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达珍经典老歌:《白鹿原》登《好莱坞报道》 世界关注中国史诗【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6:08:27

《白鹿原》登《好莱坞报道》 世界关注中国史诗(图)

  • 2012-02-16 08:56

摘要:柏林时间15日,电影《白鹿原》登上《好莱坞报道》封面,拉开了《白鹿原》柏林首映的巨幕。电影《白鹿原》将于柏林时间15日晚19时30分,电影节最高礼遇的时段开始全球首映。


《白鹿原》新海报

  柏林时间15日,电影《白鹿原》登上《好莱坞报道》封面,拉开了《白鹿原》柏林首映的巨幕。电影《白鹿原》将于柏林时间15日晚19时30分,电影节最高礼遇的时段开始全球首映。王全安崇高的国际声望和《白鹿原》对于中国电影乃至文化的重要意义,让世界影坛都在关注这部东方史诗的首次面世。

  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曾表示::“《白鹿原》是一部具有罕见出色品质的中国电影作品,我坚信《白鹿原》的参赛是2012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高潮。”

《白鹿原》柏林首映 主创亮相红毯

    环球网娱乐讯 当地时间2012年2月15日,德国柏林,第62届柏林电影节《白鹿原》首映,导演王全安领衔主创成泰燊、张雨绮、刘威、张丰毅、郭涛齐齐亮相。张雨绮一袭蓝紫色低胸鱼尾礼服惊艳全场


《白鹿原》(Bai lu yuan)剧照

  国家/地区:中国

  导演:王全安

  主演:段奕宏,张丰毅,张雨绮

  《白鹿原》的故事发生在清末,一个政治与社会形态同样面临变革的年代。在陕西一个有着“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中,白姓与鹿姓两大家族看似相安无事的生活着,但两家子孙暗地里却为着白鹿原的统治斗得头破血流。民主革命,日寇入侵,解放战争,国内变幻莫测的风云同样影响着白家与鹿家三代人的家主之争。

  《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所著同名小说,由于其中露骨的性爱描写,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一度被列入黑名单。王全安之前的作品中,《图雅的婚事》曾于2006年赢得金熊奖,《团员》也入围了2010年的柏林电影节。

王全安三度擒熊难 表演奖或有突破

    “没有更多要拿奖的想法,本身能够参加电影节,去柏林逛逛我已经很开心了。倒是这次电影节几位大师会出席,我的偶像侯麦、安哲罗普洛斯都会来,能够见到他们我很激动……不过我最近更多精力是放在《白鹿原》的拍摄上……芦苇已经在写剧本,到(04年)8、9月份就会在西影厂正式开拍。”

    上面这短话是王全安在八年前对记者讲过的。当时初出茅庐的他携自己的新作《惊蛰》正准备参加柏林电影节,没头衔、没压力也没有更多的钱,这位说话实在的陕西爷们儿就这样“悄悄地”踏上了当年的柏林征途。

    那年,王全安这部成本仅200万元的《惊蛰》因为资金短缺,甚至连寄给柏林评委的样片都不够格,屡屡出现“音画不同步”现象直接影响了观影效果,《惊蛰》最终被当年的电影节评委“下放”到了“全景单元”。那是王全安第一次决意参与金熊奖的竞争……

    前两次默默无闻 后两次惊天动地

    说实话,很少导演可以像王全安这样对一个电影节如此“忠诚”:他迄今为止拍摄的六部电影全部送选柏林。而除了《纺织姑娘》,其余五部电影也均被柏林看重,分别入围过电影节所设的三个单元。最初他的两部电影《月蚀》和《惊蛰》参与了“青年导演论坛”和“全景单元”的角逐,而王全安的后三部电影则全部入围了柏林最重要的“主竞赛单元”,其中便包括了那部在5年前问鼎柏林影节最高荣誉“金熊奖”的《图雅的婚事》。

    如果说被轻视的《月蚀》和《惊蛰》代表了王全安的“怀才不遇”,那后两部《图雅的婚事》和《团圆》双双拿奖则代表着王全安的修成正果。《图雅》让华语片时隔14年再度问鼎柏林电影节最高荣誉;而后者则打破了柏林历史上“开幕影片必无奖”的魔咒。尤其当王全安从“前女友”、自己四部电影的女主角余男手中接过银熊奖杯时,他和他的缪斯在戏外也完成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史诗。

    从惊世的《惊蛰》再看如今的《白鹿原》,王全安言中“八月就开拍”的电影却花去了八年。整整八年,王全安的偶像侯麦、安哲已然相继离世;陪伴自己的女伴也由彼时的余男换成了此刻的张雨绮 。何为时光荏苒,何为物是人非,当王全安第五次踏上柏林征程时也无法再有八年前的轻松,他和他的《白鹿原》不经意间便背负了太多国人的目光:“超越《霸王别姬》”、“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史诗”、“中国电影的新面子”一系列黄金闪闪的内部赞誉都让这部影片承载着更多电影之外的“精神包袱”。

    亚洲电影摘熊频繁 评委构成对《白鹿原》不利

    平心而论,《白鹿原》此次的“金熊之路”其实会相当艰难。且不说王全安有五年前问鼎的历史,自《图雅》以来,柏林“金熊奖”也已有三次都颁给了亚洲(另两次则属于南美洲)。其中最近两届更是由亚洲电影连庄获得(土耳其电影《蜂蜜》及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柏林是否有“连续三年肯定亚洲电影”的勇气,我们对此打上问号。此外,我们回顾王全安前两次的“摘熊”经历也可看到,评审团中的华人身影似乎是必不可少的。《图雅的婚事》拿奖那年,徐克之妻、香港著名电影人施南生女士是评审团成员之一;而《团圆》参赛的那年,“余男”的名字更是分外耀眼。前年担任评委的余男曾毫不避讳的表示自己当时就直接把票投给了《团圆》,她甚至还提议能让恶评如潮的《三枪》也拿到一个小奖。可见,评审团中的华人力量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特别提一句,强调“华人评委”并没有任何质疑获奖成色的意思。只是评审团中有这样既专业又与作者有渊源的华人评委存在,实际上能够帮助其他外籍评审更好地解读中国电影,尤其可以帮助他们消除一些因文化不同而对影片所产生的误会。像这次如果有华人评委坐镇,《白鹿原》放映完毕后外国观众抱怨看不懂“土改”“公交粮”为何意的情况便不会在评审团里出现了。然而回过头来审视本届的评审团组成,除了《一次别离》的导演法哈蒂是伊朗人之外,评委中甚至再没一个亚洲面孔;《白鹿原》要想在面对一个几乎全部由欧美人组成的评审团时斩获金熊,唯有祈祷奇迹出现了。

    会刊评分不够理想张雨绮或得影后桂冠

    那么,《白鹿原》能否有获得银熊奖的可能呢?根据素有“三大会刊之一”称号的《银幕》(SCREEN)杂志对柏林竞赛片最新打分显示,《白鹿原》仅仅获得了影评人们1.9分(满分4分)的评价,这在所有已展映电影里排在了倒数第二位。这个成绩也仅比当年在柏林一无所获的《三枪》高出了0.1分。而1.9分也同时创造了王全安作品在《银幕》杂志的分数新低。此前他参与角逐金熊的两部电影《图雅的婚事》和《团圆》分别获得了2.33分和2.6分。其中前者的2.33分在当时已放映的竞赛片中曾高居首位,《图雅》最终爆冷斩获金熊是空穴来风的。可见,虽然《银幕》的评分人并非真正的评委,但其在影节拥有的强大影响力还是能为旁人预测金熊奖归属提供很大参考。所以《白鹿原》在《银幕》的得分偏低立刻也使本片拿奖变得越发困难。而通过另一大“会刊”《好莱坞报道者》(The Hollywood Reporter)对《白鹿原》那篇“贬多褒少”的影评,我们或许能看出老外们其实并没真正理解这部带有浓重中国传统气息的电影到底要传达什么。很多外国观众在观后反映这版已经过大幅删减的《白鹿原》冗长依旧,更使本片主创必须面对西方观众没能真正“入戏”的客观现实。

    不过好在张雨绮和张丰毅二人的表演都得到了无论普通观众还是专业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尤其是饰演“田小娥”的张雨绮,角色极重的戏份和人物在片中的核心地位都给了这位新任“安女郎”足够的发挥空间。看看张雨绮能否成为继萧芳芳和张曼玉之后第三位在柏林拿下影后桂冠的华人演员,或许才是我们现在“最务实”的期许。

    电影节潜规则:观察剧组行踪可判奖项归属

    最后提醒大家,按照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惯例,凡在电影节闭幕式上现身的剧组一般而言都是最有可能获奖的。而且出于电影节影人众多、明星档期紧张等方面考虑,组委会一般都会提前几天告知确定获奖的明星及电影主创留到最后一天,以便参加闭幕式。比如《图雅的婚事》获得大奖那次,组委会提前三天便通知了王全安等剧组人员一定要留到最后一天,前年《团圆》拿奖的过程同样如此。相反的,与《团圆》同年参赛的《三枪》剧组未收到任何“提前通知”,而先行离开柏林的张艺谋果然也无缘任何奖项。于是在19日就要举行闭幕式的情况下,观察《白鹿原》剧组的动向,探听剧组是否提前收到组委会的通知,也就成了判断《白鹿原》能否创造历史的又一个参考。而在前方的报道组一旦得知相关信息也会第一时间向大家发布新闻。绮能否成为大陆首位“柏林电影节”影后?几日后,答案揭晓。

王全安的新片《白鹿原》在柏林举办首映仪式,导演王全安携主创段奕宏、张丰毅、张雨绮等悉数亮相。作为唯一的女性主演,张雨绮惊艳亮相,备受媒体好评。

  这部筹备9年、拍摄3年而成的史诗电影在放映之后遭遇两极评价。尽管有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是王全安最好的电影,但是大量历史名词和历史事件则让很多外国记者十分费解,大呼难懂。

  媒体评价 赞美与批评两极分化

  《白鹿原》首映结束之后,不少记者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前往柏林看片的同行认为这是继《图雅的新娘》之后王全安最好的电影作品,有很强烈的中国烙印。

  但也有人认为,三个小时的片长过于冗长,而影片在情节取舍上出现了不少问题,让影片看起来有些头重脚轻,甚至前后割裂。

  绝大多数国外媒体和影评人都对《白鹿原》中关于1912年到1938年的这一段故事表示满意,称其“具有历史厚重感”。但由于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土改”、“公交粮”之类的历史名词,使不熟悉这段历史的外国媒体无法很好地把握整部影片的节奏。很多人看完电影之后,便在推特(Twitter)上抱怨《白鹿原》名词太多,难以理解。

  不过,有消息称,本届电影节评委会主席迈克·李在观赏完《白鹿原》之后面带笑容离场,似乎对《白鹿原》十分满意。该片究竟能否擒下“金熊”,答案还要等到当地时间2月19日颁奖典礼时才能揭晓。

  剧情

  简介

  《白鹿原》是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电影,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展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一枝独秀·

  当地时间2月15日,《白鹿原》在柏林举行发布会,作为唯一一位到场的女演员,张雨绮令现场粉丝尖叫不已,现场闪光灯交错,场面相当热烈。

  尽管张雨绮是首次亮相柏林,但是丝毫不见怯场,表现大气,一身颇具中国古典风韵的亮丽紫色长裙更突显了她的优雅贵气。

  ●相关新闻

  王全安:

  过审没问题

  《白鹿原》因方言台词里有一些脏话和表达情欲的部分,因此在国内审查时大费周章。

  对于此前传出的《白鹿原》未过审查就违规参赛的消息,王全安在抵达柏林后表示,电影过审没问题。

  王全安坦言,电影完成后确实遭遇了一些审查,但即便《白鹿原》只有40%的力道,在柏林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我们找到根,承认自己,原谅自己。”谈及创作初衷,王全安说。

陈忠实

小说《白鹿原》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首先向全安表示祝贺,电影拍得应该说很好,大大超出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和想象。我认为应该是这些年来长篇小说改编电影最成功的一部。

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雷同与我过去看到的任何一部描写这段历史的电影,由于具备了这个个性,这部电影独立存在的价值就有了。

白嘉轩、鹿子霖、鹿三、小娥、黑娃、孝文,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内涵,和精神负载的东西都出来了。能拍到这程度,把人物展现到这程度,这个电影应该是完成了它的使命。比较秦腔和话剧的改编,电影是最好的。

影片最后几十分钟,对原著改变比较大,尤其是白孝文这个人物。现在这样处理也可以,但这主要涉及一个人物就是枪毙黑娃,我原来担心不敢处理黑娃被枪毙的戏, 既然这样处理就要简洁一些,需要凸显的是孝文昧着良心枪毙黑娃。这里有意思的是孝文和他爸,他爸去县政府找他,叫他给黑娃留条命不要杀他,这个情节改得好,凸显白嘉轩的传统品质,应该让老汉多说两句留下黑娃的话。这是凸显嘉轩精神内涵的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对白嘉轩这个人物很重要。

我谈的都是具体细节的不足,影片整体都很好很震撼。把我的意见给全安转达一下,综合大家意见,当然还是以导演的意见为主。

铁凝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共16届17届中央候补委员

我个人觉得很感动,真是一个大作品。小说本身就是一个大作品,读的时候就有很多的期待,觉得它很值得拍电影,但因为它是个大作品,又觉得它很难拍电影,也很难拍的有趣。

但是看完王全安编导的这个电影,我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小说是个大作品,这部电影的艺术也是个大作品。

影片整体的气象不凡,就是白鹿原它的神秘,它的宽厚,它的那种复杂。 让你的视觉不累,三个多小时下来,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有综合性的作为电影的它的那种美,确实能够打动观众。 我认为影片具有沉郁的浑厚的气象,和博大的情怀。

这是近些年来我看的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对于原著的改编是成功的,原著用文学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景象和气象,在电影的语言中也表达得很饱满。我觉得非常不容易。我要向王全安导演祝贺。

影片拍得很结实,很讲究,这个讲究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表演的讲究,都是有匠心在里面。整个的故事和表达的想法都能看得很清楚。

我也有不满足的地方,比如说田小娥尿鹿子霖脸上的戏,田小娥演的很用力,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劲儿。反过来鹿子霖应该一下子火了,甚至毒打她一顿,就是他的力也不够。这样田小娥的处境就更能出来,更震撼人。

电影里没有胡乱编造的东西,这种结结实实的东西,这种老实的笨功夫,这样的匠心值得赞美,全片风格非常统一。

这部电影展现的中国人的形象,跟有些电影自我糟蹋的样子,有鲜明的区别。我想白鹿原上的这些庄稼人,他们有他们的蒙昧和茫然,比如黑娃,人生命的走向他也不知道走到哪去,他也不知道跟着谁,砸祠堂当土匪,但是那些麦客那些老腔笑得前仰后合的那种,也有他们劳动的快乐,也有那种尊严,也有那种乐天的坦荡。这一点表现的让我觉得感动。我想我们现在很多作品包括电影里面,我们的形象都越来越单薄做作,在《白鹿原》里看到的现在这种中国人的形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心中坦荡豪气顿生。

我应该再次祝贺王全安导演,对于中国电影,他挺难得的。

赵季平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陕西作协主席

这个电影让我有一种当年跟陈凯歌和张艺谋搞《霸王别姬》和《活着》时候的感觉,甚至比那个时候的感觉还叫我振奋。因为五代导演的作品还要借助一股冲劲儿,还达不到像《白鹿原》这份冷静客观和深度的层次.这真就是像土地和河流那样,静静的流淌,沉默的爆发,这是我们货真价实的史诗。

我觉得这是一部无论如何都会留下去的作品,面对这样的作品,就应该放弃一切杂念去做,什么像嘎纳柏林威尼斯呀,还是几亿票房呀,都没啥意思。我是说,要意识到这是个什么东西,拿出全部的力量去做,一直到自己筋疲力尽完全满意为止,要当成一生的一个东西去做。我做了这么的电影,我觉得,这是一部可以留给历史的电影。

小娥这个演员成了,而且大成。不信你往后看。

李银河

知名学者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

《亚洲周刊》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觉得真挺震撼的。我感觉真的,能把这么长的一个长篇小说弄成这样,很不容易太了不起了。这个整个是一个史诗,我觉得史诗的味道出来的,真的是一个史诗,挺好的。

我觉得麦地特别好,还有所有的秦腔、老腔、碗碗腔,好。我觉得中国人看会挺好,

我觉得田小娥是个挺可怜的女人,是一个欲望很健全也很强烈的人。最后她被人杀掉是个悲剧。演田小娥的张雨绮演的够棒的。

我觉得电影不让人一下看出里面的人物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这其实是好的,比过去好。过去都脸谱化的,这个人是地主老财,他就是坏人,这个人要是个奸夫淫妇他就是坏人,这个人是代表好的什么,就是每个人你都不能马上说出来他是好还是坏,我觉得这个好,这是比过去强多了。

    过去像这样自由地来写人性的机会也不多,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推进。我觉得光写非黑即白的历史就没啥意思。

    摄影很棒啊,那大河太棒了。

    这就是一个史诗,就像欧洲人一拍就要拍古希腊罗马,中国人拍《白鹿原》,就有点那个劲了。这个史诗绝对是它非常突出的定位。再一个就是人性,就是真正的人,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特别好这一点。没有一句话让人觉得不应该是这个人说出来的,这一点很了不起。每一个都不是脸谱的,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这是这个电影很突出的一项特质。应该是现在最好的和最突破的电影。

    我觉得秦腔那些戏太出彩了,我们一听就觉得太棒了,恨不得两千年前的那股味都出来了,太好了,这从哪儿发掘出来的?把中国人魂里头的东西勾出来了,老中国传统中国的那股味儿全给勾出来了。我觉得是中国人都会很喜欢,外国人也会很震撼,是一种民族精神里正面积极的震撼。

戴锦华

   著名影评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我是感觉电影比原作清晰,比原作要好。原作比较有80年代遗风,比较是那种政治性的判断。而电影削弱了国共两党冲突的因素,着重表现的是这一百年是乡村社会的生存原则被破坏和动摇的一个过程,白嘉轩是一个极力想抵抗但是已经不可能,我觉得这个改变和强化比较好。

影片总体相当好,唯一的遗憾就是横不楞地出了个田小娥,但是这个角色又完成的真是太好,分寸啊叙述啊都好,把田小娥又拍得很有张力又有欲望。性别立场也好。就是也没有说这个女人是祸水,她很无奈也是被牺牲,也是没有办法。演员的表演都很好,没有一个让你觉得不舒服。

整个看的过程中,真是觉得没什么可挑剔,唯一的疑惑的场面就是求雨,因为很容易想起《黄土地》,《白鹿原》这部电影不必让人想起这些。

我觉得与其说民族史诗,不如说民族长卷,或者叫百年长卷。我喜欢这个电影故事本身和叙述的从容。就是你去看,你去经验这样的。我喜欢电影削弱了原作想有太多说法的愿望。

至于国际上怎么看待这部影片,现在我也很难判断, 说老实话,我比较喜欢王全安的地方就是他不卖一些特别符号性的东西。说到底《白鹿原》是一个很中国的东西,就是外国人认不认得出来,我不是特别有把握。他们对中国就是无知嘛,不给他比较便宜的东西,就不大能理解做的出来。

我先前听说王全安去拍《白鹿原》了,我实在难以想像王全安拍《白鹿原》能拍成什么样子,结果拍得应该说太好了。我觉得他是很淡然淡定的大家了,就不是非得端着要讲什么,我不能想像他拍《白鹿原》是因为小说《白鹿原》是一个很要讲什么的一个作品。

那天碰到几个外国著名的影评人,我问他们怎么看待王全安的电影,他说他也喜欢王全安的片子,就差不多直接说王全安的电影不特别讨好他们,就是他没有琢磨迎合他们的那个配方,他没有顺势。其实,我真觉得未必不是好事,因为你顺着那个劲能得到一些东西,但是它也不是永远能生长的东西。我觉得王全安意识到了这个东西,他的这份克制和明白在中国导演里十分少见,所以,他还有一直深入的拍下去的发自自己内部的能量。我是喜欢王全安的这种态度。

我觉得这部电影除非是特别心浮气躁的,一般都会觉得挺好看的,每一场戏都有抓人的地方,这个片子肯定是这些年中国电影的一个最有份量的重头戏了。

崔健

很好,非常好。比我期待的好。这个电影已经超越了很多东西,电影它自然的生命力已经很旺盛了。我觉得导演在做编剧的时候就一直在修炼,修炼让电影局能够接受,我觉得他已经做的非常好了。已经非常好了,没有想到。音乐也没有特别的要求,除非为了商业,我自己看的话觉得不要音乐也可以,不要音乐已经够了。如果要加,就要加的特别好特别准确。

演员把握的也好,女演员张雨绮特别好。真的是震撼的。

长镜头运用的好,每一个镜头像一个独幕戏,它里面都安排的特别清楚。这个电影把要讲的故事都已经讲完了。

洪晃

我觉得挺好看的。反正我是极具的在时差的状态下,所以为什么进来就要了一杯咖啡,如果是不好看就根本不盯劲儿的,会打呼噜睡着,但真的是好看的电影,故事讲的特好。我听说刚才导演说三个多小时的电影,我心想完了特别想崩溃,但是看完了过后觉得没事,真的。

就是五代导演的痕迹,有几个镜头,对我来讲就太重了一点。第一次求雨的那个,因为他用的词和黄土地里是一模一样的,因为陕北可能就是这点,求雨可能你得说这是干旱了,但是有没有别的方法把这事说出来,而不是用另外一个电影里头特别标志性的一个东西。你整个电影都那么好,你真的没有必要在一个挺好的自己的作品里头去放两三个别人电影里头太是标志性的东西,让人一看马上就走神了。一直都特别好,你自己的东西已经非常完整,故事也讲的非常好,而且你有那牌坊还有麦田就足够了。这是我唯一觉得的意见,那三个镜头我就觉得硌硬,几乎是给张艺谋陈凯歌植入了广告,那你要没收钱的话我就觉得不至于了,为什么啊?why?

表演都挺好的。表演里面没有让你特别觉得不舒服的地方。中国有的电影就是演员勉强的话,会让你觉得这个角色能不能给切没了就没了算了,这电影里面没有这样的角色。而且我觉得导演夫人表现得非常非常好,这个让我吃一惊实际上。

刘索拉

很棒啊,集中精力看了下来。

原作小说肯定写的特棒。因为我没看过,我听过原作小说的名,挺有名的一个小说。我猜想小说原本也特别好,导演改编也特别成熟,就是少有的我看到的国内的关于这样题材的电影这么成熟。我觉得拍得特别谨慎,有的时候如果小说很好,电影拍得不好是能看出来的,小说很强改编电影往往有遗憾。但是这次是没有看过小说,但通过电影都猜想觉得小说一定很棒。

我不知道电影最后的音乐会是什么样,因为没有配乐嘛,但是基本上这种原素材的音乐用的非常好,导演对音乐是很敏感的。镜头的感觉一个是坐这么长时间确实长,又觉得他没什么可剪掉的,就已经感觉非常圆满的作品,如果剪什么都可能挺遗憾的。材料特别多但材料都特别成熟。我觉得很震撼。

我们过去拍这种题材特别容易夸张,太重夸张的艺术形式,就会出现突然的造作什么的,这个就是特别自然。所有的大场面和艺术性的场面,做的特别有分寸,没有突然地要抒发什么。过去的导演还有经常要抒发一下,但这次是既让你看到大场面又不去抒发,夸张地抒发,所以就避免了纯粹艺术电影的那种问题。以往这种电影很容易抒发,让我们看到不忍看了,就是抒发的过了,在这部电影中场面得到了特别好的控制。

画面布局也非常好,很多的画面就是摄影,还有电影连接的语言什么的,都非常好。我觉得导演的电影语言本身就有小说语言,就是一松一弛的感觉已经有了,你能感觉导演本身有文学感。

这次选用地方语言特别好,本身地方语言就自然,避免了让农民都说普通话,或者像建国以来电影里所有农民都说河北话,或者就突然变成戏剧语言,这是我特别受不了的,觉得是电影学院戏剧学院的人穿着农民的衣服在说话。以前的电影经常有这个问题,但这个电影没有这个问题。

我就是觉得非常好,这么长的时间能够让我这么盯着看,我是挺苛刻的看电影,长期以来看国内这类的电影,你就会突然看着看着就起鸡皮疙瘩,这个电影看了三个多小时,居然就看了下来,而且我还一直替导演想,如果要剪的话,剪哪个都挺可惜的。

这些演员都非常棒,每个人处理的都非常好。当然主角很明显的,你比如说第一男主角就是族长白嘉轩,是非常立的住的角色。还有当然就是这个女孩,这个女孩演的是特别给人印象深的。我还在想,这戏不好演,她的角色不好演,但是她演的到位又不过,不会让你觉得看着她受不了。没有一点不舒服的地方,你看她所有都是特别合适和符合人物。她有很多脸部的很细腻的表情,你能看出一个女人从很单纯的很不幸的角色,到最后她另外的一面,她放荡的一面她悲剧的一面,包括她对爱情很忠实的一面。不管她忠实的是哪个人,可能她跟谁在一起她就忠实谁,她表现得好,她有小表情,她不是像有些这样题材里女主角会表现得过了。这个角色是非常不好演的,也是特别容易过,特别容易看不下去。她真的是演的很合适,她让我想到是在表现文学中的那个女人,我相信她一定是把小说看的挺透的,我在看的过程中都能想像到小说中对这个女人的文学描写,都有了。她是给我印象很深。

每个角色都好,我相信这是导演处理的好。

我真的是祝贺他,有时间来我家喝酒吧。我不是一个了解电影的人,也很苛刻,但是今天看了真的是非常好,祝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