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坊主年轻时候: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十大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6:40:59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383 更新时间:2011/3/10 13:27:39    热     ★★★
自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伴随着学科结构调整以及宏观教育政策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走过了一条曲折前进的道路。回视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进程,可以看到,下述各种复杂而重要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只有正确把握和处理这些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才能保持确当的功能定位、积极的发展方向,也才能得到持续发展,达到较高的学科水平。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它与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直接关涉各学科的边界与功能定位问题。
所谓学科边界,即依据何种标准划分其边界,具体的边界划分方案如何。这既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空间,也取决于其他学科为之预留的空间。从目前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基本处于未定向状态,其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当传导的各个相关领域的理论、政策和观念,也即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深化、拓展为主,因其本科专业的特殊定位,似无法划出更专业、更窄的学科边界;但就硕士、博士的二级学科来说,边界却是必须划清而且亟待重厘的。
在学科边界问题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即被列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范围,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范围中则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由此可见,两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而在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中,不少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二级学科多设有相关理论教育的方向,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中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方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设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①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设立“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研究”方向,等等。这样,既不利于其他各学科对其自身理论研究的深化,也会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空间。只有恰当处理学科边界问题,才能保证各学科充分、有效地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价值实现。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范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不应拘泥于高校抑或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思想政治工作。但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成果看,论域主要集中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成果的运用情况也大体如此。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服务性理解有关。一般地说,所有学科都应当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服务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服务?服务于社会的哪个领域服务?精神文化领域中哪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能做到的?服务于经济建设,还是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社会职能定位是“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因此,很多人会误解为该学科只是为了培养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甚至在就业方面,也被窄化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然而,在广阔的社会领域,机关、社区、企业、军队、农村都需要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都需要人们对这些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研究,遗憾的是,目前这些都未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关注的重要方面。
在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同行交流时,可以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在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与地方宣传部门、社区思想工作部门之间,在高校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之间,无论是论域、论题还是话语体系、话语的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更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后者更强调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前者主要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系统知识、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能力为己任,不少学校已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培养作为努力的方向,后者虽曾定位于培养共青团工作、企业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但在形势发生变化后尚未确立恰当的新定位,且因就业压力之故,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其他相关方向之间游移难定;在教育内容上,前者基本沿袭原政教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考虑更广泛的社会需求。这些都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过于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必须及时、有效地纠正这一现象。
三、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现实制度与实践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无疑是必要的,而且,这也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领域的德育学两个学科之间差异性的显著表征。然而,出于教育内容、过程的可接受性等方面的考虑,加之国外德育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影响日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者日益关注德育的“泛政治化”问题,并开始试图抛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这一特殊属性,淡化政治教育,这种倾向也影响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德性培养、思想引导和政治教化作为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活动,是近代分科教育发展的结果。对于一个社会来说,这三个方面也的确同等重要。而在笔者看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增进研究者、实践者的政治品质培育能力和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培育能力,的确都是重要的。但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尤其关注如何通过研究和实践,培育人们良好的政治心理,确立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训练积极的政治参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此相适应,关于政治心理、政治过程的研究也必须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视野。
四、教育内容的深度把握与教育理论、实践能力的优化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重在通过研究、教学,把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因此,研究、传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促进研究者、实践者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是该学科的重要任务。目前,无论是在学科评估还是学科理论研究取向上,都存在重视对教育内容研究而忽视教育规律研究的倾向,研究者往往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形态以及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的具体问题,而不去对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有效的组织管理等问题给予足够的关心,大有以教育内容的深入研究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的趋势。在本科阶段,同样存在重教育内容的教学、轻教育过程规律的教学的现象,甚至对教育部曾经通过系列教材的编写所提供的指导性课程结构也缺乏认同和实践。②
强化教育内容研究、传授、忽视教育本身研究的趋势,在学科资源的援用上也能够明显地看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当然应该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基础性地位,但它毕竟更需要研究和传授关于如何开展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因此,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分支学科,包括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舆论宣传学、管理学,等等,都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资源。然而,这些学科并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这也直接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当然,在学科资源问题上,还必须注意处理好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关系。从相关学科的范围看,可以而且应当尽可能广泛,包括文化学、美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咨询学、职业社会学等也都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支援,但其中心只有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政治教育。所有的学科资源的利用,都应当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改进,都应当是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益。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下,高等学校不仅要承担着培养人才(育人)、发展科学(学术)的重要功能,还应当通过社会服务体现和实现其自身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亦当如此。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教学、研究之外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就是提供社会服务,然而,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不能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③而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影响来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过程。从目前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仍然在高校,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首先体现在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上,学校内的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本学科之社会服务功能的具体实现途径。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却不应局限于学校内部。如前所述,社会各领域都需要专门人才去实施该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家对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给予指导。比如,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虽然已经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的专门训练,但并无足够的理论和技能去解决社区居民的思想问题,化解其心底的困惑和人际纠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却可以为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完全可以既渗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内部,也可以为社区的社会工作者提供该方面的咨询指导。同样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可以为其他相关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人力资源,包括企业文化建设、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党政部门的宣传工作、社会特殊人群或特殊事件中的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等领域。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发掘本学科的潜力,发挥本学科的作用,发展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评估中,也应当将其是否提供校外的社会服务、实际的服务水平如何等指标列入考评范围。
六、体系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体系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原则与策略之间的关系的集中反映。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研究者们更习惯于构建各种体系,包括概念或范畴体系、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原则与方法体系、制度体系、工作网络体系、指标体系,等等,而这些体系的构建往往是基于理论原则推导出来,而不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而提出,因此,理论探讨几乎成了概念的演绎,对于实践缺乏足够的问题意识和应对能力,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或者因其过于笼统而无法直接应用于实践,或者因其主观性突出而在实践中会呈现出各种缺陷、局限以至错误。由此,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既富饶又贫困”的特殊景象。
在处理体系与问题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和有效性的研究现状足以反映出当前的学科缺陷。④很多研究者不是从微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问题(包括局限、困难、不足等)出发去进行思考和批评,而是在对实效不佳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后,越过问题的微观方面,在未发现问题的真正症结的情况下,直接进行体系化、公式化的对策思考,动辄学校-家庭-社会、体制-机制,对策不具有针对性,策略不具有情境性、灵活性,而且基本不能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进行分领域的、细致入微的问题梳理、难题清理,才能构建起真正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七、建构与反思之间的关系
自人类有思想并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他人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初形态便产生了,尽管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不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特质,但这种活动的过程特质却与如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意味着,当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时,它也就成了研究者反思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上应该成为一门反思性学科。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更多地是在教育学或相似的体系框架下的理论建构,虽然很多研究者也十分重视问题意识和实践中的问题,但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制度或活动没有真正深入内部发现存在的局限、缺陷和问题,没有进行有效的反思。于是,理论建构往往以概念、理论的演绎代替活生生的教育现实,虽然建构了一个个体系甚至分支学科,却无法真正达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若欲增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引领力,提升其现实价值,必须从对传统和经验的深层反思入手,在火热的社会生活、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才能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认识、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八、理论元典与实践元典之间的关系
所谓“元典”,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冯天瑜首先使用的。1992年,冯天瑜在《东南文化》第2期发表《论“文化元典”》一文,用“文化元典”这一概念“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并特别阐明“元典”有始典、首典、基本之典、原典、长(长幼之“长”)典、正典、大典、善典、美典、上典、宝典等意蕴,与汉字系统中已有的“经”、“藏”的含义相近。它具有突出的原始性(原初性、原创性)、典籍性,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集中反映了民族的集体经验和文化心态,往往具有首创性,博大精深,因而成为一个民族垂范永远的精神象征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在笔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元典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的重要源头应当分为两大类,即理论元典、实践元典。其中理论元典的理解不应当狭隘地理解为仅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也应当包括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典籍。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论滋养。另一方面,实践元典是对社会发展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真实纪录,在那里,既有来自实践本身的经验描述,也包括实际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思考,尤其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战线上的杰出代表的传记、经验文章等,都应当成为学科的元典。实践是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只有将实践元典置于重要地位,才能使理论拥有不绝的源头活水。
九、学科的中国特色与国际共通性之间的关系
如果仅就学科名称的用语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确是中国学科体系中所特有的学科,自然带有突出的中国特色;然而,就其所指称的实践活动领域而言,却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世界各国社会共有的现象,从学科视角看,也应具有国际共通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需要探索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气派,还应当具有世界视野和胸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需要探讨其一般规律,也应当对其他国家的此类活动的特殊规律进行深入探讨,以寻求借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应当探讨与其他国家就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对接、经验交流与教育合作的可能性以及具体路径,做好制度、活动方式等方面的替代性话语的梳理。
然而,在借鉴他国经验时,很多研究者会陷入方法论上的一个误区:用中国的标准去评价他国,或者最终得出他国同样“以人为本”、“以德育课程为主渠道”之类的观点,或者认为与此不同的观点或做法是别国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去努力寻求他国特有规律的启示。因此,必须校正这种方法论缺陷,真正进入别国经验教训之中去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既将他国先进、适用、有效的经验引入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也通过理论译介以及制度、活动的国际传播等方式,改变其他国家公民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印象,消除其误解,逐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十、党和政府推动与学科自主发展之间的关系
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重要方面。毋庸置疑,一个学科一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便会取得其发展动力上一定程度的独立性。无论是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都证明,党和政府的推动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外部条件,学科建设和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这一外部推动力,而必须经由自主发展的动力,实现内源性发展。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似乎尚未摆脱以外源性动力作为主要发展动力、内源性发展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这一方面源于学科本身的政治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党和政府的制度、资源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科共同体的自主意识缺乏。最突出的表现是,当教育主管部门未将学科建设评估列入计划或日程时,很多高校的学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松散状态,而当学科评估在即时,则依赖于通过所谓“整合”——将相关材料“整”在一起——的方式完成纸面上、形式上的学科建设。在这里,学科建设的自主性缺乏实际上已经显示出,对外源性力量的依赖性已经发展对学科管理、行政资源的依赖性,并蜕变为一种惯性、惰性。不过,这种情势的形成还可以从学科管理的体制和方式那里寻找原因。因为要想增强学科建设的自主意识,一方面,需要学科建设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共同努力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变行政干预为宏观指导的方式,降低对行政路径的依赖性,让学科建设的自主意识真正能够得以发育和发挥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专业学术团体(研究会或学会)作为两种动力源的沟通、协调主体,对学科建设与发展往往能够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甚至会成为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党和政府应当对学术团体加强指导,但不应过度参与,以保证学术团体的独立性,尤其不应让学术团体成为党政领导的“俱乐部”,而是应当将学术团体与工作指导机构脱钩,另设思想政治工作者协会作为工作指导机构,让真正从事研究的学者进入学术团体,让党政领导作为监督、推动力量对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