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普正法师:研读课标、细说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05:12:35
研读课标、细说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作者: 徐怀志    来源: 渤海中学校长办      发布日期:2011-10-20      阅读次数:561     评论:0查看评论我要评论 研读课标、细说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参加《全国区域开展“说教材”活动暨塘沽十五中办学经验交流会》有感
    2011年9月18日——19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由全国和谐教学法研究会和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天津市塘沽教育局和塘沽十五中承办的《全国区域开展“说教材”活动暨塘沽十五中办学经验交流会》。之所以说是荣幸的参加,原因有二,一是本人对天津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敏勤教授仰慕已久,对他创立的和谐教学法很感兴趣,尤其是他提出的提高课堂效率的两个支点(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感同深受,特别认同,很想全方位的了解一下。二是通过齐校长了解到王教授是一位治学严谨、朴实低调、和蔼可亲的教育专家,也很想当面聆听他的教诲。当从他的博客上得知,将举行“说教材”全国区域经验交流会时,没敢贸然直拨他的电话打扰,而是通过齐志海校长探听我们是否可以参加,齐校长说:王教授这人很好,你自己和他联系就行”。在我拨打王教授的手机没有回应的情况下,就给王教授发了一条短信。王教授给了回复:“徐校长:欢迎你们参加,请把参加人员基本信息发至我邮箱。”这样我带领学校教务主任和初一年级主任于9月17日下午启程参加了这次活动。尽管会议通知上说是全国区域性的活动,没想到的是,参加该活动的遍及全国的四面八方,有山东、河南、辽宁、内蒙、河北、宁夏、湖北、重庆、上海、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名与会人员。参加会议的主要是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说教材”活动的市(区、县)的教育局局长、教研室主任和中小学校长,天津市和平区的36位中小学业务校长和塘沽教育局所属的中学校长全部出席了会议。
    会议没有主席台,注重实效,密度大,内容多,效率高。历时一天半活动的共分八大板块。专题报告、说教材展示、区域开展说教材经验介绍、学校开展说教材经验介绍、塘沽十五中办学经验介绍、参会代表谈感想、内蒙与天津四所友好结对学校献哈达仪式。19日上午,与会代表观摩了塘沽十五中的升旗仪式和大课间活动,然后乘车考察滨海新区北四区,主要是考察中新生态城。因学校事务繁忙我们观摩完十五中的大课间活动后,就踏上了返校路程。
    本次会议时间尽管短暂,但给我的感觉是紧张而有序,丰富而多彩,活动内容真实,可操作性强,收获颇多,特别感慨于会议组织者精细化的安排和王教授朴实无华的学者风范,他对研读课标、细说教材、画知识树的独到见解又使我欣然认同。
    会上王敏勤教授作了《说教材活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首次对“说教材”这一全新的教研活动下了定义:“说教材就是以演讲的形式,运用知识树对一门学科的一个学段、或一册书、或一个单元(章、组)、或一类知识的教材进行解读和整合,主要包括说课程标准、说教材、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简称‘三说一看’(看演讲)”。在报告中还对“说教材”与“说课”进行了区别:说课是对一篇课文(一节教材)或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的说明,虽然也有对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分析,但更多的是谈教学设计,是在微观层面上。而说教材是在中观层面(一个单元)和宏观层面(一册书、一个学段),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特别是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把握,对一个学段、一册书、一类知识的整合,是说课达不到的。说教材并不代替说课,但有助于教师在说课时从整体上对一篇课文和一节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王敏勤教授还介绍了全国开展说教材活动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还对即将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修订后的19门学科的新课标的特点作了说明。
    为什么要开展说教材活动?王教授说,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年,但大部分一线教师不习惯于深入地研究和学习课程标准,也不知道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也不习惯于研究整个学段和一册书的内容。而是习惯于对某一个知识点和一篇课文深钻细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习惯对一个学段的知识进行整合。所以虽然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效率依然很低。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扎进课本里,就像走进了一片森林,不知道整个森林有多大,离出口还有多远,路在什么地方。如果在飞机上看就很清楚,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研究课标就好比出发前先研究地图,在低飞的飞机上看森林、看城市,整体面貌和路径就非常清楚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四个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一个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三个体现),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三个规定),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两个建议)。 “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甚至考试大纲都不能把握,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也很有限,就像一个对道路本身就不熟悉的人给别人引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效率很低。”(王教授语)
    事实上,我们有多少教师真正读过课标,即使学校组织教师业务考试考察新课标内容时,大部分教师认为这些内容是纯理论,难记、没用,而当成一种负担,那么平时更谈不上主动研究了。就是作为教学之本的教材,上课前真正研读的又有多少人?本次全县语文优质课比赛,通过 “同课异构”的方式为参加省市优质课选拔人才,我听了4节课,四位老师都是讲的八年级一篇小说《台阶》,课中都有让学生结合文本对“父亲”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剖析“父亲”身上包含的中国农民在特定时代那种性格,总体感觉是教师对文本挖掘不够,了解肤浅。其中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因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板刷刷了刷了地刷。”其中一个“嵌”字写出了父亲常年累月辛劳,顾不上洗脚,表现出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性格。而讲课的老师大都没有提到这一点,如果教师课前认真研读过文本,上课时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一段文字,学生是不是对“父亲”心酸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叙述父亲的这一问题,是不是更有自己的感悟。现在课堂效率低、学生课业负担减不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不是在我们的教师身上,如果教师课前深挖教材,将教材知识烂熟于心,课堂目标清晰,课堂有效是无庸质疑的。王敏勤教授在接受《中国教师报》记者采访时,谈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第二,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并要告诉学生。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
    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大要素决定的,这四大要素构成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课堂是否有效就要看这六种关系处理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说课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
一、“说课标、说教材”活动的十个具体要求:
1、说本学科的课程总目标或学段目标。
2、说本学段或本册书或一个单元的内容标准。
3、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如有条件可把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
4、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既能在横向上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说明逻辑序列,又能按照知识大类把整个学段(或相邻年级)的同类知识作简要纵向整合。
5、说教学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所用教材的特点,谈具体的教学建议。
6、说评价建议。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谈评价什么和如何评价。
7、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谈如何运用教材所提供的拓展资源和课外的资源。
8、要能脱稿演讲(包括少看银幕和荧屏),内容熟练。
9、要语言流畅,简洁、生动,教态自然大方。
10、要以幻灯片制作以知识树为主,文字较少。清晰、大方、有新意。
    三、说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教材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并写出教材分析。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按照前边的路子仍然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共同设计出本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教室墙壁。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集体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我校正借鉴济阳竞业园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单元问题导学教学”的研究,通过“问题发现课”这一课型的研究,开发使用“问题导读——评价单”,引导学生自读文本,让学生“查、划、写、记、练、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八种意识”,培养“七种习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地用心训练和指导。
    这种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本源,以画知识树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拓宽了教师知识面,启迪了教学智慧。教师能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具体把握教材,从点、线、面三维立体式整合教材融会知识。心中有课标、口中说课标、课堂上落实课标,教师“身板”硬朗了,底气足了,注重教法、学法的研究,课堂目标达成度高了,效率也就有了。因此,我认为,研读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课标、教材也应成为教师的枕边书。
    注:本文参考与借鉴相关资料
    1.  天津教科院 王敏勤教授相关著述。
    2.  齐志海校长相关论著。

                                                     2011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