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医院:张放:给易中天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16:32:06

 

 

——谈谈对易中天老师新博文的粗浅看法 

       首先说明一下,易中天是我喜爱的出现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里的老师之一。今次,易中天老师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文章,就“质疑韩寒”事件,阐述了其观点。易中天老师是全国性的公众人物,因此,他的观点,自然会影响到很多人,其文章也自然会吸引众多眼球关注。我就是其中关注者之一。现在想就易中天老师的文章,说一下我自己的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易中天老师屈尊拨冗指出为盼。 

        易中天老师的文章一如其人,开门见山,首先亮出十分客观的观点:此次事件已经上升为“文化事件”,并希望此次事件如能就三方面问题说清,会“对社会和公众有些意义”。紧接着,易中天老师阐述了这一主要观点的三大支撑点,即以能否说清三个以下问题:“一,方舟子能不能质疑韩寒?二,韩寒该不该起诉方舟子?三,我们要有怎样的言论自由?”为要件。 

        老张不才,对易中天老师的第三个问题能否说清,有在下自己的另种理解(附见此文最后自然段)。现仅就易中天老师前两问题,或者更准确地说,能否说清“方舟子能不能质疑韩寒”的这一关键性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易中天老师在第二小自然段里,开宗明义,直陈自己就质疑的“三不问”观点,即“不问动机,不问资格,不问对象”。随后,给关注此事件的人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美好画面 —— 全社会全体成员的质疑权限路线图: 

         1)普通人 —— 质疑权限最大;可以质疑所有人。

         2)公职人员 —— 质疑权限最小;基本上不能质疑什么人。因为有公器私用之嫌(我的理解)

         3)公众人物 —— 质疑权限处于上述两者中间。可小可大。 

         显然,易中天老师是想说明,方舟子与易中天老师一样,都属第三种人物:公众人物,质疑权限居前两者中间。但遗憾的是,易中天老师并没有继续拓展深度,探讨此次方舟子作为公众人物质疑韩寒的“有些意义”的内涵与外延到底是什么,甚至连简单地回顾或者触及一下此次质疑的全过程都没有做,更没回顾一下方舟子质疑韩寒的基本要点在哪里。也即是说,在没有指明方舟子作为公众人物此次质疑的范围时,话锋突然一转,直接剑指方舟子,易中天老师这样写道:公众人物(参照上述质疑权限线路图中第三种人)由于“话语权和影响力都大。一旦质疑失误,对被质疑者的伤害也大。”并仙人指路般地敬告双方说(实际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是敬告方舟子),“这个时候,赔礼道歉都未必管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公众记住的,往往是第一印象。如果被误疑的还是公众人物,他可能一辈子都‘跳进黄河洗不清’。”实际上,“一旦质疑失误……”这句话,才是全篇牵一发动全身的要害所在。 

         因此,就有必要与易中天老师深入探讨一下“一旦质疑失误……”的问题了。 

         您这“一旦”给人的强烈感觉是,这事挺玄,万一(理解得不一定太准确哈)方舟子你是心血来潮,质疑错了怎么办,怎么收场?其实,易中天老师的担心(或者叫质问),有其道理可言。大概越来越沉默的众多大V们也都与易中天一样,怀着心中不能解开的大疙瘩。很多人只知道方舟子理性思辨厉害,所以选择沉默。倘若是小小麦田一直坚持到此时的话,恐怕早就被各类大V们给砸弯了腰不可。但这些大V们却不一定好好阅读过方舟子的每篇读起来有些味同嚼蜡的分析文章。这一点从人大张鸣教授的反应可以明显看出。甚至很多大V们并不知道方舟子此次质疑的支点到底在哪里。 

        正由于方舟子坚持质疑,此事一直延续到过完年,还依然明里暗里吸引着众多“文化”人和“非文化”人的眼球。而且看上去,好像大戏、重头戏,还一直没有开场。人们虽然有些审美疲劳,但一个又一个人物犹包琵琶地姗姗来迟,或以fade in方式渐渐入场,顷刻间人们睡意全无,于是,揉揉惺忪睡眼,又打出马扎,准备看大戏了。 

         这次,是易中天老师出来说话了。但他写的这篇文章,在宣传自己关于质疑“三不问”的观点上有作用之外,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算一篇明算客观、实际暗帮韩的东西。表面读起来咸不咸淡不淡,实则是在不折不扣地拉偏架。不明整个过程发展的人读后,会倾向于认为,方舟子有严重“误疑”别人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易中天老师偷梁换柱地把最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的焦点与支点都给模糊掉了。 

        但我在这里不得不用一下文革时期最流行的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可能被受蒙蔽一时,但没有人能使他们受蒙蔽一辈子。 

         那么,方舟子们到底在质疑韩寒什么,并且,方舟子们依据什么在质疑韩寒?他们的支点在哪里?为什么方舟子们不去质疑易中天老师背后有没有代笔,甚至不去质疑王蒙、刘心武等作家,而偏偏“盯着”韩寒不放? 

         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方舟子为什么要以考据方式质疑署名“韩寒”作品,也就客观上帮助易中天这样的著名人物驱走内心的疑虑:韩寒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也真的很简单:就是方舟子们所读到的与常识不符。 

         对,是“常识”。而正是这一点,恰恰在惜字如金的易中天老师的文章里,没有被提到。这是令人遗憾的。 

         什么叫“常识”?几天前,我在新浪博客里挂出了《我们与“韩寒”们到底在争论什么?》的文章里,就我们所理解的“常识”进行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探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来读。 

        在这里,我想对“常识”提出这样一种更为人能理解的解释:人的正常能力所能做到的极限内的事情,都算常识。比如,我正在读易中天老师的这篇文章及读他的其他作品,那些东西都在在与易中天老师的学识学养密切相关,没有突兀感。他的知识量,足以支撑得起他所写出来的一切东西。此外,他的行文风格甚至遣词造句,都很“易中天化”,这就是我们对易中天的常识性认识。所以,他不可能受到方舟子们“盯着”,更不存在被“冤枉”。假如非说易中天背后有什么代笔的话,那也恐怕是易中天打字打得太累了,于是自己口述,请别人帮把字代打出来罢了。这是玩笑话。呵呵。 

         但署名“韩寒”的人及作品的情况,则出了问题,或者可以说,与我们所熟悉的“常识”相去甚远。方舟子们并非因为读了署名“韩寒”的作品,便心血来潮地质疑开去。正相反,是因为读了署名“韩寒”的十三年前的《杯中窥人》《书店》包括21万字的《三重门》,其知识含量太过巨大,与16岁七门功课都亮了红灯的高一辍学生的经历及学识学养,都完全不相符合,或者说,与人们的基本“常识”相合背离,才生疑窦的。那么,这种质疑的出发点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是可被理解的,而非“一旦”式的心血来潮。而这时,作为已经因为上述几个作品而逐渐成为公众人物的韩寒,则有必要也有义务,拨开围绕今天成为公众人物身份的原点上空中产生的疑云。

         但很不幸,当这个自称是《三重门》作者的“韩寒”被质疑时,就突然间变得面目狰狞起来。

         他从第一时间开始,就没有表现出易中天老师文章里所呼吁的“持有最大的善意”,而是气急败坏地谩骂起最初质疑他的人来。他这样写道(如果易中天老师没有读过此段的话,我在此给您引用一下):“如果你结婚生子了,按照逻辑,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证明你无法这样做,证明你精力不行,证明你无法满足你老婆,证明你老婆在过去的两年里必然偷人。你长期做IT工作,证明你一直坐在电脑前,证明你受到很多辐射,证明你精子活力比较差,综合了你老婆必然偷人和你精子活力必然差,证明你孩子必然不是你的。这就是你的逻辑吗。不,我不会这么说的,也不会这样质疑你的,虽然这有一定的可能性。”(见其博客博文) 

        此后,他还财大气粗语带威胁地警告麦田:“至于麦田先生,你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过了所谓的质疑,我相信不光没有人可以拿走2000万加2000万,恐怕你会破财。到时候你所被罚的钱我会购买各类数码产品,给我的读者发放福利。”(见其博客博文) 

        方舟子看到此情形后,于是简单讥讽几句。但让人感到困惑的是,才高声侃谈了民主的人,继续使用羞辱性质的语言写道:“方舟子先生,你为了查资料进行科普和打假,你电脑前一坐就可能到凌晨三四点,但我要是一口咬定你有个利益团队,并假装说好像听圈子里的朋友说过,又说好似曾经和你辞退过的枪手吃过一次饭,那你这辈子都说不清楚,请问孤独坐在电脑前的你,你为了你的事业45岁头发就秃了,我给你这么来几句,你他妈的会不会胸闷。但我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是最下流的招数,利用作家职业无法自证的特殊性,披着质疑的外衣,干着诽谤的勾当。作为半个同行,你推己及人,我他妈的无数次一个一个字敲到凌晨,敲了十三年,我他妈就不胸闷吗。”(见其博客博文) 

        于是,方舟子介入了。于是,我和彭晓芸介入了。我们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知识含量巨大的《三重门》等署名韩寒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阅读。但这时,他似乎已经不能自持,采用了很多不被人齿的方式,或强加方式或谩骂方式,客观地指挥着千军万马,跑到我们几个人的微博上来,肆意宣泄着莫名其妙的愤怒情绪。 

         但经验老道的方舟子不为所动,继续用出奇的冷静,继续用文本分析方式,对13年前署名“韩寒”的作品,进行他所谓的考据工作。而且,看上去,他乐此不疲,并且已经初见成绩。我们被感动了,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鼓舞。于是,我们重又加入到质疑的行列里来了。 

        也正是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路金波老师突然在其围脖里说了些很不堪的话后,宣布戒网七天。也正是从这时起,我们大家所认识的韩寒开始出现在所有他愿意出现的地方,并在镜头前开始展示自己的才华。 

        但很可惜,他的几次表现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表现得糟糕透顶。人们看到,这个到目前为此还被人认作《三重门》的作者的韩寒,却连最基本的中国现代史常识也没有。令人哀叹的是,他居然连姚文元到底是谁都弄不清楚。至于后来连续发了两篇博文里,连大使馆与领事馆都区别不了。连改革开放这么重大的伴随他出生到今天的政治性指标性事件的时间,也给弄错了。还有,最不可原谅的是,连中国共产党1949年建立起来的政府,到今天到底有多少年了,他居然也没搞清。 

        而这才是事情的高潮迭起的地方。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才出镜几次的韩寒,到底是不是13年前的那个写出《三重门》的“韩寒”?那个“韩寒”展示出来的,是知晓(尽管知晓深浅程度不一)中国国学、中国古典名著、中国古诗、中国现代朦胧诗、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也包括西方哲学、西方美学、西方文学等庞大知识结构的“韩寒”,而眼前这个也叫韩寒的人,却仅仅在几次出镜前,就屡次犯了在文化人看来是不能被原谅的常识性错误。 

        于是有心的网友就开始了新的探索路程。有人把13年间眼前这个叫“韩寒”的孩子向媒体阐述关于文学关于中国名著等出镜的全部视频,给收集成14分钟的视频,放到了网上。几千次的点击过后,至少有90%以上的人,对这个韩寒的表现感到了某种愤怒与不解。他们不得其解地问道:这个名叫“韩寒”的孩子,这个承认自己根本就没读过《红楼梦》和儒学等东西的孩子,这个把文学名著大胆地进行了重新定义的孩子,这个对苏轼到底是以写诗还是写词而闻名于世也不知所然的孩子,到底与署名“韩寒”的《三重门》作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也许易中天老师还不太明白我的意思,那您就自己有空时点击这里,熟读三国的您自己下个客观的判断吧。这个连姚文元到底是谁都弄不清楚的,连大使馆与领事馆都区别不了的,连改革开放这么重大的伴随他出生到今天的政治性指标性事件的时间也给弄错的,连中国共产党1949年建立起来的政府到今天到底有多少年居然也没搞清的韩寒,与《三重门》作者的韩寒到底是一个人,还是怎么回事。韩寒谈文学视频全集成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OhWt-e4oS4/?resourceId=0_06_02_99 

        当然,如果您对此事的确产生了兴趣,不妨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他。那么,您点击一下这里,听听当年他的语文老师在与他面对面地接受和晶采访的话吧。《韩寒的语文的真实成绩等》(此链接只是一个转帖。如果找原文可以找到) 

        当然,易中天老师的文章里,还语气平和但很语重心长地告诫方舟子们,要拿出“过硬的证据”。我不知道易中天老师指的这过硬的证据到底是什么。是直接穿越到13年前,把那个代笔的黑手给当场摁住,抓个现行吗?其实,最过硬的证据,不过就是刚才说过的那两个字:常识。 

        只是这一常识,在13年后的韩寒面前,又一次次地击破。遗憾的是,他不是用充满着巨大知识含量的《三重门》作品把它击破的,而是使用了一次次非常识性的露怯。 

        令人感叹的是,十三年也不是很短的时间了,这期间,他都干了些什么?在那14分钟的视频里,我们看到韩寒一次次地冲撞常识底线,也令很多本来还很同情他的中间派读者产生阵阵的唏嘘声。 

        至于您文章中第二点所说的韩寒到底要不要起诉方舟子的问题,我以为借用您文章里的一句话比较好:“宽容不是纵容”。其实,这句话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我们可以宽容那些粉丝们的漫天飞雪般的谩骂,而不应该纵容一个13年前学习上可能有障碍,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很排斥甚至很无知的孩子,此时再继续承担如此大的社会责任:青年领袖,80后代言人等等。当然,我们还要如您所说,善待宠物,善待公园里的草木。也应该以最大的善意,来善待天天趴在你窗户前,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句话的精神病患者们。他们是可悲的,本来也可能是善良的。但总之,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善待一个可能与其声誉不相匹配的孩子:让他还原为本我,而不再在一个社会赋予他的躯壳里活着。因为那他会更累。毕竟,这些天的出镜和几篇博文,让我们见识了一个可能并不能胜任其声誉的韩寒。 

         至于易中天老师最后阐述的第三点,我看了之后,有不知所云之感,我是说,读后总能闻到一种书本的味道,这种味道离中国的实际情形有相当大的距离。读后算是易中天老师对我等读者的一种知识启蒙好了。既然,易中天老师对第三点也并不是太有把握地说清楚,我也就不在此多罗嗦我的类似废话的观点了。另:此外,方舟子的心路历程应该是此次推倒人造偶像过程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当易中天老师真有空时,可以参考他的微博看一下1989年到1990年时20多岁的方舟子的文章。很精彩,也很“鲁迅味道”,最主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个特殊年份里的特殊心态。很有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