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博 中森明菜:《姑苏繁华图》对大红灯笼说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4:51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社会综合频道》有一挡叫《天天山海经》的节目,每日仅半小时,却很得观众缘。主持人苏州阿弟的形象、糯酥的吴侬软语,新鲜和贴近本埠生活的题材都可成其为受人青睐的理由。但,依我之见,节目之所以成功别有窍坎。

  都知道文有文“胆”,诗有诗“眼”,《天天山海经》有一个称得上节目之“胆”、之“眼”的子栏目《姑苏繁华图》。一位水灵灵娇滴滴的苏州小娘鱼(苏州话对美媚的称谓),拖着拿腔拿调的评弹说书演员,拽着地名委、民俗协会和博物馆的老夫子,沿着《姑苏繁华图》中的一村(山前)一镇(木渎)一城(苏州)一街(山塘)讲述着名胜古迹、趣闻逸事、陈旧遗存、民间传说。星星点点,既印证着脑海中人文历史知识,又拾遗补缺着趣事桩桩,还引人对照目睹古迹、文物的今昔,仿佛在把脉苏州几百年来的心路历程。可想而知,这短短的几分钟该有多么的惬意和享受。

   《姑苏繁华图》又名《盛世滋生图》,由苏州籍宫廷画师徐杨绘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画卷全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布局严谨,气势恢弘,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有人做过粗略统计,全幅画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式房屋建筑214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舟楫排筏400余只,各类商铺招牌200余块,是250年前乾隆盛世之苏州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一直对《姑苏繁华图》不在苏州反在辽宁省博物馆耿耿于怀,想来也无非因为作为苏州人无缘在苏州一睹《姑苏繁华图》真迹,内心多少有点失落;因为无法通过真迹来验证现如今城楼庭院水榭街市无处不挂的大红灯笼是否对苏州传统的错读对苏州风俗的误解,内心总感遗憾。令人释怀的是2006年10月苏州新博物馆开馆时《姑苏繁华图》回苏省亲一月,让苏州人过足了眼瘾,也让我在大饱眼福的同时得以析疑解惑。

    展现眼前的整个画卷一片青绿淡雅素净。翠绿中也有亮色的点点红,细观,那只是官帽的顶、长枪的缨、船头的幡、城楼的门、桥畔的拦、婚嫁的衣、商号的幌,但绝不是灯,因为无论是村、镇、城、街、巷,弄,还是人家、舟楫、店肆、城楼、俯衙、闹市不见一只红灯,更别说日本式的长圆形红灯笼。原来250年前的繁华地苏州竟是如此的山青水秀风物清嘉。

    想想也是,苏州本身就名冠四大灯彩之首,挂灯自然是挂苏灯。苏灯受明代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的熏陶,都以亭台楼阁为造型主体,灯内配以画法工致的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尤以走马灯最为典型,其色调淡雅,绝不用红。(详见《元宵月夜放苏灯》)

  现在看来,当年张艺谋把苏州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改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时,没把灯笼挂在苏州,而是挂到了山西,那是他明智。

    而,现在那些所谓文化开发者们,陶醉在自以为是的世俗的红灯复古法则中,使古城、古街、古景尽红灯,那是他们愚蠢。

  《姑苏繁华图》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人们,苏州的古不是红灯,不是浓烈,不是脂粉气十足,更不是喧嚣一片;苏州的古是清丽,是恬淡,是从容的境界,更是淡定的物质和精神的积淀。红灯高挂那是对苏州古韵的错读,是对民俗传承的曲解,是一种想当然的伪民俗。