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淘宝神笔:王龙:别让地方党校成了“纸箱馅包子”(南方网 2007-7-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18:42
别让地方党校成了“纸箱馅包子”   2007-07-17  南方网  王龙  

  俗话说“眼不见为净”,对于北京街头的“纸箱馅包子”也好,对于洞庭湖岸上的老鼠也好,在人们不知道“败絮其中”的时候总是觉得干干净净,一旦昭然于世,就突然从内心升腾出一种莫名的忧愤,而这样的现实往往让人们连自欺欺人的思维空间都没有。还有一种“眼不见为净”,就是人们对身边的丑恶现象视而不见,即使“曝光”,也是欲说还休,遮遮掩掩,令人望而生厌。

  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比如《人民论坛》近日撰文说,一些干部把进党校学习视为个人升迁的一种途径,陷入庸俗交往之中,使本来应该充满学习、研讨、探索气氛的地方,成为一个“公关”、“社交”以至行贿受贿的场所。文中列举了六个方面的不正之风,诸如:笑纳下属“慰问”,沉湎于觥筹交错;相互吃请,“礼尚往来”;跑门子,拉关系,功夫用在了校外;车来车往,他来你送;进出自由,胡作非为;体会文章难动笔,他人捉刀来帮忙。(《新京报》7月15日)。

  众所周知,党校是培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摇篮,至少在老百姓的心里是一个十分圣洁的地方。事实上,每一位干部也是从这里走向领导岗位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如果不是主流媒体披露,普通老百姓谁敢想这里竟是如此乌烟瘴气?反正我读过这篇文章后,就像吃了一口纸箱馅包子,难以抑制呕吐的冲动。要命的是,就是这样的所做所为,却被轻描淡写为“不正之风”。本来嘛,笑纳下属“慰问”、相互吃请、跑门子拉关系、胡作非为……拿出其中任何一条都能被嵌入中纪委的《八条禁止性规定》,凭什么还说成是“不正之风”?

  我毫无指责媒体之意,恰恰相反,对这种敢于揭短的行为由衷敬佩。只是觉得,既然知道“把党校当作‘公关’、‘社交’以至行贿受贿的场所”不是个别现象,就应该理直气壮,没有必要吞吞吐吐。因为党校的培训本质上是执政能力教育,其社会影响力非同一般,而这种权威性和群体性又注定了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怂恿的结果只能使这一现象愈演愈烈,进而使之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其实,地方党校中存在的这一现象并不是什么秘密。报载,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就善于拉关系、跑路子,从不学习,而毕业论文却被评为优秀。有意思的是,长期以来校方习惯把这样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什么“管理松懈”,什么“教学质量不高”等等,理由是应有尽有,甚至关于党校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一度高涨。学校疏于管理固然不容忽视,但一味把责任推到党校也是别有用心。人们不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无非是因为参加学习的学员大多都有一定的职位,有的学员更是位高权重,加上人事关系不在党校,他们根本不把学校的纪律放在眼里。而能够到党校进修的学员大都是被提拔的对象,党校的教师当然不敢得罪这些未来的大人物。

  有论者认为,在目前的党校教育中,书本与实际脱节、形式单一等问题比较普遍,造成了学员对上课没有兴趣。就算是这样吧,也不应该把党校当作吃喝玩乐、结党营私的舞台。看看如今的一些地方党校,豪华餐厅、标准客房、卡拉OK、总台服务……与地地道道的娱乐场相比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上海市社保局原局长祝均一、郴州市原市委书记李大伦那样的贪官一点也不奇怪。

  用不着对这样的现象上纲上线,也无须说“败坏党风”、“助长腐败”,他们之所以敢于如此胆大妄为,说明原本就有滋养这种腐败的环境。有些人深谙“厚黑学”的精髓,根本不在意无关仕途的人唾骂,即使被高端媒体披露出来,依然我行我素。对于这样的人,责之以古代君子“知耻”之意实在抬举他们了,实际上他们对腐败的感受已经到了恬然不觉的程度。难道不是吗?如今谁还把下属“捐资助学”、公款请客送礼等等现象当腐败看待?连携“小蜜”于校舍,行贿于光天化日这样的行径都明目张胆,他们哪里还有什么羞耻感?

  北京街头的“纸箱馅包子”无疑令人恶心,而这种“党校现象”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其后果并不像“纸箱馅包子”那样让人吐吐而已,它将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一个国家的命运。由此而论,如果说这也是“不正之风”,怕是没有几个人认同。况且,停留在道德层面的批评永远不会遏制住这股“歪风”的泛滥。就像现在的大学,男同学比阔绰,女同学比谁被高级轿车接走,以耻为荣的心态代表了现代社会的道德错位;价值观的扭曲,使培养天之骄子的校园越来越变得世俗功利。党校也无非如此,这样的现象能够久盛不衰,至少说明有产生的根源和用途。但是,纵有千条万条理由,我们也绝不能让培养国家干部的校园沦为培养贪官污吏的场所。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候,也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时期,也是怀疑时期……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好与坏、智慧与愚蠢、信仰与怀疑构成了一个多彩的社会形态,在这样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个性的时期,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直登天堂”抑或“直下地狱”。

http://opinion.southcn.com/southcn/content/2007-07/17/content_4208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