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心咒是什么:夏季持续高温必防两件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22:02

    中暑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对高温、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气温大于32℃、湿度大于60%的环境中,由于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极易发生中暑。 
    中暑者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脉搏和呼吸加快,面红不出汗、皮肤干燥,重者出现高热、神志障碍、抽搐,甚至昏迷、猝死。 
    为了避免中暑,在高温天气,应做到:对年老体弱等重点人群应重点保护,营造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室内要通风,尽可能把室温降至26~28℃,室内外温差在8℃以内。要保持情绪稳定,注意膳食的调配,饮食宜清淡,多饮水。提高对先兆中暑的认识,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出汗、全身疲乏、心慌等症状,应立即脱离中暑环境,及时采取纳凉措施。    

    急救方法:    

    1.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走廊、树荫下。   
    2.使病人仰卧,解开衣领,脱去或松开外套。若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同时开电扇或开空调(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尽快散热。 
    3.用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有条件的话用温水擦拭全身,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  
    4.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或服用人丹、十滴水和藿香正气水(胶囊)等解暑。
    5.一旦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应让病人侧卧,头向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立即拨打120电话,求助医务人员给予紧急救治。

高温天气应着重预防以下疾病

    全国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容易引发各种“高温病”。厦门疾病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当前要注意对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流行性感冒、登革热、乙脑和中暑等疾病的预防。

    高温炎热,易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细菌性痢疾。菌痢主要感染对象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及成年人,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如有可疑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

    预防要点: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品,饭前便后要洗净手。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天至2天。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点片状结膜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症状。病程2天至7天。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手帕、浴巾等,还可借助水(如游泳池水等)引起暴发;流行季节主要在夏秋季,8月至9月为高发期。

    预防要点: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毛巾、浴巾、手帕等;流行期间,理发、浴室、游泳池等行业要加强管理和消毒;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时就诊治疗,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8月至9月有一个季节性发病高峰。

    预防要点:注意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使用空调时室内空调温度应保持在25摄氏度至27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50%至60%,生活上保持规律,睡眠充足。一旦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应及时就诊治疗。

    此外,出国旅游要防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在39摄氏度至40摄氏度,伴有头痛、眼眶痛、关节痛和骨骼痛,面、颈、胸部出现潮红,皮肤可出现皮疹等,少数病人可并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预防要点:主要是防止蚊虫叮咬。暑期赴东南亚等国家和登革热疫区旅游人员应做好防蚊工作,如在旅游期间或返厦后出现类似登革热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治疗。

    另外,时值水果大量上市之季,应注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预防肠道传染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人员应注意生活节律,防止疾病复发;室外工作人员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