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没有搜索功能:斑秃有什么治疗的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02:41
患者:医生您好我是去年的7月左右发现自己患上了斑秃,吃了一些养血生发胶囊,外用药用了一些头皮改良生发液都没有控制病情,起初只是一块,现在大的已经有4快了,还有挺多小的,不知道这个病能不能治愈呢?我现在很苦恼。希望得到有效的中医治疗。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你说的这种情况比较常见,可以来我门诊看看,一般用中药配合火针,大约3个月能恢复。患者:医生您好您所说的火针治疗是不是针灸呢?我听朋友说斑秃多数用激素可以治愈,可是激素的副作用很大,我想用中医治疗。您说的中药是中成药还是汤药呢?中成药养血生发胶囊我也吃一段时间了可是没有疗效。还有我想知道斑秃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病能够彻底恢复吗?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汤药+火针 火 针 疗 法 简 介 火针疗法是用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红后,采用一定手法,刺入身体的特定腧穴或部位,达到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古代称之为“焠刺”,火针称之为“燔针”、“大针”、“白针”、“焠针”等。火针疗法经历了古人数千年的发展与积淀,已经形成鲜明的特色,具有确切的疗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古代火针的经验,使这一古老的独特的针灸疗法得到发展与进步,从而造福于广大患者。 1概述 火针疗法,古称“焠刺”、“烧针”等,是将针在火上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张仲景《伤寒论》中有“烧针令其汗”,“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等记载。直到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为“火针”。明代杨洲的《针灸大成》记述最详:“频以麻油蘸其针,针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云:“人身诸处皆可行针,面上忌之。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说明火针在明代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代火针使用一般有两种情况:长针深刺,治疗瘰疬、象皮腿、痈疽排脓;短针浅刺,治疗风湿痛、肌肤冷麻。 2火针疗法的临床作用 火针的作用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火针的治疗机理在于让温热刺激穴位和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温通经脉,活血行气。将火针的这些功效应用到临床上,可以助阳补虚,升阳举陷,消癥散结,生肌排脓,除麻止痉,祛痛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3针具 3.1材料 要求:耐受高温、坚硬挺拔;材料:钨锰合金 3.2结构 火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针尖,火针的针尖要求其尖而不锐,稍圆钝为佳。因为火针是在烧红的情况下刺入皮肤的,经反复烧灼使用,针尖易变脆折断。第二部分为针体,火针在烧红时进针,针体不能像毫针那样得到手指的挟持协助,容易弯曲。因此针体必须坚硬、挺直、有弹性、表面光滑,使进出针顺畅,减少痛苦,便于针孔恢复。第三部分为针柄,一般为铜制环柄盘龙式针柄,针柄长度不低于4cm,使其具有隔热性,不烫手,便于操作。 3.3型号 型号 直径 适应范围 细火针 0.5mm 面部、老人、儿童 中粗火针 0.8mm 四肢躯干、压痛点、病灶周围 粗火针 1.1mm 病灶部位如下肢丹毒、窦道、臁疮等 三头火针常用于对体表湿疹、顽癣、痣、疣的治疗。 4操作方法 4.1选穴与消毒 火针选穴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根据病症不同而辨证取穴。选定穴位后要采取适当体位以防止患者改变姿势而影响取穴的准确性。取穴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宜少,实证和青壮年患者取穴可略多。确定穴位:选择经穴、压痛点、病灶局部。方法:拇指掐“+”字,选定穴位候进行严格消毒。消毒方法宜先用碘酒消毒,后用酒精棉球脱碘,以防感染。 4.2烧针 烧针是使用火针的关键步骤,《针灸大成·火针》说“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因此,在使用前必须把针烧红,才能起作用。较为方便的方法是用酒精灯烧针。 4.3针刺与深度 针刺时,用烧红的针具,迅速刺入选定的穴位内,随即迅速出针。棉球按压针孔,即可减轻疼痛,又可保护针孔。关于针刺深度,《针灸大成·火针》中说:刺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火针针刺的深度要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一般而言,四肢、腰腹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胸背部穴位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4.4执针方法 ⑴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针柄上,稳固的持着。所用力量就像“衔着虎仔过山涧”的比喻,用力太大则针易折,用力太小则针易脱手。 ⑵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针即可。 ⑶手背圆:是形容执针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执针姿势如握笔姿势,要注意做到指实掌虚,腕部需灵活有力。这一点很像书法和篆刻,强调执笔、运腕的重要,康有为言:“书法之妙,全在运笔。”笔毫挥运时,一起一落,一往一复,笔画在转折、起收之间便有了强弱厚薄之分,生动活泼与呆滞平板之别,尽现其中。 4.5针刺角度 火针针刺以直刺为主,斜刺为辅,如在针刺囊肿、腧穴、阳性点等多采用直刺;在刺鸡眼等病灶时除直刺外,可以辅以斜刺,为的是达到病所,不过斜刺的角度在60°角以上,不宜平刺。 5针刺方法 火针的针刺方法可分为4种:点刺法、散刺法、密刺法和围刺法。其中,点刺法适用于针刺穴位,而后3种方法适用于针刺病灶的部位。 ⑴点刺法 根据临床症状与辨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一定的穴位施以火针,或在病灶部位寻找最明显的压痛点,在“阿是穴”上施以火针,都属于点刺法。经穴刺法是通过火针对经穴的刺激来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这种刺法适用于内科疾病。使用的针具以细火针或中粗火针为宜,进针的深度较毫针浅。 痛点刺法主要适用于肌肉、关节病变和各种神经痛,因为压痛点是局部经气不通、气血阻滞的反应点,以火针刺激压痛点可以使局部经脉畅通,气血运行,从而缓解疼痛。痛点刺法可选用中粗火针,进针可稍深一些。 ⑵散刺法 是将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部位上的一种刺法。它是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温阳益气,从而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畅通,达到缓解麻木、治疗瘙痒、定痉止痛的功效。散刺法的针距一般为1.5cm,多选用细火针,进针较浅。 ⑶密刺法 即用火针密集地刺激病灶局部的一种刺法。此法是借助火针的热力,改变局部气血的运行,促进病灶处的组织代谢,以缓解病症。密刺法主要适用于增生、角化的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等。针刺时的密集程度取决于病变的轻重,一般间隔1cm,如病重可稍密,病轻则稍疏,如病损部位的皮肤厚而硬。针刺时可选用粗火针。反之,则用中粗火针,针刺的深度以刚接触到正常组织为好,太浅太深都不适宜, ⑷围刺法 是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针刺的一种针刺法。进针点多落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在病灶周围施以火针可以温通经脉,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促进组织再生。其主要适用于皮科与外科疾患。围刺法所用的针具为中粗火针。每针间隔1~1.5cm为宜。针刺的深浅视病灶深浅而定,病灶深针刺深,病灶浅则针刺浅。 ⑸火针刺络法 用火针刺入人体一定部位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一种刺法。临床上常用来治疗静脉曲张、丹毒等。 6火针适应证 内科:风寒咳嗽、风寒头痛、眉棱骨痛、胃下垂、胃脘痛、过敏性哮喘、肺气肿、面瘫、面肌痉挛、末梢神经炎、泄泻、痢疾、水肿、阳痿、遗精、小儿遗尿、脘腹痛、胁肋疼痛、肠炎、呃逆等。 外科:乳腺炎、腱鞘囊肿、缩窄性拇指腱鞘炎、瘰疬、脂肪瘤、血管瘤、纤维瘤、静脉炎、脉管炎、肩周炎、网球肘、丹毒、痛风、膝关节骨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以及各种疑难痛证等。 妇科:不孕症、急慢性附件炎、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痛经、卵巢囊肿、外阴白斑等。 皮科: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湿疹、黄褐斑、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白癜风、牛皮癣以及去痣、去疣等。 五官科:麦粒肿、牙痛、鼻瘜肉、舌肿、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等。 7古人那些因素使用火针应注意 《素问·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由此可知对于不信火针或惧怕火针的患者,不应勉强,否则会适得其反。 《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讲了针刺时禁忌总的原则,当然对于火针也应遵循。 《针灸聚英·火针》:“凡大醉之后,不可行针,不适深浅,有害无利。”特地强调大醉之后,不可行火针。 该书中又云:“凡季夏,大经血盛皆下流两脚,切忌妄行火针于两脚内,及足则溃脓肿疼难退。”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体气血盛衰的部位亦有所不同。如脚气多发于夏季,夏季多湿,血气湿气皆下聚两脚,若“误行火针,则反加肿疼,不能行履也”。 精神过于紧张、饥饿、劳累的患者,都应禁用火针,以防止出现昏针等不适症状,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等他们的不适症状缓解再行治疗。 在火针治疗期间应忌房事,忌食生冷食物。火针治疗后还应禁止当天沐浴,以防针孔感染。 8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1.用本法治疗前,要做好病人思想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取得病人配合,然后方可进行治疗。面部应用火针要慎重。《针灸大成·火针》说:“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因火针刺后,有可能遗留有小疤痕,因此除治疗面部痣和扁平疣外,一般面部慎用火针。   2.使用火针时,必须细心慎重,动作敏捷、准确,避开血管、肌腱、神经干及内脏器官,以防损伤。对于血管和主要神经分布部位慎用火针。   3.在针刺后,局部呈现红晕或红肿未能完全消失时,有轻微发痒,注意不能搔抓,则应避免洗浴,以防感染。 4.体质虚弱者采取卧位,糖尿病患者、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慎用。 5.孕妇及产妇慎用,饥饿、疲劳的患者慎用。 6.操作要点:红、准、快,操作注意安全,防止烧伤、火灾的发生。 9针后反应及处理 1、风寒湿病,针时针尖有粘连感,针后在针处起小微粒,1日后可自行消失。 2、寒病针后在针处出现小红点,1~2日后即可消失。 3、湿毒病针后针处可能发痒,不要搔抓,1日后可消失。 4、一般不会感染化脓,倘若感染化脓者不必惊慌,酌情清创,即可在短期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