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你声音变得冷淡了:前所未见的各国盖房奇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17:52

 

前所未见的各国盖房奇闻


                在委内瑞拉巴伦西亚市有一个“455村”,这里的房子是清一色白墙红瓦的乡村别墅,走近一看,每所建筑竟然都是塑料做的。居住者也并非什么富裕人士,而是委内瑞拉最普通的老百姓。这片独特的住宅区,被当地人称为“委内瑞拉社会主义样板村”。

  

塑料房的墙面和门板、窗框都是PVC(聚氯乙烯)板,另外用混凝土和钢管加固。这种PVC本身是白色,不过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加入其他染料,能造出五彩斑斓的房子。每套塑料房的尺寸都是一样的,一台机器生产一套房子的墙体只需要42分钟。安装起来也很简单,一个小型施工队每周能建起10到12套。小区配套的公共设施也完全达到城市标准。房子周围还有90平方米的绿地。

委内瑞拉的很多地方都有“民众食堂”,饭菜丰富也很便宜。而塑料小区里干脆建了一个免费的公共食堂,菜单上的品种较多,什么炸香蕉、豆饭、鸡腿、烤牛肉、玉米饼以及各种蔬菜,一周都不会重样。不仅如此,社区医院还免费为大家看病,据说“急得一些私人诊所直瞪眼”,有人甚至为此抗议。另外,小区里还设立了拿政府补贴的食品店,价格比市场上便宜近三成,货源由政府进行统一采购,所以不会随便涨价。这项“社会主义住房计划”是总统查韦斯在三年前提出来的,据说今年委内瑞拉还要造1万套这样的塑料房子。

  

比利时用废弃物盖房子

在布鲁塞尔南部瓦尔地区的“回收屋”建筑园里,有一座看似与普通房子毫无区别的组合建筑。这栋“回收屋”是传统的西方普通民居样式,包括主楼和两个附属建筑。很难想像它是用各种回收的废弃物建成的。

  

建筑这栋“回收屋”所采用的回收垃圾达150种以上。欧洲各国建筑工地的破碎水泥块、混凝土颗粒、塑料垃圾,以及各种玻璃瓶碎片、回收的废纸(盒)包装垃圾、纸处理厂的污泥、钢铁厂炉渣等等都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房子的保暖性能和防火性能还在实验中。有人担心,“回收屋”是用垃圾建成的,可能会影响居住者的健康。目前初步实验结果证明处理后的垃圾建筑材料对人体没任何不良影响,但长期居住是否会有影响,3年内会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结果。“回收屋”的实验证明,绝大部分建筑废弃物是完全可以重新用于建筑行业的。这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并赋予所有可再利用的资源第二次生命。

  
汤加人用树叶做房子

汤加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由大大小小100多个岛屿组成,但总的陆地面积加起来还不到700平方公里,人口10万左右。如果有人告诉你“汤加没有无家可归的人”,千万别奇怪,因为当地到处都有大片大片的树叶和树皮,随时可以用来“做”成房子。原来,汤加岛上树木茂盛,由于其树叶、树皮十分有韧性,就被当地人当作了造房子的主要原材料。树叶和树皮经过加工后,用来充当墙体和房顶,再用结实的树枝一支撑,一座简易小屋就完成了。据介绍,这种房子一般没有门窗,只保留一个洞作为入口。由于重量很轻,可以轻而易举地抬起来,因此人走到哪里,房子就可以搬到哪里。

  

汤加一年四季温暖湿润。即使在12月和1月天气最冷的时候,气温也可达20摄氏度以上,因此这种独特的房子只需用来防雨,而不需考虑防寒。可别小看这种简易小屋,事实上,汤加人非常懂得就地取材的道理。他们制作的衣服、床单、桌布甚至地毯等日常用品,也利用上了当地的各种树皮,并能够根据需要做成厚薄不同的等级呢。

  

据说,以前汤加人并不使用砖石盖房,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他们贫穷盖不起,其实是因为不需要那样的房子。如今,汤加已经发展成小康之国,贫困人口较少,人们平时并不缺钱花。特别是首都努库阿洛法,社会治安相当好,有中国人感叹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彩色房子成了开普敦地标

在南非的港口城市开普敦,有这样一片房子,用“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这里的房子色彩非常艳丽,而且用色大胆,不是大红、翠绿、深紫,就是米黄、海蓝、亮橙……对比十分鲜明,而且几乎颜色没有重复。放眼望去,整个社区色彩斑斓,再加上翠绿的草木掩映其中,就好像进入了安徒生笔下的童话世界。这里是建在信号峰山坡之上的马来人聚居区,外国游客来到南非都要来这里逛一逛。

  

为什么要把房子用如此“热烈”的色彩来装饰?当地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早期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除了白人住宅区,其他的住宅区是不允许挂上门牌号的,聪明的马来人便把房子涂上了不同的有深有浅的颜色,这样一来,就很容易能区分出来,其他朋友也能很容易就找到。后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了,这里也有了门牌号,但彩色房子却一直沿袭下来。

  

牙买加怪事 房子都建半拉子

牙买加是加勒比地区重要的国家,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就设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去牙买加时,发现那里有很多“怪事”。据当地人介绍,当年牙买加还是英国殖民地时,金斯敦城非常小,殖民政府在城外建起了监狱,关押海盗和其他刑事犯。几百年过去了,监狱没搬,金斯敦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监狱的位置了也从城外变成了市中心。现在,许多人建议政府将监狱搬走,这样既可以赚一大笔地皮费,还可以改善城市的形象。

  
防海啸 德国房子“长脚”

德国北海海岸曾被称为“魔鬼也怕的地方”。瓦登海北起丹麦南部的海岸,经过德国海岸后转向荷兰,是绵延460公里的大型天然潮间带。记者看到,瓦登海海滩筑起几道海啸防线:沙质滩涂、沙滩、几米高的沙丘,还有大片沼泽地,干燥的高地。这个多样的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可以阻挡和吸纳海啸。这里还兴建有各种水利工程:河道、挡潮闸、泄水闸、船闸、运渠、 桥梁、河堤等。特别是这里的民居都长“脚”,这样它们可以处于高位,当海啸来临,海水会从“脚下”流过,降低被冲垮的可能。远眺海面,海面上有多个红色漂浮物,那是德国研制的海啸预警系统。它由设置在陆地与海洋上的测量仪组成,已与印尼、日本及澳大利等测量站联网。据了解,德国海港城市的堤岸都高达5米以上,还有广播报警装置,任意波段都能发出报警声。

防火材料标准精确到毫米

德国人在防火灾发生方面,做得十分细致。要经过隧道的火车都是防火列车。列车中各种设备用料必须阻燃。在火车的每块窗玻璃上都有一个红点,窗子旁还有一把特制的小榔头。遇到火灾时,旅客可用小榔头敲击红点,玻璃立即粉碎。

  

苏门答腊的房子长犄角

在印尼西苏门答腊地区随处可见一种房顶长“角”的建筑。无论是银行、学校、商店、医院,甚至是官员官邸都是这种风格,大的雄伟,小的精致,十分漂亮,当地米南加保人把它称为“加当屋”。这种房子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也是印尼最独特的几种传统建筑之一。

  

加当屋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屋顶,房脊中间凹陷,两端高高翘起,远看像船,而翘起的部分很像尖尖的牛角,现在当地很多房子的房脊上还挂有真的牛角或者木雕牛角。据说,这是为了纪念米南加保族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斗牛胜利”。米南加保族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制度,一个母系大家庭的各种活动都在加当屋进行。加当屋也是一种高脚屋,房基一般为长方形,它的朝向没有严格的规定,但一般都背向街道,这样,家庭生活、尤其是闺房内的活动不易被外人看见。楼梯设在房前正中央。房顶牛角的数量能说明房屋里住了几代人,因为房子里每增加一代人,房顶就会增加一对牛角。

  

住老房子,英国人感觉有面子

英国人对古老文化有种天生的亲近感,他们对老旧物品的热情要远远胜过对新东西的喜爱。爱住老房子就是这种心理的写照,英国人觉得住在老房子里显得有根、有文化、有自豪感。归根结底,这和整个社会对传统的尊重密切相关。

  

剑桥学生看不上“新房”

在英国,“卖酱油”的街角小店都可能有上百年历史,这种老房子是当地人和谐生活的写照。如果哪天突然出现一座崭新建筑,人们倒是会用奇怪的眼光去看它,甚至会用“丑”字来评价。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历史悠久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河两岸都是几百年前的建筑,唯独有一座建于近代、平顶方窗的房子,与周围老宅的优雅气质相比,很难显出什么个性。有意思的是,该建筑恰恰是剑桥建筑系学生的宿舍,不知是巧合还是校方特意安排。那些眼光苛刻的建筑系学生只好解嘲说:“这的确是剑桥最丑的一座建筑,好在我们住在里面,所以也就看不见它的丑了!”

  

茅草屋是英国国宝

到过英国旅游的人,都会对一种名为Cottage的茅草屋印象深刻。这种茅草屋算得上独特的英式风光,其屋顶是用麦秆一层层摞起来的,工艺精细繁复。最早的茅草屋是穷人的栖身之所,但现在风水轮流转,普通人已经很难住进去了。英国政府要求房主每隔几年就要翻新一次屋顶,费用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英镑,一般人就算买得起也住不起。

  

这些茅草屋的身份可不一般,很多都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单。你可以对其进行内部装修,但却没权利改变房子的任何外观。由于茅草屋顶不利于防火,自1666年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火之后,政府就不再允许城市内建茅草屋了。如今只能在城郊欣赏到这种大草帽房子,当地人自豪地称其为国宝。英国前首相撒切尔的名字就是“茅草匠”的意思。按照传统,英国人喜欢在名字里体现自己的职业,由此推测,其祖上或许就是茅草匠吧。

  

荷兰快乐街房子悬空挂

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只有一条呈“8”字形盘旋上升的街道,一间间小房子像熟透的苹果一样“挂”在半空中。从远处看,整条街宛如悬在高处的过山车轨道;走在其中,又仿佛置身于欧洲某个城市街区。它就是上海世博会唯一一个全开放式的国家馆———荷兰“快乐街”。

  

逛荷兰馆,“没门”

这条充满奇思妙想的“快乐街”长400米、宽5米,从地面蜿蜒伸展向空中。从快乐街底层出发,经过26个小屋组成的展区,最后便到达离地20米的皇冠贵宾厅。没有大门的设计显露出荷兰人快乐开放的性情,而“8”字造型的街道则是入乡随俗,因为“8”在中国被视为幸运的数字。“快乐街”上的26间小屋其实是微型展馆,分别代表着生活区、工作区等荷兰生活的缩影,比如其中一间小屋的原型就是阿姆斯特丹建于1934年的特色电影院。“将小屋悬在街道上,一是为了节省场馆面积,另外也使整个建筑更有立体感”,设计师考美林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