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吧唧 眼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新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3:24:48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440 更新时间:2011/3/2 20:57:48    热     ★★★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1]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很有必要。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问题的主要观点有: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2]抽象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我实现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3]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4]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5]而笔者认为,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更为贴切。
严格地讲,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研究这种实践活动的科学。但是,二者的逻辑起点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两个不同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因此,二者的逻辑起点应是一致的。所以,在后面的分析中,笔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对二者不作区别分析。
一、何谓逻辑起点
考察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逻辑起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辨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6]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吸收其合理因素,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最后得出商品是《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列宁在谈到《资本论》的这一分析方法时,认为“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象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一切辩证法要素的胚芽”[7]。也就是说,列宁认为逻辑起点是包含复杂整体的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或细胞形态。在目前的教科书里关于什么是逻辑起点问题认为“科学的逻辑起点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第一,要看该范畴是不是该学科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第二,要看该范畴是不是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第三,要看该范畴是不是该学科研究领域一切矛盾的‘胚芽’,是不是该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第四,该范畴作为逻辑起点是不是同时也是历史起点”[8]。这些论断和概括都是有道理的。但笔者认为,冯契在《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一书中“弄清一个领域里原始的基本的关系”更能说明什么是逻辑起点。所以,笔者认为,“原始的基本的关系”作为学科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依据更为准确。
二、对几种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论的简评
综合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研究,可以把它的主要观点归结为三类:
第一,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混淆了逻辑起点与研究出发点的区别。出发点有一种多元化的色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可以说现实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研究现实的人,或者更进一步说,就是研究现实的人的现实需要,以此作为切入点。但是研究出发点并不等同于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建构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它是唯一的,其客观规定性,即“原始的基本的关系”决定了它不同于出发点。如果这样归结,那么一切人文科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学等学科的逻辑起点也都可以说是人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与这些学科的区别又在哪里呢?逻辑起点既然是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是该学科领域一切矛盾的胚芽,那么它肯定要有自己的逻辑起点。所以,将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第二,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或者说看到了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必然性。但是将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有失偏颇了。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基本关系,而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或价值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是贯彻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价值;二是培养具有公民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人,即其人文价值。如果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重要的人文价值,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模式都很难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突破。阶段性和人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不同侧面,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求。实际上,只有关心人的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单一重视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那么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
第三,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思想和行为是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研究如何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并进一步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不容否认,思想和行为这对范畴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还不足以作为建立整个学科体系的基石。这种观点还是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原始的基本的关系”是什么。思想和行为固有的内在矛盾,不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切矛盾的胚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含很多矛盾,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等等。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9]。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正是这个特殊矛盾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正是这点规定了其不同于教育学、心理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门兼具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学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
逻辑起点还更应是一门学科本身独有的或加以特殊规定的范畴。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什么?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原始的基本的关系”是什么?笔者认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原始的基本的关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为此,我们从确定学科逻辑起点的几点具体要求来逐一解析。
第一,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逻辑起点必须是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在任何理论体系中,大量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最终都要简化为基本问题,因而只有回答基本问题的关键概念才真正符合这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基本任务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0]归根结底的说,实际上就是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将社会需要内化为个人需要,或者至少使个人需要符合社会需要。虽然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在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中,其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但是,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体系都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所以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应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第二,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特有矛盾的研究。笼统的讲,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人类学都以人为研究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只研究人的一个特殊领域就是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等方面,这在人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承担的。而要解决这个特殊矛盾就要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这两个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要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要求,就要研究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因为马克思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而阶级性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那么这就决定了逻辑起点的范畴只能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另一方面,这对范畴又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只有深入研究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性,在二者之间形成契合,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也才能更根本的把握两个规律。
第三,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1]归根结底,也可以说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矛盾,例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环体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等等。其中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矛盾是贯彻始终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处于统帅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谋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过程。
第四,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起点。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地再现历史,这是构建学科理论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要遵循的一个根本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中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列宁认为“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12]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13]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或信仰教育。托克维尔曾对信仰认同的重要性有明确阐述:“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14]信仰认同的形成和传播,将会转化为社会中的个体成员自己的政治信念,形成支持党和政府的积极健康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文化信念,这对实现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也无论哪个统治阶级都离不开其思想统治。统治阶级必然会以本阶级的政治价值观为中心,设法对整个社会进行文化意识整合和行为定向,通过各种方式将他们的思想观念提升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培养公民意识,形成政治认同,以达到维护统治、降低治理成本的目的。所以,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作为社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维系,它以其独有的特点而成为最富有成效的社会控制方式,能满足社会认同、社会动员以及社会精神构建等方面的社会需要;作为个人需要,它能满足个人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个人发展的精神和信仰等方面的需要。因而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谋求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一致或重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品德规范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这对范畴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最初出现的需要解决的矛盾,也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原始的基本的关系”。由此得出,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