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山纪信宝生舞:创作是灵魂的激励·杭州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7:34:26
创作是灵魂的激励——对话著名作曲家叶小纲2012-02-18

  

  文/王明青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重相逢……将西湖诗词融入宏大的交响乐,把唐宋风骨映入当代生命情怀;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先生与杭州爱乐合作,根据苏东坡、白居易等历代文人描写西湖的诗词创作了大型交响乐《七阙西湖》,并于2011年12月31日,跨年之夜,在杭州大剧院全球首演。在首演的前一天,我在杭州大剧院访问了叶小纲先生。

  1954年,叶小纲的父亲叶纯之带着家人从香港回到上海,住在陕西南路的一幢小洋房里,1955年叶小纲出生于上海。此前,父亲叶纯之在香港已是家喻户晓的作曲家,曾为《翠翠》、《嫦娥》等一百多部电影配乐;而叶小纲的姑姑叶露茜也是当时中国影坛名噪一时的影星。在这样的家学氛围中,叶小纲四岁便开始学习钢琴,音乐的天赋自幼就被点燃。由于从小生长于杭嘉湖平原,江南的吴侬软语和丝竹小调是他音乐最初的滋养,这种细腻灵动的美在他给《玉观音》、《半生缘》的影视配乐以及《七阙西湖》的创作中可见一斑。

  虽说出身于艺术家庭,叶小纲却认为艺术并不是避世的象牙塔。访谈中,他说到:“创作是灵魂的激励,也是克服生命痛感最好的修复剂。”父亲叶纯之回到上海后,在音乐的道路上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被下放农村,接着又在“文革”中遭到迫害。那时家里条件非常艰苦,母亲靠给别人绣花赚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叶小纲也帮着母亲揽活、送货,那段日子他有时间便发疯地练琴,琴声变为唯一的精神慰藉,也是他改变命运的一丝曙光。可那时,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音乐学院的大门并未向叶小纲敞开。17岁那年,他进入工厂做了一名钳工,钳工的工作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之余不多的时间里,他抓紧练习钢琴、吸收知识。六年的钳工经历,历练了他的内心,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更为珍惜往后的音乐之路。恢复高考之后的1978年,叶小纲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音乐的大门终于为他敞开。他如饥似渴地沉浸在音乐的专业学习中,将心中对人生的感悟诉之于一首首音乐作品中。

  在之后他创作的一系列音乐作品中,像《中国之诗》、《西江月》、中国版《大地之歌》、《山鬼》,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他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他说:小时候,他在阅读文怀沙译的屈原《九歌》时就想,总有一天他要把这些文字写进音乐。而三十多年后,真的有人找他以屈原的作品为题材创作音乐,圆了他这个梦。他笑着说:“这就像是宿命。”

  他说:“有时候觉得人生很悲摧,但有时也觉得人生很幸福,我有用不完的音乐感觉和题材,我的精神世界永远不会贫瘠。”他告诉我,接下来他马上要以昆曲《牡丹亭》为原型,创作一部歌剧《牡丹亭》,这是到目前为止,令他最有创作激情的一部作品。

  《文化风情》本期播出时间(杭州)

  西湖明珠频道 今日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