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盾局特工May的扮演者:谈济宁运河的兴衰与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6:07

谈济宁运河的兴衰与发展

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特色。特色成为优势可以产生竞争力,特色成为品牌可以形成吸引力,特色成为形象可以形成推动力。运河航运便是济宁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在济宁穿城而过,为济宁提供了对外开放的大通道,为济宁带来了数百年的繁荣,将济宁的商业文明推向了顶峰,济宁亦被世人誉为“江北苏州”和“运河之都”。为加强南北物质交流而开凿的运河,在数百年的历史演进中,不仅是条诚招四方来客、汇聚八方财源的聚金河,还是条有着丰富内涵、深厚底蕴的文化河,更是条造福一方水土、养育周边百姓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运河哺育滋养着济宁人民,她的名字已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目中。

一、京杭运河济宁段的形成过程

今天的济宁运河,北起梁山县路那里村,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10公里,由梁济运河、南四湖航道、韩庄运河组成,自北向南流经济宁市所属梁山、汶上、嘉祥、中区、任城、鱼台、微山等7个县(区)。

(一)济宁运河的开凿。济宁是较早从事运河航运的地区,早在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于山东鱼台和定陶间开凿了沟通泗水与济水的菏水,以后历代均有开凿或利用济宁的运河记载。纵贯济宁的京杭大运河开凿于元朝初期(元世祖至元19年,即1282年)。元朝统一全国,定都北京,封建王朝的一切物需无不仰给江南。南上物资经原先隋唐大运河曲折迂回达8次再转运到北京,这是一条绕远道、费时力的水陆联运路线。据史料记载,当时一石米(按120斤)运至北京,却要花去三石米的运费。与此同时,海运虽然利大,却因大海无情、风涛难测、危险极大而为封建王朝慎用。在陆运极其落后的农业社会,开通京杭大运河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弃弓走弦,移道运河至山东济宁恰恰将形成近乎纵贯南北的运输直线,与隋唐以来大运河相比运距缩短了七百公里。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元朝于1282年开挖了济宁至东平的济州河,此后不久,京杭运河全线贯通。元代重新开通的大运河,被习称为京杭大运河,以与隋朝的南北大运河相区别。原来张开的折扇状的南北大运河,改造成为直线型的京杭大运河,南北之间的交通运输,由此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济宁随之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独领风骚数百年。

(二)济宁运河的兴衰。千里运河通航的关键河段在济宁。明代是航运鼎盛时期,也是运河困难较多的时期。位于济宁北部的南旺,为整个京杭大运河全线最高点,因其地势高亢,一直是困绕运河通航的“水脊”。明永乐九年(1411年),兵部尚书宋礼用白英建议,设计建造了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遏汶水至南旺入运河南北分流,从根本上解决了围绕运河通航的水源补给问题,确保了运河数百年的畅通。漕运的畅通同时带来了的还有济宁数百年的繁盛,名不见经传的济宁一跃成为“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运河之上百舸争流、商贾云集,运河之滨城镇密布、繁华似锦,运河两岸货畅其流、店铺林立。史载,元代济宁路上缴国库的商税额,在中书省21路和7个直隶州中名列第四;明代济宁被列为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清代济宁为运河上7个对外商埠之一。济宁成为运河沿线著名的商业之都。仅济宁城区,较大的店铺行栈就达三四百家,日营业额白银10万两以上,零售和批发商达千余户。有诗描绘道:“日中市贸群物聚,经氍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药材业、皮毛业、酱菜业、铁货业、茶叶业、陶瓷业、文具业、饮食业、服务业等10多个行业的一大批商号开业于运河涯畔,成为远近闻名、妇孺皆知的老字号品牌。“国家大计,莫过于漕”。随着封建王朝对漕运依赖性的增强,为确保漕运命脉的畅通,历代王朝均以济宁以聚点强化对运河的管护,济宁成为千里漕河的管理中心,水司衙门林立,朝廷命官纷至沓来,金钗玉坠招摇过市,清帝康熙、乾隆南巡几度驻跸济宁。济宁当时均由中央政府派出的高规格、高层次管理人员驻节,开府设衙,理漕督运。元代的行都水监、明代的总理河漕,清代的河道总督等相关治运、司运机构均在济宁运河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就连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在济宁任职河道总督,济宁也因驻地治运衙门规格高、数量多,成为神采奕奕的中国运河之都。1855年(清咸丰五年),运河在河南铜瓦厢被肆虐的黄河拦腰斩断,清政府腐败无能,回天乏术,至灭亡也未曾恢复运河全线通航,加之清末津浦铁路过境济宁,漕运更是日渐萧条,济宁经济随之趋于衰落,重振济宁运河雄风的责任只能是落在后代人身上了。

(三)济宁运河的新生。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运河史上新的一页。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济宁人民,在开发和利用运河的伟大征程上,栉风沐雨、默默无闻的奋斗了50多个春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济宁航运人加强运河的开发建设,大力发展水上交通事业,使古老的大运河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水运工具从建国初期的木帆船,发展到今天的11000余艘,450万个载重吨的钢质船队,水泥船已全部退出水运市场。造船工业由简单粗糙的木质手工制作,发展到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船舶修造体系;港口建设由原始的依靠河道坡岸装卸的自然岸点,发展至今天的机械化港口群,年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运河航道从受制于自然降雨量的狭窄河道,发展为梯级渠化的三级航线;港航疏浚事业从无到有,年机械化航道疏浚能力已达400余万立方米;航运从业人员从建国初期的千余人,增至今天的20万人;年创地区生产总值百亿元,上交国家规费和税收5亿多元。万吨级运输船队沿京杭运河南下,可直抵淮河、长江、赣江、富春江、钱塘江水域。

二、京杭运河济宁段的历史作用

因河立市,市以河兴。可以说,没有运河就没有济宁,大运河哺育了济宁,运河的开通为济宁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使济宁一度成为具有水乡特色的名城,运河印证着济宁的历史变迁和经济兴衰。川流不息的运河水延续着济宁文脉。

(一)确立了济宁名城的地位。影响着济宁的历史进程,决定着济宁城市的定位。运河影响着济宁的城市布局,使济宁成为典型的运河名城。古老的京杭运河婉转贯穿济宁市区,传统商业区依河而建,河城相依展风情。以运河、因运河及其支流河道命名的街道多如牛毛。从大小闸口、越河涯、顺河街、竹竿巷等这些济宁人耳熟能详因运河演变而形成的地名中即可折射出济宁运河昔日的繁华。时至今日运河仍是济宁城市建设基础性构成要素。蕴育出浓厚的运河情结。济宁林林总总的运河风情,无不折射出济宁人浓厚的运河情结。乡音不改的著名词作家乔羽以一首“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优美歌曲,诉说出济宁人民的心声。

(二)带动了济宁经济的发展。运河通,百业兴。运河促进了济宁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齐全的门类和行业。使济宁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商贾云集之地。运河作为一条经济大动脉,促进了地区的经济交流与融合,带动了济宁沿运城镇的兴盛,一个个运河名镇、漕运重镇崛起于运河之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聚集。运河的开通和兴盛,使济宁市场与全国市场联系起来,吸引了全国各地客商纷纷来济宁经商或投资营业。运河的开通和兴盛将使济宁经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三)促进了济宁文化的昌盛。形成了独具特色、融南汇北的济宁运河文化,济宁成为运河沿线著名的礼仪之邦、文化之都。千百年来,运河文化极大地影响着济宁,有力地塑造着济宁,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各种生活、生产方式,引导着济宁人民对更高层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追求。

三、运河开发与利用的经验启示

(一)依河而兴,弃河而衰。运河的开通和兴盛,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繁荣昌盛、政治文明的象征。可以说,没有运河就没有济宁的繁盛,运河奠定了济宁的城市格局,拓展了济宁的城市地域,繁荣了城市经济,铸就了济宁人民的豪迈品性,也丰富了济宁的城市文化,是运河使济宁一度成为具有水乡特色的名城。

(二)开放交流是大运河永恒的生命轨迹。航运是大运河最原始的功能,航运本身就是一种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只有水的流动、船的穿梭、商品的流通、文化的交流,才能互通有无、海纳百川,才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的繁荣。运河开凿、发展和兴盛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开放交流史。过去是,今天是,明天一定还是。

(三)开发利用运河本质上是发挥济宁的传统优势。没有特色的经济是缺乏竞争力的经济,要振兴一方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的创造自已的特色,而运河便是济宁最大的特色。运河作为历代王朝一贯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运河是济宁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是解决济宁众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问题的牛鼻子。

(四)运河在济宁的地位决定着济宁在沿运地区乃至全国的地位。济宁在运河的建设中前进,运河在济宁的发展中奔流。运河流经的地区是中国最富庶、城市化最高的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至为关键的重要地位,而能使济宁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相提并论的一个重要条件便是大运河。

四、当代运河的建设与发展

市以河兴。时至今日,济宁仍是京杭运河沿线最大的港城和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在历史上,济宁在地理高程上曾经是整个京杭大运河的至高点。今天,我们完全有能力抢占整个京杭大运河建设与发展的制高点。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就在沿运城市中率先提出“以河兴市”战略和建设济宁运河经济带的战略目标,将内河水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发展。济宁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适时确立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定位,在济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又提出了建设以孔孟之乡、河湖名胜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和以立体交通网络为依托、运河黄金水道为纽带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

做活运河文章,打造运河之都品牌,可以提高济宁的综合竞争力,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顺应济宁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拉动济宁区域经济发展的英明决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济宁市港航管理部门对运河建设与发展给以高度重视,决心充分利用好运河这个无形资产和无形品牌,站在更开阔的层面上,从区域发展战略的大范围内重新绘制济宁运河开发与利用、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开展“四带”建设,塑造济宁城乡建设新风貌。加强京杭运河两岸的绿化美化、污染防治工作,充分挖掘运河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开发航道、船闸、港口、人文历史景观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运河经济带建设为龙头,带动文化带、旅游带、风景带建设,实现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发展。为把京杭运河济宁段建成百业兴旺、鱼米满仓、殷实富裕的产业带,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汇贯通的文化带,天蓝、水清、树绿、花香的风景带,休闲、栖居、度假、游乐一体化的旅游带而不懈努力。

(二)搞好运河物流,打造运河经济发展新平台。按照市委、市政府做活运河文章,打造运河物流品牌的要求,以港口作为运河物流建设的重要节点,加快内河水运融入现代化物流的步伐。目前,济宁港已被交通部列为全国28个主枢纽港和运河沿线重点建设的六大内河港口之一。按照一城一港的要求,对运河港口资源和岸线资源进行整合。按照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加快以京杭运河为依托的经济园区和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经济产业群的建设。将运河物流做为运河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以培植,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有利的政策,大力整合港口资源,积极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全面夯实运河物流发展的基础,达到船畅其运,物畅其流。

(三)实施“北延工程”,实现济宁运河经济新跨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运河北延提供了难得的基础条件,港航部门正在开展京杭运河济宁至东平湖段续建工程的建设,让“运河长龙”继续向北延伸。该工程是交通部“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工程包括航道、桥梁和船闸工程,总投资23.7亿元,其中航道与桥梁工程12.7亿。该工程的实施,可增加1000多万吨的水路运输货运量和1亿多元的税费收入,还可增加5万多个就业岗位和2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该工程的建设对于进一步完善运河航道网络,拓展济宁经济腹地,强化济宁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创造历史机遇,重铸济宁运河之都新辉煌。济宁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水上交通物流,打造运河之都品牌战略,对航运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元一体的济宁运河,不仅是济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南水北调的主通道、兴利除弊的便道,还是济宁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渠道,归根到底则是服务国计民生、造福一方百姓的康庄大道。运河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应从运河保护建设的全局出发,以航运业为龙头,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运河开发建设。以充分发挥运河的综合功能,体现运河的综合效益。按照政府投资、社会集资、招商引资的思路,多元筹措内河水运发展资金,加快运河建设步伐,形成以京杭运河为骨干的高等级航道体系和现代港口体系,深入营造运河立体优势,让运河这一黄金水道通江达海,让运河这一惠民大道造福于民,让济宁这座历史名城再铸运河之都的新辉煌。(文稿 济宁市港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