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裕二吐槽:道是无情却有情——浅谈“两规”期间谈话中“情”的运用及技巧(2003第五期工作探讨)-舟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4 07:28:51
道是无情却有情——浅谈“两规”期间谈话中“情”的运用及技巧(2003第五期工作探讨) http://www.zslz.com   2003-11-27  舟山廉政网

楼晓波

“两规”措施是党由法规授予纪检机关在查处违犯党纪案件时可以使用的一项组织措施,是突破大案要案的重要手段。“两规”期间的调查谈话过程是一场斗智斗勇、没有硝烟的“战斗”,如何充分发挥真情感化作用,以情感人,做好“情”字文章,通过调动和利用被谈话的违纪人的情感,达到突破口供的目的,在要求依纪依法文明办案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以下就“两规”期间谈话过程中“情”的运用及技巧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为什么谈话中要用“情”

1、情感的来源

心理科学证明:情感的实质是人对客观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不是自发的,而是由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应;有时是具体可见的,有时是隐而不显的。就引起情感的外在刺激而言,任何人、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人的情感,如一部好的言情片,演到悲伤处,观众也会陪着流泪,有的观众还会痛哭流涕,这就是外部情感刺激的作用。不同的情感又会驱使主体采取不同的活动,从而导致两种效应——顺应和逆应,顺应常常表现为信任和接受,逆应则常常表现为对抗不满,可见情感对行为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在调查谈话过程中也是一样,谈话人员所设置的情感符合了违纪人的需求或某种满足,其对立情绪就会被克服,更换出一种新的情绪和新的观点,这样就会把谈话人员看作是可亲近的人,就容易把谈话人员的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动力,达到供述错误事实的目的。相反,谈话人员的情绪和情感对违纪人的需求发生了干扰作用,逆反心理便会出现,影响供述事实。

2、在谈话中用“情”的作用

人们在总结审讯活动的方法和技巧时往往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八个字来概括。美国人对审讯方法的结论是:情感的和逻辑的方法。由此可见“情”与“理”是活动中的两大法宝。而纪检机关在谈话活动中,这种情感的作用是通过消除违纪人在谈话中的消极因素,激发积极的因素,强化供述的动机来实现对其谈话的目的。可以说“情”是谈话中的一大杀手锏,运用得当,在办案中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情感在谈话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谈话中情感是一座“桥梁”,可以促进双向沟通,达成同感共识。心理学研究中对情感提出了“双向性”的论述,认为:情感表达实质是情感的沟通,只有同感共识,才能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谈话中办案人员的言行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其表达的对象是违纪人,通过真诚的情感影响,使双方的谈话有个产生共鸣的基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纠正和消除被谈话人在不良情感支配下产生的对立、紧张、恐惧的情绪表现,引导激发积极的情感情绪,促其早作交待。反之若谈话双方无法沟通,达不成共识,违纪人心理上就会产生对抗情绪,谈话双方会出现排斥现象,不利于达到谈话目的。

(2)谈话中情感是一杯“红酒”,可以消除对立,化解僵局。违纪人在谈话过程中,多多少少总会有对立情绪。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违纪人自身固有的因素,比如担心受到处理,感觉组织跟自己过不去及侥幸心理等;二是因办案人员谈话方法的不当,引发的对立情绪。这种情况在首次谈话时表现得比较强烈。为了取得谈话的成功,首先必须消除对立情绪,建立起良好的谈话基础,在谈话双方陷入僵局时,办案人员如能及时地察觉,并能用理智的、友善的情感滋润他,就能逐步消除对立情绪,化解僵局。

(3)谈话中情感是一付“催化剂”,可以排除障碍,事半功倍。当违纪人被畏罪心理、侥幸心理、戒备心理等消极因素干扰,徘徊于供述与对抗的十字路口时,办案人员若能把握其情感方向,有针对性地注入情感,切中要害,往往能事半功倍,顺利取得口供,有时情到深处,违纪人甚至会出现不吐不快的情况。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谈话中用“情”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好的办案人员,既要做一名冲锋陷阵的猛将,又要学会“四两拨千斤”的用“情”方法,刚柔相济,张弛有度,才能在运筹帷幄中有效突破违纪人员口供,不辱使命,圆满完成谈话任务。

二、谈话中用“情”的技巧

1、情感涉入的方法

(1)办案人员的良好自我形象及精神面貌是赢得谈话对象信赖的基础。办案人员庄重的仪表、严肃的态度、文明的言语及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些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形象的树立,能使办案人员在违纪人心目中既有威慑力,又有亲和力,能赢得他们的敬畏和信赖。

(2)对违纪人生活上、身体上的关心是最直接的情感影响方法。谈话中的攻势是立体的全方位的,由于被谈话对象面对预审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一定程度上人身自由受到限制,倍感无助,此时办案人员若能给他些许关怀,被谈话人都会产生感激之情,这有利于消除其对立情绪。如我们在办理某电器公司经理王XX贪污案中,王XX在谈话中突感心脏不适,办案人员立即停止谈话,端茶送药,让其休息,晚上一直陪护在他身旁。由于疲劳及紧张,第二天晚上王XX在床上休息时心脏病再次发作,领导亲自陪王XX上医院,忙前忙后,联系医生,待其病情稳定已是天色大亮。接下去几天的谈话,每个办案的同志都记挂着他的病情,从生活上、身体上实实在在地关心他,办案人员的真诚感动了王XX,他说:“我是一个犯错误的人,你们办案同志却对我这么关心,我不交待问题对不起这段时间来你们对我的照顾。”后来王XX不但交待了自己的问题,还检举揭发了他人的问题。此外,办案人员还可以根据案情的需要,特意设置些情节,让被谈话对象感觉到组织上对其的关心照顾,培养其配合办案人员的工作情感。

(3)尊重违纪人的人格,将其自尊、自负转化为交待问题的动力。一方面在谈话中不要采取侮辱、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原来是领导干部的不要直呼其名,称呼时还是将他原职务带上,比如:王局长、李书记等。另外用更换“敏感语”的方法,给对方适当的“台阶”、“面子”,如将“犯罪”更换为“错误”,“贪污”更换为“拿了”,“受贿”更换为“收了”,“态度蛮横”更换为“情绪激动”,“谎言”更换为“说错了”等等。对于这些犯错误的对象,特别是领导干部,原本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下子角色转换不过来,用这种保持原称呼及更换“敏感语”的方法给他们一块遮羞布,满足一下虚荣心,从而减轻其心理落差感,转变对立情绪,产生信赖感,促使其如实交待。

(4)设身处地为违纪人考虑,解决其实际困难。违纪人在被谈话的特殊环境中,与外界隔绝,往往会产生自暴自弃、听天由命的心理,认为以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将不再拥有,继而表现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对立心理,这种心理极不利于谈话的顺利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办案人员先应把其已倒下的牌子“立”起来,把他平时应有的荣誉感、尊严感再还给他,让他重新鼓起勇气,正视现实,面对未来。同时组织上也应为违纪人妥善处理好后事创造必要条件。我们在办理某房地产公司经理王X案时,开始他对自己的错误事实避而不谈,极力回避,谈话陷入僵局。在双方接触中,我们了解到王X最放心不下的是一个已上马一半的工程,由于王本人被“两规”,该工程一些重要的工作还未交接,如果持续拖下去,公司将损失几百万元。领导知道情况后,亲自找王X谈,希望他看清形势,尽快讲清问题,同时决定工程中必须由王X拍板的重大事项,我们同意公司人员向王X汇报。在整个案件办理的一个多月时间内,我们一方面对他审查不放松,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为王X在处理公司业务方面提供方便,最后工程圆满结束,未给公司造成大的损失。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X交待了伙同他人侵占集体资产上百万元的犯罪事实。他深有感触地同办案同志讲,法不容情,人有情,你们的工作方法我服了。

2、情感涉入的时机

情感不是任何时候都起作用,只有达到一定时机才起作用。就像人口渴的时候,如果你送上水给他喝,他会感激你,反之,如果对方不渴,你却送水给他喝,他不但不会感激,反而会认为你多此一举,适得其反。在谈话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办案人员不注意对象的心理状态,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盲目性地涉及情感性语言,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让对方认为你是求他供述,结果事与愿违。

谈话过程一般都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初始阶段——对抗相持阶段——反复动摇阶段——交待阶段。什么时机是涉入情感的最佳阶段,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统一的模式,要因人而异,办案人员必须随机应变。但从多年来实践看,一般反复动摇阶段涉入情感效果比较好,因为这一阶段谈话对象心理状态是动摇不定的,不供过不了审查关,供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心灵的砝码在“进”、“退”之间徘徊。这时候违纪人最需要一种外力,来促使其在二者之间作出抉择,这时外力产生的效果往往最大,办案人员如能抓住这一时机,对症下药,谈话中融进能引发对方共鸣的信息,用亲情、友情感染对方,唤起其内疚的情感,这种情况下突破违纪人口供的概率比较高。我们在办理招标办薛X受贿案中,薛总是患得患失,不肯将问题讲清楚。在谈话中我们知道他有个八十岁的老母亲,害怕自己犯罪的事情被老母知道,老母接受不了出什么意外,害怕自己问题交待清楚后因数额大,牢狱生活漫长,无法尽孝心,为老母送终。办案人员找到症结所在,劝他面对现实,指出只有如实向组织讲清问题,求得从宽处理,才是不再给老母亲造成重大伤害的唯一出路。同时我们适时地将其家属拿来的物品及所写字条交给他,薛更是睹物思人,泣不成声,办案人员当即抓住时机,进一步掺入情感,通过一番攻心,薛X第二天晚上交待了收受多家房产公司钱物10万余元的犯罪事实。这是一个比较成功地运用亲情感染,摧垮整个心理防线突破口供的好例子。

三、谈话中用“情”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随机应变,策略得当

严词震慑和教育感化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两者应相互渗透,相互协调,而不应截然分开。切忌一说严厉就拍案擂桌,甚至污辱人格;一说用情感化又柔声细语,温情有余。对谈话对象的刺激在时机、力度、速度上都应进行适当调控,同时谈话工作的特征,决定了办案人员思维是多结构,多层次的。如果只有教育感化,那么违纪人就会认为办案人员没有掌握其证据,甚至感到办案人员有求于他,从而气焰更加嚣张,达不到教育感化目的;如果一味地施加压力,就会使违纪人因心理压力过重对前途失去希望,而破罐破摔,增加对抗心理。这就要求办案人员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及时准确地捕捉战机,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适应各种环境和各种各样的违纪人。

2、把握时机,注意火候

在谈话中要取得用“情”的最佳效果,还要掌握用“情”的最佳时机。谈话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谈话对象的心理变化既遵循一定规律,又呈现偶然性、跳跃性、随机性。就好比钓鱼,提竿太早或太晚都不好,用情的最佳时机是违纪人反复和动摇阶段,这一阶段违纪人通常会表现出许多下意识的动作,如搓手握拳,不知所措,面无表情,目光呆滞,有的甚至痛哭流涕,办案人员应抓住这些时机,应时而出,运用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找准要害,有的放矢

人的感情世界是复杂而微妙的,有的人情感丰富,有的人却冷若冰霜,所以在制定谈话策略之前,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违纪人的基本情况,比如家庭是否和睦,父母、子女情况,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担任过什么职务、政绩如何,获得过什么荣誉,经受过什么挫折等,只有提前做到心中有数,谈话中注意细心观察,才能寻找到打开其感情阀门的钥匙,对症下药,收到胜“情”的最好效果,也可避免出现“自作多情”的尴尬局面。

4、寓情于法,法不容情

谈话工作是办案人员和违纪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心理交锋。在谈话中,一忌看到对方威风扫地,向“弱者”动恻隐之心,点到为止,对问题不予深究,这不利于案件拓展;二忌同违纪人情投意合,两情相悦,甚至徇情办案,反为情殇。

在谈话中用“情”是我们工作的需要,是谈话的一种手段,是我们的职业之情,在善于用“情”的同时,更要善于制“情”,才能不辱肩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