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qq显ip版: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2:11
李和生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2011-08-15 15:46

最近在研习李和生大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颇有心得和领悟。

一是套路练习,一是推手功法。

套路练习,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练习由腰部发劲,一年时间。第二阶段,练习由腹部丹田发劲,一年时间。第三阶段,练习由意念发劲,一年时间。通过三年时间的练拳,大师认为可以初见成效,这与通常所说的“太极十年不出门”见效快了不少。

第一年,练习由腰部发劲。举例来说,“揽雀尾”,右手“掤”时,右腰为劲源(结合尾闾穴),右手为劲端,右腰将右手带起来,往右手送劲。转为“捋”时,右手向下,左手往上,同时由右腰将右手的劲力缓缓收回腰间(结合印堂穴),由左腰缓缓向左手的劲端送劲。“挤”时,由背部夹脊穴往前送,仿佛一根木桩捅向对方。“按”时,双手不动,腰部送劲,看似身子未动,其实劲力无穷。

他说,练拳时要注意三道防线。第一道是手和脚。练拳时要求注意自己对侧的手和脚相对应,即右手与左脚,左手与右脚相对应。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用意念相合,“手心永远想着脚心”,“手心带着脚心走”。如搂膝拗步,伸出去的手要与另一侧的脚心合一下。

第二道是肘与膝,第三道是肩与胯。大师说,与对方交手,应该把对方控制在第一道防线,遇到对方强力,不能将手缩回,缩回就一败涂地了。这时缩回的应是你的劲源,用腰把手上的力量收回,手还是放在原处,但自己手上的力量空了,对手就扑空,打不到你。待对手的强力落空,你就可以再由腰部将收回的劲力发出,通过劲端的手臂和手指,将对方推出或推倒。

第二、第三阶段也是如此,分别由丹田、意念发劲,即丹田或意念作为劲源。而不是每个动作只动手和脚,发劲时不是靠手上,手是基本不动的,由劲源发出,才能源源不断,更有威力。太极拳要求去除自身原有的习惯使用的拙力,要求全身松透,“一分松,一分功”。

谁都知道练太极拳要全身放松,但具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放松?放松后如何发力?学习和理解了大师的劲源一说,才知道松的是劲端,力量应该从劲源发出,练太极拳应练好劲源,才是关键,才是太极拳的功力所在。

李和生大师的老六路颇有自己的特色,如单鞭,加了下按的动作;打虎式,先掤后打;撇身捶,右拳打对方太阳穴;云手,先下插掌,再起身转腰云手。等等。

 

关于推手,李和生大师已是虚空松透,得心应手。他提出发劲注意三角力,即力量用在虚拟三角的内角中心,搭手稍一使劲,对手就会被弹出。推手过程中利用圆切线的原理,手臂、腰部、跨步画圆,把来劲松掉,引开。

大师在推手中,强调沾粘连随,用劲端手指感触对手的劲力的大小、方向。对方力来了,随即松开自己的劲;对方后撤,你的手不能丢开对方,而要相随,待机发劲,此即听劲,问劲。此外,还有弹抖劲(手臂收回时,肘部不能小于90度,然后用食指发力向前送劲),搓打劲(手掌向下,往前下方搓打),分劲(自己的劲端不能和对方相顶,可以侧向对方手背发劲),投针劲(肘下沉,人下蹲,往下切劲,如下穿掌)。

杨式老六路是由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儿子杨健候传授给朱怀元,朱传给李和生。其间,多是杨健候的儿子杨澄甫教练,可见这一套拳的珍贵和正宗。

以上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作为备忘,以备打拳时的边练边悟。同样,也供有缘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