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野内丰 结婚:万紫千红话五彩(斗彩)(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2:11:41
 

   斗彩瓷——明宣德创烧,至成化成熟,堪称明代彩瓷的杰作。

    斗彩由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类色彩组成。斗彩始于大明宣德,宣德斗彩品种较少,仅有黄、绿、红、紫几种单色,色浓但不透明。

    成化时彩色大增,釉色鲜明透亮,各具特色,被称之为“鲜红艳如血,杏黄闪微红,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蜜蜡黄色稍透明,水绿、叶子绿、山子绿皆透明、姹紫色浓而无光,孔雀蓝色沉,孔雀绿浅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红色重艳而有光,姜黄色浓光弱。”其中的姹紫为成化独有。(图四十九)



                               图四十九

    嘉、万时期斗彩的釉上彩(图五十)以红、绿、黄色为主,红色深浓似枣皮,绿色闪黄透亮。清康熙时上承成化釉上彩色,新增橘红、赭石、翠绿、蓝彩和黑彩。


                                图五十
雍正、乾隆时又添粉彩彩料中的胭脂红、藕荷色、洋黄、洋绿、翡翠及蓝料彩和金彩等,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用色的高峰。斗彩的施彩方法除填彩和“斗”彩外,还有点彩、染彩、覆彩和青花加彩,技法不一,表现风格也有所不同。明代斗彩大多在一件瓷器上兼用多种施彩方式,所绘纹样尽其自然,恰到好处;清代斗彩以覆彩、点彩或覆彩、填彩的施彩方式; 明清两朝以白地斗彩居多, 清晚期开始出现色地斗彩; 单纯的传统方式是仅以斗彩进行装饰,也有辅以粉彩、红彩或釉里红的综合性装饰方法,但不是明、清两代彩瓷装饰的主流。

    从现有考古资料证明,斗彩最早始于明代宣德时期,兴盛于明成化,成化开始,宫廷享乐之风日盛,斗彩做为玩赏器,受到宫廷重视,斗彩瓷器开始大量烧制,此时的斗彩与宣德相比,在胎质、色釉、造型、绘画和色彩方面都今非昔比,成为瓷中珍品;斗彩目前尚无大器面世,“成化斗彩无大器” 仍是鉴定成化斗彩的主要标准,斗彩造型圆润端庄,清秀淡雅,线条轮廓直中隐曲,曲中显直,风格独特;成化斗彩釉质白细,呈乳白色,胎质轻薄可透光,更能衬托斗彩的秀美;设色多样是成化斗彩的又一特色,据专家统计,成化斗彩用色达十四种之多,彩色配制灵活自如;成化斗彩装饰纹样丰富,不同的器物配置不同的纹饰,成化斗彩为官窑器,都有款识,一是“大明成化年制” 六字款,一是“天”字款,天字款仅在斗彩罐底。斗彩的烧制在成化达到顶峰,到弘治、万历时开始衰败。

    弘万斗彩与成化斗彩相比,烧造技术和工艺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是五彩瓷技术的成熟和大量烧制,斗彩受到冷落。

    康熙二十年,清朝开始在景德镇复置御窑,制瓷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瓷器烧造在生产质量、品种创新、工艺技术上都达到新的历史高峰,斗彩亦获得新生;康熙斗彩(图五十一)造型古朴凝重,色彩丰富亮丽,继承明代成化又有创新发展,釉下青花鲜艳青翠,釉上彩色鲜亮,新创烧的橘红色鲜明,黑彩光亮,翠绿深亮,以霞彩、加彩、填彩法平涂色彩,彩色通透,可见彩下青花线纹;康熙斗彩创烧以青花和斗彩相配的装饰方法,有图案装饰的整齐匀称的韵律美和国画式装饰的虚实美;康熙斗彩款识有一是本朝六字年款,二是堂名款“御赐纯一堂”,三是“大明成化年制” 寄托款。



                               图五十一

    雍正斗彩(图五十二)一是仿明成化斗彩制品,精道但无神韵,色彩运用上加入粉彩中的胭脂粉,二是自创制品,品种很多,造型端庄秀美,款识上多用“大清雍正年制” 款,仿成化器也题本朝款;雍正斗彩是斗彩工艺上的第二个高峰。



                               图五十二

    乾隆斗彩(图五十三)与雍正基本一致,但以构图繁复饱满、色彩丰富、彩绘精制、画面艳丽著称,除小件外也有大器;施彩在雍正的基础上又加入金彩,更显富贵豪华。


                               图五十三

    嘉庆斗彩(图五十四)初期类同乾隆,中后期开始衰落,至此斗彩进入全面衰退期。



                        图五十四

    五彩(斗彩)瓷的创烧,使我国的制瓷工艺从“黑白”进入“彩色”,瓷器的装饰陈设功能更加突显,受到宫廷和王公贵族的大力追捧,制瓷工匠们在皇权和官吏的监督下,更是夜以继日,不惜工本,创造出无以计数的万紫千红,巧夺天工的五彩瓷品。它不仅为历代国人所推崇,也被世界各国博物馆视为珍宝,争相收藏。五彩(斗彩)瓷是继青花瓷之后,再次用小小工艺品在全世界掀起又一轮的“中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