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预览图片怎么删除:一“管”窥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20:51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提高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变革时期琳琅满目的新词涌现,也让中国增加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感。中国式的语言“奇迹”,令老外如梦如幻而备受“折腾”。外媒和普通的西方人,正试图从“休假式治疗”等新造词中读懂他们眼里的复杂中国。但是,面对中国冒出的“休假式治疗”、“保护性拆除”、“轻度追尾”、“钓鱼执法”以及风靡一时的“打酱油”、“躲猫猫”等网络用语,外媒的同行们无法不抓耳挠腮难得要领。中国实在太复杂了。

  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懂中国的也大有人在。2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埃里克·亚伯拉罕森的文章,认为如果只用一个字界定中国社会,非“管”字莫属。哪里需要行使权威,“管”字就在哪里出现。除基本意思“负责”,“管”字也出现在“管理”、“管辖”、“管制”和“管家”这些词中。如果要解决问题,第一句问的话便是“这归谁管?”作者分析认为,在“管”及其组成的词句中,彰显着对无序社会一种淡淡的焦虑,而“没有人管”这句话,暗含着不赞成甚至恐惧的意味。

  这个观察应和了中国的一句成语:一管之见。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发展,也有三十多年历史,整整一代人过去,相当多的中国人,已经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却也还没有彻底完成从依附到独立的转变,没有“单位”,不少人会有失魂落魄无所归依的恐惧感。一遇问题,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加强监管”是许多人条件反射似的第一反应。可惜,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没有全知全能无私无畏的“神仙”管理,而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来说,则是“管得越少的政府往往越是好政府”。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发问:IPO不审行不行?光是这一问,就已经够“惊人”了。一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的委员谈起这个事情时,依然充满震惊。他说这是郭树清在上任不久之后的一次内部场合中提出的疑问。他认为这是在试探新股发行改革水深水浅。有媒体为此登出了两位经济学家的观点PK。许小年支持取消发审制。他认为,审批并不能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缺少好公司,股民当然赚不到钱,只能在炒作的游戏中给内幕人抬轿子。而且发审制度制造了很多腐败的机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极为有害。对于取消发审制后的风险问题,许小年表示,风险投资者自己控制,自己控制不了风险的投资者不要入市。监管者的重点是信息披露,而非公司质量。另一位经济学家华生则认为,一步到位直接取消审批制度的方法是一个“太简单”的做法,中国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太多,能上市的估计有一万家,要是宽进严打也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受到损害的还是投资者。

  笔者认为,两害相权取其轻,任何国家都不存在全知全能全德的监管者,没有人能够代替公民自己选择。因此,审批制任何时候都不能保证不出问题。没有了审批制,上市公司既要竞争核心竞争力,也要竞争透明度。

  持续一年多的“史上最严房地产宏观调控”,也面临是否对首套房房贷首付和利率上升是否“过调”的疑问。最近四大行都将首套房房贷利率调回到“基准利率”,但在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看来,这还不够。他说,这一轮宏观调控,在政府、企业、群众、银行四方利益博弈中,前三者都是失利方,只有银行是赢家。宏观调控要想达到保民生的目的,除了大建保障房,还必须调整目前的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房和首次改善住房(卖掉唯一住宅,购买一套新商品房)的群众,重新恢复房贷利率7折优惠。这样房地产调控才能惠及所有中等、中低和低收入群众,使更多的群众拥护宏观调控。他表示,今年“两会”他的提案就是《对首次置业和首次改善型置业贷款恢复7折优惠利率》。

  今天的中国,“管”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吴敬琏先生近日表示,政府日益强化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强化了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使腐败现象蔓延和贫富差别日益扩大,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表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调整政府自身权力配置的“深水区”,改革最大的阻力来自既得利益格局,没有革自己的命的决心和勇气,就突破不了与科学发展、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政府部门权力利益格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难以深入。朱小丹强调,要把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今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力度向社会放权,加大力度向下级政府放权;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更多精力放在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上;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行政权力监督;要列出改革的“清单”,放权要有规划、有明细表、有时间表。

  政府“退”一步,市场和公民“进”一步,少管一点,我们挣脱的是僵化与萧条,获得的是灵动与繁荣。

  童大焕(信孚研究院研究员)

             ----原载2012年2月19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