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脑更改桌面:说“她”——古为今用的一个极好范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07:35

说“她”——古为今用的一个极好范例  

  她,现在作为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她”在古代不仅不是人称代词,甚至是个僻字,因此,1915年版的《辞海》中就没有收录这个字。“她”原来的读音与今天截然不同。《康熙字典》收录了这个字。《康熙字典》援引《玉篇》对“她”的解释:“古文‘姐’字;又转引《说文》对“她”的注释:“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一作她;读作左。”由此可见,“她”在古代并不是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在古文中,不仅“她”不是表示性别的人称代词,而且“尔”、“其”、“汝”、“吾”、“余”等所有人称代词都没有性别之分。女性有了专门的人称代词肇始于新文化运动。那时,一般用“伊”专指女性。不过伊在古代既指女性,也指男性。“伊”作为人称代词只出现在地方方言中。《(此处略去两个字,因为看不清)州志》记载:“吴语,指人曰伊。”鲁迅的《呐喊》中表示女性的第三人称用的都是“伊”。比如《一件小事》:“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从马路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筋斗,跌到头破血出了。”《故乡》:“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1920年6月6日,刘半农写了一篇题为《她字问题》的文章: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个第三人称阴性的代词?如果要的话,他提议就用“她”字。从此以后,具有崭新含义和用法的“她”字,便纷纷出现在人们的书面语中。这是古为今用成功的一个极好范例。比如,鲁迅在1924年写的《祝福》中就用“她”称呼祥林嫂:“况且,一直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而且见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是一个活物。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现在,任何一本词典中都收录了“她”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她”又有了新的含义和用法:称自己敬爱或珍爱的事物,如祖国、国旗等。

我认为,(1)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2)称自己敬爱或珍爱的事物,如祖国、国旗等。用“她”表示这两个意思不如用“伊”表示好。因为:“她”与“他”、“它”同音,无论是在日常的谈话还是听讲中,用“她”都容易引起误解;在用电脑打字时,更容易出现错别字。而用“伊”这些不利的情况就都会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