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启动慢怎么解决:次按风暴背后的金融骗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1:22
顶    荐  ★★★
次按风暴背后的金融骗术
作者:卢麒元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点击数: 263    更新时间:2007-8-18
次按风暴背后的金融骗术
卢麒元
“次级按揭”是国外住房信贷的一种类型,贷给没有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金融机构能够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不足以弥补价格缺口,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面临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由于美国房地产发展达到极限,房价无法继续上涨,于是引发这次的次按风暴。

美国这样成熟的金融体系当然知道次级按揭的风险。因为知道,所以才将次级按揭产品证卷化,将风险转嫁到全世界。这是经典的不良金融产品营销。
美国的金融家们绝顶聪明,他们制造了流动性(大量印美元);美国通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美元转化成为其他国家和企业(主要是创造价值国家和出口资源国家)外汇结余;然后再用美国房地产吸收这些流动性。这种用砖头再次收回美元的逻辑,本质上就是将全球美元货币财富转化为美国国民财富。这是一个完美的纸币换财富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绝妙之处,就是次级按揭产品证卷化。它将借贷行为转换成了投资行为;次按产品拥有人永远没有机会将产权还原成为债权,必须接受投资失败。一句话,由于投资失误,他们将自动放弃他们国民创造的财富和他们用本国资源换取的财富。
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做:金融产品创新。其前提条件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这其实这仍旧是古老的犹太金融骗术的翻版。用巧妙包装的垃圾换取你的优质商品和优质资产,让你所有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
这是不折不扣的金融掠夺。

次级按揭演义的次按风暴当然不是故事的结局。
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依赖出口的国家,极其残忍地压缩了国民福利,本国民众购买力不足以支持过于强大的生产能力,为了维持就业,就必须接受美国制造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换句话说,就必须接受美国人印刷的美元。也就是说,必须借钱给美国人买我们的产品。为了维护这一逻辑,中国等国家只能进一步剥夺国民福利,进一步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进一步破坏环境。这种悲惨的逻辑,形成一种吸毒式的沉陷。
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创造价值作基础的货币发行,提供给经济体系的不仅仅是流动性,其结果必然是货币贬值。这就为美元大规模贬值预留了伏笔。
于是,问题出现了,当美元贬值的时候,谁持有美元?
要知道美国国民是不储蓄的,他们已经通过金融工具大量借贷,拥有大量的动产和不动产。货币贬值的时候,他们将是资产升值的受益者。美国政府只有负债,绝无现金负担,美元贬值等于削减政府债务。美国企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用现金回购股权,最大限度的减持现金。一些敏感的香港商人也开始大规模减持现金,大量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
最大的受害人将是持有巨额美元外汇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当然,这当中无疑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的政府、企业和中国国民。中国政府、企业和国民将承受巨额外汇损失。中国国民财富将由于管理层的愚蠢蒙受不低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损失。

次按风暴最终将以美元大规模贬值为结局。那将带动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的相对贬值。那就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的实质下降。其结论是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事实上,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已经悄然开始。甚至不能说悄然开始,资产价格(股市和楼市)已经狂涨,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马上就会发生的是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已近临近了。可怕的经济危机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了。
很多人谈及通胀,就会反复论证供求关系。那意思是说,中国百姓手中的有限货币,面对中国强大的生产能力,永远供大于求,不会通货膨胀,只有通货紧缩。这是一个可怕的伪命题。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假设前提:永远不提高劳动力成本,永无止境的破坏环境,持续的掠夺性开发资源。如果这一前提不存在,供需矛盾当然会逆转。事实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市场定价的劳动力已经开始出现价格上涨,民工荒就是一个例子。猪肉价格上涨是另外一个例子,农民无法长期亏本提供无限供给。很快将出现的粮食上涨将不仅仅是一个例子,那将是所有问题爆发的一个前奏曲。
结论十分可怕。被压榨到极限的劳动者有着无限需求,而无法无限提供供给。有限需求和无限供给不过是一个神话。神话破灭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失去控制的通货膨胀就会成为经济危机。

老牌的帝国主义欧洲是清醒的。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从谷底计算升值超过50%。欧元区的资产也在不断地升值。并且,富有的欧洲并没有大量持有美元。同时,他们基本保持了国民经济发展与国民福利的平衡。它们通过提供流动性增加国民福利,而不是榨取国民福利。

中国,或者说大多数后工业化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障碍。那是无数次热战和半个世纪冷战留下的阴影。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就必须富国强兵。富国,几乎不可避免的就会对国民福利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剥夺。
笔者一向认为,外汇储备与高地价政策一样,是一种针对国民的特种税收。毫无疑问,这种特种税收可以迅速累积国家财富,增加国家实力。但是,作为一种隐蔽的税收,它会不断的侵蚀国民福利,削弱国民购买力,导致社会分化,使国民经济结构畸形化。大规模外汇储备,不仅仅是一种货币政策,也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当这一政策走向极端就成为一种残忍的掠夺国民福利的政策。只不过,这种通过货币政策进行的特种税收行为,具有隐蔽性和渐进性的特征,不易理解和不易被发觉。
重复一遍:外汇结余是一种国民收入。当这种国民收入不能转化为国民支出时,相当于政府向国民征收的税收。当所谓的外汇储备变成他国国债或境外投资时,就成为中国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本质上是国民福利转移。当投资失败(贬值)时,构成国民福利损失。中国国民福利损失,可以视同为中国政府对外国国民的无偿补贴。
令人十分忧虑的是,如果这种特种税收完全转化为国家财富也无可厚非。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富未必一定民穷,国家可以照顾国民。但是,事实却未必如此。与高地价政策一样,外汇储备的受益者,却未必是政府。在财富的大规模再分配过程重中,国内外的利益集团成为最主要受益人。国家经济政策成为剥夺国民福利的工具。甚至是转移国民福利的工具。
要知道,一切都是在现行制度、法律、政策范围内进行的。要知道,一切都是为了发展和复兴而进行的。要知道,中国的管理层和中国的当事人可能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麽。

次按风暴并未立刻、真实的冲击中国经济。就如同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还没有形成台风,还没有在中国登陆。但是,这并不是说次按风暴与中国无关。恰恰相反,它未来可能的登陆地点就在亚洲,就在中国。
中国的管理层时间并不充裕。中国需要果断的、系统的、全面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并非想象的那末复杂。一言以蔽之,让利于民。但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绝对比想象的困难。因为,涉及中国宏观政策的管理部门繁多,立场和利益错综复杂,协调和统一极其困难。
让利于民的方式可以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各个层面:
例如,财政政策。取消所有针对企业的政策性补贴(如大企业价格垄断、如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如低资产资源使用税、如国企利润不分红等等)。
例如,货币政策。不再执行可耻的负利率;压缩存贷款息差;放弃盯紧美元的汇率政策,逐渐放宽汇率颇动幅度,直至取消联系汇率机制。贫穷的中国不应成为资本输出大国。
例如,税收政策。弱化针对劳动所得的税收;强化针对资产和资产增值的税收。将税外收费纳入法律约束,减轻人民负担。特别是必须规范土地买卖收入,不能使之既逃脱税法又逃脱预算法的管辖,成为无约束的各级政府大金库,成为中国经济的乱源,成为中国腐败的发源地。
例如,房地产政策。必须建立中国城市微利房政策。由政府无偿拨出土地,按城市人口比例提供不可转租转售的微利房,补贴低收入居民,抑制房产价格狂涨给城市居民带来的生活贫困化。
总之,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政策调整,让利于民,迅速而有序的提高国民福利,提高国民的购买力,提高国民购买力在GDP中的比重。用内需的迅速提高,消化供给过剩,抵御通货膨胀危机的冲击和破坏。这无疑严峻的考验着最高管理层的道德勇气和管理水平。

中国不是没有懂经济的人。中国只是没有勇于并且能够揭穿经济现实,关心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的“经济学家”。目前,活跃于中国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经济学家”,大部分实际上是各种国内外商业机构产品销售的推销员。机构以高薪豢养的“经济学家”或者“分析师”们,关心的是机构的利益或者利润,或者可以直截了当的说是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取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不是他们的目标。由于机构庞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足以捧红任何他们需要的代言人,所以他们得以占领几乎一切话语权。不仅仅是占领话语权,他们还大量生产概念、逻辑、理论,形成中国经济学界不遗余力协助机构剥夺国家利益和国民福利的系统理论解释,形成了十分无耻却万分壮观的“美声”大合唱。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人才。但是,类似于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种种变革多数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往往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与国家和国民利益相背驰。当特殊利益集团失去了国家观和历史观的时候,就会变得无比愚蠢和凶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滥用话语权和话事权,谋取一己一时之私利,直到王国覆灭,直到悲剧成为历史。
中国的思想家不熟悉经济问题。中国人实际上没有搞清楚财富和产值这样最简单的经济学概念。我们知道发展是硬道理,将发展简单定义为GDP的高速增长,为了GDP不惜剥夺国民福利、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我们不知道资产和资产增值的含义,更加的不知道财富和财富积累的意义,我们不了解GDP的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资产和财富的增长。我们不知道劳动所得不等同于资本利得。我们知道如何创造价值,却不知道如何拥有价值,甚至不懂得价值转移和价值剥削。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接受价值剥削和价值掠夺。可能我们需要换一个通俗一点的说法:国民财富积累是硬道理。
不过,笔者也并不悲观。毕竟中国拥有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中国有一个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党,中国已经有了超过十亿识文断字的国民。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不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不相信中国会被资本再次殖民。笔者也不相信,已经觉悟了的世界可以长期接受西方国家如此无耻和放肆的价值掠夺。
林行止2007-08-16林行止专栏
向世界输出风险国企赚钱能力差
一、收到读者卢欣转来卢麒元题为〈次按风暴背后的金融掠夺〉简体字长文,由于没附说明,作者固不知何许人,亦未知是投稿(通常不会传给笔者)抑是供笔者参考?细读原文,对次按风暴有鞭辟入里的剖析,殊不简单,兹引述其中数点,以供同好。
「次级按揭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林按,这便是那些所谓三无〔无收入、无工作及无恒产〕的「忍者」),是因为金融机构能够收取更高的利息。」楼价上升皆大欢喜、楼价下跌业主的物业「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无法填补价格差,物业便面对被银行收回的困局,「按揭供方」亦因有坏账而引起「次按风暴」。
卢先生一矢中的地指出,美国金融界当然知道次级按揭的风险,因此把之证券化,「将风险转嫁到全世界」,而欧洲诸国承担了不少风险,这正是去周华尔街山雨未来欧盟央行已比联储局快一步大举「注资」的原因─德国和法国银行购进了巨额高息的美国次按,风调雨顺的日子,当然可藉其比较高的利息带起整体盈利,但风暴一起,次按证券及其衍生工具乏人闻问,银行可能周转不灵,央行为了「顾全大局」,只有出手相救;卢先生指出次按风暴只是一场「纸币换财富游戏」的序幕,他认为美国金融体系大印钞票,通过双赤(财赤及贸赤),把这些随印随有的美元「转化为其它国家和企业的外汇结余」,然后用美国房地产(化为次按证券)吸收这些「流动性」(liquidity),等于用砖头收回美元;这种「戏法」,「本质上就是将全球美元货币财富转化为美国国民财富」!次按风暴卷起,手上有次按证券及其衍生工具的人和机构,「由于投资失误,将自动放弃本身创造的财富和用本国资源换取的财富」。
美国所以能玩这种戏法,先决条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卢氏说:「这其实是古老的犹太金融骗术的翻版;用现钞包装的垃圾换取你的优质商品和优质资产,让你所有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这是不折不扣的金融掠夺。」  卢先生还指出「最大的受害人将是持有巨额美元外汇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当然,首当其冲的是中国政府……。中国国民财富将因管理层的愚蠢蒙受不低于二次鸦片战争的损失!」  次按风暴最终将以美元大规模贬值为结局,而中国会因恶性通胀而苦不堪言。这一轮通胀已悄然开始,资产(股市和楼市)价格狂涨,猪肉价格大幅度上升,粮食价格亦难避免大升。可怕的恶性通胀引致的经济危机已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依照卢先生的分析,迄今为止,次按风暴并未冲击中国经济,就如同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未形成台风,还未在中国登陆;但是,这并不是说次按风暴与中国无关,恰恰相反,它未来可能的登陆地点就在亚洲,就在中国。
作者的结论有点八股,他对中国前景并不悲观:「毕竟中国拥有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有一个经过风雨世面的党……;」作者因此「不相信中国会被资本再次殖民,也不相信已经觉悟了的世界可以长期接受西方国家如此无耻和放肆的价值掠夺」。作者没有说出的是,他开出一系列可使中国经济固本培元的方法,哪一样当局不知道或哪一样可以在不带出消极副作用之下落实?
二、二位经济学家五月份在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表一份题为〈资本〔虚耗〕论─中国的公司所有权和投资效率〉的工作报告(D. Dollar and Shang-jn Wei〔韦尚锦?〕:〈Das〔wasted〕Capital-Firm Owership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China〉, Nber. W13103)。作者们在二○○二至○四年间,以问卷的方式在中国一百二十个城市访问了一万二千四百家企业,然后分析填回的资料,归纳出内地企业的资金分配、边际利润率、互相持股情况等问题,同时有系统地比较国企、半国营、外资所有及本地资金所有企业的投资效率。结论显示,经过四分之一世纪以上的改革,国企的投资回报,以投入资金为衡量基准,远逊于外资或本地资金公司。这种看法不过拾前人牙慧,国企管理层因为诱因不足缺乏干劲因此业绩乏善可陈,是经济学家向来的共识,八十年代英国戴卓尔夫人把战后被工党政府国有化的企业逐一私有化,便是为了提高效率解放他们的盈利潜质……。
工作报告并没有什么新意(理论上亦如此),不过它用「科学方法」证实了若干约定俗成的看法。出口及资本累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以二○○五年为例,资本投资相对于GDP的比率为亚洲之冠。工作报告引述世银辖下国际金融公司(IFC)在二○○二至○三年对内地三千九百四十八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国企在向地方银行贷款上较私人企业有绝对优势。后者有约百分之二十二的流动资金来自银行,而国企的比例起码在百分之三十六至三十八之间;私企有约百分之八的资本来自亲朋戚友,国企则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可轻易从私有产权理论求得答案。
内地的证管当局对国企特别通融,它们上市集资并非难事,但私企便会遇上重重困阻,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亦是内地股市的上市公司以国企为主的底因。国企与政府部门同属一个「老板」,办起事来自然较为方便。
工作报告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对国企和私企的资金回报有颇详尽的分析。大体而言,私企对资金使用效应比国企高百分之五十左右,其它分得非常仔细的公司所有权性质与回报的统计,不录了,总之是国家占份愈高赚钱能力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