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周那 妻子:敬重语言 尊重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3:18:21

敬重语言 尊重自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6年12月15日17:36  作者:成方   妻找工资卡已找了两天。她很“严重”的说将之夹在了《养花大全》一书里,今日又说“也可能”在《千年一叹》中。晚间,却给我打电话说,在电视机罩布下面找到了。我在电话里调侃道:“这回知道猪是咋死的了吧?”无论如何,余秋雨是犯不上拿她的工资卡的。哈哈,我如是想。

  咱言归正传。

  欧洲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与厚重渊源的人文文化,美国所谓人性的自由、政治的民主和发达的市场经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一直以来,是其它国家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远的不说,咱就近说说日本。十九世纪后期,“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政府取而代之。这次革命,使得日本全盘西化。到二十世纪初,日本已步入世界列强的行列。再看中国,自八十年代至今,经过二十几年改革开放,经济增长速度已位于世界前列。这种经济上的崛起已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列强的高度关注,尽管中国与西方之间仍有着很大的差距。即使这样,这崛起也足以让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然而,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近些年又抛出了“中国威胁论”一说。因此,我想世界对中国之崛起的关注看来也不是都满怀敬意的。详细分析这些关注,我的看法是:比我们不如的国家,多是羡慕与学习;而列强们的“关注”可就不尽然了。更多的是怕我们强大,怕我们取而代之成为世界的主宰。现今,世界上又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我们也知道,这“热潮”里也包含着某中的不怀好意——学习我们的语言以加强对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为的是更有效地遏制中国。尽管如此,这股“热潮”毕竟是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高兴的事情。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辛勤地劳作中,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发明了象形文字,也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汉语。人们用它传播着文明;它早已成为全人类宝贵的财富。作为喜欢读书的人,我想朋友们大约也和我一样,分外地热爱着我们的语言吧。不管你愿不愿意,毕竟,你每天都在使用着它。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至少是在用它思考,哪怕你是文盲。所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母语——汉语。

  说到用语言思考,我想说我最钦佩的便是林语堂先生。身为中国人,他的好些个作品竟然是用英语思考,用英语写作的。周作人也是如此,他是留学日本国的。尽管他做过伪华北政府的高官。可于他的文章,我还是欣赏、喜欢的。有朋友因了我的喜欢,很有些不以为然。我以为,我并没有喜欢他的汉奸行径,于此点,我也是痛恨的,我只是喜欢他的文章罢。我想,像我这般喜欢他的文章的人怕不止我一人吧?仅此而已。至于这位朋友对我的喜欢余秋雨和贾平凹也颇有微词,我是不想做丝毫辩解的。有句老话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喜好各有不同,况且,我并不认为喜欢他们的书是“有辱斯文”的事体。

  然而,汉语发展到今天,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充斥进来——尽管这对我们博大的汉语言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先说说“网络语言”。“7456,TMD!大虾、菜鸟一块到偶的烘焙鸡上乱灌水,这些水桶真BT,哥儿们用不着PMP,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94酱紫,待会再打铁。呵呵,886!”看不懂了吧。更有甚者,一位中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放假了,我在外地读大学的GG回家,带来了他的恐龙GF,这个人不断的对我的妈妈PMP,酱紫真是很BT。”我想,对这样的“语言”,何止是语文老师看不懂,就是语言大师也未必能破解得了。所以,对“网络语言”,我们绝不能简单看成是汉语的积极发展。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我的看法是,既不能彻底地视之为洪水猛兽,可推广也是大可不必的。事实上,流行的东西,尤其是在大众中流行的事物,粗俗的成分总是或多或少要多一些。当然,我也不否认“网络语言”中也有些积极的东西。比如“链接”、“主页”、“版主”、“下载”、“上传”等等网络词汇,它们都很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和造词规律,并且也都充满着时尚的气息。所以,对于“网络语言”,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摒弃糟粕,吸收健康。

  说到语言,我们不能不说说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前些日子广电总局曾下文,要求主持人考试并持证上岗,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维护“普通话”的标准性和严肃性,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主持人刘仪伟吧,其实我很喜欢他的主持风格,可能也是他的“普通话”里有些四川口音吧,他离开了中央电视台。据说到了地方台后,刘仪伟也曾恶补了一阵“普通话”。起码,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他对语言的尊重。因而,我非常地敬佩他。再来看看湖南台的主持人,我想这已不是我个人喜不喜欢的问题了。李湘,当记者对她的主持风格与语言的规范问题有质疑时,她的回答很搞笑(至少我的看法是这样)。她说,她主持用的是“湖南普通话”,因为湖南与港、澳地区在地理上接近,所以,她认为她的“湖南普通话”听起来与“港澳普通话”很相似。我想,说不准李湘的祖上是“港澳籍”哩。

  时下,中国大地上遍布着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很不幸,我不曾在这些企业打过工。可我想,倘使老板是“港人”,员工要是在与老板说话的同时,能在话语中多加点“啦”或“的啦”这样的字眼,这样是不是要显得更好沟通些?亦或在说话时使用“我有做……”或“我有吃”之类这样的句型,老板听起来是不是能够感到亲切些?这我就不得而知啦。老板若是外籍人士,那英语一定是要懂几句的,哪怕是”洋泾浜“式的。碰上个老板喜欢在中文里夹杂些“CASE”之类英文单词,也是能够沟通的了。

  不可否认,几千年来,我们的语言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的,这也正说明了汉语的可塑性。或者,上述的我们的一些国人,也可能是可塑性与适应性比较强吧。然而,我们的同胞里也有相反的人。说:也是一家外资公司,老板是新加坡人,不大会汉语。一日,她命一女职员做某件事情,而事实上这件事情不必如此,恰恰这位女同胞也看出来了。俩人用英语说了半天,老板还是没明白(可能是女职员英语水平低)。最后,这位女职员有些急了,用汉语说道:“我看这件事情这样做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无巧不成书”,女老板恰恰就听懂了这句话。据说,过了没几天,她就报名上“汉语补习班”了。

  台湾作家白先勇说过:“百年中文,内忧外患。”我很以为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