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生比吕士出场集数:人生环境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32:11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376 更新时间:2011/4/23 12:05:19    热     ★★★
和谐的人生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大学生的人生环境。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1]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最重要最密切的四种关系维度入手,帮助他们建构和谐的人生环境。即在自我身心关系维度上,实现身心和谐;在个人与他人关系维度上,实现人际和谐;在个人与社会关系维度上,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维度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和谐
身心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培育优秀的心理品质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保障。因此,优化大学生的自我身心环境、促进大学生自我身心和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当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稳定性的特点以及针对性教育相对较弱、因人施教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为了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和优化大学生的自我环境。
优化大学生的自我环境,在整体上要重视发挥高校身心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锻炼身体、调节心理,保持身心健康。主要途径和方法是通过军训、入学教育、心理咨询、毕业教育等机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课程实施相关的身心健康教育。这些常规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对优化大学生的自我环境将起着主要的基础性的作用。除整体性关注以外,还要注意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层次性,如环境区域(城乡)层次、经济状况(贫富)层次、年级分布层次等。以年级层次为例,低年级学生会受到学习、生活和交往等方面的困扰,如果不及时化解和疏导,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对他们的自我身心环境的关注,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环境适应和心理发展的角度入手,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提高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给他们以更多的人文关怀。高年级学生来自就业、考研和经济方面的压力会加大,问题也比较多。减压或者说促其身心和谐的最好办法,主要是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关注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未来。如果说整体平台、层次截面是解决普遍性问题的话,那么,具体的个体关注就是解决特殊性问题。生活中,由于家庭变故、天灾人祸、失恋、事故等都可能对具体的某个学生的自我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否则就可能由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破坏自我环境,危害身心健康。对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问题层次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发挥心理咨询师、班主任、辅导员、亲人、室友等相关人员的角色优势,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总之,化解身心矛盾、优化自我身心环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进行,需要加强体系性的探索和研究。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正视大学生人际环境,以促进人际和谐
人际环境是人生环境的重要维度。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情绪情感和精神品质,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大学生的人际环境,引导大学生人际交往,提升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促进人际和谐。[2]
优化大学生的人际环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现实问题,是促进人际和谐的关键。对个别有交往障碍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心理疏导,找出产生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学校要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调研和心理咨询工作,将被动咨询与主动介入相结合,要经常性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开展系列讲座,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难题和困惑,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调适能力。其次,教育大学生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是促进人际和谐的基础。平等待人是促进人际和谐的前提。要教育学生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互相尊重。诚信是促进人际和谐的保证,要求真心诚意、表里如一、言必行行必果。宽容是促进人际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求交往双方相互理解、彼此包容,消解人际间的紧张气氛。互助是促进人际和谐的必然要求,要教育学生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养成乐于助人、扶危济困的好品质。再次,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是促进人际和谐的手段。大学生交往真诚自然,这是好的。但适当学点交往技巧,有助于人际和谐。如:交往要以对方为中心,关注交往对象的需要、兴趣和感受;要学会使用敬语,适当地赞美对方;要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等交往技巧。第四,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是促进人际和谐的根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根本作用,直接影响人的交往需求和交往吸引。如果道德品质有问题,那么即使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技巧,也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是优化其人际环境的固本之举。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最重要的关系维度。社会环境是人生环境的现实基础,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和谐精神的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重要的社会条件和发展平台。当前,大学生在认识和适应社会环境方面存在十分突出的问题。对社会认识的错误表现有:“无知型”,即一头钻到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否定型”,只看到社会的负面,充满抱怨和愤怒;“旁观型”,冷眼旁观,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置身世外。基于这样的认识,当然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更不可能成为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适应社会环境,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重点在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水平,关键在于促进大学生把握好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只有科学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大学生首先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定位”。[3]一是个体性与社会性关系中的个人定位,把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人具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但是人又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关系而存在,否则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因此,把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是人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二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关系中的个人定位,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个人需要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手段,个人需要不能以损害社会需要为前提,任何忽视或有悖于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不仅不能得以满足,还可能有误入歧途的危险。三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个人定位,自觉维护乃至于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统一起来。作为独立的个人和整体的社会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表现为个人利益,而社会需要体现在社会关系中就是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在利益冲突时提倡和鼓励服从社会利益。四是个人权利自由与社会责任义务关系中的个人定位,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义务,把享受个人权利、自由和承担责任、义务统一起来。[4]要教育大学生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履行好自己的社会义务,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得到满足、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地实现。
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理解两种“价值定位”。一是个人维度的自我价值认同。自我认同是一种自我价值和自我意义的发现和肯定,张扬了个人的主体意识、突出了个人的主体性地位,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要求。但是,自我认同的另一面也蕴含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处理不好,极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这种倾向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危害是较大的。为此,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即形成一种既能充分实现个人的发展,又能与社会价值目标相融通,使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的关系模式。要实现这种理想化的自我认同,就要教育大学生主动摒弃个人主体中心化的自我观,培养自我与社会互利的辩证唯物主义自我观,既反对传统的个人与社会的单向度的依存和服从关系,也反对无视社会、唯我独尊的个体认同模式,要在个人与社会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确立自我的位置、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要坚持社会主导价值规范灌输与个体主体性的培养相统一的教育原则,克服“过分强调社会规范”或“过分重视主体个性”的片面做法。二是社会维度的社会价值共识。社会价值共识是特定社会基于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特点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共同的价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就是我国的社会价值共识,遵循这种社会价值共识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修养好、品德高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教育大学生尊重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对立统一的。自然对人有制约性,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对自然具有能动性,人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从人的视角看,人类从早期的匍匐在自然的脚下,到近代工业文明以后的逐步成为自然的主人。正当人类沉浸在征服自然的喜悦中的时候,独具慧眼的恩格斯适时地发出了警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遗憾的是人类并没有放慢恣意征服的脚步,没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近年来,很多基于人祸而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天灾,终于使我们体认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自然环境观念状况,将关乎人类的未来。因此,在大学生人生环境教育上,高校有必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加重视以调节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德育”[7]这一新的领域。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目标,需要加强高校的环境道德和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自然,树立整体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把改造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结合起来;要树立整体生态观,强调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结合起来。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唤醒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同程度。其次,要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环境责任意识。环境道德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它把道德的领域从传统的人际关系扩展到了人与自然关系,并将友爱、平等、善恶、良心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倡导人们自觉地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显然,高校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以及消解当前的环境问题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再次,要教育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在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非生态发展之路。
人生环境视阈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内容,既彼此关联又各有侧重,各自在整体的人生环境中居于特殊地位并发挥作用,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模式。自我环境是人生环境的心理基础,它制约并影响一切关系层面的人生环境,和谐自我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体;人际环境是人生环境的现实展开,是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对自我环境有着持续的影响,和谐人际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美好的情绪情感,便于情感交流和行为协调;社会环境是人生环境的现实基础,它使得社会实践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有了体现和依托,和谐社会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和谐精神的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自然环境是人生环境的存在前提,是人生环境得以展开的空间存在形式,和谐自然环境有助于开启大学生的生存哲思和培养他们的环境道德责任感。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生环境维度建设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视域,通过突出和加强人生环境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营造和谐的人生环境,促使其健康地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