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克吉田海伟底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控点的变迁与教育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29:31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34 更新时间:2011/10/27 16:46:34    热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控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能危及大学生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形成,需要进行预防、控制的因素和事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告别了全民“政治挂帅”年代,适应党的中心工作转移,获得了崭新的发展。针对改革开放后教育条件和环境的日趋复杂、广大青年学生思想取向日趋多元的现实,在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不断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不忘居安思危,及时捕捉和预控各个年代的敏感事件、敏感因素以及可能给大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冲击,为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确保大学生健康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预控点的变迁,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探索、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过程,从中可以勾勒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不断成长的轨迹。
一、预控“文革后遗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启航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重返校园的大学生思想上还承载着深重的历史记忆,却又匆匆踏着改革的节拍急促前行。他们开始由“普遍信仰”走向“自主选择”,逐步“摆脱‘文革’中盲目服从和个人崇拜,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1]。当这种觉醒与过去的印记形成巨大反差时,他们陷入了人生困惑。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成了当时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信条。甚至还产生了“一个大学生换回一个农民不值得”的错误认识。[2]这些观念反映了十年动乱在大学生思想深处留下的伤痕。为预防和控制“文革后遗症”在大学生中的蔓延,帮助他们尽早走出历史的阴影,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面剖析了大学生思想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决定“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进一步肃清林彪、‘四人帮’在思想上的流毒”,“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三十年的成就和挫折、经验和教训”,“要教育学生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划清社会主义民主和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的倾向”[3]。1981年,全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强调了学校党委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同一切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和倾向进行斗争,努力改变软弱无力和涣散状态。
恢复高考伊始,党中央就密切关注负面因素可能给大学生思想带来的不利影响,找准了预控点,并采取了积极的预控措施。但在预控方法上,囿于当时刚刚复校,主要只是继承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虽然扬弃了过去政治运动的工作方式,但仍带有浓厚的理论说教色彩。此外,当时对改革开放可能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也预见不够,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了忽视“红”、偏重“专”的认识偏差。这些反映了“文革”后重新启航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特点和运行规律还存在很多认识不足。
二、预控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曲折探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革”伤痕逐渐淡去,大学生的理想激情重新燃起,政治热情再度迸发。他们站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从改革开放的曙光中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积极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探讨国家改革方向,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寻机表达参政意愿”[4];另一方面,受西方经济、政治、文化大量输入的影响,开始出现了一些盲目崇拜西方民主政治、价值观念的思想倾向。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军事力量正在对外强势扩张。国内理论界“一些人热衷于谈论人的价值、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以此来批判现实中的社会主义”[5],进而出现了一股与四项基本原则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把高校学生看做自己宣传的重点对象,极力向学生兜售自由化思想,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形势日益严重。”[6]如何有效预防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自由化思潮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成了当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1983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反对“精神污染”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此后,高校积极开展了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的工作,也出现了认识分歧,使得此项工作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最终没能有效阻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蔓延。1987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认识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高等学校侵袭的严重性。遗憾的是,当时理论界、包括部分高校,在反对自由化思潮问题上旗帜不鲜明、态度不坚决、预控不得力,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出现了严重偏差,最终酿成了1986年的“学潮”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1986~1989年间,邓小平高瞻远瞩,在他的《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排除干扰,继续前进》、《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等系列讲话中,[7]对大学生的错误思想行为阐述了鲜明的立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学生闹事从问题性质看十分严重;对学生闹事主要采取疏导方法;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向他们讲清楚事件危害、是非和利害关系;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重要论述,为后来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防控负面因素的干扰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曲折中探索。国门初开,我们看到了借鉴、吸收一些西方思想文化,有益于大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却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险恶用心估计不足,对大学生分析问题片面、明辨是非能力不足认识不够。没有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蔓延给予足够重视,没有采取积极措施预控。当它后来演变成激烈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时,性质恶化,甚至危及了国家政权。深刻的教训警示我们,加强对可能导致大学生负面影响的思潮的预控丝毫不能放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这段经历之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把预控的视角从历史延伸到了未来,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把重点对准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摸索出了一系列预控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道路上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三、预控多元文化的负面冲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学生,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见证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在部分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8]等现象。这些从根本上讲,是多元文化碰撞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缺失、道德根基断裂的具体反映。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被重构”[9],但世界文明冲突背后强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并没有因此停息。特别是苏联解体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更是加紧了对我进行和平演变,并且采取了更加隐蔽的文化渗透方式。他们打着维权的旗号、“普适文明”的幌子,依托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极力鼓噪“民主宪政”,不遗余力地向我国大学生兜售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信条、价值观念,其根本要害在于动摇广大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磨灭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从国内看,社会正值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交织并存,为大学生展现了绚烂的“精神图谱”,扩大了他们自由选择的空间,但同时也使得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许多优秀传统文化被无情消解,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现代流行文化被不恰当抬高,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心理失衡、情绪焦虑和价值扭曲。因此,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预控的重点是多元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冲击,工作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预控规制方面,加强了体制机制建设。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学生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各高校进一步增进了对预控工作的认识。特别是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高等学校,根据新的形势和文件精神,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了日常预控信息的报送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推进了大学生思想预控工作的全员化、制度化、常态化。
其次,在预控载体方面,加强了网络监管。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2005年,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计划,大力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各高校普遍落实了校园BBS实名制,加大了校园网络内容监管和技术防范力度,有效遏制了各种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
第三,在预控内容方面,突出了敏感部位。一是严防西方腐朽、消极文化思想渗透。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论断,认真吸取过去教训,审时度势,紧紧把握工作主动权,全方位筑牢了思想防线:进一步增强了高校反和平演变的警觉性,深刻揭露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和平演变的战略形势、手段方式和实施过程,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学生社团管理;成功阻止了 “法轮功”邪教组织对高校的侵蚀,在学生中积极倡导文明科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崇尚科学精神的良好文化氛围。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高校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机制、普及教育机制以及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适应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积极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三是努力缓解就业矛盾。从2003年起,国家加强了高校专业就业前景预警,每年出台专门文件促进大学生就业。各高校全面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更加切合社会需要。四是积极化解高校快速扩招、教育资源超负荷运转引发的诸多矛盾,认真做好了学生的安抚工作。五是进一步落实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2002年起,国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学生的资助力度。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各高校还为困难新生入学开辟了“绿色通道”,确保不让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控工作呈现崭新特点:预控视角由局部预控转向了全方位预控;预控理念由堵塞、控制为主转向了预警、疏导为主;预控目的由追求社会政治稳定转向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和谐;预控内容由主要防止政治事件的负面影响转向了综合考虑多元文化的负面冲击;预控方法由务虚为主转向了务实为主、由经验预控为主转向了专业预控为主。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预控工作全过程、全方位、全领域、常态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时代特点的具体体现,有力地维护了矛盾凸显时期大学生思想的持续稳定和整个高校的持续稳定,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在不断增强,对复杂环境的驾驭能力在全面提升,对自身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标示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