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论曾文正公家书、家训、日记的精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2:37
  一、前  言
   
    中国近代史二百年来伟大人物的出现,应首推湖南湘乡曾国藩氏。他生於一八一一年(清.嘉庆十六年)字伯涵,号涤生。他一生勤学自励,博通古籍义理、词章与考据,经世致用之学,并熟悉典章制度。二十七岁便中进士(道光十八年)由此位列朝官,入翰林院参赞枢机。在职兢兢业业,树德为先,诚敬第一,忠义信守,克己自惕。咸丰初年(一八五一)升任礼部侍郎,随又外放江西典试。途中闻母丧,丁忧返乡守制。不久奉朝命在籍编练乡勇,以应讨伐太平军之乱。乡勇训练有成,即在湘潭兴师讨伐叛乱,首开得胜。於是先後收复武汉及沿江各地。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光复金陵,太平天国亡,曾氏乃中兴再造之大功臣。是故封毅勇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卒於官,朝廷赠太傅,谥文正。一生光华,梁任公推崇「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立德立言,在其家书、家训、日记中历历可见,而其丰富的着述,如经史、诗抄、全集等浩博无比;至於立功,若无太平军作乱,则英雄无用武之地。曾氏却因缘时会,发挥其智虑,成就三不朽,古人有此三者,论列入圣矣!曾氏去世已一百四十余年,我们湘人以他为荣为傲;尤其今日省巿政府及在台湾所成立的湖湘文化发展协会,举办曾氏学术文化座谈会,致力湖湘文化之发扬,以及社会风气与道德之增进,意义非凡。本文谨以曾氏家书家训和日记之精要,就教於各位学者方家。
   
    二、曾文正公天生福大
   
    曾氏是最有福气的人,以他的家世家庭背景来说,生活宽裕求学、读书,有尊长督导指引。廿七岁中进士,满门欢腾;在京为官十余年,步向中年已四十出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存,就可知其福气何其大;而诸多兄弟姐妹,同心一德,砥砺切磋;他在京或在营勤致书函,敬禀尊长问安,尤其给弟与子侄信函最着。(现书局刊行曾氏家书家训者达二百五十篇,与友之函牍尚未列入)他作书信均以毛笔正楷书写,且每篇注明年、月、日。其用心之细,思虑之详,就可见曾氏孝亲敬上之诚,友爱兄弟之勤,督子之切。充分流露深情大爱,非常人所企及。其剑及履及精神,始终如一的眷顾心意,无人可比。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真乃至理。他的家书家训,现在留芳人间,视如宝典,大有移风易俗,感动人心之效验。笔者推崇曾氏乃大福气者,是因笔者幼失双亲(十岁丧母,十一岁丧父)且成长於战乱灾难中,所幸在台相遇很多乡亲至友,老家宁乡与曾氏老家湘乡相距仅百里,与有荣焉!今能出席曾氏学术座谈,亦蒙福德矣!
   
    三、虚心实心之法,得易之「咸、恒、损、益」
   
    周易分上下经,上经以天道自然为主体,下经是以人伦为主体。曾氏深体易经人伦道理,故举「咸、恒、损、益」四卦之理。「咸」为首,指人伦夫妇之道,两相交感之意。言曰:「圣人感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万物之情可见矣。」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夫妇之道,总在以虚受人,则能亲切和睦,万事皆吉。「咸」即情感交融,如山上之泽,中虚而外坚,溶於万物,滋生繁茂,自然昌盛也。
   
    「恒」久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象曰:「雷风,君子以立不易方。」此在人伦有坚贞之意,有始则有终。於志业上专一而有方针,不变其趣。其要在真诚无妄、坚强实在。
   
    「损」:表象虽有损,实际有启发向上之义。如检讨得失,尤其在道德层次上有否损人利己。总在做到损益盈虚,虚则谦恭,虚而诚敬,则无谓「损」也。
   
    「益」与「恒」相通,二者虽上下有别,古人乃以君民之分;君损无妨,益民乃德之最。篆曰:「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象曰:「益,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以上易经四卦,於曾氏日记论述甚详。他说:「人必中虚,不着一物,而後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後造伪言欺人;若心中不着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心中别着私物也。如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即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者也。无私着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
   
    曾氏勉其弟及子常以虚心,实心作为人伦道德根基;且自我恒常砥砺,恐有错失而记述之。
   
    四、学问之本:义理、词章、经济、考据
   
    曾氏一生勤学不息,受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启示,而成清代之大儒,大学问家。从其学养深厚中,将学问归纳分四大类,据其日记记载:「有义理之学、词章之学、经济之学、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礼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缺一不可。予於四者,略涉津涯,天质鲁钝,万不能造其奥要也。惟取其尤要者,而日日从事,蔗以渐磨之久,而渐有所开:如义理之学,吾之从事者二书焉,曰:「四子书」,曰:「近思录」;词章之学,吾之从事者二书焉,曰:「曾氏读古文抄」、「曾氏读诗抄」;经济之学,吾从事者二书焉,曰:「会典」,曰:「皇朝经世文编」;考据之学,吾从事者四书焉,曰:「易经」,曰:「诗经」,曰:「史记」,曰:「汉书」。此十种者,须要烂熟於心中。凡读此书,皆附於此十书,如室之基而丹艧附之;如木有根,而枝叶附之;如鸡伏卵,不稍歇而使冷;如蛾成垤,不见异而思迁,其斯为有本之学乎」!
   
    曾氏读书,求其质优而精要、认真又踏实,故是学养深厚。然书之浩瀚,尤其见了四库全书的广博,虽穷毕生之力,若能探其一、二则甚幸矣。於是命其子纪泽图「圣哲画像记」。记达三十二圣哲。亦即要子孙把握读书重点,能将古人三十二圣哲中,「师其一人,读其一书,终身用之,有不能尽。」由是可见曾氏为学之要道。(注:咸丰元年七月日记)
   
    五、立身行事,务守八本
   
    曾氏家训中的「八本」,其子孙奉行践履,非常认真,并养成生活习惯,像四代孙如曾宝荪,曾约农、曾昭权等,都为奉行「八本」,有其优良品行和表现高雅生活品质。
   
    「本」者,根源也,曾氏读论语,体验「本」之要义,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又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引伸「本」乃事务的根源和道德的基础。於是更扩张其义:列举纲目:「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氏晚年於居住的富厚堂内,更增建「八本堂」,亲书其匾,其子纪泽书其八本纲目。让尔後子孙总是以务本为要。也给後世树立风范。(注:赵世荣着:曾国藩的故园七十五页)
   
    六、勤、俭、谦、敬、谨守终身
   
    曾氏为人注重修身养性,克勤克俭即修身养性之道。道德之惕厉,文章之精实,皆从勤学奋发中得来。居家,勤於习作、侍奉尊亲,做到恭敬谦抑、友爱兄弟、关怀邻里;在朝为官,以身作则、勇於任事,见长必恭必敬,对下胸怀宽厚。在他的家书中,勤、俭、谦、敬之德业,累见不鲜。如致澄弟「家中以勤俭为主。」致诸弟:「家以和睦勤俭体孝道」,「教子侄以谦为主」,「惜福贵乎勤俭」,「治事宜勤劳」,「勤苦谦逊戒骄佚」等等。「谦」与「骄」是相反之词,去骄去惰,亦常勉其弟和子侄。他在日记中说:「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贤豪杰,欲要立於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曾氏无论在野在朝,为学治事待人接物,总以勤俭谦敬,戒傲、戒奢、戒惰,终身奉行不逾。故能功成入圣,非偶然也。
   
    七、忍让善约,蠲除自私自满的人生观
   
    曾氏对时空的估量,便觉人生之渺小短暂,有何计较之情而生忍让善约之德。这是曾氏的人生哲学观。他说:「静中细思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期间数十寒暑,仅须臾也。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在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也;古人书籍,近人着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所能及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蠲除矣」!
   
    曾氏晚年,常以「善」教人,以「德」薰人,故其子孙备受薰陶。他说:「仲尼之学,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曾氏的家书家训,就是诲人不倦的典型。即使在野地督战,百忙中绝不忘敬禀尊亲问安或教弟教子进德修业。所为为何?在尽「善」之美。(注:同治元年二月日记)
   
    八、文韬武略,思辨静稳
   
    曾氏因缘时会,要是无太平军作乱,他不会去办团练,如不因母丧在家守制,也不致在家乡组成湘军;太平军的起义,如以爱民救民为出发,则排满有理,则不能以叛乱视之;然以倡信天主,洪秀全自命天王,藉洋教惑众,谓人人平等,顚倒人伦,弃道统文化、仁义思想,其为叛乱,讨伐自然成章。当湖南各地烽火燎燃时,朝廷乃命国藩协办家乡团练,其父麟书公深明大义,责其移孝作忠,为国効力。於是以他丰富的学养,官场的历练,虽一介书生,却勇於任事,机不可失,起而练兵,而後组成湘军子弟兵;进而成立水师,规模日渐成型。起始以用人唯才为着眼,曾氏本以知人之明着称,如满人塔齐布,新宁江忠源,衡阳彭玉麟,善化杨岳斌,又如知己的湘阴左宗棠,益阳胡林翼等,皆乃知兵之将才,均罗致为其参赞或统领。人才滙集,事功便有图谱。
   
    曾氏任事,他的「八本」德业,发挥了无比的功效,如练兵须勤,并作「操武艺」歌,让将士熟炼熟记而战技精湛;他如水师之船舶打造,亲为设计制造;又如火炮之改良,其制造亲睹冶炼。无论督操巡访,剑及履及,一个「勤」字,带动万众一心,士气高昂,将士用命。
   
    曾氏领军教战,讲究纪律,无论行军作战绝不扰民,他曾写了一首「爱民歌」计达三十三句,巨细无虞,爱民如赤。他爱护士卒,体恤辛劳,在巡防中「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声无形之际,常有檩然起敬之象,则人之威矣。」他深体孟子之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这就是书生当统帅的作风。
   
    曾氏与敌作战,自是思之又思,辨虑极度谨慎,有充分信心和把握,才以决心行之。由是他从湖南湘潭,而岳州而武汉,而九江、湖口,而吉安、安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他深知作战「奇」「正」之道,用兵「动」「静」之理,战阵之间,须半动半静,或动如水,静如山。这样的军旅,岂有不胜之理。曾氏虽无诸葛用兵之神,但亦近乎田单之策。所以他能平定太平天国,立不世之功,有其人助自助,非幸运也。他所创建之湘军,从几千人,几万人至数十万人,虽功成後遣散,但对我们湖南民心之坚强,民风之实在以及而後促成国民革命为将为帅者,层出不穷。所谓无湘不成军,如黄兴、蔡锷是革命顶尖人物;毛泽东也是书生起家,彭德怀战略高超。所以湖南才子将帅风云遍布,影响後世极为深远。
   
    九、忧多乐少,言丰德隆
   
    曾氏一生为学极勤,几无释卷之时,而其体态文弱,经常进补调适,且恶癣纒身,奇痒而增许多烦恼;尤在中年以後,军务繁忙,应对无休。其惟一嗜好,和友下围棋一局放松心情,而得其趣味。有时阅读新书,或逢老友谈心,或作诗自娱,是惟一欢乐时刻。然时遇难题,或陷困境,忧心重重,如武昌再度失守,备受指责,他就想辞职归隐,随作感怀诗:「补天倘无术,无如且荷锄。」此诗可见他胸襟旷达,毫无名利之心。也由此以作诗作文或给弟给子侄作书获得片刻心灵的愉悦。虽然乐少忧多,却在忧念中,汇集丰厚的言论集。他所作家书,家训和日记更是中华文化之宝库,道德的总滙。现今社会仍能保有善良勤朴风气,实乃曾氏留下芬芳的遗着所影响。他的子孙蒙其教育薰陶,代代优秀杰出。在台湾曾氏的第四代孙,如曾宝荪,曾约农姊弟均留学英国,曾宝荪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来台任教台大,其弟亦乃台大教授并曾任东海大学校长,皆是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曾约农於东海大学任校长时,念念不忘其曾袓的「八本」德业:起早、清扫、生活自理。他亦要求学生打扫环境,养成勤朴习惯。其姊来访,亲为奉茶、添饭。姊弟亲情,仁慈恺悌,令人羡慕。我们深体曾公立言、立德、立功风范,启发世道人心。我们为发扬湖湘文化,必以曾公的学术价值及其文釆广为宣扬。让我们湖南成为中国的学术殿堂,让湖南人为国家的统一大业,作出大智慧的贡献,这是本次学术座谈的重大理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