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松树:面向21世纪党校教学的理性思考 作者:张新华 戚 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20:08
面向21世纪党校教学的理性思考   作者:张新华 戚 攻(2008-01-14 15:12:32) 标签:教育  分类:教研参考  

文章来源:广州市委党校 

 

  主持人(下称主):站在新中国第51个起跑点上,远眺新世纪的曙光,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向新世纪的党校教学,准备好了吗?对此,请二位老师谈一谈。

 

  党校教师要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走在时代的前列

 

  张新华(下称张):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世纪,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当中央作出《关于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党校工作会议,提高党校教学水平已刻不容缓。

 

  戚攻(下称戚):在新世纪中,全球化将塑造“共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创造个性的事业。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机遇是把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而作为一名党校教师,我认为,党性是“根”,事业是“本”;“根本”的统一,体现了党校教学的使命与责任。

 

  主:那么,面对新世纪,党校教师的使命与责任是否体现在:忠诚、敏感、敬业、6个字上?

 

  张:对。忠诚于共产主义、敏感于时代发展,敬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爱岗”中创造、在“敬业”中恪守是党校教师的师道与人格。我们知道,新世纪对领导干部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理论武装、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党性修养、知识学习”几方面。其实,何止于对领导干部?正所谓授教者先受教,党校教师应当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戚:党的干部教育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也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向穿越全球化横向空间的动力机制。因此,党校教师“忠诚、敏感、敬业”要有具体体现:一要坚持“三基本”;二要把握“五当代”;三要深入现实;四要增强党性。

 

  张:党校教师是科学理论的传播者、时代精神的张扬者。因此,对党校教育的忠诚、敏感、敬业的基本态度,可用“用心”二字来概括。即:用心钻研、用心讲课、用心工作。它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用真理性的内容折服人,用多样性的形式吸引人,用投入的真诚感染人。

 

  戚:我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思维的外化与“反刍”。外化的基础是教师科研内力的凝聚;而“反刍”的前提是科研的深化。因此,面向新世纪,党校教师要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走在时代的前列。

 

  网络时代的党校正向我们走来

 

  主: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全社会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办好网络时代“我们党自己的党校”,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二位对此是怎么看的?

 

  戚:西方的未来学家普遍认为,在网络时代,教育将成为个人的事情。但我认为,这种以全球化作幌子,模糊不同制度文化中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对教育权掠夺的性质。在目前的网络世界里,我们不得不按美国人理解中国文化的方式去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Windows’95/98/2000)。所以,周勇教授提出“建立英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无疑是一项具有远见的战略。

 

  张:对的,把党校办到英特网上去,用英特网技术武装党校教学,这既是需要和趋势,也有必要和可能。中央党校的远程教学网、我们党校开设的红色网站和把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室等,都是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戚:网络与网络技术是一种全球性的资源。但从教育的角度看,也是各种文化得以张扬的载体。因此,斗争与竞争同在。我们既要坚持“拿来主义”,“建立英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立我们的“网络党校”;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不识芦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张:建立“网络党校”将极大地拓展党校教育的空间、扩大党校的影响。这种没有围墙的、虚拟的党校,能为更多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供学习机会。同时,运用网络技术,将丰富党校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增大信息量。当然,如何把现代技能与传统优势有机结合,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戚:的确。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是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巨大变革。如何把内容与形式、以及相关的配套改革结合起来,确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突出“三基本”,拓展“五当代”

 

  主:既然大家谈到了党校教学的内容问题,不妨再展开一点。

 

  张:好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是党校教育的主课,也是党校教学在内容上、对象上有别于大专院校的特色。邓小平同志说:“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因此,突出“三基本”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大战略。

 

  戚:对。“三基本”教学内容的确立,体现了党的干部教育的战略思想。但坚持“三基本”的教学内容不是搞“本本主义”、搞各种变相的“凡是”、搞“实际同理论相对照”;而是要有新思考、新思路、新话语,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上下功夫。“三基本”在逻辑上体现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其生命力将在现实和未来中展现。

 

  张:我认为在“三基本”教学中要注意三个关系:一是纵向的,即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历史地、科学地认识问题和把握理论;二是横向的,即处理好基本理论与现行政策之间的关系,分析实际,指导实践;三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即把理论学习与增强党性、改造学员主观世界结合起来。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也是如何使理论之树常青的大事。

 

  主:其实,党校教师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着功夫。为什么一些学员对此还是有较大的意见?

 

  戚: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员运用基本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记得黑格尔说过,“方法是主观联系客观的桥梁”。因此,党校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主要是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案例教学等等。但在课堂上,不可能把各方面实际都联系到:一是时间有限;二是实践太丰富。所以,在理论教学中,若要求教师把象“国企改革”、本单位、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等问题“讲透”,如果又真能如此,那么教师是否该到第一线去“挑大梁”?

 

  张:对的。教师在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不是在课堂上就能完成的。如在增强党性、改造主观世界方面。但是,当我们在课堂上谈自己研究党的建设的体会,重温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就是在提供一条增强党性的有效途径。大家知道,党的历史就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认真吸取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和人格力量,是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的,也可以增强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能力。

 

  主:党校理论教学正向“五当代”拓展,这对党校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有何意义?

 

  张: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思潮、科技和军事是走向新世纪党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五当代”是在极其广阔的知识和思维空间上,拓展党校学员的战略思维与世界眼光。就地方党校而言,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共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突出“五当代”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地关注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这样既有利于有关党政机关的科学决策,也便于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戚:我在前面已经说到,面对全球化,如何把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是我们最大的挑战。从党校理论教学出发,拓展“五当代”就是党校教学迎接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同时,我认为,任何“当代”都是一个过程,不能割断历史讲“当代”,也不能只介绍“当代”的常识而不探寻其趋势与规律。

 

  张:是的。当我们研究战略思维与世界眼光问题时,人们往往舍近求远,后彼薄此。其实,从我们党近80年的历程看,毛泽东就为我们树立了典范。例如,抗战初起,“亡国论”的谬误与“速胜论”的急躁弥漫在国人的上空时,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及时撰写了《论持久战》。该书正确界定了中日战争的性质、缜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有力论证了坚持持久战的原因、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及趋势,并把游击战从战术角度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实践证明,《论持久战》就是集战略思维与世界眼光于一体的经典范例。

 

  党校教学有自己的特色与规律

 

  主:从二位的交谈中我感到,党校教学应有自己的特色和规律。在这方面能否也谈谈?

 

  戚:我们还不敢妄谈规律,因为那是需要系统研究的问题。但说说感想是可以的。我想,党校教学的最大特色就在“党性”二字上。所谓“一个阵地、一个熔炉”、所谓“我们党自己的党校”,其落脚步点都是在“党性”二字上。

 

  张:的确,党校教学有自己的特色与规律。党校姓党,其讲台是宣传的阵地,不容许有“杂音”。这是党校的性质决定的,但这绝不是说,讲课中可以没有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但要思考:如何把“时代的传声筒”与“言为心声”有机统一起来,理直气壮地阐发我们的“主义”,唱响主旋律。

 

  戚:我觉得,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讲,党校教学的特色与规律是同党校教学的基本布局、具体培训对象和我们自己的认识相联系的。如果不作具体分析,就难免笼统,也可能失之偏颇。

 

  张:对。党校目前的教学已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即主体班、研究生和函授互相联系,共为一体。这三方面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决定了党校教学的基本特色中又各有特色。对于主体班、研究生班的教学,我曾在贵报上发表了两篇短文,提出主体班的理论教学要“抓住根本,贴近现实,在‘结合’上下功”;针对研究生班的党史教学,提出要“史料翔实,史识独到,在深度上下功夫”。对于函授教学我想说,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讲:是“把握体系,突出重点,在难点上下功夫”。当然,在党校现有的教师管理体制下,一般而言,我们的老师要有这三方面的“功夫”,也真够不容易的。

 

  戚:我的看法是:主体班专题教学,在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方法论的提炼:研究生班的教学,在于对理论逻辑的清理和学习“路径”的指导;函授班的教学,在于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张:我觉得在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在讲课中迎合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情绪,好讲“小道消息”、“遗闻趣事”和“顺口溜”。这既不符合党校教学的严肃性质,也在客观上助长了低下的情趣。

 

  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我们自省,问题首先还是出在体制与科研两方面。

 

  夯实教学的基础,推行教学科研一体化

 

  主:两位涉及到了教学管理体制和科研问题,想来一定有一些是思考,能谈谈吗?

 

  张:有一点粗浅的思考。众所周知,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但党校的科研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是要以教学为中心,使教师在讲台上有自己的心得可讲,有研究的成果可说;二是必须关注现实问题,为教师在课堂上剖析社会热点、难点创造条件;三是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持之以恒,夯实基础。

 

  戚:我认为,所谓“教学科研一体”是一种管理体制,而“教学科研一体化”是一种运行机制的描述。这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包含着教学管理体制、教师管理体制和党校自身运行机制的改革。说直白了,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夯实党校教学基础、创一流党校的基础性工作;把它作为全面推动党校教学改革的“路径”也是可行的。这也是我们熟知的方法论:“纲举目张”。

 

  张:的确,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是一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央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已经提出了这一重大的课题。它对党校自身发展意义重大。如果“化掉了”,“混天过日”就有现实的必然性;如果“深化了”,“只争朝夕”则将蔚然成风……

 

  戚:要“推行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否应反思:(1)“主体班”教学的“休耕”与科研精力聚集的关系;(2)科研成果与各种教学活动的关系;(3)党校“冷辟”学科研究与教学活动的关系;(4)函授教学的“辛苦”收入与从事科研的“痛苦”收入的关系等等。

 

  张:党校的科研要走出个人的“象牙塔”,关注和捕捉现实问题,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这是党校科研的使命与责任,是党校科研的生命力所在。我记得,科研处举办过多次小型的理论沙龙。它表面上是一种“休闲”,实质是一种共同的创造活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能否把它制度化?

 

  戚:有一个问题或现象要提出来:基本理论研究出成果的周期,长于一般现实问题研究成果的产出;所以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当然是研究一般性现实问题,谁会去或愿去“啃骨头”?我自己在每年的年初时,多少都有这样的想法。

 

  张:是的,一提到“教学科研一体化”,容易使人产生“急功”的想法,即表现出“热的炒”和“炒热的”,从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的系统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不仅是深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前提,也是党校自身学科建设的基础。

 

  主:如果“推行教学科研一体化”,那么对教研人员来说,应如何去“深化”呢?テ荩何颐敲挥心芰μ峁┧谓的“路径”。我是从大家的实践经验中体会到了三点:一是黄荫涛教授介绍过的方法:长期关注现实问题,即时地开展各种微型科研,既支持教学,又“积土成山”形成成果;二是校科研处和研究生部的组织思路:围绕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开展专项科研:投标国家课题、市级课题、研究生部课题等;三是学习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集体攻关、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张:其实,对任何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其背后都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问题。因此,不仅要即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共同探讨、相互启发;而且党校教学也应走出课堂,适应形势和社会的需要,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去宣讲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样,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积极健康的思想和舆论支撑,又进一步了解实际,充实自己。

 

  主:“推行教学科研一体化”,如果实行项目管理制,二位有何看法?

 

  张:对这个问题我思考得较少。但我觉得,从一定意义讲,“项目管理制”是推动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但我认为,实行“项目管理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或许是:如何从党校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论证“项目管理制”的科学性和相关运行机制的问题。因为“拿来主义”与“照抄照搬”是形似而神异。

 

  戚:的确,实行“项目管理制”是一项新课题,可能有几个问题要研究:一是教研部一级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与权限问题;二是它对以教研部为核心的学科建设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是“项目管理”组在教学指导与管理中的权限问题;四是“项目管理”是否可实行“休耕”制,以利于“充电”?五是“项目管理”是否与项目经费挂钓?如此等等。

 

  主:的确,当我们站在新世纪门槛时思考:如何办好“我们党自己的党校”,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同时,我们也期望有更多的同志来参与这样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