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book同时两窗口:为每一位学生而设计——浅谈小班化备课的策略 (曹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1:57:35
为每一位学生而设计——浅谈小班化备课的策略 (曹逸)     2009年09月14日 10:29,星期一   作者:系统保留超级用户  阅读:372次     众所周知,小班化因为人数的减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优势:如教师支持度的增加、学生伙伴交往频率增多、物理环境的舒展、心理氛围的宽松、人均资源的提高等。我们应真正发挥这些小班优势,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这是小班化教育的根本目标。要想实现此目标,我们必须瞄准课堂。教师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作为小班教师,更应立足课堂教学的重要起点,从上课的源头备课入手,变革小班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与策略。     一、小班化备课的原则。     小班备课和大班备课有共同之处,都应该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研究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法学法突破难点。但是小班备课与大班必然存在着不同。小班由于班额数的减少给备课带来了新的要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等都应有相应的调整。     (一)小班化备课应突显现主体化     小班化备课应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不仅让学生适应教学,而且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小班化备课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化,让教师成为学生平等的学习伙伴中的首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亲历发现、享受学习的乐园,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     (二)小班化备课应重视合作化     小班化课堂中,师生角色关系不是“指令——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习场所,而且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彼此沟通,培养学生社会合作、交往能力的生活场所,因此小班化备课时应尤其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小班由于人数的减少带来的人际交流频率的增加,物理环境的宽松,恰恰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提供的有利条件。     (三)小班化备课应追求个别化     小班备课区别于大班的最大不同在于要体现个别化教学,为每一个学生设计教学。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平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洞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特殊学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张扬小班教学的魅力。努力为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力求实现“三分层”与“四最”。“三分层”是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落实目标分层、指导分层、练习分层。“四最”是为不同学生确定最合适的目标,为他们提供最及时的指导,为他们设计最合适的方法,让他们自选最感兴趣的作业。     二、小班化备课的策略。     下面以苏教版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教学设计为例,谈小班备课时的一些策略。     (一)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确定教学起点。     大班备课时,也要求教师备学生。但是由于人数限制,只能对学生情况有着大致的了解。在小班,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现状。因此,在备课前,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面向差异,分析差异,找准基点,才能有的放矢。     例如,本班共有学生22名,开学初,通过家访、调查问卷、教师观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个体情况分析,针对习惯、兴趣、能力等方面把握每个学生的整体情况,确定组内学号,为提高备课的针对性作好铺垫。     每节课前,应对学生学习基础进行分析,大体了解学生的现状。重点考虑几个问题:针对此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是什么?对旧知掌握情况如何?对新知的了解情况如何?例如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前,通过作业情况了解到,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已认识了周长的概念,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概念较清晰。同时根据错题集上的记录情况,发现有两名4号学生(陈、高)做相关习题时常出错,对前概念掌握得不是很扎实,在备课时,就要为他们设计有针对性的预案。     (二)为每一个学生确定目标,因人而异。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小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应精细化。制定了总体教学目标后,再根据学生情况把它分为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并做到心中有数,分别对应哪类学生,为每一类学生设计最合适的目标。 教学目标 总体 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过程,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上限 目标 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建立数学模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下限 目标 在教师的帮助下,能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选择自己能接受的方法解决较简单的问题。     (三)设计外部环境,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     1、考虑课桌摆放方式。     充分利用小班低密度的空间优势,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展小组学习,采用相应的座位排列方式。通常有花瓣形、马蹄型、弧形等。例如音乐课为了安排学生表演的需要,常采用扇形排列,又如本节课根据小组合作的需要,把22名学生采用异质分组方法,分为5个小组: 课桌椅 摆放 示意图 ▲▲    ▲▲    ▲▲ ▲▲    ▲▲    ▲▲      ▲▲▲    ▲▲▲     ▲▲      ▲▲     2、设计激励性评价方法     设计充满童趣的图案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有效调控学生和每个小组的学习状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本节课设计了五个可爱的小蘑菇,把它们画在黑板上,分别对应五个小组,随时根据他们的上课情况,针对个人或小组进行及时评价,为蘑菇涂上漂亮的小圆点,看哪一组的蘑菇最美丽。从而促使每一个、每一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激励性评价方法:     (四)量身定做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     1、备小组合作操作要点,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组织不当往往会流于形式。为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让每一个学生能真正参与,应细化小组合作的操作要点。例如考虑小组分组方式、组长的选择、组内学生发言顺序、汇报学生层次等。 预设教学过程 操作要点及 个别指导方案 把你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请1号同学组织,发言顺序从4号到1号 反馈算法: 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给大家展示一下?(板书算法) 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①28+15+28+15=86(米) ②28+28+15+15=86(米) ③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④28+15=43(米)43×2=86(米) 分组方法:异质分组   汇报顺序 3、4号学生先汇报 1、2号作补充不同方法 说说每一步的思路             2、备发言学生的层次,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考虑回答学生的层次,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最合适的问题,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让相应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将学生置于“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果子,使他能回答并有成就感。本课中,根据课前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在指长方形周长时,请两个对前概念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参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预设教学过程 操作要点及 个别指导方案 篮球场是什么形状? (课件抽取出长方形) 谁能指出长方形的周长? 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几条边的和? (出示条件: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     请组内4号生(陈、高)上来指、说,巩固他们对周长概念的掌握。     3、备个别指导方案,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设计时应尊重学生差异,针对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减少个别指导的随意性,事先考虑,提前预设,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例如针对学困生,当他们在自主探索时、小组学习时、课堂练习时往往会遇到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把原问题细化,将知识切成小块,帮助他们理解难点。 预设教学过程 操作要点及 个别指导方案 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 先自己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书本请教,或者和老师一起学。   个别指导:重点关注刘、陈、江。如果有困难就引导:(指着图)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要求这四条边的和可以怎样列式?……     (五)设计分层作业,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设计作业时,把不同问题按难度分层,A级基本题(必做)、B级提高题(适当指导下完成)、C级深化题(选做)。C级题的设计通常有三种方法:难度上的不同、同一问题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不同兴趣做不同的作业。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运用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挑战。例如: A 这里既有长方形又有正方形,你们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出示“想想做做”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请4号学生反馈 B 解决实际问题: 1、欢欢、喜喜两只小兔谁跑的路程长,你会求了吗? 2、小兔为镜子做美化,在它的四周镶上铝合金边框: 出示“想想做做”4    要求铝合金边框的长就是求什么? 3、在一块正方形土地四周围栏杆: “想想做做”5 你会解答吗? C 1、为了省材料,小兔打算像这样围栏杆: 一面是墙,另三边是栏杆,围成长方形。 (动态出示围的过程),怎样求栏杆的长度? 一种方法(☆)两种以上方法(☆☆) 2、细心观察身边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物体,哪些情况是要求它的周长? 测量数据后编题,并解答出来(☆)     总之,我们必须心中有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小班优势,实现“最小的距离,最大的发展”。当然,在上课时,还要巧妙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控,及时调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