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 short read:快速识别多音字(六)——晨哥资料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1:36

快速识别多音字(六)

作者:废品先生

 

 

 


  [361] 区(Ou)水:古水名。《山海经·西山经》:申山“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即今陕西延河。——《辞海》。案:“区”,《辞源》音qū。
  
  [362] 区(Ou)粟城:古林邑国城名。故址一说在今越南中部顺化南香江南岸;一说在今洞海北灵江南岸高牢下村。城周围六里余,在二水之间,三方际山,南北瞰水,形势险要,林邑国兵器战具悉在此城。——《辞海》
  
  [363] 区(ōu)脱:匈奴语。也作“瓯脱”。边境土堡哨所。《汉书·苏武传》:“区脱捕得云中生口。”颜师古注引服虔曰:“区脱,土室。”一说指双方都管辖不到的边境地带。王先谦补注引沈钦韩曰:“区脱犹俗云边际,匈奴与汉连界,各谓之区脱。”宋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隔水氈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364] 萌区(gōu):区(gōu),通“句(gōu)”。参见注[18]“句萌”。《庄子·天道》:“万物化作,萌区有状。”
  
  [365] 姓区(Qū)者寡:“区”作姓氏,多数读Ou,极少数读Qū。《广韵·虞韵》:“区(Qū),姓,后汉末有长沙区星。”
  
  [366] 齐之一区(ōu):区(ōu),古代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杜预注:“四豆为区。区,斗六升。”
  
  [367] 区(gōu)萌:同“句萌”。参见注[18]“句萌”。《管子·五行》:“然则冰解而冻释,草木区萌。”
  
  [368] 区(kòu)霿:亦作“区瞀”。昏昧。《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貌言视听,以心为主,四者皆失,则区霿无识。”颜师古注:“区,音口豆反;霿,音莫豆反。”又:“心区霿则冥晦,故有脂夜之妖。”《宋书·五行志五》:“是时曹爽区瞀自专,骄僭过度,天戒数见(xiàn),终不改革。”——《汉语大词典》
  
  [369] 区(qiū)盖:即丘盖。谓疑而不明。区,通“丘”。《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立。”丘盖,不知;阙如。《汉书·儒林传·王式》:“唐生、禇生应博士弟子选,试诵说,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有法;疑者丘盖不言。”《汉语大词典》:“《论语·子路》:‘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孔丘主不知者则阙如,故以‘丘盖’为不知或空缺之词。”
  
  [370] 区(qū)明:区分明晰。
  
  [371] 区(qū)田:《汉语大词典》:指在田里按一定距离开沟挖穴,将种子播入其间的一种农作法。便于小范围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齐民要术·种谷》:“《氾胜之书·区种法》曰:‘汤又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辞源》:分区耕种的田地,有利于蓄水保墒。案:“区”,《辞源》《辞海》音qū,《汉语大字典》音qiū,《汉语大词典》音ōu。
  
  [372] 仆区(qū):《左传·昭公七年》:“吾先君文王(楚文王)作仆区之法。”孔颖达疏引服虔曰:“仆,隐也。区,匿也。为隐亡人之法也。”《说文解字》:“区,踦区,臧隐也。”段玉裁注:“此言委曲包蔽也。區之义内臧多品,故引申为区域、为区别。”“区”,《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音ōu,《汉语大词典》音qū。
  
  [373] 区(qū)种(zhòng):区种,参阅注[371] 区(qū)田。《后汉书·刘般传》:“是时下令禁民二业,又以郡国牛疫,通使区种增耕。”
  
  [374] 斜(Yé)谷:山谷名。在陕西省褒城县东北。陕西终南山有褒、斜二谷口,南口曰褒,北口曰斜,同为一谷,长一百七十里,而山高峻,为陕、蜀的通道。蜀汉章武六年诸葛亮伐魏,扬言由斜谷道取郿,而自率大军出祁山,关中震动,即此地。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带以洪河、泾、渭之川。”《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司马懿)曰:‘(诸葛亮)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陕西咸阳之东有陈涛斜,唐肃宗至德元年,房琯出击安禄山,败绩于此。广州市西南有花田,遍种素馨花,故又名素馨斜。此二地名中的“斜”,《辞源》音yé。陈涛斜之斜,《辞海》音xié。
  
  [375] 伊稚斜(chá):也作“伊穉斜”。汉代匈奴单于名。《史记·匈奴列传》:“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司马贞索隐:“斜,音士嗟反,邹诞生音直牙反。盖穉斜,胡人语,近得其实。”——《汉语大字典》。案:“斜”,《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chá,《辞源》《辞海》无“伊稚斜”。
  
  [376]荥(Yíng)经读荥(Yíng),其余读荥(xíng):荥瀯之荥,《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yīng,《辞源》《辞海》音xíng,此字读音依《辞源》《辞海》,则除了荥(Yíng)经之荥读yíng外,荥字在其他词条中都读xíng。
  
  [377] 鬲(Gé)县:古县名,为古鬲国地,汉置县,地在今山东德州市之东的德平镇。
  
  [378] 胶鬲(gé):殷周时人。原为殷王纣臣。遭纣之乱,隐遁为商,文王于鬻贩鱼盐之中得其人,举之以为臣。其名字散见于《孟子》之《公孙丑下》《告子上》、《国语·晋一》、《吕氏春秋》之《诚谦》《贵因》。——《辞源》。《广韵·麦韵》:“鬲,姓。殷末贤人胶鬲之后。”
  
  [379] 鬲(lì):古炊器。形似鼎,鼎足实,鬲三足中空。有陶制的和青铜制的。
  
  [380] 鬲(lì)山:山名。即历山。《荀子·解蔽》:“桀死于鬲山。”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七》:“鬲,读与历同。”山东、河南、山西都有历山,且都传说是舜曾经耕作的地方,都立有舜庙。
  
  [381] 鬲(lì)如:《荀子·大略》:“望其圹,皋如也,嵮如也,鬲如也。”王先谦集解:“郝懿行曰:鬲,鼎属也,圆而弇上。此皆言丘垅之形状……鬲如,盖若覆釜之形,上小下大。”
  
  [382] 鬲(è):通“轭”。《周礼·考工记·车人》:“凡为辕三,……鬲长六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杨伯峻注:“古代用牛力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两者都要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口的地方。那横木,大车上的叫做鬲,小车上的叫做衡。鬲、衡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鬲的关键,軏就是衡的关键。车子没有它,自然无法套住牲口,那怎么能走呢?”
  
  [383] 坻(chí):水中小洲或高地。《诗·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chí)如京。”《诗·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384] 坻(dǐ):山坡。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385] 坻(zhǐ)伏:潜伏。坻,止;伏,匿。《左传·昭公二九年》:“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 坻,本作“坁”。参阅清阮元《校勘记》。——《辞源》
  
  [386] 龙兑(duó):战国燕地名。在今河北徐水县西南。相传其地附近有龙山,山之四麓,各有一穴,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出自四穴,春风出东,秋风出西,夏风出南,冬风出北,不失伦次,谓之龙兑。兑音夺。见《史记·赵世家》“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正义》。——《辞源》
  
  [387] 兑(Duì):上古善于造戈的巧匠。《书·顾命》:“兑之戈,和之弓。”——《汉语大词典》
  
  [388] 兑(Ruì)氏:《集韵·祭韵》:“兑,姓。”《通志·氏族略五》:“兑氏,见《姓苑》。”《路史》谓宋微子后有兑氏。——《汉语大字典》
  
  [389] 兑(Yuè)命:《礼记·文王世子》:“《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郑玄注:“兑,当为说。《说命》,《书》篇名。殷高宗之臣傅说之所作典常也。”
  
  [390] 兑(ruì)形:锐形,上小下大。《淮南子·地形训》:“东方,川谷之所注,日月之所出。其人兑形小头,隆鼻大口,鸢肩企行。”
  
  [391] 兑(ruì):通“锐”。《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
  
  [392] 大龙湫(qiū):瀑布名。在浙江雁荡山。瀑布下有深潭,湫(qiū)有深潭义,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之六:“南有龙兮在山湫。” 大龙湫(qiū)初当为瀑布下深潭名,瀑布因潭而得名。
  
  [393] 夫湫(jiāo):古山名。《史记·伍子胥列传》:“(夫差)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司马贞索隐:“音椒,又如字。”《左传·哀公元年》:“吴伐越,败之夫椒。” 夫椒山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太湖之中。或谓夫椒山即今太湖中之西洞庭山。
  
  [394] 湫(Jiǎo):春秋楚地名。在今湖北钟祥县北。《左传·庄公十九年》:“(楚子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有疾。”
  
  [395] 湫(Jiū)水:湫(Jiū)水河。在山西西部,流经临县县城,向南注入黄河。
  
  [396] 湫(jiù):泄洪道。《梁书·康绚传》:“若凿湫(jiù)东注,则游宽缓,堰不可坏。”——《汉语大词典》
  
  [397] 大湫(qiū):湫(qiū),洞穴。《吕氏春秋·审分》:“神通乎六合,德耀乎海外,意观乎无穷,誉流乎无止,此之谓定性于大湫。”高诱注:“大湫犹大窦。”——《汉语大词典》
  
  [398] 湫(jiū)然:清静貌。《吕氏春秋·重言》:“湫然清静者,衰(cuī)絰之色也。”
  
  [399] 湫(qiū)尽:湫(qiū),通“遒”,尽,完。湫(qiū)尽,穷尽。《淮南子·俶真训》:“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于外也,精有湫尽,而行无穷极,则滑心浊神,而惑乱其本矣。”“湫”,《辞源》《辞海》音qiū,《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jiū。
  
  [400] 湫(jiǎo)隘:湫(jiǎo),低下。湫(jiǎo)隘,低下狭小。《左传·;昭公三年》:“初,(齐)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jiǎo)隘嚣尘,不可以居,请更诸爽垲者。’”

 

[401] 湫(qiū)兮如风:宋玉《高唐赋》:“湫(qiū)兮如风,凄兮如雨。”李善注:“湫,凉貌。” “湫”,《辞源》《辞海》音qiū,《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jiū。
  
  [402] 隽(Zuì)李: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西南七十里。《汉书·地理志下》:“后二十世,至句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隽李。”颜师古注:“隽,音醉,字本作檇,其旁从木。”……——《汉语大词典》
  
  [403] 隽(juàn):本义为鸟肉肥美。
  
  [404] 隽(jùn):通“俊”,出众的,卓越的。
  
  [405] 苧(zhù)麻:苎麻。
  
  [406] 苧(zhù)蒲:用苎麻和蒲草编成的斗笠。
  
  [407] 苧(Zhù)萝:山名。在浙江省诸暨市南,相传西施为此山鬻薪者之女。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清李渔《玉搔头·微行》:“常笑吴王非好色,不曾亲到苎萝村。”《花月痕》第十回:“非有卞和之明,不能识荆山之璧;非有范蠡之智,不能进苎萝之姝。”亦用为西施的代称,或泛称美女。宋贺铸《小重山》词:“正节号清狂。苎萝标韵美,倚新妆。”——《汉语大词典》。
  
  [405]-[407]以上“苧(zhù)”字的简化字作“苎”。“苧”,从艹,宁(zhù)声。
  
  [408] 苧(níng)顇:《楚辞•王逸〈九思·悯上〉》:“须发苧顇兮顠鬓白。” 苧(níng),草乱貌,这里指须发乱。
  
  [409] 荠(jì)苧(níng):一年生草本植物。干燥后全草入药。
  
  [410] 化合物苧(níng):有机化合物,无色液体,有柠檬香味,存在于柑橘类的果皮中。可用作香料或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原料。
  
  [408]-[410]以上“苧(níng) ”字的繁体字作“薴”。 “薴”, 从艹,寜(níng)声。
  
  [411] 令(Lián)居: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永登西北。晋废。前凉复置,旋废。地当自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冲,汉武帝时,筑塞,通渠,置田官吏卒于此。两汉护羌校尉皆尝治此。——《辞海》
  
  [412] 脊令(líng):即鹡鸰。《诗·小雅·小宛》:“题彼脊令,载飞载鸣。”“题”,通“谛”,视。
  
  [413] 令(lǐng):

1、令(英ream)。纸张的计量单位。一般以规定尺寸的整裁平版纸500张为1令。

2、亦称“型”。国际上用以表示手表机芯直径的单位。1令等于2.256毫米。——《辞海》
  
  [414] 澒洞(tóng):

1、弥漫无际。

2、水势汹涌。赵朴初《周总理挽诗》:“大星落中天,四海波澒洞。”

3、虚空混沌貌。澒洞之洞,《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音tóng,《现代汉语词典》音dòng。澒洞一词,多见于诗词,若读dòng,则不合诗词的平仄要求。
  
  [415] 亚(Wù)駞:亦作“亚鸵”。神名。宋代出现《诅楚文》刻石三起,其文皆为秦王告求大神制克楚兵。唯大神名称,三刻石各异,其一为亚駞。亚駞,即《礼记·祀器》中所言恶池(tuó)(今之滹沱河),盖以水名为神名。……——《汉语大词典》
  
  [416] 天之所亚(wù):亚(wù),“恶”的古字。厌恶、憎恶。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老子·德经》:“天之所亚,孰知其故?”——《汉语大词典》
  
  [417] 美亚(è)有名:亚(è),同“恶(è)”。《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四度》:“美亚(è)有名,逆顺有刑(形)。”——《汉语大字典》
  
  [418] 亚(ā)公:即阿公,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公,我住五矶山下七八十年,见了几家成败。”
  
  [419] 亚(ā)婆:即阿婆,对老年妇人的尊称。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一出:“亚婆,且放心,它自记得买将归。”
  
  [420] 亚(yà)公:司徒的别称。因司徒居三公的次位,故称。……——《汉语大词典》
  
  [421] 亚(yà)卿:

1、周制,卿分上、中、下三级,次者为中卿,又称亚卿。……

2、唐以后太常寺等官署少卿的别称。……——《汉语大词典》
  
  [422] 芍(Què)陂(bēi):古代淮水流域最著名的水利工程。在今安徽寿县南。因引渒水经白芍亭东积而成湖,故名。相传此陂即期思陂,系春秋楚相孙叔敖所造,不可信。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自东汉至唐,王景、邓艾等屡经修浚,陂周至二三百里,灌田至万余顷。隋唐后以陂在安丰县境内,又名安丰塘。宋元后渐就湮废,今安丰塘即其残存的一部分。——《辞海》。《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正始)二年,吴大将全琮数万众寇芍陂,(王)淩率诸军逆讨,与贼争塘,力战连日,贼退走。”
  
  [423] 白芍(què)亭:古亭名。在芍陂之西,芍陂因此亭得名。秦汉制度,十里设一亭,以供行人停留宿食。亭有亭长,掌治安、诉讼等事。十亭一乡。《说文解字》:“芍(音xiào),凫茈也。” 凫茈即荸荠,荸荠与白芍(què)音近,盖白芍(què)即荸荠。荸荠生于低湿之地,芍陂原为低凹之地,盖盛产荸荠(白芍(què)),白芍(què)亭盖因此而得名。
  
  [424]白芍(sháo):栽培的芍药,根掘出后刮去外皮加工而成的,称“白芍”;野生的芍药,根掘出后洗净,称“赤芍”。两者皆可入药。
  
  [425] 芍(sháo)药示情:《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勺药即“芍药”。后因以“芍药”表示男女爱慕之情,或以指文学中言情之作。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清文满箧,非惟芍药之花;新制连篇,宁止蒲萄之树。”明无名氏《驻云飞•闺怨》曲:“芍药谁相赠,孔雀何年开画屏?”——《汉语大词典》。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古之勺药非今所云芍药,盖蘼芜之类,故《传》以为香草。”蘼芜又名江离,其根曰芎藭。“江离”谐音“将离”,“药”谐音“约”,故男女将要离别时互赠“勺药”。
  
  [426] 僜(Dēng):僜人,俗称“僜巴”,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地区。总数约1000多人。僜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过去多使用结绳或刻木记事的方法。僜人以农业生产为主。1954年,政府征求僜人“族称”意见时,确定了这个名称。在僜人的语言里,僜人有贫苦人的意思。僜人之僜,《汉语大字典》音dēng,《汉语大词典》音dèng,《现代汉语词典》无“僜”字,《辞源》《辞海》无“僜人”。

 

[427] 管咽(yè)参(cēn)差(cī)韵,弦嘈倰僜(dèng)声:见唐吴融《个人三十韵》。倰僜,象声词,形容琴声。
  
  [428] 有时鞭款段,尽日醉儚僜(chēng):见唐元稹《纪怀赠立六户曹》。儚僜,行走不稳貌。
  
  [429] 帝俊(Shùn):即帝舜。《山海经·大荒东经》:“帝俊生中容……帝俊生晏龙……帝俊生帝鸿……帝俊生黑齿。”郭璞注:“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430] 逢(Páng)丑:《左传·成公二年》有逢(Páng)丑父(fǔ),齐国人。逢(Páng),即逄的本字。
  
  [431] 逢(Páng)蒙:夏代善射者,相传是羿的弟子。《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鲁迅《奔月》:“哈哈,骗子!那是逢蒙老爷和别人合伙射死的。”“逢”,《荀子·王霸》《吕氏春秋·具备》《史记·龟(guī)策列传》皆作“蠭”。
  
  [432] 逢(Páng)泽:古泽薮名。

1、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古睢水所积。春秋宋地。《左传·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逢泽有介麋焉。”或以为即战国魏之逢泽,误。《水经注》作逢洪陂,此后不见记载。

2、在今开封市东南。战国魏地。本逢忌之薮,惠王废以赐民。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国势强盛,自称为王。同时在逢泽邀集宋、卫、邹、鲁等诸侯及秦公子会盟,并带同朝见周天子。成为战国时七国君主称王之始。——《辞海》。案:逢泽之逢,《辞海》音Páng,《辞源》《汉语大词典》音Féng。逢泽因逢忌得名,故“逢”当读Páng。《晋书·地理志》作“蓬泽”。
  
  [433] 宋代丁逢:吉常宏《古人名字解诂》:“丁逢,宋人。字端叔。逢,谓逢掖之衣。儒者之服。读páng。端,谓玄端。礼服。《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逢掖之衣”之“逢”,诸辞书皆音féng,义为大。
  
  [434] 逢(Páng)孙:复姓。秦大夫逢孙之后。汉有陇西都尉逢孙依。“逢”,《辞源》音Páng,《汉语大词典》音Féng。
  
  [435] 古人姓逢(Páng),今或姓逢(Féng):“逢”作姓氏,无论单姓复姓,《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皆音Páng,惟《现代汉语词典》音Féng,或今人姓逢者有读Féng的。
  
  [436] 逢(péng)逢(péng):

1、象声词。鼓声。《诗·大雅·灵台》:“鼍鼓逢逢,矇瞍奏公。”

2、盛多貌。《墨子•耕柱》:“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参阅《汉语大字典》
  
  [437] 逢(Péng)莱:即蓬莱仙岛。唐李德裕《雨中自秘书省访王三侍御》:“顾我逢莱静无事,玉牌宝书藏众瑞。”
  
  [438] 逢(péng)累(léi):即蓬蔂。一种草,可入药。《文选·左思〈魏都赋〉》“故将去而林燔”刘良注引汉刘向《列仙传》:“昌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女,食逢累根二百余年,而颜色如年二十人。”一本作“蓬蔂”。——《汉语大词典》
  
  [439] 逢(péng)然:形容鼓声。
  
  [440] 亟(qì):屡次,一再。《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汉书·刑法志》:“师旅亟动,百姓罷敝。”《论语·阳货》:“(阳货)曰:‘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zhì)乎?’”

 

[441] 灵公问陈(zhèn):陈(zhèn),同“阵”,战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442] 卻芮(Nà)子公(róng):春秋晋国大夫。姓卻,名芮(Nà),字子公(róng)。见《左传·僖公六年》。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晋卻芮字子公。芮,读为纳。公,读为容。取容纳之义也。……”
  
  [443] 正法不公(róng):汉东方朔《七谏•谬谏》:“邪说饰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王念孙《读书杂志》:“公,容也。古公与容通。”
  
  [444]亘(Huán)公:即齐桓公。亘,同“桓”。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齐桓公与蔡夫人乘周(舟)章》:“齐亘公与蔡夫人乘周(舟),夫人汤(荡)周,禁之,不可,怒而归之。”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五:“管仲死已久,墓在西北隅。后面崔嵬者,亘公旧冢庐。”——《汉语大词典》
  
  [445] 亘(Huán)宽:即桓宽。西汉人,曾为庐江太守丞,著《盐铁论》。清张澍《姓氏寻源·先韵》:“亘氏,《姓谱》云:亘氏,息缘切,音宣。毛晃曰:绍兴二年,礼部看详姓氏,从水从亘,水名;从木从亘,木名;从木从亘者,皆定读曰宣,若《晋书》亘彝、亘温,《书•禹贡》因亘是来之类是也。汉庐江丞亘宽,音古邓切,不与音宣者同。澍按:亘姓因避桓字而改也。”(宋钦宗名赵桓)《汉语大字典》:“亘(xuān),姓。《万姓通谱·先韵》:“汉庐江丞亘宽。又,亘谦,定国内史。”案:桓宽,晋代的桓彝、桓温父子,《辞源》《辞海》等皆音Huán,故“亘”作姓氏现亦当读Huán。
  
  [446] 王略所亘(xuān):宋傅亮《策加宋公九锡文》:“王略所亘,九服率从。” 亘(xuān),同“宣”。宣布;宣扬。
  
  [447] 亘(gèn)亘(xuān)二字,古形不同:“亙”为亘(gèn)的本字,“亙”中间是“月”字,则“亙”应是“如月之恒”之“恒”的本字;两横夹一囘字为亘(xuān)的本字,两横表示水的两岸,囘象回旋之水,亘(xuān)应是“旋”的本字。两字因字形相近而混为一字。
  
  [448] 佚(Yì)之狐: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见《左传·僖公三十年》。
  
  [449] 佚(zhì)之以绳:《荀子·性恶》:“少言,则径而省,论(lún)而法,若佚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zhì)也。”俞樾:“佚,当读为“秩”。秩之言次也,序也。” 若佚之以绳,谓用礼仪法度约束人就像木匠用绳墨来定木材的曲直一样。
  
  [450] 佚(dié):通“迭”。更迭;更替。《谷梁传·文公十一年》:“长狄也,弟兄三人,佚宕中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四海佚兴。”
  
  [451] 乘(Chéng)距乘(Chéng)弘:乘距,见《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乘(Chéng)弘,见《汉书·京房传》。
  
  [452] 乘(Chéng)丘:

1、地名。春秋鲁地。《春秋·庄公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即此。汉时置县,属泰山郡,后废。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西北。

2、复姓。《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阴阳家》著录战国乘丘子著书五篇,已佚。——《辞源》
  
  [453] 乘(shèng)丘:形同马车的土丘。《尔雅•释丘》:“如乘者乘丘。”郭璞注:“形似车乘也。”——《汉语大词典》
  
  [454] 乘(shèng)马:《诗·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又“叔于田,乘乘黄。”古代四马驾一车谓之一乘(shèng)。后以乘(shèng)计数,用以计车一车谓之一乘(shèng),用以计马四马谓之一乘(shèng)。“乘(shèng)马”,四马,这里指用四匹马拉的车。“乘(shèng)黄”,四匹黄马,这里指用四匹黄马拉的车子。

 

[455] 乘(chéng)黄:

1、传说中的异兽名。《山海经·海外西经》:“(白氏之国)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郭璞注:“即飞黄也。”

2、传说中的神马名。《管子•小匡》:“地出乘黄。”尹知章注:“乘黄,神马也。”后用以指御马。《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李彪)坐舆禁省,私取官材,辄驾乘黄,无所惮慑。”胡三省注:“乘黄,御马也。”唐杜甫《瘦马行》:“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亦泛指良马。明何孟春《余冬序录摘抄》卷五:“番饶马而无茶,故中国得以摘山之利易彼乘黄。”——《汉语大词典》

 

[456] 乘(shèng)韦:四张熟牛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杜预注:“乘,四韦。先韦乃入牛。古者将献遗(wèi)于人,必有以先之。”孔颖达疏:“遗(wèi)人之物,必以轻先重后,故先韦乃入牛。”后用以比喻先送的薄礼。清钱谦益《送方尔止序》:“将有捧盘而致胙者,以余言为乘韦其可也。”——《汉语大词典》
  
  [457] 乘(chéng)肥衣(yì)轻:坐着骏马驾的车子,穿着轻暖的皮袍。比喻豪华的生活。《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晋葛洪《抱朴子·交际》:“若夫程、郑王孙罗袖之徒,乘肥衣轻,怀金挟玉者,虽笔不集札,菽麦不辨,为之倒屣,吐食握发。”……——《汉语大词典》
  
  [458] 大乘(chéng):梵语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又作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为小乘(梵hi^naya^na )之相反词。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佛学大词典》。案:车曰乘(shèng),“乘(梵ya^na ),即交通工具之意”,则“乘”当读shèng,“乘”在一些注音佛经里也注音shèng,此取chéng音,依辞书。
  
  [459] 乘(shèng)甲:战车上的甲士。晋张华《博物志》卷六:“武王伐殷,……乘舆三百,乘甲三千。”——《汉语大词典》
  
  [460] 乘(shèng)田:春秋时鲁国主管畜牧的小吏。《孟子·万章下》:“(孔子)尝为乘田矣。”赵歧注:“乘田,苑囿之吏也,主六畜之刍牧者也。”后用以指小吏。宋王安石《寄曾子固》诗:“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乘田岂为名?”——《汉语大词典》
  
  [461] 晋史曰乘(shèng):春秋时期晋国的史书叫做“乘(shèng)”。《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赵歧注:“乘者,兴于田赋乘马之事,因以为名。”后用以称史书,如史乘(shèng)、野乘(shèng)等。
  
  [462] 炔(Guì)钦:西汉齐人,为博士。见《汉书·儒林传》。
  
  [463] 熠乎炅(jiǒng)乎:李白《明堂赋》:“熠乎光碧之堂,炅乎琼华之室。”王琦注:“炅,光也。”
  
  [464] 尽炅(jiǒng)病已:《素问·长刺节论》:“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王冰注:“炅,热也。”
  
  [465] 炅(jiǒng)炅(jiǒng):李白《上云乐》:“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王琦注:“碧玉炅炅,言其眼色碧而有光。”
  
  [466] 不(Fōu)疑:汉代人。见《后汉书·皇甫规传》。
  
  [467] 不(Fōu)凖:《通志·氏族略五》:“不氏,晋时有汲郡人不凖,发魏襄王冢,得竹书科斗文者。”

 

[468] 不(Fōu)蒙:即夫蒙。古西羌姓。唐王维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诗。赵殿武注:“不蒙,蕃将之姓。”
  
  [469] 汝忆侬不(fǒu):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不”同“否”。《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能解此环不?”《世说新语中卷·方正第五•陈太丘与友期行》:“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70] 夫不(fōu):也作“鳺鴀”。鸟名。
  
  [471] 小人所不(bǐ):《荀子·赋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不”通“鄙”。视为鄙陋。
  
  [472] 不(pī)显不(pī)承:《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无射(yì)于人斯。”“不”通“丕”。大。《孟子·滕文公下》作“丕显”“丕承”。《逸周书·小开》:“汝恭闻不命。”朱右曾校释:“不读为丕,大也。”
  
  [473] 鄂不(fū):《诗·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玄《毛诗传笺》:“不,当作拊。拊,鄂足也。”“鄂”,花萼。
  
  [474] 丕(Pī)郑:春秋时期晋国人。见《左传·僖公十年》。
  
  [475] 丕(pī)丕(pī):盛大。明王廷相《慎言·文王》:“其道熙熙,其德穆穆,其功丕丕。”
  
  [476] 丕(pī)平:大平,太平。陆游《会庆节贺表》:“有王者兴,爰启丕平之运。”
  
  [477] 丕(bù)子之罪:《书·金縢》:“是有丕子之责于天。”孔颖达疏:“丕,读曰不。爱子孙曰子,元孙遇疾,若汝不救,是将有不爱子孙之过,为天所责。”
  
  [478] 丕(bù)的(de):象声词。倒地之声。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那厮不由分说,将我乱打。被我可叉则一拳,丕的打倒在地。”——《汉语大词典》
  
  [479] 丕(bù)丕(bù):象声词。状心跳声、脚步声等。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諕(xià)的我心头丕丕那惊怕。”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他把我丕丕的赶过长安道。”《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六回:“奶子看了簪,虚心病发,晓得是儿子做出来,惊得面如土色,心头丕丕价(jie)跳。”——《汉语大词典》
  
  [474]-[479]“丕”字,《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皆只有pī一音,以上读bù音的,皆依《汉语大词典》。

 

[480] 愚氓(méng):氓(méng),本指流亡之民,后指平民百姓。愚氓,愚蠢的人。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481] 李一氓(méng):1903年出生。原名民治。四川彭县人。文化工作者。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和长征。主编过左翼刊物《流沙》、《巴尔底山》。译有《马克思文选》、著有《一氓题跋》、《存在集》等。1990年12月4日在京逝世。
  
  [482] 包(Fú)丘:复姓。亦作“苞丘”,即浮丘。楚有包丘子,与李斯同事荀子。见汉桓宽《盐铁论•毁学》。黄帝时有浮丘公。

 

[483] 包(Fú)来:地名。春秋时莒邑,在今山东省莒县西。《谷梁传·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左传》作“浮来”。现莒县城西有浮来山,又名浮丘。
  
  [484] 包(páo):通“庖”。厨房。《易·姤》:“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九四,包无鱼,起凶。”
  
  [485] 包(Páo)牺:即伏羲。《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陆德明释文:“包,本又作‘庖’。”“包”,《辞源》音bāo,《汉语大词典》音páo。

 

[486] 包(páo)瓜:即匏瓜,瓢葫芦。《易·姤》:“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487] 位(Wèi)安:《万姓统谱》:“位,位安,掖县人,嘉靖二年贡士,任训导。”

 

[488] 位(lì)之宗子:《逸周书·充文》:“选同氏姓,位之宗子。”“位”,通“立”。
  
  [489] 今王位(lì)正:《战国策·韩策三》:“今王位正……贵贱不相事,各得其位,辐凑以事其上。”“位”,通“莅”。到,临。“正”,通“政”。
  
  [490] 躬亲位(lì)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不明分,不责诚,而以躬身位下。”“位”,通“莅”。
  
  [491] 晟(shèng):光明。元郝经《原古上元学士》诗:“昂头冠三山,俯瞰旭日晟。”——《汉语大词典》
  
  [492] 晟(shèng):赞美。《楚辞·九章·怀沙》:“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晟。” 晟,一本作“盛”。——《汉语大词典》
  
  [493] 晟(shèng):兴盛。《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汉语大词典》
  
  [494] 侧(zè):通“昃”。太阳偏西。
  
  [495] 侧(zè)径:狭窄的路。侧,通“仄”,逼仄,狭窄。南朝宋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唐岑参《赴犍(Qián)为经龙阁道》诗:“侧径转青壁,危桥透沧波。”宋陈师道《晚望》诗:“称目有佳思,侧径无好步。”——《汉语大词典》
  
  [496] 《侧(Cè)犯》:词牌名。唐人以宫犯羽为侧犯。宋周邦彦创为此调。双调,七十七字,仄韵。亦有七十六字者。——《汉语大词典》
  
  [497] 铤(tǐng)而走险:《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杜预注:“铤,疾走貌。言急则欲荫茠于楚,如鹿赴险。”由此衍生出铤走、铤鹿、铤鹿走险、铤险、鹿铤等词。
  
  [498] 欻(chuā):象声词皆读chuā。
  
  [499] 欻(xū):忽然。也作“歘”。张衡《西京赋》:“神山崔巍,欻从背见。”《三国志·蜀书·卻正传·释讥》:“家挟殊议,人怀异计,故纵横者歘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

 

[500]《楚辞·远游》:“时仿佛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皎皎,明亮貌。精,神灵。

[501] 《楚辞·远游》:“聊仿佯而逍遥兮,永历年而无成。” 仿佯,游荡。
  
  [502] 《楚辞·九叹·思古》:“旦徘徊于长阪兮,夕仿偟而独宿。”王逸注:“夕暮独宿山谷之间,忧且惧也。”
  
  [503] 偈(jì):梵语“偈陀”(Gatha)的简称,即佛经中的唱颂词。通常以四句为一偈,每句三、四、五、六、七字以至多字不等。偈子、偈文、偈颂、偈句、偈言、偈语、偈诵等皆偈陀之别称。
  
  [504]《诗·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偈,疾驰。
  
  [505] 扬雄《太玄》:“其人晖且偈。” 偈,人勇武貌。
  
  [506] 扬雄《甘泉赋》:“度三峦兮偈棠黎。” 偈,通“憩”。休息。
  
  [507] 恫(tōng):痛。《诗·大雅·桑柔》:“哀恫中国,具赘卒荒。”《书·盘庚上》:“乃奉其恫。” 《诗·大雅·思齐》:“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508] 恫(tōng)瘝:病痛,疾苦。《书·康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蔡沈集传:“恫,痛;瘝,病也。视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 恫瘝在抱,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清史稿·仁宗本纪》:“朕恫瘝在抱,每直省报灾,无不立霈恩施,多方赈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扬州去劝捐,做得那种恫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己饥己溺’的神情,被述农讥诮了两句。”

 

[509] 恫(dòng)喝:恐吓。
  
  [510] 恫(dòng)恐: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