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修复磁盘权限:山东滨州惠民魏氏庄园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22:56

 

作者:海哥 

08/08/2009

2009726日,好容易休息了一天,在打听了房主后得知惠民的魏氏庄园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于是我和同事决定去看看。

由于我的技术有限,照的不太好,所以引用了很好网上的图片和文字,大家不要见笑。

一、魏氏庄园简介

魏氏庄园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城东南部的魏集镇,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烟台的牟氏庄园、四川大禹的刘文彩地主庄园齐名,并称为中国三大庄园。魏氏庄园以其显著的军事建筑特点闻名远近内外,一九九六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北方仅存的清代城堡式建筑群。


魏氏庄园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庄园位于惠民县城东南30公里220国道南侧魏集镇的魏集村。它是清代布政司理问、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私人宅第,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历经战争洗礼和政治运动冲击,主体建筑保护完好。该庄园布局巧妙,结构合理,城垣、住宅房屋相互为用,巧夺天工。将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垣与北方四合院住宅模式融为一体,既承袭了北方传统建筑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体现出南方建筑布局灵活之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庄园占地面积24613平方米,分城堡式住宅、广场、池塘、花园四大部分。其主体建筑为城堡式住宅,39座院落,256间房屋,由中路院落和东、西跨院组成,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列。住宅外围城垣为青砖砌体,城墙原为两重,两墙间为更道,现仅存内墙。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墙高10条米,基宽3.8米,顶宽1.5米。结构采用明清城墙的传统模式,内为三合土夯筑,外砌青砖。顶部外侧设垛口,内侧砌女儿墙,中间为宽窄不一的过道。墙体内壁四周有12个拱券形壁龛,内有上下两层对外射击孔。城墙东南角和西北角建有两个半突出墙体的圆形炮楼,各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均砌有射击孔,根据不同距离射击目标发挥不同作用。将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城墙与现代战争常用的碉堡和为一体,具有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些军事防御设施在现存的古建筑中是十分罕见的。

住宅房屋建筑是按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设计,同时又有典型的地方风格。其主体结构为清代小式木作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国民居传统方式,沿南北纵轴对称设计,并按前堂后寝的原则依次排列,整个院落错落有致、流线分明。鳞次栉比的住宅房屋与高耸的城垣融为一体,尤其突出了能攻易守、进退自如的军事防御功能。
  住宅群体共三进九座院落,共有大小256间房屋。现存院落6个,住房40余间,房屋营造为硬山,分卷棚顶、花脊两种营造方式,形式风格特异的前厦回廊。院落群分别由中路院落和东西侧跨院组成,中路院落为主体建筑,属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住宅。两侧跨院分别有私塾院、裁缝院、厨房院等。院落间设有通道、房屋间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连,通过石流向内宅供水,供物靠内外相通的壁洞。各房间冬季取暖采取中国传统的火炕式。城堡内有50余间粮仓,可贮备大量粮油,地下埋有大量煤炭,有两眼砖砌水井,遇到战争或灾荒,即使经年不开城门也有足够的生活保障。此外,内宅北大厅东西两端硬山设有吊桥,联接城墙顶部。 

防卫用的内墙城墙,墙上有垛口及排水口。

西北角的碉堡

二、坐西朝东的城堡大门

高高的城堡大门在台阶之上,门前的一棵古槐像卫士一样昂首挺立。

大门前的古槐也为主人1890年种植,是取“门前有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之意。原来两棵,在1975年伐掉了北边的一棵。

在魏氏庄园的门口矗立着两个柱子,柱子的上半部,有个装米用的斗,寓意升的意思,斗上刻了很多铜钱的图案,寓意钱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升官发财呀。而且,斗的位置特别巧妙,不在最高处,离着顶端还有一段距离,寓意着还要高升的意思。

上有铜元、蝙蝠图案,寓意日进斗升,福禄双全,步步高升...一切美好的愿望。

高大的拱券门上方镌刻着遒劲有力的“树德”两个大字,清代咸丰辛酉年科举人张会一所书,落款为“光绪庚寅仲秋”。书体为隶书,字体方正,笔法遒劲雄厚,呈现出一种端庄朴实、秀逸潇洒的艺术风格。“树”走隶书,“木”字上行,“寸”中一点转走为撇而成“才”。取得是家族众人均要德才兼备之意。

厚重的大铁门

在大门内侧有哨房和武器库

三、广场

进入城堡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

在门楼的右手有一个通往城墙的楼梯。

在南侧墙边有一眼水井,

在广场的另一侧则是一个小花园,桃花从中一盘石磨,一个石碾别有一分田园风情。

四、坐北朝南的第一进门

门前有上马石,下马石,在墙上还有拴马石。

上方楣子板采用宋代透雕技法,刻有暗八仙,龙凤牡丹,狮子绣球,鸳鸯荷花等中国宝贵吉祥图案。所谓暗八仙就是批八位仙人手中所持的宝物。

高高的门坎,厚厚的大门及门内插顶门柱用的石洞

门坎旁的石雕正门为兽雕侧边则雕的是飞禽。

只在院落最高的正房和这里才可看到

在大门两侧房一瓦下的雕刻

砌在砖石缝里的铜钱,据说铜钱是工人的工钱。修健庄园时,若被检查出衔接处不平,工人就要用自己的工钱充进去垫平。

一进正大门对面的墙壁上是一大块方形,四边镶着圆球,内部是用一块块的正方形。表达了庄主希望其后代子孙做人既要圆滑还要方正。

五、书房

一进门的右侧有个门是南书房的侧门,是私孰先生的起居室,体现了主人尊师重教的思想。

南书房有两个门,其侧门开在一进门的东侧门廊内,正门向北开,对着北书房。起居室东侧为私塾先生专门建设上了先进的马桶厕所,尊师重教的进一步体现。

北书房,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有暗道通往东廊房。

私塾院里主人1890种植的一株紫藤,院内还有石桌石橙。

漂亮的紫藤

六、帐房

出了书房院落,正对面是一条狭小的小路,也就是一进门走到影壁墙后向左侧走,就会看到一幢向北开门的房屋,房间很长,但并不太深,成东西长南北宽的态势。账房北面大部份被门和窗所占用,采光很好,是当时全家的财务中心,现在则成了院落模型展室,和中央,省领导指导工作图片展室。

地下还有一块石牌。(原来在一九七七年这里就成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啦。)

七、垂花门

在帐房的对面和帐房对开的是第二进门,二进门上有垂花吊饰,故名垂花门,古代说的大家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的不迈出这道门。

上雕蝙蝠,喜鹊,仙鹤,梅花鹿等优美图案,寓意福禄寿喜的门楣。

漂亮的垂花

挂灯笼的花饰

二进门是分两层,第二层又分中门和偏门,中门一般不开,只有五品以上贵宾才能从中门而过。现在所有来参观的游客都可以走中门,都被导游称之为贵宾。

八、东西廊房

进入垂花门后是正对面的就是会客厅了,在会客厅的两侧分别有东西廊房一间。其东廊房与北书房有暗道相通,西廊房也有暗道与裁缝房相通。

在东廊房的墙上挂着魏氏的祖谱

而西廊房现在展出的是主人儿子迎亲时队伍的模型展示。

“这是一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再现了当年主人小儿子去河北桑园县迎娶新娘子的场景。队伍最前面的是两名炮手,一组仪仗依次是:肃静、回避、旗、金瓜、钥、斧、朝天蹬、陪嫁的物品、乐队、新郎的官轿、新娘的花轿等,展示了鲁北一带的结婚习俗。”

九、会客厅

正对门摆有一张桌两把椅,桌上方挂有“乐善好施”匾.此匾是由当时的县令沈世铨来访时所提的。

墙上梅兰菊竹

我也来坐坐

在会客厅的两侧靠门梢远点的地方有陪坐,墙上有半圆桌。在东边墙上还有藏保镖的暗格。西边有暗室,不愿别人见到却又可听到谈话的女眷可藏在这里。

十、东跨院

从会客厅与东厢房的房头绕过去就是房主的住房了。在会客厅后的东侧本来是一个厨房的,但现在拆除了。厨房的北面是东厢房、后东厢房及东正房所形成的一个小院子,即东跨院。后东厢房与东正房有暗道相通,东正房又与北大厅相联。

这个院子里有着被称为三土中的二土。

1、土自来水“供水石流”

2、土暖气

先进吧,还有一土在那呢?你找找看!!

十一、北大厅和东西厢房

看到了吧,多厉害。据说房顶为了防雨而铺铅板。铅,“钱”也,取斜音。但他万没想到铅是有毒的,一家人死的时候都很年轻,这不能不说和这有关系。迷信害死人呀。

房间屋屋相通

屋内的火坑

精美的坑头柜

一家人其乐融融

还有菩萨要供的呦。

在大厅的两侧分别是东西厢房,也是二层式建筑。东厢房住的是主人的小儿子,而西厢房住的是主人的仆人,方便主人招唤。现在这里展示的是一些农具。

这是我家长:-)

十二、西跨院,闺房

本跨院的格局与东跨院相仿,只是后西厢房住的可是本家的大小姐。主人最痛爱的小女儿,据说貌美家富,周围没有与之相配的,那个年代以不能自由出门,更不能自由恋爱,所以到38岁还没有找到人家,而郁郁而终。可惜,可惜。

这个院子南侧的房间不是厨房而是服侍小姐的丫环的房间,方便小姐召唤。闺房,丫环房,与正房之间也有暗道相通。还有就是闺房的台阶比较矮但多,可能是和过去女人的小脚有关。

十三、裁缝房

穿过发佣房前面是一个小院子,这里原来是小会客厅的所在,现在也拆除了。再前的的房间就是裁缝房。

从裁缝房出去就是前面的小广场了。

十四、高高的围墙,严密的防御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座宅院的最大特色--高高的军用围墙。

进入门楼后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在围墙上有多个射击孔。

小心走火哈。

高高的门楼有班房

通往城墙上的楼梯

围墙与宅院并不相连,中间形成了一圈小道

在东南和西北角上有了望塔,当敌人来犯时可拉铃报警。

拱券形壁龛

猜猜这是干什么用的?对了,这就是供水石流男佣从外面注水的地方。

上到城墙上我们看到女儿墙很奇特宽窄不一,防止敌人攻上来时跑的过快。

哈,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本宅的第三土--土电话。在这喊一声,下面都能听的很清楚。

站在墙上四望,远及四方,却不可看到内宅丝毫。

只有高高的房脊

北大厅东西两端山上的两座吊桥,此吊桥只可从室内打开,放下吊桥可通到城墙顶部。战时拉起吊桥,占领外宅的敌人便无法进入内宅;放下吊桥,可通过吊桥快速转移。

我们绕墙一周,最后又回到楼上,看看以经夕阳西下,我们要赶车回家了,赶紧摆几个POSS,留个记念吧。

猜猜我这张拍的是什么?美女?美景?

城墙外的广场与池塘

尾声:

当我们带着对历史的感叹离开庄园时,在庄园的路口看到了这么一幅画面,好像是在对我们诉说着,现在我们在也不用高高的城墙来守卫我们的家园了。因为我们有了忠心的人民卫士。同时也像告诉我们这座百年老宅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后记:

附上两篇关于此宅的网文,一曰“魏氏庄园”,二曰“魏氏庄园背后的故事”。希望对此庄园感兴趣的朋友喜欢。

魏氏庄园   文 / 魏纯明

  诗曰:
  故乡魏集黄河北,政通人和东风吹。
  魏氏庄园杨柳绿,清代宅第芳草围。
  舞步铿锵春雷动,歌声嘹亮彩云飞。
  惠民政策进农家,田园小镇尽朝晖。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位于黄河北边,杨柳成行,荷花飘香。村里有一处魏氏庄园,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厅赫赫,高墙巍巍,是一处气势恢弘的城堡式建筑群。
  
  青色砖瓦魏风遗韵  
  山东省惠民县魏肇庆的魏氏庄园为中国有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它与四川大邑的刘(刘文彩)氏庄园、烟台栖霞的牟氏庄园一起,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庄园。它是中国北方现存惟一的城堡式庄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氏庄园建于清朝晚期,它的身上浓缩了百年的风风雨雨,通过它可以形象地了解晚清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当时的社会心态建筑风格,更重要的是,从庄园的兴衰和魏氏家族的命运,可以看到一百多年来社会和时事的变迁。魏氏庄园是清代定府同知魏肇庆的宅第,整个庄园呈一组建筑群,包括住宅、池塘、广场、祠堂、花园等部分,占地面积27613平方米。它气势恢宏,巍峨壮观,被誉为运用《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最科学、最系统、最严密的民居典范。这就是我国现存的唯一清代城堡式民居——魏氏庄园。近年来,魏氏庄园以其特有的军事色彩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九九六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旅游景点。魏氏庄园是一组独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它以其显著的军事建筑特点闻名远近内外,其独特的军事建筑风格奠定了它在我国建筑史上的特有地位。
  魏氏庄园由三组建筑群构成。魏集村西北隅的福寿堂由魏振菖建于同治4年(1865年),是典型的晋中地区建筑风格。福寿堂历史最久,为魏毓柄的五子、当时首富魏振菖(又名魏五子)所建,共70间房,占地4亩多。位于村十字街的徙义堂(商号协增)建于清光绪18年(1892年),雄伟庄重,古朴典雅。徙义堂,为魏氏家族第十世魏肇祥所建,原有房子80余间,占地近5亩。应该说,这两处宅院在当时的惠民县乃至整个黄河北,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豪宅了,但与树德堂相比,又只能算是一两处陪衬的风景。
  魏氏十世魏肇庆的宅第树德堂(商号协和”),坐落于魏集村东南。树德堂始建于1890年,历时4载完竣。整个建筑群,平面布局呈字,由住宅、花园、池塘、祠堂、广场五个部分组成,共计房屋140余间,占地50多亩。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石木土混合材料,集古代防卫城垣和北京四合院功能于一体,内宅兼北方传统民居及南方阁楼建筑之风格。魏氏庄园之标志建筑树德堂,系清宫庭大师按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设计,经许多能工巧匠精心施工辛勤劳作而成。整个庄园既承袭了北方四合院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借鉴了南方阁楼、门窗、小品等灵活多变的特色。北珍南奇,广为搜罗,山水石树俱全,观游精致。她是鲁北平原上霍然而起的一个奇迹,是魏氏族人想象力的一个奇迹。
  魏氏庄园的住宅将具有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垣建筑和北京四合院式民居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城堡式建筑群。魏氏庄园在继承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化和发展,其外形按城垣建筑设计,住宅房屋又吸收了江南阁楼的建筑风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特色,魏氏庄园既有阔绰、气派的大门,又有装饰华丽的垂花门;既有雕饰精美的影壁,又有活泼多变的仪门,既有小巧玲珑的城门楼,又有科学方便的供水设施和排水系统。尤其是庄园的内部装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充分体现了鲁北地区的风俗民风。其术雕艺术,图案丰富多彩,花纹繁复精细,无论是花草鱼虫,还是人物禽兽,均灵动活泼、形象逼真,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其砖雕艺术,种类繁多,无处不在,有太极图、三鱼纹、草龙、喜鹊登梅、万字纹等,体裁丰富,美不胜收。其石雕艺术,刻工精湛,技艺高超,刀法流畅,各具特色。其他如房屋脊背的装饰,门上、室内匾额的装饰,外檐、内檐装饰等等,均为我国民族建筑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城垣建筑平面为矩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46米。庄园坐西朝东,高大的拱卷门上方镌刻着遒劲有力的树德两个大字,城墙原为两重,两墙间为更道,现仅存内墙。墙高10米,根基厚3.8米,顶宽1.5米,结构采用明清城墙的传统模式,内为三合土夯筑,外砌青砖。顶部外侧设垛口,内侧砌女儿墙,中间为宽窄不一的过道。墙体内壁四周有几个拱卷形壁龛,内有上下两层对外射击孔。城墙东南角和西北角建有两个半突出墙体的圆形炮楼,各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均砌有射击孔,根据不同距离射击目标发挥不同作用。
  住宅房屋建筑是按照《清工部工程则例》设计,同时又有典型的地方风格。其主体结构为清代小式木作台梁式构架,建筑形式为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布局是按照中国民居传统方式,沿南北纵轴对称设计,并按前堂后寝的原则依次排列,整个院落错落有致、流线分明。鳞次栉比的住宅房屋与高耸的城垣融为一体,尤其突出了能攻易守、进退自如的军事防御功能。 
  住宅群体共三进九座院落,共有大小256间房屋。现存院落6个,住房40余间,房屋营造为硬山,分卷棚顶、花脊两种营造方式,形式风格特异的前厦回廊。院落群分别由中路院落和东西侧跨院组成,中路院落为主体建筑,属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住宅。向北仪门内大院落,会客厅之后是北大厅,魏氏庄园的中心建筑,为议事厅,是家中商议重大事情的地方,共11间大正房,五明六暗,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抬头迎面一个赤金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四个大字乐善好施
  两侧跨院分别有私塾院、裁缝院、厨房院等。院落间设有通道、房屋间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连,通过石流向内宅供水,供物靠内外相通的壁洞。各房间冬季取暖采取中国传统的火炕式。城堡内有50余间粮仓,可贮备大量粮油,地下埋有大量煤炭,有两眼砖砌水井,遇到战争或灾荒,即使经年不开城门也有足够的生活保障。此外,内宅北大厅东西两端硬山设有吊桥,联接城墙顶部。
  门前的荷塘,为修建庄园用土时所挖。荷塘是诗也是画,有月光的晚上,完全是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荷塘月色的意境,柳风荷韵,意趣盎然。
  有《沁园春》为证:
  方圆百里,无人不晓,魏氏庄园。其北瞭徒骇,南望黄河;东连滨州,西通济南。大厅赫赫,高墙巍巍,衬托以丽日蓝天。更多姿,是杨柳依依,芙蓉田田。国家重点文物,招高人雅士来观瞻。想春沐雨露,夏浴滂沱,秋历金风,冬舞雪片。风吹雨打,高墙城堡,历经风云几变幻。都迎来,今小康人家,天上人间。
  魏氏庄园的建筑群落,风格独特,别具匠心。城墙内院落毗邻,房舍重重叠叠,错落有致,院落和房舍与高耸的城墙相互映照,浑然一体,气势非凡。综观整体,此处建筑群落巧妙地将军事御敌设施——高大的城墙及周密的火力网点,与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这在我国民居中实属罕见。庄园层层设防、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功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城堡呈国字形,城墙东南角辟有拱券门。高大的拱券门石质门额镌刻树德两字,为光绪16年惠民籍举人张会一所书,字体浑厚有力,颇见功底。大门由铁皮包镶,有35路共1225颗蘑菇形圆钉加固。城门顶原有敌楼,虎视四野。城门两侧建有哨房和兵器库,拥有10名武装人员和100余只火枪及冷兵器。大门前有拱桥,桥前有两根高耸的旗杆。南侧现有一棵古槐,是取门前有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之意。门前是开阔的广场。庄园的城墙西北两侧还有外城墙,两墙间是1.8米的更道更道,上部系安全网和风铃,供家丁护院巡更,夜间并放群犬助威.城墙高约十米,城根基宽3米,顶宽1.5米,城墙顶部外侧建有垛口、射击孔、弹药龛,内侧砌女儿墙,中间为宽窄不一的墙顶跑道,墙体的内壁四周建有12个拱券形壁龛,每个壁龛内可站立23人。壁龛内有上下两层的对外射击孔。北城墙内侧及女儿墙建设为波折形,跑道时宽时窄,取意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引人注目的是,在城墙东南角和西北角,还建有两个半突出其墙体的高大圆形碉堡,碉堡均分成上中下三层,砌有高低错落的对外射击孔。石质楼板的中间还有供上下联络的传话孔,视野开阔的碉堡,起到了登高了望、协同御敌的综合功能。纵观庄园,可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解放战争时期,我魏集区公所的人员,曾遭受数倍于我的敌人围攻,坚守城堡内,在武装人员少,枪支弹药缺的困境中,固守城堡三个月,未使敌人迈入城堡一步。

二是院院相联,屋屋相通。高大的城墙之内,是居住群体,13个院落以南北为中轴线形成了对称的布局,所有房屋为硬山,分卷棚顶和花脊两种营建方式,形成了前厦回廊式建筑风格。院落间以院门相互联通,相邻建筑以仪门相通。令人惊叹的是,房屋间都以夹壁墙和暗道相联,出入较为便利。若遇危险情况,主人便可以从这些机关马上逃离。会客厅东墙上的壁橱,其实是隐藏保镖的地方。据说,主人生意场上交游甚广,如果和朋友在家谈生意遇有不测,只要以暗号相示,保镖便会破壁而出,执行主人的命令。
  三是墙房相连,内外相接。为了便利内宅与外面的联系,以及御敌需要,内宅的北大厦东西两端山上还设有两座吊桥,通到城墙顶部。拉起吊桥,占领外宅的敌人便无法进入内宅;放下吊桥,可通过吊桥快速转移。为达固守城堡,长期御敌之目的,生活功能建设齐全。城堡内设有石碾、石磨、裁缝房,砌有地窖可使蔬菜保鲜。挖有两眼砖砌水井,地下埋有大量煤炭,并贮备了大宗粮油。为解决冬季取暖,在房间内建有火墙、火炕及地暖设施。据传,城堡三年不开门,不靠外援,有吃有喝也有穿。
  园内的紫藤和大门前的古槐,经历了风吹雨打,见证了数百年的日月变迁。
  园内私塾院的紫藤为主人1890年种植。串串紫藤花悬挂于绿叶藤蔓之间,瘦长的荚果迎风摇曳。在私塾院中攀绕棚架,枯木逢生。姿态优美,繁花满树,老桩横斜,别有韵致。春季紫花烂漫,开花后结出形如豆荚的果实,悬挂枝间,情趣横生。夏末秋初还会再度开花。花穗、荚果在翠羽般的绿叶衬托下相映成趣。
  大门前的古槐也为主人1890年种植,是取门前有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之意。原来两棵,在1975年伐掉了北边的一棵。两棵龙爪槐是中国庭院绿化的传统树种之一,富于民族情调。树干端正、挺秀,槐叶茂盛,宛如千万只绿蝶栖止于树上,堪称奇观。盛夏时节,人们在树下乘凉。花开时节,淡黄色的小花开满树枝,满村香气。秋天,槐豆成熟人们前来采摘,用果皮里的肉质做成咸菜。
  有《念奴娇》为证:
  百年沧桑,俱老矣,槐树枝紫藤杈。风吹雨打,见证了,人间生活变化。双木成林,繁花飘香,盈万户人家。逝者如斯,世事变幻走马。如今故园乡亲,旧貌变新颜,雄姿英发。美好图画,凝聚着,种种新奇想法。庄园信步,赏三春紫藤,五月槐花。生活如梦,处处美景堪夸。
  登城远眺,远近村庄尽收眼底;凭吊怀古,万千感慨顿生胸间。经营着相当规模的当铺、钱庄;在魏集老家广置良田三千亩,成为当地巨室,家中用品一应俱全,据说其家中有颗金白菜,以为后代祈祥纳福。但自魏肇庆始,其家族代代渐衰,直至人去楼空。魏氏庄园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留给后代人的一笔珍贵财富。
    自1986年至今,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共拨付专款200余万元,对庄园进行抢救性维修,恢复了城垣原貌和主体建筑,治理了周边环境,为实施总体规划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基础。
  她是鲁北平原上霍然而起的一个奇迹。那青色砖屋青色的瓦,构成了一幢神秘的历史深宫。
  
  清代鲁商风云人物    
  让我们先翻开魏氏家谱看看,再作分析。据我们魏氏家谱叙述其远世谱系,因动乱失传。迨至清乾隆年间,本家先人立意补修,终因事乏考据不得上续。仅以太高祖自显公称第一世。木本水源,不忘祖德深远;承前启后,谱写家统世传。伊时本家景象兴隆,人丁日增,文风冠盛一方。庄园支系,其家昌盛,从六世学潞太公肇始。公,字思舟,太学生,诰赠儒林郎。公,生性聪颖,果毅好谋,有壮志,善经营。每曰:吾人既不能致国泽民,以应当效法陶朱公,居积致富。后得见其志略于是。以节啬为经,忍耐为纬,家道日以繁昌,为后人建树事业奠定坚固之基础。生二子,长子毓李,次子毓柄。二子继承父志,从事商贾,其资丰厚,家累至富。不幸,毓李公早年无子而谢世。毓柄共有五子。关于本家各代传续之系统详例,图已注明,自不赘述。
  兹修本家有社会公益之人士及其事迹记述如下,以供参考。振菖,字菊田,又字松岩,号鹤亭,太生,恩授武德骑尉公。天性英武勇敢,承父兄之教,庭训犹如师训。筑堤防以备河患,积粟谷以饱饥民。群之流离颠沛赖更生者,为数广繁。按,当时公乡,地瘠人稠,物产薄啬,往往比岁不登,兵燹黄祸屡为民害。公既恤时难,力出巨款,又捐谷数千石,急着缓之,疲者振之,拯人之危殆则备,往如不及。咸丰年间,天灾流行,水旱频扰。公独出资财,修理谭马扫、白龙湾等堰。夫公治水买土以筑堤不使民无恒产,即工程各项司事人员具有薪水之费,使人人乐于勇为,故巨工乃能速峻。远近之人沾其惠者,实不能枚举,于是六十四庄之群众赠给乐善好施匾额,旌其门。此乃公之能恤大灾、捍大患,以区区布衣而上参乎国家事务者。
  景卓,字际熙,议叙九品,恩授户部郎中。天资豪迈,勇于任事,见义必为,以孝悌为立身之根本,用忠恕作处事之规范。清廷晚期政绩腐败,以致动乱纷扰,殃及群众。公首倡义举,慷慨捐献,协助建立防御团体,于是,形势始渐平定,居民赖以安度。一八五五年,豫省兰仪县(即现在兰考县)黄河溃决,洪峰即灌入鲁境大清河。按,大清河河身狭浅,堤防薄弱,骤蒙特大洪水,本身实难承受。是年清河镇白龙湾决口,漂没无算。公村当谭马扫之冲,危险尤甚。远近村民苦工费浩大,无所措手。公慨然自任斯役,群众欢呼,克日兴工。夫役口食、器具悉取于公,公并亲临工地,率数千人,凡五月,完堤二百八十余丈,工程甫就。而公积劳成疾,病剧,又以堤为忧,公谆谆嘱咐家人,益加培筑,遂卒于一八五七年春正月。
  肇庆,字燕昌,号吉云,郡贡生,钦赏同知职衔。自幼入庠读书,天资颖爽,幼端序则见长,事亲以孝闻,文才丰硕,又擅长书画,寻一身兼祧大宗,又有承重三仔肩。故身历数次丁艰创痛至深,以至应试之计不得不暂为寝阁。公念先人素富行富之志,躬理家政,俭于
  自奉而丰于济人。见里中贫家子弟无力延师而失学,于是立义塾以养蒙正,使其有进取之途径。又向本邑粥场捐银补助。嗣奉文积谷,又捐仓谷一千五百石。事闻,蒙赏,给好善乐施匾额。一八九四年,倭氛不靖,海防戒严,公首捐银一千两。太府奏请,奖叙钦赏同知之衔。公以为,沧海一粟之助,聊尽食茅践土之心,奖不敢与,闻诏弗许,非辞能止。是时清政混乱,治安无力,地方匪盗蜂起,黄水连年为患,为防御计,于一八九零年开工,历时四年始建成豪华雄伟、壮阔坚固树德堂庄园之居第。
  结合家谱及其他资料,可作如下描述。
  魏氏家族所能考到的先祖为河北枣强县农民魏自显,明洪武年间迁徙至山东棣州永安镇,即现在的惠民县魏集村,后代逐渐发迹,十世时达到家族鼎盛。据84岁的魏骏杜老人说,原先也有魏氏家族,我们家族即是。魏自显一家人手推肩挑,带领一家老小,来到魏集,事也凑巧,姓魏的遇到了姓魏的,就在魏集落了脚,安了家。原先一族和迁来一族五世前一直务农为本,两族关系和谐。至长支五世时,多人出仕为官。至十一世,除许多人是邑庠生、郡庠生外,24人是太学生,20多人有官职,五品以上的13人,最高从二品阶,家族先后与23个官宦人家联姻。
  魏氏家族最高官阶,从二品阶,是曾在云南为官的魏某。待考查。回乡后,修建了村北的学校,庙宇:泰山行宫(后魏景暿又增建)、关帝庙、圣母娘娘庙、十二支手观音庙,金鱼池等。
  魏氏家族在财富上的暴发比政治上的暴发稍晚。至四支七世,太学生出身、以后任布政使司理问职衔的魏毓柄,禀承父命开始经商,并将重点由陶朱、小杂货转为钱庄、食盐、当铺一些新兴暴利行业。其协和商号在惠民及蒲台县城(今滨州市滨城区驻地)广设分号。还于村南黄河堤岸建造了码头,购买了十几条船只,改陆运为安全快捷的水运,货物进出大大加快,一举抢得先机。他与天津、大连、连云港、济南等地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商业关系,还与晋商钱庄有业务上的合作。由此看,作为清代中后期鲁商代表的魏氏家族,财富聚敛之道与当时的浙商、晋商、京商并无二致。
其发家渊源有多种说法。据传,魏氏始祖魏自显本是一个庄稼人,在明朝洪武年间由晋中地区迁入魏集村。庄园发家始于七世魏毓炳(17801841),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既卖杂货也贩卖金银,当时叫跑银水。有一次,魏毓炳到蒲台(古县名,今滨城区南)赶集时,偶然在厕所里听到了银价上涨的消息,便抓住商机,迅速到各银号仓卒洽谈,一口收市。待时机成熟,便立即抬高银价出售,大发了横财。当时有魏集一张饼,卷了蒲台城之说。又传说,魏毓柄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本地茶叶市场很好,就想做茶叶生意,于是便到南方贩茶。在那里,他与位茶庄主人交上朋友,就说出赊购十几吨茶叶的想法。虽是萍水相逢,可是碍于面子,茶庄主人还是应允了。但说要到魏毓柄家认识一下其家人,其实是想了解一下其家底。魏毓柄满口答应,他明白:成败在此一举。回到家,找到曾在云南为官的上辈魏某,向他说了自己的打算——借他的豪宅为招待江南客人。魏某同意了。几日后,茶庄主人来到了魏家,见宅舍豪华富丽,家具摆设精致讲究,是一个有钱又有势的主儿,心里便有底了。临走时,两人约定:先进货,后付钱。时间不久,满满的三大船茶叶就运来了,魏家的茶叶生意也红红火火。过不多久,南方的茶庄主人派人来说:茶庄失火,东家宣布茶庄破产,外债不还,内债全消。魏毓柄听后,喜出望外,这真是天上掉馅饼啊!如此,魏家又发了一笔横财。在这个时期,魏毓柄又涉入了一本万利的私盐生意。清朝与历朝历代一样,把盐业列为国家专营,但魏毓柄借助家族的势力取得了官府的默许和支持,得到了食盐专卖权,开办了多处盐店。这便成为魏氏家族暴富的重要财源。大量收买土地是魏家发财的又一手段。清朝末年,当地有三次大旱年、两次黄河决口。每次天灾,魏氏都用很少的粮食换取农民的大片土地。经营当铺也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利津、高青赵店、惠民李庄、济南等地都有他们的当铺。至惠民县解放前夕,庄园已拥有土地2670亩,占全村总数的79%。
  福寿堂,历史最久,为魏毓柄的五子、当时首富魏振菖(又名魏五子),于同治四年即1865年所建,共70间房,占地4亩多。振菖,字菊田,又字松岩,号鹤亭,太生,恩授武德骑尉公。天性英武勇敢,承父兄之教,庭训犹如师训。筑堤防以备河患,积粟谷以饱饥民。群之流离颠沛赖更生者,为数广繁。按,当时公乡,地瘠人稠,物产薄啬,往往比岁不登,兵燹黄祸屡为民害。公既恤时难,力出巨款,又捐谷数千石,急着缓之,疲者振之,拯人之危殆则备,往如不及。咸丰年间,天灾流行,水旱频扰。公独出资财,修理谭马扫、白龙湾等堰。夫公治水买土以筑堤不使民无恒产,即工程各项司事人员具有薪水之费,使人人乐于勇为,故巨工乃能速峻。远近之人沾其惠者,实不能枚举,于是六十四庄之群众赠给乐善好施匾额,旌其门。此乃公之能恤大灾、捍大患,以区区布衣而上参乎国家事务者。魏振芮、魏振英、魏振庄、魏振莱等兄弟四人分家后,魏振菖出生,没分到家产,我们当地叫魏五子没份。但是,他可以任意取用其他家的东西,不久就成为几家中的首富。其子魏景暿增建本村泰山行宫。每逢歉年,以工代赈,扶贫济困。原村北大庙的广场就是以工代赈的工程。
  徙义堂,为魏氏家族第十世魏肇祥于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时所建,原有房子80余间,占地近5亩。应该说,这两处宅院在当时的惠民县乃至整个黄河北,都算得上数一数二的豪宅了,但与树德堂相比,又只能算是一两处陪衬的风景。据说魏肇祥娶刘鹗《老残游记》中的黑妞为妻。魏肇祥爱好养骡子喂马,他养的骡子,慈禧太后都喜欢。
  树德堂,为魏氏十世魏肇庆的宅第,坐落于魏集村东南。树德堂始建于1890年,历时3载完竣。整个建筑群包括城垣、住宅、池塘、广场、祠堂和花园,共计房屋140余间,占地50多亩。建筑采用了传统的砖石木土混合材料,集古代防卫城垣和北京四合院功能于一体,内宅兼北方传统民居及南方阁楼建筑之风格,是鲁北平原上霍然而起的一个奇迹,是魏氏族人想象力的一个奇迹。
  魏肇庆的叔父魏景卓,字际熙,议叙九品,恩授户部郎中。天资豪迈,勇于任事,见义必为,以孝悌为立身之根本,用忠恕作处事之规范。清廷晚期政绩腐败,以致动乱纷扰,殃及群众。公首倡义举,慷慨捐献,协助建立防御团体,于是,形势始渐平定,居民赖以安度。一八五五年,豫省兰仪县(即现在兰考县)黄河溃决,洪峰即灌入鲁境大清河。按,大清河河身狭浅,堤防薄弱,骤蒙特大洪水,本身实难承受。是年清河镇白龙湾决口,漂没无算。公村当谭马扫之冲,危险尤甚。远近村民苦工费浩大,无所措手。公慨然自任斯役,群众欢呼,克日兴工。夫役口食、器具悉取于公,公并亲临工地,率数千人,凡五月,完堤二百八十余丈,工程甫就。而公积劳成疾,病剧,又以堤为忧,公谆谆嘱咐家人,益加培筑,遂卒于一八五七年春正月。
  至于魏氏家族历史中最重要人物魏肇庆,也是魏氏庄园的修建者。魏肇庆(l8531902),字燕昌,号吉云,郡贡生,钦赏同知职衔。自幼入庠读书,天资颖爽,下笔为文,皆秀润可观,见称师长。幼端序则见长,事亲以孝闻,文才丰硕,又擅长书画,因青少年既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又因嗣父、叔父两门均无男丁,作为三支独传,使本来热衷功名的他不得不弃儒从商,在家支撑家务。故身历数次丁艰创痛至深,以至应试之计不得不暂为寝阁。魏肇庆一生积极赞助各种公益事业,公念先人素富行富之志,躬理家政,俭于自奉而丰于济人。见里中贫家子弟无力延师而失学,于是立义塾以养蒙正,使其有进取之途径。曾独修考棚。又向本邑粥场捐银补助。嗣奉文积谷,又捐仓谷一千五百石。事闻,蒙赏,给好善乐施匾额。一八九四年,倭氛不靖,海防戒严,公首捐银一千两。太府奏请,奖叙钦赏同知之衔。公以为,沧海一粟之助,聊尽食茅践土之心,奖不敢与,闻诏弗许,非辞能止。是时清政混乱,治安无力,地方匪盗蜂起,黄水连年为患,为防御计,继承了父亲、嗣父、叔父三家庞大家产的他,于一八九零年开工,历时四年始建成豪华雄伟、壮阔坚固树德堂庄园之居第。
  树德堂建成的翌年春,光绪二十年春暖花开之时,魏肇庆择定吉日,举家从协和老宅迁入庄园。庄园建成后,魏肇庆本人却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患风湿水肿之疾,久治不愈。8年后的光绪二十年,即1902年,49岁的魏肇庆因风湿病复发而不治。魏肇庆去世后,因社会动荡、家庭式微,这个兴盛了近百年的家族逐渐走向了衰败。
  有诗为证:
  芳草萋萋杨柳坡,庄园信步感慨多。
  虽无子孙承福泽,至今黎庶颂增和。
  乐善好施行义举,扶贫济困树美德。
  登上城堡赏烟霞,高唱盛世和谐歌。
  兴建树德堂的动因,与庄园主所处的时代及其本人的经历、遭遇不无关系。首先,太平天国的影响。太平天国时期,魏集村是鼎盛时期,主要原因,地理上得利于黄河漕运。当时魏集的商号有协和、协增、南协增(他们经营的药铺规定:别人不还账,不能要帐)、重兴号、同春茂等字号。村西有大规模的廊坊庙,所塑阎王、判官、小鬼,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村外有围墙,东西南北都有大门,120门大炮,能自制火药。张宗禹率领的太平天国西捻军曾于1868年在惠民县境过往8次,两次攻惠民县城未克,虽遭清军重创后西去,但在魏肇庆家族心理上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其次,晚清时期,鲁北一带匪盗猖獗。当时被土匪抢劫叫遭明火。1888年,原在村内的协和发生了入室抢劫事件,此事让魏肇庆深切地感受到了老宅难以保护家人性命和财产的安全。第三,庄园所处的魏集村南距黄河仅数里。黄河洪水肆虐,使得这一代百姓胆战心惊。据记载,城堡修建前的38年间,竟有19年闹水灾。特别是1886年以后的5年间,黄河年年决口。洪灾已成为困扰魏氏家族生命财产和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于是,他们利用手中丰厚的财富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庄园便成为必然。据说,协和(树德堂的商号)10米高的城墙每层砖就用50两银子,并且每块烧好的城砖都用小米汤浸泡后方可使用,以确保百年不碱。耗资巨大可想而知。庄园城堡高出地面3米,由此挖出了东面的元宝形水塘。

据说为了树德堂的设计,魏肇庆遍访鲁北及胶东一带官贵名绅邸宅,都感到不尽如意,遂去京城寻访。魏肇庆本人少时曾在北京上太学,京城皇家建筑的气派和民居的隽永给他留下了强烈印象,并注入了他早年的梦想。魏肇庆生父及嗣父均曾在京城做官。凭着他的关系,自然找到宫廷御用设计师并不费力。设计师说:设计我容易,只怕你没钱建。魏肇庆微微一笑说:我就是不缺钱。最终建树德堂耗用魏肇庆的银子据说是10万两。笔者查阅了一下,这在树德堂动工的1890那一年,恰恰是整个大清国北洋海军全年军费的十三分之一。此时魏肇庆及其家族所营,似乎与他的祖爷爷、爷爷们没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规模扩大了。其家族在京津等外埠都开设了钱庄、盐铺及当铺,参股了济南等地的布店及纺织厂。当时食盐被收为官卖,魏家凭借特殊身份,不仅取得了食盐的销售权,甚至在惠民一带广开盐铺,盐的销售量占去全县总销售量的一半。
  这耗巨资建造的庄园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庄园呢?多少年以后,来此游览的后人感受最深的是它的所谓防御功能:整幢庄园基础被掘来之土垫高了一丈,使树德堂成了平原上的一座高台,据说为防黄河水患。整幢庄园被一圈数丈高的城墙围住,城墙上是甬道和堞墙,四角是了望堡。在层层院落及屋宅间,遍布有武器库、兵勇寝室、暗室、暗道和防御吊桥,据说为防匪盗之患。
  魏肇庆一直恪守一夫一妻之家风,不曾纳妾。其妻为其生育二子二女。长子魏堃,曾在京任内阁中书,做些秘书一类的事务,后弃职回乡管理族务。但举人出身的魏堃,明显缺少父亲的经商才能和兴趣,各地店铺放任族人和亲属自主经营,各店铺连年亏损,相继倒闭。蒲城当铺竟因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家中积蓄甚至不够还押当人之债。还有一种说法是魏堃娶了5房妻妾,且吸食大烟,魏氏协和一支败落始于他。郁郁寡欢的魏堃死后留有三子,长子骏翥14岁夭折。次子骏翮,曾在王坪口办培英学校,参加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并变卖过家产购置军装武器,后来转辗各地,因病去世,无后。三子骏翯幼时随其母改嫁他乡(今滨城区李则镇刘家口)。魏肇庆的二子叫魏杰,早亡,亦无后。魏肇庆长女,待考查。据说,还有他的两个女儿,因为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上家谱,没有资料记载。当地人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他的小女非常漂亮,相貌美丽,天性孤傲,一直觅不到门当户对的郎君,到了38岁也没有出嫁,最后抑郁而终。按我们村老人的说法,魏氏一门因为家大业大,在当地根本没有门当户对的人家敢来提亲。而一旦18岁的花样年华过去了,就很难再有门当户对的人家对老姑娘感兴趣。就这样阴差阳错,魏家的小姑娘便成了老姑娘,最后香消玉殒了。如今,游客很容易从深院里找到小女当年的闺房,还可以找到魏肇庆专为爱女修建的茅厕墙基。这高墙、深院及木窗棂上静静的斜阳带给游客的是无尽的唏嘘。
  魏肇庆的孙子魏骏翮,字孝村,家学渊源,悟性高,很勤奋,自学成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曾在王坪口办培英学校,参加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并变卖过家产购置军装武器,后来转辗各地,先到东北,又到北京,最后到江南,没加入共产党,也没追随国民党,最终在抑郁矛盾中,因病去世,无后。何思源在山东主管教育时,对魏骏翮很赏识。来武定府时,就住在魏氏庄园。
  庄园主人似乎患有末世恐惧症。后人很难理解庄园主近乎于病态的戒心,但于生活在那个特殊动乱年代的魏肇庆来说,却十分自然。魏肇庆出生前的1851年,太平天国及河南捻军相继起事。1868年,值魏肇庆15岁时,捻军打到惠民,魏家曾捐青蚨筑圩而御。这以后,社会动乱日剧,处于鲁冀两省交界的鲁北更是匪盗横行,劫富事件频出。庄园开始兴建前两年,即1888年,就有巨盗夜入魏宅,给魏氏族人心中留下了长久的余悸。再者,因政府衰败,黄河堤坝长年失修,仅树德堂动工前5年间,黄河下游就决口了3次,其中决口最近处刘旺庄距魏集村仅60里。魏肇庆做梦都担心黄河决口将其几世积攒的财产化为水漂。
  城堡抵挡不住一个家族的衰落,魏肇庆的后人终于没能守住他的家业。魏肇庆的城堡虽然没有遭受过匪盗袭击,也未遭受过黄河水患,却无法抵挡一个家族的衰落。当一个王朝气数将尽之时,它的臣子们亦理所当然地从社会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解放前,魏氏家族以其显耀的社会地位、丰富的家庭资产闻名于鲁北一带。他们过着十分富足的生活。城堡内13个院子、256间房子,庄园主人不过十几人,而管家、保镖、丫头、奶妈、厨师、裁缝等就有80多人,鼎盛时达200多人。地主大黑瞎子(魏侯村)在冬天身穿三层皮袄,贴身是羔子皮的,中间是小皮袄,外层是狐皮大衣。协和一家老少都抽大烟,他们熬烟的黄河水是长工每天从10多里外的黄河里挑来的。庄园华丽的轿车有五六辆,喂养着30多只哈巴狗。哈巴狗吃肥驴肉、肴鸡等,吃肉上了火就吃糯米糕。每个狗有一套顶子床,纱蚊帐、绸缛缎被和狗衣狗帽,并有保姆整天照顾,打扫粪便,送汤送饭。狗死后有棺材、有砖窝。协和出丧,百里内无人不知。每次出丧,专门雇有念经的和尚,以及演员、乐手、护兵队、纸草匠等数百人。从家里到坟上,各色布幔子联成一片,几里地不见天日。有时持续一个半月,用银两1万余吊。出丧如此,做寿同样惊人。徙义堂主人魏肇祥的母亲做寿,前差一个月就筹办。寿辰时,扎松门,贴寿联,铺地毯,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大门外是对台大戏,院内是堂戏,大摆酒宴,一闹就是40多天。
  作为清代鲁北地区著名的望族,魏氏家族中六代先后有20余人或受到朝廷恩授,或在朝为官。其职分别为通奉大夫(二品)、户部郎中(正五品)、内阁中书等。庄园主人认为惟德可以致富,非富无以博施。他们常以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赢取民心。史载,光绪年间发大水时,庄园为粥棚募资捐谷之功,并64庄纳钱粮,县令沈世铨书匾好善乐施赠之,以示褒奖。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军饷不足,魏肇庆捐银1000两,恩授武定府同知(正五品)。可惜的是,魏氏庄园财旺丁衰。到民国年间,全家仅剩7口人。19459月,惠民县解放,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庄园收归国有。中共惠民县第七区委进驻庄园。庄园的未成年小主人随其寡母远嫁他乡(今滨城区李则镇刘家口)。
   魏氏庄园建成之初为树德堂1945年滨州一带解放,称地主庄园1977年改称魏氏庄园。不同的称谓,代表着庄园经历的不同时代。树德堂时期,庄园由鼎盛走向衰败。到魏肇庆的孙辈,己不得不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据说当时周围村落的人们都来魏集收购拆旧的建筑材料及器具、古董等,一度曾形成一个旧货市场。但魏家对庄园的自损是局部的,并未伤筋动骨。地主庄园时期,也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先是土改时期斗地主、分浮财已下落不明,但庄园内的一切设施,包括家具、摆设、衣物等均被搜罗一空,分给了当地农民。此时的庄园已成了一个空壳。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为修堤(黄河大堤)固防,急需砖石木料,当时的渤海区委决定拆除庄园的西、北两面的外围墙,并将门台、石基、石阶、上马石、石碑、牌坊、廊柱及其他附助建筑全部拆除,用大车昼夜运抵黄河险段固防。这一次外损,已使庄园面目全非。解放后,当地粮食部门占用庄园作为粮库,主要用来储存粮食。为扩大粮食储量,粮库管理人员擅自将庄园内的房屋进行了打通、改造,更使庄园内部满目疮痍。但客观说来,若非粮食部门占用,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尤其象文革这样的非理性文化劫难,庄园也许早已不复存在了。魏氏庄园时期,以1977年庄园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终于认识到了,魏氏庄园是一处世人鲜知的建筑群,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学术界有待开发的****地。它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之一,是民居建筑中的精品。魏氏庄园于1996l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各级政府均斥资予以修复。魏氏庄园终于向世人展示了它应有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
    魏氏庄园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属小字辈,然而,就是这一百年,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魏肇庆之所以要修建这么一座城堡式的庄园,一是为了御敌防盗,二是为了防范水患。但他没有想到的悬他防范了水患却未能防范家庭的败落;他敌御了盗贼,却敌御不了社会的变革。如今御敌防盗已成过去,防范水患亦成昨日,但庄园的一木一石、一砖一瓦镌刻下了那段诡谲多变的风云岁月。游览魏氏庄园,正如阅读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我们就好似倾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着过去发生的一切……
  有《摸鱼儿》为证:
  已残破,楼空人去,满目衰草落叶。高墙巍巍大厅赫,辉煌忧伤都歇。唯静默,守候处,时光流逝不回也。灰飞烟灭。想想枯与荣,抚今追昔,劝君莫悲切。古槐树,紫藤花开花谢。故事流逝长绝。故人西去魂何方?诸皆成空似雪。令人嗟。回故里、心中结出千千结。与君诉说。不落絮飞花,春天永驻,看丽日明月。
  
  太平盛世和谐田园  
  改革开放迎来太平盛世,田园小镇奏响和谐新歌。
  一位著名古建筑专家指出:魏氏庄园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北京四合院式建筑之一,是民居建筑中的精品。的确,魏氏庄园不论是从建筑学、民俗学、历史学,还是军事学等角度,都具有特殊的价值。
  解放后的几十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社会历史原因,庄园所特有的文物、旅游价值一直未能引起世人的足够重视,先后被用作区公所、酒厂、粮所,南城墙被拆,体现庄园规模和特色的城门楼、花园、祠堂等已荡然无存。尤其是文革期间,庄园的城墙、厅堂、内设器物等遭到了严重毁坏。原有的256间房屋仅存49间,内部设施不知去向。这种人为的破坏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1977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正式收归文物部门管理时,这座饱经百年沧桑的宏伟建筑群已遍体鳞伤,断壁残垣,满目疮痍,面目全非。直到1993年粮站才全部搬出。抢救、修复这一历史文化城堡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
  近年来,魏氏庄园引起了有关领导和文物旅游界的广泛关注。1992年,山东省考古学会年会在惠民召开,与会专家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理清了魏氏庄园保护开发思路。之后,国家文物局帮助制定了魏氏庄园总体发展规划。199611月,在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审批工作中,面临来自全国2560处古建筑的激烈竞争,魏氏庄园以其独特的魅力过关斩将,脱颖而出——国宝申报成功!
  为全面恢复魏氏庄园的旧貌,惠民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古建维修原则,将抢救修复庄园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县设立了魏氏庄园管理处,成立了魏氏庄园抢救、修复、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魏氏庄园综合治理总体规划》。1998年,我国著名的文物界泰斗罗哲文先生对魏氏庄园的维修方案进行了审核,国家文物局批准了维修方案。此后,惠民县多方筹资6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桑王路、庄园路的拓宽改造工程;拆迁了庄园周边的60余户农户,恢复了庄园广场;整修了庄园残垣,抢救了濒临毁灭的主体建筑会客厅、垂花门、廓门和倒座房等建筑物53间,修复了2座吊桥、住宅内围墙,城门坡道、北门及祠堂。从民间征集了八仙桌、太师椅、条几、梳妆台等数十件明清家具,充实了大量古瓷器、书画、仿真塑像,庄园内设大大丰富。——庄园又以其恢宏的英姿展现在了世人面前。1999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旅游景点。20006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到庄园进行了考察,同年12月庄园被列入山东省八号旅游区。2005年被评为AA****旅游景点。
  随着旅游热的不断升温,魏氏庄园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庄园自开放以来,接待《不平静的后方》等影视摄制组五个。先后接待了原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国、毛泽东的女儿李纳,姜春云、吴官正、宋法棠、吴爱英、李肇星等领导同志,还接待了泰国、缅甸、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韩国等23个国家的友好代表团,其中有高级军事代表团、经贸代表团和国外学者,截止目前,已接待了包括60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在内的国内外游客80余万人次。已成为惠民、滨州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
  今天的门前广场,芳草萋萋,花红柳绿,家乡的人民创造和品尝着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原来是破破烂烂的土房,低矮狭小,歪歪斜斜,没有统一规划。道路坑坑洼洼,下雨后,满是泥泞。2004年,统一规划、搬迁,在原来场地上兴建了新的广场。文化广场位于魏氏庄园旁边。占地百余亩。它设计新颖、布局合理,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还充分展示了魏集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有《满江红》为证:
  昨日房屋,狭小低、残垣断壁。耳犹闻,声声风雨,声声凄厉。渺茫歌声叹往昔,朦胧印象成追忆。仿佛是、诉昨天心酸,尽疮痍。看今朝,新广场;新面貌,新天地。赏蓝天碧水,花红柳绿。舞步轻飏享太平,歌声嘹亮庆盛世。要创造美好新生活,无前例。
  登城远眺,远近村庄尽收眼底;凭吊怀古,万千感慨顿生胸间。有长联为证:
  方圆数百里,无人不晓,魏氏庄园。北瞭徒骇,南望黄河,东连滨州,西通泉城,高人雅士,何妨近水楼台,来协和一游!大厅赫赫,高强巍巍,点缀些翠羽丹霞,三春杨柳,九夏芙蓉。
  上下几十年,有物是证,清代宅第。春沐雨露,夏浴滂沱,秋历金风,冬裹银装,风吹雨打,谁管高墙城堡,把庄园几洗。流年悠悠,去月匆匆,都迎来炊烟夕阳,一色长天,两曜明星。 

魏氏庄园背后的故事

2008-10-28 16:11     来源:寻根网     编辑:贺晨曦 

楔子
  在我国,有三大地主庄园,那就是四川省大邑县刘文彩的刘氏庄园、山东省栖霞县牟松野的牟氏庄园和山东省惠民县魏肇庆的魏氏庄 园。这三处地主庄园都建于清末,而他们的发家史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刘氏庄园的主人是集官僚、军阀、地主为一体;牟氏庄园的主人是集地主、商人、官吏为一体;而魏氏庄园的主人是集官僚、商人、地主三者为一体。他们都是独霸一方的人家。然而,大邑县的刘氏庄园与栖霞县的牟氏庄园都为国内外广大人群所熟知,但作为我国北方惟一的现存的城堡式庄园,魏氏庄园的知名度却仅限于其所在的滨州市及所属各县,出了滨州市就知者寥寥了。
  魏氏庄园历经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3代,它的身上浓缩了百年的风风雨雨,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它,我们可以形象地认识到晚清时代的社会状况,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心态,也可以对当时的建筑风格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价值自不必多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所关注的是当年在这些楼台中生活起居的主人们的命运,他们是如何在这里起高楼,如何在这里宴宾客,又如何落花流水春去也——高楼塌了,而这大门楼里的子孙们现在的生活又是如何?
  自827日至829日,记者到了魏氏庄园所在的滨州市,去了惠民县,访了魏氏庄园的研究者,当然也在魏家原来的大门楼下听乡村野老讲了魏氏家族的兴衰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在黄河滩区见到了已成寻常布衣百姓的魏氏末代子孙。
  《三国演义》开篇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完成先期的采访工作,落笔至此之时,记者心中涌出的是罗贯中的这首词。时代在发展,而不与时俱进的一个阶级是必然要消亡的。
  魏氏庄园地处惠民县魏集镇魏集村南,与从济南到滨州的220国道相邻,从济南坐长途汽车只要2个小时就到了。
  魏氏庄园是清代武定府同知魏肇庆的宅第,魏肇庆名下的商号名为协和,他是大商人兼大地主,但这官职只是用钱买来装潢门面的,他也并没有真的去补实缺。
  魏氏庄园是一组建筑群,包括住宅、池塘、广场、祠堂、花园等部分,占地面积有27613平方米。从建筑风格上来看,它将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垣与北京四合院住宅模式融为一体,既承袭了北方传统建筑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体现出南方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之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庄园城垣不仅具有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基本构件:高大而坚固的墙体,墙顶部设有女儿墙、垛口,中间有供守卫人员游动的跑道;而且还有冷兵器时代城垣所不具备的特点,表现在城垣角上建有碉堡,内壁上设有掩体,碉堡和掩体都布有密集的射击口,用于火枪对外射击,这就具备了现代战争防御设施的性质,在19世纪末颇具超前意识。庄园大门前有拱桥,桥前有两根高耸的旗杆。门南侧有一棵古槐,是取门前有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之意。城垣内是住宅区,有39座院落,布局合理,装饰精美,古朴典雅。
  看到这巍峨高耸而壁垒森严的城垣,错落有致而古朴典雅的房舍,来访的人大多都会困惑不解:在这古代的武定府、过去的惠民地区,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何以能有这么一个鹤立鸡群的建筑呢?魏氏一族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完成这样的大宅院?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呢?
  家族的兴旺
  魏氏家族,延续到修建庄园的魏肇庆,已是第十世了。此时,魏氏家族发展已到了其鼎盛时期。这时的魏氏家族在仕途上官运亨通,而在经济上也是富甲一方。在这六代人中有二十多人相继在朝为官或被皇廷封赠为官,任通奉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户部郎中、刑部员外郎、内阁中书等职。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及惠民四周各地开设了十余家钱庄、当铺,而且还开设了规模大小不等的手工作坊。
  当时,济南北郊最大的纺织厂和济南货栈场地也有魏家的股份。另外,魏家还与章丘旧军孟家联姻,在孟家的瑞蚨祥号绸布店中也持有股份。在魏集村的周围拥有3000亩良田,成为鲁北一带远近知名的名门望族。
  其实,魏氏家族的第一代人魏自显,原来本是一个以种田为生的普通农户人家。在明朝洪武年间因为大移民而由河北枣强迁到山东的棣州(秦为厌次县,明洪武时为棣州,永乐时为避讳改为乐安州,宣德元年又改为武定州,雍正十三年升武定州为武定府,州、府治均在今惠民县城内)东南30里的永安镇。靠几代人的勤奋耕耘,俭朴持家,魏家慢慢富裕起来,成为本地极具实力的大家族。永安镇也因此改为魏家集。
  到了第七世魏毓柄时,魏氏一家已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巨富人家。魏毓柄,自20岁时承父命,经营陶朱,奔走南北,栉风沐雨,亦所不辞。然以勤俭自持,虽家累巨富而服御器用尝若寒素(《魏氏家谱》)。长期的商场磨练,父亲的言行熏陶,使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了市场情况,掌握了经营之道。几乎全国各地的市场、物价情况,甚至于当地的风土人情,他都能熟知详记,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些都为他日后经商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魏氏家族,当地流传着许多传奇小故事。当然,真伪已经很难考证,就姑妄信之。
  在惠民县魏氏庄园管理处,有一位73岁的吴嘉林老人,当地人都叫他老吴。他自幼生活在离魏集40里外的一个小村庄,他对记者说,从他5岁记事时就听了不少关于魏家的故事。他说,魏家的财多是外财。
  第一个故事是,一张柄(饼)卷了蒲台城
  有一天,魏毓柄骑着毛驴到北镇(现今的滨州)了解行情。中午过后,他过了大堤,到了蒲城的一家旅店住下。在上厕所的时候,有两位白发长者随他上厕所。他蹲下身子后,隐约之中听到两位长者中有人说:白的涨钱。魏毓柄一听,心中一动,急忙起身想上前去问个究竟,但那两位老人已经走远了。魏毓柄回到旅店,一边喝茶一边琢磨刚才听到的话。白的涨钱?不就是说银子涨钱吗?
  于是,魏毓柄当晚便跑遍了蒲城的三个银货铺,买下了铺子里的所有银子。他与银货铺主人约定好:先交部分定金,其余大部分待取银时付清。三五天过后,白银的价格果然大涨。待白银价格涨到极高处时,便将所买白银全部转手卖出。此次,魏毓柄以小搏大,算得上是空手套白狼,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人传为一张柄(饼)卷了蒲台城
  第二个故事是贩卖茶叶。
  魏毓柄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本地茶叶市场很好,就想做茶叶生意,于是便到南方去贩茶。在那里,他与一位茶庄主人交上朋友,就说出想赊购十几吨茶叶的想法。这茶庄主人觉得数额太大,且两人萍水相逢,只是一面之交,并不知根知底。可是,两人又情投意和,碍于面子,还是应允了。但同时,茶庄主人说要到魏毓柄家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的家人,其实是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魏毓柄的虚实。魏毓柄答应下来了。
  魏毓柄明白:成败在此一举。他回到家,找到曾在云南为官的祖父魏钅监,向他说了自己的打算——借祖父的宅第为招待江南客人。祖父答应了。几日后,茶庄主人来到了魏家,见宅舍豪华富丽,家具摆设精致讲究,是一个有钱又有势的主儿,心里便有底了。临走时,两人约定:先进货,后付钱。时间不久,满满的三大船茶叶就运来了,魏家的茶叶生意也红红火火。过不多久,南方的茶庄主人派人来说:茶庄失火,东家宣布茶庄破产,外债不还,内债全消。魏毓柄听后,喜出望外,这真是天上掉馅饼啊!如此,魏家又发了一笔横财。
  但是,惠民县文化局副局长张建国认为这个说法不准确,只是个民间传说,故事的真正的主人公是魏毓柄的父亲魏学潞。正是有魏学潞的言传身教和家庭资产的积累,魏毓柄才能使得魏家走向鼎盛时期。
  从此,魏毓柄又设立了钱庄,开起了当铺,而且广置田产,钱财自是滚滚而来。
  在这个时期,魏毓柄又涉入了一本万利的私盐生意。清朝与历朝历代一样,把盐业列为国家专营,但因为其中利润太厚,虽律令严格禁止而且处罚严酷,但仍有人贩卖私盐。魏毓柄借助家族的势力取得了官府的默许和支持,得到了食盐专卖权,开办了多处盐店。这便成为魏氏家族暴富的又一重要财源。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魏氏家族在当地及附近州县的社会威望和声名大大提高了,对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维持经营的规模,以及与名门官宦之家的联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既富且贵,成为了当地的名门望族。而出力最大的是魏毓柄的第五个儿子——魏振菖,人称魏五
  829日上午,魏集村。在魏氏庄园原来的徙义堂——现在的魏氏庄园文物管理处的高堂大屋内,73岁的吴嘉林给记者讲了有关魏五的故事。
  这位吴大爷说起魏家往事颇多感叹之词,而且多用现在的时代用语,听来饶有风趣。
  这魏毓柄发了财之后,当然是家大业大,财产很多。可是他发财的这个阶段,他还没有五个儿,他只三个儿。当他的女人生到第三个儿子的时候,他的这个女人死了。你说,他那么一个大户人家能找不到一个老婆吗?所以他又找了一个。他找的这个老婆,她的年龄,我给她算了一下,和魏毓柄的大儿子同岁,非常年轻。你说,他那个大儿子已经二十多岁了,和一个这么年轻的继母待在一起也是不大方 便。三年二年地,他这个小老婆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这是老四。这样,魏毓柄把家产分成四份,分给了四个儿子。
  魏毓柄把家分完以后,他的年龄可就是很大了,可是,嘣儿,她又生出来一个儿子。可家都分完了,按咱老百姓的说法是没份儿啊!这就是魏五。但也得给魏五分一份家产啊!他小也不行啊!这个钱啊!这个穷人啊!穷人一分钱都要掰成三半花,富人有一万块钱人家也不在乎。那四个兄弟就说,兑不兑吧,俺五兄弟想要多少咱就给他多少不就行了呗。这魏五长大了,也就知道怎么花钱了,想花钱的时候就挨个到各家去要。这里就传着这么个故事。
  魏五要钱的时候,各家没有打价的,要多少给多少。要得多了,就不能用手拿了,他是雇人往家抬啊!当然,咱说的是群众见的。用筐抬,装得满了,一走一晃它不就往下掉吗?抬的就停下捡,魏五就说:捡这些干啥?还不如多抬一趟呢!最后,他抬了多少钱呢?
  他住的老宅的院子里是一大堆。多大一堆?老人们没说,只是传说落到那钱堆上树种子生根发芽,最后长到了碗口那么粗。你说有多少钱吧!
  据考证,魏振菖性格勇武豪迈,做事果断,好施与,每遇有乡里大事,往往能挺身而出。1885年,黄河在河南兰仪县(今兰考县)境内决口,洪水窜入大清河。秋7月,水势迅猛,惠民县的白龙湾漫溢而决口,近处的田庄尽皆被淹没。1856年春,当时的惠民县知县凌寿柏出银400两,倡议邑内士绅捐银修筑河堤并亲莅现场督工。魏振菖认捐制钱5000缗(铜钱1000文为一缗)修筑白龙湾河堤。
  这件事在乡间流传的结果是这样的:
  魏五出钱啊!他把制钱抬到黄河河堤上,去买土。出了多少钱呢?不知道。只要你担上河堤一担土,空筐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在钱筐里抓一把制钱。修堤要用多少土啊!你说他花了多少钱吧!吴大爷说。魏振菖去世时年仅38岁。
  庄园的修建
  魏肇庆是魏振菖大哥魏振英的孙子,他应该叫魏振菖五爷爷。
  1886年,魏氏家族福寿堂兄弟分家,作为协和院一家之主的魏肇庆即开始筹划建造新宅第,但他拖了3年才动工。他作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钱自是不成问题,主要是考虑建造一座什么样的宅第。祖辈留下的宅院,第一,房舍低矮,不能御匪防盗;第二,地基低洼,不能防御洪水;第三,院落房小舍窄,住着不宽绰,也有失体面,与他们自己的身份不相符。魏肇庆曾到附近的州县访察名宅高第,但都不
合他的心意。为此,魏肇庆去了北京城。他对北京城不算陌生,他的生父魏景方做过刑部员外郎江苏司行走,魏肇庆少年时也曾在太学就读,他对皇家宫廷建筑心仪已久,并对北京四合院有浓厚的兴趣。这次到北京,他通过父亲的同僚结识了宫廷御用建筑设计师,讲出了自己的想法,且奉上十分丰厚的酬金。这设计师低头思谋良久,后问他家资如何。魏肇庆言道:只要你能设计得出来,我就能建得起。
  一个月后,魏肇庆再到京城,见到了他未来宅院的设计模型,果然正如他心中所想,对此十分满意。
  光绪十六年(1890年)秋收之后,选定吉日,魏氏庄园正式开工了。首先是挖塘垫基,而挖塘的地点就在庄园地基的东侧。这年6月,黄河决口,惠民县受灾最重,当地的庄稼房屋多被淹没,灾民们生活艰难,而且又值农闲时节,前来筑基的民工非常多。当时运土的工具主要是筐。民工挑一担土发一木牌,每日以牌数计酬,到协和院兑换钱粮。取来的土与石灰、沙子搅拌均匀,成为三合土,每铺一层,就夯一遍,一共垫了一丈多高。到现在,虽然有地基下沉,但整个庄园的地基仍然高出地面3米多。原来取土的池塘后被修整成了元宝形状,里面种上了荷花,养上了金鱼。现在,虽物是人非,但池塘里依然荷叶田田,当然已非百年前的种了。
  魏氏庄园一直建到了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秋天,整整3年。动用了多少人力,没人能知道;花费了多少银钱,无人能考究。但曾有人对修建城垣的费用作过统计,当时每垒一层砖要花费白银50两,那么如此累计,仅修城垣一项所用白银就达2万两。
  有人曾说,魏氏一族的衰落是因为魏氏庄园的修建,家产已基本耗尽。但此说不太可靠。因为庄园建成后的第二年,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财政拮据,军饷不敷,魏肇庆一次就捐银1000两。然而,魏氏庄园建成后不几年魏氏家族逐渐衰败,是另外有原因的。
  光绪二十年春,正值春暖花开之时,魏肇庆择定吉日,举家从协和老宅迁入庄园。此时,魏肇庆嗣母已于庄园落成的前一年即光绪十八年病故。搬入庄园的有他们夫妇,长子魏 ,次子魏杰。据说,还有他的女儿,但没有资料记载。当地人广为流传的故事是,他的这位女儿非常漂亮,但到了38岁也没有出嫁,便抑郁而终。按73岁的吴嘉林老人的说法,魏氏一门因为家大业大,在当地根本没有门当户对的人家敢来提亲。而一旦18岁的花样年华过去了,就很难再有门当户对的人家对老姑娘感兴趣。就这样阴差阳错,魏家的小姑娘就成了老姑娘,老姑娘心事无人懂,情郁于中,最后香消玉殒了。
  乔迁之日,魏家大摆宴席,招待四方宾客。魏家的大门前的广场上搭起双戏台,连唱多日。魏氏庄园的落成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事。
  庄园的衰败
  可以说,魏氏庄园是魏氏一族繁盛达到顶峰的标志,也是魏氏家族走向衰败的开始。魏氏家族的式微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魏氏庄园的败落。
  清末民初,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盐、当两业由盛变衰,而这两业恰又是魏氏家族的主要财源。在此之前,魏家有食盐专营权,惠民南部70%的人都必须从魏家盐店里购买食盐。而到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私盐猖獗,政府无力控制,魏氏一族的专营权大大削弱。1914年,山东盐务进行改革,食盐由民营改为官营,从此支撑魏家财源的半壁江山移手,而 魏氏家族的另一财务支柱当铺典当业也越来越不景气。光绪二十五年后,清政府因财政困难,时常要典当商报效朝廷,税捐屡屡加重,使典当商不堪重负。如此,大批的典当商因积欠过重而停业,即便一些实力雄厚的典当商也因积欠过多而陷入困境。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这就是由于新兴行业及新兴商人群体的崛起,传统的特许商、高利贷商和食息商被取代。这样,魏氏家族的两个支柱坍塌,而仅仅靠杂货、油坊及土地经营的收入,显然是入不敷出。
  此外,魏家协和在蒲城的当铺失火,当中物品全部被焚,存当人纷纷以当票为凭据索赔,魏家只好变卖家产还账。这一偶然事件也加速了魏氏家族的衰落。
  第二个原因,是魏氏后人的不善经营及生活上的挥霍浪费。
  73岁的吴嘉林在与记者说起魏家的兴衰故事时,几次感叹:富不过三代啊!富不过三代啊!在惠民县当也流传着一句俗语:一代穷,二代富,三代挺胸大揭肚,四代拆屋卖庭柱。好像这就是历史的轮回,魏氏一门也逃不过这一历史怪圈。魏氏庄园建成后,魏氏一门已经进入了三代、四代时期了。魏肇庆病故后,其长子魏支撑门面。魏 系一介书生,对生意根本不感兴趣,不谙经营之道,
协和商号所属店铺相继亏损,他都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家族坐吃山空。他还娶了五房妻妾,而且吸食大烟,吃、穿、用都十分讲究,魏氏协和一支的败落就开始于魏 。魏 死后,其妻孟氏掌家,但此时魏家已病入膏盲,到了死而不僵的阶段了,尽管孟氏厉行节约,也是独木难支,已经无力回天了。魏 的长子14岁即亡去,次子魏骏翮成人后成为第三代庄园主,但留给他的只是一座空空的大宅子而已,他也只有拆了东墙补西墙,以变卖祖上遗产过生活了,魏家昔日的繁华已成了东去的黄河水,剩下的只有追忆了。
  寻找魏氏后人
  魏氏一门衰落如此,但还有后人,而且就在蒲台,也就是现在滨州市的滨城区刘家口村。829日,记者辗转来到了位于黄河滩区的刘家口村。
  据考证,魏氏庄园的第三代庄园主魏骏翮能写善画,未等他高小毕业,日本鬼子就占领了山东。后来,他曾任国民党地方部队刘景良部营长。1945年,惠民县解放后魏骏翮到了济南,后又随国民党军官教导队到沈阳,曾任由日本伪警察改编的保安三十六团副团长。沈阳解放的前夕,他逃到了北京。此后就下落不明了。
  魏骏翮还有个弟弟,叫魏骏 ,解放后不几年就死了。留下年轻的妻子和一女一儿,后改嫁到了刘家口。他的儿子名叫魏炳明,后改姓继父的姓。
  几经周折,在刘家口村的一个小巷子里,记者找到一位白发凌乱的屈背老妪。邻居说:你们不是要找从魏集来的梁炳明么?这就是
他妈,79岁了。
  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当年魏家大门楼里的少奶奶,魏骏 的夫人。造化弄人,竟是如此残酷。
  我们与她接上话茬,敬上一只烟。她接过来,颤巍巍地点上,说:走吧!到家里坐坐去吧!竟然口齿清楚,一点儿也没有古稀老人的呆滞。
  进了她的家,见她家与这里的其他农家一样,有自己的几间屋,屋顶上有晒的粮食,屋内有家养的牲畜,院里还拴着条看家狗。还未进屋,狗吠已经让魏炳明(现在叫梁光明)走出屋门了。他抱着未满周岁的小孙子,寻常的农家衣衫,一脸的淡然——百分之百的一个农民。他的老伴,一位农妇,热情地把我们让进屋,并张罗着倒茶。
   客主寒暄之后,我们坐下来,与魏炳明一家交谈起来,对他们一家现在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魏炳明今年54岁,与妻子育有二女一儿,二个女儿都嫁在本村,小儿子今年也有24岁了,刚才他怀抱的就是小儿子的儿子。他们这个村子每人只能分得8分地,不能够完全靠地吃饭,魏炳明平时是做木工,给装修的人家包个门吊个顶什么的,儿子和女儿女婿都在滨州城里做小生意。虽然家不如城里人整洁,但桌上有25英寸的彩电,看来日子过得也还是不错的。
  魏氏庄园本是魏炳明祖上的产业,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过。他不像他的姐姐那样有福气生在庄园里,他生在庄园外——当时的魏氏庄园已经成为人民政府的粮站了。1952年,时任民办小学教师的魏骏因为肺结核病导致的大出血而身亡。这年魏炳明3岁,他的姐姐7岁,而他们的父亲年仅26岁。
  对于这件事情,魏炳明的妈妈(在交谈中,我们得知她的本名叫刘俊英)记得非常清楚:他父亲死的那年是春天的3月,我们结婚的那年也是春天3月,我们整整在一起生活了十年。结婚那年,我18岁,他父亲是16岁;他死那年,我28岁,他26岁。最后,孤儿寡母用一担豆子钱换了一口薄棺材,埋葬了他。
  在魏炳明11岁时,姐弟俩随母改嫁来到了刘家口。他们姐弟后来都随了继父的梁姓,魏炳明也改成了梁光明。
  刘俊英并没有享受到魏家多少荣华,她回忆说,当年那么大的魏氏庄园只住着魏炳明的大娘即魏骏翮的夫人,她们一家三口,另外还有两个长工和一个佣人。家里空荡荡的,已经没有多少东西。当年魏家全盛时所拥有的3000亩良田,土改时只剩下了8亩薄田。后来,魏骏翮的夫人改嫁到乐陵,59岁时死去,留下一个女儿。
  当记者问及魏炳明想不想回老家魏集去住时,这位老农民摇摇头:现在在那里五服里的人都没有了,还回去干嘛?连借个扁担都难。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啊!
  当我们离开魏炳明一家的时候,他们殷殷送出门来。秋日的阳光照在刘俊英老人佝偻的背上,也照在魏炳明岁月沧桑的脸上。
  一百多年前,同样的阳光也曾照在魏毓柄和第一代庄园主魏肇庆的脸上吧?(记者 吴玉庆 郭涛 郭强 滨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