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元认知迁移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3:59:48
元认知迁移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界诞生了以信息加工观点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由于认知心理学对人的认识过程的研究兴趣及在知识分类、表征、加工、提取等观点上与其他心理学派的差别,从而对教育与学习领域的心理学即教学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认知心理学家根据知识在人的行为表现上的特点,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可以被直接描述,而程序性知识则与问题解决相联,是关于“为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可以被陈述,也可以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内容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这两种知识的迁移。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包括“与陈述性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与程序性知识对应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与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元认知迁移理论”。

    前两个迁移理论侧重描绘具体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迁移,既与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有所重叠,又在理论构架上有所创新。而笔者认为,关于学习迁移的观点,使得认知心理学派超越其他学派的关键,在于它“强调认知策略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技能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元认知迁移理论”,从而正式把促进元认知的迁移列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元认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1.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

    元认知迁移理论研究的是认知策略的获得和发展。认知策略是个体主动采用的用于提高其完成认知任务的效率的方法。认知策略不同于某一具体或特殊领域的技能或技巧,而是关于“认知的技巧”;它并不指向某一具体情境,而是针对个体的普遍的一般的认知过程。严格说来,它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但由于这种策略在个体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使得陈述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无法代替它,这是它存在的缘由。可是认知策略并不完全超然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首先,当认知策略用书面语言或口语传达时,可以被视为一种陈述性知识,而当认知策略运用于具体的认知活动中,它又作为一种技能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性知识。其次,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的掌握有赖于个体掌握一定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否则认知策略无法被理解和传授。而对认知策略的运用必然涉及到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最后,认知策略的掌握是为掌握更多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服务的。认知策略本身并不表现为某种实用性,它的价值必定通过加工、处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得以体现。

    正是由于认知策略与陈述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在认知心理学的迁移理论中,除了针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以外,还产生了与之并列的、针对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迁移理论”。

    2.思维的可训练性

    认知策略是直接为改善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服务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改良即表现为思维品质的提高。英国思维训练专家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认为:“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相对来说,知识是静态的,而思维是动态的。掌握知识不等于同时获得了思维发展。

    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仅仅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技能,要求其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并不能够提高其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其思维品质。爱德华·德·波诺进而认为,思维作为一种技能可以被直接传授。但是思维不是纯粹的抽象物,思维以知识为加工材料,以产生新知识为结果。以知识为内容,训练思维技能、技巧和策略以激发思维过程本身已被证实为思维训练的好方法。思维的可训练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肯定,人们因此注意到了元认知在成功的思维训练中的重要中介作用。陈英和等(1995)的小学儿童形成合取概念的元认知培养研究,通过对小学儿童形成合取概念的策略进行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儿童形成合取概念的能力发展,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元认知水平,并在问题解决中表现出能力的迁移。迁移的主要原因在于,认知策略的训练促进了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以此为中介,儿童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可见,元认知是思维结构的内核,元认知和认知策略间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采用适应的方法训练儿童的认知策略,就可以提高其元认知水平;认知策略的训练要达到迁移的目的的,也必须通过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正是在思维的训练过程中,认知策略和元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以知识为载体的认知策略的训练,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二、元认知迁移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元认知(metacognition)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在197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ll)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在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尽管关于元认知的定义、内涵至今仍没有统一,但是研究者们普遍把元认知作为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反省意识能力,认识到了元认知能力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为迁移而教”、“教会学生学习”日益成为教育主题的今天,元认知迁移理论的提出启示我们:认知策略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能否成功运用认和策略又取决于个体的元认知水平,因此教学不能囿于仅仅传授给学生具体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还必须加强元认知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1.元认知培养的原则

    关于元认知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1)把握“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便构成了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既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才是真正科学的,才能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元认知的培养。元认知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也受到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经验的限制,要有效地培养元认知能力,除了要确定儿童现有的元认知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外,还必须了解学生知识、经验的当前状况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使得元认知的培养有依据、有目标地进行。

    (2)因材施教的原则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同其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一样,要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间智力发展水平、认知方式、性格等因素的不同,会表现为在对元认知知识、技能的获取速度、偏爱的获取方式及对元认知知识的主观建构上存在差异,进而表现为实际的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只有在了解元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学、训练方式,才能使元认知的培养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3)理性认识与感性体验相结合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人们如何计划、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经验总结。它来源于实际的认知活动,而传授元认知知识和技能是为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而服务的。认知活动的效率是否提高是判断元认知训练是否成功的最终指标。因此,元认知的培养不仅包括向学生传授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技能这样的理性认识过程,还必须要求其利用一定的认知策略完成某些认知任务,创造使其体验元认知活动及其结果的机会。 

    2.元认知培养的途径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我们发现具备高元认知水平的个体往往有强烈的元认知意识、丰富的元认知知识,他们的元认知活动经验丰富,在认知行动中能有效地运用元认知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元认知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有些学生所以表现出学习及解决问题能力低下,是因为在他们的认知活动中很少使用认知策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要对认知活动实施一定的监控和调节,他们缺乏或没有元认知意识。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帮助其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反省,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其效率所以低下的原因,进而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作用,为自觉地吸收有关元认知的知识,学习元认知策略做好准备。唤醒学生的元认知意识的另一方面在于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管理意识”。有实验研究证明,高元认知能力者解决问题的表现比低元认知能力者要好,而元认知能力高而一般能力差者较之元认知能力差而一般认知能力高者解决问题的效果更好。[4]这充分说明了元认知在个体学习及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元认知是关于认知活动的知识和认知,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它行使的是“管理”的功能,认知过程因为受到恰当的管理而变得高效。学习者不仅是一般或特殊知识的获取者和使用者,也是这些知识的管理者[1][P.222]──负责发出在何种情况下运用何种知识的指令。一个成功地完成一定知识学习的人必定是这些知识的成功的管理者。因此要把灵活地驾驭知识作为教与学双方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者的角色,提高其学习元认知知识、掌握元认知技能的主动性。 

    (2)讲授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切影响个体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因素及影响方式的知识,主要包括关于认知个体、认知对象和认知策略的知识。因此向学生传授元认知知识,也可从这三方面入手。要让学习者明白自己有独特的认知特点、兴趣,自己的各项能力有长有短。教师应力求对学生的这些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不仅仅要针对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性的评价,也要针对个体与某一群体中的其他人的差异给予评价,使其对自己的认知获得全面、正确了解的同时,又能知己所长,明其所短,从而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注意利用优势,弥补有缺陷的技能。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了解认知对象的特点和知识。认知对象包括待加工的材料和需达到的目标,即认知材料和认知任务。从认知材料的性质、结构、数量和逻辑性等方面引导个体去认识认知对象,理解到在问题解决或新的学习任务中,不同特点的认知材料有着不同的适用策略,并且也会对认知加工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关于认知任务,一方面要向个体讲述不同的认知任务有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同样的任务如果以不同的方式来考查,也会对个体解决任务的成绩产生影响。在认知策略方面,不仅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认知策略的基本知识,更要向学生比较各种认知策略的特点、适用情境及可能达到的效果。元认知知识的三个方面:认知主体、认知对象和认知策略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认知主体是核心,它决定着认知材料和认知任务的设定及认知策略的选择。反过来,合适的认知任务可以促进认知主体运用认知策略水平的提高。所以在传授任何一方面知识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他两方面因素的现实情况及可能的能动作用。对认知主体的评价,必须以其在各种认知任务中运用认知策略的实际表现为依据;对认知材料、认知任务的讲解,既要考虑到认知主体的认知发展水平也要结合适用于该任务的认知策略,引导个体针对问题解决或认知目标对任务获得正确的理解。同样在传授认知策略的知识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认知主体由于其年龄、经历及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认知发展特点及适用的认知对象、任务范围,因人、因时而异。 

    (3)丰富元认知体验讲解元认知知识可以使学生知道元认知是什么,这是元认知培养的必要环节,但元认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实际的元认知活动,即有元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的体验,才可能使学习者在以后的认知活动中自觉而有效地运用有关认知策略。笔者认为,元认知体验应重在体验其过程和结果上。在元认知过程体验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法向学生讲述自己在构思一篇作文、解决某个问题或学习某项新内容时的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才能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讲解他们在认知任务面前分析问题、寻找并最终发现有效的认知策略、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在体验这样的认知过程时,会深化对原有的元认知知识的理解,也会提高他们将来面临这些问题时运用合适的认知策略的意识和技能。也可以通过布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解决任务,让所有学生展开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请那些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和那些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各自讲述自己的认知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也使得其他同学获得了体验别人的认知过程并与之作比较的机会,藉此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评价,从而提高对认知活动的监控水平,丰富认知策略。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学生比较成功的问题解决过程和失败的问题解决过程间的不同,这些不同如何影响到后续的加工过程,并最终影响认知加工结果的。通过将认知过程细分为一系列具体的步骤,对每一步骤给予评价,有利于学习者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细致的审视和深刻的反省,从而提高自己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应注意使学生对由使用元认知技能而产生的结果产生体验。在讲解了某一认知策略后,可以提供一个表面内容不同但实际结构相似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认知策略来解决当前问题。教师也应当对由于认知策略的参与而产生的认知活动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做出对错或等级的评定。当学生顺利地获得问题解决之后,原有的有关认知策略的知识会由感性认识上升以理性认识,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会有助于认知策略的迁移。
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论述马克思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启示 标签理论对犯罪防治的启示 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的参考论文吗? 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启示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启示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平均利润理论对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今天社会建设的启示 社会解组织理论对流动人口犯罪防治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概论 道路理论的创立对我们有那些启示 劳动力商品特殊性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意义及其中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什么叫地图的空间认知理论 关于鲁迅及其精神的认知 论述毛泽东对民主革命理论的创新及其实践情况. 论述毛泽东对民主革命理论的创新及其实践情况 对培训行业的认知 石家庄对民办高校的认知? 认知不协调理论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