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中国历史政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44:21
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起始于战国时期),以郡统县。
秦朝的政区
一.都城咸阳附近关中平原由内史直接管理
二.立国之初,设立36郡。其后南并五岭以南南越地,置南海  桂林  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又陆续分析内郡:东海  常山  济北  胶东  河内  衡山等。郡名及治所如下表所示:
郡   名治           所
古  名  今           地
内    史  咸    阳  陕西咸阳东
陇    西  狄    道  甘肃临洮县南
北    地
义    渠
甘肃宁县西北
蜀    郡
成    都
四川成都
巴    郡
江    州
四川重庆
汉    中
南    郑
陕西南郑东
南    郡
江    陵
湖北江陵
黔    中
临    沅
湖南常德市西
南    阳
宛    县
河南南阳市
长    沙
临    湘
湖南长沙市南
楚    郡
陈    县
河南淮阳
九    江
寿    春
安徽寿县
泗    水
相    县
安徽宿县西北
薛    郡
鲁    县
山东曲阜
东    海
郯    县
山东郯城西南
会    稽
吴    县
江苏苏州
邯    郸
邯    郸
河北邯郸市西南
钜    鹿
钜    鹿
河北平乡
太    原
晋    阳
山西太原市西南
上    党
长    子
山西长子县
雁    门
善    无
山西左云右玉镇南
代    郡
代    县
河北尉县西南
云    中
云    中
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河    东
安    邑
山西夏县北
东    郡
濮    阳
河南濮阳西南
砀    郡
砀    县
安徽砀山县南
上    郡
肤    施
陕西榆林东南
三    川
雒    阳
河南洛阳市东北
颍    川
阳    翟
河南禹州
齐    郡
临    淄
山东淄博市东
琅    琊
东    武
山东诸城
渔    阳
渔    阳
北京密云西南
上    谷
沮    阳
河北怀来东南
右 北 平
无    终
河北蓟县
广    阳
蓟    县
北京市
辽    西
阳    乐
辽宁锦州市西
辽    东
襄    平
辽宁辽阳市
九    原
九    原
内蒙古包头西南
南    海
番    禺
广东广州市
桂    林
桂    林
广西贵港境内
闽    中
闽    中
福建省福州市
象    郡
临    尘
广西崇左县境
三.秦朝的县近千个
秦朝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1]
1.郡设守(主持民政)、尉(主持军事)、监(主持监察事务),郡守下设郡丞,作为郡守的副职。
2.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县令、县长之下设县丞、县尉等佐属官员。
资料来源:
[1] 《中国政区地理》(刘君德等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0页)
[2]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册》(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
[3] 《汉书地理志稽疑》,全祖望
相关评论:【本站论坛】
西汉
西汉的政区
一、一级政区:郡(国)
西汉初年有60多个郡。公元2年共103郡、国[2]。
二、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
邑是皇太后、公主所封的食邑;道是设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县级政区。
公元2年,共有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2]。
三、行部(又称刺史部):
自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在郡之上又设了13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但此时的行部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1]。
西汉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一、郡  长官最初称郡守,景帝时改称太守。

二、县  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
资料来源:
[1] 《中国政区地理》(刘君德等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80-82页)
[2] 汉书·地理志
东    汉
州  名
(或都护府)
治    所
大  致  范  围
所  辖  郡  国
古名
今    地
司  州
洛  阳
河南洛阳东北
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北部,
山西西南部
京兆尹(12) 左冯翊(13) 右扶风(15)
弘农郡(9)  河内郡(18) 河南郡(21)
河东郡(20)
冀  州
鄗  县
河北柏乡县北
河北中南部
魏郡(15)   钜鹿郡(15) 渤海郡(8)
常山国(13) 中山国(13) 安平国(13)
河间国(11) 清河国(11) 赵国(5)
幽  州
蓟  县
北京市
河北北部,辽宁大部等地区
涿郡(7)    代郡(11)   上谷尹(8)
渔阳郡(9)  右北平郡(4)辽西郡(5)
辽宁郡(11) 玄菟郡(6)  乐浪郡(18)
广阳郡(5)  辽东属国(6)
并  州
晋  阳
山西太原西南
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宁夏
蒙古的一部
太原郡(16) 上党郡(13) 西河郡(13)
五原郡(10) 云中郡(11) 定襄郡(5)
雁门郡(14) 朔方郡(6)  上郡(10)
凉  州
陇  县
甘肃清水北
甘肃及宁夏大部
陇西郡(11) 汉阳郡(13) 武都郡(7)
金城郡(10) 安定郡(8)  北地郡(6)
武威郡(14) 张掖郡(8)  酒泉郡(9)
敦煌郡(6)  张掖属国(5)居延属国(1)
益  州
雒  县
四川广汉
四川、云南大部,广东、陕西
一部分
汉中郡(9)  巴郡(14)   广汉郡(11)
蜀郡(11)   犍为郡(9)  牂牁郡(16)
越巂郡(14) 益州郡(17) 永昌郡(8)
广汉属国(3)犍为属国(2)
交  州
龙  编
越南河内东  广东、广西南部等地区
南海郡(7)  郁林郡(11) 苍梧郡(11)
交阯郡(12) 合浦郡(5)  九真郡(5)
日南郡(5)
荆  州
汉  寿
湖南常德市东北
湖北、湖南二省及陕西、河
南、贵州、广东的一部分
南阳郡(37) 南郡(17)   江夏郡(14)
零陵郡(13) 武陵郡(12) 桂阳郡(11)
长沙郡(13)
扬  州
历  阳
寿  春
合  肥
安徽和县
安徽寿县
安徽合肥西北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及江
苏、安徽南部
九江郡(14) 丹阳郡(16) 豫章郡(21)
吴郡(13)   会稽郡(14) 庐江郡(14)
豫  州
谯  县
安徽亳县
河南东部、安徽西部
颍川郡(17) 汝南郡(37) 梁国(8)
沛国(21)   陈国(9)    鲁国(6)
徐  州
郯  县
山东郯城
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
东海郡(13) 广陵郡(11) 琅邪国(13)
彭城国(8)  下邳国(17)
青  州
临  淄
山东淄博市
山东北部
平原郡(9)  东莱郡(13) 济南国(10)
乐安国(9)  北海国(18) 齐国(6)
兖  州
昌  邑
山东金乡西北
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北部
陈留郡(17) 陈郡(15)   泰山郡(12)
山阳郡(10) 济阴郡(11) 东平国(7)
任城国(3)  济北国(5)
西域都护府
它  乾
新疆新和县境内
同西汉
柳  中  新疆鄯善县境内
三 国
魏国(13)司隶校尉(6)
(河南)河南郡(13)河内郡(10)河东郡(10)弘农郡(7)平阳郡(12)
荥阳郡(8)
荆州(8)
(襄阳)南阳郡(22)江夏郡(3)襄阳郡(7)南乡郡(8)魏兴郡(4)
新城郡(4)上庸郡(5)义阳郡(8)
豫州(11)
(安城) 颍川郡(8)梁国(6)沛国(5)陈郡(5)鲁郡(6)
汝南郡(13)谯郡(5)弋阳郡(5)阳安郡(5)襄城郡(7)
汝阴郡(18)
青州(7)
(临淄)齐郡(10)济南国(7)乐安郡(9)东莱郡(6)城阳郡(12)
北海国(4)长广郡(6)
兖州(8)
(鄄)陈留郡(14)东郡(8)济阴郡(9)山阳郡(7)任城国(3)
东平国(7)济北国(5)泰山郡(11)
扬州(3)
(合肥)淮南郡(10)庐江郡(9)安丰郡(5)
徐州(6)
(彭城)下邳郡(15)彭城国(6)东海国(11)琅邪郡(8)广陵郡(9)
东莞郡(7)
凉州(10)
(姑臧)金城郡(5)武威郡(7)张掖郡(3)酒泉郡(9)敦煌郡(11)
西平郡(4)西郡(2)西海郡(1)安定郡(5)北地郡(2)
秦州(4)
(上)陇西郡(7)汉阳郡(7)南安郡(3)广魏郡(3)
冀州(16)
(邺)赵国(9)钜鹿郡(2)安平国(10)渤海郡(10)河间郡(10)
清河郡(7)中山国(9)常山郡(9)魏郡(10)平原郡(8)
乐陵国(5)阳平郡(8)广平郡(15)朝歌郡(6)博陵郡(4)
章武郡(4)
幽州(11)
(蓟) 范阳郡(8)燕国(10)北平郡(4)上谷郡(6)代郡(3)
辽西郡(3)辽东郡(8)玄菟郡(3)乐浪郡(6)昌黎郡(2)
带方郡(7)
并州(6)
(晋阳)太原郡(14)上党郡(12)西河郡(4)雁门郡(4)乐平郡(4)
新兴郡(6)
雍州(5)
(长安)京兆尹(11)冯翊郡(8)扶风郡(7)新平郡(2)兴汉郡(5)
吴国(5)扬州(15)
(建业)丹阳郡(16)吴郡(10)会稽郡(10)豫章郡(16)庐江郡(2)
庐陵郡(10)鄱阳郡(9)新都郡(6)临川郡(10)临海郡(7)
建安郡(9)吴兴郡(9)东阳郡(9)毗陵典农校尉(3)庐陵南部校尉(6)
荆州(14)
(南郡) 南郡(9)武陵郡(11)零陵郡(10)桂阳郡(6)长沙郡(10)
宜都郡(3)临贺郡(6)衡阳郡(10)湘东郡(6)建平郡(6)
天门郡(3)昭陵郡(5)始安郡(7)始兴郡(7)
州(5)
(江夏)武昌郡(5)蕲春郡(2)安成郡(6)彭泽郡(4)
交州(8)
(龙编)日南郡(5)交阯郡(14)九真郡(6)合浦郡(5)武平郡(7)
九德郡(6)新兴郡(4)珠崖郡(2)
广州(7)
(番禺)南海郡(6)苍梧郡(11)郁林郡(9)高凉郡(3)高兴郡(5)
桂林郡(6)合浦北部尉(3)
蜀国(2)益州(12)
(成都)蜀郡(7)犍为郡(5)汶山郡(8)越隽郡(6)牂牁郡(7)
永昌郡(8)江阳郡(3)汉嘉郡(4)朱提郡(5)建宁郡(15)
云南郡(8)兴古郡(10)
梁州(10)
(汉中)汉中郡(8)广汉郡(9)巴郡(5)梓潼郡(5)涪陵郡(6)
巴东郡(4)巴西郡(5)宕渠郡(3)阴平郡(2)武都郡(5)
链接1 链接2
西晋
西晋初年,全国分为十九州,公元291年增设十二州,307年又增设湘州。
州  名
治    所
辖    境
备    注
古  名
今    地
郡 国


洛  阳
河南洛阳市
12
100

廪  丘
山东郓城西北
8
56

陈  县
河南淮阳
10
85

信  都
河北冀县
13
83

涿  县
河北涿县
7
34

襄  平
辽宁辽阳市
5
26
分幽州置

晋  阳
山西太原西南
6
45

长  安
陕西西安市西北
7
39

姑  臧
甘肃武威
8
46
领西域长史府

冀  县
甘肃甘谷县东
6
24
分雍州置

南  郑
陕西汉中
8
44
分益州置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
44

滇  池
云南昆明东南
4
45
分益州置

临  淄
山东淄博市东
6
37

彭  城
江苏徐州市
7
61

江  陵
湖北江陵
22
169

建  邺
江苏南京
18
173

龙  编
越南河内东
7
53
广
番  禺
广东广州市
10
68
北方十六国简表
国  名
民  族
都    城
古  名
今    地
前  赵
匈  奴
长  安
陕西西安西北
后  赵

邺  县
河南安阳市北
前  燕
鲜  卑
邺  县
河南安阳市北
前  秦

长  安
陕西西安市西北
西  秦
鲜  卑
苑  川
甘肃榆中北

匈  奴
统  万
陕西横山西
前  凉

姑  臧
甘肃武威
后  燕
鲜  卑
中  山
河北定州
后  秦

长  安
陕西西安市西北
后  凉

姑  臧
甘肃武威
南  凉
鲜  卑
乐  都
青海乐都
南  燕
鲜  卑
广  固
山东青州市北
西  凉

敦  煌
甘肃敦煌西
北  凉
匈  奴
张  掖
甘肃张掖
北  燕

龙  城
辽宁朝阳


成  都
四川成都
南北朝朝代
都    城
疆    域
古名
今    地

建康
江苏南京
长江和珠江流域各省,黄河以南

建康
江苏南京
长江和珠江流域各省,南郑、襄阳以南

建康
江苏南京
长江和珠江流域各省,北到淮北、汉中

建康
江苏南京
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北魏
平城
洛阳
山西大同
河南洛阳
北至大漠,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南至淮河
东魏
邺县
河南安阳市北
洛阳以东北方各省
西魏
长安
陕西西安市
洛阳以西北方各省
北齐
邺县
河南安阳市北
同东魏
北周
长安
陕西西安市
同西魏
宋淝水之战中,东晋皇朝虽得到了辉煌的胜利,但朝廷内政腐败,偏安江南,盗贼四起,各地民变频繁。东晋末期,大臣桓玄,刘裕相继起兵夺位。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为帝,是为宋武帝,这是南朝之始。此时,鲜卑族政权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开始了南北朝对峙。 南方四朝都以建康为都,但它们的统治都不稳固,拥兵将领都增加势力,以夺取皇位,建立新的王朝。标准年份:元嘉26年(449)州名 州府 今属徐州 彭城 江苏徐州扬州 建康 江苏南京南豫州 姑熟 安徽富涂江州 寻阳 江西九江冀州 历城 山东济南湘州 临湘 湖南长沙梁州 南郑 陜西汉中益州 成都 四川成都广州 番禺 广东广州南徐州 京口 江苏镇江南兖州 广陵 江苏扬州青州 东阳 山东青州荆州 江陵 湖北荆州秦州 南郑(寄治) 陜西汉中宁州 建宁 云南曲靖交州 龙编 越南北宁
齐公元479年,宋禁军首领萧道成发动政变,灭宋建齐,是为齐武帝。这是南朝的第二个朝代,国都建康。标准年份:建武4年(497)州名 州府 今属扬州 建康 江苏南京南徐州 京口 江苏镇江豫州 寿春 安徽寿县南豫州 姑熟 安徽富涂南兖州 广陵 江苏扬州北兖州 淮阳 安徽淮阳北徐州 钟离 安徽蚌埠青州 郁洲 江苏连云港冀州 郁洲 江苏连云港江州 寻阳 江西九江广州 番禺 广东广州交州 龙编 越南北宁越州 临漳 广西合浦荆州 江陵 湖北荆州郢州 夏口 湖北武汉司州 义阳 河南信阳雍州 襄阳 湖北襄阳湘州 临湘 湖南长沙梁州 南郑 陜西汉中秦州 南郑 陜西汉中益州 成都 四川成都宁州 建宁 云南曲靖东扬州<<宋书>>:壬辰,以王畿诸郡为扬州,以扬州为东扬州。东扬州孝建元年置,大明三年废,大明八年复置,永光元年又废南齐未再复置。
北魏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鲜卑拓跋氏于公元386年恢复代国,同年改国号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称帝,439年统一北方,定都平城(山西大同)。 公元450年北魏大举南伐,进入全盛时期。孝文帝时北魏政府推动鲜卑人与汉人融合,迁都洛阳,改王族姓氏为元。但后来北魏政府歧视北方军镇居民,引起了六镇之乱。军队将领趁机扩充权势。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被迫迁都长安,依靠宇文氏建立西魏。另一位将领高欢在洛阳拥立孝静帝,并迁都邺,是为东魏。北魏分裂。下表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作为标准,共41州11军镇。标准年份:北魏太和21年(497AD)州名 州府 今属司州 洛阳 河南洛阳豫州 汝南 河南汝南荆州 山北 河南邓州洛州 上洛 陜西商州东荆州 沘阳 河南信阳淮河北岸东豫州 南新息 河南息县南兖州 涡阳 江苏下邳兖州 瑕丘 山东兖州青州 广固 山东青州齐州 历城 山东济南徐州 彭城 江苏徐州南徐州 宿预 江苏睢宁南青州 东安 山东沂水光州 东莱掖 山东莱州济州 碻磝城 山东聊城相州 邺县 河北磁县冀州 信都 河北冀州幽州 蓟县 北京西南平州 肥如 河北卢龙营州 和龙 辽宁朝阳定州 中山 河北定州瀛州 河间 河北河间燕州 广宁 河北涿鹿安州 燕乐 河北隆化并州 晋阳 山西太原肆州 九原 山西忻州恒州 平城 山西大同朔州 盛乐 内蒙古和林格尔汾州 蒲子 山西隰县雍州 长安 陕西西安秦州 上邽 甘肃天水豳州 定安 甘肃宁县夏州 统万 内蒙古乌审旗东秦州 湃城 陕西陇县华州 华阴 陕西大荔泾州 安定 甘肃镇原岐州 雍州 陕西凤翔梁州 仇池 甘肃西和西安州 大兴 陕西定边河州 枹罕 甘肃临夏凉州 姑臧 甘肃武威军镇 今属御夷镇 河北赤城怀荒镇 河北张北柔玄镇 内蒙古兴和抚冥镇 内蒙古四王子旗武川镇 内蒙古武川怀朔镇 内蒙古固原沃野镇 内蒙古五原乌加河北岸溥骨律镇 宁夏灵武高平镇 宁夏固原鄯善镇 青海乐都敦煌镇 甘肃敦煌
唐朝  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天下为15道,即将山南道、江南道各分为东、西道,又增设了京畿道、都畿道和黔中道。
道  名
治    所
所    辖    州    府
古  名
今    地
关内道
凤翔府
陕西凤翔
京师(长安)、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
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
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
河南道
洛  阳
汴  州
河南洛阳
河南开封
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
陈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齐州、青州、棣州、莱州、登州
河东道
河中府
山西永济西
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东南
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
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
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1]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阳
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
忠州
淮南道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 黄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
苏  州
江苏苏州市
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
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陇右道
鄯  州
青海乐都
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 、廓州、叠州
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2]
北庭都护府[3]
剑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岭南道
广  州
广东广州市
广州、韶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龚州、浔州、郁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
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
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
[1]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室韦部(住在黑龙江上、中游和额尔古纳河两岸)遣使来唐。以后,唐朝政府就在这个地区设置行政机构,任命室韦部首领为都督等官。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唐朝政府在粟末靺鞨地区(松花江上游)设置忽汗州(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南的东京城),任命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州都督,并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此后,粟末靺鞨即专称渤海。辖地包括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流域,东边直至大海。
开元十年(722年),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住在黑江龙中下游地区)首领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勃利州治所在乌苏里江口东岸的伯力(今苏联境内哈巴罗夫斯克)。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朝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军。次年,又以其最大部落为黑水都督府,其余各部为隶属于都督府的州。都督府辖地包括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北抵小海(今鄂霍次克海),东临大海。
[2] 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唐朝政府设置安西部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南路和帕米尔以西地区。
[3]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政府设置北庭都护府,辖地包括天山北路和巴尔喀什湖以西至雷翥海(今中亚咸海)的广大地区。
唐玄宗天宝年间,在边境设十节度使
节度使
驻    地
古  名
今    地
安  西
龟兹镇
新疆库车附近
北  庭
庭  州
新疆吉木萨尔附近
河  西
凉  州
甘肃武威
朔  方
灵  州
宁夏宁武南
河  东
太原府
山西太原市西南
范  阳
幽  州
北京市
平  卢
营  州
辽宁锦州市西
陇  右
鄯  州
青海乐部
剑  南
成都府
四川成都市
岭  南
广  州
广东广州市
相关:
(1) 试论唐西州都督府与西州政府的关系
五代十国简表
朝  代
(或国名)
都    城
年    代
古  名
今    地
后  梁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07——923
后  唐
洛  阳
河南洛阳市
923——936
后  晋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36——946
后  汉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47——950
后  周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50——960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苏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后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长  乐
福建福州市
893——945

长  沙
湖南长沙市
896——951
南  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市
905——971
荆  南
荆  州
湖北荆州市
907——963
吴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汉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辽朝的行政区划体系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6府,156州、军、城,309县(根据《辽史·地理志》。
辽分5个道,每个道有一个政治中心,称为京,并以京的名称来命名道。
上京道 治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东南波罗城),辖以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 治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辖原奚族本土。
东京道 治东京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辖原东丹国地区。
南京道 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辖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长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 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辖今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
1007年辽圣宗建中京大定府,自临潢迁都于此。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
道下设府、州、军、城4种政区,为同一级别。
府 (1)京府:临潢府、大定府、辽阳府、析津府、大同府。(2)率宾府、定理府、铁利府、安定府、长岭府、镇海府、兴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辽宁朝阳),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州 分等,从高依次为: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
县 辽朝还设有与县同级的州、军、城
辽政区简表如下:
道  名
直  辖  行  政  区

州[1]
上京道
临    潢
祖、怀、庆、泰、长春、乌、永、仪坤、龙化、隆圣、
饶、徽、成、懿、渭、壕、原、福、横、凤、遂、
丰、顺等州
东京道
辽阳、黄龙等
开、定、保、辰、卢、铁、兴、汤、崇、海等州
中京道
大定、兴中
成、宜、锦、川、建、来等州
南京道
析    津
顺、檀、涿、易、蓟等州
西京道
大    同
丰、云内、宁边、奉圣、蔚、应、朔、东胜、金肃等州
[1]多数州同时设军

路  名
管    辖    区    域


上  京
会宁
肇、隆、信、韩
东  京
辽阳
澄、沈、贵德、盖、复、来远    .
北  京
大定、广宁、兴中、
临潢
利、义、锦、瑞、懿、建、全、庆、兴、泰
西  京
大同、德兴
丰、弘、净、桓、抚、昌、宣德、朔、武、应、蔚、云内、
宁边、东胜
中  都
大兴
通、蓟、易、涿、顺、平、滦、雄、霸、保、安、遂、安肃
南  京
开封、归德、河南
单、寿、陕、邓、唐、裕、嵩、汝、许钧、亳、陈、蔡、
息、郑、颍、宿等州
河北东
河间
蠡、莫、献、冀、清、沧、景、深
河北西
真定、彰德、中山
威、沃、邢、沼、磁、祁、浚、卫、滑    。
山东东
益都、济南
滨、沂、密、海、莒、棣、淄、莱、登、宁海、潍
山东西
东平
济、徐、邳、滕、博,兖、泰安、曹等州
大名府
大名
恩、开
河东北
太原
晋、忻、平定、汾、石、葭、代、阝奥、宁化、岚、岢岚、
保德、管
河东南
平阳、河中
隰、吉、绛、解、泽、潞、辽、沁、怀、孟
京兆府
京兆
商、虢、乾、同、耀、华
凤  翔
凤翔、平凉
德顺、镇戎、秦、陇
鹿阝延
延安
丹、保安、绥德、鹿阝、坊
庆  原
庆阳
环、宁、邯、原、泾
临  洮
临洮
积石、洮、兰、巩、会、河
咸  平
咸平

民国
民国初年,废除府州厅一级,实行三级制。在废除府、州、厅后,“道”仍继续保留,作为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单位,以补因省地区过大,辖县较多,统治不易的困难。
每道辖县的数目,各因其人口的疏密及政务的繁简而定,有的多至三十余县,少的十余县不等。
1914年,全国共设有九十二道,后续有增置。省的长官称督军,道称道尹,县称县知事。地方行政区划成为省、道、县三级制。
省名数量道      名
直隶4  津海(天津)、保定(清苑)、大名(大名)、口北(宣化)
奉天3  辽沈(沈阳)、东边(安东)、洮昌(辽源)
吉林4  吉长(吉林)、滨江(滨江)、延吉(延吉)、依兰(依兰)
黑龙江4  龙江(龙江)、黑河(瑗珲)、绥兰(绥化)、海满(呼伦)
山东4  济南(历城)、济宁(济宁)、东临(聊城)、胶东(烟台)
河南4  开封(开封)、河北(汲)、河洛(洛阳)、汝阳(汝宁)
山西3  冀宁(阳曲)、雁门(大同)、河东(运城)
江苏5  金陵(江宁)、沪海(上海)、苏常(吴)、淮扬(淮阴)、徐海(铜山)
安徽3  安庆(怀宁)、芜湖(芜湖)、淮泗(凤阳)
江西4  豫章(南昌)、庐陵(吉安)、赣南(赣)、浔阳(九江)
福建4  闽海(闽侯)、厦门(思明)、汀漳(龙岩)、建安(南平)
浙江4  钱塘(杭)、会稽(鄞)、金华(衢)、瓯海(永嘉)
湖北4  江汉(武昌)、襄阳(襄阳)、荆宜(宜昌)、施鹤(恩施)
湖南3  湘江(长沙)、衡阳(衡阳)、辰沅(芷江)
陕西3  关中(长安)、汉中(南郑)、榆林(榆林)
甘肃7  兰山(皋兰)、渭川(天水)、泾原(平凉)、宁夏(宁夏)、
西宁(西宁)、甘凉(武威)、安肃(酒泉)
新疆8  迪化(迪化)、伊犁(伊宁)、塔城(塔城)、阿山(承化寺)、
阿克苏(阿克苏)、喀什噶尔(疏勒)、焉耆(焉耆)、和阗(和阗)
四川5  西川(成都)、东川(巴)、建昌(雅安)、永宁(泸)、嘉陵(阆中)
广东6  粤海(番禺)、岭南(曲江)、潮循(汕头)、高雷(茂名)、琼崖(琼山)、钦廉(钦)
广西6  南宁(邕宁)、苍梧(苍梧)、桂林(桂林)、柳江(马平)、田南(百色)、镇南(龙州)
云南4  滇中(昆明)、蒙自(蒙自)、普洱(思茅)、腾越(腾冲)
贵州3  黔中(贵筑)、镇远(镇远)、贵西(毕节)
川边2  边东(康定)、边西(昌都)
热河1  热河(承德)
察哈尔1  兴和(张北)
绥远1  绥远(归绥)
参考资料:
民初一百道
直辖市的变动情况
1914年1月改定各重名县名清单
行政區域沿革
1947年6月5日國民政府第二次重劃東北九省行政區劃
《中國分省新圖》第五版(1948.7)行政區劃變動
中华民国时期的区、乡(镇)制
中华民国时期的市制
中华民国时期的县与设治局
中华民国时期的省县之间的行政组织
中华民国时期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中华民国时期的省制     >>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