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水务控股招聘:从“物质社会”到“能量社会”——当社会学遭遇量子物理学 从“物质社会”到“能量社会”——当社会学遭遇量子物理学 从“物质社会”到“能量社会”——当社会学遭遇量子物理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4:06
  从“物质社会”到“能量社会”——当社会学遭遇量子物理学 转载  钟茂森:积善必有余庆 积不善必有余殃

从“物质社会”到“能量社会”——当社会学遭遇量子物理学  

2011-08-27 17:05:53|  分类: 灵性教育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研究:从“物质社会”到“能量社会”——当社会学遭遇量子物理...
个人研究:从“物质社会”到“能量社会”——当社会... 被视为量子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普朗克在1944年发表...
jyshx.njnu.edu.cn/html/2010/ ... /69_4.html 2011-6-8 - 百度快照

的互相不喜欢,出于感情用事的态度,他们互相批驳对方的观点,甚至完全丧失了一个科学家应有的公正客观的态度。从个人的角度,这其实也成了他们两个思想停留于古典物理学阶段而不能进步的原因。往往思想越固执的人,其性格中的“我执”也越强。

玻姆在其早期的实验中曾经发现:在等离子状态下的原子微粒活动,与我们通常以为的不同,它并不是作为个体单元而存在着,而是作为一个更大整体的局部而彼此连接着。这些实验促使了他后期最著名的革命性著作《全体和内隐序》的诞生,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就可以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整体,我们世界里的事物也就会成为另外一个我们无法观察到的领域的投射。他认为,这些可见和不可见的都是一个更高且更普遍的秩序的不同表现。为了区分这两者,他将其称为‘内隐’和‘外显’两个域。那些在我们身处的世界能够看到、摸到的这些分散着的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整体,他称之为内隐序。为了描述内隐和外显之间的不同,玻姆用流动的河流作为比喻:‘在这条河流上,人们可以看到不断变化着的漩涡、涟漪、水浪和水花等,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它们是单独存在的。’尽管乱流在我们看来是相互分离的,玻姆却认为它们在更深的层次上紧密地连接着彼此。‘瞬间的存在状态以这种抽象的形式呈现,意味着只有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独立存在。’玻姆用这些例子来描述自己的感觉,宇宙和其中的万物——包括我们——事实上,都很可能只是宇宙模型的一部分,所有部分都是相互关联的。”7改变以往的界分的看法,而把这个世界看做一个整体,或许是我们需要经历的最大的思维革命。

三、社会的联结:能量之海

在20世纪90年代,为美国军方做研究的科学家们,针对独立于人体之外的细胞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考察了情绪对离开人体的样本细胞的影响。在我们的常识之中,已经离开人体的细胞是不会再受到人体自身情绪的影响的,然而这个实验的结果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在受试者的口腔中采集了DNA和细胞组织样本,这个样本被带到了同一栋大楼的另一个房间,和受试者之间的距离有几百英尺那么远。研究者给受试者观看不同的影片,随着影片情节的不同,受试者产生了喜怒哀乐等等不同的情绪反应,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个房间里检测他的离体细胞组织和DNA的反应。实验中观察到,当受试者发生种种情绪变化的时候,他的离体细胞组织和DNA也在同一时间产生了相同的电流反应。尽管测试样本和受试者相隔数百英尺,但DNA却好像它依然还在受试者体内一样。 这个初步实验之后,后来还有其他的科学家们在更远的距离下重复了这个实验,某次实验中受试者和他的细胞居然相隔了480公理的距离。而所有的实验都发现:无论距离有多远,受试者的情绪和离体细胞的反应都是同步发生的。这个实验更证明了离体细胞和人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东西,将他们彼此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世界万物是一个整体的观念,那么也就不难理解这个实验的结果。正如玻姆所说的,联结万物的是一个能量的海洋,不同的物体只是这个巨大的能量海洋中的不同浪花,虽然表面外在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在本质却是相同的一体。能量是联结世界的根本,而人类社会亦然。

社会学家们一直在寻找社会联结的机制,以期化解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可是最终却发现,冲突和矛盾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常态”。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人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他思想中蕴含的“以冲突(斗争)化解冲突(不平等)”的想法是最难以实现的悖论,因为,实质上冲突只能引发冲突,冲突不能制造和平,只有和平本身才能制造和平。这样的观点似乎很难理解,但如果借助于量子力学,则有可能找到一种更便利的解释方法。既然万物都是能量的波动,就必然符合物理学中的“同频共振”原理,即相同频率的波之间易引起共振现象。同频共振原理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社会中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人们总是本能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和物与其共处,“喜欢”即暗示彼此之间的振动频率较为接近,与其说是人自己的喜好选择了喜好之物,还不如说是人自身的振动频率将相似的频率吸引到自己身边来。因为同频共振现象的存在,使得现实世界中常常在按照“吸引力法则”运行,即万事万物在发出各自的波动,同时又将吸引频率相似的波动相互靠近,发生共振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缘分”。不但事物如此,思想和观念亦如此。“冲突”与“和平”是两种不同的观念,将导致不同的行为,它们彼此之间的振动频率是不一样的,只有频率相同的才能共振,所以,冲突制造不了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制造和平。马克思所倡导的工人阶级斗争并不能促使和平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到来,因为不符合吸引力法则。

如同人体一样,在可见的物质身体背后存在着一个不可见的能量身体,物质身体的问题要从能量身体的层面才能根本解决,社会的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可见的物质社会背后还存在着一个不可见的能量社会,在那里能量的波动影响着物质社会的一切表现。马克思虽然看到了现代文明的弊端,批判了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但他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因为他的思维也仍旧停留于和现代文明一样的层次,没有能够超越对立界分的思维模式。因而,他所能看到的也只是显态的物质社会,而不能认识到背后隐态的能量社会。

被视为量子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普朗克在1944年发表的一个演说中,陈述了一个现代的科学家们仍旧无法完全理解的观点,他说:“作为一名投身到最需要清晰敏锐思维的科学之中,进行物质研究的人,就我研究原子的结果而言,我可以讲的就是——根本没有物质存在!所有物质的形式和存在仅是一种力量所致,是它引发了原子微粒的震动,也是它维系着整个原子系统的聚合存在……我们必须假设,在这股力量的背后存在着一个具有意识和智慧的心智。这股心智就是所有物质的母体。”8

普朗克的观点似乎告诉我们,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大脑,它有智能,有意识,仿佛是一个人格化的主体。而如果再联系玻姆所提出的全息理论(玻姆确信宇宙像一个宏大的全息图那样运作。在全息图中,事物的每一部分都已包含了其他部分,只是尺度更小而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普朗克所说的那个宇宙的大脑心智和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心智是全息的,它们本质上是一个东西。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同事约翰?维勒曾说:“我们都有一个顽固的看法,认为有一个‘外在’的宇宙,有一个我,一个观察者,被宇宙用六英寸厚的玻璃板安全地保护着。联系到20世纪末所做的实验——仅通过观察某些事物就能改变实验结果。现在我们知道,在量子世界里,仅仅是把这么一个微小的对象视作电子,我们就能穿越那块玻璃板,我们必须做到……因此,‘观察者’一词将从字典里剔除,我们需要添加一个新词——‘参与者’。”9当理解了这一切,我们就可以更直接的说,宇宙就是我们自身,我们自身就是宇宙,我们通过自身和宇宙整体相连,宇宙整体在我们每个个体身上都有全息的反映。

这种观点也有助于启发我们拓展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中“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之间的对立。在物理学的研究中其实也有相似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自弦理论以来,我们开始注意到,似乎量子论的结构才是更为基本的。以往人们喜欢先用经典手段确定理论的大框架,然后在细节上做量子论的修正,这可以称为‘自大而小’的方法。但在弦理论里,必须首先引进量子论,然后才导出大尺度上的时空结构!人们开始认识到,也许‘自小而大’才是根本的解释宇宙的方法。如今大多数弦理论家都认为,量子论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量子结构不用被改正。而广义相对论的路子却很可能是错误的,虽然它的几何结构极为美妙,但只能委屈它退到推论的地位——而不是基本的基础假设!许多人相信,只有更进一步地依赖量子的力量,超弦理论才会有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10超弦理论实现了物质与能量、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融合。

在社会学中,个人与社会一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过于强调社会学所谓的“整体”视角,所谓的“结构性”因素的时候,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排除了个体,完全脱离个体之后的社会结构成为一个空洞虚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