,在越来越混乱的这一市场中患者的利益。即便真如广告所言,晶体生产商打出这样的竞争性广告让他们变得很不可靠,不要说这其中本本就有误解。有4/5的白内障摘除术是在有执照的诊所里进行,其中许多都同样打出这种竞争性广告,只为了让患者为这种诱人的新型晶体支付更高昂的费用。国家法定医保只能报销单焦晶体的费用,想要多屈光力晶体的患者就得自己掏腰包。

        他也很怀疑,是否所有的患者都能在得到客观信息的情况下作出这一重要决定,“我曾向商品检测基金会建议过,对已经上市的这类晶体进行检查”,Stork解释说,“得到的答复是,这毫无用处,因为眼下对是否用这类产品做出决策的不是患者,而是医生。”但是人们又从何得知他们是否可以信任医生呢?如果有执照的诊所或者医院和生产商之间有优惠合同的情况下,他们就往往会推荐这一生产商提供的晶体。

        对于需要决定在眼内植入何种晶体,刚有了一种折中的方法。图宾根的大学眼科医院的Katrin Petermeier已经进行了很多例这类手术,她对这些结果进行了评价。作为医生她每天都会遇见很多白内障患者,因此按照她自己所说,对多焦晶体她持“开放的”态度。“Kuno Kirschfeld的文章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她谈到,“但是手术之后我们检查发现许多患者的对比度能达到1.0,也就是完整的视清晰度,我们还发现,在手术之后的几天,对比度会逐渐上升,因此这里面应该是有个神经细胞的适应过程”,她推测说。Stork提到的“光环效应”在所有患者中都会出现,但是当她在手术半年之后再问这些患者,这是否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只有5至9%有的患者表示有,不过大部分老年人都会尽量避免夜间行车。


如果你总是不停地擦眼镜,这就是一个警告

        对于Katrin Petermeier来说,最重要的是患者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在手术之前获得充分的信息。“之前不应该对他们说,多焦晶体特别好”,她说道,从表现上看多焦晶体和单光晶体一样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觉得这种晶体能像某些生产商所宣传,可以赋予人们完全正常的视力。”

       统计数据也说明了这种多焦晶体并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虽然早在20年前就已经被研发出,但是根据德语区眼内晶体移植协会 (DGII) 的统计,这一技术仅占市场份额的1.5%。只有在患者的眼睛除了有些翳障外完全健康,才能使用这一技术。Petermeier认为在之前很有必要问清楚,比如患者是否不断擦眼镜,如果是,那么很显然,在接受多焦晶体植入后他也很难适应光环效应。

        问题在于是否所有的白内障患者都能从认真负责的医生那获得信息,即便是在多焦晶体手术之后大部分人都表示满意,仍旧有部分患者对他们做出的决定感到后悔。即便是很认真的医生,之前也应进行最基本的预选,就能避免这一情况。Petermeier解释说,这是因为“对于外科医务人员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名不满意的患者向他的熟人抱怨这一经历更糟的了。”如果患者已经准备好用老花镜或者双光眼镜,那么之前更应该充分告知患者。不过有一点所有专家的认识都是统一的,很显然现在说告别老花镜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