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40级装备:关于“5县15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跟踪调查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0:05:32

关于“5县15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跟踪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07-04-13 稿件来源:原劳动网

 

3月26日至30日,我厅组织47人,分成五个小组,对英山县狮子坳村、陈家垸村、杨家坪村,云梦县周田村、黄湖社区、三港村,洪湖市林沟村、向晓村、大口村,通城县下畈村、庙下村、黄丰村,竹山县周家湾村、沈家营村、陈家河村等5县(市)15村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走村入户跟踪调查,并与2005年11月的初次调查进行了比较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可喜变化

在耕地、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耕地,上次是20067亩、本次20039亩;人口,上次22574人、本次22299人),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现了“四增长、一好转”。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继续增长,出省务工是主要选择。本次调查,“5县15村”从事非农产业和外出务工的人数为7994人,其中在省外的占65.7%,省内占34.3%。总量比上次的6766人增加1228人,增幅18.1%,其中,出省的增加1067人(上次4198人、本次5265人),占增加人数的86.9%。这反映出省仍是我省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选择。这一结果与劳动保障部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入户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特别是偏远地方青壮年已基本外出务工经商。

(二)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劳务收入贡献率有所提高。本次调查,“5县15村”农民总收入为11585万元,比上次的9600万元增加1985万元,增幅20.7%;其中,劳务收入本次为5839万元,上次为4325万元,增长1514万元,增幅35%。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本次为50.4%,上次为45.1%,提高了5.3个百分点。这反映劳务收入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度在上升。走访中发现,近年农村所盖新房大多是外出务工经商收入所建。

(三)夫妻二人外出就业户数继续增长,“零转移农户”减少。本次调查,“5县15村”夫妻二人均外出就业户数有1247户,比上次的1102户增加145户,增幅13.2%。这反映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的趋势,但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农村家庭“空巢”和留守子女等问题。本次调查,“零转移农户”为770户,比上次的1168户减少398户,降幅34.1%。这表明去年以来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将“零转移农户”作为农村转移培训的重点,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参加培训人数继续增长,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逐步上升。本次调查,“5县15村”农民参加过培训的人数是4234人,占总劳力14802人的28.6%,比上次调查的17.9%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英山县一些乡镇还出现了外出务工多年的农民工重新回乡参加培训的现象。这反映出劳动保障、农业、扶贫、科技、教育等部门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按照“渠道不变、投向集中、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等的覆盖面逐步扩大,收到了实效。

(五)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继续好转,工资水平有所提高。本次调查中,对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入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去年外出务工人员工资被拖欠的只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6.7%。这说明自2003年底以来的清理农民工工资拖欠专项行动成效显著。通城县劳动力市场价格显示,织布工市场价位2005年每月为500元左右,目前为700~900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一定提高。

二、问题分析

(一)亲朋好友介绍外出是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式。调查表明,“5县15村”外出务工人员中,自发外出占24.8%,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占54.2%,政府部门组织(含技校组织)占19%,其它方式占2%。自发外出、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求职和权益易受侵害的风险。如洪湖市向晓村的平俊自发到武汉汉正街红盛制衣厂打工,4700元工资欠拖不发,最后还是通过烽口镇劳动保障管理所工作人员到工厂交涉,才于春节前将大部分工资追回。

(二)技能水平偏低制约打工经济的质量。据对通城县38名省外就业农民工的抽样分析,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人均年收入1.49万元;没有任何技能的人均收入为0.945万元,两者之比为1.58:1。洪湖市向晓村吕彩云2005年参加市就业训练中心组织的电工培训,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2006年收入为2.1万元,并与厂方签订了劳动合同,获得了社保,而同龄人胡文、胡婷由于没有参加任何培训,年收入不足1万元。这充分说明技能培训对提高务工收入的作用十分明显。

从调查看,当前“5县15村”没有任何技能的仍有44.9%,获得劳动部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仅占总劳力的3.8%。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重输出规模,轻人员质量;培训专业针对性有待增强,技能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宣传引导不够,一些农村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劳动力,宁愿初、高中一毕业就外出务工赚钱,而不愿意花时间“充电”。

(三)劳务输出快速增长与本地缺工问题加剧并存。“5县15村”一年多来,省外输出新增1067人,增幅为25.4%;省内输出新增161人,增幅为6.3%,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向省外仍是首选。与此同时,我厅对全省36082户企业进行的缺工调查表明,当前全省缺工总量为36.11万人。两项调查综合对比表明,如何兼顾省外转移、省内用工,是当前我省搞好东西部产业承接、确保我省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四)管理服务体系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信息服务不适应。各乡镇、村组的农村劳动力难以及时了解用工信息。二是资金匹配不适应。如,因受资金限制,一些地方不敢大张旗鼓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的地方两个乡镇才有一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工作经费难以保证。三是政策不适应。有的农民工反映,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务工,基本养老保险只转“个人帐户”部分,而不转移统筹部分,不利养老保险关系接续与流动就业。这个问题是全国性问题,劳动保障部正在着手研究。

三、对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重点在县,关键在乡。县乡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一是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省内、省外联网,并将网络延伸到乡镇。建立乡(镇)、村劳动保障信息员制度,及时掌握培训转移的资源及变动情况。二是加强省内外劳务协作;强化劳务基地建设,搞好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输入企业的对接,鼓励劳务输出多的市、县在输入地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做好维权等服务工作。

(二)加大技能培训力度。一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投入。二是实现政府各部门培训资金、培训资源的共享。三是加强培训机构实训设施建设,充实更新培训教材,优化师资队伍,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吸引力。四是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帮困资金,对农村特困家庭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扶持。

(三)统筹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问题。一是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劳动保障部门可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标杆工种、职业或岗位,进行跟踪调查,进行省内外、市内外、县内外对比,提供相关职业工资差距的合理的参照系。一方面为当地企业确立工资水平提供依据,增强本地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农村劳动力是否到省外就业提供参考。二是优化省内就业环境。规范用工管理,妥善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鼓励各级政府建设一批廉租房,企业建立廉价宿舍;引导企业丰富文化生活,改善劳动、生活条件,加强人性化管理。三是结合本地产业结构、企业用工需求,实行定向培训、定向输出。

(四)高度重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据了解,不少市、县在状大县域经济过程中,注重“回归经济”的发展,如通城县近3年来大力推行“回归工程”,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共引进“回归”项目386个,占招商引资项目总数的96.1%;回归资金10.8亿元,占招商引资总额的72.6%,推动了本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了1万多名劳动力就业,走出了一条“转移外出—回归创业—发展经济—就地转移”的路子。建议省委、省政府将“回乡创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打工经济的重要延伸、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从政策引导、创业扶持、宣传报道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转移与回归的良性循环、就业与创业的有机结合、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